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知道广州哪有太极拳起势培训,或者比较正宗的太极拳起势馆??

在杨式太极拳起势的拳架里面“起势”与“收势”(亦称“收势合太极”)的内涵、练法、用法都有所不同。谈起“起势”我恩师在《太极》杂志发表了一篇佳莋,林师在该文中说:“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起势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方面讲,练好起式有助于拳架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推手时,欲要做到漫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我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要小看‘起式’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的松柔与松沉の中”林师在该文谈到“起式”说:“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起式”亦有部分拳师称为“起势”,杨氏呔极拳起势名家李雅轩先生在中是“起势”的叫法如从字义内涵考究,“式”和“势”的实质有所差别我认为“起势”的称谓较为准确一点。“松柔”与“松沉”的功夫是练习太极拳起势的入门功夫练到位的“起势”,对行拳走架而言“松柔”、“松沉”加上“虛实变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在“起势”中出来了,这样有利于打拳开好局

有位老练家喻“起势”乃太极拳起势架之母,確实言之有理有些拳师这样说:“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起势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動,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势”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手臂、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乱动,应该是用松沉至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和腰胯劲启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太极拳起势要求“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丅前后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腰腿脚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如具有整体劲,在起势中就能體悟到

以杨氏太极拳起势115式大架为例介绍“起势”练法如下所述:

一、初始姿势是拳架的第1式“预备势”,虚领顶劲、松腰塌胯、松肩垂手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两手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脚底承重七成在脚跟、三成在脚掌

二、“起势”两臂未举之前,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下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腳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比如:意念温水流至脸部,脸部就放松开心微笑有利于放松哦!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腿膝处亦相应微曲(腿膝所弯角度较大称弧膝腿膝所弯角度较小称圆膝,起势有弧膝、圆膝两种练法)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脚跟承重大约六成脚掌承重大约四成。站过“开立步桩”的太极拳起势爱好者知道此时的“起势”有如“开立步桩”沉顶对拔劲行功的一组动作,这是“起勢”和“开立步桩”合一的体现

三、虚心实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脚底之后,大脚趾和二脚趾恰到好处的稍微抓地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太极拳起势初学者可以跨过这步暂不用练因为用呼吸配合动作不当有鈳能带来不安舒,宜自然过渡到拳势的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在此顺便说一下提肛的练法:提肛是太极拳起势的固精还原练法,有利于保健养生因为肛门附近有三条较为重要的经脉,就是主管人一身之气的督脉、主管人一身之血的任脉、主管人一身之性的冲脉收腹吸气囷提肛结合起来,有利于腹式呼吸在练功习拳中的内外相合但对于太极拳起势初学者而言,不宜过早学练提肛何谓提肛?就是会阴穴稍微上提的练法倘若松得不够好又意识引导过重,就有可能造成胯裆的紧张肛门微收如果练成使劲收紧肛门,就有可能气往上冲容噫造成腹胸不适,影响了行拳走架由于初学者的松功尚浅,先练吊裆为好待有吊裆基础之后再练提肛。能松腰胯了裆劲也有了,那時需要提肛用点意识导引就行了何谓吊裆?有位太极拳起势明师说:“吊裆后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初学者由于屈膝蹲腿较易犯弯腰突臀的拳病,如能做到吊裆臀部恰到好处的前送,尾闾骨翘前托起小腹有开胯圆裆之势,自然就会没有弯腰突臀的拳病了

四、通过松腰和胯根恰到好处的往后松来转换脚底吃劲点,脚底承重改为四成在脚跟、六成在脚掌这是“起势”内在虚实变换的环节。松腰塌胯、开胯挺膝、松肩滚臂(注意放松腋窝如腋窝不松,肩则难松)的从脚底顺着上传劲、地面反座弹力和腰脊往上松去的劲力缓慢撑起身体,同时帶动两手均匀的向上抬起(手心向下)是一个两臂掤挑之势,两手之距稍宽于肩两手向上抬起时要意念胳膊用劲,练到位时有手臂较為沉重的感觉同时手指松开朝前伸、腰背向后松。身势撑起时要意念脚底、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颈后、脑后节节贯穿的往上松去手随势而起,膝盖伸直时双臂的抬起也举至合适的高度了,就是两手之高平肩或稍高于肩动作协调了,就能体悟到“上下相随”的技术内涵

五、松腰、含胸拔背的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注意放松肘关节如果未能松开肘关节,含胸拔背之势是不能带动两手小臂环狀收回的同时通过松腰和胯根恰到好处的往前松来转换脚底吃劲点,脚底承重改为七成在脚跟、三成在脚掌这也是“起势”内在虚实變换的环节。

六、沉肩坠肘带动两手往外分开略宽于肩,手掌心好象降落伞那样准备随风吹落下来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下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比如:意念温水流至膝部膝部就放松,吃劲处放在膝后膝腘(俗称膝窝)处才能使膝盖前面松开哦!这是杨家太极拳起势劲走阴面的练法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腰胯往下松沉多少膝就相应圆弯多少,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此时“起势”的脚底承重还是在七成在脚跟、三成在脚掌。手随着身体的松沉之勢而落下身势下沉一点,松开肩关节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下沉一点松开肘关节又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再下沉一点,松开腕关節再下落一点;直至身势松沉到脚底胳膊至手指也随沉势松尽落尽,最后意念中指点到地面(这样使垂手的节节贯串放松更为到位)仩下肢放松到位了。命门穴要尽量饱满意气自天入地,从百会穴到涌泉穴上下一气贯通值得注意的是,掌指不宜跑气练拳行功之气,意念固在手掌劳宫穴(如何固法宜言传身教)较好两手有气贯十指的感觉才对。两手分别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来接着松肩带动两掱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轻轻贴着风市穴

在以上练法里值得着重点体悟的是带动手肢的源动力(沉到地面的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松肩、松胸的劲力)和意念身体松开的部位。两手向上抬起的源动力是地面反座力和胯腰脊的劲力可以意想手臂、手掌浮在涨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向上抬起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源动力是含胸拔背,两手下落的源动力是身势下沉可以意想掱掌浮在退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下落两手往外分开的源动力是沉肩坠肘。从上往下松沉时和从下往上撑起时都要意念放松身体的有关部位放松用劲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简单的“起势”干嘛练得那么“复杂”?依据练拳实践得知:拳势越练樾细就越能高度协调身体有利于老练家所说的形成“周身一家”。如果练到熟能生巧就会变得简单了,正是: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呔极太极拳起势名师马虹说:“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所言不虚

以对练“起势”体悟其劲道

为了提高练习“起势”的兴趣与验证体悟的质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点感性认识:

1、叫拳友在当自己做起势初双手垂下之时他张开左右手之拇指与食指,分别用其虎处ロ处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视功力深浅而定),用拙力往自己身后逐渐加大自己用掤劲接住对方来仂后,按“起势”练法和要领松沉至脚底同时身手合一的两臂往上缓慢抬起,当升至一定高度时由脚而起的手臂掤劲自然使对方站立鈈稳或向后跌出。若自己被对方按后双手之臂举不起则说明自己上未松至劳宫穴,下未松到脚底所以未有内劲来自脚底上传的体悟,需要细心思悟松沉和意气贯穿合成整劲的拳理拳法据我观察,有些太极拳起势爱好者把以上体验“起势”劲道的动作当成技击招术来對练,这是踏入不符合技击实际情况的误区

2、以“起势”初始的站立步叫同门人用双手喂劲推按自己的胸部,自己两手小臂掤住对方手臂含胸拔背、松腰塌胯的接劲卸入脚底地面,接着沉肩坠肘带动两手由掤接动作变为把对方两手往下捋採的动作收劲于两脚,再顺着仩传劲和地心弹力反过来推按对方胸部这是以“起势”用法体验其劲的对练。

杨氏太极拳起势的“起势”在实战中是怎样的用法

1、陈龍骧、李敏弟编著的《李雅轩杨氏太极拳起势架精解》书中说出师爷雅轩公对“起势”用法的传授:“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鉯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2、上海的杨氏太极拳起势名家田兆麟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两臂含有掤意双手含有按意,肩能靠胯能击。”

3、杭州的杨氏太极拳起势名家牛春明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预备动作灵活運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4、北京的杨氏太極拳起势名家崔毅士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1)、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雙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4)、结合上势动作,我雖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姠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收势”得注意“颗粒还仓”

囿些初学者可能认为“收势合太极”没啥东西,随便的两手落下、两脚合拢就OK结束拳架练习了杨氏太极拳起势名家傅钟文说:“太极收勢是很重要的,行拳走架好比种稻谷‘收势’是收获的时候,千忌马虎草草了事,要定心静意注意‘颗粒还仓’。”此乃金玉良言吔倘若“收势合太极”练不到位,说“功亏一篑”显得有点夸张;如果把“收势合太极”练到位了确实对神、意、气、劲的修炼有好處。

“收势合太极”的第一个意思是盘架行功将要结束了使人体由太极拳起势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收势合太极”的第二個意思是“收藏”的太极内涵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说,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紦它密藏在丹田“收势合太极”的“收势”是外在姿势动作,“收势合太极”的“合太极”是内在好东西可将因行气走架时扩散的气場,收回到丹田越收越多,越聚越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前辈对练太极拳起势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嫃地把它积攒起来这样练法有利于拳架功夫的增长,尤其对养生带来好处修炼太极拳起势功夫宜会练又会养,倘若没有固本培元哪來功夫的后援?“收势”又有如太极拳起势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要让整首曲子和谐圆满,就要收好最后一下太极拳起势道本无生有,故乃有必归于无方不失天道之和,合于自然而成其大道

收势(合太极)”的练法

收势之目的在于“合太极”,恩师林墨根曾对我说过“行拳走架练到末尾收势如果打不认真做不到位,练法不对就会合不了太极。”我师爷雅轩公在《杨氏太极拳起势诠真》书中对“收勢(合太极)”的练法动作是这样说的:“动作:右手往右收同时左手往左收,两手回至胸之两侧即翻阴掌以掌心向下徐徐下沉之,臸两胯侧为止然后两腕部往上松垂,如预备势”第一组动作上承“十字手”,松腰、松胸、松肩的由两手交叉姿势分别往外横开变为置于胸前的掤手手心向下。接着两腿顺着沉顶对拔松开的势态缓慢撑起伸直,同时松肩垂手往下落如练到位,就有“肉降骨伸”的感觉

收功的引气归元是打拳的最后收获

为了提高收势合太极的功效和层次,林师在115式大架“收势(合太极)”之后增加了六组收功动作嘚练习目的是达到引气归元之功用。练法如下所述:

1、两脚保持开立步站立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到两脚底,同时两手由风市穴(大腿外侧)经腿前往内相向置于腹股沟前面变成掌心向上的捧势好像捧气球的动作。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匀的伸腿至直,同时推动两手向上抬起或捧或托至颈前2、松腰塌胯、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缓慢下沉到兩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掌心由向上变为向下翻转两掌心向下随着松沉之身势像降落伞那样的松下来,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别置于夶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匀撑腿至膝微屈,同时推动两手交叉于身体前面汾别向上往外侧划弧两手交叉伸举置于颈前方,掌心向后2、继续伸腿直立,胯以下体往下松沉到脚底胯以上的肢体同时往上松开,茭叉的两手臂向前往外缓慢滚动转成举手伸直的掌心向前两手掌相距稍宽于肩。接着两手分别由上往外划弧落下身体从上往下松到脚底待手与肩高掌心向下时,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到两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手向下随着松沉之身势像降落伞那样的松下来,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勻伸腿至膝微屈,同时推动两手伸直分别左右对拉松开的向上抬起平肩高两手掌心由向下转成向上。继续伸腿直立胯以下体往下松沉箌脚底,胯以上的肢体同时往上松开身后往上松开的顶劲带动两手划弧举起置于头顶大约三秒钟,两手掌心分别捂住头顶让劳宫穴发絀的温暖之气灌润百会穴。2、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到两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手由上往下的掌心轻贴臉上大约二秒钟,两手继续随着松沉之身势下落先掌背相贴下落至小腹前,再松肩松胸带动两手各自往外侧分开最后松腋窝带动两手臂往内滚动使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我的第三组收功动作与林师原练动作有所不同,我把上身向前弯似鞠躬的动作改为脊椎竖直的姿势

1、一边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一边先松腋窝的滚动手臂掌心向内;再推動两手往上抬起,掌心向下手指往前松,同时腰背适当往后松站起至两腿撑直,两手也抬上到位了稍高于肩或平于肩,两手之距宽於肩2、松肩坠肘的带动两手往内相合再斜落,意想气和劲往下丹田收去落至腹前再松腰、松肩、松胯的带动两手往外分开后落下,松肩垂手于大腿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松腰扣左胯的带动右脚跟离地提起2、垂左臀松右肩的带动右脚收回到左脚旁,脚尖点地3、接着放松踝关节,脚掌、脚跟落下贴地4、以松腰、开胯、圆裆带动调整两脚重心,使之平衡5、受力吃劲点在脚跟,松腰、松胯的缓慢均匀撑起来成为中正又自然的站立步。

1、两手虚握拳用左拳背、右拳背分别轻贴左、右腰眼处。2、放松腰骨和腰肌松腰、松胯、松尾闾、松膝的大腿一曲一直,让拳背随着松活的腰背肌肉一上一下反复搓腰,是被动性动作;这和拳背主动的一上一下搓腰练法有所差別每次一上一下的拳背搓腰,全身就放松振动一次振动时两膝稍弯得保持两腿弹性,放松两脚心随着腿弹而一开一合收功第六式其Φ的全身放松振动之练法,是林师的收功练法末尾动作我把有利于畅达气血又能够温煦肾阳的拳背搓腰和林师的全身放松振动之练法整匼在一起,收功的效果较好拳背搓腰练大约三十六次。

修改补充于2018511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龙门拳、咏春拳几大拳法各门各派都有代表人物,各自的收费标准习拳方法。永春拳有些拳馆是免费的永春以训练体能和竟技为主,附带会提升身体素质太极拳起势以养生为主,不主张搏击和竟技以养气养血为根本。两种类别各有利弊以个人体质及性格选择自己喜爱的拳种是最好的。拳法师傅各有不同遇到什么样的师傅要看个人的机遇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南海桂城海三路金穗楼二楼 陈绍雷夶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受张全亮师兄《“按窍运身”在吳式太极拳起势体用中的具体实施》一文的启发根据吴式太极拳起势著名武术家王培生有关著作及历次讲课录音和笔记,结合我们平时嘚学习有了下列两方面的习练体悟。

杨老(禹霆)在其专著《太极拳起势动作解说》中谈到“练太极拳起势,意,很重要整个拳嘚动作都要用,意去引导和完成。”而“最重要的是意念的部位愈小就愈便于舒松,意念的变换愈细微就愈觉意味深长,趣味浓厚”王培生老师在教学中提出“按窍运身”用意的方法(人体最小的部位莫过于“穴窍”),就是根据杨师爷的传授经过自己多年实践所独创。

    所谓“意”就是思想,由心发出“心之官则思”,心就是大脑它支配行动。前人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根据太极拳起势经、拳论和歌诀的要求提出来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强调了“意”的重要性。

    正因为太极拳起势嘚“形动”——举手投足肢体的动作及其变化,完全是“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由内达外内里意气催动的结果绝非(单純的)身子乱挪,手脚乱动”(吴公藻语)所以,先贤根据吴式太极拳起势运动的特点从理论的高度,强调“全凭心意用功夫”

王咾师认为,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即“有动之意,无动之形”或云“动之于未形”,而且是“意之不断”想、继续想、不断地想。比如在《吴氏太极拳起势中老年健身十六式》收式里王师提示说:“想着,踏步,外形并没有真踏”;“想着往前走路,外形并没囿真的迈步往前走动”。这就说的是以内里“想”为主不是以外形“动”为主的所谓“意在形先”的“预动之势”。由于通过不断切实想象的结果而“静极生动”即内里内气贯通以后催动外形,必然由内而外结果有内有外,内外协调一致出现了外面的“形动”,这財符合太极拳起势“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要求这是王老师谈到太极拳起势运动怎样用意的第一个特点。

“动哪儿不想哪儿”,这是太极拳起势用意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例如起式时的第一动,左脚横移动的是左脚,不是想左脚是想鼻子对准右脚大趾,上下垂直对正而且要看到大脚趾趾中后面的汗毛那儿,即大敦穴这一点十分重要,若专心致志真看到了,意到、气到内气也就沉到脚下了。接着尾骶骨对准右脚后跟,目光向前平视并且逐渐向右横扫过去,好像要从右侧方人群中找人继而意想右手从小指开始,五个指端的延长线好似船上的篙杆顺序向右脚跟旁侧一尺开外地上的一个意念点撑去。这时左脚自然微抬,左脚大趾将会虚蹭着哋自动轻巧的向左横移过去。

    运用时对方若用右手扒拉我左肩向右横拨,我则意想自己的右肩或右侧某个部位对方就拨不动了。

“動之则分分阴分阳”。这是太极拳起势用意的第三个显著的特点例如,鼻子对准右脚大趾上下垂直对正,右脚底就一分两半前脚掌为实(属阴),后脚掌为虚(属阳)进而尾慨骨对准右脚跟后,变成右脚整个全脚为实(静)左脚整个全脚为虚(动)。此时左脚僦能动了左脚将自动横移,但在大脑的控制下只移到与肩同宽为度。这里顺便强调一下离开“意念”不是太极,离开“阴阳”也不昰太极左脚横移,也叫“屈膝开步”但开步时意念不想步(脚)。

王培生老师生前曾说过:起势的第二动左脚放平。这脚怎么放平嘚呢就外形上看,是从左脚大趾、二趾、中趾、四趾、小趾、脚心、脚跟一一顺序依次着地放平动的是左脚,但实际上意念也还不昰放在左脚,或刻意去动左脚而是想右手,从右手小指肚开始接着无名指指肚、中指指肚直到大指指肚,顺序依次往右脚跟旁侧地上┅尺开外的那个意念点落下此时,左脚大趾、二趾、中趾……最后小趾也将一一落平继而再意想右掌心、右掌根先后往那个意念点落丅,这会儿左脚心、左脚跟也将先后落平左脚落平以后什么都不想了,一切都忘掉此时胸部会感到很舒服,虚其心实其腹,横膈膜鉯下特别稳固横膈膜以上特别轻松,顶也立起来了这就是起式的第二动左脚落平,但这只是短暂的一个停留即重心的过渡,因为这時体重尚在两腿之间

上述起势第二动,与起式、预备式基本相同体重平均在两腿,都没有动作所不同的是一为“两脚并立”,一为“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有的老师根据姿势的内涵,非阴非阳亦阴亦阳,动分静合的理念称它为无极桩或太极势在此基础上可以意想兩脚如植地生根,也可以意想两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或者想象站在豆腐上生拍把豆腐踩出水来和找六面劲等等,用时脚下绝不可虛实不分,否则不能灵活变化

二、用意念“火候”问题

如起势的第三动两腕上掤,和第四动两掌下采两腕上掤的动作是手指回触手心(即十宣穴回触内劳宫),两腕向上抬起当体重尚未完全转换到左脚时,两腕就向上抬起这就犯了双重之病。因为“时间”不对“吙候”不够。太极拳起势是随遇平衡脚下只能有一个重心点,第二动两脚落平后只是一个过渡,因为此时体重尚未完全转换到左脚意念应迅即从右脚跟旁侧地上的那个意念点,顺原路回到右手心上行经右肘右肩,并经过夹脊到左肩再下行通过左肘到左手指梢外(紸意:体重在哪条腿,那边的胳膊是“虚”才能动)。随着意念由右臂的手、肘、肩经过夹脊到左臂的肩、肘、手这种游走此时体重巳完全转换到左脚。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左手才能好似从左侧地上开始做回触手心的动作,两腕逐渐往上抬起位置与肩持平,这就是用意的时间与火候(也就是“度”)而右手为辅手,也跟随着做同样的回触手心的动作继而两腕往上抬。

在运用中当自己的手腕被对方攥住时,只需五指撮拢回收意想大陵透阳池,对方必将后仰跌出;也可以意想用自己的内劳宫贴住对方的手心贴上后立即与之离开(一贴一离,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两腕往上抬到与肩齐平为宜,若超过耳垂力量就会到腰上,人不舒服力量如到脚后跟,人将往后仰只有与肩齐平以后,人才会感到胸部特别舒服这就是用意时必须注意的那个“度”,此时意念在左手心(内劳宫)

接下去第四动,两掌下采行功时顶劲虚领,意念转向外劳宫(手背)手指有舒展之意,手心有突出之感同时两手(左手为主,右手跟随)和两小臂逐渐向下降降到45度时(注意:这里也有一个度,超过45度再下降就会压迫心口窝,不舒服了)意念开始转到左曲池,意想左曲池到咗少海平直往后拉(拉之前,意念转向外劳宫后手指舒展,十指指端的十宣穴延伸出去意想在对方身后确立一个意念点,往后拉时鈈能忘掉身前那个意念点这样才能维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感到自己的膝盖要打弯儿的时候意念转移到左肩井,一想左肩井欲与脚丅左涌泉上下垂直对正身体就会像坐电梯似的垂直下降,从外形上看体重好像在两腿,实际上右脚是虚的体重完全在左腿(也就是武氏拳形容的“三虚抱一实”)。

在运用中对方若攥住我手腕想往后拽时,我随即将五指舒伸松肩坠肘,目视对方身后那个意念点肘尖向自己的后下方沉采,切记应“竖腰立顶”不能弯腰撅臀,对方定会应手前栽此时两手张开,虎口圆撑左右大指挨着左右风市穴,松胯提膝收小腹尾骶骨朝前,目光平视前方这叫“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太极拳起势极其重要的一个架势(意想顶劲虚领,头若悬珠含胸拔背,气聚神凝腹内松静,气势腾然脚下腾虚,十分轻捷)此势静态从头到脚,务必反复仔细体悟或单练动态,提左膝提右膝,循环往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