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荷兰足球队平均身高140元买吴增而一次买25个平均每个便宜多少元

问题补充&&
是买五赠一吗?(25÷5×140)÷25=28元
又见玉树临风&1-25 13:18
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您的位置: &
思维与学习
摘 要: &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比传授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我国古代学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科学知识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延长,因此使他们具有独立地汲取知识的本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思维是极为重要的认识过程。人们在生一个足球140元买吴增而一次买25个平均每个便宜多少元_百度知道
一个足球140元买吴增而一次买25个平均每个便宜多少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买五赠(25÷5×140)÷25=28元
其他类似问题
足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破译男人密码
作者:&& 更新时间: 14:33&& 阅读最新章节
正文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1)&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2)&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3)&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4)&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5)&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6)&第一章 男人与女人不同(7)&第二章 这些是男人的本性(1)&第二章 这些是男人的本性(2)&第二章 这些是男人的本性(3)&第二章 这些是男人的本性(4)&第三章 男人怎样看女人(1)&第三章 男人怎样看女人(2)&第三章 男人怎样看女人(3)&第三章 男人怎样看女人(4)&第四章 如何与他约会(1)&第四章 如何与他约会(2)&第四章 如何与他约会(3)&第四章 如何与他约会(4)&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 人格 参考文献目录-国家人才在线
人才测评系统:
?&邮箱登陆
?&素质测评
&&&& && && &
最新教育资讯
当前位置: & &&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 人格 参考文献目录
《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 人格 参考文献目录
发布时间:07-10-22 &&阅览次数:9019 &&来源:
&&&&&&第十三章 人格& &〖导学提示〗心理学上的人格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个性,它既有先天的气质基础,又是后天性格刻画的结果。人格是心理学研究个别差异时除能力而外的另一重要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能力与人格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两大因素,但两者功能不同:能力助人获得机会,但使人成功的却是人格。所谓"性格即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一个复杂、困难而又重要的主题。本章着重介绍有关气质的学说、性格的形成、人格分类及其评估等内容。〖本章术语〗第一节气质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第二节性格第三节特质人格因素人格维度大五第四节16PFMMPI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第一节 气质及其学说一、什么是气质"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近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有的人总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显得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绪总是那么细腻深刻。人与人在这些心理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叫气质的不同。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气质不仅表现在情绪活动中(例如冯特就是持这种观点),而且也表现在包括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例如,一个学生具有安静迟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会在学习,工作,参加考试,当众演说,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内容为转移,它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个体一出生,就具有由生理机制决定的某种气质。我们可以观察到,新生儿有的爱哭闹,四肢活动量大;有的则比较安静,较少啼哭,活动量小。这种先天的生理机制构成了个体气质的最初基础,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和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成熟和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气质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在集体主义的教育下,脾气急躁的人可能变得较能克制自己;行动迟缓的人,可能变得行动迅速起来。一个人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二、气质的学说(一)气质的体液说在心理学史上,"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83一前423)的"四根说"中就已经具有了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根,血液主要是火根;思维是血液的作用。火根离开了身体,血液变冷些,人就入眠。火根全部离开身体,血液就全变冷,人就死亡。他还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特殊构造;各人心理上的不同是由于身体上四根配合比例的不同。他认为,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这可以说是后来的气质概念的萌芽。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一前377)把四根说进一步发展为四液说。他在《论人类的自然性》这篇著作中写道:"人的身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指这些东西,而且人就是靠这些东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认为构成人体内的体液有四种:血液(harma),粘液(phlegma),黄胆汁(chole xanthe),黑胆汁(chole melania),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希波克拉底认为,每一种体液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血液具有热一湿的性能,多血质的人温而润,好似春天一般;粘液具有寒一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似冬天一样;黄胆汁具有热一干的性能,黄胆汁的人热而躁,如夏季一般;黑胆汁具有寒一干的性能,抑郁质的人冷而躁,有如秋天一样。这四种体液配合恰当时,身体便健康;在配合异常时,身体便生病。按照希波克拉底的原意,他所谓的四种气质类型,其含义是很广的--即决定人的整个体质(也包括气质),而不是单指现在心理学上的所谓气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在五百年后为罗马医生盖仑(C.Galen,约130-200)所发展。他将四种体液作种种配合而产生出13种气质类型,并用拉丁语temperameteum一词来表示气质这个概念。这便是近代"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希波克拉底关于四种气质类型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用四体液来解释气质类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二)阴阳五行说我国古代也有人提出类似气质的分类来表示人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例如孔子把人分为"狂"、"捐"、"中庸"。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征者"相当于多血质的人,"捐者"相当于粘液质的人,"中行"一类的人相当于"中间型"。《黄帝内经?灵枢》中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某些心理特点与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按阴阳的强弱,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类人,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和心理特点。又根据五行法则把人分为金、木、水、土五种类型,也各有不同的肤色、毛发、筋骨特点和情感特点,用来说明人的个别差异。 (三)气质的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1925)根据他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提出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气质特点以及可能患的精神病种类有一定的关系。而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他把人分为肥胖型,(身材短胖,圆肩阔腰)易患躁狂抑郁症;其特点是:好社交,通融,健谈,活泼,好动,表情丰富,情绪不定;此谓躁郁性气质(cyclotymes temperament)。瘦长型(高瘦纤弱、细长、窄小)易患精神分裂症;其特点是:不善社交,内向,退缩,世事通融,害羞沉静,寡言多思;此谓分裂性气质(schizothymes temperament)。斗士型(骨肉均匀,体态与身高成比例),易患癫痫症;其特点是:正义感强,注意礼仪,节俭,遵守纪律和秩序;此谓粘着性气质(visk?ses temperament)。以后,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Shelden,)把体型分为三类:内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结实强壮、体态呈长方形)、外胚叶型(虚弱、瘦长),认为每一种体型都可以用一个七点量表对人们的体型进行测量(参见图13-l)(原图17-l),并认为体型与气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据他所收集的资料,他认为内胚叶型的人图舒服,闲适,乐群(称为内脏气质型);中胚叶型的人好活动、自信、独立性强、爱冒险,不太谨慎(称肌肉气质型);外胚叶型的人爱思考,压抑、约束,好孤独(称为脑髓气质型)。虽然体型与气质具有某种相关。例如,体型的差异受社会态度的影响大,因而造成个人行为表现上的不同。但这却不能说明体型与气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克瑞奇米尔的气质理论,把一切人都归入精神病患者的类型之中,这更是片面的。(四)气质的血型说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不同的血型决定的。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学者做得最多。例如,古川竹二(1927)根据血型把人区别为四种气质:A型气质的特点是温和、老实稳妥、多疑、伯羞、依赖他人、受斥责就丧气;B型气质的特点是感觉灵敏,恬静、不怕羞、喜社交、好管事;AB型的气质特点是上述两者的混合型;O型气质的特点是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喜欢指使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看来,这种理论也是没有多少科学根据的。(五)气质的激素说内分泌腺的机能与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并影响着人的行为。伯曼(L.Berman)等人提出,人的气质是由某种内分泌腺的活动所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特别发达而把人划分为甲状腺型、脑下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以及性腺过分活动型。例如甲状腺型,其体态为身体健康,头发茂密、双眼明辉,其气质特征是知觉灵敏、意志坚强、不易疲劳;脑下垂体型,其体态为发育较好,体格纤细,其气质特征是情绪温柔、自制力强等。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内分泌腺的活动、激素的合成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同时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活动。虽然气质的某些特点与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但是,孤立地强调内分泌腺活动对人的气质的决定作用,则是片面的。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主要是神经系统的特征,但是从皮质与皮质下部位的相互关系以及从神经体液 调节来看,内分泌腺的机能对气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六)气质的活动特性说美国心理学家巴斯(Buss,1975)用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等反应活动的特性为指标,区分出四种气质类型。活动性的人总是抢先迎接新的任务,爱活动,不知疲倦;在婴儿期表现为总是手脚不停地乱动,儿童期时在教室里闲坐不住,成年时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情绪性的人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在婴儿期时表现为经常哭闹,儿童期时易激动、难于相处,成年时表现为喜怒无常。社交性的人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婴儿期时表现为要求母亲和熟人在其身边、孤单时哭闹得凶,儿童期时容易接受教育的影响,成年时与周围的人们很融洽。冲动性的人缺乏抑制能力;在婴儿期时表现为等不得母亲喂奶、换尿布等,儿童期时经常坐立不安、注意力容易分散,成年时期表现为讨厌等待,倾向于不假思索地行动。用活动的特性来区分人的气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动向。不过活动特性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巴斯却没有揭示出来。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神经类型。接下来就讨论这个问题。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关于神经系统类型的概念是巴甫洛夫在年期间第一次提出的。1935年巴甫洛夫在其"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类型"一文中详细论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各种特性和判定方法。他指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和界限。在一定的限度内,神经细胞的兴奋能力符合于刺激的强度:强的刺激引起强的兴奋,弱的刺激引起弱的兴奋。兴奋过程强的动物对于强烈刺激仍能形成条件反射,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能继续保持;而兴奋过程弱的动物对于强烈的刺激就难形成条件反射,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就出现超限抑制。抑制过程较强的动物对于要求持续较久的抑制过程能够忍受;而抑制过程较弱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导致抑制过程的破坏,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变化。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均衡的动物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相近的。不均衡的动物表现为或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或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兴奋过程较弱。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它保证有机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表现在各种条件反射的更替是迅速还是缓慢,是容易还是困难等方面。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巴甫洛夫把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四种,如表13-1(原表17-1)所示。(二)神经类型和气质的关系巴甫洛夫在"神经系统类型的生理学说,即气质的生理学说"一文中把气质和神经系统类型看成是同一个东西。他说:"我们有充分的权利把在狗身上已经确立的神经系统类型……应用于人类。显然,这些类型在人身上就是我们称之为气质的东西。气质的每个个别的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最基本的特征就给每个个体的所有活动都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后来的研究表明,精神类型并不总是与气质类型相吻合的。气质是心理特征,神经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不仅与大脑皮质的活动有关,而且与皮质下活动有关,还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因此可以说整个个体的身体组织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神经类型的心理表现,所以,气质心理特征和神经类型生理特性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有时,几种不同的气质特征依赖于同一神经过程的特性;有时一种气质特征依赖于神经过程的几种不同的特性。例如,情绪的兴奋性,注意集中的程度等是气质的不同心理特征;但是,它们都依赖于兴奋过程的强度。自制力这种气质的心理特征,不仅取决于兴奋过程的强度,同时也取决于抑制过程的强度以及兴奋和抑制的均衡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但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它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气质的变化,从生理机制上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后天的暂时联系系统掩盖了神经类型的先天特征,但神经类型的先天特征本身并没有改变;二是暂时联系系统形成和发挥机能作用的过程中,神经类型的先天特性本身得到了某种改造。但到底属于哪种情况?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确定。 四、气质对待(一)如何评价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并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行动中都会表现出他固有的气质特点,使其个性具有一定的色彩。那么,如何评价气质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呢?首先,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它只能使个性带有一定的色彩。在第六章中,我们已经谈到价值观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又制约着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个性)的性质是由他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显然,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理想、信念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气质特征;具有相同价值观、理想、信念的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其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例如,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反应灵活、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情绪不稳定、精力易分散。胆汁质的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而有力,但是他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准确性差。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善于自制、忍耐,但他对周围事物冷淡,反应缓慢。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而稳定、观察敏锐、办事细致、认真,但他过于多愁善感,行为孤僻,反应迟缓。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据苏联心理学家的分析,俄国四位著名文学家就是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普希金属胆汁质,赫尔岑属多血质,克雷洛夫属粘液质,果戈里属抑郁质。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气质宿命地预测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气质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一个前提。当然,气质也不仅仅是影响活动的动力,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以记忆的效率为例,研究表明:识记材料的数量多、难度大、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较弱型的人效果要好;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记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效果较好,而弱型的人记忆大量有意义的文章效果较好;在动觉记忆方面,对于不复杂的任务(如再现切线几何图形的长度),弱型的人比强型的人记忆要好;而在复杂情境中(再认迷津结构),强型的人比弱型的人记忆要好。正因为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缺点,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因此,适应工作的客观需要,就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二)气质与职业活动气质与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使个人的气质特征适应于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应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每一种职业活动,即使像车工、钳工、纺织工、售货员、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普通职业活动,都要求从事该项职业活动的人,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才能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我们的气质特征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且不符合是常有的事。当个人的某些气质特征不适应于普通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使自己适应于职业活动。一条途径是扬长避短,使个人有缺陷的气质特征从另一些特征中得到补偿。例如,对纺织女工的研究表明,一些看管多台机床的纺织女工属于粘液质,她们的注意力稳定,工作中很少分心,这在及时发现和处理断头故障等方面是一种积极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补偿了她们从一台机床到另一台机床转移注意较为困难的缺陷。另一些纺织女工属于活泼型。她们的注意易从一台机床转向另一台机床,这样,注意易于转移就补偿了注意易于分散的缺陷。另一条途径是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思想修养用意志力来克服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有缺陷的气质特征。个人对于自己的气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造的。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掩盖某种气质的自然表现。不论具有什么气质的人,当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时,都会表现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十足、不知疲倦;当以消极的态度进行活动时,都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缺乏干劲、易产生疲劳感。虽然,态度对气质的掩盖只暂时起作用,但是在长时期从事某种普通的职业活动中,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和坚强信念的人,可以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适应职业活动的特点也就发展起来了。因此,正常人在普通职业活动中的不适应,主要不是气质特征上的原因,而是由于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上的毛病。一些特殊职业(如飞行员、潜水员、宇航员、大型动力系统的调度员、矿坑救护员、国际比赛运动员等)的活动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从事这些特殊职业的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德米特里耶娃等(1979)对航空调度员的心理特征的研究认为,从事这种职业活动应具备一定的气质特征,如在任何情况下话音要平静、精力要集中,在冲突情况下要镇定,长时间指挥飞行工作而不降低工作质量和进度等。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弱、反应迟缓的人是不宜从事这项职业的。因此,一些特殊职业必须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将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进行预先的选择,以便使气质特征符合于活动的要求。(三)气质与教育工作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例如,胆汁质的人的优点是热情、积极、精神振奋,但他的缺点是急躁、易激动、缺乏自制力;抑郁质的人的优点是敏感、富于同情心,但他的缺点是要求不高、易受暗示、优柔寡断等等。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他们逐步克服气质上的缺点,形成优良的个性。这里,应当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形成某种优良个性品质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例如,热情大方的个性品质,多血质的人比抑郁质的人较容易形成;稳健坚毅的个性品质,粘液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较容易形成。因此,在教育要求上应有区别地提出。其次,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为同一教育方式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使多血质的学生受到震动,使其改正自己的缺点,但会使抑郁质的学生感到恐惧,更加萎靡不振。又如,胆汁质的学生激动、易怒,如果粗声大气地同他们讲话,就容易惹怒他们,产生师生之间的对立,而用平静轻声细语地同他们谈话,就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其积极面。这对于监控自己气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这样他才不致于因自己消极气质特征的流露,而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二节 性格及其形成一、什么是性格在国外的心理学文献中,性格(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这个概念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通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中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型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热情忠厚、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又如,另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对自己自高自大,宽于恕己、遇事优柔寡断、鼠目寸光;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另一个人的性格。因此,性格也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应当注意,并不是人对现实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特征。在有些情况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属于一时情境性的、偶然的。例如,一个人处理事情通常很果断,偶尔地表现出优柔寡断,那么优柔寡断就不能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性,而果断则是他的性格特征。同样地,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性,只有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性。例如,一个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反机敏之常态,表现的行动呆板,我们就不能把呆板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征。总之,作为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习惯性的,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界不常用性格一词,欧洲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常等同于人格(personality)。不过,西方心理学文献中的"人格"概念与我国文献中"个性"或"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人格概念一般仅指"气质" 和"性格"而不包含"能力"。二、性格的生理基础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性格也是脑的机能。早在19世纪中叶,有人就报导过,额叶受伤的病人性格上有明显的变化。P.盖奇是一个"有本领而能干"的工头,一日被铁棍扎穿了脑部额区,据给他治疗的医生报告,盖奇的个性发生了变化:"他动静无常,无礼的,有时爱说最粗俗的下流话(他以往没有这种习惯),对伙伴很少尊重,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如果这违反他的愿望的话,时而极端顽固却又反复无常而犹豫不决;他为将来的工作设计许多方案,但由于其他似乎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很快又都放弃了……他的心完全变了,因此他的朋友和熟人说他不再是盖奇了?由于性格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对它研究的种种困难。关于性格的生理基础,目前还了解得很少。巴甫洛夫对性格生理基础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自然基础之一。但是,神经类型不是性格。神经类型是性格产生的自然前提。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性格是神经类型和后天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的合金。巴甫洛夫指出:"类型是动物神经活动的一种生来就具有的体质形态--即遗传型。可是因为动物从出生之日起,就遭受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它必然要以一定的、最后往往在整个一生中被巩固起来的活动来回答这些影响,所以动物最后具有的神经活动,是各种类型特征和由外在环境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合金一即混合型、或性格。"(《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96页。)神经类型只是性格的体质形态的基础,它不能预先命定一个人的性格。对这个人的性格来说,后天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更具有直接的意义。在巴甫洛夫实验室中,人们看到,一只弱型的狗,由于生活在顺利的环境中,可以养成沉静、庄重的姿态,它不怕任何东西;而另一条强型的狗,由于生活在经常挨打的环境中,却成为具有明显防御反射的胆小动物。 后天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暂时联系系统,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总是在一定的先天类型(即神经系统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遗传的体质形态特点,制约着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改造,影响着暂时联系系统对现实信号的处理,而后天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也改造着先天的类型特征。这就是所?合金"的意义。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的性格既显露出后天生活经历的明显印记,同时又带有某种遗传的色彩。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都是描述个人典型行为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已经形成的性格是稳定的,但改变要容易些。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因为性格特征直接依赖于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气质在作为性格形成的一种变量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有些婴儿喜欢哭或笑,有些婴儿安静,另一些婴儿很好动,这些气质特征必然会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父母或其他哺育者的不同行为反应。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在这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粘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第三,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例如,要形成自制力,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作极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他用不着特别抑制自己就能办到。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上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侦察兵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着胆汁质者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特征。 总之,性格和气质是密切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心理学文献中,都很难把性格和气质这两类心理特征严格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人具有生物社会性。人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排除生物因素来看待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排除社会因素来看待人的气质。不过,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把气质和性格适当加以区分还是有必要的。 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一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一)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或勇敢或怯懦,或勤勉或懒惰,或诚实或虚伪,这些性格特征都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生物学的根源,新生儿在活动水平上就各有差异。在第十七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这种气质差异会影响家庭环境,特别是对母亲,父亲或其他哺育者的行为反应。婴儿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自然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此外,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对儿童行为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性格以个人的一定的素质为前提,没有素质这个生物学前提,性格就无从产生。 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因为这些特点,有的符合文化的社会价值,有的则不符合,并经常受到人们的品评,无疑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例如有生理缺陷者(跛子、哑巴、兔唇等)容易被人们讥笑或怜悯,往往易形成内倾的性格。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一般研究表明,早熟者的特征是,爱社交,关心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给人以好的印象,社会化程度高。而晚熟者则不大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一意孤行,似乎是他的言行依靠外在社会公意不如依靠他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二)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是否有父母,或只有父或母,或由继父或继母哺养),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子女的多少,儿童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家庭环境气氛来说,如果家庭环境不顺利,父母的困难处境及其忧伤的言语与苦恼表情,就容易使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消积悲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或者被锻炼得比较坚强,懂事和早熟。 在家庭的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概括,结果如表13-2(原表18-2)所示。该表表明,如果双亲是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的、宽大的态度,儿童就容易显示出领导能力、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特性。如果双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态度。儿童就容易表现出适应力差、胆怯、任性、执拗、情绪不安等特性。 在研究双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弄清母亲所起的作用及双亲教养态度的一致性程度。母亲以她的亲密、温暖、柔和、密切及她的社会观点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双亲教养态度的一致性程度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第二,要弄清亲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此应当注意:儿童对双亲的教养意图是怎样理解的,儿童的行为又怎样反过来引起双亲的新行为;第三,除了考虑亲子关系外,还要考虑家庭其他因素如家庭气氛等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发展也是不同的。科瓦列夫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的四年的观察发现,她们在同一家庭、同一小学和大学的历史系中接受教育,但性格有明显差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善谈吐,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作些补充、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的差异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祖母从小把她们中的一个定为姐姐,另一个是妹妹,并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作她的榜样,首先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这样,姐姐就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等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听从姐姐的习惯。 (三)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有明确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的意志特征、体育课,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他们的勇敢精神。校风、班风也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性格特征;不好的校风、班风可能使学生养成懒散、无组织、无纪律等坏的性格。通过少先队、共青团、以及贯彻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谦虚诚实、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经常学习的榜样、学生往往以各种情感和猜测,盯着教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学生言听计从,他的高尚品格,如思想进步、强烈的责任心,富于同情心,谦虚朴素等,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不愿接受其教育,但他的消极性格,如粗暴、偏心、神经质等。可能对学生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不良的影响。 (四)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儿童都是在某种文化、某种社会和某种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一般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在他的性格上打下烙印,从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典型性格。 必须指出,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使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某种性格特征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也是很复杂的。例如,据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aslow & Mittelmann)对儿童自尊心的研究表明,下列因素都会损害一个儿童的自尊心:(1)文化的因素:专制的家庭结构,学校中的专制教育等;(2)早期童年时代的因素:父母的严密控制、过分保护,旁人的控制,同哥哥、姐姐们的对立,与父母所怨恨的人之间的比较,过分严厉的戒律和惩罚,缺乏表扬、尊重和重视,家庭中的偏袒,把自己比作柔弱的人,不能独立、过分的依赖,用恐吓作为惩罚等;(3)现实的情境因素:身体的低劣,成绩差、失败,和旁人不同的感觉,其他儿童的势利眼或拒斥,不能适应男性气质分女性气质的要求,过高的理想要求所引起的罪恶感,被视为一个幼儿等。因此,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是他的生活历史的记录。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到了中学时期即青年期就已初步稳定了。但是性格的形成并不限于儿童、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中,性格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这种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在青年期以后,性格还可能发生某些大的变化。(五)影响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双亲的态度、学校的教育以及一般的文化、社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虽然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发生作用、性格的形成还有其心理活动的内部根据、关于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目前正在探索。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假说。有一种假说叫心理状态"转化"论。列维托夫认为,性格的形成最初所经历的阶段是心理状态、例如心境、激情、聚精会神、漫不经心等都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漫不经心,既可能是迷恋个别客体而削弱了对其他客体的注意,也可能是缺乏认真的态度、责任感不强的表现;既可能由许多刺激或中等强度的刺激所引起,也可能由于强烈的刺激。如教师的严厉斥责所引起.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那么它就有可能巩固下来,逐渐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还有一种假说叫动机泛化论。鲁宾斯坦认为,动机是构成性格的"建筑材料",性格的形成是动机的泛化和定型化、人的性格是由动机和人所掌握的行为方式的融合物所组成。但构成性格基础的不是行为方式本身。而是调节着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泛化动机。这种动机,开初只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尔后由于类似的情境不断出现,人就以类似的行为方式进行重复的反应;这样,这种行为方式的动机就扩展到类似的情境中去,逐渐转化为个性心理特征,并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性格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动机。向稳定的普遍化的动机系统的过渡.此外,也有人认为,性格是从个人的生活态度中形成的,当态度成为根深蒂固时并具有普遍化性质,它就成了性格特征。总之,性格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影响程度随性格特征或随个人而异.例如,生理因素可能对某些性格特征是重要的,而环境因素(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可能对另一些性格特征较重要.同时性格形成或改变的心理原因也可能因入而异。就同一个性格特征而言,各成因的重要性也是因人而异的。第三节 人格分类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论属于对性格静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阿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种特质: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不作严格区分,也可以把特质理解为性格特征。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型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人们在共同特质上有多寡或强弱的差异。个人特质是个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个人特质又有三类不同的层次。第一类叫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它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的最独特之处,例如说某人鲁莽,仅"鲁莽"这个特质即可说明他的个性。第二类叫中央特质(central traits),这类特质虽不及首要特质的影响遍及个体的每一行动,但也代表个性的重要特征。例如,我们常用几个形容词:聪明、能干、勤奋、诚恳……来描述一个人,就是用中央特质来形容其性格。第三类叫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这类特质只是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的某些暂时性行为,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特征。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卡特尔(R.B.Cattell)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表面特质是指一组看来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但同属于一种表面特质里的特征,其间关系很复杂,因此这些特征虽有关联,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源于共同的原因。而根源特质指的是行为之间成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而形成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例如,乐群性是一种根源特质,一个人身上的乐群性的量影响着他的各个方面,如朋友的多寡,与什么人做朋友,交往的技能。就是说,乐群性这一根源特质的外部表现就是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却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因此,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出有16个根源特质,并设计出一种人格测验叫16个人格因素问卷。表13-3(原表18-1)是16个人格因素上的高分者和低分者的特征。三、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以两个维度,即(1)内倾与外倾;(2)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粘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见图13-2)(原图17-2)。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应当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的。除了少数人具有四种类型的典型特征外,大多数人均属于中间型或混合型,即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类型的一些特点。 四、"大五"目前最为流行的人格分类无疑当推"大五"。以前的分类都给人过于烦琐的感受。不少学者对以前的分类借助自然语言样本重新作了分析。如图普斯和克瑞斯特尔(Tupes & Christal,1961)对8组被试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重新分析,被试从只受过高中教育的空军士兵到一年级的研究生,评定者包括同伴、监管者、教师、以及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场所是在诸如军事训练课和妇女社团活动处等各种情形。在所有的分析中,他们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重视?。很多人(如,Norman,1963;Borgatta,1964;Digman & Takemoto-Chock,1981)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这些因素是:I.外向性或热情奔放(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II.适意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III.认真性(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IV.情绪稳定对神经质(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V.才智或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这些因素最终被称为"大五"(Goldberg,1981)--选择这一称谓不是要反映它们多么重大,而是要强调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所以,大五结构并不意味着人格差异可以被缩减到仅仅五个特质。更恰当地说,这五个维度代表着在最大程度上抽象出来的人格,而每一维度包含了大量的人格特征的更为具体的差异。第四节 人格评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在心理学中对一个人的人格的评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一、自陈量表法人格自陈量表是一种对人格作客观测量的工具、它包括许多描述人格的项目,要求被试以是非法或选择法的方式选择答案、从而把自己的人格特点陈述出来、人格自陈量表的编制有多种设计类型。目前我们最常见到的有以下两种设计类型。1.以经验建构的量表。这方面最有名的要算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s,简称MMPI)。它是一种探测人格病理倾向的测量工具,其设计是将被试的反应与已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的反应相比较来记分的。测量的是10种病理倾向;疑病症,忧郁症,留病、病态人格、男一女性倾向,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共566个题。下面是MMPI的一些例题,被试在每题后的"是"、"否"或"?"(表示无法肯定)三种答案中因选一项。①我早上醒来觉得睡眠充足,精神爽快。②我易被声音闹醒。③我喜爱阅读报上关于犯罪的文章。 ④我的手脚经常很温暖的。⑤有时我的思想飞驰得快,使我都来不及讲出来。2.由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问卷是由因素分析法找出16个根源特质(参见表13-3)而编制的,共187个题。下面是卡氏16个人格因素问卷(16PF)的一些例题,被试在每题后的三种答案中圈选一项。① 在接受困难任务时,我总是:A.有独立完成的信心;B.不确定;C.希望有别人的帮助和指导。② 我的神经脆弱,稍有点刺激就会使我战惊:A.时常如此;B.有时如此;C.从不如此。③ 我喜欢从事需要精密技术的工作:A.是的;B 介于A、C之间;C.不是的。④ 在需要当机立断时,我总是:A.镇静地应用理智;B.介于A、C之间;C.常常紧张兴奋。人格自陈量表属于纸笔测验的一种、它的优点是实施简便,评分也一定,容易数量化或绘制人格侧面图。其缺点是,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受社会期望的影响或隐瞒自己的缺点,同时被试对自己性格的认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因而会影响测量的效度。二、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人格的投射测验主要有主题统觉测验和墨迹测验。 (一)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和摩根(Murray,H.A & Morgan,C.D.1935)创制的。它由30张图象和一张空白图片成。图象多数是人物也有一部分风景。每张图象(如图13-3所示)(原图18-1)都相当模棱两可,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被试从中抽取图片20张和一张空白图片。当被试看到图片时,凭个人的想象,编造出一张图象上的故事。编造的故事必须包括:图象的情景,情景发生的原因,将来的演变,可能的结果以及个人的体会。主试根据故事的主题,故事中人物的关系,知觉的歪曲,不平常形式的特征,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情节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调(如,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等对被试的性格作出鉴定。 (二)罗夏墨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Rorschach,1921)所编制。它由10张类似于图13-4(原图18-2)上的墨迹所组成(5张黑色,5张黑色加彩色)。每张图片都向被试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可能是什么?""你看见什么?"或"这使你想起什么?"10张图片都回答之后,被试再将图片看一遍,指明墨迹的哪一部分启发了他的回答。主试根据下列四项标准进行统计:①部位:被试是对墨迹全部反应还是对部分反应?②决定:被试的反应,是由墨迹的形状决定还是由颜色决定?把图形看成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内容:被试把墨迹看成什么东西?是动物还是人或物体等?④独创性:被试的反应是与众一致还是与众不同?然后确定其性格。由于在投射测验中被试不知道答案的意义,因而可以排除在自陈量表法可能出现的作假现象。但投影测验的实施程序记分以及对结果的解释都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这种测验较缺乏客观效度。三、观察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特定的场合观察个人的行为以了解其性格。为了便于整理观察结果,在观察时常用下列两种方法:1.项目查核法 在观察前把所要观察的重要行为进行分类,并将分好类的行为记在预先准备的纸上。观察时对拟观察的行为进行查核,记下这些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其缺点是不能记下质量上的差别,即不能解?怎样"的问题。2.等级评定法 等级评定的形式很多,其基本做法是要求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在某一(或某些)性格特征上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定,量化的程度可以以数字表示(例如以0表示完全没有,数字愈大代表程度愈高),也可以以文字加以叙述,如图13-5(原图18-3)所示。用一定的评定尺度去评定被观察者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用上述两种方法来评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首先必须明确地列出行为的特征,同时还应考虑到特殊情况下观察到的行为特征去推测他的性格特征可能不一定是准确的。 四、晤谈法晤谈法就是评定者同被试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其性格的方法。交谈的内容包括被试的现状、生育历史、本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在某些环境(学校、车间)里的行为等等。进一步也可以了解他对特定的人的感情、态度,对某件事情的有关意见,以及对于自身的认识内容等等。此外,还可以找与被试有关的人进行谈话,例如了解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找他的教师或父母谈话。这种谈话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性格。晤谈法一般需相当长的时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很多材料。这种方法还受晤谈者能力的左右,在客观性和可靠性方面也多少有些问题。为此,应尽量使晤谈技术标准化,同时晤谈者也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五、自然实验法用自然实验法也可以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研究。例如,在游戏或上课时,让皇酝瓿梢恍┦笛樾缘淖饕担囱芯垦脑鹑涡摹⒆灾屏Α⒊鲜怠⒐系刃愿裉卣鳌?br& 一个课业责任心的实验(章志光,朱文彬,1964)是这样进行的:在小学五年级选择14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七名。扔砂嘀魅危ㄖ魇裕┒匀逖鞫碧富埃睦蠹艺〕晌眉搴陀判阊⑻岢鋈险娑源我档娜钚形螅孩俜叛Щ丶蚁韧瓿勺饕担虎谧鐾曜饕狄觳檠樗悖虎鄹恼洗巫饕抵械拇砦蟆H缓螅允笛樽榻行形盗罚喝缤啡旆叛Ш罅粜#芍魇跃咛逯傅妓前慈钜笸瓿墒ё饕担磺爰页ぁ⒗鲜Χ酱傺慈罟娑ǎ攵允导是榭龈璞硌锘蚺溃徊⒁笱羌敲刻斓淖饕党杉ǎ嬷瞥汕咄迹谌占巧戏治龀杉ê没档脑颍ㄆ诮涣餮熬椋姑扛鲅馐兜酵瓿勺饕档娜钚形笥胱饕党杉ǖ墓叵怠6钥刂谱橹蛔饕话阋螅桓枭鲜鲅盗贰>街苁导峁⑾症傺俺杉ǎ毫阶槎加刑岣撸笛樽榻浇舷灾虎诖涌我翟鹑涡牡牧较钪副晟峡矗饕抵械拇中男源砦螅ǚ抢斫庑源砦螅笛樽樵谑笛楹蟊仁笛榍敖档?1%,而非控制组只降低 33%;在验算行为方面,实验组全做到的有 6人,不经常做到的1人,而控制组全做到的只有1人,不经常做到的5人,基本上没有做到的1人。这表明,在对待课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实验组比控制组进步更大。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经常业务工作进行性格鉴定:教师可以把难度大的作业布置给学生,观察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坚韧性。教师也可以把已经批阅过的卷子交给学生,让他们对照答卷,各自评定记分,从中考查学生是否更改自己的答案,以观察是否诚实。这种方法对了解性格有重要意义。但它的缺点是难以对实验条件作严密的控制。 复习参考题1 .解释: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人格、特质、大五。2.有那些主要的气质学说?试作出评价。3.试用巴浦洛夫学说解释气质。4.如何对待气质?5.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6.举例说明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7.常见的人格分类有哪些?8.人格评估有哪些方法?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说 明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五章 注意 &第六章 动机 &第七章 感觉与知觉 &第八章 记忆和表象 &第九章 思维和语言 &第十章 情绪 &第十一章 意志 &第十二章 能力 &第十三章 人格 &《普通心理学》参考文献目录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共17个) 《普通心理学》参考文献目录(供学生选用)& &
1. 荆其诚主编(1991):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 张春兴(1989):张氏心理学词典。台北:东华书局。3. 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词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1996):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 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 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7. 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8. 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1996):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0. 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1. 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2. 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3. 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5. 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凯文?霍维尔,伊莉莎白?奥克利福特著,武跃国、武国城译,钱铭怡审校(2000):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 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7. 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8. 林崇德(2002):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 申继亮等(1997):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 许政援等(1992):儿童发展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1. 朱智贤(1993):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朱智贤(1994):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23. 傅安球、史莉芳(1993):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4. 皮连生(1999):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5. 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6. 韩向前(1988):国内外教师心理研究述要。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1期。27. 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8. 王d、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 余嘉元主编(2001):当代认知心理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30. Best著,黄希庭主译(2000):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1. 刘爱伦主编(2002):思维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2. 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33. 王垒等(1992):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心理科学,1992年2期。34. 白学军(1996):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35. 黄希庭(1994):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心理学报,26(2):121-127。36. 黄希庭等(1998):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心理科学,1998(21):l-4。37. 张庆林 Sternberg主编(2002):创造性研究手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38. 陈仲庚、张雨新(1986):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39.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2000):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0. 郑雪主编(2001):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41. 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42. 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43. 黄希庭、郑涌(1999):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4. 黄希庭、郑涌(2000):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5. 吴增芥(1983):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46. 孟昭兰著(1989):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7. K. T. 斯托曼著,张燕云译(1986):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48.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王登峰主编(2003):心理卫生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9. 汪向东等(1993):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50. 孙本文(1946):社会心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51. 沙莲香(1994):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2. 时蓉华(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3. 杨中芳总校订(1997):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54. 王士元主编(1987):语言与人类交际。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55. 沙莲香(1989):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6. 沙莲香(1990):中国民族性(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7. 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1989):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58. 孙煜明主编(1993):动机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59. 约翰?P?霍斯顿著,孟继群,侯积良等译(1990):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0. 黄希庭等(1984):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报, 1984: 4。61. 中国心理学会编(2001):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2. David G. Myers(2001): Psychology(6th.ed.)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63. S. M. Kosslyn & R. S. Rosenberg(2001): Psych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64. Robert A. Baron(2002): Essentials of Psychology(3rd.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65. Stephen F. Bavis & Joseph J. Palladino(2002): Psychology(3rd.ed.). London: Prentice-Hall.66. Philip G. Zimbardo(2000):Psychology(3rd.ed.).Boston: Allyn and Bacon.67. Rod Plotnik(1996):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4th .ed.). Boston: Brooks/Cloe Publishing Company.68. Josh R. Gerow(1995): Psychology(4th.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69. Josh R. Gerow(1997):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5th.ed.). New York: Addisi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70. Charles S. Carver & Michael F. Scheier(2000):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4th.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71. Lewis M. M. Barker(2001): Psychology. Boston: Hardcover/Prentice Hall.72. Robert Feldman(2001):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New York: Hardcover/McGraw-Hill Education.73. Josh Gerow, Kenneth S. Bordens, Kenneth Bordens(2001):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Thomson Learning Custom Publishing/March.74. Charles G. Morris, Albert A. Maisto(2001):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11th.ed.). New York: Paperback/Pearson Pub.75. Rita L. Atkinson, Richard C. Atkinson, Ernest R. Hilgard(1953): Psychology (8th.e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76. John W. Berry, Ype H. Poortinga, Marshall H. Segall, Pierre R. Dasen(2002):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rd.ed.).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77. Philip G. Zimbardo(2002): Psychology and Life(24th.ed.). S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专线:010- &
&传真:010-
系统基于 :构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