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教师论文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论文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幼儿教师对幼儿惩罚的研究论文.pdf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 密级??
茸中唯『鬣夫等
硕士学位论文
幼儿教师对幼儿惩罚的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旦舅塑±
申请学位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
壅煎 型垄遂娜
硕士学位论文
幼儿教师对幼儿惩罚的研究
论文作者:张芬
指导教师:张莉副教授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年月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珈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弓诼..努
日期:易;年厂月侣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逞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经济管理类您当前的位置:&>&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发表时间:
&&&&稿件来源:
金地小小一班 郑菲菲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摘要]在幼儿的社会发展化过程中,攻击性行为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问题行为及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 “爱父母长辈老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指身体上的进行(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发展,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其反的动机。
在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常发生,这种行为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以及对某种事情的不满,其次,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可以宣泄幼儿心中愤怒的情绪感等等。但是,一般而言,攻击性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行为,虽然幼儿攻击性有着一定的好处,但它对个体的健康不利,且阻碍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欣慰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一般会说: “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师打人。” “我不喜欢谁。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 而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在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如何采取恰当懂的手段对攻击性行为加以引导、预防,有效的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家长和广大幼教工作前面不可回避懂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 在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常发生,幼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为了实现某中目标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到两岁左右,他们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扔东西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如玩具、手巾,甚至座位而发生的,从而可以看出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婴儿期就已经存在。从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象方式来看,多数幼儿常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随着言语的逐步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比如: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幼儿常冲对方嚷嚷 :”讨厌你”、 “去你的”、 “我不和你玩了”。幼儿期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反应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幼儿攻击性行为较少以人为中心,很少抱着 “我要故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击性行为的;但是,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以及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一年龄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发生冲突和矛盾,并经常采用身体动作或言语还击的方式来对付对方。
&&& 幼儿攻击性行为还有着一定的年龄发展特点,年龄越小的哟而攻击性行为越强,特别是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是 “工具型”的。而年龄越大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或叫 “敌意型”攻击。原因是年龄越大的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因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发展。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生物因素
&&& 近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人身上表现出的侵略、从动作和表现行为的倾向可能因某种微笑的基因缺陷而引起。但是基因并不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幼儿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神经类型的差异带来了幼儿气质上的不同。有的爱哭闹,难以照看。有些则易与相处,适应性强。人们发现 “难带的婴儿” (即不稳定、难以抚慰的婴儿)在日后更容易发展攻击性行为。在一项研究中,分别在6个月、13个月、24个月时被评为难带婴儿,到3岁时被评为具有更高的焦虑、活动过度和敌意。这实际与父母的态度有关。父母对不同气质的婴儿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护养。这反过来可能影响着以后的攻击性的出现。研究者发现,难带型婴儿和易带型婴儿的母亲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难带型婴儿的母亲更多的使用禁令、警告和限制。尽管如此,难带婴儿仍然较少服从,并表现了消极情感,研究者指出,气质难带型婴儿表现出一种抵抗控制的模式。
&&& (二)社会因素
&&& 1、家庭的因素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培养或间接鼓励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呢?虽然有些父母很谨慎的让孩子学会 “自卫”像个男子汉,但他们决不会为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因此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研究发现,父母惯于用暴力惩罚方式以及父母亲在教养方式中有矛盾都与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关。父母是幼儿最早的模仿对象,所以幼儿未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的依赖着他们双亲和对待他们的双亲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比惩罚不怎么严厉的,在外边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似乎在外面鼓励了他,幼儿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因而,惩罚不仅教他在家里老老实实,而且还等于告诉他,如果干了坏事被发觉侵犯行为还是可取的。这样使幼儿不是减少了侵犯,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因此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父母使用奖励和惩罚时的不一致性,也影响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有时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偏离常规的习惯难为都给予积极的反应,有时又不加理会。有时则做出严厉的惩罚,使得攻击性行为时儿得到鼓励,时儿得到抑制。家庭不仅通过管教幼儿直接塑造着攻击性的发展,而且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父母对幼儿的处所、活动和社会联系的知道是决定幼儿攻击性的重要因素。聪明的家长能准确地指导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与什么人在一起,在什么地方。他们很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幼儿容易出现问题和孩子的长处。以至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培养,促进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
&&& 家长的素质、观念以及隔辈带养影响着幼儿攻击性行为,比如: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至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 ,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至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 “隔辈亲”演变成了 “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其心理受到的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 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把孩子看作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因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既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又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了解以及父母自身素质的掌握,对社会环境的关注等决定了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否能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有效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改变幼儿攻击性行为良好的家庭模式,父母与幼儿同时按计划接受训练。结果表明,经过训练,父母能够学会比较有效的、不加惩罚地对付侵犯性幼儿的办法。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2、电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幼儿接触的主要传媒是电影和电视,尤其是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由于看电视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实验室中对电视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先让幼儿看一部描述一个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和其他实验物品的实验。并通过单向玻璃记录他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观看了有攻击性行为的影片的幼儿比控制组幼儿边县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90%的幼儿都受电视的影响非常深,比如他们都非常崇拜电视里面的奥特曼,并把奥特曼作为自己的偶像,模仿其行为、动作,大多数幼儿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的肢体动作都与奥特曼极其相似,口里念念有词:"我是奥特曼,要消灭你这个大怪兽。"这样的了例子很多。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电视对幼儿攻击性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1)它教给幼儿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2)它使幼儿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它降低了幼儿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4)使幼儿对实现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之上,过分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侧面去分析、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三、为的控制策略
&&& 攻击性行为是不陪接纳的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人们对如何采取恰当的手段对攻击性行为加以引导、控制,以使幼儿个性向着良好方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
&&&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 幼儿活动室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数量的不足都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为幼儿布置和安排活动场地面积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场地面积过大会使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和合作性游戏减少,但场地窄小,拥挤又会增加攻击性行为。所以在安排活动场地时应按照幼儿人数以及活动内容需要,合理适当的安排。而在注意活动空间以及玩具数量适当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为幼儿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为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身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幼儿对别人的行为的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判断上善意的,他的攻击性性行为不会产生。而在幼儿中很多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用敌意性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与被攻击的次数都在增加。因此,我们要教育幼儿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提高幼儿判断里,设法让幼儿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以减少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
&&& (三)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 让幼儿更多的了解他的攻击给别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听到被攻击者痛苦的声音,看到被攻击者痛苦的表情。通过讲故事让幼儿明白人们对待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爱心,使幼儿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 (四)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 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情感对于控制力若的哟而来说是点燃侵犯性行为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积聚的越多,其表现侵略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教会那些开始就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幼儿宣泄的方法,就可以减少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相反过分的压抑幼儿侵犯性情感,其结果往往会爆发突然的猛烈的侵犯行为。所以我们就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无法派遣的挫折、愤怒和烦恼,参加有趣的游戏等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侵犯性情感。
&&& (五)给与榜样师范
&&&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运用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也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与榜样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确方法。因此成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让孩子即使明确非攻击性行为和方法。
&&& (六)要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
&&& 作为父母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幼儿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要做到:1、要耐心、仔细倾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2、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你尊重他。3、孩子讲完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做出反映。家长还要注意与教师经常沟通,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制止攻击性行为。
&&& (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 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学会内在控制的孩子不太可能使冲动动作化,说理与惩罚更能帮助孩子明白,并承担非理性行为的责任。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认识到侵犯行为带来的恶果,学会对侵犯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从而有效的抑制侵犯行为。
&&&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行为,更是幼儿问题行为中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且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不利,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等。生物因素是幼儿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能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和强化。而社会因素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加以指导和控制,促进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丽珠. 学前幼儿在游戏中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较[J].心理学报,1995。
[3]陈学超,张新文. 幼儿侵犯行文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 
[4]袁晓平. 幼儿侵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对策[J].父母必读,1994。
[5]李俊. 3―9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
[6]周宗奎. 幼儿社会化[M].湖北少年幼儿出版社,1995。
[7]墨森等. 幼儿发展与个性[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相关附件下载:
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总园地址:长沙市金地社区桔香鑫城对面&&&&&电话:9
8&&&&分园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桔园小区三片  
电话:5&   &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5篇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第一篇:儿童家庭的体系构建
一、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但保障性政策不足
自1983年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家长学校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指导更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中强调了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写进了法律;直至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服务体系”。可见,在政策层面,政府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然而,从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模式来看,牵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各地妇联,政府在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妇联只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它对其他行政部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甚至强制的作用。因此,当家庭教育指导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者执行不力,妇联难以进行有效地行政干预,还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真正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家庭教育指导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虽然目前我国对家庭教育指导非常重视,但是很多省市对家庭教育指导无论是在管理结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经费的投入上都是不足的。据《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显示:“在被调查的12个省中有11个省没有独立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家庭教育工作只是儿童部的一部分职能,有3个省没有专职人员。在家庭教育经费方面,2012年妇联自身的工作经费占到全部支出的38.7%,课题、活动和下拨经费微乎其微。”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教育资源还存在城乡差异。目前,所设立的家庭教育指导站或者家长学校,都集中在县、市以上,而农村更加薄弱。而且,有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纪比较轻,家庭教育意识相对较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较强,但由于工作时间、地域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条件接受到相应的指导。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给家庭教育指导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完善管理体制,使各级管理细化,建立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同时,还应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投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条件,使家长们能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否则,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指导需求
目前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他们主要侧重于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而真正的指导还需要外聘专业人员。而托幼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靠专职教师,但教师们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由于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很少开设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等于说是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前培养,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入职以后,以自学和自己摸索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加之大多数教师比较年轻,入职时间不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过家长,经验比较缺乏,使得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很多幼儿园班额比较大,孩子比较多,教师工作的强度也比较大,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家长进行指导。虽然很多幼儿园对教师一学期或者一学年要进行家长教育指导的次数进行了规定,但是并没有相应地监督措施和激励机制,教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加之平时工作也比较紧张,致使家庭教育指导在很多教师眼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也使得家长们对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值逐渐下降。
二、构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对策建议
当前,由于家庭教育指导政策落实不到位、家庭教育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人员配备不足等多方原因使得社会、托幼机构及家庭还未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这需要多方努力,构建社会、托幼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才能保障家庭教育指导落到实处。
(一)加强家庭教育立法,从法律的角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近年来,虽然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指导,而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目前还没形成正式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项法律,因此,这也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困难。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而言,无疑家长的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育方法及个人素质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就国家层面而言,应通过立法,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原则,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责任义务、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及经费保障等,从而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撑。就社区和托幼机构层面而言,要在法律的指导下,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各自的教育规划和教育体系,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有效落实
经费投入是使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落实的有力保障,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家庭教育指导项目的开展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规定:“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提高;每年有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多渠道筹集家庭教育资金”。因此,政府除应建立专项资金保障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项目正常开展之外,还要鼓励和合理引导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来,在管理政策到位的情况下,允许一些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创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允许对一些服务项目适当收费,应鼓励社区及托幼机构积极探索多元互动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同时,建议社区和托幼机构都要建立专项的家庭教育指导经费,用于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可以定期聘请当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或辖区幼儿园教师在社区开办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也可以招募一批当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来社区或幼儿园给家长们开展各种指导活动,这既能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能给志愿者们增加实践机会。
(三)加强指导人员的培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体水平
要对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人员的素质水平将是决定指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家长进行分层、分类的个别化指导,更是需要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进修培训,应明确培训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并配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仅要注重教师理论素养的养成;同时,还可以针对实际的指导工作,开设相应的“园本课程”,针对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遇到的焦点问题、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职后学习,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各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应多交流和借鉴,分享各自成功的培训经验。同时,托幼机构应制定一个自上而下的完善的组织管理,明确指导目标,细化管理措施,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去,这样才能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合作。
(四)搭建家长交流服务平台,满足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家长们对家庭教育方面都会有切身的经验和体会,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体会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分享的。因此,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家长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接受到更多的信息,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当中的资源。托幼机构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沙龙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每期都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供大家讨论和学习,托幼机构应积极收集好他们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这些资料上传到托幼机构的网站上,以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对于他们反应比较集中的问题也要进行收集和整理,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指导和反馈。社区和托幼机构也可以充分运用媒体网络传播手段,如设立社区家长论坛、亲子博客、QQ群、专家在线答疑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家长们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经验,也能使家长们能及时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种根植于家长当中的交流服务平台,既能满足家长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又能避免只有专家讲座类的单向指导。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不是社会、托幼机构或家庭单方力量能促成的,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的保障、专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以及家长的积极参与。即需要社会、托幼机构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自上而下的指导体系,才能更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从而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好道路。
作者:张青瑞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第二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到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每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对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的转型不仅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等多中因素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社会转型阶段,农村家庭被分为两类,即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劳动力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也导致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也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格局发生变化,大批的留守儿童出现。
2、农村地区宗族文化与亲属网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多数的家庭也从传统大家庭转化为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传统的拜访式转化为通过信息平台与网络进行交流。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在宗族文化上建立的亲属网络依然是主要的社会交往资源,这种网络化是乡土化、本土化的,网络中的成员可以从中获取到一定的帮助,虽然目前政府对于儿童也制定了一些关怀的措施,但是,却很难辐射到留守儿童群体中。而在农村家庭之中,抚养子女依然是大家庭内部的事,在大家庭中的长辈与亲属都需要承担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
3、农村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文化与社区文化不同,主要包括农村社会风气、农村集镇文化与文化,这些文化都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都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社会影响十分的复杂,到处充斥着低俗的影视作品、封建迷信与黑网吧,这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1、从社会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完善法律法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多数的留守家庭都处在义务的阶段,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却相对落后,从制度上而言,义务教育的两级分化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都与城乡户籍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是关键。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教育体育,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待遇水平,制定好相应的配套优惠措施,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子女带入城市,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注入地与流出地中均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与服务资源,打破城乡二元体系,提高家庭的教育环境。
(2)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无论是采取何种监护方式,都是不易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如果问题未得到解决,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儿童在失去家庭的监护之后,不仅正常的教育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发展权、人身权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学校也难以做好儿童的管护工作。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政府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建立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明确监护人的资格与监护责任,以法律形式规定好监护人的范围与资格,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与农村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区域经济条件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难以维持生计逼不得已外出打工,考虑到这一问题,政府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工厂,改善农村的物质环境,这样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从微观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依赖农村与学校的措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进行调研,建立好活动中心
各级政府都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为了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就需要将社会力量充分的调动起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市委、妇女儿童工作会、宣传部等相关的部门应该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针对性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好活动中心,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添置好电视机、电脑、绘画工具、课外读物,配备好足球场、篮球场、课外活动室,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
(2)建立好健康档案,开通家长热线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学校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为其建立好健康档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而教师就需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掌握好孩子情况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3、从家庭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加强监管,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发展不仅与自己的命运相关,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农村的监护人不能溺爱儿童,要加强监管,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通俗的儿童读物与书籍,对于高学龄的儿童,就要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
(2)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很多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心理不成熟,缺乏安全感,内心冲门这苦闷与困惑,因此,就必须要予以他们特别的关爱。此外,学校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问题,予以他们更多的关爱,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要一视同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关心。
(3)加强与儿童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有着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抵抗情绪,这就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逆反行为。因此,监护人与教师必须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舒缓压抑的情绪,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的寻求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帮助。
(4)提升家长素质,为儿童树立好帮的作用
家长的素质由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构成,在这些素质之中,文化素质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他们的情趣高雅、兴趣广泛,教育的态度也更加的民主,文化素质低的家长,他们多会对孩子采取专制、放任与溺爱的态度,可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地政府就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脚掌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责任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如果未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下一阶段下,政府必须完善制度方面的保障,积极推行各种配套政策,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此外,当地政府与学校也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将朝着积极的道路发展。
作者:奚宁 单位:长春大学
第三篇:教育思想对启示儿童家庭教育
一、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创设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是第一位专门为适合儿童身材制作学校设备的人,目的是满足儿童敏捷地四处走动的需求。如坚固而轻的桌子,只要两个四岁大的儿童就能轻易地搬动它们;根据儿童身材量制的椅子;有很矮的洗手台;儿童可触及到的黑板、储物柜等等。这一理念在家庭的环境设置中非常适宜。因为,儿童在家中必须能够自由地四处走动或搬动物品,所以家长要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身高的、坚固而轻便的桌椅,摆放和储存玩具的柜子、盒子、箱子,方便他们自由取放和整理,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
2.提供有利于儿童专注的环境。
专注是儿童品格与社会行为的全部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儿童喜欢选用并专注操作的教具,她将这些教具投放到教室里供儿童自由选择和使用,而且,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如果一样教具正被使用而另一儿童也想要,后者就需要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这样形成了。反观我们的家庭环境,玩具堆积如山,可儿童不能专注地玩,扔得到处都是,家长清楚玩具太多,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往家买。孩子习惯要新玩具,更是喜欢别人的或自己没有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当今的时代,这个现象不足为奇,种种原因让人们对孩子格外娇宠,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作为家长必须反思:对儿童精神需求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3.倡导存在性格差别的混龄编班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年龄小的儿童认真地看着年龄大的儿童做事,还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大年龄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很乐意做,像小老师一样,小年龄的儿童也很容易地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成年人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实事证明,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混龄的集体环境会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各自获得发展,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发展是自然连续的。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偏多的原因,许多家长已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孩子需要在集体中成长。于是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结识新伙伴,上亲子课、结伴旅行等,但多数家长会无意识地评价和干预孩子结识什么样的伙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大一点的孩子玩,认为这样可以学知识,长见识。当然,这是必然的结果,但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就是另外一点,孩子在大带小中的成长和收获。因为,大孩子在帮助小孩的时候,已有经验和知识会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各种动作会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精确,会在解决小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萌生责任意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混龄做事的环境,并鼓励他们结识不同年龄的伙伴,与他们分享伙伴共事的收获―――快乐和烦恼。
二、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于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博士从生理和心理成长两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观点,如“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纪律与自由”“、独立”、“儿童的奖惩”、“工作”等等。这些观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其他成人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儿童,尤其是她对儿童的自由、独立、奖惩的认知,对转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十分有益。
1.儿童的自由与其获得途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必须以其所属的团体的利益为限,并且表现出所谓的好教养和行为,儿童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免于别人控制。在教室里,儿童可以自由地四处走动却不会打扰别人,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却能保持教室物品的整洁有序,人人都在维持一个活动性的班级纪律而努力,如此的从容、自觉和美好是怎样做到的呢?原因是儿童努力在遵守一个做事的法则,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一做事法则就是儿童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家长如何让儿童习惯使用这样的做事法则呢?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要依照这个法则做事,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其次,家长要向孩子传授这一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使用这一法则,形成经验,一旦这条做事法则根植于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礼貌、优雅、从容等好习性,家长也不再会因为时时处处约束孩子而烦恼了。
2.儿童的独立与其获得的途径。
独立对于儿童而言,是在自然成长中一步步趋向独立的过程,表现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如孩子的出生是独立于母体的作用之外;用咿咿呀呀与成人积极交流和表达;反复尝试站立和行走;拒绝成人帮忙;反抗成人的意愿等等。儿童的独立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不断成长的个性中产生的,是通过不断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取的。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遵循自然成长规律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和表现,为儿童获取独立的艰辛努力给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儿童进入3岁就会让家长感觉到不如以前好带了,变得“我行我素”不听话了。其实,3岁是儿童心理进入新的一个阶段的开始,自我意识迅速萌生,拒绝和反抗等行为就会产生,家长若是还用过去方法教养他们,自然会碰钉子的。遇到这种情形,建议家长多放手,在安全而有准备的环境下,让儿童自己尝试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在他们遇到困难且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再适当的介入,并利用介入的机会引导儿童认识未知。
3.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其对奖惩的态度。
蒙台梭利博士在实践中惊奇地发觉,能够自我控制、专注做事、独立自信的儿童,其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平静和从容,他们的道德高过那些被视为是无助与能力不足的人。而且这样的儿童对于奖赏和鼓励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态度,他们对那些从前低级的情绪所无法抗拒的外在许多小诱惑漠不关心,如口腹之欲、虚荣心、自我表现等,而是享受于能让他们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而对于不能自律、混乱任性、胆怯懒惰的儿童,往往容易被惩罚,他们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小诱惑的奖励有极大的兴趣。儿童的这种表现,对成人正确认知奖惩作用和合理使用奖惩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笔者曾经在一次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英语试听课上见过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课上,教师对待幼儿回答问题的奖励方式是一枚小粘贴儿,所以大家对回答问题表现得非常踊跃,陆陆续续地许多幼儿得到了粘贴儿,得到粘贴儿的幼儿大多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而是互相比看得到的奖品。有一男孩多次举手希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被教师叫道,就在另一名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快速地冲到前面拉起自己的儿子,然后亲手撕下一枚粘贴愤愤地离开了教室。针对这一事件,且不说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但这位家长的行为真的值得人们深思,如果成年人把物质的诱惑作为对儿童的奖励,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儿童不关注自我认同,将评价寄希望于他人和物质,进而形成急功近利、虚荣、不自信等不良品性。可见,这位妈妈亲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当然,英语教师的行为对儿童产生的暗示和引领也是极其错误的,他过多地将教学效果寄托于物质奖励上,暴露出了自己内心的虚弱。这是一个反面的事例,但足以说服成年人要以帮助儿童内心强大作为奖惩的依据,选择奖惩的方式。
4.儿童的双手与其心智的发展。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人的上肢和下肢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人一旦降生,就肯定要行走,并且所有人行走的姿势都大同小异。但没有人能够说出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将用手做什么。事实证明,人类环境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手带来的,智力的整个职责就好像是指导双手的活动。所以,重视儿童双手的活动才能有利于促进其心智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水平,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在家庭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的玩具越来越多,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玩具标明是蒙台梭利教具。但是,家长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让儿童双手灵巧、智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儿童从一出生就努力地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儿童喜欢真实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喜欢跟妈妈一起洗衣服、择菜、扫地、摆放餐具、叠放衣物等,这些劳动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麻烦的事情,但对于儿童却是他们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提供做事,或者叫工作的机会,儿童也会因为能够独自完成某事而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职责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教师,使儿童成长的主要原动力是实物本身,而不是教师的指导,是儿童使用这些实物,是儿童在活动,而不是教师。那么,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家长们应该从教师的角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1.教师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注意儿童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师的第一且最重要的职责,所有的教具都要认真地依次放置,永远保持新颖、美丽、光泽和完美,可供儿童随时使用,也会吸引儿童开展活动。因此,家长在家中也要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能力,从小年龄时帮助他们收整环境,逐渐过渡到协助、再到鼓励他们独立收整环境。但要强调的是,无论儿童收整得多么好,家长都要进行检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环境的完美。
2.教师是促进者。
对于教室中的每一件摆在儿童眼前的实物,教师都要进行解说,然后鼓励他们自行选择和运用,并投注心力于所选择的活动上。在家里,家长也一定要向儿童介绍每一种玩具、操作或物件,包括这是什么,怎样操作,如何收整等,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出现有目的自主选择,才能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否则,儿童就会出现因不了解而盲目,因难以掌控而烦躁,进而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破坏行为。
3.教师是引导者。
蒙台梭利教师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观察,如何保持冷静和耐心,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干扰儿童;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职责,如何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如何引发儿童的兴趣,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等等。上述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适用于家长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要承担起照顾、观察、了解、引导、支持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多重职责。家长应该多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的班级教师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导儿童如何吃、洗与穿着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着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而且后者是危险的,也是容易做到,它堵住了儿童成长的路,也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
本文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在家园合作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得到的思想,对改善家庭教育现状,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具有应用和借鉴的价值,也对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希望能给关注和热衷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作者:李海雁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幼儿生命情感的家庭教育
一、幼儿生命情感解析
幼儿生命情感指幼儿对自我生命的接纳,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生命意义的领略,对生命存在乐趣的体验和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命世界的普遍关爱。幼儿生命情感渗透他们的一切“作为”,是他们在跟世界互动,并且向世界表达着自己的心声。积极的生命情感促使幼儿主动走向世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与无望,促使幼儿漠视生命,从而走向生命状态的沉沦。
二、家庭中对幼儿生命情感培育的现状
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其生命情感,从而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但是,对广大幼儿来说,幼年的生活现实与此大相径庭,当前家庭中幼儿生命情感的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儿童期”存在的价值
幼儿是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个体,“儿童期”的存在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必经阶段,正确对待“儿童期”的价值是家长应该重视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龙”或“成凤”的心理促使家长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可谓不遗余力,但是关乎生命意义的教育却被不经意地忽略了,甚至轻视幼儿生命的情况屡见不鲜。据报道,浙江一位母亲因为3岁女儿对不上“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殴打女儿致死。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拥有知识,增强自己与命运抗衡的力量。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过于迫切,陷入“不打不成材”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从而酿成悲剧。此外,随着家长面临的各种压力日益增加,家长把孩子看成“出气筒”,将一些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也导致了各类极端方式的出现,从而酿成各种悲剧。
(二)对幼儿幸福感的忽视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成人本位的,幼儿所接受的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使幼儿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种兴趣班成了家长趋之若鹜的时尚,有的家长出现了揠苗助长的现象。广东省妇联儿童部联合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市儿童兴趣班参加率普遍较高,且大多集中在学龄前阶段,参加率为93.8%,初始参加兴趣班年龄越来越小,6年间由原来的5岁发展到2岁。更有14%的幼儿1个学期内参加6个以上兴趣班。现实中,太多所谓的“教育”占据了幼儿的生命空间,降低了幼儿的幸福感。
(三)对幼儿生命关怀的缺失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是幼儿生命情感的最好培育者。父母与幼儿的积极互动能够有效充盈幼儿的生命情感。但是现实生活中,“抽点时间陪陪我”成为幼儿内心最深处的呐喊。大多数父母陪婴幼儿时间不够。2012年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江苏省泰州市区0-3岁孩子父母陪孩子的时间调查结果揭晓,约6成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足4小时,超过4成的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不足2小时。幼儿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体验着生命的关怀,领略自我的生命意义,进而超越这种血亲的生命情怀,实现对其他生命的关爱、同情和接纳。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特别是父亲逐渐淡出幼儿的教育,使得幼儿生命情感的丰富性大打折扣。
三、幼儿生命情感的家庭教育策略
父母是幼儿生命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幼儿生命情感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精神的港湾,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幼儿能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的生命情感的培育提供优良的环境,否则不利于幼儿的生命情感的培育。
(一)亲自教养幼儿,培育幼儿的生命情感
“再没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动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画了那么一笔,也就把整幅画弄糟了。……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父母要营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亲自教养幼儿,为幼儿生命情感的充实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母亲如果健康条件允许,就应该把给哺乳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既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发展母婴之间的血亲之情,有利于孩子健康依恋关系的形成,形成积极的生命情感。其次,父亲也应该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要抽出时间亲近孩子、和孩子游戏,进而了解孩子的心声,抓住生活的每一细节,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便丰富孩子的生命情感。最后,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需要和人交流、向人倾诉,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该经常和其交流,做其知心朋友,成为其生命成长中的最亲密的伙伴。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丰富幼儿的生命情感
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教幼儿认识周边的人和事,培育幼儿的生命情感。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不能采取打骂、恐吓等手段,要给予幼儿恰当的关心和帮助,避免给幼儿灌输荒唐和谬误的知识与观念。父母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养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对孩子作出奉献的同时,也要让其了解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爱心,让其承担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父母要让孩子了解亲情的可贵,懂得与他人进行积极的生命情感互动。父母应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加强与他人的友谊,养成对生命世界普遍关怀的习惯。幼儿积极的生命情感总是与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息息相关的。幼儿的“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能唤醒他们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对自我、他人乃至异类生命在儿童的幻想世界里被赋予生命的非生命体的关爱,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有意无意地唤起美好的生命情感”。所以,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幼儿真正的自由,让幼儿有更多管理自己的机会,并从小养成不依赖他人、不命令他人、不驾驭他人的习惯,使幼儿自由快乐地成长。
(三)从积极和消极两维充盈幼儿生命情感
真正的幼儿教育首先是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从积极和消极两维充盈幼儿的生命情感,能够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1.爱的教育。
父母要理智地爱他们的孩子,爱要有度,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爱不是简单的给予或接受。父母要多与幼儿交流,做幼儿的知心朋友,让幼儿感受到关心、呵护和信任;要多与幼儿进行平等交流,增加幼儿对父母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对长辈的孝顺、对他人的善良、对家庭的责任心、对社会的感恩,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萌发幼儿的感恩。爱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父母端杯水、捶捶背等,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增加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当幼儿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及时感谢孩子,让其体会到助人而带来的快乐,激发其爱他人的动机,引导其做出更多关爱他人的行为。
2.挫折教育。
适当的挫折教育对于幼儿十分重要,是幼儿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担当挫折,会使人格更加深邃精微。趋乐避苦当然是自然人性的。但当厄运、灾难、逆境无法避免时,人就应勇敢地承受它。厄运会使人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悲剧性境遇,痛苦的体验与人的本质力量的激活有一种普遍必然的联系。痛苦并不只有消极的意义,也有积极的功用。”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幼儿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是幼儿通向幸福的钥匙。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诉幼儿父母的不易,让幼儿体恤父母的辛劳。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让他们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幼儿正确面对生命成长中的挫折,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作者:岳玉阁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五篇:父职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1.榜样: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催化剂
父亲在幼儿的身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与母亲迥异的社会角色,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首先,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当前,制约幼儿生长的两大外部环境(家庭和幼儿园)都具有明显的性别同质化特征,即幼儿教育的重任主要由母亲和女幼儿教师承担。因此,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助于弥补幼儿成长环境中男性角色的缺位,从而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树立鲜明的参照标准。其次,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行为和品质。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具有积极主动、刚毅独立、果断豪放等显著的性别特征,男性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生活态度、道德行为等会经由父亲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推动幼儿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此外,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的人生阅历丰富、知识结构多元且具有独立探索、刻苦专研的思维品质。因此,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知识和视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和探索创造精神等。
2.博弈:社会期望与父亲职责的角色冲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状况却并非如我们所期许的那样乐观。幼儿家庭教育的重任仍然由母亲或者祖父母承担,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普遍处于微弱或缺席状态。男性的社会角色冲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男性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父亲角色”却在男性所扮演的众多角色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父亲角色中的教育职责角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生来就被社会赋予了浓厚而又沉重的“工作角色”。因此,当男性所扮演的父亲角色与工作角色发生冲突时,父亲角色便自然而然地处于让位状态。此外,我国素有“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男性被认为是承载家庭荣辱的脊梁,是支撑家庭幸福的砥柱,相对于教养子女的职责,其为家庭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则显得更为重要。当这种传统文化逐渐内化成男性的内心理念时,多数男性就会在为社会、家庭和父母妻儿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隐蔽其“父亲角色”所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责。
3.回归:社会进步对父亲角色职责的理性召唤
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社会传统根深蒂固,而要想扭转父亲角色缺位的状况,从父亲自身角度考虑则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首先,父亲要增强主动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识。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父亲首先要正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教育和养护子女视为自身所应尽的核心职责,摈弃传统观念,从思想上争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朋友、好老师和超级偶像等。其次,父亲要正确处理好男性角色间的冲突。生活中的男性常会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境地,从而在工作角色和父亲角色之间博弈徘徊。要想解决这种角色冲突,男性就必须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为自己参与家庭教育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工作的同时扮演好父亲角色。此外,父亲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男性在面对幼儿的教养问题时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男性在生活的点滴中主动汲取育儿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父亲要积极向母亲、同辈或长辈等学习育儿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父亲要通过多参加幼儿园家长会、观察幼儿生活、和幼儿倾情交往等途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之建立起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总之,父亲要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实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
作者:李辉 张小培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幼儿家庭教育论文5篇责任编辑:xchen1&&&&阅读:人次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家庭教育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教师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