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视频一班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平均每分钟跳75下,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零下,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红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学校跳绳比赛活动方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校跳绳比赛活动方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检测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检测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当前位置: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第一单元: 除法 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 P1―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2、 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3、会 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4、 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 法; 难点: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教 谈话导入 探索口算方法 教学例题 说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么列 式? 组织探索口算方法 全班交流口算 师:对于这些口算的方法,你最喜欢哪 种? P2 的第 1 题 探索笔算方法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 同? 这类题还可以怎么算? 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完成 P1 的试一 试 小结 巩固练习 P2 的第 2 题 P2 的第 4 题 P2 的第 6 题 课堂作业 小结 引导对每组题进行适当的比较 说说怎么试商的? 交流,把秒转化成分,把分转化成时该怎 样算? 解决 交流 书上独立完成 口述试商方法 书上完成, 理解题意,解决每 10 个硬币换一张 10 元的纸币 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60÷20 独立探索 交流 口述思路 口答 说理由 独立完成 除数是整十数 在自备本上独立尝试 交流。重点 3 的位置 在书上完成 交流 任选一题在右边验算。 出示情境图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P2 的第 3、5 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何收获?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随笔: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二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 P3―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会估计 商的大致范围; 2、 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 复习竖式计算 新授 教学例题 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 息?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估计商大约是多少? 小结:420÷30 的商是两位数,十几。 探索笔算方法 420÷30 的商究竟是几呢,我们可以进 行笔算。 巡视 巡视 指名板演 商 1 是怎么得到的?为啥写在十位上? 算完了吗?那接下来该咋办? 组织验算 交流说说验算方法。 P3 的试一试 指名板演 比较:这两题有何异同?为啥都是 420 除以整十数,一个商是一位数,而另一 个商是两位数?如何辨别被除数的前 学生打开书本,完成,并改正错误。 互相说说笔算过程。 独立验算 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第一题的前两位够除,所以商在十 位;第 2 题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用前三 位去除,所以商在个位。 ) 尝试练习 口头回答 420÷30 独立思考 交流 87÷30 指名板演 师 活 动 42÷30 集体订正时 学 生 活 动 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两位够除还是不够除? 总结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P4 的第一题 要求分组完成 指名板演 比较:通过计算有何发现?说说为什 么? P4 的第 2 题 P4 的第 4 题 小黑板出示第二题 提醒学生自己运算是要注意。 引导理解题意 交流结果,说说怎么算的? 观察表格,你有何发现? P4 的第 5 题 分析题意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先估计一下买的多 还是少? 小结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何收 获? P4 的第 3 题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第一组题明确商首位的书写位置、第 二组题突出十位上写商之后除到个位 不够除要商 0) 独立改错 交流错误,说错因并改正。 独立填表 交流 口答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交流。 说理由。列式解决。 指名口答 小组交流①40×2=80(筐)②800÷40=20(元)20÷2=10(元)800÷10=80(筐)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 P5。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除数是整十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能力; 2、 进一步加强学生除法运算的正确率, 数步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提高学生计算的品质; 3、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提高学生除法运算的能力和正确率。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复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 P5 的第 1 题 210÷3 40÷5 160÷40 350÷70 210÷40 400÷50 160÷80 720÷90 开火车交流 P5 的第 2 题 255÷40 348÷70 517÷60 462÷50 指明板演。 集体订正 注意:商的位置书写。 P5 的第 3 题 87÷30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笔算时该注意些什么?( 谁来小结一下, 对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 算方法? 综合练习 P5 的第 5 题 比一比,再口算 ⑴13×3 13×5 ⑵24÷2 34÷2 集体订正 通过计算有何发现? P5 的第 6 题 P5 的思考题 出示表格 观察、比较表格,说说有何发现? 理解题意 ㈠第一次转换是在 5 时刚过 ㈡正好在 5 时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5 的第 3 题其余几题,第 4 题 12×4 23×3 24×2 12×6 23×4 24×3 48÷4 96÷3 78÷2 48÷3 96÷6 7÷3 独立完成, 比较交流 计算、填表。 同桌交流,全班回答。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00÷30=20(次) 600÷30+1=21(次) 独立解答 650÷50 170÷30 在自备本上完成, 与第二题比较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商的首位 的书写位置) 完成第 1、 组 说说除数是整十数 2 的口算方法。 完成剩下的题 同桌活动,说商是几? 在自备本上每人选 2 题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1)教学内容:教科书 P6、P7 的 1―2 题。 教学目标 : 1、 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初步 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通 3、 过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探究算法, 掌握算理 探究问题解 决方法。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些 数学问题吗? 怎么列式? 观察算式 192÷32,与前几天学的除法有 何不同? 32 接近几十? 把 32 看作 30 来试商,就变成了 192 ÷30,商应该是几? 6 是 192÷32 的商吗? 小明几天看完? 192÷32 前几天学的除数是整十数,今天学的除 数不是整十数 32 接近 30 把 32 看作 30 来试商,变成 192÷ 30,商应该是 6 (不能确定)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说明:除数不是整十数,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商 6 行不行,还 尝试计算 要接着往下算,想不想自己试试,在书上 完成。 巡视,并指名板演。 试商后把 6 和 30 还是 32 乘? 结果到底对不对呢? 小结: 口答计算方法, 6 和 32 乘 验算 检查结果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 32 看作 30 来试商,特别要注意在乘时要和原来的除数 乘。如除数是 42 可看作几来试商?73 呢? 你有何发现? (当除数不是整十数时,可把两位数看 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进行试商) 39 接近 40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算法,订正 小组交流,我发现了…… 交流P6 的试一试这里的除数是整十数吗?你打算怎样试 商?39 接近几十? 指名板演 组织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试商时,把 39 看作多少来试商的?如 48 呢?77 呢?总结试商方 法。 小结 巩固练习 P6 的第 1 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怎样试商?计 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 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题中已呈现了什么? 集体订正 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不必把看作的整十数写出来,记在心中便可。 口答 独立计算P6 的第 2 题把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 指名板演 检查订正同桌相互交流 任选 2 题在自备本上解答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P7 的第 2 题 小结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理解题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何收获? P7 的第 1 题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重点理解每天从 17:00―17:32 的意思。 交流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2)教学内容:教科书 P7 的 3――8 题。 教学目标: 1、 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 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 复习口算 P7 的第 3 题 28×2 3×26 16×4 3×19 12×5 27×3 开火车,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样算的?要注意 些什么? P7 的第 4 题 理解题意 订正 说说是怎么想的? 复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P7 的第 5 题 对比每组两道题的除法各是看作几十 试商的? 指名演示 巡视,订正。 P7 的第 6 题 出示 208÷38 996÷83 (体会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 位不够除再看前三位) 直接说出商是几位数?说说怎么想 的? 33 看作 30 38 看作 40 87 看作 90 82 看作 80 59 看作 60 53 看作 50 任选两组题完成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 交流连线情况 48×2 4×24 独立完成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集体交流 解决实际问题 P7 的第 7 题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理解题意 通过填表有何发现? P7 的第 6 题、第 8 题 独立完成 交流 独立完成 同桌活动,说出其余的商是几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教学内容:教科书 P8、P9 的 1-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把除数四舍为整十数试商时容易出现初商偏打的情况,并经历探讨调商方法的过 程,学会在出现初商偏大时调商的方法,能通过调商正确的进行计算。 2、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技能; 3、 运用有关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 更好地理解笔算除法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 观察场景, 你知道了些什么?能提出用除法 计算的问题吗? 怎么列式? 探索调商方法 尝试计算 探究调商方 法 笔算时除数 34 可看作几十来试商? 巡视 怎样试商的?遇到了什么问题? 商 9 和除数 34 的积是 306,比除数大,这 说明了什么? 试商的方法是正确的, 为什么初商会偏大? 说明:除数本来是 34,我们试商时用“四舍”法,把它看作 30 来试商,这时除数 变小了,初商就可能偏大了。 商 9 偏大了, 出现商和除数相乘的积比被除 数大。怎么办? 计算后引导交流, 初商偏大, 要将初商调小 1,再按原来的方法计算。 (板书课题) 小组交流 尝试计算 34 可看作 30 来试商 在自备本上尝试计算 9 和 34 的积比被除数大 (平均每人借书本数不可能满 9 本, 初商 9 偏大了) 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 272÷34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总结 想想刚才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试商时出现了 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 样解决? 初商偏大了 用“四舍”法试商除数变小 调商,将初商调小 1指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变小了,初商就可能偏大;初商 偏大就应该将商调小后在计算。 (板书:除数个位“四舍” 初商可能偏大 把 初商调小再试) 巩固练习 P9 的第 1 题 试商后,都产生了什么问题 这些竖式试商时为什么初商都会偏大?你 怎么确定准确的商? P9 的第 2 题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交流 P9 的第 3、4 题 观察,交流:初商偏大 将初商调小 1 找出错误并改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教学内容:教科书 P9――10,P10 的 1-4 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用五入法试商发现初商过小需要调商的探索过程,理解五入调商的算理, 掌握算法, 会用来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运用这种计算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2、让学生通过调商方法的比较加深对除法计算中试商,调商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除法计算中对 商进行试验调整的策略。 3、 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进行计算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试商后需要调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复习引新 272÷34 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教学新课 教学例题 创设情景(出示挂图) 观察场景, 你知道了些什么?能提出用除法 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演示 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 列式 尝试计算 在自备本上完成 (初商过大,需要调小)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这是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演示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发现问题,相机指正。 交流。 改正错题 指出:余数等于除数,说明初商过小。 (板)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越大,商 越小,由于试商时把 36 看成 40,所以造成初商过小。 怎么解决初商过小的问题? 对两道例 题进行比 较。 组织练习 P10 第 1 题 P10 第 2 题 P10 第 3 题 课堂作业 课堂总结 教学随笔: 计算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说出准确的商 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第一行 3 题 巡视作业情况 统计错题情况 展示学生做题结果 认真审题 同桌交流 集体汇报交流 交流错处 改正 独立解答 交流检查 改正错题 比较 272÷34、252÷36,在试商过程中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回答 你对这个词“试商”有什么新认识? 相互交流 (需要调大) 小组交流 相同点 不同点P10 第 3 题其他三题,第 4 题 做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那些 情况?你是怎样确定商的?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 P11 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相结合,计算后再比较,掌握试商调商方法。 2、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克 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计算方法,形成技能,逐步达到会算和算对的要求。 教学准备:小黑板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 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题 笔算练习 P11 第 1 题 引导学生初步比较 巡视 适当指导 交流:除数相同,被除数不同 分组计算 依次口算并说说怎么算的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再次组织比较: 为什么每组第一题不需要 调商,第二题需要?怎样调商? P11 第 3 题 指名读题 指名估算第一组题: 商的位数及可能的结 果 巡视 重点参加一两组的活动 交流估算结果 思考:怎样使估算结果与准确答案更接 近? P11 第 4 题 指名读题 提问:每组的商可能是几? 巡视 适当指导 组织比较每组的计算情况 明确题目要求 分小组交流商的可能性 分组计算 交流比较结果 笔算验证 另两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每组第二题都要调商) 初商调大(或调小)1 (结合学生讨论,小结需要调商情况及方法)指出:每组第一题用“四舍”法试商,第二题用“五入”法试商; “四舍”法试商, 初商可能偏大,调商时调小; “五入”法试商,初商可能偏小,调商时调大(调的 幅度一般为 1) 。 P11 第 5 题 总结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11 第 2、5 题 独立完成 指名读题 要求养鸡只数是鸭几倍,应先求什么? 认真审题 讨论交流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 P11~12 第 6~9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和笔 算,能够熟练的进行试商和调商。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锻 炼克服困难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试商调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口算练习 P11 第 6 题 卡片出示 口算除法时可以怎么想 审题 依次口算 (可以从乘法思考)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指出:口算时,我们可以想乘法算式来口算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结果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笔算练习 P11 第 7 题 说说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巡视 指导 交流计算结果 P11 第 8 题 612÷18 552÷18 608÷32 798÷32 224÷56 186÷56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计算 检查订正 分析比较每组题 被除数不同,除数相同 分小组估计每题的商 交流 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 订正错题它们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每组题估计商的结果时有什么不同? 比如 612÷18 552÷18 算算看,你的估计对不对? 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题 小结 解决问题 P12 第 9 题 出示图片 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第一个问题) 还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口答提出的问题 小结 总结全课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12 第 9 题剩下的题,补充计算题观察,分析,交流信息 独立完成前两幅图 交流完成情况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 P12,第 10~14 题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熟练灵活地进行试商调商。 2、 使学生能应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熟练进行除法运算 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过程: 教 口算练习 P12 第 10 题 出示第 10 题 指名口算 说说是怎么算的 笔算练习 P12 第 11 题 出示 376÷47 734÷18 432÷48 指名板演 巡视 检查板演题,交流算法 解决问题 P12 第 12 题 P12 第 13 题 P12 第 14 题 指名读题 长方形的宽怎么求? 怎样求平均每人要做多少个? 巡视 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一下,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思考题 出示题目 能试着做一做吗? 巡视 适当指导 你是怎么做的? 提示: )÷27=26。。。 ( 。。。18 小结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12 第 11 题剩下的题,第 12、13 题 26×27+18=720 720÷72=10 尝试解题(可小组合作) 认真审题,分析交流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默读 分析 独立完成 交流解题思路 分组独立计算 582÷42 订正 心算 互相口算 交流思路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 P13 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以及除法的基本试商方法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 口算练习 P13 第 1 题 笔算练习 P13 第 2 题 出示第 1 题,指名一组一组口算 每组是怎么口算的? 一组一组口算 交流口算方法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出示第一组 147÷20 ÷21 9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 指名板演 交流计算结果147 147÷2 初步比较异同估算 交流 独立完成 检查订正 被除数相同,1、2 两题不要调商,第 3 题需要调商 分组计算 交流计算情况仔细观察这三道题, 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出示后两组 312÷50 312÷53 312÷58 720÷70 720÷72 720÷6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计算?什么情况 下我们需要“调商”? P13 第 4 题 指名板演 巡视指导 检查板演题 解决问题 P13 第 5 题 指名读题 汇报交流(板书)168÷24=7(棵) 224÷28=8(棵) 162÷27=6(棵)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13 第 3 题 审题 独立解答 比较 二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最多 分组独立练习 交流解题过程 订正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 P13~14 第 6~10 题,书后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能应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进行除法的计算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 计算练习 P13 第 6 题 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尊重孩子的发现) P13 第 7 题 出示,指名读题 指名板演 检查估计与计算的情况 (注意统计,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小结试商调商的方法 解决问题 P13 第 8 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P13 第 10 题 指名读题 出示第一个问题 说明: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 售价的平均数。 指名读第二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题 明确题意 集体交流 提示每题解题关键 你知道吗?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集体交流 结合实例讲解 P13 第 9 题 认真审题 独立完成第一题,交流思路 提问题 解答 认真审题 独立解答第一问 交流算法 独立计算 交流 提问题 解答 交流 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解答 错题订正 自由阅读 相互交流 独立完成计算 错题订正 (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 的乘积) 估计 互相交流 分组独立计算 自我检验,错题订正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第二单元 角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 P16-1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 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见的距离 2、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并结合角的图形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知道角的记法和相应的读法;明 确角的大小、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与射线的关系。 3、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 认识角 教学准备:木条做的尺 教学过程: 教 认识射线和直线 复习线段 认识射线 还会画线段吗?它有什么特点? 巡视 对个别人进行指导 情景引入,出示主题图 香港的夜景美吗?美在哪儿? 指出: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板:射线)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借助前面的线段示范(不作语言描述) 结合学生画图情况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 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讨论:现在你们认为该怎样画射线? 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射线? 认识直线 擦去线段两端的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提问:大家有什么发现? 说明: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直线。 (巡视学生画直线) 比较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特点? 结合回答板书(可设计成表格式) 回忆画法,画出线段 交流(画法 特点) (十有八九的学生会说美)各有各的说 法,会有学生说出灯光的 (观察) 试画(不注意示范的画法会各异) 交流画法 再画射线,体会无限延长 讨论交流射线的特点 交流 还是一条直的线、没有了端点、可以向 两端无限延长(答案组合) 画直线 交流并体验无限延长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交流并说明理由 (修订本: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此处 学生可能较难回答出来) 讨论并交流异同点 独立画线 互相交流,汇报情况 结合教师讲解明确: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练习(判断) 小黑板出示第一题 想想做做 1 明确题意 认识关系 谁能说说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 不同点? (画线游戏)两点确定一 条直线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 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 1、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也可以 画无数条射线。 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 2、 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交流各自掌握的情况 的知识。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完成想一想 认识角 角的组成 认识角的各 部分名称 你好能从一点画出两条射线吗?画一画, 独立画一画 看一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交流:画成的是一个角 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 你能画出跟刚才不一样的角吗? 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 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并交流 画不同方向的角 结合所画角体会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 的大小不变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的线段 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认真观察第 17 页“想一想”插图 中间一条线最短角的记法和 读法 练习“想想 做做”第 3 题 全课小结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 练写角的符号并练读 来表示角 指“∠1”的顶点和边 举例 “∠1” ,读作“角一” 出示第三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数一数 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教学随笔:练习 1教学内容:教科书 P18~19, “想想做做”第 1~3 题。 “想想做做”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共决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 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 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 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观察、相互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量 角的方法 。 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三角尺量 角 发现问题 出示一个 120°的角 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 引导操作:你能利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这 个角有多大吗?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量的?结果怎样? 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的结果不同呢?你 想到了什么? 谈话: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同意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角的度量。 观察、探索、交流,认识量角器并掌握量角的方法 认识量角 器 你知道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指名汇报。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半圆被平均分 成了多少份? 量角器是半圆形的 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 180 份 (量角器) 取出量角器观察,相互交流 与同桌交流自己对它的了解 (取出自己的 120°角)猜测 尝试测量:用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量自 己练习纸上的 120°的角。 边操作边交流各种不同的量法和结果 (发现问题) 。 学 生 活 动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了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1 度的角, “度”是计量角的 单位,用符号“°”表示。 (示范操作 1 度的角,可用线) 量角器上还有什么? 再次观察量角器 交流汇报;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量角时,我们要把中心与角的顶点 对齐。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 0°~180°,内圈刻度 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 0°~180°。 量角器上 的角 用量角器 量角 出示 P18 最后一段话(分点出示) 出示书上量角的图示 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师生配合或生生配合 自学交流并试量角 结合自己的操作 交流交流小结:①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 ②量角器的一条 0 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 ③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两重一看) 提问: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什么情况下 读外圈刻度?应该注意点什么? 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 第2题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 说明什么? 自主测量后相互矫正 量角后填空 小组内交流(180°) 讨论交流(允许有不同意见)提出假设: 是否所有的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是 180 度?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 学可以课后去研究研究。 第3题 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猜一猜、量一量、说一说(角的大小与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三个角各是多少度? 你发现了什么? 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其实关于角的知识还有许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 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 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独立完成 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 关。 )练习 2教学内容:教科书 P20-21, “想想做做”第 4-9 题,思考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进一点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⒉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 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难点:度量位置“变式”的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 复习旧知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 么?它有几圈刻度? 怎样量一个角? 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 量角器 中心 有两圈刻度(内圈和外圈) (两重合一看数)具体阐述 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 法 交流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 集体订正 位置不一样 (有一条边与外圈 0 刻度重合,就看外 圈的刻度,反之??)指导练习( “想想做做”4-9) 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 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 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 ,注意要分清是看外 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回答 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模仿量出几个角的度数并交流 图 1:看外圈刻度 图 2、图 3 内圈刻度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第6题 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正确吗? 交流判断结果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 第7题 指名读题 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请量出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巡视)第8题讨论交流(依据:两重合一看数) 观察 判断 互相交流 只有图 4 的方法是正确的 结合两重合一看数回答 操作 互相检查 仔细观察图 交流观察结果 操作 交流 错的订正 图 1 三角形 图 3 五边形 用量角器量角 (60° 90° 108° 120°) (角或边的情况,内角和的情况等等, 只要是正确的,均可以) 观察交流 估计并填表格 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并填表 比较估计与测量结果 交流 按要求画一画,数一数,填表格 观察分析表格,交流发现 如:3 个点,有(1+2)条直线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图 2 正方形 图 4 六边形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请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指名口答 你有什么发现(主要应该是角的情况) (引导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第9题出示队旗图,你有什么发现? 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 不对?完成思考 题 你 知 道 吗? 课堂小结 教学随笔: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直线数=1+2+?+(n-1)] 组织交流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角的分类和画角:教学内容:教科书 P22-24 例 1,例 2,试一试,想想做做 1-7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 30°、45°、60°和 90°的角。 ⒉ 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 发展空间观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 30°、45°、60°和 90° 的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钟面,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 复习引新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 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请大家任意画一个角 (两重合一看数) 看角度的方法 独立画角我们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 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板 书课题) 教学新课 教学角的 分类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 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做角,交流 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 的这些角。 请将这些角的样子画在本子上(巡视) 1 锐角 直 角 钝角 2 平角 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 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 角呢? 转动活动角成一条直线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指名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一个平角是多少度? 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只画一条直线说它是平角行吗? 点上顶点呢? 3 周角 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周角的定义,说明周角是 360° 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 什么? 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 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 度?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明确要求 想想做做第 2 题: 说说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 角,再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 教学角的 画法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 呢?(巡视) (交流中对于用三角尺画的给 与肯定, 并引导思考用三角尺可以画出哪些 特殊的角) 比较、分析、讨论、交流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交流名称,独立排一排。口答 同桌互相说角的名称 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尝试画一个 60°角,交流画法 (量角 器,三角尺可能都有) 画角 锐角:小于 90° 直角:等于 90° 钝角:大于 90°小于 180° 还是角 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符合条件 互相说说 量角 交流 一个平角是 180° 1 平角=2 直角 (2 个 90 是 180) 讨论交流(不能,不符合条件) 点上顶点是的 讨论交流 是角 符合角的定义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板书)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小结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试一试” 指名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 巡视 注意指导第二个角的量角器摆放 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3-7) 第3题 第4题 出示题目 1,明确要求 指名读题 2 提问:钟面上每一大格之间的夹角是多少 度? 指名口答钟面上的角 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 第5题 第6题 课堂小结 集体交流分类的依据 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角按照大小可以怎么分? 3、怎样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 想想做做第 7 题 按要求折纸,交流 按要求逐步打开并交流情况 一圈是 360°,一共是 12 大格,每一大 格是 360÷12=30(度) 观察 口答 (3 时整和 9 时整) 根据要求分类 独立完成 互相说一说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尝试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同桌交换检查 订正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练习四教学内容:教科书 P25-27,1-10,思考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教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复习 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 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 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第1题 指名汇报 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 (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 长? 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 为它们是无限长的) 交流、讨论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线段、 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第2题 第3题 巡视 指导(注意 4 个点的不同情况) 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 能举 例说说吗? 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 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4题 指名汇报 复习角的认识 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 举例认识的角 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 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 观察 小组交流 讨论 交流 独立完成小结:分针从 12 起转动不满 15 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 15 分,形成直角;转动 30 分形成平角;转动 1 小时形成周角。 第5题 示范折纸过程 指名汇报 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第 6、7 题 第8题 集体交流 巡视方位的填写 巡视 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 组织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量说 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第 10 题 思考题 你 知 道 吗?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P27 第 9 题 说明题意 集体交流 集体汇报 同法折纸 填写∠1、∠2、∠3 的度数 1 平角=2 直角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独立完成 交流后订正 填写出 8 个方向 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 45° 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 角。 (交流) 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小组交流(说明理由) 自学 交流怎样滚的远教学内容:教科书 P28-29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的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 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 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3、 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所进行的统计、角的测量等数 学活动,而不是找到最终的结论。 教学准备:平滑的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尺,量角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教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情境 出示 P28 情境图 看到了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揭课题 仔细观察 相互交流 讨论 举例说明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斜坡上有个斜面,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 人们常用它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的远一些吗? 怎样才能弄清这个问题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 离与什么有关吗?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与斜面长度有关, 跟斜面与地面的角度有关)师生合作,示范方法 演示实验演示指两名学生与师合作演示 [搭一搭]用 30-50 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斜坡,使其与地面的角度为 30 度 [滚一滚]用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纸圈)轻轻放在斜坡上,使其自动往下滚 [量一量]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底部开始测量其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反复实验,记录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 度 第一次 物体滚动的长度 圆柱体在地面上滚动的是不是一样长? 观察 比较 交流:略有不同 讨论 交流 :用平均数 计算平均数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实验记录分析数据那用哪一个距离代表 30 度时的长度了? 指出:平均数可以避免偶然性,更可靠分组实验,探索交流 实验 要求:8 人一组,按实验方法和步骤在与地 边实验边填实验报告单,并计算 面成 45 度和 60 度的斜面上进行 平均数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 度 第一次 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 度 第一次 物体滚动的长度 交流 咱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 比较一下你们求出 的平均数,哪一种斜面滚的最远? 能不能断定 45 度时一定最远? 要怎样继续讨论结果呢? 如果再做,什么角度合适? 再实验 现在就请大家继续做实验 巡视 第一次 比较三次结果,45 度时滚的最远 现在不能肯定 讨论交流 意见:再做实验 30°-45° 45°-60° 继续实验,填表格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木板与地面的角度: )度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物体滚动的长度 交流 请同学们比较求得的平均数, 说一说发现了 什么? 现在能不能肯定的说哪个角度物体滚的最 远?怎么办? 如果要告诉别人你的实验结果,你想怎么 说? (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麻 烦的研究态度) 谈话引入 提问: “你知道吗”介绍的是什么斜面?你 从书中获得了那些知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随笔: 观察 比较 交流 ①45 ° 最远 ② 有另 一 个最 远 的 角度 (继续实验) (说一个大概的数据,如 41°左右你 知 道 吗?自学 交流所学知识全课总结,拓展延伸第三单元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教学内容:教科书 P30-3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 算式,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 表达混合运算两步式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并能按顺序正确的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 学的意识。 3、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 性和数学结论的准确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 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以及书写格式,运算顺序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或投影)想想做做第一题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 创设情境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出示例题图(谈话 交流) 提问: 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 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观察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 1 学生试做 (分步为多) 认识综合算式 提出问题: 小军买了 3 本笔记本和 1 个书包, 运用已有经验 独立解答 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可运用对话的形式引 交流算法 5×3=15(元) 出问题 1)有信心自己解答吗? 15+20=35(元) 像 5×3=15(元)15+20=35(元)一步一步解答的叫“分步解答” ,这两个算式叫 “分步算式” ,我们还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板书: 5×3+20) ,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 (也可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会读这个算式吗 5×3+20? 规范书写格式 (苏教修订本 叫脱式计算, 也是递等式) 认识混合运算 指出书写格式并板书 (使学生明确“=”在 算式偏左的位置) 5×3+20 = 提示计算方法 问:能试着算一算吗? (5 乘 3 加 20)需指导 尝试计算 小组交流(方法、格式) 集体交流(过程、顺序) 检查订正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 观察 比较 (独立思考) 处? 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板:混合运算) 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 出示问题:小晴买 2 盒水彩笔,付了 50 元, 分析 独立解答 应找回多少元?(同问题 1) 交流解题思路及计算方法 请尽量列综合算式解答 巡视个别指导 50-18×2 组织集体交流 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适当小结) 讨论、交流 50-18×2 = 50-36 = 14(元)提出并解决问题 2 鼓励列综合算 式解答归纳运算顺序你能发现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吗?观察 交流(??)小结: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 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只要算式中有乘 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巩固练习(完成 P31 想想做做第 1、2、4 题) 第1题 第2题 出示 23×3+50 16×6-9 38+4×15 巡视(注意第 3 题的书写格式) 出示题目 提出要求 提问:它们正确吗? 如果错,怎样改正?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板演 巡视 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 算顺序进行计算。 ) 口答运算顺序 独立解答 交流 观察 交流错误之处 三道题目都有错(??) 交流正确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观察 比较 交流 独立解答 比较 交流(因为运算符号不同, 运算的顺序也不同,所以每组的结 果也不同)第4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结合 32+3-20 与 56÷ 7×8 提问:到目前为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止, 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混合运算?各有怎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 样的运算顺序? 交流运算顺序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想想做做第 3、5 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 P32-33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的混合 运算的两步式题,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正确的进行脱式计算。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算技能,发展数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现实问题列算式,正确理解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准备:教学场景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复习 (口算 口算 计算 计算 ) 15×4 90÷3 50×60 12×30 68+27 500-72 180÷6 72-36 50-36 16×6 依次口算 选题说思路 独立计算 交流 (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11×5+120 155+20×9 180-25×4 提问: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教学新课 教学例题 出示场景图 场景图中有哪些商品?标价分别是多少? 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帮小女孩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指名板演 巡视 检查板演题 引导比较出现的两道算式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 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 是先算什么的? 仔细观察 结合问题互相交流 (知道了小女孩要买的东西) 讨论、交流解决的方法 独立解答 80÷10+12 (可能有两种) 12+80÷10 先算除 法,算出一支钢笔的钱 含有两种运算:除法,加法 先算的除法,再算的加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试一试” 出示问题: 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 枝钢笔贵多少元? 你会列综合算式计算吗? 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80÷10 表示什么意思?12-80÷10 呢? 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 为什么? 归纳运算 顺序 新旧知识 比较 观察这几个算式 80÷10+12 12-80÷10 ,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 引导与复习中的计算比较 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呢? (总结) 这组算式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检查 组织交流 分组出示题目,要求比一比再计算 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总结) 出示题目 估计每组算式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 大家的估计对不对呢? 提出练习要求 巡视列式情况 指名板演 检查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想想做做第 2、6 题 比较 交流发现(有乘法或除法,又有 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 加法或减法) 分析并画出先算的部分 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比较 独立计算 交流相同点与不同点 (尝试按运算顺序分类) 观察算式 思考 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计算验证,交流结果 分析 列式 交流 计算结果 交流订正 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法减法 12+80÷10 读题 分析 思考 讨论 交流想法 列式计算 12-80÷10 同桌交流 先算的除法 要先求出一支钢笔的钱 观察 讨论 交流 (答案不唯一)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1、3、4、5 题) 第1题 第3题第4题第5题全课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⑴教学内容:教科书 P34 页,P35 页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过程: 教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添符号计算 口答结果 40 4 2 ①添+、- ②添+、÷ 60+30×3 42÷2-20 63÷7×4 20+30-40 160÷80×30 52+420÷70 出示例题图: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能帮她算一算:用 50 元钱买 1 个书包后, 还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吗? 请同学们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 算式。 巡视 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 能不能这样列式 50-20÷5?为什么? 你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添符号,计算 交流运算顺序 交流运算顺序 口答结果 观察图,交流信息 尝试列式计算 分步计算 综合算式 交流 50-20=30(元)30÷5=6(元) (综合算式可能会出 50-20÷5) 先求出剩下的钱 不能(与题目意思不一样了?) 讨论 交流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题讲述: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动小括号。数学上规定:括 号内的要先算。这样就可以先算减法了 现在你知道怎么改吗? 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提问:在这道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我们 是先算什么的?在这样的算式中为了要 先算减法,我们是怎样做的? 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试一试” 出示 18×(36+24) 指名板演 巡视 95-(74-50) (50-20)÷5 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情况 减法 除法 先算减法的 加小括号后,减法可以先算了 (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独立试做 交流过程、结果 都有小括号? 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师述:第①题改变了先乘后加的顺序 第②题改变了从左往右的顺序 归纳小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 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时,应先算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每一题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 巡视 检查 提问:在计算有括号的算式时注意什么? 同桌交流 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 (要注意括号里的要先算) 观察 比较 交流各自的意见 独立计算 比较分析 小组合作交流巩固深化,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 1、3 题) 第1题第3题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 么不同? 指名板演 组织交流: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加括号练习⑴36+24÷6先加后除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⑵72-30+22 ⑶58-6×7 ⑷72÷2×6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先加后减 先减后乘 先乘后除 (互相学习) 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算式中有了 括号,会有什么作用? 想想做做第 2、4、5 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⑵教学内容:教科书 P35~36, “想想做做”第 6~10 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对不含小括号的综合算式与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含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于可以发现运算性质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想想做做”第 8、9 题的插图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说顺序,计算 教 师 活 动 720÷8 630÷90 330×0 75÷25 337-45 480÷20 95÷5 140÷14 (127+23)÷50 46×(30-25) 学 口算 交流方法 生 活 动328÷(360÷90) 交流顺序 47×56+379 独立计算初步感知(想想做做第 7 题以及部分补充题) 第一组题 出示:180-36-44 180-(36+44) 观察 比较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交流两题的区别 大家估计它们的结果怎样?指名板演 组织交流 有什么发现? (结合学生回答简单小结) 第二组题 出示:159-(59+37) 159-59-37 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为什么? 怎样验证呢? 通过这两组题目的比较,你发现了什 么? 应用知识 说出与它们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 估计 交流(可能有不同结论) 独立完成 比较结果 ,交流发现 交流:会相同(异议可能没有) (可能会结合上一题情况回答) 独立计算 交流 (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 的和??) 讨论 交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80-20-30 50-(20+10) 为什么它们结果一样? 合作练习 第8题 互相出题,说相等结果的算式 出示图 提问:什么是一套衣服? 灵活运用(想想做做第 8、9、10 题) 观察 (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 80-(20+30) 50-20-10 交流 同桌合作 交流出示问题,提出练习要求(1 综合 2 可 独立解答 交流 以分步)指名板演 检查订正,交流解题思路 第9题 出示图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还可以提出什 么问题。 第 10 题 知识拓展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提问: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适当补充 想想做做第 6、9、题 观察 交流收集的信息 独立思考:选信息,提问题 交流提的问题 独立完成 比较 自学“你知道吗?”练习五教学内容:教科书 P37 第 1~6 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 基础练习 口算 200÷50 27×3 96÷12 4×19 60÷15 78÷2 3×15 57÷3 90÷30 280÷40 270 ÷ 90 78÷2 独立口算 (或限时让学生笔算) 交流部分题的思路 独立计算 交流它们的运算顺序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整理混合运算顺序(完成第 1、2 题) 运算顺序整理 出示:30÷6×5 87-49+21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出示:280+120÷10 100―5×13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 出示: (90+70)÷80 32×(47-17)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呢? 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 应该怎样计算? (结合学生回答适当小结) 练习五第 2 题 480-180+60 480-(180+60) 31+2×30 240÷4×20 (31+2)×30 240÷(4×20) 体温提问:这几组题目有什么特点?它们 的结果怎么样? (提示学生作业时要认真审题细心解答) 实际应用(完成第 5、6 题) 第5题 出示题目列表 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能用综合算式解决吗? 指名板演 巡视(个别指导) 第6题 出示第 6 题的 3 小题 提问:这 3 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 检查练习情况(提示联系与区别) 练习五第 3、4 题 分组出示三组题 独立计算 交流它们的运算顺序 独立计算 交流它们的运算顺序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观察 分析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分组计算 交流看表 分析 交流收集的信息 口答问题 独立解答 交流解题思路(错题订正) 认真读题 交流(可能从条件、问题说起) 独立完成 交流(从解题思路、方法说起)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 P37-38 第 7-12 题,书后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体会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等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 口算 计算练习 教 师 活 动 484÷2 450÷50 28+42 56+8 13×4 840÷21 360×2 65-17 出示 87-49+21 (90+70)÷80 100-5×13 32×(47-17) 指名说运算顺序 出示题目,指名板演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小结:通过这两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 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与除以这两个数 的积,结果是一样的。 第8题 出示第 8 题 要求: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完成。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读题) 指名板演 巡视(个别提示) 要求:边看图边读题边思考 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巡视练习情况 启发学生倒过来算 提问:后算乘法,那么什么数乘 5 得 500? 100 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能算出来吗? 巡视 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五第 9、10 题 (第 10 题解题后引导比较两种方法) 独立完成 (比较) 学 生 活 动 口算 交流(结果,思路) 独立计算 交流运算顺序 分组独立完成 (交流)灵活运用(完成第 7、8 题) 第7题 比较(题目、结果) 交流发现 举例验证 (对于有余数的不适用:比如 ÷6÷12 738÷72) 观察 比较 独立完成 交流思路 结果 独立完成 交流解题思路 仔细观察图,认真读题 交流解题思路(个别人困难) 独立解题(交流订正) 讨论(同桌、小组) 交流:100 乘 5 得 500;100 是 20 加一 个数得到的? 讨论,共同解答 互相交流思考方法 738实际应用(完成第 11、12 题) 第 11 题 第 12 题思考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 平行与相交认识平行教学内容:教科书 P39-41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 行关系。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平行线,能借 助直尺和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 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教 创设情境 师 活 动 观察 讨论 交流 同桌交流观察的红、蓝线情况 独立分类 汇报交流 学 生 活 动 出示第 39 页上的三幅图片 你知道照片上的场景在哪里吗? 你能找出图中的红线、蓝线吗? 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你能分分类吗?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 的直线的关系,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认识平行线 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把平行线无限延长,有什么发现? 根据回答板书关键词,进行小结 你能在我们周围找出平行线吗? 引导学生评价 注意订正不正确的表达 想想做做第 1 题,出示题目 巡视,注意第 4 小题 学画平行线 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两直线平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讨论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同一平面” ( “不相交” “直 线” ) 自由发言 互相交流(练习本的横格线、 黑板的边所在的直线等等) 观察 同桌交流 汇报 注意第 4 小题的表述 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交流 相互交流(??)教师演示并说明画法、步骤 看书 40 页图示 行间巡视,注意指导(重点:尺的摆放) 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完成试一试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小结画平行线方法) 独立完成,交流操作方法 如果有两条直线或线段,怎样检验它们是 不是相互平行呢?(演示说明) 讨论交流,练习检验 指导弄清折法 依次提问豆角老师的问题 投影出示每个图 明确要求 巡视 按要求折纸,打开,比较 交流各个问题以及自己的发现 独立思考,交流 独立完成 交流不同画法想想做做 2 想想做做 3 想想做做 4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想想做做 5 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图形是怎么平移的?平移前后的图形有 什么关系?能找到图中的平行线段吗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疑问?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补充自己认识垂直教学内容:教科书 P42-43,第 44 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等 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难点: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或彩纸) 、方格纸、小棒、三角尺或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教 引入新课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出示挂图 仔细观察 图中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 相互交流观察结果 根据回答,叙述引出学习内容(特殊的相交情况) 根据例题图画出两组相交直线 观察这两组相交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巡视,适当提示:用三角尺比量直角) 讲述并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 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 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 黑板上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组织交流 指名上前指垂足 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的直线互相垂直?如果互 相垂直,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观察 交流各自的发现 (相交成四个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a b (a 和 b 相交成直角, 它们互相垂 直,a 是 b 的垂线,b 也是 a 的垂 线) 自己判断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教授新课 认识垂直①②③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你在生活中见过互相垂直的线吗? (对不正确的表达及时给予修正) 想想做做 1 想想做做 2 画垂线 学生尝试 教学画法 这样对折后的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及时指出不正确的) 大家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做出两条互相垂 直的线段吗?(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交流时,引导摆出不同位置的垂直,加深理解 边演示边叙述①直尺紧贴直线;②三角尺的一条 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至 A 点;③沿直尺的另一条 直角边画垂线(重要的是第二点,学生在初学时 可能不知如何摆弄尺,要注意指导) A A 举例(可结合书中的例子) 交流 仿照折纸 打开 交流发现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尝试后交流(用小棒摆、折纸、 在方格纸上画、用三角尺“描” 、 用量角器画等) 尝试按方法画垂线 交流画法 (重点说说尺的摆放) 试画 交流情况 讨论交流 (三点) 独立画垂线 互相检查试一试巡视学生试画情况,指名板演 共同交流:经过直线外一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 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是什么? 想想做做 3 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可抽查部分学生的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教科书 P44-4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 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 象。 2、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垂线的性质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教 导入新课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两种? 垂直是哪一种位置关系的特殊情况? 特殊在哪里? 平行 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四个角都是直角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提出画图要求:过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画图 共同检查板演情况,指出垂足 谈话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学新课 刚才我们所作的垂线是什么线? 现在我只保留垂足与 A 点之间的一段(边说边 擦去其于部分) ,这样的一段是什么线? 说明:这就是从 A 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 指名到黑板上另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 它们的长度一样吗?哪一条最短? 组织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结合学生发现讲述并出示结论 (垂直线段的性质) 指名到黑板上量出垂直线段的长度并记在旁边 结合所量长度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 追问: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1 想想做做 2 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要量距离先怎么办? 指名汇报测量结果 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指名汇报测量结果,组织交流发现 能画出我们学过的三种距离吗?巡视个别指导 结合学生讨论,小结 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事例吗?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是直线 是线段 动手改图成垂直线段 各自在自己的图上继续画图 量长度、比较、交流 (发现:垂直线段最短) 互相说垂直线段的性质 各自测量,记录 ,交流 自由阅读书中的话,互相交流自己 的理解 各自动手作图,测量 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独立画图,量长度,比较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各自画图 同桌交流 讨论 交流 画出最短路线(垂直线段) 交流生活中事例 独立画图 1、画直线;2、点直线外 一点;3、画垂线 同桌互相指垂足想想做做 3、4 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练习六教学内容:教科书 P46-47。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进一步清楚的认识。 ⒉ 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 第1题 出示三幅图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六的习题) 观察 交流 ①相交、②平行、③相交(会有学生 直接说出是垂直的) 交流是如何判断垂直的 交流判断平行的方法 独立完成 交流画法 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 交流各自找到的平行线和垂线 它们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 相交成直角 观察 同桌互相指着图说 互相交流① ② ③ 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图(3) ,我们又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 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指名画一组平行线,一组垂线 巡视 指导画图困难的学生 第2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平行线和垂线, 还可以动手 折出平行线和垂线 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出示字母 组织交流(结合字母说) 巡视 重点指导掌握的不太好的学生 指导数的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数 结合回答讲解;每个面上有 4 组 出示 a b 1 2 ∠1 和∠2 相等吗? 第7题 第8题 这里的比较合适,是什么意思? 你能画出比较合适的接法吗? 巡视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能用画垂线的方法画出长方形吗? 结合画图情况提问长方形的特点 适当介绍 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垂直和平行的例子吗? 通过练习,你对平行和垂直又有哪些了解?独立完成边找边数 交流各自的情况 猜测 测量 交流发现:∠1 和∠2 相等 (水管最短、材料最少等) 独立画图 交流画法 按要求独立画图 交流画法 交流用画垂线的方法画图 结合画图回答 自由阅读 交流学习情况 思考 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你知道吗 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第五单元 找规律找规律 1教学内容:教科书 P48“试一试”“想一想” 、 、第 49 页“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⒈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数 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 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 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 师 活 动 教师活动 (在例题前可应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数 手指,或用男女生排队)出示例题挂图 从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 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三行排列的整整齐 齐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依次出示图下 3 个问题 引入课题 观察 讨论、交流 再次观察 讨论、交流 (各有多少个) 学 生 活 动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发 现规律它们每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每行里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什 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观察、交流发现 小兔子晒了 9 块手帕,用了 10 个夹子。 有 7 个蘑菇,有 8 只小兔子。 比较 有 12 块篱笆,13 根木桩。 独立解决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内交流想法。 组织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发现 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说清楚 通过刚才的比较、交流,我们发现兔子乐园的情境中有这样的规律:两种物体间 隔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一个,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 比两端的少一个。 摆一摆 数一数小棒和圆片的个数 小棒的根数 按题目要求操作 数一数,完成一个表格 圆片的个数归纳规律试一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从刚才小棒和圆片里,你有什么发现? 你的发现和在兔子乐园中的发现一样 吗? 谁能再说说这个规律? 小结 想一想 想想做做 第1题 第2题 第 3、4 题 全课小结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 情吗? 想一想有多少个广告排? 根据学生回答,简单说明 提示可用笔或画线段演示 根据回答板书,适当作简单说明 指名读题 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认为这个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 用? 想想做做第 3、4 题 思考 同桌互相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读题 独立思考 互相交流;想法、算式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 互相交流 观察表格 交流发现 规律是一样的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找规律 2教学内容:教科书 P50-51 例题 试一试 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引入课题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 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观察交流(林荫道旁的树,做操 的兔子,送花盆的猴子) 阅读文字 交流信息 举例说明规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出示问题 1:林阴道长多少米?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需要哪些信息? 巡视解题情况,组织交流不同解法 出示问题 2: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 林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 3 米?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个 2 米? 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相同之处? 计算方法呢? 试一试 1 试一试 2 指名板演 组织交流 巡视 适当提示 指名板演 提问每步计算的意义 与例题的问题 1 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呢? 收集解题所需信息并交流 列式解答 说出解题思路(订正) 独立解答 交流解题思路 (从一端到另一端。间隔长度相 同,6 个 3 米,4 个 2 米物体个数 -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独立解答(检查订正) 尝试计算 小组交流各自的解法 讨论交流(题意,解法)想想做做 1走廊的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巡视解答情况 交 流 花 盆 的 不 同 摆 放 得 出 的 关 组织交流:两端放花 24÷3+1=9(盆) ; 系:①花盆数-段数=1 两端不放花①3 米处开始放 24÷3-1=7(盆) ②段数-花盆数=1 ②1 米处(或 2 米处)24÷3=8(盆) ③花盆数=段数 出示题目,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跑道上植树要考虑哪些? 草坪四周植树要考虑哪些? 组织全班评议各组的植树方案(距离、计算等) 今天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运用了哪个规律? 讨论交流 各自分组完成 (可制成表格) (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关系)想想做做 2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第六单元观察物体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 P52-53 试一试,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 通过从正面、 上面、 侧面观察 5 个或 6 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形状。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 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 体和平面视图的转换,产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和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 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重难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利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 6 个以上同样大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教 操作引入 操作 观察 师 活 动 按要求操作 互相评议 正面: 上面: 侧面: 学 生 活 动 用 4 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 ① 把 3 个正方体摆成一排; ② 最左边的前面摆一个 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你能画出自己看到的吗? 巡视 个别指导 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不同面看到的不同视图引入刚才的这个物体是由 4 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 形状也不相同。 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观察 5 个或 6 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板 书课题:观察物体) 出示视图 是从刚才的哪一面看到的 如果再添加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放在什 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 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如允许不正对着某一个方法更多) 这时从上面或侧面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 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正面看到的 讨论,小组交流 尝试操作 交流展示不同摆法 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 个对齐着放一个就可以了。 有的一样 有的不一样 思考 小组交流 动手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只要在上面对着某个摆就行了)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思考 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动手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只要在侧面对着某个摆就行了)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结合操作与观察,交流各自的理解教学例题尝试拓展 从上面看还是这个物体,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全班交流,可以怎么摆? 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如果要求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 可以摆在哪儿?有几种摆法?全班交流, 可以怎么摆? 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搭,你知道了什么?从侧面看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 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 1 想想做做 2 出示图,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分 别是什么? 出示三个图 都是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 从正面观察这三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从上面和侧面呢?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 巡视 提示并鼓励不同摆法 交流看到的视图 连线,小组内互相检查 观察 交流 小组合作,照样子摆一摆 从不同面观察 交流看到的 小组交流想法 独立操作想想做做 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集体交流 想想做做 4 出示第一个立体图 你能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吗? 你能摆出这个立体图? 其他的立体图中各有几个正方体? 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 能摆出它们吗? 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这节课我们观察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各自的摆法 观察 同桌协作 交流不同数法 尝试操作,合作 独立数正方体 交流不同数法 独立操作 互相检查观察两个分离的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 P54-5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 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 考,发展空间观念。 3、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 的困难。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两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有时 相同,有时不同。 难点:探讨视图不变的不同摆法 教学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 创设情境 激兴趣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有一天,两个小朋友在游戏搭积木。 出示第一个的; (书中的左图) 观察物体(或挂图) 独立画出分别从三个不同面上所看到 的形状。 你能画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吗 互相交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出示第二个的 (书中的右图) 仔细观察不同面的形状 交流看法第二个小朋友认为自己的与第一个的从各 面看都一样,第一个不同意,你们认为呢? 能帮他们裁决一下吗? 自主探究 学新知 怎样才能很好判断他们摆的物体从各个面 看到的是否一样呢? 巡视 指导感觉困难的学生 能通过动手摆判断吗? 组织集体交流,出示各个面观察到的形状 提问:为什么正面看到的不同? 试一试 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么摆? 组织交流不同摆法并小结 这时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么摆? 组织交流不同摆法并小结 这时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想想做做 1 想想做做 2 想想做做 3 巡视 练习情况,对困难的学习进行指导 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出示第三题的图 这是哪座房子的哪一面呢? 动脑筋 全课总结 课后延伸 教学随笔; 这道题,你们愿意挑战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吗? 将它们编成题互相做一做各自画出第二个小朋友摆的物体正面、 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初步比较 交流 小组合作再分别比较各个面 侧面、上面看相同,正面看不同 独立操作 互相检验 展示不同摆法 观察 交流(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独立操作 互相检验 展示不同摆法 观察 交流(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独立完成 交流各自的方法 按要求操作,互相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观察 思考 小组交流想法(A 的正面、C 的侧面、D 的上面) 小组合作 观察 交流第七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 P56-57 例题和 P58“想想做做”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 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不同运算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 括规律。 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情境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师生合作, 出示例题情境图 探 索 加 法 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交换律 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 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 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 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其他的数相加,也能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依次板书 共同检验是否正确 两个加数相加时会有什么规律呢? 能用简单的办法表示这些等式吗? 组织交流,板书学生的不同形式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字母表达式 指出: 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 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 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 律。 学法迁移,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探 索 加 法 (28+17)+23 28+(17+23) 结合律 比较这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它们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其他的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 况呢?出示练习题(可用书中的习题)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怎样写? 巩固内化, 想想做做第 1 题 拓展应用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重点是:75+(48+25)=(75+25)+48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算法 交流:数没变,运算顺序变了 结果相同 可以用“+”连接 独立完成计算并填符号 交流练习情况 互相补充 交流 (a+b)+c=a+(b+c) 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参加跳绳的男生有 28 人, 女生有 17 人, 踢毽子的有 23 人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都表示跳绳的人数) 相加的数一样,位置不同,结果相同28+17=17+28各自写出一些等式 交流等式及写的方法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尝试用符号或字母表示 互相交流 a+b=b+a △+○=○+△……说明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指出:这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就是 (a+b)+c=a+(b+c)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想想做做第 2 题 你是怎么想的? 想想做做第 3 题 出示 357+218 690+174 想想做做第 4 题 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找朋友(想想做做第 5 题) 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是 100? 评价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 全课总结 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这个规律吗? 布置作业 教学随笔: 想想做做第 3 题 独立完成 交流用加法运算律解释 独立完成 交流验算及其依据 按运算顺序计算 交流过程及自己的发现 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以及思考过程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 P59-60 例题、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掌握其计算方法, 会正确的进行简便计算。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班 跳绳比赛 主持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