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不长,臂围怎么量无论如何练都不会粗(真的是这

拒绝访问 | www.jioy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jioy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218fceb3fc43a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 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运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竞技体育同样如此。从原始社 会开始,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意识到身体素质的发展影响他们的生存,并开始进行 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和搏斗技巧的练习。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 们的价值取向逐步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 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 也逐渐形成,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 种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 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 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 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19 世纪后半期,现代竞技体育首先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开展起来。而随着经 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全球新发展,亚、非、拉众多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 竞技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 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 是以国际奥委会及各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领域最有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百年来,各种类 型、各种规模的运动竞赛在世界各地日益活跃地开展了起来。奥运会、单项锦标 赛、 世界杯赛及系列大奖赛是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比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赛事 体系。 在比赛现场或是电视屏幕前通过转播观看比赛已经成为无数体育爱好者生 活中一大趣事。我认为竞技比赛的丰富可以更好更形象的传播体育运动。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在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下,恢复了奥运会。至 2008 年,百年中进行了 26 届夏 季奥运会, 今日的奥运会已成为世界性的盛大节日,是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民众聚 会,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世界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各国优秀选手们的运动竞技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的 发展,营养的改善,有效的组织,系统的训练,各种主客观条件促发着优秀选手 们不断提高其竞技运动水平。 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 高对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永远1 不会终止,未来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必将不断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竞技体育综合的社会功能赋予了它巨大的商业价值; 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要 求运动员们全力以赴地进行训练,因此,现代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商业化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体育产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逐渐明显起来。竞技 体育在 20 世纪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阴影和困难。如政治 斗争的破坏性介入,经济利益的强制性干扰,违禁药物的泛滥使用,竞技选手健 康的人为损害, 以及虚假竞赛和不公平裁决对公平竞争原则的亵渎等等。与竞技 体育领域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及丑恶行为的斗争在 21 世纪仍将是竞技体育界的重 要任务。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 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 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 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 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 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 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 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 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 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 管理下才能得以实现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竞争性 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 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 激烈的竞争性就成为竞技运动区 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二) 规范性 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 是以对技术、 战术个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竞技体育的规范 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 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 育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 (三) 集群性 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数量 的运动员同时参加,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竞技体育是由很大的群落系统参 与的社会行为。 (四) 公平性 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 也就是说, 竞技运动比赛应该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参赛者。 不仅比赛必须严格根据规程 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平时训练也必须针对规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五) 公开性 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使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 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动。 而且,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 开性和外相性特点。在运动训练方面,新的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经由运动员的2 比赛, 很快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 同时也成为被对手利用而成为战胜自己的武器。 (六) 观赏性 竞技体育是从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 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 更大大加强了其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 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其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一)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竞争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 也正是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人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 喜欢观赏比赛,享受比赛给自我带来的愉悦心情。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满 足着人们不断提高的体育观赏的需要,是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三)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 及顽强的意志, 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 活动。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很好的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让全民体育走入大众, 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 (四)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 “橱窗” 。现代竞技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高,特别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一度 出现后奥运现象, 证明了体育的魅力也越来越重要。国际体育竞技实质上已经成 为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多维组合的竞争与较量。 (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 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 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 明显推动作用。申办成功后的 7 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 1 至 2 个百分点,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0.3 至 0.4 个百分点。 整体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建设, 城市形象。 (六)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 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通过对第一节的阅读,知道了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 动的现代价值。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运动训练释义3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 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及运 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制定者。 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 应积极配合教练员,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 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学家、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练活 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 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 部分。 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才,还必须在此基 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 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选材和科学的训练缺一不可。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成功地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正是对其训练效 果的最好的检验。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 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因而从选材开始就必须 注意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并依专项训练的需要去安排好训练的内容。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是哪一个 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 构成的。 各项目运动员的主导竞技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 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 相应的结构协调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 力。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优势能力还可在一定程 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 还是周的训练过程, 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 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即 称做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 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这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存在于各种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之中,存在于 从一项训练内容, 一次训练课, 直至年度、 多年的各种时间跨度的训练过程之中。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 改变, 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 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 负 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 但是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4 承受能力时, 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 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 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寿命。这 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教学中把握好适度原则, 根据每名运动员的不同身体情况制定 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负荷强度。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 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 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 智能)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力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在运动训练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 计划的制定、 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 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 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科技的成果。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一)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 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 运动训练实践, 使各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 练的科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 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 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 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 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 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5. 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 问题便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竞技体育的地位 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 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 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 一般训练 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 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5 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 动需要的指导性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 展, 这一体系有明显的不足, 就是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 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 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 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 ,即训练目 标、 负荷量度以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 项群训练的基本内容概括为: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 不同项群专项耐力的表现及训练特点 项群 专项耐力的表 训练内容与手 负荷强度 负荷量 现 段 体能主导类快 以最大强度重 多次重复完成 极限或极限下 中M大量 速力量性 复完成完整比 比赛动作或接 的强度 赛动作的能力 近比赛要求的 专门练习 体能主导类周 以尽可能高的 重复法:主项 大强度 短:3~10 倍 期竞速性(速 平均速度通过 或接近主项距 中:3~6 倍 度性、 耐力性) 全程的能力 离间歇法 长:1~3 倍 超:3M4~1 倍 技能主导类表 以最佳技术重 完整练习、成 大强度 中量 现性 复完成完整比 套练习或半套 赛动作的能力 以上练习(多 次重复) 技能主导类对 长时间表现最 长时间的专项 最大与次最大 中M大量 抗性 佳技能及体能 对抗或专项练 强度交替 的能力 习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平台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竞技运动项目的多方面属性为人们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分类标准。如: ――按运动项目的主导素质;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 ――按人与器械的关系; ――按比赛人数的多少; ――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 按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的分类体系,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各有其理论与实践 价值。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其 次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最后,选择运动成绩的6 评定方法,是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能主导类,二是技能主导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竞技项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以及多想组合结构三大类。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及等分类五大类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以上三个分类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的内部结构。 由于三个 体系的分类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 也很自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 ,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 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便于人们从社会学、地域学、遗传学以及训练 学等不同角度科学地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继而,可以选 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有序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 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 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 其实施更加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 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 组项目的训练规律, 而通过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以一 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训练理论, 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普 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田径)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 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对运动训练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选材工作, 近年来受到教练员和体育科学家们的 高度重视。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员是从邻项中选拔过来的。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和发展 任何一个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处于完全封锁的状态,在于外界的 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同时, 也不断地把自己科学的理论、 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 间歇训练法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包括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 技巧、武术套路等竞技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7 体型优美, 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 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在素质方面,力量、柔韧、灵敏 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 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 门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的扬 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局等方面。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在智能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难美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 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的。因此,运动员的成绩取决于多种 因素的综合效应,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包括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客观包 括竞赛条件、裁判员评分,以及对手状况等。对手得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运动员 排名成绩,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裁判员的公正、准确与 否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身体训练 运动员注重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进健康水平, 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 质训练。 2. 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是难美项群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基本动作 和高难动作的训练。 基本动作训练贯穿全年的训练过程当中,难新动作也更加精 细并分阶段依次实施;规定性动作又具有很强的时间特点,需运动员尽快掌握; 在自选动作中,要注重扬长避短。技术创新是难美项群技术发展的生命。 3. 心理训练 主要在于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 为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各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采 用的主要方法有念动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自我调节法等。 4. 艺术表现能力训练 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 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节奏 完成动作和根据音乐内容做即兴表演和小品表演,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 力。 二、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主要包括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竞赛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 要求身体匀称,生理机能发展良好。在运动素质方面,运动员的静力耐力、平衡 能力和稳定性要好,动作协调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视觉和本体感觉能力。 2.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术要领可概括为“固势要稳,瞄靶要准,击发、撒放要正确。 ”在比赛中选手 们的技战术表现,相互间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战术运用上也较为稳定。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在心理方面对运动员注意力集中与稳定、自我控制、感知感觉和运动表象再现能8 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独立性和自律性都是运动 员重要的个性特征。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取得, 主要靠自身技术的发挥和心理状态的控制,主要内容包 括:确立辩证的比赛指导思想,全面作好赛前准备,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 参赛行为等。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技术训练 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另外,巧妙地组织与安排空射与实射,可以灵活地引申出 多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2. 心理训练 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侧重于意志品质和心理控制能力的提高。 3. 战术训练 主要包括掌握风天射击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决赛能力的训练,以及通过各种复杂 条件下的训练,提高干扰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4. 身体训练 主要采用各种距离的跑步、 各种姿势的游泳等练习发展速度和耐力;采用各种信 号刺激手段提高反应能力;采用推举、卧推等负重练习提高以上肢、腰腹为主的 肌肉力量、 静力性和动力性力量耐力;采用徒手和多种器械的基本体操练习及球 类运动发展柔韧、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三、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群包括摔跤、击剑、柔道、跆拳道等项目。具有一对一竞 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或等分取胜等竞技特点。 (一)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 在形态方面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材和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 例。在身体机能上要求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适应能力强】触觉加强和痛苦减 退, 以及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高等。 要求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是格斗项目的共性, 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都很重要。另外,还要从个体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 得最佳整体效益。 2.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术与战术能力时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制胜的武器,对提高 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格斗项目技术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三个部分,并 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战术特征上, 主要采用因人而异、先发制人、真假结合、引诱和借力、消耗战和游击战,以及 反边线战术等战术思想和战术技巧。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阵时的敢斗性、坚毅性和对待抽签机遇的稳定心态等。而 在智能方面则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良好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和分析判 断能力等。 (二)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格斗项目比赛场地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赛台, 起设施质量对于运动员发挥自身水平 具有直接影响。比赛方式都是一对一的对抗,赛制分为淘汰制和循环制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要靠实力取胜,但在许多情况下,机遇也会影响成绩,比赛9 的胜负评定也有得分和制服两类,因而裁判因素对运动员发挥成绩具有较大影 响,裁判过程和犯规处理对裁判员水平要求较高。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基本功、进攻、防守和反攻的各种方法以及连贯技术。 2. 战术训练 包括进攻、 防守和反攻战术训练。依据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同和训练安排的阶段 性特点,分别采用假想敌、配对训练及实战训练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3. 身体训练 格斗项目的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一般身体 素质训练常采用短距离冲刺跑发展速度,中长距离和越野发展耐力。另外,还采 用垫上技巧、球类活动培养灵敏性,用轻杠铃和哑铃练习发展力量等。而专项身 体素质训练都是根据各项目所要求的重点素质和技术特点的需要而安排的, 具有 很强的专项性。 四、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软式网球、排球、沙滩 排球、藤球和毽球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基本功熟练、扎实、全面、准确,特点突出,并在 技术发展中不断创新、 形成绝招等方面。战术能力则主要反映在个人战术与集体 战术结合、注重战术创新和战术理论研究方面。 2. 体能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 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 的前提。本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在身 体形态上要求运动员符合移动快、灵活性高、挥臂动作快的要求,身高、体重适 当,腰短、骨盆小、臀肌上收、手臂上,跟腱长、足弓高。在技能上以发展心肺 功能来满足专项速度耐力的需要为主。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各种技术动作失误就要失分的特点, 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 我控制能力;根据球速快、变化多的特点,又要求具有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 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员需要灵活善变,应付 和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为此,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场经验。 (二)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的比赛成绩除受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水平的影响外, 还受到比赛的时间安 排、比赛地点、对手水平、观众、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既要遵循竞技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一般训练原则, 同时由于充分考虑本项群各项目的特点组织实施。 我国排球训练的基本经验包括:树立良好的训练作风,培养团结拼搏精神;明确 的技战术指导思想; 结合自己的特点, 博采众长和敢于创新, 走自己发展的道路; 形成竞争格局,发挥竞争机制等。 五、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不要包括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和水球等10 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战术在本项群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求运动员技 术全面又有特长;技术熟练、准确而实用。战术特征表现为战术方法、比赛阵形 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 整体防攻战术协调发展, 个人、 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 2. 体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具有身体健壮、肌肉细长并且富于弹性、脂肪层薄、臀部肌肉紧缩 上收,以及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清晰、足弓高等形态学特征,以满足快速、灵活、 激烈对抗等比赛特点的需要。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球感、情绪、注意力和意志品质等,而在智能特 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观察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独立地创造性解决各种 技战术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决定本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是本队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 其客观因素,则包括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 运动员的成绩是以上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技术训练 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提高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2. 战术训练 由于攻守的配合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 注重发展运动员的聪明才智,以求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比赛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时间短、情况复杂的条件下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 强以多攻少、以少防多的战术训练。 3. 身体训练 发展速度的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即反应 速度、 移动速度和完成技战术行为的速度,强调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度疲劳后 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 4. 心理训练 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 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 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和举重等项目。 (一)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特征 1. 体能特征 在体能训练中, 先进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在本项群内迅速地传播与应用,相互 借鉴、移植与融合,并不断演化出新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2. 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 在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表现出全面的综合化特点。并通过建立技术模 型,以及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另外,在技术训练 中也注重强化精细技术动作感知觉的训练。在战术训练中,主要是努力实现预定 参赛计划、力争首赛成功,以及巧妙利用规则和运用多种心理暗示,一培养运动11 员充分发挥训练水平的能力。 3. 心理和智能训练 通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进行心 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训练高度结合和谐统一。智能训练体现 在运动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 力的提高上。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由于本项群包括众多专项,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生理机 能方面,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快、强度大;心血 管系统的功能较强,具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本项群选手的技能特征主要包括:完整的技术动作由若干个相同的动作周期构 成; 运动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直线与平稳性;保持移动过程中合理的 动作节奏;位移速度直接决定运动效果。而战死的制定与应用,是建立在运动技 术高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 科学地分配及运用体力,是保证选手体能与技能充分 发挥的重要战术指导思想。 3.心理和智能特征 速度性项群的竞技,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思想敏捷、行动果断、讲求实效、朴 实直率, 这需要以良好的智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基础。 此外, 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是本项群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和 智能特征。 (二)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获得,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其中,运动员自 身的体能水平, 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是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来说, 本项群的比赛裁决公正、 赛次机会均等、 时间计量准确、 运动员间相互干扰较少, 这就为运动员集中精力参赛创造了相对客观和均等的条件。 但对手比赛成绩和裁 判行为也会对运动成绩带来一定影响, 也需要运动员制定正确的战术方案和具备 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体能训练 在训练中力求使训练内容、训练手段简练、集中,力求实效,减少不必要的体能 消耗,从而使各种训练手段的最佳组合成为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 2. 技能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而不去过分追求动作的外形。技术训 练重视完整技术和动作节奏的连贯性;重视关键技术环节的实效性;枪带体能与 关键技术的紧密结合。 3. 心理和智能训练 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固的意志品质,以及速度感,节奏感和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另外,运动员不断提高 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也对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科学训练,以及处理比赛中各种 突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12 (一)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形态学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以长跑运动员为例, 要求运动员体重较轻; 而当运动员位移的速度受到水、车或舟运动的力学条件的 影响时, 运动员具有相应的肌肉质量则会有利于取得更快的前进速度,比赛中连 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就要求对运动员机体进行适 应性改造,包括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提高 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以及提高心理耐受度。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各种基本运动 素质都会综合地反映在运动员通过特定距离的平均速度上,即最大速度、相对速 度、专项耐力相对耐力,以及基础耐力水平。此外,力量素质对取得优异成绩也 很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耐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于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提 高,对于取得优异成绩都具有重要作用。 3.心理特征 本项群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 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上 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的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 才能满足比赛竞技的需要。 (二)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除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 比赛中发挥的状况外, 在同道竞赛中, 对手发挥状况对比赛结果也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因素还包括比赛场地、器材、地点、气候、以及裁判员和观众等因素,都构 成了客观的比赛条件,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3)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的训练 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3)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4)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5)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 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 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 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一)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二)比赛名次13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论哪个运动项目,比赛 结果都鼻息要分出名次。 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 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运动成绩 (竞技水平+名次)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 结果的评定行为 (一)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 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 原因。 (二)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胜负状况或取得的名次,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 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 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一)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即运动员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 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的训练水平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 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 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 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 反映着训练中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 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 一而明确; 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 更具体地表述所表达到的程度。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 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 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按照自 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 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 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 运动成绩和技能能力则是训14 练状态的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运动员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决定 其总体竞技能力状况的各个因素的发展水平如何,运动员的发育状况如何,导致 这一状态的成因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对训练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监测评价 通过科学的诊断, 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 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 定、训练方法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 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判定现实 状态的离差大小, 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据此 调整训练指标, 修订训练计划, 加强训练组织, 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 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 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 应该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 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 训练负荷指标。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作为对运动员在一个新的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中运动成绩的诊断, 应该对运动员 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准确的评价。 2.竞技能力诊断 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时, 必须考虑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不 同特点。按获得途径的不同,可把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 3.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 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 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运动员在一个训练过程(或单元)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状态做出一个 准确的描述,即是对其竞技能力状态、进而对运动成绩状态所作出的关键析因。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 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 2.竞技能力指标 对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 最重要的因素。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15 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 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 分为三个模型: (1)单因素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 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 (2)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 (3)总体特征模型:对运动员竞技能力 决定因素所作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3.训练负荷指标 对应于训练负荷诊断, 训练负荷指标也是目标状态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 成部分。 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 标的基本保证。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 的基本准则, 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 第一节 经济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 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贯 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地结合专项的特点和专项竞技比赛的需要, 提高运动训 练的专项针对性、实战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 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一切行为 都应该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实现, 训练活动也是一样。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 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的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 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 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 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 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 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 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 训练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 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进 而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予实现的训练目标。 然后据此全面安排好 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16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 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因此, 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 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 少的重要前提。 (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依据竞技需要原则的要求, 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 因素与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总体上讲,负荷的内容是由发展体 能的练习、 发展技能和战术能力的练习、 发展心理能力和智能的练习组合构成的。 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 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 的运动项目等因素。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 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 行为的训练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则可启发运动员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培 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最大的动力,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训练任务。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人们都是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美 好愿望参加某项活动的,渴望成功的动机给人们以鼓舞、以激励,使他们能够自 觉地、 积极地投身于其中。 对于竞技运动训练这一需要参与者作出巨大的努力和 付出、 但是最后的结果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来说, 只有激发了强烈的成功动机, 才能够吸引千百万有才能的青少年自觉地献身于训练与比赛之中。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现代高水平的竞技训练要求它的参加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 承受巨大的心 理负荷与生理负荷。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注意通过各种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手段,进行训练的目的性教育,逐步树立起自觉 训练的态度和动机。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要关心运动员的生活,安排好他们的衣食住行,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尽可能 使他们在安全和尊重上得到必要的保障,并引导运动员形成“自我实现”的更高 层次的需要,以产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三)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注意运用符合不同年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多种手段, 激发运动员参与运动 训练和竞赛的兴趣。儿童少年初期训练时应多以游戏和玩耍的形式进行全面训 练。 (四)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应使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 任务、要求和安排并使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训 练计划的制定和运动训练的组织。17 (五)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善于说服教育,注意克服简单、粗暴的态度和 做法, 并以自己的知识、 能力和表率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训练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建立权威取得运动员的信任,并以此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正确运用精神、 物质和信息这三种动力, 互相补充, 扬长避短, 取得理想的效果。 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个体动力和集体动力的关系, 让个体动力在大方向基本一 致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求得较大的集体动力的总量。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中应准确 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方面或韵达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 度及实施, 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 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为了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实施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就应高度重视训练信 息的采集和运用。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在实际训练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 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 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 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 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之下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 能, 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 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消失。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 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 等几个阶段。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8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动机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为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 行为,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 ”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 运动员只有接受长时间的系统训练, 才可能参与激烈的角逐, 夺取胜利。但是,对这种长时间的训练活动,则又必须科学地予以全面规划。训 练计划正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的基本设计。科学制定的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的 持续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现代运动训练活动早已远远超出了训练队这一狭窄的范围, 也不再仅仅是教练员 和运动员之间的双边活动, 而是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具有广泛 联系的社会性活动。 因此, 有力的社会保证也就成为坚持系统训练必不可少的重 要条件。运动员的学习、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状况,都对 他的训练有着必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必然会给训练 活动以有力的支持。 (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而这一步骤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 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 周期简单的重复, 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 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 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步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 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 周期。 (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运动成绩, 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 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包括唱的、器材、对手、裁判、气候等 等条件,才能使运动员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中,对于竞技 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点, 它对田径等室外夏季项 目运动员的成绩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掌握各种周期序列结构 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19 度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样几种。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贯彻周期安排时,要考虑到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 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个类型。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其 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 尽管人体本身受着生物节律的影响,但它并非绝对不变,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 安排使其在特定的时间里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是可以由 人来控制的, 教练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握地调节这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 日程安排相吻合。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把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周期之后, 人们往往会忽视各周期之 间的衔接, 只要表现在注重训练过程的阶段性而忽略了连续性。整个训练过程中 不同时间跨度的周期组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特 别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 以及提高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 训练原则。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都会保 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 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裂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 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裂变现象。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前者 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的 量和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 人们也可以运用不要的指标去反映负荷 量和强度的大小。 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 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荷重量或练习 的难度予以衡量。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和跳跃式 (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清楚认识到,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20 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 效果就越明显,于是许多教练员和科学家都在致 力于寻找这一负荷量度的极限。 (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为了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把握不同时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态, 以便准确地判断负 荷的适宜度及恢复程度, 从而决定训练中应取得的相应对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 诊断系统, 取得可靠的指标, 在恰当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进行准确的诊断。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训练也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 荷只会导致运动员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运动员机体的下降。为了使训练取 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现代运动训练中越看越 重视负荷与恢复的协同效应,不是在负荷后运动员也已疲惫时才考虑恢复的问 题,二是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到负荷后的恢复问题。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 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 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 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 (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性别、日历年龄、生物年龄与训练年龄、竞技水平、生 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训练情绪等等,这些方面都对训练的安排提出了不同 的要求。另外,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 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 (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 的各个要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 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等等。既要丰富多彩、各有不 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及变化,都要求 教练员及时根据具体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组织训练。 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要注意的因素 1.运动专项 运动专项方面包括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 2.训练对象 每个训练对象都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 生物学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发育状况及个人的生物节律。 心理学包括:气质、个性及参加训练的动机等。 社会学包括: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 训练学包括:训练年龄、接受负荷能力等。 3.训练条件 首先必须考虑训练所处的时期和阶段。 教练员应了解不同时期与阶段不同运动员 的不同特点,以便在训练时提出不同的要求。21 (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同运动专项都有自己的决定因素及其不同的发展规律, 但又是通过各个专项的 特点反映出所有运动项目共同的规律。 (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对于运动员的初始状况, 教练员可围绕竞技能力的几个主要决定因素来了解具体 情况。 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 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 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直观教练原则主要是依据人的认识规律确立的。人的正确认识的形成,都要经历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二)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动作技能其他竞技能力的形成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体系,反映 着事物由低到高、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发展规律。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中, 特别是在其初级阶段, 人体视觉器官在直观教练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会在 很大程度上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二)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三)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 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 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1.自我感觉,运动员在疲劳时,会感到肌肉僵硬、局部酸痛、四肢无力、呼吸急 促、胸部发闷、力不从心。 2.外部观察,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如果出现面色苍白,眼神无光,连打呵欠, 反应迟钝,精神不集中,动作无力、失调、错误增多,技术规格下降等现象,可 初步判定疲劳已经产生并加深到一定程度。 3.生理测试 4.心理测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判别人体的疲劳及恢复程度,有很多种方法,如采 用 RPE 自我疲劳感觉表、RPR 自我恢复感觉表等。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主要包括变换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 交替安排负荷, 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与方式,22 在训练课中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于节奏性的练习等训练手段;在恢复过 程中以轻微的肌肉活动,帮助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更快消除;根据人体的“生物 钟”节律,安排好每天的训练时间,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定型,节省神经能量,也 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主要包括理疗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气浴、漩涡浴、氮水浴、苏打碳酸浴、盐浴、 珍珠浴、含氧浴、腐植酸浴等,其他手段还有按摩、电兴奋,电睡眠、紫外线照 射、红外线照射等。 3.营养学恢复手段 补充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 4.心理学恢复手段 主要是利用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手段促进恢复。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1.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 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 要素。 2.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动力量训练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间歇 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 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 法的具体体现。 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活动中, 教练员、 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 任务、 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运动训练手段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竞技 运动发展水平的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 (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1.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 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予 以解析。它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种要素。动作构成23 包含动作的姿态、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节奏七种要素。动作过程包 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 身体练习有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动作,因此,以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分类依据相 对来说较为科学。 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依练习的目的, 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 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 专项能力的影响, 可分为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 价值,可分为基本训练手段和辅助训练手段;依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则可 以分为包含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和包含固定性练习及 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两大类。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 (一)模式训练法释义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 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二)模式训练法的结构域特点 1.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2.模式训练方法的特点 (1)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特点。 (2)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 (三)模式训练法的应用 1.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运行过程。 2.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范例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至少需经三个步骤:首先,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测验,并对照 评分标准找出与检测成绩对应的标准分数, 同时按照 “综合性、 均衡性、 适应性” 的计算方法评出等级,以确诊出运动员现实的基本状况;其次,根据训练模型确 定下一阶段训练过程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差距,确定训练重点,选择训练手段, 实施严格的模式训练;最后,在预定的时间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测验,以检查模 式训练的结果,并对照评分标准找出问题,继而又进入新的一轮应用过程。 二、程序训练法 (一)程序训练法释义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 将多种训练内容 有序且逻辑地编制成训练程序, 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 学控制的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 1.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1)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特点。 (2)程序训练法具有定性化特点。 (3)程序训练法具有程序化特点。24 (三)程序训练法的应用 1.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 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教练员指导 检测手段、评定标准 运动员训练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分解训练法 (一)分解训练法释义 分局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二)分解训练法的类型 分局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即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 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三)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1.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应用单纯分解训练法,需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 分或环节的内容,在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需要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 握后;将一、二两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 将三个部分合起来训练。以此类推。 3.顺序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二、完整训练法 (一)完整训练法释义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 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完整训练法可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多元动作的训练;可用于个 人成套动作的训练,也可用去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重复训练法释义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 习方法。 (二)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 复训练法和长时间训练方法三种类型。 (三)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 30 秒内),负荷25 强度大, 动作速度快, 间歇时间充分, 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 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如隔网性运动项 目中。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 术、素质的训练工作。如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 四、间歇训练法 (一)间歇训练法释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 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 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五、持续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释义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 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 法。 (二)持续训练法的类型 根据训练持续时间的长短, 持续训练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间持续训练 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六、变换训练法 (一)变换训练释义 变换训练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 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变换训练法的类型 分为基本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七、循环训练法 (一)循环训练法释义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具体任务, 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 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二)循环训练法的类型 依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可把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 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八、比赛训练法 (一)比赛训练法释义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 进行训练的方法。 比赛训练法是根据人类先天的竞争和表现意识、竞技能力形成 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适应原理、 现代竞技运动的比赛规则等因素而提出的一种训练 法。 (二)比赛训练法的类型 依比赛的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四种,即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 检查性比赛方法和适应性比赛方法。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26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以动作结构特点为依据, 对其所属各个类型练习手段的含义、作用、类型、典型例进行讨论,从而为设计 与选用运动训练的练习手段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释义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二)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1.全身周期性练习 (1)各种快跑练习:不同距离或时间的跑的练习。 (2)跳推杠铃练习:立姿,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翻握轻重量杠铃放 置胸前。全身用力时,两脚交叉步或并不跳起,同时,两手上推杠铃到头顶至两 臂伸直。 (3)拉测功仪练习:坐在测功仪上,按划船动作,做全身性拉浆练习。 2.局部周期性练习 (1)快速挥臂练习(2)卧推杠铃练习(3)拉橡皮带练习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一)混合型多元练习手段释义 混合型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二)混合性练习手段举例 1.全身混合性练习 (1)跑步跨跳练习(2)助跑掷抢练习法(3)助跑扣球练习 2.局部混合性练习 (1)助跑起跳练习(2)助跑掷球练习(3)摆浪收腹练习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一)固定组合练习手段释义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二)固定组合练习手段举例 1.有氧健身操练习 2.各种自选拳练习 3.各种协调性练习 4.彩带操螺形基本技术练习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一)变异组合练习手段释义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 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 身体练习。 (二)变异组合练习手段典例 1.完整变异组合练习 (1)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 (2)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 2.局部变异组合练习 (1)进攻战术配合练习(2)防守战术配合练习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27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一)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 的。 (二)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 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 础;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良好的体能 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总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 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二)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 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三) 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 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五)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释义 (一)身体形态及其结构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 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 (身 高度 高、坐高、足弓高等) ,长度(腿长、臂长、手长、头长、颈长、足长) ,围度(胸 围、臀围、腿围、腰围、臂围等) ,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 厚度等)等。 (二)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中的重要意义 1.一定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 技能水平和竞技能 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3.不同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此项群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是:体型匀称、身体健壮、肌肉丰满、膝 踝节围度较小、 骨盆宽度适中、 臀部肌肉向上紧缩、 足弓明显、 跟腱细长且清晰。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此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是:体重较轻、脂肪较少、身高中等、腿较长。 (三)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项群 此项群的跳跃、投掷、举重等项目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的表现各有不同。 (四)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此项群运动员体型特征是: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胛骨 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踝关节略细、跟腱细 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型。28 (五)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此项群对运动员体型要求为:身体正常而匀称,中胚型居多。 (六)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此项群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高和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 (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此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可概括为身材高大、胸廓大、手大、脚大;腿长、小 腿长、手臂长;臀部小、踝围小。 (八)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此项群各项运动员体型有所不同。 排球运动员身材高、 四肢较长而坐高相对较短、 皮质层薄、体脂肪量小、去脂体重及体质密度大,臂长、上臂围松紧差大、手较 宽,骨盆相对较窄。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一) 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 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二)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显著作用,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基础上都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的。 (三)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四)舞蹈类训练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二)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三)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一)力量素质的定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 可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依力量素质运动员 体重的关系, 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要力量素质 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最大力量的评定 可以在静态条件下测定,也可以在动态条件下测定。 对少年及一般运动员力量评定可采用握力、背肌力、臂屈悬垂、引体向上、双杠 臂屈及俯卧撑等指标。 2.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①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的确定, 应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的能力,即提高神经系 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员肌肉的体积, ②负荷数量(次数与组数) 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的轻度有很大关系,通常,以 50%的负荷强度做 20 次为 宜,每减少 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 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29 减少两次。 ③组间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 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应越长。 (二)快速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快速力量的评定 快速力量的大小,通常可采用动力曲线描记图分析评定。 快速力量指数=力量的极值/达到力量极值的时间 2.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爆发力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爆发力的评定 爆发力指数=最大的力量M用力时间 2.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有时以 30%的强度负重练习,也有时不 负重,仅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2)负荷数量 在安排重复次数与组数时, 注意应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同时要求中区神经系统 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 (3)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应以保证运动员工作能力完全恢复为原则,但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中 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明显下降,不利于下一组的训练。 (四)相对力量的评定与训练负荷的确定 1.相对力量的评定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所以其评定可在对最大力量 测定的基础上进行, 用运动员体重去除最大力量便可以计算出该运动员的相对力 量。 2.相对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发展相对力量多采用提高肌肉内协调能力的方法。 (1)负荷强度 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所以不管负荷重量的大小,实际负荷强度都是大的, 只有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也可使肌纤维工作同步化的程度得 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内协调的功能,使相对力量得到发展。 (2)负荷数量 发展相对力量由于负荷强度高,总负荷量则小,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就少,使运 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 (五)力量耐力的评定与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力量耐力的评定 力量耐力指数=练习阻力×重复次数 2.力量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发展肌肉的力量耐力,一般采用 25%-40%的负荷强度 (2)负荷数量 发展肌肉耐力练习的重复次数最为重要,一般要求多次重复,甚至达到极限。30 (3)间歇时间 组间间歇时间可以从 30 秒到 90 秒或更多, 这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参加工作 肌肉的多少。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力量练习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1)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时,肌肉长度逐 渐缩短所产生的张力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练习时根据专项运动的 需要,掌握好发挥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实验表明,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 肉做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 40%。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 法,称之为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3.等动收缩训练 等动力量训练在特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练习时,肢体动作速度保持不变,肌 肉始终发挥较大张力完成练习, 等动练习集等长的等张之所长于一身,有利于最 大力量的增长。 4.超等长收缩训练 超等长练习时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接着做向心收缩。利用肌肉的弹性,通 过牵张反射,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如跳深等练习。 5.循环训练法 发展力量耐力训练可将几个训练手段编组循环进行。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2.对抗性练习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7.电刺激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 在主要发展运动员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力量的同时,也 要十分重视小肌肉群、远端肌肉群、深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应根据完成训练任务的需要, 正确地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规范并明确正确的动 作要求。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负荷量度。 2.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3.在每组重复练习中,注意组间休息。 4.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 (四)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肌肉工作力量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发射的神经冲动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 经冲动的强度越大,肌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越多,冲动越集中,运动单位工作的 同步化程度也就越高,表现出的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 识地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求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 (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31 1.掌握少儿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更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2.少儿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 性好,不易折断;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少儿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 3.少儿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 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儿童力量训练, 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 力量训练。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的定义 (一)速度素质的定义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 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二)速度素质的分类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臂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