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 豆瓣朔荒 尤羽飞 谁有

1.(3分)以“鸟人”这句话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猎人最终得了一个长了鸟翅膀的孩子的结局;对人类残杀动物的行为给予了谴责。(一点1分)
2.(2分)始终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所叙述的情节始终处于最真切的状态;大大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一点1分)
3.(4分)这段详细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母爱的博大而温暖的和谐之美(2分),与“我”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故事的悲剧效果。(2分)
4.(4分)通过鸟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人类自身破坏行为的担忧,启发人们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2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1分);同时赞扬了博大的爱子之情(1分)。
试题分析:抓住“鸟”与“人”这两个信息点,阅读全文,梳理相关情节,从阅读的趣味性、与情节的关系和文章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第一人称叙述容易贴近读者的心理感受,从表现文章内容的真切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这个角度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首先要说明景物描写,其主要作用有铺垫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本题要从表现自然的生命特征以及与文中写“我”的不幸遭遇的关系,说明其衬托的写作和渲染气悲剧气氛的作用。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解读本文主题即可,即人类该如何对待自然,如何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要用解答语“表达了”“表现了”“突出了”等。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学年江苏无锡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我是一只鸟.一只受伤的鸟.一只折断翅膀的鸟.一分钟前.一支刚劲的箭.射穿了我的翅膀.我的羽毛飞舞.像纷飞的落叶,温暖如春的血.流满了我的全身.我还很年轻.在此之前.死亡对我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远得像在寒冷的冬天期待一支温暖的玫瑰.白云.蓝天.青春还有爱情.都在提醒我.我是一只即将做妈妈的鸟.想到我的孩子生命还未绽放.就要凋谢.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倾泻而来.
②今天午后.我其实很幸福.我在绿树上唱歌.唱一支感谢上苍的歌.那时候.阳光像暖暖的波浪.一层一层地铺开.阳光也开花.开一种细细碎碎的小花.有牛奶和青草的香味.流水幽静而和平.云的影子偶尔倒映其间.又裙角飞扬.匆匆而过.对了.还有一头牛.从它脸上的皱纹看.应该是一头年届不惑的老牛.它散漫地啃着青草.偶尔抬头看看前方.有几次我想停在他的背上.他友好地看着我.似乎完全理解一个准妈妈的心态.其实.那个午后.应该是--应该是最完美的一种和谐.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母爱的博大而温暖的和谐--但--
③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意识越来越模糊.我喘着气.我咬破了嘴角.我挣扎着.我不能让我的身体.尤其是我亲爱的孩子.落进强盗的魔爪.前方一片黑暗.我的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上去.一阵刺痛惊醒了我.原来撞上的是一堵崖.一堵只有黄花和野草的悬崖.我把头死死地弯成弧形.弯成一张一生一世总让我心惊肉跳的弓.然后死死地勾住悬崖上的一根枯藤.我感觉我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我挣扎着.想给我的孩子做个鬼脸.孩子.对不起.妈妈真的.真的对不起.妈妈非常.非常爱你.但我--我--我只能--
④其实.我不是一只鸟.我是一个人.一个专门猎鸟的人.我的目光如刀.如炬.如鹰.我喜欢血腥.喜欢一箭洞穿带给我的快乐.在我的猎物面前.我感觉是一个将军.不.应该是一个“欢喜谁就是谁 的暴君.但今天有点特别.我的心里飞扬着柔情.就在今天.或许是明天吧.我就要成为一个父亲.一个孩子伟大的父亲.如果说.在此之前.我的心里只有“获取 的话.那么.现在.我有了一种情感叫“付出 .心甘情愿地付出--为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孩子.世界因你而存在.在你父亲的眼里.所有的猎物.都将成为你的滋补品.它们将别无选择地营养你.壮大你.直至你成为一个更伟大的猎人.
⑤一只鸟婆娑地飞过.像一枚秋叶.我举起了弓.像托起一个婴儿.我的眼里满是柔情.
⑥也许没有什么更能表达我今天的失望和烦躁.我失手了.那只鸟.那只遭受重创的鸟居然飞走了.从一个猎人.一个伟大的猎人的箭下.一种不祥的预兆涌上我的心头.
⑦其实.我也不是那个猎人.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我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我亲眼目睹这惨烈的一幕.然后.看着猎人意兴阑珊地回家.在村庄的拐角处.我远远听见婴儿的啼哭.热烈而鲜艳.猎人的脸上也似乎镀了一层金.在落日余辉中.猎人大步进了家门.但随即又狂奔而走.在悬崖边.猎人放声痛哭.哭得饱满而酣畅.然后.拗断弓.狠狠地把它扔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嘴里不停地咒骂:“鸟人!什么鸟人!
⑧后面的故事.我不说也罢.说了恐怕你也不信:猎人在那个午后.有了一个孩子.是男孩.奇怪的是他身上长了一双鲜嫩的翅膀--鸟的翅膀!
1.文章以“鸟人 为题有何妙处?
2.文中的“我 并非同一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我 所指代的内容是发生变化的.请你说说文章始终以第一人称“我 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3.第②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绿树上唱歌 时欣赏到的美景.有什么用意?
4.读完本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题型:阅读理解
①我是一只鸟.一只受伤的鸟.一只折断翅膀的鸟.一分钟前.一支刚劲的箭.射穿了我的翅膀.我的羽毛飞舞.像纷飞的落叶,温暖如春的血.流满了我的全身.我还很年轻.在此之前.死亡对我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远得像在寒冷的冬天期待一支温暖的玫瑰.白云.蓝天.青春还有爱情.都在提醒我.我是一只即将做妈妈的鸟.想到我的孩子生命还未绽放.就要凋谢.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倾泻而来.
②今天午后.我其实很幸福.我在绿树上唱歌.唱一支感谢上苍的歌.那时候.阳光像暖暖的波浪.一层一层地铺开.阳光也开花.开一种细细碎碎的小花.有牛奶和青草的香味.流水幽静而和平.云的影子偶尔倒映其间.又裙角飞扬.匆匆而过.对了.还有一头牛.从它脸上的皱纹看.应该是一头年届不惑的老牛.它散漫地啃着青草.偶尔抬头看看前方.有几次我想停在他的背上.他友好地看着我.似乎完全理解一个准妈妈的心态.其实.那个午后.应该是--应该是最完美的一种和谐.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母爱的博大而温暖的和谐--但--
③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意识越来越模糊.我喘着气.我咬破了嘴角.我挣扎着.我不能让我的身体.尤其是我亲爱的孩子.落进强盗的魔爪.前方一片黑暗.我的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上去.一阵刺痛惊醒了我.原来撞上的是一堵崖.一堵只有黄花和野草的悬崖.我把头死死地弯成弧形.弯成一张一生一世总让我心惊肉跳的弓.然后死死地勾住悬崖上的一根枯藤.我感觉我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我挣扎着.想给我的孩子做个鬼脸.孩子.对不起.妈妈真的.真的对不起.妈妈非常.非常爱你.但我--我--我只能--
④其实.我不是一只鸟.我是一个人.一个专门猎鸟的人.我的目光如刀.如炬.如鹰.我喜欢血腥.喜欢一箭洞穿带给我的快乐.在我的猎物面前.我感觉是一个将军.不.应该是一个“欢喜谁就是谁 的暴君.但今天有点特别.我的心里飞扬着柔情.就在今天.或许是明天吧.我就要成为一个父亲.一个孩子伟大的父亲.如果说.在此之前.我的心里只有“获取 的话.那么.现在.我有了一种情感叫“付出 .心甘情愿地付出——为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孩子.世界因你而存在.在你父亲的眼里.所有的猎物.都将成为你的滋补品.它们将别无选择地营养你.壮大你.直至你成为一个更伟大的猎人.
⑤一只鸟婆娑地飞过.像一枚秋叶.我举起了弓.像托起一个婴儿.我的眼里满是柔情.
⑥也许没有什么更能表达我今天的失望和烦躁.我失手了.那只鸟.那只遭受重创的鸟居然飞走了.从一个猎人.一个伟大的猎人的箭下.一种不祥的预兆涌上我的心头.
⑦其实.我也不是那个猎人.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我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我亲眼目睹这惨烈的一幕.然后.看着猎人意兴阑珊地回家.在村庄的拐角处.我远远听见婴儿的啼哭.热烈而鲜艳.猎人的脸上也似乎镀了一层金.在落日余辉中.猎人大步进了家门.但随即又狂奔而走.在悬崖边.猎人放声痛哭.哭得饱满而酣畅.然后.拗断弓.狠狠地把它扔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嘴里不停地咒骂:“鸟人!什么鸟人!
⑧后面的故事.我不说也罢.说了恐怕你也不信:猎人在那个午后.有了一个孩子.是男孩.奇怪的是他身上长了一双鲜嫩的翅膀——鸟的翅膀!
16.文章以“鸟人 为题有何妙处?
17.文中的“我 并非同一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我 所指代的内容是发生变化的.请你说说文章始终以第一人称“我 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18.第②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绿树上唱歌 时欣赏到的美景.有什么用意?
19.读完本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来源:学年广东深圳北环中学七年级下期期中联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默写
根据提示.填写上句或下句[小题1]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小题2]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小题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小题4]鸟向檐上飞.
.(吴均)[小题5]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 [小题6]苍苍竹林寺.
.(刘长卿)[小题7]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小题8]独坐幽篁里.
.(王维)[小题9]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小题10]杜甫的中.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 的世乱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慨的句子是
.[小题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当窗理云鬓.
.()[小题12]有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两句诗是:
来源:2015届广东深圳北环中学七年级下期期中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根据提示.填写上句或下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鸟向檐上飞.
5.春潮带雨晚来急.
6.苍苍竹林寺.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8.独坐幽篁里.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10.杜甫的中.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 的世乱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慨的句子是
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当窗理云鬓.
12.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两句诗是:
来源:学年北京四中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完成第后面小题.
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 “西去! 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③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 .多指的是小胡同.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 (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 (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⑤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 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 .--“破家值万贯 .
⑦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 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 一点“份子 .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 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个 (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 ),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 .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⑨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 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 .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 .与他们无关.这其中的精义就是个“忍 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⑩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 .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睡不着眯着 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⑪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 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⑫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⑬再见吧.胡同.
1.文章①--④段介绍了北京胡同在哪些方面的什么特点?
.胡同形式数量多.
2.文章⑥--⑩段.分别是通过北京人的哪些方面的表现来诠释胡同文化的?
3.从文章⑪--⑫段.你能体会出作者对北京胡同衰败没落持什么态度?结合全文谈谈原因.围观老鬼和鸟人_朔城区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40贴子:
围观老鬼和鸟人
以我断定,此二人必有奸情,各位元芳,你们怎么看???
他黑我= =!
我也觉得,他俩有一腿了。。。腿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大家对《鸟人》里面的那个话剧《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有什么看法?
《鸟人》:当我们看戏时,我们在看什么旧话说“人生如戏”,其实不对,尤其是舞台愈是知识化、净化,戏剧就不是生活的镜子。台上的一切都过于伟大,而我想,台下这一点点极琐碎、无聊,苟且的牵挂,心情,才比较接近原始剧场的粗野性质。
——《扬眉女子·台上台下》1我们热爱蝙蝠侠,蝙蝠侠是个挫折而倔硬的形象。演过蝙蝠侠的人竟也都是偏执的:乔治·克鲁尼热衷于南苏丹独立活动,因此被捕;克里斯蒂安·贝尔身具病态控制欲,还经常和中国政府“友好而亲密”地对话;方·基默“本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而他们的先行者,迈克尔·基顿,本可以在蒂姆·波顿的哥特式高谭市里高枕无忧,笼络cult片粉丝和爆米花拥趸;然而为求突破,弃了“黑暗骑士”的面具斗篷,自此真正地走入了黑暗。——与《鸟人》的剧情一般无异。(历代蝙蝠侠)《鸟人》嘲讽了目之所及的热卖超级英雄电影,《X战警》、《复仇者联盟》、饰演“钢铁侠”的小罗伯特·唐尼,甚至在超现实空间里,百老汇舞台上也出现搔首弄姿的“蜘蛛侠”。当DC漫画迷怀缅“蝙蝠侠”昔日荣光,又为《鸟人》所有的嘲讽角色全来自漫威世界而大快“吾道不孤”时;迈克尔·基顿冷不防说,别误会,我也不是你们这边的人——“我对蝙蝠侠电影没兴趣,诺兰是很牛,但我不会看那种片。”(编者注:DC和漫威同为美国漫画巨头,DC旗下英雄以“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为首,而“复仇者联盟”“X战警”“蜘蛛侠”等则构成漫威世界。)当漫威后来居上,劈头盖脸朝DC脸上甩耳光,DC仅靠诺兰“暗夜骑士三部曲”(以及非主流的《守望者》)留点颜面之际,一个DC漫画形象先驱跑出来说这样的话,是很伤害感情的。所幸市场已经给了迈克尔·基顿应有的惩罚,一身萧然。《鸟人》剧情甚至以此开了一个惨淡的玩笑:假如迈克尔·基顿和乔治·克鲁尼一起飞机失事,新闻讣告里只有长篇累牍的“哀悼乔治·克鲁尼”。奇妙在于电影情节投射到现实中,毕竟勉强让人宽慰。第72届金球奖,两任“蝙蝠侠”均获得“总结生涯”的授勋:乔治·克鲁尼拿到了全场最无悬念的终身成就奖;而迈克尔·基顿泪眼婆娑地接过他从影30余年的第一个影帝。2对钱钟书的叙事文法的评价中,最喜欢的是“晾衣绳论”:线索简单,但中间全是繁复的典故和比喻,就像一条拉直的晾衣绳,中间全是锦绣被褥、碎花衣裙。假如将这个比喻引申到影像领域并具象化,大概就是《鸟人》了。导演冈萨雷斯,“墨西哥三杰”之一,此前的《爱情是狗娘》、《21克》和《通天塔》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嘴脸——即使他在《通天塔》片尾假惺惺地打上“最暗的夜,最亮的光”也掩饰不了骨子里的绝望情绪。而除了悲观主义,冈萨雷斯的作者标签还在于热爱多线叙事。以“一只狗”、“一场交通事故”或者“一把枪”牵涉出三到四个人、家庭以及国家的惨状。就像文革后的“伤痕文学”,撕开了伤口游街展示。幸福总是不同的,但不幸都是一样的不幸,“有情皆孽,无人不冤”。而《鸟人》不同。(冈萨雷斯在《鸟人》拍摄现场)除了尝试转型喜剧(尽管一眼望去都是令人神经紧张的笑哏),冈萨雷斯收起了多线叙述,直接用一镜到底拎起百老汇的群像。表演、走位、场景桥接、音乐,几乎所有电影因素完全服务于“长镜头”指导思想。以至于演员需要一次性背15页剧本,不慎NG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以至于过场都要煞费苦心,需要借剧院通道或者酒吧门口的灰暗灯光来充当自然黑场过渡,而从窗外到窗内的串联则要动用特效……甚至,背景音乐也沦为场景承接或区别的道具。要知道《通天塔》里,即使不看画面,只听配乐《Bibo No Aozora/04》,也不免会对人生产生一些灰暗的想法;而《鸟人》“拈花摘叶,皆如神兵”,全程配乐是杂乱琐碎的鼓点,尖锐的嘶吼也被抓来入药。然后镜头摇移,居然带出发出这些配乐的打鼓人或者街头戏痴,虚实相映,不是不叫人惊喜的。3虚实相映,是《鸟人》除“长镜头”外,最显而易见的技法了。“长镜头”为用,“虚实相映”为体。——迈克尔·基顿现实原型和电影主角的阅历时而交汇,时而分叉;主角台上表演舞台剧时“为爱而死”,呼应他在台下的“渴慕被爱而不得”;主角的现实世界,和他的分裂人格“鸟人”构建出来的超现实世界,甚至不加区分,“一镜到底”糅合一端……当然,展示电影主题和精神内核概莫能外。明线是主角遭遇“中年危机”时,跌跌撞撞经营舞台剧以图总结人生,属于“反励志”主题;而隐线则在于归纳“索求被爱”的众生相。无论是迈克尔·基顿的怜子有心,艾玛·斯通的愤世嫉俗,还是爱德华·诺顿的放浪形骸,娜奥米·沃茨的疲软抗拒,无不在扣紧片头引援的雷蒙德·卡佛名言:“你想要何物?成为被爱的人,在地球上感受被爱。”冈萨雷斯还嫌过于隐晦,频频借用雷蒙德·卡佛来破题。《鸟人》中贯连全场的舞台剧,正是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即使这个句式已经被村上春树及其拥趸用滥,但置于《鸟人》的语境,着实让人鼻头发酸。是这样的,越是光鲜的行当,在抵达“光鲜”之前总是显得越加昏暗;而目睹“渴慕被爱”的人群,对“用力过猛”的同情相怜,也远比“麻木不仁”尖锐。无怪黄碧云在看完黄子华演的莎士比亚戏剧《请君入瓮》时如此写道: “如果没有了这台下的同情,我们怎可能为台上的弑父弑母、生存死亡而感动;怎可能。”《鸟人》里艾玛·斯通说“是的,你并不重要”时,迈克尔·基顿低头讪笑。我只想扑在雪地里痛哭一场。(“你所要何物?成为被爱的人,在地球上感受被爱。”)———————————————— 以下是致歉 ————————————————————回答的第2点中关于长镜头的过场论述(“以至于过场都要煞费苦心,需要借剧院通道或者酒吧门口的灰暗灯光来充当自然黑场过渡,而从窗外到窗内的串联则要动用特效……”)很有可能是错误的,请参考文章。我的“想当然”是错的,严重道歉,对不起。
全面分析:为何《鸟人》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提示:本文包含详尽剧透。---------------------------------------------------------------------------------------------------------------------------------《鸟人》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我给它打9.5分。看完电影后搜索报道和评论,发现有一些观众仍感觉这部电影让人看不懂,也对它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感到不解。 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鸟人》本来就是一部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体会的电影。我这篇文章并非影评,只是从电影的主题开始着手,把它的内容更直白一些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诸多动人之处。电影的三主题就我所理解的《鸟人》,在所有的线索和矛盾之中,贯穿着三个主题:birdman,ignorance,love&beloved。1.1 第一个主题,BirdmanBirdman这个主标题,在电影中有双重寓意。第一层寓意,最为显眼的,当然是那个超级英雄电影《鸟人》,而且角色的造型和蝙蝠侠高度相似。结合男主角迈克尔·基顿出演过蝙蝠侠1,2,观众很容易理解这里birdman的涵义。它一方面象征了瑞根曾经的荣耀,另一方面则是瑞根心中向往虚荣的那一部分分裂的人格。然而第一层寓意只是假象,这个假象不仅在电影里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主角瑞根那颗热爱表演艺术的真心;更重要的,这个假象也蒙蔽了现实世界中观看电影的我们,让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重演了电影里大众对瑞根的盲目和偏见。从而爆发出比电影自身更强的戏剧性。Birdman的另一层寓意,则是“伊卡洛斯”,神话传说中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最终坠落的那个人。伊卡洛斯在西方文化中是经典的人物形象,类似于中国的愚公移山或精卫填海。在中国文化中谈及伊卡洛斯,往往是因骄傲而失败的代表,这符合中国文化“允持阙中”的精神内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则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形象,代表了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陨落的追求精神。我用《诚如神之所说》漫画中的一段描写来再次介绍伊卡洛斯:在古希腊克里特岛的某处,曾有一位名为代达罗斯的著名工匠。他受命于王,涉及一座将怪物米诺陶斯困于其中的迷宫。但……他其后激怒了王,连同其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宫之中。二人收集了落下的鸟羽用蜡将其固定,制造出了“翅膀”。他们巧妙地运用翅膀成功飞出了迷宫,但……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忠告,越飞越高。“接近神之飞翔”,那是体会到了万能感而做出的行为,其结果……用蜡质早出的翅膀因为太阳的高温而融化,伊卡洛斯坠落而死。在他即将死去的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答案是——感受到了生命。电影《birdman》,讲述的则是一名当代伊卡洛斯——演员瑞根的故事。这种意境在片头已经清晰地给出了:陨落的两道火焰尾巴是伊卡洛斯燃烧的双翼。他从天空坠落,而画面一瞬间切换到主角瑞根背影处。瑞根其实就是伊卡洛斯,他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让他付出了太多代价,最终灼伤了翅膀,像流星一样从天空陨落。1.2 电影的第二个主题,爱与被爱片头关于Love & Beloved 那段话,是雷蒙德·卡佛作品中的名言。而什么是爱,也是戏中戏《我们提到爱时究竟说的是什么》里的主题。只不过戏中戏探讨的是男欢女爱,而电影《鸟人》探讨的是广义的爱与渴望被爱,尤其是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渴望被爱我们首先谈谈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1.2.1 爱的主题——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观众很容易被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情所误导,对瑞根产生三个难以动摇的偏见:失意的过气好莱坞明星家庭与事业均陷入危机的中年人被功利心所主导事实上,瑞根却是一名真正热爱表演的好演员。这从好几个环节可以看出来1.2.1.1 瑞根对表演的热爱胜过对家人的关爱瑞根是一名戏痴。他对表演的热爱甚至超过他对家人的关爱。这一点从瑞根与女儿萨姆的关系中很容易看出,萨姆对瑞根最大的怨气在于——他总不在我的身边。另一个更重要的证据是:瑞根如何与他的前妻离婚的?其实瑞根和他前妻的感情非常好,好到什么地步呢,在他们最后一次结婚纪念日上,瑞根这个混蛋(asshole)在自家的床上睡了珍妮·罗斯巴赫,即便如此,他们也和解了,没有离婚。真正离婚的原因在于,一次吵架中瑞根的前妻骂他,骂了他和歌迪·霍恩出演的一部烂喜剧,这真正的激怒了瑞根,使他向自己的妻子掷去了一把厨刀。而在一个小时之后,又空口向妻子道歉说自己如何爱她。这不是为了说明瑞根是说谎成性的人,而是为了说明他痴迷自己的表演,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前妻对瑞根的爱,本来源自瑞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本身的才华而产生的魅力。因而在瑞根向前妻讲述这次表演对他的重要性时,前妻一度忘记了离婚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理想的爱超过了对家人的爱,才导致前妻下决心与他离婚。1.2.1.2 瑞根这出话剧遭遇的各种危机瑞根排演的这场话剧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之中艰难的前进着。捋一捋这些危机,能帮助我们看出瑞根要多么努力和坚持。第一个危机:找不到好演员。剧组里的配角男演技垃圾,而他和制片人一核对发现,熟悉的百老汇演技派居然都去出演超级英雄电影了。超级英雄电影被认为是最反艺术(主要的表演就是装腔作势,摆pose)的文化垃圾,而百老汇演艺最精湛的成员却趋之若鹜,商品经济对表演艺术的侵蚀到如此地步,只需要把现实摆出来就有足够的讽刺意味。第二个危机:缺钱。剧组不仅没有后备资金,甚至已经付不起演员的工伤费用。他们要靠预演的售票来维持下去。第三个危机:压不住的大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又有演技又有关注度的迈克进组,却不料他疯疯癫癫肆意妄为,一次次公然搞破坏。第四个危机:家庭危机。戒毒的女儿在剧组里混日子,缺乏父亲的照顾。而前妻来与瑞根商量,也隐隐透露女儿又有打算。在瑞根为一系列危机疲于奔命时,突然发现女儿又偷偷吸大麻了。这还没完,更可气的是那个混球迈克,不仅几次砸场,不仅欺骗媒体独揽荣誉,还搞上了自己的女儿。第五个危机:媒体的猜疑。所有媒体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表演艺术的追求,而把这场戏当成好莱坞过气明星为了咸鱼翻身而搞的一场个人广告。最具权威的剧评人狄金森,却在没有看表演的情况下,就将瑞根视作好莱坞烂片演员之一,扬言要毁掉这部戏。以上是电影出现的五个主要的危机,更多就不赘述了。这些危机推动着剧情发展,让瑞根为了实现理想一次又一次付出更大的代价。1.2.1.3 瑞根与自己虚荣心的斗争有一件事瑞根反复对人说,但没有人愿意听。那就是瑞根曾为了追求心目中的表演艺术,主动放弃了参演Birdman 4。虽然他借此牺牲保留了对表演的真诚,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瑞根的演艺事业从此一蹶不振长达二十余年,至今为止别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1992年的birdman上。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虚荣心膨胀到顶然后落水淬火的阵痛,都使得瑞根陷入漫长的抑郁症折磨之中,人格都发生分裂。时时在他耳边缭绕的冷酷声音,正是瑞根破碎分离出来的虚荣心,birdman。每当瑞根的舞台剧遭遇重大危机的时候,birdman就在瑞根的脑海中出现——时而质疑瑞根如何沦落至此,时而取笑当今毫无才华的超级英雄演员,时而怀念当初的荣耀。它总在劝说瑞根放弃他那空洞的理想,放弃这场举步维艰无人问津的舞台戏。劝瑞根回到好莱坞,回到娱乐工业的产业链上去接受商品经济的加工和包装,谋求再一次大红大紫,再次焕发青春。这个birdman甚至拥有和乔治克鲁尼一样性感的下巴,一样迷人的微笑,一样磁性的声音。言语充满了诱惑,每一次吐槽都切中要害。birdman的几次劝说都让瑞根动摇不已。可瑞根最终也没有在挫折面前放弃,他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仍然把舞台剧坚持到底1.2.1.4 瑞根为何如此重视这场话剧电影导演不断用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来诱导观众,对剧情形成一条老咸鱼要翻身的刻板印象。然而导演也给了瑞根有限的机会,表达出他为何如此重视对这场话剧。首先,由瑞根和制片人的争吵我们得知,瑞根对制片人说过这部戏意味着尊重(respect)和真实(validated),也正是用这份执着把朋友拉近了剧组之中。瑞根和前妻的对话中,瑞根也说这是他必须把握的机会,他在做一件真正正确的事情。为什么瑞根要拍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因为还在瑞根孩提的时候,雷蒙德·卡佛因为他的一场表演送给了他一张签名鼓励的手帕。这种因努力获得的尊重,激励了瑞根追求自己人生的演艺之路。而排一部话剧来探寻自己演艺道路的根源,意味着什么呢?如瑞根后来对女儿所说,这是他的全部事业,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至少对他自己重要。他终于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do some work that actually mean something)。这里的事业,不是说“功利”的事业,说的是“理想”的事业。这些话意味着现在的瑞根,真正的目的想要走出人生的迷惑,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做演员的初衷,想找回当初不惜辞演birdman 时对待演艺的那份真心。由此看来,这部小小的话剧,恰是瑞根押上一切的自我救赎之路。1.2.1.5 瑞根为这场话剧的付出与坚持正因为这出话剧是瑞根自我救赎的最后关键,如他在酒吧对剧评女狄金森所说,他为此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当然首先是金钱。在剧组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他甚至想卖掉自己留给女儿的那套房子。他把一切能动用的人脉和资源都投入到了这场话剧之中。付出尤其表现在瑞根对演好戏本身的执着上。而这种执着最为精彩的表达当然是在时代广场裸奔那一幕。在演出间隙休息的瑞根,因看到女儿和那个混蛋迈克勾搭而生气,要了根烟躲到剧场门外烦恼,却不料门突然关闭,把下一幕马上要出场的他关在门外。瑞根脱下袍子,居然身穿一条内裤,难堪地横穿时代广场,焦急的赶回剧场,以极其丑陋尴尬的面貌出现在全体观众面前。冲突如此激烈地迸发出来,深深抓住了作为观众的我。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讪笑,自嘲,致歉,可瑞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继续演下去了,裸着身子穿着内裤伸出手掌做枪,无比滑稽的形象下,却严肃而紧张地把戏继续演下去了。这惊人的一幕充分体现了瑞根对这场演出的责任感和执着。这一系列场景,或明或暗,都反映了瑞根对演艺的热爱。这是一种广义的爱情,而且是这种爱情背后光的一面。而阴的另一面,则是所有人渴望被爱的共同焦虑。1.2.2 渴望被爱的主题——所有角色的共同焦虑爱的另一面是渴望被爱,这也是戏中戏《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的主题。戏中戏给观众呈现的剧情只有三幕:四个人在酒桌前探讨什么是爱;“劳拉”的角色在雾霭的夜幕丛林中倾诉对“尼克”和孩子的复杂心情;然后是“艾迪”最后捉奸在床,茫然自杀。然而所有戏中戏角色的故事,都延伸到演员的生活中来。演员与戏中戏角色的重叠,让现实中的矛盾发展和舞台上的情感爆发巧妙地融为一体,亦幻亦真地表达了同一个生命主题:渴望被爱。这是戏剧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主要角色虽然性格迥异,却演绎着本质相通的矛盾。各个角色经历体现的矛盾同义反复,让戏剧冲突汇集到同一个问题上,而这个问题最终聚焦到主角的故事中,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然后统一升华。这一点,我们要从角色的身上来看1.2.2.1 MIKE当演员诺顿一出场我就明白这部电影会特别好看了。而角色迈克在电影里出场,也给了导演和制片人同样的振奋。我们后来看到了迈克在舞台表演上的灵感和天分,后来又惊讶地看到了迈克表现得混球(asshole)的各个方面,几乎侮辱了所有人。而迈克与萨姆相处的那几场戏,他又体现出了醉人的温柔体贴。这个角色的矛盾之处还不止于此,他在舞台上自信得爆棚,举动近乎癫狂,而在现实中却六个月不举,暗示了极度的自卑……这一切要说明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迈克这个角色是影视文艺作品中经典的角色,本不用太多分析。他拥有戏剧表演天赋的,他的表演始终因为流露出来的真诚而受到业界毫不吝惜的赞誉。然而迈克在聚光灯下能纵情地真诚表现,而同样的真实感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中却不受待见。现实中的迈克是孤独的。一旦离开聚光灯,迈克就感受不到自己是谁,他只有在现实中用表演伪装成社会人,才能获得他人的接纳。否则就会因为癫狂被人厌恶迈克的感性自我痛恨生活中的伪装,却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又恐惧孤独。结果就像生闷气的小孩子一样,不停调皮捣蛋,惹怒身边的所有人,在他人的咒骂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迈克渴望被爱,又排斥亲密关系,其实是害怕与人越亲近,真实的自己就越被人讨厌。当迈克真实的一面被人理解并且厌恶时,他就会感到被遗弃而恐惧害怕。六个月不能勃起是这种自卑的潜意识反映。这种自卑让他习惯用才华得到他人的尊重,用社会资源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却用戏谑的姿态,不停调皮捣蛋,惹怒所有人。不被人了解,这样既不会被孤独折磨,也不会被真正遗弃。这样的迈克已经找不着自己年轻时的真诚了1.2.2.2 Lessely《鸟人》中所有主要角色都会有一场突出的戏份,用尖锐的戏剧冲突衬托的强烈情绪碰撞,来刻画这个角色。莱斯利的戏份集中在第二次预演上,她差点被迈克在舞台上强奸。她的情绪随之崩溃,在哭泣的同时又要擦去眼泪一秒钟伪装出笑容上台谢幕,演员的功力让人啧啧称奇。电影对莱斯利的情感表现比较直白,明说了她自幼的梦想就是登上百老汇的舞台表演。然而至今她尚未得到一次百老汇公演的机会。她作为女性演员,尽管付出了莫大努力,却处处得不到尊重(包括前面制片人听到她能邀请迈克时,毫不顾忌地吻了她的嘴)。更重要的是,莱斯利从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真正的赞美,让她完成儿时梦想。她觉得自己仍然是那个等待得到肯定的小孩子,从来没真正长大。1.2.2.3 Laura劳拉的戏份相对偏少,角色所经历的戏剧冲突也更直接。她和戏中戏的劳拉面对同样的问题,她们所爱的男人并非真心爱她们;她非常渴望怀上爱人的孩子,成为一个母亲。可装作满怀欣喜试探男方时,对方却面如死灰。这使得戏里戏外的劳拉感到愤怒和彷徨。这一切都说明了劳拉这样的人是习惯于关爱他人的。她真心关心主角瑞根,也特别希望做一个母亲,在莱斯利委屈痛苦时也暧昧地安抚她;看到脆弱受伤的人就会激发出这种人的关爱欲望。这样的劳拉,在电影中最大的不满足同样是渴望被爱。她不仅善于付出,同样渴望得到回报。她渴望瑞根的关心和尊重,想从瑞根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赞许;她想成为母亲而努力了很久,可却没有上苍眷顾,身体却总不能受孕。1.2.2.4 Sam萨姆和迈克的存在一样,是瑞根情绪急剧变化最主要的冲突因素。迈克是瑞根真正欣赏的演员,而萨姆则是瑞根钟爱的女儿。他们俩在剧情发展中对瑞根控制欲的反叛,最终拉断了瑞根维系理性自我的那根绷紧的弦。看过大量的电影,会觉得萨姆的角色性格并不复杂。从小父母离异对她造成比较大的打击。跟着太忙于理想的父亲,又比较少得到充分的关心。萨姆的成长少不了被嘲笑被忽视和被欺负,她的叛逆期特别叛逆,因而染上了毒瘾。通过戒毒治疗后,回到父亲身边做一些无聊的工作。而周围的人也因为她吸毒的历史窃窃私语。萨姆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被关爱的。但她却知道,不能轻易表现出来,因为显露出来非但不能让她真正得到关爱,反而会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周围冷漠的人眼中。走过弯路的萨姆并没有迈克那样强势的理由,她只能表现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把自己变得隐形,才能躲过周围人对她同情也好责备也好嫌弃也好的各种审判(judgement)。萨姆是渴望被她信任的人关爱的,尤其是她的父亲。萨姆认为他父亲做的最坏的事,就是总不在她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当瑞根发现萨姆抽大麻时,张口第一句话“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却不是“你怎么能这么对自己”触动了萨姆敏感的神经,让她说出最为残酷的话,击垮了她父亲萨姆心中最后的支撑。1.2.2.5 瑞根于是,电影中主要角色虽然迥异,但面临的矛盾却是共通的。简单来说,在这个商品经济统治一切的时代,艺术工作者们越是迎合市场谋取成功,就越加严重地遭遇自我的断裂。功利化的理性自我过度主导下,谋求解放的感性自我被极大地压抑。一旦这种扭曲的杠杆彻底断裂时,角色的感性自我就会颠覆性地喷薄而出,呈现出鲜明的情绪表达和激烈的舞台冲突。电影中最主要的冲突都源自同一个主题,同一种焦虑——渴望被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角色反复加强后,再汇聚映射到主角瑞根身上。瑞根是最渴望被爱,却最得不到世人所爱的人。因为他在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之外,一度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原罪,他出演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鼻祖之一《birdman》,并一度大红大紫。这个曾经的辉煌形象,背离了瑞根的初衷,他在birdman 4时决定急流勇退。然而这一点却不被任何人相信。对瑞根的各种偏见交错在一起,使得人们始终无法察觉他向往真正艺术的内心,构成了不可撼动的ignorance——这也是《鸟人》这部电影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先探讨电影Ignorance这个主题,再回过头来看三个主题最后是怎么融汇贯通到一起的。1.3 第三个主题,Ignorance电影的副标题是《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通常翻译做“无知造就的意外之美”。我英语不好,不能准确理解这个副标题的意思。但也能明白中文翻译并不能体现出它的多重含义。在我看来,副标题中的“ignorance”是电影的又一关键,它没有说明是谁对谁的ignorance,因而包含多重意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三重涵义:1.3.1 第一重ignorance:电影中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和盲目。如上文所说,《鸟人》的主角瑞根是一名伊卡洛斯般,真正热爱表演艺术的理想主义者。然而整部电影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已经被商品经济价值法则的魔爪所操控,即便是所谓艺术也不能逃脱。功名利禄变成横在人眼前的小片树叶,却遮蔽了宛如泰山一般巍峨的真实存在。瑞根曾经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birdman》的主演,大红大紫。这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们简单列一下,瑞根在电影中有多少次试图向人说明自己的理想,却被人不耐烦地打断,并武断地做出结论:1.3.1.1 采访瑞根接受记者采访时,想认真地解释他作为一个前好莱坞影星,为何想要排演一场话剧。他试图说明,排演这场话剧和当初辞演《birdman 4》一样,都是为了共同的追求。然而他每次没说完话时就会被人打断,娱乐记者真正关心的是瑞根是否打过小猪精液美容。1.3.1.2 与前妻第一次会面预演被迈克搅砸了后,瑞根在他的休息室里遇到来看望他的前妻。他们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前妻最后撂下一句话给瑞根:前妻对瑞根说,“你从来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崇拜”。这一点很戏剧性,因为这位“不懂得爱”的瑞根,正在排演的话剧恰恰是关于爱为何物的——《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在前妻心目中,瑞根追求的仅仅是被他人所崇拜。1.3.1.3 街上和酒吧里的对话迈克和瑞根在街道上精彩的对话,通过迈克的嘴再次说出了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他们始终认为瑞根是一个好莱坞过气影星,因不得志才到百老汇来,试图自己排演积攒一票声望。而迈克自以为和好莱坞明星不同,是真正要压上自己灵魂去表演的话剧演员,他看不起瑞根,认为瑞根随时会回到电影片场去拍那些让文化走向自杀的垃圾电影,仍然有人排队去看。瑞根明白,迈克对他好莱坞身份的敌意是他故意砸场的原因。因而瑞根在酒吧里几次想说明他的真实想法,想介绍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戏剧(what this play is about)。然而迈克从来不让瑞根说完,立刻打断瑞根,说他完全不懂戏是什么。而迈克试图告诉瑞根的“what the play is about”,却是另一回事:预演的目的在于让剧评人做出评价,剧评人的言论决定一切,决定“what the play is about” 。一直以“押上灵魂”真诚表演自居的迈克,突然说出了这么一番功利的话语。1.3.1.4 与萨姆的吵架除了他们之外,女儿萨姆也对瑞根有着同样根深蒂固的偏见。瑞根和萨姆吵架的那一场,瑞根发现了女儿藏起来的大麻后愤怒地说“你怎么能对我做出这种事!”,这句话让萨姆不能忍了。萨姆感到他的父亲永远只关心他自己,却从不关心萨姆,因而激起了愤怒。在这段对话中,瑞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事业!我终于可以做一些真正有意义(mean something)的事情。然而即便是瑞根的女儿,也不能理解他。萨姆说,你在拍漫画电影的时候才是有所谓“事业”的,在那之后你就被人遗忘了。而这部戏早就过时了,根本没人关心萨姆继续说:承认吧,你演这部戏不是为了什么艺术,而是想让自己重新回到这个圈子里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插到了瑞根的心上。连女儿也无法相信她父亲是真的在追求他对艺术的理想,认为他只是凭借话剧的广告效果,想回到好莱坞的名利场。这种残酷的偏见(ignorance)对瑞根造成了成吨的伤害。1.3.1.5 与迈克打架第二场预演成功之后,瑞根从报纸上读到的报道,却全在称颂迈克的演出和他勃起的下体,却完全忽视了瑞根的编导和表演。更为残酷的是,迈克接受采访时剽窃了瑞根的经历和理想,将之作为迈克自己的动人故事,向全体观众售贩一个热爱艺术的演员形象。当记者问到迈克如何看待瑞根演出时,他甚至用“和猴子跳华尔兹”来调侃。演出的成功非但没有帮助瑞根摆脱世人的偏见,反而由舆论的舞蹈进一步加深的世人对他的成见。愤怒的瑞根忍不住找迈克打了一架,其间展现了本戏最精彩的演技之一:瑞根装作童年时和妹妹一起受到过酒鬼父亲骇人听闻的虐待,骗过了所有观众,包括号称掌握舞台真理的迈克。瑞根的演技是如此精湛,却仍无法洗清世人对他的成见。而观众与影评人都认为充满真诚的迈克,却是一个会剽窃别人的人生来为自己赢得名誉的败类。1.3.1.6 内裤穿越时代广场,火了瑞根穿着一条内裤穿越时代广场,回到剧场继续演出的一幕,是最能反映他对表演的执着和责任感的。然而真正火起来的,却是瑞根内裤穿越广场的视频。短短时间里,视频点击量达到几十万,进一步超过一百万。女儿萨姆对一向轻视网络的瑞根说,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力量。然而在这无比强大的力量引导下,一切媒体关注的,却是前任birdman的这场疯狂“炒作”而已,如同世人关注第二场预演时迈克勃起的下体一般。戏剧本身又一次被遗忘了。这种“ignorance”的折磨,如瑞根所说,就像勺子杀人狂不停敲他的蛋一样。1.3.1.7 酒吧里的处决通告最后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在酒吧里剧评人狄金森(Dick +inson)对瑞根偏执的否定。狄金森没有看过瑞根的演出,却信誓旦旦地要用剧评毁掉瑞根的这出戏。狄金森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瑞根的敌意:瑞根只是个穿着莱卡纤维鸟人服装的好莱坞小丑……狄金森认为瑞根是好莱坞式演员的代表——通过商业电影骗钱,自以为是,抢走了舆论和观众,却毁掉了真正表演艺术生存空间的演员。他们是特权的,自私的,被宠坏的小孩,根本没有准备好去尝试真正的艺术,甚至用周末票房去衡量艺术的所谓价值。狄金森认为瑞根只是这群好莱坞演员中的一员,装作能够自编自导自演,实际只是想通过百老汇再给自己出演一场个人广告秀而已。狄金森的剧评声望决定了戏剧的成功与否。瑞根在失望和绝望中翻了脸,压抑着极大的怨恨向狄金森咬牙切齿地吐出了他的内心愤怒:这些剧评们只是在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没有戏剧结构分析,没有主旨探讨,只是偷懒地、不要付出任何代价地给戏剧贴上标签而已。尽管瑞根面对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偏见和误解)咆哮出了真心所想,但狄金森的宣战还是让他对演出成功感到最后的绝望。他借酒浇愁,却越来越感到世界比酒醉的自己更加癫狂。在垃圾堆睡了一夜之后,瑞根的抑郁症与觉悟同时到达顶点。在不知是疯癫还是大彻大悟地洗礼之后,瑞根最后登上了公演的舞台,为观众上演了最终精彩绝伦而且“真实”的表演。1.3.1.8 第一场与最后一场公演彻底感悟的瑞根,想清楚了一切。他认识到自己为演艺的付出与牺牲,认识到他在这种痴迷之外真正失去了什么,包括妻子和女儿以及亲情的一切美好。而他对理想的追求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ignorance。他既产生了离开世界的决心,也唤醒了对亲情的留恋。和前妻交待完后,瑞根提着真枪走上了舞台。他的心情和戏中戏里的角心情如出一辙,只是男欢女爱换成了对理想的热爱。瑞根为台下的观众奉献了一场灵肉合一的表演瑞根说:我为什么总要求别人爱我(总在求别人爱那个执着追求表演艺术的我)瑞根说:我只想成为你所希望那样的人,结果现在每一分钟我都在试图成为别的人,而不是成为我自己(想要讨好观众,讨好媒体,讨好舆论,却越来越迷失真正的自我)瑞根说:你现在不爱我了,未来也不会再爱我(观众只爱看吵闹快速的爆米花电影了,已经不再爱纯粹的表演艺术了,而且未来也不会再爱了)瑞根苦笑着说:我不存在,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这里(舞台上的我,观众眼里的我,都是假象。那个真正追求艺术的我,在观者的世界中已不复存在)瑞根对迈克拔枪,吓唬地说了声:bang!(去你的迈克,你们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虚张声势的一员而已)瑞根对观众拔枪,无力地说了声:bang。(一辈子都在追求观众的认可。不过现在算了,我理解了爱与被爱,不再需要你们了。)瑞根把手枪对阵自己的头,扣下了扳机,火焰和鲜血一同飞溅,所有人都惊呆了。然而极荒诞的一幕场景,出现了。从来没有认可过瑞根的观众们,面对一个因绝望和觉悟交织在一起,因而自杀流血之人,没有人去施救,没有人体现出丝毫同情和自省,却都滑稽地鼓起掌来。他们至此仍以为瑞根在豁出去表演来取悦他们,这种ignorance 残酷得令人发指。要说这种ignorance造就了什么unexpected virtue(意外的美好),那就是导致主角瑞根的精神感受和话剧角色越来越相近,表演越来越精湛,最后献出了一场灵肉合一的完美表演。1.2.3 第三重 Ignorance ,瑞根的解脱摆脱一切束缚,瑞根靠最完美的表演实现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已经满足了,如他后来在病床上对女儿所说,我已经得到了我想得到的。意外的是瑞根没有死,他和剧中的艾迪一样,连自杀也没有成功,只是轰掉了自己的鼻子。血溅舞台却让瑞根重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和声望。然而,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如此结束了吗?并没有。瑞根刚刚醒来,他的制片人就赶过来告诉他好消息——他重新成为了报纸头条,man of the hour。接下来制片人说出了本该让人更为恐惧(其实让人更冷静和坚定)的预言:这出戏(永远无法摆脱的 Ignorance ,对戏剧的真爱永远被社会的功利心所蒙蔽,不被人认识到)将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要一直演下去,在伦敦演,在巴黎演……瑞根最大的希望是让人们爱那个对表演艺术极致追求的他,而不是浮夸的漫画形象“birdman”。为此他不惜在表演中使用真枪,奉献了真正完美的演出。而嘲讽到极致的现实是——最渴望摆脱bird man身份的瑞根,现在不仅是身份和名利,连长相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像bird man了。整部电影一次又一次拷问瑞根对理想的真诚程度。而此时此刻是最终的考验。瑞根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来抛开名利,追求理想;现在无与伦比的名利送到眼前了,代价是重新变回那个birdman,瑞根该如何选择?我们知道,瑞根选择了打开窗户,纵深一跃。电影结尾,真正获得解脱的瑞根,肉体坠落地上,而灵魂得到升华(唯一结局,根本不是什么开放式结局)。电影给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瑞根的女儿萨姆先是焦急地看着楼下,露出一线痛苦,又似乎看见了什么,目光追踪着它随之升起,似乎听见一声鸟叫,萨姆没有一丝悲伤,仰视天空衷心高兴地微笑着。这寓意萨姆终于体会到了瑞根的理想追求,见证了瑞根最后的灵魂升华,为他终于获得与鸟儿一般的自由而高兴。对大众的ignorance,瑞根最终的回应也是ignorance——忽视别人对你的忽视,不受舆论和利益的束缚——于是瑞根不仅在表演上达到至臻的境界,他的灵魂也获得了真正的升华。这就是第二种“unexpected virtue”,舍身取义。类似的涵义,类似的精神,在电影里有若干次同义反复:1)片头的字幕,也是片尾本该出现的字幕。它即是电影中话剧里点题的台词,也是瑞根如伊卡洛斯一般陨落时,留下他所想为何的最后回答:到这一步了,你是否已实现了你此生所求?——是的然而你此生所求究竟为何?——能自称被爱,能感受到被爱2) 第一幕演出结束后,瑞根回到舞台,看到女儿萨姆给他送的花——“they didn't have whatever you wanted ” ,“你真正所求之物并非他们所能给予”。还有镜子里的话:“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事物是事物本身,并非对事物的评价。这个道理用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话来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教人们追求自己的诚心,而不要被舆论外物所左右。瑞根真正所求是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欣赏,最终也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实现。这一切都非舆论和赞美所能赋予这种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寄托了瑞根对爱与被爱的终极理解,最终与鸟人伊卡洛斯的命运相符合,三个主题融会贯通。当我们作为观众,明白了电影的主旨之后,才能感受到“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鸟人》这部电影给予的体验,让我想起了观看《GATTAGA》,《阳光小美女》,《七磅》时内心的震撼。1.3.3 第三重ignorance,电影观众因为偏见而导致的盲目这部电影围绕着戏中戏——一场百老汇话剧而展开。我个人管这类电影叫镜子戏。导演试图把银幕变成一面镜子,让观众,让媒体,让影评人从电影里看到自己,同时又意识不到那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最近有一名中国导演也在他电影里拍了类似的镜子戏——姜文的《一步之遥》,他在电影中塑造了代表媒体和舆论的王天王,以及只想“枪毙马走日”的民粹式舆论。然后他再用这些场景批评现实中看不懂《一步之遥》的观众。)前面说过了,在《鸟人》的电影里,所有的看客,无论同事、观众、影评人还是媒体,都没意识到瑞根对表演真正的热爱。为什么都意识不到呢?因为他们都沉沦于商品经济决定的价值法则中,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双眼都被功利所蒙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趣的是,《鸟人》电影用巧妙的叙事手法,把真正的主题涵盖起来(不断打断瑞根,让他无法解释他的真心所想),而把偏见借主要角色之口呈现出来。银幕外的观众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一切偏见,从而难以看懂这部讴歌理想的电影。电影之外的观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电影里的观众给出了一模一样的“ignorance”。这种ignorance造就了极强的扭曲力场,把现实扭曲得和电影中的世界一样戏剧性,一样可笑。可笑在什么地方呢?可笑在大量的影评人介绍这部电影时说,“男主角曾出演蝙蝠侠1,2,却辞演了3,从此演艺之路一蹶不振。《鸟人》这部电影的成功让他重新打开局面”或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男主角人是一名过气的好莱坞明星,人到中年遇到事业的挫折,家庭的分崩离析,他渴望通过舞台剧的成功重新挽回一切”……与电影中的公众对主角瑞根的猜测如出一辙,现实世界的公众也没有看到瑞根(和演员们)身上理想主义的光彩,却都把他看作一个商品经济主宰之下的娱乐圈(juan)中的一名loser。现实世界的公众也看不到这部剧对人类“理想”和“真爱”的探讨,而是把它当成讲述中年危机的作品。例如百度百科的简介:导演没有指挥现实世界的观众,而现实世界的观众就和电影中的公众一样跳起滑稽舞来,反反复复表演着对电影主题的“ignorance”(忽视和偏见)。这种ignorance不仅造就了观众奇妙的观影体验,更造就了现实与电影高度吻合的讽刺景观,也是“ignorance”带来的“unexpected virtue”奇景之2. 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部分赏析2.1 鸟人隐喻和陨落的流星前面系统地谈过了,这里再提一提。birdman 在电影中有两面,一面是追求理想而陨落的伊卡洛斯,一面是商品经济打造出来的超级英雄幻象,同时也象征着与瑞根的理想剧烈冲突的虚荣心。陨落的伊卡洛斯,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出现。开头是那燃烧的双翼,结尾则是瑞根在舞台上开枪自杀后,伴随着鼓点穿越城市天空的那颗流星2.2 自杀和水母隐喻电影中出现了四个自杀。首先当然是戏中戏里的丈夫开枪自杀,然而失败了(枪打偏了);然后是瑞根向前妻倾吐离婚纪念日后的自杀(失败了,因为被水母蛰疼了);然后是瑞根在公演舞台上的自杀(和剧中人一样,打偏了,打飞了鼻子);最后是瑞根从医院窗户纵深一跃。片头和片尾处都出现了海边的水母。这个场景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隐喻也特别有意思,不过上文没机会好好探讨。它讲的恰是人类的理想和本能的斗争。人们常常嘲笑一个自杀失败的人,死都不怕,居然怕××云云。其实这就是事实,无论是上至追求理想,还是下至结束生命,人都还要和本能做斗争。欲望的本能阻碍人成功,求生的本能甚至阻碍人死亡。战胜本能都是需要勇气的。我认为水母隐喻的是渴望被爱的本能。瑞根去海边自杀,因为水母蛰得太疼逃上了岸。而瑞根为何总不能从世人的ignorance中解脱出来呢?因为即便世人总是忽视他的追求和努力,但他仍然对被人爱(belove)一事恋恋不舍。无论是离开舞台还是结束生命,那种无人关怀的深邃的孤独感,都是阻碍瑞根采取行动的剧痛。这种剧痛让瑞根无法放弃他的演艺梦想,让他选择排演话剧《当我们提到爱时究竟在言说什么》,做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搏。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个玫瑰花隐喻。瑞根最不喜欢玫瑰花,然而所有人都会给他赠送玫瑰花。这个隐喻,和他追求理想得到的却是商业上的成就一致。就不多说了。2.3 长镜头首先让这部电影出风头的是它出类拔萃的长镜头。一些人说拍这些长镜头就是为了炫技,没有别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对这部电影而言,长镜头是必须的。它讲述故事的背景,是在百老汇上演的一场话剧,通过话剧来表现这些演员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商业垃圾文化的唾弃。如果这部戏还是靠镜头剪辑拼贴而成的,本身达不到百老汇的高度,那它就首该骂的就是自己了。我们想象舞台剧的两个特点,首先分为若干幕,每一幕都要求演员一气呵成;然后,每一幕之内的时间和空间感都是连续稳定的,只在转场时大幅跳跃。鸟人的叙事结构正是刻意模仿话剧的,每一个长镜头就是一幕。每一幕里没有任何慢镜头、快镜头,没有剪切和跳跃,没有闪回……而是连续和稳定。转场时则刻意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忽略时间的连续性,只追求戏剧冲突的贯通延续。由此看来,《鸟人》必须用长镜头,而且只能用长镜头,这时最合适的电影语言。更何况它让演员把难度极高的演技飙到极致,间不容发,精彩绝伦,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百老汇的舞台剧水准。2.4 为何要用跟随和旋转镜头瑞根其实患有抑郁症,时时刻刻被焦虑所折磨。因而电影反复使用这两种语言——角色有大量的移动,每个强烈的情绪表达都要移动到某一个固定的场景(休息室,咖啡厅,舞台),而过度性的情绪交流则意味着不停走动。一旦走动时,就用跟随镜头,给观众灌输大量嘈杂而无意义的场景信息;角色静止时,镜头就围绕他们不断地旋转,永远无法很好地整理眼前的信息。这是导演刻意塑造出一种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体验。把瑞根心中的焦虑映射到观众心中。观众若不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只会在这种镜头语言下感到烦躁和晕眩。观众若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则这些镜头也有陈酿一般的美味,值得细细品尝。镜头语言创造了大量视觉和听觉的噪音,麻痹我们的感官,一旦镜头突然停下来,此时聚焦的人物和事件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好似万籁俱寂中的一声惊鸿。2.5 为何要用永不休止的鼓点做背景音乐鼓点的作用和镜头类似,都是营造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氛围,将主角瑞根等人的心境映射到我们观众身上。瑞根剧场附近就有一个街头艺人无休止地敲着鼓。背景音乐的鼓声同时也是瑞根脑海中的幻听,反映出瑞根慢性焦虑的心境。每个人都有的幻听。我们常常走在路上,脑海里却在反复播放着某个旋律。哪一个旋律会在脑海中自动播放,与我们的心境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影视艺术使用背景音乐的原因。当内心冲突特别剧烈时,背景的鼓点就由一个人的鼓变成了街头一群人的鼓声(瑞根穿越时代广场处出现过,也在瑞根舞台上自杀时出现了)为何瑞根最后一次拿着真枪走上公演舞台时,过道里出现了那个敲鼓的艺人呢?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常见手法。瑞根当时的心境是过平静,就像超过沸点而没有沸腾的水一样,等待着瞬间爆炸。这种精神状态下,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所想即所见(例如幻听,幻视)的错觉,若真若幻。所以敲鼓艺人出现的那一瞬间是给我们呈现瑞根的脑海感受2.6 超能力隐喻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超能力,而且贯穿始终。每个超能力场景都是符合瑞根主观想象中的世界,直到后来两幕才用第三人的视角看到了真相(瑞根是自己在砸休息间,他是坐计程车回到剧场的)。为什么要渲染超能力呢?我想,大概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导演有意塑造的Ignorance。因为超能力是爆米花电影最常见,已经商标化的元素。引入这个元素,能很好的诱导观众在心中建立起“超级英雄电影”的预设,从而和电影中那些误解瑞根的公众一样,被遮住双眼,看不见瑞根理想主义者的真相。这是导演用的诡计。第二个原因,瑞根一直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他有鼓点的幻听,有birdman的人格分裂,时时刻刻被压抑中的焦虑环绕着。超能力是他情绪爆发时的脑补,也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在成年人中是精神病发作,在小孩中则非常常见(做手势想象自己能发出冲击波)第三个原因,超能力的幻觉,隐喻了商业文化垃圾的那种自欺欺人和自大狂。它与birdman同时出现,反映的正是超级英雄电影里最常见的现象,让一个虚拟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无数成年人去排队付钱观看,这不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精神病么?第四个原因,对主角虚荣心的魔幻主义表现手法。中国语言评价那些虚荣性爆棚的人,说他们“飘飘然”了,正是描述膨胀的虚荣心和自负带来的一种虚假体验,让人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能飞起来,能意念摧毁事物。电影语言把这种虚荣心的体验物化,就成了拥有超能力的精神病幻觉。2.6 各种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结借助《鸟人》这部电影,我们能很好地了解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最本质的一条,电影只能给观众呈现客观世界(视觉,听觉),而魔幻现实主义则要用客观的元素去描述人的主观世界。简单来说,无非是将人类只在脑海中才能体验到的情绪、感觉和想象,物化成电影中可以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隐喻。把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伊卡洛斯或超级英雄式的垃圾电影,物化成一个birdman的形象。然后是镜头语言和背景音乐。焦虑是瑞根的主要体验,于是电影就让我们看到不停旋转的镜头,听到永不停歇的鼓点。当瑞根的情绪爆发时,我们听到birdman对他说话,看到他用超能力移动砸碎物品,甚至在过道里看见本不该存在的击鼓艺人。这些幻觉被物化了摆在我们面前。电影中魔幻的转场也是一个例子。前一秒劳拉才抽了瑞根一个巴掌,后一秒劳拉已经带着魅惑的微笑走上了预演的舞台。这种转场割裂了观众对客观世界中时间连续性的认知,是为了在两个场景切换中确保角色心境的连贯性。我个人认为,导演的魔幻现实主义功力,比我们的姜文更强一些。姜文能把视听效果做得更好,关键场景的意境也不输于人(一步之遥的书房回忆);但要在一部电影中反复创造出这些意境,《鸟人》的导演更加随心所欲。3 电影对现实的批判《鸟人》这部电影有大量对现实的批判,也非常犀利。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批判的背后,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歌颂理想,可惜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反而只注意到了那些批判。因此批判一节,这里不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列一列,当补个漏。批判商品经济唯利是图对文化和艺术的摧残批判好莱坞的演员们(瑞根和狄金森的酒吧对话)直接批判超级英雄电影批判那些演技派演员也投身垃圾文化挣钱批判功利价值观取代了艺术和理想的价值观批判冷漠的大众只在意利益和知名度(尤其是对病毒视频的追捧),丧失了向艺术学习的虔诚全文完。篇幅太大,请见谅。另外并非专业写作,只是随心所欲,难免有大量罗嗦和重复,也请见谅!补遗:1. 最后一次表演,瑞根使用的似乎不是真枪,而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 不确定2. 全剧的高潮之一,瑞根在休息室里发狂乱砸东西,里面有很多经典对白,这篇文章全文都没有提到.3.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ngnorance 是狄金森写的剧评文章的标题,本文作者完全忘了。而且作者不太明白,这个标题里的ignorance,是否指“大意”(用错了枪,装了真的火药)
Rewind Cinema Vol.22Birdman2011年的除夕,我窝在粉岭(坟岭)的公寓,捧着泡好的公仔面,双击点开下载好了《蝙蝠侠》系列电影,开始第一次一个人过春节。选迈克尔o基顿(Michael Keaton)来扮演蝙蝠侠确实有些让人错愕,漫画中那个英俊潇洒的大块头布鲁斯o韦恩忽然变成了这个既不高也不算健壮的男人,难怪当年在片子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有大批狂热的漫画迷写信给DC请他们换掉基顿。但看完了前两部片子,不得不说蒂姆o波顿(Tim Burton)还是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黑暗基调,没有被亚当o威斯特(Adam West)主演的电视版那光怪陆离的卡通风格带跑,虽然基顿本人在身材相貌等诸多方面都逊色于克里斯蒂安o贝尔(Christian Bale),杰克o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所扮演的小丑(Joker)从裤管中掏出来的那杆枪管足有一米长的手枪也充满了波顿式的奇诡,这部电影还是取得了票房和评论层面的双重成功。次年的《蝙蝠侠归来》虽然在整体风格上愈加黑暗,对暴力色情描绘的尺度也远超前作,仍然取得了不输于前作的成功。可惜好运就此戛然而止,在得知波顿选择放弃导筒,第三部影片的剧本风格又太过明亮后,基顿在事业的巅峰期硬生生推掉了这个让他大红大紫角色,转而拍摄一些剧情片,虽然仍然塑造出了大量极为优秀的角色(有心者可以去看看基顿这一时期的作品,推荐《杰基o布朗》(Jackie Brown)这部片子),终究没有谁能够媲美蝙蝠侠的影响力。而离开了波顿与基顿这双顿组合的《蝙蝠侠》也迅速沦落为毁人不倦的票房毒药,瓦尔·基尔默(Val Kilmer)、乔治o克鲁尼(George Clooney)两位后继者几乎因为参演《永远的蝙蝠侠》(Batman Forever)及《蝙蝠侠与罗宾》(Batman & Robin)而结束自己的演艺生涯。基顿虽然明智地选择了激流勇退,但一夜之间从名满天下到不为人知,着实令人唏嘘。然而如果没有这份经历,他也许就不会塑造出《鸟人》(Birdman)中里根o汤姆森(Riggan Thomson)这个精彩至极的人物。自2009年自导自演的影片《愉快的绅士》(The Merry Gentleman)之后,他已经有将近6年时间没有担任过任何一部影片的男主角了,看到《鸟人》的海报,你也许会想,难道年逾六十的基顿想要靠重归超级英雄动作片来搭上如火如荼的动漫改编电影这趟快车,重回自己的老路吗?而答案,就在影片之中。曾经因在90年代主演了三部《鸟人》(Birdman)而大红大紫的好莱坞影星里根o汤姆森近来混的不太好,在主动辞演第四部后,他的职业生涯几乎跌倒了谷底。由于一心想要证明自己身为演员的艺术价值,他选择了登上舞台,挑战对演员极为苛刻的百老汇的认可。可惜愿望归愿望,在预演阶段事故便层出不穷,先是男二号发生事故入院,替补而来的擅长体验派演员(Method Actor),爱德华o诺顿(Edward Norton)扮演的迈克o夏纳(Mike Shiner)在预演中屡屡出现状况,不是在舞台上因为所喝真酒被替换而大发雷霆直接中止了演出,便是在舞台上性欲大发想要真刀真枪行事。除了要抵押房产以应对演员替换和预演事故导致的各种财务窟窿,里根还不得不面对自己毒瘾难戒的女儿萨姆(Sam)以及对好莱坞演员充满偏见,表示将以一篇负面评论摧毁整个演出的戏剧评论家塔比瑟o迪金森(Tabitha Dickinson)。更别提那个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外音,如同麦克白(Macbeth)的夫人一样催促着麦克白按照自己真实意愿行事的鸟人了。如果要选一个词来形容里根的生活,应该是“中年危机”。经历过大红大紫与泯然众人之后,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了这场演出上。对他而言,这部戏不仅意味着童年梦想的实现(曾受到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肯定的他终于将其最为知名的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也是他想要证明自己此生意义、实现事业第二春的最后一搏。他似乎成功了,虽然预演事故不断,但这个男人的拼死搏斗不止挽救了这部戏剧,也替他找回了离去的妻子,赢得了女儿的尊敬。但这条剧情线索不过是影片最浅显的一部分,真正的内核其实是与这简单和谐的主线故事完全悖逆的一场对于人生的疯狂解构。每当里根独处之时,他的脑海中都会不断冒出鸟人的形象与他对话,他也拥有了如同原力一般的遥控能力以及漂浮能力。到了影片的后半程,关于鸟人的幻觉以及他自己的超能力甚至化为了现实,这个他自己二十年前创造的形象仿佛已经压倒了他自己的人格,成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尽管在主线故事中他不断述说着排演这场戏剧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鸟人总是会将他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心话毫无遮拦的说出来。在影片的初期,他对这些话是极为抵触的,总认为这些不过是自己毫无价值的从影经历留下的诅咒,直到在酒吧被塔比瑟羞辱一番之后,他才终于意识到了这些话的价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特意谈到自己于1992年辞演第三部时(基顿于同年辞演蝙蝠侠)的心路历程,但媒体似乎并不在意,他们在乎的是里根急于重返聚光灯的欲望。不止如此,在迈克和里根自己的女儿看来,里根所付出一切努力不仅是徒劳的,也并不像他说的那么高尚或者理想化。迈克从一开始就与塔比瑟站在相同的位置,以百老汇的标准充满怜悯与轻蔑地看着这个来自好莱坞的蹩脚演员试图在一个自己毫不熟悉的战场向整个世界宣战。在预演时,他便已经轻而易举地指出了里根改编剧本中台词的冗余与啰嗦,并以自己的舞台技巧纠正着里根的表演方式。萨姆更是一针见血地戳破了里根的谎言:“在第三部漫画改编电影之前,在人们开始忘记到底是谁在那身鸟类戏装里之前,你还算是有个事业的。你现在正在做的这部戏是基于一部写在60年前的小说,看戏的不过是一千个富有的老年白人,他们唯一关心的不过是戏剧散场之后去哪儿享用他们的蛋糕和咖啡。你只不过想要找回那种众人仰慕的感觉。可惜外面有一整个世界的人每天挤破头想要找到这种感觉。而你表现的就好像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在你故意忽略的地方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而这个地方也早已把你忘记了。我想说的是,你是谁啊?你恨博客。你取笑推特。你甚至连一个脸书页面都没有。你才是那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你演这个戏不过是因为你害怕死亡,害怕像我们剩下这些人一样,压根儿无足轻重。可是你知道吗?你是对的。你无足轻重。这戏一点儿都不重要。你也不再重要了。慢慢习惯吧。”在跳下楼顶开始飞翔之际,他终于褪下了理想主义的伪装,首演的最后一场戏中,他终于冲着自己的脑袋扣下了那把真枪的扳机,以一种血腥、暴力、自我牺牲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戏剧之旅。虽然最后的代价只是一个鼻子,并无性命之虞,整部戏剧也赢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连塔比瑟也在拒绝鼓掌并离席而去后为这部戏撰写了一篇极为正面的报道《愚昧无知那意料之外的美德》(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但他赢得这场与百老汇的战争所依赖的手段与二十年前赢得好莱坞式成功的手段并无不同,都不过是一场沉浸在血浆之中的暴力盛宴,只不过对于好莱坞而言,这不过是常态,而对百老汇而言,代价要远高一些。然而即使是生命的代价,也已经足以证明萨姆那段话是如何真实到有一丝可悲,最终用来评断演出的不再是演出本身,而是四散在舞台上的那个被崩成碎片的鼻子,以及自枪口飘出,弥漫在整个剧院的火药味儿。在这篇评论刊出后,里根征服了百老汇,但就在取得胜利的同时,百老汇对于里根而言的一切意义也随之消散。被想要成为什么人(Somebody)的欲望所驱动的一切行动最终也淡化为跃出窗口,像鸟儿一样飞翔的冲动。好莱坞与百老汇之间的分野已经模糊不堪,渐渐清晰的反而是里根那颗不再挣扎,已趋平静的内心。在里根化妆室的镜子里,可以看到一本书:苏珊o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如果我们将《反对阐释》中所述及的对于文艺评论的反思带入到这部作品中去,便可以品味出这部影片在主线背后蕴藏的一些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思考。《反对阐释》中,桑塔格提出现有的文艺分析对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太过精致的划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失掉了对于作品本体的完整感受能力,沦为对细枝末节进行过度阐释的作品摧毁/变异者,而里根最初对于舞台的想象与期待,正是一种理想化的过度诠释。他以为要摆脱自己过去的成功,便需要以一种能够超越好莱坞的作品形式来进行挑战,而百老汇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正如苏珊所说,这些百老汇的受众与电影院的受众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反向来看,百老汇同样也未必就比好莱坞高雅多少,里根与塔比瑟对决之时已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自己在这部戏剧上付出了一切,塔比瑟不应因自己的过去而在没看过演出的时候便以各种标签来试图摧毁这部作品。里根在排演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先前想法的虚伪,鸟人的一席话更是述说出了他心底早已知晓,只是一直想要予以否认的事实:人们就是喜欢动作戏、喜欢爆炸,而好莱坞不过是满足了人们这部分需求罢了。百老汇也许满足了人们对于人性、情感进行哲学思辨的需求,但这与对爆米花电影元素所代表的需求之间并无高下之别,二十年前的鸟人不仅是广大影迷的需求,也是源自他自己内心欲求的形象,有谁没有梦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飞翔,或是像绝地武士(Jedi Knight)一样随心所欲的操控一切?也许相对于那些哲学思辨,这不切实际的梦想反而更为简单,也更加纯粹。里根最终将道具枪换为真枪,可以有若干种解读,既可以看成在迈克评价道具枪不真实后,里根为追求戏剧真实感以求演员更加投入表演的行为,亦可以看作他最终选择以好莱坞式的夸张对抗百老汇的有色眼镜,更可以简简单单地看作一场自杀。不论最后那篇评论是非出版,他的整个演出过程已经完美地实现了预期目标,不仅场场爆满,也赢得了诸位导演的认可,其后的演出机会自不必多言。为何要在这一刻选择死亡?其实很简单,他早在二十年前便已经体会过了万人景仰的感受,这场戏剧的目的是重回自己事业的巅峰,但当他抵达这巅峰的时候,也就抵达了他生命的终点,其后的一切不过是一场重复。如果生命能够停止在这一瞬,岂非人世间最美妙的事情?戏剧本身在故事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既是雷蒙德o卡佛最为知名的作品集的名字,也是其中一篇故事的名字。影片的戏中戏,决定里根生涯的这出改编戏剧便是取材自这篇故事,餐厅一场戏中主角梅尔(Mel)所述说的老年夫妇遭遇车祸的一段独白甚至是逐字照搬了小说原文,但戏剧显然对故事进行了大幅扩充,在最后一幕我们甚至看到了对爱情一直持苛刻嘲讽态度的梅尔面对出轨的妻子特蕾莎(Teresa)和好友尼克(Nick),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虚伪,并最终拔枪自尽的情节。这部分剧情显然是为了与主剧情对应而加入的,梅尔口中的虚伪的爱情与里根那只存在于理想层面的事业其实是互为表里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最终交汇于那把轰碎里根鼻子的手枪,戏剧与现实终于归于一点,角色与演员的双重死亡。整部影片采取了一镜到底的方式进行拍摄,虽然在部分日夜交替的时刻能够看出特效处理的效果,但在这两个小时的过程中,每一幕戏的长度也已经足以令人咂舌,更别提所有拍摄几乎都是在时代广场上的同一间剧院内进行的,只有少数镜头取自距离不远的一间酒吧。极为有限的场景设置与快速交替的叙事片段对拍摄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在本片导演,来自墨西哥的导演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主要作品:巴别塔(Babel))将自己的拍摄计划告诉另一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后者指出这种拍摄方式将大幅削弱导演的剪辑机会,将对影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岗札雷仍然坚持了自己最初的设想。为了让剧情更加紧凑,经常会出现一场戏之后短暂的场景转移后时间节点大幅推进的处理,如果对于一般的影片肯定会让观众产生跳脱感,但在这部主角偶尔会展现出超能力的影片中,这种不和谐感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岗札雷的南美出身让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得具备了一丝魔幻现实主义气息,这股略显疯狂的味道与超级英雄背景串联起来以后,反而让这部骨子里探讨艺术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影片跳出了一般文艺片的晦涩与沉重,拥有了一种奇妙的轻盈。至于里根到底是否拥有超能力,导演并没给观众一个标准答案。也许正如最后一个镜头所示的,萨姆望向窗外时,最初是向下寻找人行道上里根的尸体,但在一无所获后,她缓缓抬起头,仿佛看到了什么似的笑了出来。不管你怎么想,我总觉得萨姆露出笑容,是因为她看到了有人在飞翔,而飞翔,将永远是人类的梦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人战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