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85式杨式太极拳教学85式的刚柔相济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对手防守打法速读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在现阶段,大家的生活已离不开运动,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武功,同样也是一项运动,一项有益于身心的运动,目前学习太极拳的人比较多,初学太极拳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杨氏太极拳85式的相关学习方法。
top1: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在现阶段,大家的生活已离不开运动,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不仅是一门武功,同样也是一项运动,一项有益于身心的运动,目前学习太极拳的人比较多,初学太极拳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图老师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85式的相关。
  1、杨氏太极拳85式 2、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3、杨氏太极拳85式的特点 4、杨氏太极拳85式的发劲
  5、杨氏太极拳85式的步法 6、杨氏太极拳85式松沉劲的运用
  7、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的四个步骤 8、杨氏太极拳85式三大要领
  杨氏太极拳85式
  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与智慧,太极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杨氏太极拳85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及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正因为这些特点,吸引了广大的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当然图老师小编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杨氏太极拳85式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85式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的手段。
  可见,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对于我们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促进我们身体各项机能的改善。
  杨氏太极拳85式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top2: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2)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
  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
  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
  孙式太极拳对身法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陈式太极拳又有刚柔相济、相寓、快慢相间、顺逆缠丝、拳起螺旋、虚实互换、节节贯串的共同特征,而且特别强调上身中正安舒,劲力对称平衡,逢上寓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八面支撑;强调走低架子,重视腰胸折叠和丹田内转,发劲松活弹抖,轻沉兼备,倒换虚实,强调裆走下弧,运劲注重呼气,大小动作讲求技击含义,体用兼备。
  那么,杨氏太极拳85式传统套路,在身法上更有着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些特殊的要求,体现在由杨澄甫先师口述,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说十要》之中,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些身法要领,条条都很重要,都要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练杨氏太极拳85式传统套路四十年的粗浅感受,谈谈对杨氏太极拳85式如何练习身法的认识,求得与同门的交流和学习。
  我自己体会,行拳时要使身法中正,支撑八面,重点应该抓住以下七句话,二十一个字,即:百会顶,大椎领,肩井沉,背脊拔,腰胯松,尾闾收,命门撑。
  一、百会顶
  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人的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无不以此为向背。
  虚灵顶劲,也叫提顶&或者叫顶头悬&,行拳走架时,身法是否稳定,颈椎是否松竖,背脊是否中正,眼法是否平准,呼吸是否顺畅,步法是否灵活,腰胯是否松沉,无不与头有关。
  从生理上来说,百会上顶,可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以及脊柱中脊髓不受压迫,从而能够保证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经络不受挤压,畅通无阻。
  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全身各大系统及器官的机能保持正常运转,于发挥对人体的整体平衡作用至关重要。
  百会如何上顶?如何做到顶头悬&?赵幼斌先生在《中华》杂志举办的名家讲堂谈太极拳身法问题&专栏中讲的非常清楚。
top3: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3)
  顶头悬&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拔展、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
  百会上顶不是用力去顶,而是用神去顶,用意念去顶,绝非冲头昴首,拔头提气,要意在神而不在形,在虚而不在实,在形、在实容易用力,用力则易神露于外,也易产生僵劲。
  因此,百会上顶,竖头虚灵,神敛于内,全在用意,绝非用力。
  二、大椎领
  太极拳界讲身法时,有一领百沉&的说法,一领&指的就是大椎向上领劲,百沉&指的是太极拳的其它锻炼要领。
  如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收腹,尾闾中正等四肢百骸都要求向下沉垂,即谓之一领百沉&。
  大椎领劲的具体办法,就是收颌直项,下颌微收,脖颈自然轻轻竖起,第三、四节颈椎向后退贴到衬衣后领上去,这样下颌自然内收,颈椎就会自然竖直松开。
  但在实践中应注意,一定要注意先把头部竖直松开,然后第三、第四节颈椎再向后退贴,否则容易造成头部后仰之病,也就是要先竖后退&,而不是先退后竖&。
  三、肩井沉
  肩为气之门,上抬则气升,下沉则气降,两肩如能松开,上肢之气自沉,肩在上肢的肘、腕、掌关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而松肩的关键又在于沉肩井。
  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以及整个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绝对主导作用,没有肩关节的放松,整个上肢其它各关节就不可能放松。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上肢的两手始终处于从动的状态,不能自动做出各种动作,而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全靠腰身来引动。
  也不光上肢的两手,还包括下肢的两腿也都是靠腰身来弓丨动,所以才有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腰带四肢,身使四肢&。
  所以腰带上肢,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因为在上肢三大节中,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根节动,梢节随。要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一样。
  这样,当腰身转动时,让左右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的左右旋转;当身躯下沉时,让地心引力去引动手向下沉降。
  当腰身前进后退时,让前进和后退所产生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和移后。
  如此等等,都是完全由腰身来带动,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所以沉肩井是上肢放松的关键所在。
  四、脊柱拔
  杨氏太极拳85式特别强调行拳走架时脊柱的上下伸展,对拉拔长,形成一个百会连接会阴的身体中轴线,也叫中垂线。
  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这个中轴线其实就是脊柱,太极拳就是以腰脊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脊柱行拳&。
top4: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4)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上肢的根节肩&和下肢根节胯&的放松,肩胯放松之后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张弛三种变化,才能活动自如。
  脊柱的上下拉抻可使人体脊柱的S型曲线得到适当的调直和拉开,既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向后突臀的毛病,又有利于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主要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也叫前后折叠)是说脊柱如同弓箭的弓背一样,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弛,称为吐身&。
  行拳走架时,脊柱随着拳势的起、落、开、合和拳势的呼和吸呈现出节律性张弛。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折叠,实际上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对拉拔长劲。
  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上下对拉劲,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体现左右对拉劲。
  胯膝与两足之间形成的外曲内直和前弓、后坐的一张一弛,就是前后之间的对拉拔长劲,而且都是以脊柱为轴心&的运动。
  五、腰胯松
  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中,一语道破了腰在人体中和在太极拳习练中的主宰地位和统领作用。
  认为:能松腰才能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行拳走架中身体的虚实变化皆由腰来转动。
  吴式太极拳大家李和生也说过:腰不松,气难通,气不盈,意难行。&强调了松腰和意气的关系。
  腰跨位于人体上肢与下肢的交界部位,是身体运动的枢纽,是太极拳运动中劲力虚实转换的调控器。
  太极拳架从头到尾都是以腰为轴,身使四肢&的整体运动,抓住腰带四肢这一根本要领,就抓住了太极拳运动的总纲,就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腰胯松和百会顶,大椎领,脊背拔几者共同配合,才能发挥脊柱上下对拉的整体效果。
  因此,松腰胯就成为习拳身法&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练腰胯松,首先应该弄明白,何为腰?何为胯?腰与胯之间又是何等关系?
  我认为: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腰,是指平常系的那一圈部位,医家说的两肾之间的命门所在之处,包括人体的肋下胯上部位。
  而生理学上的胯,实际上是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胯关节是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共同组成为髋骨,通称为胯骨。
  人们通常把腰和大腿之间的部位叫做胯&。
  腰和胯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和从动的关系,胯是随着腰的转动而转动的,两胯与腰脊处的左右转动,上下抽挫&以及竖向的前后卷曲开合,是最基本的腰胯动作。
top5: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5)
  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显,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盘就能稳固,卸对方的力就能顺遂,就能周身协调,得机得势,妙不可言。
  松腰胯的质量,对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自身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有着重要影响,并决定着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诸方面的运动质量,所以腰胯放松,实为太极拳身法&之一大关键。
  六、尾闾收
  人体的尾闾位于身躯骶骨下端,与脊椎骨有连带关系,为转动元气升降之要道。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长强穴也正在尾闾部位。
  在太极拳行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蛇,又如推进器、定向标,身体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面对向何方,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
  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对于尾闾中正有精辟见解,他说:尾闾正中须两股(大腿股骨)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中正即脊骨根向前也。&
  从整体上看,此即太极拳裹裆&、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它就象用臀部把整个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部承托起来。
  这样,再配合上虚领顶劲、松腰落胯、曲膝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
  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化、引、拿,有助于专注一方,劲整力浑。
  这个身法要领从局部来看,就是吊裆,或谓提肛、缩谷道,就是会阴处虚虚上提,适度收缩会阴底肌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的稳定。
  陕西眉县一位跟随杨澄甫先生学过太极拳的老中医苏举贤大夫,曾总结了自己的两句练拳体会:一句真诀要牢记,坐提谷道是真丹。&可见,敛臀&的关键就在于提谷道&、收尾闾&。
  七、命门撑
  太极拳身法要领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松腰、而松腰必然敛臀、收尾闾。
  既要尾闾前托,又要命门后撑,这是松腰能否到位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没有命门后撑,松腰就不能松到位,腰以下部位的蓄劲就缺乏饱满,五弓之一的身体这张大弓就无法形成,更谈不上技击上的得机得势。
  所以说命门后撑是行拳走架中松腰塌胯的一个重要环节。
  百会顶与腰胯松是上下拉抻;尾闾前托与命门后撑是前后拉抻,二者一前一后,才能使小腹部位这个一身的重心所在始终保持稳定状态,也才能使脊柱竖直的力在躯干部位传导无阻,使身体自身之力与大地的反作用力毫无损失的传导出来,形成足够反弹力,全部施加给对方。
  太极名师张义敬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气沉丹田时说过: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
  在灵活之后,再加上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
  可见,要想做到立身中正,脊柱竖直,松腰塌胯,稳定重心,与尾闾前托相呼应的命门后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要领。
点击查看更多与《》相关的文章>>
85式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项目,学习太极拳不可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步骤去学习,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太极拳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盲练,那么盲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付清泉85式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视频,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今天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推荐的是付清泉杨式太极拳85式。这套太极拳是在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适合人们日常锻炼身体以及表演,还不会的赶紧跟着视频来学习一下吧!
杨氏太极拳 52式太极刀,杨氏太极刀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钢刀,利落潇洒,本期给大家推荐的是杨氏52式太极刀的视频演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论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杨式太极拳是现代人经常练的拳法,太极拳的特点柔和圆活,符合现代人养生理念,也符合身体运动规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太极拳教程里讲的眼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85式杨式太极拳 学太极的原则,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太极拳不仅有防身的功能,长期练习太极拳还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现在很对人都将太极拳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那么学习太极拳的原则有哪些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杨氏太极拳38式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杨氏太极拳38式也是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套路,这套太极拳动作招式简单,但是又汲取传统杨氏太极拳的精华,融合了新的招式在里面,让这套太极拳被人们所接受并喜爱,那么太极拳如何让才能更好的学好太极拳,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有哪些?一起来看下面的文章。
热门搜索:
怎样擦干净玻璃
生活小常识 教你如何挑丝瓜
买回家的龙虾怎么吃才算健康
牛仔舞基本舞步教程 跳出活力动感舞姿
tf口红是非常具有人气的,亦是很多mm的种草产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色调,还有tf口哦红的滋润度让很多mm喜爱。大家都习惯于找代购去买TF口红,但这样很容易碰上假货。我们在购买时又该怎么样去分辨TF口红的真假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都不知道淡妆眼影颜色如何搭配,别急,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这个棘手的问题,以下是淡妆眼影颜色如何搭配,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赶快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你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们。
如今很多人都想知道小孩长高方法,不要担心,今天我就来告诉你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接下来介绍的是小孩长高方法,如果你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的话,就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到你。
淋浴花洒喷头堵住了怎么办?很多朋友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淋浴喷头一般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很容易出现堵塞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淋浴喷头坏了,这要是由于长期放水后产生了水垢的缘故,你只需要对淋浴喷头进行拆卸清洗即可,一起看看下文吧。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睡觉的时候有打呼噜的习惯,打呼噜不仅是自己的睡眠状况不好,还影响了身体的人,导致大家的睡眠都不佳。那么,睡觉经常打呼噜怎么办呢?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解决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蔬菜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食物,尤其在夏季更应该多多吃蔬菜。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大,空气湿度较大。很多蔬菜都容易脱水或者变质。那么夏季蔬菜该怎样保鲜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夏季蔬菜保鲜的好方法。
夏天已经到来了,虽然夏天天气炎热,但是许多人会有手脚冰凉的情况,尤其是在空调房中。很多人在夏季出现手脚冰凉后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如腹泻、月经不调等情况。那么,夏季为什么会手脚冰凉?夏季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马上又要到一年一度的女生节了,女生节可是女生最大的节日哦。女生节这天,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画上美丽的妆容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悦。当然,男生可不能闲着啦,在女生节之前就要选好礼物哦。那么,2017年女生节是哪一天,女生节送女生什么礼物好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很快就要到母亲节了,从小到大,妈妈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你有没有准备妈妈的礼物呢?今天就给大家列了一份实用的礼物清单,相信小小的礼物,可以展现你表大大的孝心!下面就给大家来详细介绍吧。
情人节马上就要来临了,这也意外着要准备好情人节礼物了,相信已经让不少男人想破头脑,这份情人节礼物既要让她开心,又要给自己留足面子,还要能把她感动得稀里哗啦,今天就给你们推荐情人节送女友的一些礼物,总有一款适合你。
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感恩父亲的几日,俗话说“父爱如山”,到了这一天作为父母总应该有所表示,那么,我们应该送什么礼物才能表达出儿女对父亲的那一片心意呢,其实送礼并不难,下面就给大家良心推荐最适合送给父亲的礼物吧。
2017年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APP!!生活服务类App的出现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预约各种家政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实惠、便捷的生活服务,那么接下来我为大家推荐一些生活中必备生活app。
由于现在抢红包大热起来,很多app都开始支持发红包抢红包了,因此也出现了微信抢红包神器,可以自动抢微信红包,肯定比认为手动操作快,有消息就会自动打开,然后打开红包。今天就给大家分享2017微信自动抢红包神器大全。
2017手机赚钱软件排行榜!!很多朋友都在苦恼每天的钱不够话,空闲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总想寻找一种简单的赚钱方式,我们的手机app就有很多,下面具体给大家介绍手机赚钱软件有哪些,总有一款你中意的。当前位置: >>
正宗杨式太极拳85式图解
杨式太极拳 85 式图解第一式 第二式 第三式 第四式 第五式 第六式 第七式 第八式 第九式 第十式 第十一式 第十二式 第十三式 第十四式 第十五式 第十六式 第十七式 第十八式 第十九式 第二十式 第二十一式 第二十二式 第二十三式 第二十四式 第二十五式 第二十六式 第二十七式 第二十八式 第二十九式 第三十式高 第三十一式 第三十二式 第三十三式 第三十四式
第三十五式 第三十六式 第三十七式 第三十八式 第三十九式 第四十式 第四十一式 第四十二式 第四十三式 预备势 起势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左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搂膝拗步 进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抱虎归山 肘底看捶 左右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转身撇身捶 进步搬拦捶 上步揽雀尾 单鞭 云手 单鞭 高探马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左右搂膝拗步 进步栽捶 翻身撇身捶 进步搬拦捶 右蹬脚 左打虎势 右打虎势 回身右蹬脚 双峰贯耳 左蹬脚 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 第四十五式 第四十六式 第四十七式 第四十八式 第四十九式 第五十式揽 第五十一式 第五十二式 第五十三式 第五十四式 第五十五式 第五十六式 第五十七式 第五十八式 第五十九式 第六十式斜 第六十一式 第六十二式 第六十三式 第六十四式 第六十五式 第六十六式 第六十七式 第六十八式 第六十九式 第七十式 第七十一式 第七十二式 第七十三式 第七十四式 第七十五式 第七十六式 第七十七式 第七十八式 第七十九式 第八十式转 第八十一式 第八十二式 第八十三式 第八十四式 第八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抱虎归山 斜单鞭 左右野马分鬃 揽雀尾 单鞭 玉女穿梭 揽雀尾 单鞭 云手 单鞭 下势 金鸡独立 左右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转身白蛇吐芯 进步搬拦捶 上步揽雀尾 单鞭 云手 单鞭 高探马带穿掌 十字腿 进步指裆捶 上步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摆莲 弯弓射虎 进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收势- 1 - 杨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 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 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 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 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 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 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 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 2)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 平视。(图 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 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 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 “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 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 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 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 每个动作都要求“沉 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 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 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 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 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 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 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 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 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 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 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 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 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 凹形。 第三式 揽雀尾 (一)左右蚴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 45 度,身体同时右转 45 度。随转体 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 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 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 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 2 - 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图 4 -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 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 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虺觯笳聘哂爰缙剑笪⒗ 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 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 6)。动作一、二为左颍魅⑺奈颉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 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 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 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图 7) 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 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 臂同时向右(西)上颍 右掌高与肩平, 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 右小臂前棚。(图 8―9 和图 9 的正面 图) 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 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 后 文 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 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 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 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 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 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 朝里, 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 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 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 -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 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 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 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 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 向一致。 6.右臂前蛐胗爰缙剑豢善呋蚱停虺鍪奔绻亟诓豢汕疤剑徊豢晒谇芭铮陨 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 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 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 10)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 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 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 渐渐转向前(西)视。(图 11-12) 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 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 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 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 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 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 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 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 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 相随”、“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 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 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 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 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 左“下”搌。这点在循着 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 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 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 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 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 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 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 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 脉门内侧; 眼向前平视, 眼神要关及右臂。(图 13―14) 要 点- 4 -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 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 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 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图 15―16)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 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图 17) 要 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 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 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 坐抹回。 要松肩, 两肘不可 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 微微往上的弧形, 但幅度不 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 可用力挺直, 身体不可前俯 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 时, 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 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 两掌按出时, 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 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 要练习运劲。 第四式 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 扣踏实, 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 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 两掌高与肩平; 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 要顾及右手。(图 18― 19) 动作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 弧形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 移,眼神要关顾右掌。(图 20) 动作 三:重心 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随 重心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 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 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 掌心渐渐转朝里。眼神关 顾左掌左移。(图 21) 动作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 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 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 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 及左掌左推。(图 22) 要 点- 5 - 1.图 18、19、20 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 (肘尖须下沉) 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 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 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 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第五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 45 度踏实,坐实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 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 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 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 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 式。(图 23、24)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 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 朝下;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 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 前平视。(图 25、26) 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 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 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 在上步转腰的同时, 右臂向前挤出, 随挤随带肩靠, 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 挤,即渐渐移视右掌。(图 27) 要 点 1. 由单鞭过渡到图 24 的两手动作是合劲, 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 24 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 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 坐于左腿上。 3.由图 24 开始向图 27 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 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鹤亮翅- 6 -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同时,右掌 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 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28) 要 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 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 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 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 挺胸、凸臀。- 7 -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 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 膜齐)弧形右移。眼随 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 29―30)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 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 31)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 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 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 (东)推出。 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 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 32―33) 要 点 1. 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 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 切不可摇晃, 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 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 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 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 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 由图 30 过渡到图 31 时, 右掌自下向右上 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 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时, 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 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 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 避免 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 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 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 要完全落实), 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 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 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 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 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 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 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8 -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 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 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 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 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 36) 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 (接图 31―32 再接 37) 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 45 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 移,随移 随着臂 外旋使 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 移,随移 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 移,眼神 要顾及左掌。(图 38)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 前提起, 身体继续微左转; 随转体, 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 右掌继 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 (图 39) 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 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 眼一关及右 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 左掌前推。(图 40―41)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 惟左右式 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 惟左 右式相反。(图 42 接 31-33) 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 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 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 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 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 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 34―35)- 9 -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 36 接图 31―32 再接 图 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 45 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 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 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头。 (图 44)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 上划 弧,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 视。(图 45,反面参看图 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 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 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 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 抽回;左掌也同时随 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 里侧前拦, 掌心朝右。 眼神关顾左掌前拦。 (图 46―47,反面参 看图 100-101) 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 体继续右转; 随 转体, 左掌继续 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视, 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探。(图 48,反面参看图 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 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渐左转。 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 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 拳打出。(图 49,反面参看图 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 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 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 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 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 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 10 - 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动作一:右腿弯屈,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 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 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 朝上, 两臂交叉, 右臂在里。 眼神关顾两掌。 (图 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 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心翻 相对。(图 52) 动作三,重 心渐渐前 移,弓左 随按随着 肩平;眼向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 两臂继续内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 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 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 叉时要避 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 开,腋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 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 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 后仰。 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 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 (距额部 约本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 (图 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 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 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抱交叉于 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 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 眼先关及两掌划弧, 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 (图 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 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 翘板一样此伏彼起。 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 的一种。当右脚一踏 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 整个十字 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 动作,同时完成,务 求协调一致。 3. 十字手的 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 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11 -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12 - (一)右搂膝拗步- 13 -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 14 - 离地);同时- 15 - 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 16 - 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 57―58)- 17 - - 18 - 动作二: 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 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 弓右腿, 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 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 59―60)要点同前搂膝拗步。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 右掌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 61) 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 是朝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 62)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 (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 63―67)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 二(图 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 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 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 掌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 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 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两掌心遥对。 眼神关及左掌左移。(图 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 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 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 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 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眼神先关及 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 72―73) 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 19 - 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 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随着握拳,置 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 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 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 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 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 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 74 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 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 下经腹前向 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 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 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 76) 动作三: 左脚后退一步, 先以脚尖着地, 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 身体渐渐 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 推出;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 77―78) (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 76―77 再接图 82) 要 点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 20 - 一条线上,要稍离开 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 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 就显得不宽舒和别扭。 3. 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 郧退三步。 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 才能衔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 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 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 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 置于左胸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 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 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掌划弧。(图 83) 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 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 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 向左弧形下采, 高与胯齐, 掌心朝下。 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例出。(图 84―85,附图 85 的侧面图) 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 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 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 出时,劲要起于脚,发 于腿,主宰于腰,通于 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 串地例出,身、手、步 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 要单以手例出, 丢开其他部分不管, 就达不到“上下 相随”和劲路上的要 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 3. 由于右脚迈 步较难掌握, 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 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 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 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 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 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 肘关节。眼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 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 同。 (接图 25―27) 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 87 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 动作 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21 -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 28)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 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 和身右转,屈右肘,右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 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 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沉;同时,右掌 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 关顾右掌下插。(图 90) 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 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 重心须全部由 右腿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 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 很明显的动作, 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 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 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 否则就不符合“一 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 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 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 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 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 右;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 91) 动作二: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 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 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 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 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 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 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 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 时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 弧形要求圆满, 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 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肘 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 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转。 随 横臂, 右手 身体- 22 - 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 94) 动作三: 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 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 弓右腿, 蹬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 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 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 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 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 93 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 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 停顿。- 23 -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上;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 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 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 98)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 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 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 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 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 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 (图 100-103, 反面同 图 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 148-154) 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 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 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 24 - 前式图 45-49 与该式图 99-103 同。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 肘向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 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 104 接图 7) 以下颉⑥邸⒓贰吹亩饔氲谌健袄 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 式止相同。(图 8-17)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 鞭”同。(图 18―21 接图 105) 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 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 右掌下移。(图 106―107)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 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形运转, 掌心朝里; 左掌也同时向左上弧形运出, 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 此时右掌也运至 近左腕。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 (图 108)动作 心渐 转体 左掌 心渐 运。 脚提 随转 朝 及右 着 左 向左 外旋 移,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 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 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 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 渐转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 (图 109) 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 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 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 掌右运。(图 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 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 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 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 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 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 111)- 25 - 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 继续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眼神 关顾左掌左运。(接图 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 109-11l 再接 108) 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 109-11l 再接 108) 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 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 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 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蜃《俗A奖 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 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 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 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 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 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 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 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 上(向右接近右腕) 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 右运, 即移顾左掌。(图 113- 114) 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 (图 115) 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 心后 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 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 顾左 掌翻转(图 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 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 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 前方,掌心朝 下,高与眉齐; 左掌经右臂下 侧向下弧形收 于左腰前,手 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右掌前 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 重心移向右腿时(图 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 胯根渐渐里收 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 26 - 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 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 随转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 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 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 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胸前、右 肘旁,掌心斜朝里 上;右掌自右而里向 左经左臂上侧向前 抹大半个平圆,即向 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 右掌抹转探出。(图 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 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右掌自右而下弧形 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 122) 动作四: 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 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 同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 123-124。附图 124 的侧面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 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 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 附图,后文不再说明)。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 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 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 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 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27 -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 部也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 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 心渐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 125) 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 向为东南。(图 126-130) 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 叉,左掌在 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31-132)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 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 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 133) 要 点 1. 同前右分脚要点 3、 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 不可着地; 要“含胸拔背”, 不可 后仰。 注: 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 脚跟, 踢出时都有风声, 后来他改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 左脚收回, 右腿渐渐下蹲。 同时, 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 至右耳侧, 随移随着臂外旋、 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 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 134)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 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膝拗步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 重心 渐渐 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 膝前搂至左胯旁, 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 (西)推出; 眼向前平视. 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 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 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作, 此式是面朝西。 (图 136―139,反面参看图 38―41) 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 相同。- 28 -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 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 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 140-141) 动作二: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 先以脚跟着地, 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 弓左腿, 蹬右腿, 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 前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 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 折腰,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 左脚尖里扣踏实, 身体同时直起、 右转。 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下;左掌自 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 要关及两手移动。(图 143) 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 相同,惟方向相反。(图 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 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 同,惟方向相反。(图 147-153,反面参看图 97-103)- 29 -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 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 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 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 (图 154 -155)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 慢慢向右蹬出, 脚尖朝上; 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起立, 膝仍微屈。 眼关顾右掌分出, 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 (图 156) 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 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 3、4 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 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 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 (图 157) 动作二: 右脚落于左脚 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 30 - 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 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 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 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 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 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 自右而 前 向 左屈肘 横 臂 置于胸 前,拳 心朝里, 拳眼朝上, 与左拳眼上下相对。 眼先关左拳, 当左拳 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 159- 160,附 图 160 的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 要相应 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 这样才符合 既轻灵 又沉着的要求; 如果单是右脚落下, 就显得 平板呆 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 行”的 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 走得圆, 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 上要有搂膝之意。 5. 成打虎式 时,两臂要呈弧形, 圆满地曲蓄,肩部防 止上耸。 第三十九 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 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变掌弧形向左下 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1)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 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 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 (变拳)而上划弧, 停于右额前上 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 翻朝外;左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 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 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 (图 162-163) 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31 -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 体向左平移 ,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 前上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向前平 视。(图 165) 动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 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 度 (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 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侧 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 167) 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 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 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 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 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 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 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 高于头,两虎口相对。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 (图 168-169 和图 169 的正面图) 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 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 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 保持正直。迈步的速度 要均匀。 2.随着落胯、 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 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 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 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 松净地下落。 3. 两拳向前上 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 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 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身微右转,左脚 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 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 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 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 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里;眼先关两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 170-171)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 32 - 仍微屈。眼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172)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 下落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 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 173 -174)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 175)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 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 拳心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 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 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 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 50― 53)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 54―56)- 33 -图 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 57― 67)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接图 68,再接图 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 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 侧向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 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 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 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 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 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 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 高与眉齐; 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 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 181) (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 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 左掌向右 弧形抄至腹前, 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 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 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 182 -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 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 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 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 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 左掌到达左方。(图 184) (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 185-187) 要 点- 34 -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 45 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 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 揽雀尾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 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 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 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 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 蚴降亩鞫⑷⑺南嗤(接图 6-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蚴揭 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 10-17) 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 图 18-21,再接图 189)- 35 -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 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 右转, 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 右弧形 上颍笳萍绦蚯跋禄 Q凵窆毓擞艺葡蛴 上拥。 (图 191) 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 稍偏北) 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 腿而至 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 掌经腹 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 稍右 棚,即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 右掌后 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 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 棚;右掌(沉 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 前棚。(图 194) 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 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随着臂内旋使 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额前;右掌同时向前 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 195)- 36 - (二)右穿梭 动作一: 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 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 顾左掌移回。(图 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 体右颍蛔笳瞥林饩倚”凵喜嗉绦蛳乱苹亍Q凵裣裙丶白笳葡乱疲醋佑冶矍胺健(图 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 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东南。(图 198―199) (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 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 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 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 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 200) 动作二、三与前左穿梭动作四、 五相同,惟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左 穿梭方向为东北斜方;(图 201-202) (四)右穿梭 动作与前右穿梭相同,惟前右穿 梭方向为东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西北。 (图 203-206) 要 点 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 着四个斜角。图 195、 199、202、206 四 图是按杨澄甫老师原照所描。原照摄时为 了视线清晰,偏于侧面,读者练时可向斜 角。- 37 -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 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 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一)蚴 动作一: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左脚向右经 右踝内侧提起。同时,右掌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 里收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下, 右肘稍坠, 略低于腕; 左掌同时向右下弧形抄至腹前, 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 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 关顾右臂(参看图 5)。 要点与前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 (三)挤式、 (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 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 10-17) 第五十四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 式“单鞭”相同。(接图 18―21,再接图 105) 第五十五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 十八式“云手”相同。(接图 106-111,再接 图 108―111,再接图 108- 111,再接图 108,最后接图 112,即三个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 十九式“单鞭”相同。(图 113―114,再接图 207) 第五十七式 下势 动作: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 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 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 由左腿里侧前穿。眼神关顾左掌。 (图 208 -209)- 38 - 要 点 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 串带动左掌里 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 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 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 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微屈,左腿不可 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一)左独立 动作:左脚尖外撇,身体渐渐左转,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而起;左腿屈膝前弓, 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随即左腿渐 渐起立,成左独立式。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前起 左转向前上穿,即弧形下搂至左胯侧(掌心朝下); 右吊手变掌自后而下,随着右腿向前提膝,以右 前臂尺骨一侧贴近右大腿上侧 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 眉齐,掌心朝左。眼先关左掌前穿,当左掌左搂 时即顾右掌上托,并稍先于右掌到达,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图 210-212) (二)右独立 动作:左腿渐渐屈膝下蹲,身体渐渐右 转;右脚下落于左脚跟旁,脚尖先着地,随着重 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脚脚跟先 离地向前提膝,右腿随着渐渐起立,成右独立式。 随着左腿下蹲和右脚下落的同时,右掌弧形下落 于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自下向前,随着左腿 向前提膝,以左小臂尺骨一侧贴近左大腿上侧向 上弧形托起,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 齐,掌心朝右。眼先关右掌下落,即移顾左掌上托,稍先于左掌到达,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213 -214) 要 点 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 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 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 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 仍然直立。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 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 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39 - 第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5式杨式太极拳口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