山地车吧可否依旧为王

未来内容依旧为王 但与传媒无关
互联网上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变了,未来依旧内容为王,但与传媒无关。在互联网上,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载好像弹指一挥间。当信息过载,内容的重心开始从生产转向消费。放眼未来,互联网将全面进入社会化信息时代,所有价值信息都应该有所交互,从被动进入主动,最后再回归被动。
  我几年前在北京大学做演讲的时候,讲了「颠覆电视」,那时候我讲这个概念只是知道有这个趋势,但是说实在的,今天这种裂变不是未来,这种裂变就在你的脚下,就在此时此刻,今天在说话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脚下的基础设施都在裂变。
  几年之后你要么站在传统这一边慢慢沉没,要么站在裂痕中间立马死亡,要么就到一个新的平台重新成长,就是这么一个结局。所以任何一个媒体的管理者,任何一个内容的创新者,如果你不懂互联网,不懂移动互联网,不懂用移动互联网的这些新人类,你的前途是渺茫的,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巨大的挑战。
  &&黎瑞刚重返SMG内部讲话
  黎叔的高度和格局,在广电系内无出其右者。但非常悲观的讲,即便是黎叔,也不一定能够凭更好的内容(产品)在互联网浪潮中力挽狂澜。因为在互联网上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变了,未来依旧内容为王,但与传媒无关。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革命将改变商业运作的方式,它将改变整个工业以及它们所推动的经济,大家所熟知的微信就是这场革命中工具的典型代表。但看待革命,不应只是看到工具的进步,而是伴随工具进步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提升又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则更为巨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内容生产:从PGC到UGC
  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专业的内容生产、由点及面的中心化传播方式奠定了它们的权威地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群拥有发声的工具和渠道,而业余爱好者则没有。
  但业余爱好者仍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在200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上,有一篇阅读理解的主题是讨论专业人员和业务爱好者之间的差别。其中提到「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大致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认知盈余巨大能量爆发前的力量积累。
  随着由用户主导产生内容的互联网产品(博客、在线视频、SNS、微博等)的兴起,新的工具和渠道让业余爱好者能够有机会和专业人员一样,让自己生产的内容在线传播。时间、工具和动机,恰好因某一合适的机会结合在一起时,认知盈余的巨大能量迅速爆发出来。
  实际上,UGC也经历了从Web2.0的标志到「工业废水」,再到价值重估的过程。现在,Quora、Medium、Vine等皆因用户不断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并通过相应的规则让其到达用户而闻名,它们和国内的知乎、雪球等产品都是认知盈余在互联网领域的实践。内容生产从PGC到UGC的演变,实际上是伴随工具进步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
  从生产内容到更好的消费内容
  在互联网上,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载好像弹指一挥间。百度当初发现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太多内容可供检索,于是自己做了贴吧作为内容源之一;后来Web2.0兴起,如何激发用于产生内容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最后大家发现90%的网络社群参与者只观赏内容,9% 会进一步加入讨论,而只有 1% 会积极创作新内容,即1/9/90定律;再到后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让信息洪流淹没那些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数据挖掘、精确推荐、社会化阅读等等概念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当信息过载,内容的重心开始从生产转向消费。而更好的消费内容,本质上是要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放眼未来,互联网将全面进入社会化信息时代,所有价值信息都应该有所交互,从被动进入主动,最后再回归被动。也就是说,内容消费的过程应该是:被动-&主动-&被动。被动应该是常态,这是人性所在。
  更好的内容消费:无社交,不内容
  怎么更好的进行内容消费?怎么被动即可获取想要的、高质量的内容?从海量的文章、节目、电影里筛选内容并推荐给用户,在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可能会通过群体智慧来解决。即答案不是来自计算机,而是来自被连接了的大脑。
  基于社交的内容策展,比如Paper,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我们同时看到,基于社交但是摒弃Timeline的内容产品设计也慢慢成为一种趋势,它弱化了形式,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重要。
  Medium是另外一种模式&基于主题的协作型媒体平台,它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高质量。Medium是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办,同样是基于社交网站(Medium上的用户都是通过Twitter注册)并在设计上摒弃了Timeline。
  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关系的变迁。这使得它们更像是基础设施,或者更互联网化的说法&平台。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在互联网上与高质量内容相关的生产、消费等环节,哪一个是与传统媒体有关的呢?
原作者:曾哥Kane
&后参与评论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 2,880.00
? 1,399.00
? 1,200.00
新装备速递
? 1,380.00
对于长期跑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音乐陪伴未免也太枯燥,更何况是在LSD和马拉松比赛中,几个小时不停的奔跑当然离不开音乐。因此一款合适的耳机就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测试的机器是:Jabra Sport Pulse Wireless。 这款耳机带有内置心率监测器,据说是按照美军标准...
-- 选购 -- 跑完上马以后,又经过一周的黑练,膝盖明显出现了不适,不得不停下来休跑,然而柴古唐斯的30km越野是在就报名了,但是原有的Inov-8 X-TALON 212 的保护明显不能胜任。 在路跑中经过长期验证,ASICS的鞋子从GT2130、kayano15到最后...
2011年,肯尼亚人Patrick Makau Musyoki穿着adios 2在柏林马拉松跑出2:03:38,全新的世界纪录由此诞生。两年后同样是在柏林,同胞wilson kipsang则再次把世界纪录往前推进了15秒,脚上穿的仍是这双adios 2。 两个世界纪录荣耀加...
这双鞋上市之初我就开始持续关注。当时刚刚跑完北马,我正好需要一双既有马拉松鞋的轻量特性,又有足够保护性的准马拉松鞋。经过详细对比,我将adidas的adizero boston boost与newbalance1090v4列入备选当中,这两双鞋都属于马拉松进阶选手的鞋款(3...
超额完成14年跑马目标上马320后,感觉与其不断去打破头参加各种马拉松重复自己在330上下震荡,不如参加更加有趣的越野跑,一方面风景独好,一方面还可以强化下肢肌肉和意志力。 为了膝盖的旧伤不再复发,在不断的败家了10多双跑鞋,7-8个品牌试下来后,发觉只有五指鞋勉强能让自己...
缓冲避震效果好,弹力好! 就是稍重些。 稍透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