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会我学会了骑自行车300后,就能永久郑

> 问题详情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骑自行车,他就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种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成为()。A.顺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骑自行车,他就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种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成为()。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认知心理学把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看成是(  )A.理解问题B.发现问题C.检验假设D.提出假设2教育心理学正式诞生于(  )A.二十世纪末B.二十世纪初C.十九世纪末D.十九世纪初3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卡普杰列夫B.桑代克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41903年,西方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的作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布鲁纳D.桑代克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体验上学吧搜题小程序
立即享有免费找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儿子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车便到了.即使车当时没倒.也只是歪歪斜斜地走上几米后.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儿子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车便到了.即使车当时没倒.也只是歪歪斜斜地走上几米后.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喊道:“学会骑车注意三点:先要身子正.上了自行车不要斜着身子.身子歪了是骑不好车的,再是眼睛向前看.选择好前进的路,还有一点是脚下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车走得快.走得稳--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儿子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车便倒了。即使车当时没倒,也只是歪歪斜斜地走上几米后,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喊道:“学会骑车注意三点,先要身子正,上了自行车不要斜着身子,身子歪了是骑不好车的;再是眼睛向前看,选择好前进的路;还有一点是脚下要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车走得快,走得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车就倒了。即使车当时没倒,也只是歪歪斜斜走上几米后,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喊道:“学会骑车注意三点:先要身子正,上了自行车不要斜着身子,身子歪了是骑不好车的;再是眼晴向前看,选择好前进的路;还有一点是脚下要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车走得快,走得稳………” &&&&&&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文/秦文君
  身处花季时,我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喜欢一个人久久地看天空,喜欢假日里骑着旧自行车闯一条陌生的线路……但最爱的是泡在女伴家里聊天,从傍晚到天黑。
  而把这一切称之为“散漫”,决计改变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有点守旧,太讲规矩,与天下的母亲一样,她是个很实际的人。
  母亲总在我凝神遐想时差我做家务事,常常在我打算冒险时警告我几句,最难堪的是我在女伴家谈兴正浓时,她会站在楼下喊我的名字,催我回家。有几次我想蒙混过关,躲在女伴家不应声,她会仰着头执拗地叫下去,仿佛那炯炯目光能穿透厚厚的砖墙,看清我所有的劣迹。
  我自然是心生叛逆,偷偷地起草过给母亲的抗议信,在日记里写过独立宣言,甚至,还向女伴哭诉过内心的那种苦恼。
  女伴静静地听着,突然问:“你妈妈是否为你挑食生气,再三要你吃不爱吃的菜?”“是啊!”我说,“她爱管头管脚。”
  女伴又问:“下雨天你懒得带伞,结果淋了雨,你妈大骂你一顿?”
  “就是呀!”我说,“她过于严厉了。”
  女伴顿了顿,说:“你遇到不喜欢的人就把头扭过去,而你妈却让你学会克制自己。还有,她要求你字要写得好,要按时入睡,要走路时不驼背,待亲戚要热情……”
  “你全知道了?”我说,“我整天就听她唠叨这些!”
  女伴一时间低头无语。
  中学毕业前夕,我和母亲又为了一些小事争执起来。那种母女摩擦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我跑到女伴家告诉她,自己心灰意懒,现在只要有地方肯收留我,我拔腿就走。
  女伴惊讶地看着我,说她母亲以前也是个严母,她从12岁起就开始跟母亲顶嘴,母女之争从未结束过,直到有一年,她的母亲患了绝症。
  她母亲患的是一种奇怪的浮肿病,像有人在其身体里吹气,浑身都肿胀开来,最后,她的头肿得像个灯笼,眼睛都睁不开了。在临终前,她拉着女儿的手哭了,说她之所以这么严格地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优秀起来,长大后远离别人的指责。
  女伴流着泪说,如果有机会重当一次女儿的话,她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即使是叛逆,也是温和的、理智的。因为母亲永远是一生中血脉相承的、最亲近的人,她为自己的过分而心痛。
  从此,我再没抱怨有个爱管教我的母亲,遇上母女分歧时,也不再母亲说往南我偏向北,而是潇洒地想:________
  直到我真正长大后,母亲才宽容起来。现在,只要听到亲友们说我的好话,她总是骄傲地说:“我女儿从小就很优秀。”仿佛我天生就有惜时如金的好习惯,天生就做事认真,待人和蔼,写字一笔一画……
  母亲那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我相信,天下母亲那不朽的苦心。可要真正接受这一点,非要历遍成长的过程:包括失去与获得,包括叛逆时的痛楚感觉……
(选自《活着的一万零一条理由》)
1.阅读全文,说说母亲做了哪些事让“我”心生叛逆。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插叙女伴和她母亲的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语。
4.请你分析文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
5.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发生过和父母顶嘴的事吧,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仲达明的《父亲的隔年花》,完成后面小题。(13分)①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②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③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④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⑤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⑥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⑦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⑧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⑨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⑩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11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12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13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14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其实是……15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中“隔年花”的含义。(2分)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1)请说出你对“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中加点词语“搂”的理解。(2分)(2)请你发挥想象,简要说说第(14)段中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2分)小题3:请说说文中第(10)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4分)【链接】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鲁迅《藤野先生》)本文中的班主任老师和链接材料中的老师在作者心中都很伟大,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这两位老师的伟大表现在何处?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住店钱。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地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骑在大马上的童男童女游行,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最后庙里的菩萨也被抬出来,一路接受人们的膜拜。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毯子取暖。毯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毯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在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但后来皮球瘪了下去,必须到和桥镇上才能打气,我天天盼着父亲上和桥去。一天,父亲上和桥去了,但他忘了带皮球,我发觉后拿着瘪皮球追上去,一直追到楝树港,追过了渡船,向南遥望,完全不见父亲的背影,到和桥有10里路,我不敢再追了,哭着回家。
  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简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这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要上高小,就必须到和桥去念县立鹅山小学。和桥是宜兴的一个大镇,鹅山小学就在镇头,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设备齐全,教师阵容强,方圆30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因此要上鹅山高小不容易,须通过入学的竞争考试。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小的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地哭。
  第一学期结果,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高兴极了,主要是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一个天大的喜讯了。我拿着级任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60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10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我惟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们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床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我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庆贺我考进了颇有名声的无锡师范,父亲在临离无锡回家时,给我买了瓶汽水喝,我以为汽水必定是甜甜的凉水,但喝到口,麻辣麻辣的,太难喝了。店伙计笑了:“以后变了城里人,便爱喝了”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师范毕业生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转入了杭州艺专。从此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
  ……醒来,枕边一片湿。
1.作者为什么把母亲“半夜给蚕宝宝添桑叶,卖茧子买枇杷吃”的情节放在文中的开头?
2.文中哪一句体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歌颂?怎样理解“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3.文中哪一句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孝心?“醒来”为什么会“枕边一片湿”?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来雨传奇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国SD省的孔子故里QF市时庄乡的一个并不为人知的农村大院里,这天正直农历六月的夏天,一个身材健壮的男人扶着一个孕妇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慢慢地走着,这个男人就是当地一户少有的姓氏“秦家”的三代单传的农村汉子,名叫秦有根,他扶着的正是他刚娶过门满一年就怀孕了的媳妇,隔壁村的赵荣发的小女儿赵玉华。他们已经结婚快一年了,看赵玉华那挺着的大大的肚子,估计孩子是到了快要出生的时候了。  秦有根是这个村子里唯一姓秦的一户人家,家里三代单传,父亲秦镇海是个小商人,在娶了母亲席晓瑛之后,生下了两女一子,大女儿秦翠兰,二女儿秦翠荣,秦有根是幼子,因为是秦家的独苗,父亲秦镇海才给取了“有根”这么一个名字,希望他能延续秦家的香火。秦镇海这些年一直在打理自家的“秦记小茶馆”,可谓是风生水起,家里又只有秦有根这么一个独苗,所以家境相当不错,盖的房子就有好几栋,儿子秦有根和大女儿秦翠兰家住的就分别是其中的两栋,秦镇海在大姐秦翠兰结婚和儿子秦有根结婚的时候分别送给他们两家的,这样说来大女儿的丈夫宋金忠也算得上是倒插门的了。秦镇海在一年前患病染上了疟疾,病情很不乐观,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先进,当地的人们都还处于过去传统封建的思想,大家认为家里如果办喜事就可以冲冲喜,能让家里的病人快点好起来,母亲席晓瑛这才给儿子说了这门亲事。说来也怪,两人一成亲,父亲秦镇海的病情居然有了好转,这可真是个怪事。  说起妻子赵玉华,是隔壁村里老赵家的小女儿,赵荣发没有儿子,和妻子王爱霞生了五个女儿,大女儿赵玉芬,二女儿赵玉岩,三女儿赵玉芝,四女儿赵玉娟,赵玉华是年龄最小的女儿,排行老五,大家都管她们叫“赵氏五朵金花”。姐妹五人长的都特别漂亮出众,而且都进过学堂,学历最次的也算是初中毕业,小女儿赵玉华和大姐赵玉芬是学习最好的,用现在的话讲,两人都是高中生毕业。赵家是个普通的家庭,赵荣发因为读过书,年轻时候在供销社当个账房会计,后来年龄大了,就自己贩卖些日常生活用品,到村子的集市上摆摆地摊,日子还算过的去。一晃眼孩子们都长大了,四个姐姐都出嫁了,只有这个小女儿尚待闺中,赵荣发和妻子王爱霞也是早盼着能把小女儿赶紧嫁出去,况且秦家也算是不错的人家,在当地的口碑和人际关系也都不错,说媒的媒婆压根儿也没提秦镇海的生病之事,故此这才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说起来丈夫秦有根和妻子赵玉华两人到也争气,结婚刚一年就怀了孩子。两家人都盼着这个秦家的小宝宝赶紧出生。赵荣发的四个女儿虽然都出嫁了,但是头一胎生的全是闺女,赵荣发也盼着小女儿能给自己生个大外孙呢。  这会儿丈夫秦有根正扶着妻子赵玉华朝着屋里走,突然赵玉华不小心碰了一下门框,脚底下一滑,就势往地下倒去。丈夫秦友根一看大事不好,身体矫健的他赶紧扶了上去,还好没有摔倒,只是靠在门框上。  “你没事吧?”丈夫问道,  “没事。”妻子笑着回答。  “小心点,刚才吓我一跳”丈夫接着说。  “就是感觉肚子稍微有点疼,不知道会不会吓着咱们的小宝宝...“妻子微笑着调侃到。  “啊?”丈夫脸色马上惊讶的变了,“要不咱们赶紧去市人民医院吧,万一有个什么事情可就不好了”  “没事儿,看把你给吓得,赶紧扶我进屋吧。”妻子微笑着回答。  “不行,还是听我的吧,赶紧去医院,这不是小事情,我必须确定你们母子是安全的我才可以放心!”丈夫一本正经的语气和表情,让妻子看了也知道这个时候肯定是拗不过他的,他的脾气就是这样的,也就答应了。  说来也巧,两人刚到医院门口,也不知道是医院太有生孩子的气氛还是怎么了,赵玉华立刻感觉要生了似的,立马扶住丈夫的胳膊,着急的大声说道“有根,我好像...好像是要生了。快!快赶紧扶我进去...”乖乖,怎么这么巧,这是哪儿跟哪儿啊,这下秦有根可是不知所措了,一边嘴里不停的安慰着妻子说“别着急,千万别着急,咱们马上就见大夫了...”,一边扶住妻子赶紧往医院里面走去。
  话说妻子赵玉华被送进了市人民医院里的妇产科手术室,丈夫秦有根在门口等着,心里是既兴奋又焦急,兴奋是的自己马上就要当爹了,焦急的是进去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也没有个结果呢?他可不知道,里面的赵玉华这会儿可是受尽煎熬,因为难产迟迟生不下来,疼的是死去活来,自己不仅要忍着这般剧痛,更担心孩子能不能安全的出生。老实说,在这个年代,医学并不是很发达,医疗设备也不先进,人们生孩子基本都是顺产,很少遇到难产的个例,进行剖腹产的更少,这才让所有的人心里都越发的紧张起来,产科医生们也都在为此纷外的忙碌着,着急的头上都忙出了汗。  不一会儿,手术室里走出来一位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和医用胶皮手套的医生,站在门口喊道:“赵玉华的家属在不在,赶紧过来一下!”正在来回踱步的秦有根听到了赶紧从几步外飞一样的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回答:“在!在!大夫,我就是赵玉华的家属!”医生看了看他,用很沉重的语气讲到:“您好,您妻子现在难产,状况很不乐观,像这种情况本应马上进行剖腹产手术的,可是由于她的体质不好,所以现在医院必须征得家属的意见,您要有个心里准备。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请问您是想要大人还是要孩子呢?”秦有根这可是头一次当爹,哪里遇到过这种阵仗啊,刚刚听完整个人当时就傻眼了,这怎么还有如果呢?万般着急之下,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医生恳求到:“大夫,求求您无论如何一定要救救我的媳妇和孩子,大人和孩子我都想要,求求您了!”医生连忙扶起秦有根安慰道:“您不要着急,我只是说如果,毕竟像您妻子这样的身体状况并不多见,不过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的。”秦有根问道:“那现在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大夫”医生说:“现在赶紧办理手续,马上执行手术。”秦有根连忙捣蒜似的点头答应“好的!好的!”  接下来,手术室内忙的是翻天覆地,又是麻醉又是输氧,手术室外则是格外安静。秦有根的心情特别紧张,在心里默念着一万个“菩萨保佑”,这个时候就算有根针掉在地上估计都能听得见。这时他最想听到的就是母子平安的消息,可偏偏手术室里一点消息也没有,他甚至紧张的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手心紧紧攥着,手心里捏的一把全是汗。此时的时间对于他来讲一分钟都是漫长的,就好像一个世纪一样,让他难熬难等。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在万籁俱寂的走廊里突然传出一个婴儿的哭啼声。伴随着“哇”的一声,一个可爱的孩子诞生了,是的,终于生了!医生走出手术室,向走来询问的秦有根说道:“恭喜您,母子平安,是个男孩。”秦有根听到母子平安的消息,既激动又兴奋,握住医生的手接连说了好几声谢谢。刚刚说完,外面本来响晴的天,突然一声晴天霹雳,接着伴随着这轰轰雷声,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虽然是下午了,但这燥热的天气却和商量好了似的突然下起了大雨,这可真是六月天的雨,说下就下啊。医生听到外面的雷声和突如其来的大雨,开玩笑似的说:“您的孩子这刚一出生就下雨了,实在是不平凡,您给他取名字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我看不如就叫来雨吧。”秦有根一边着急的跑去见自己的媳妇和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边兴奋地大声回着:“好!好!就听您的,叫来雨!”边说边往手术室门口方向走去。  就这样,主人公秦来雨就问世了。  说起来,“来雨”这个名字到也挺符合的,这刚刚出生就是晴天霹雳和倾盆大雨的,的的确确注定了这个叫“来雨”的孩子自出生就会有着的不平凡的经历和遭遇,让他的传奇人生更加增添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秦家和赵家迎来了新的小主人的出生,两家人忙碌的是欢天喜地,又是忙着给新出生的小来雨上户口,又是张罗着通知亲朋好友,准备大摆筵席,好好的庆祝一番。丈夫秦有根和妻子赵玉华也是十分高兴,就连秦有根的母亲席晓瑛也是乐的合不上嘴,一直在嘴里不停的夸赞着儿子和儿媳妇:“这下秦家总算是有个根了!”  在SD这个地方很久以来就一直流传着一种风俗,叫做“踩生”。什么是“踩生”呢?就是在婴儿落地的月子里,谁正巧无意中跨进月子房的门槛,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谁就是这个孩子的踩生人。踩生,即为听见刚出生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或许是踏着孩子出生脚步来的意思吧,感觉有些祝福有些期待的意思,但是很多又有些褒贬不一的含义。所以时间长了大家就会对踩生人非常重视,觉得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性格了或者这个人很成功了,就会请这个人给自己的孩子踩生,寓意祝福。据说,如果这家生的是个女孩儿,月子房一般都不让男的接近(家里人除外),如果是个男孩儿的话,则是希望能找个家室显赫的成功人士或者家里兄弟多的成年男子过来踩生,寓意着要么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可以像“踩生人”一样有所成就,要么可以多生几个男孩儿,为自己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久而久之,“踩生人”也成了一种职业了,有的人专门去“踩生”,到了之后,请“踩生”的人家二话不说,首先就要包个大红包相赠。这个风俗直到今天还在保留着。这不,秦家的老太太也是早就请了一位自己觉得十分合适的人过来给自己的小孙子“踩生”了,俩人正在屋子里聊的起劲儿呢。  这个“踩生”的人是当地的显赫家族孔氏家族的老太太,也就是村支书孔宪忠的妻子郑秀芹。孔宪宗和郑秀芹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和一个闺女,长子孔庆仁、次子孔庆义、三子孔庆礼、四子孔庆智和幼子孔庆信,老爷子是真会给孩子取名,五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占全了“仁、义、礼、智、信”,闺女排行老末儿,取名叫孔圆圆,大概是功德圆满的意思吧。席晓瑛之所以请郑秀芹来“踩生”,意思很明显,一是孔家兄弟多,又儿女双全,二是孔宪忠是当地的村干部,一村之长,也算是德高望重之人(其实这些都是过去的人比较封建迷信的说法罢了)。孔宪忠和秦镇海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家离的很近,也算是世交了,关系一直就很好,按年龄算,孔宪忠比秦镇海大两岁,所以席晓瑛要称呼孔宪忠的妻子郑秀芹为“大嫂”了。  “恭喜恭喜啊,齐家添了个大胖小子,真是可喜可贺!”郑秀芹笑着说道。  “大嫂,这也是托您的福,呵呵。”席晓瑛紧忙回答到。  “哪里哪里,这是镇海和弟妹您平日广结善缘,功德无量,所以头一胎就是个大孙子。”郑秀芹夸奖着说。  “我说大嫂您这嘴说起话来就是好听,怪不得十里八村的都喜欢您去给孩子们踩生……”  “走,进屋看看您的大胖孙子吧……”两个老太太边说边朝着有根和玉华的房间走去。  一进屋,赵玉华就坐起身来向孔家老太太问好:“大娘,您来了,快坐快坐。”玉华抱着孩子正哄着要睡觉呢,这会儿小来雨两只眼睛紧闭着,正呼呼的睡呢。  郑秀芹看到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生命,立刻夸赞到:“这孩子长的可真好,白白胖胖的,多可爱。”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的去碰了一下小来雨的小脸蛋儿,这一碰居然给碰醒了。  赵玉华笑着说:“呀,小家伙儿还醒了,快看看谁来给你踩生了呀”。  席晓瑛也跟着说道:“这孩子多懂事,看见他大奶奶过来了,赶忙就醒了。”  “是啊,快给郑奶奶笑一个,大孙子。”郑秀芹也回着。  你说巧不巧,这孩子就好像可以听懂大人说话一样,居然真的“咯咯”两声,好像在笑一样。  郑秀芹也哈哈大笑着说:“嘿!看吧,这小家伙儿还真是聪明的很呢,真的在笑,多乖巧的孩子。快过来让郑奶奶也抱抱你这个小胖孩儿。”说着示意要去抱一下小来雨。赵玉华边往郑秀芹怀里递过去手中的孩子,边嘱咐着孩子说:“不许闹啊,能让大奶奶抱两下可是你的福气。”  “这孩子还真是听话啊,一点没哭。真是神了,这么小就能听懂我们大人说话吗?”郑秀芹一边稳稳的接过来襁褓中的小来雨一边惊奇的看着他夸赞到。“谁说不是呢?平时一点动静听见就哭,嗓门儿可大着呢。今天却一点也不哭,奇了怪了。”婆婆席晓瑛也在旁边说道。  “我看这孩子甚是聪明可爱,和我很投缘,弟妹,不如就叫他做我干孙子怎么样?”郑秀芹抱着怀中的孩子对着身边的席晓瑛问道。“那感情好啊,大嫂,这可是喜上加喜了。玉华觉得呢?”赵玉华也接到:“嗯,我同意婆婆的说法,这可是求之不得呢。”  “这趟可没白来,还得了个干孙子。开心啊”说着,偷偷的将刚才一进屋席晓瑛给的红包塞进襁褓之中,根本没有叫旁边的赵玉华和婆婆席晓瑛察觉到。  就这样,小来雨就多了一个疼爱自己的奶奶,而且一直陪伴着这个郑奶奶到老人家去世,祖孙两人之间的感情堪比亲情,来雨长大后每年最少要去看望郑秀芹三次,一次是春节过年的时候,一次是郑秀芹的生日,另外一次是中秋节。每次见面,来雨第一件事情就是跪下先给郑秀芹和她的丈夫孔宪忠磕一个大大的响头,以表尊重和孝道。直到郑秀芹去世之后,逢年过节的,小来雨也会到郑秀芹和孔宪忠的坟墓前祭拜两位老人家。这情分里面当然也和当初郑秀芹为小来雨“踩生”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当然也和秦家的家庭教育分不开。这就是我国传统中的“孝道”二字,虽非亲生,胜是亲生。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秦来雨转眼成长到了4岁的年龄。若有人问“儿童时代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那答案一定就是这个年龄。  对一般的大人们而言,这个年龄的孩子最令人头痛。与3岁或5岁时相比,4岁的儿童最不温顺。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所谓的“精力旺盛期”,身体的一切机能都开始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发展。但并不是不合群、爱顶撞,反而十分喜欢与人接触。只不过是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4岁时的孩子通常都多才多艺,任何事都想尝试,不论是锯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都可以自在地玩耍或使用。这个时期,他们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稍驻足,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样东西时,一定是发现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多半仍然是陌生的,为了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同时他们也是大方、自夸且喜欢吹吹牛的。如果谈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呢!总之,4岁的孩子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小来雨同样也是如此。小来雨虽然淘气,但是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对于新鲜的事物还很陌生的他,凭着一种可称得上是“过目不忘”的天赋,很多东西听一遍就会记在脑里了。而且他的悟性极高,有些道理或者书籍上的东西,一点就通,这可是其他人家的孩子比都比不了的。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人人都夸赞来雨长的“齐头大耳的,长大一定是个做官的料”。这些夸赞可不为过,别看小来雨只有4岁,小小年纪就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就连《唐诗三百首》和《道德经》都像唱儿歌似的倒背如流,无不让人惊讶不已。这让母亲赵玉华也很是费解,总是心里在想,莫非自己生了一个“神童”不成?固然也因此高兴的不得了。婆婆席晓瑛更是逢人便夸自己大孙子如何如何聪明,还说什么“老秦家祖坟上冒青烟了”之类的话,有的听了自然是为秦家人高兴,有的则是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这天,一家人正陪着小来雨在桌前吃着饭,忽然坐在一旁的小来雨放声大哭了起来。赵玉华赶紧过去坐在一旁边抱起小来雨哄着边问:“好好吃着饭,怎么还哭上啦?告诉妈妈咋啦?宝贝。”小来雨边哭边喊:“疼!”“这是咋了啊?快说到底是哪儿疼啊?”对面正在吃饭的秦有根也放下筷子一脸着急的追问到。“脚……”这时婆婆席晓瑛走过来,抬起小来雨的脚仔细的端详一番,发现来雨的脚心正当中有一个豆粒儿那么大的发亮铮明的小水泡儿,不看还好,这一看紧忙脸色拉了下来,没好气儿地数落起坐在身边的儿媳妇赵玉华说:“我说玉华,你这妈是怎么当的啊?孩子起水痘儿了你都不知道?你看看孩子这脚心,起这么大个疱,我大孙子不疼才怪。”边说边指着来雨的小脚丫。赵玉兰仔细看了一下,可不是嘛,这么大水痘儿长在脚心,给他洗脚时愣是没发现。  赵玉华又不是什么过来人,这秦来雨可是第一胎,她哪有什么经验啊。听到婆婆这么说自己,虽然心里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大痛快,但是毕竟赵玉华的性格温顺贤惠,又对秦镇海和席晓瑛当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孝顺,况且这节骨眼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赵玉华赶紧问婆婆:“妈,你说这咋办啊?要不我和有根带着他去医院看看吧。”对面的秦有根也放下筷子站起来说“是啊,妈。我这就抱着孩子和玉华去医院。你们也别跟着上火,先吃饭吧。”婆婆席晓瑛没好气的说:“那还等什么啊?还不赶紧去?我可告诉你们,要是把我大孙子疼出个好歹,你们俩口子就等着吧,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公公秦镇海见到妻子席晓瑛又要发飙,紧忙接过话来:“老太婆,你这是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呢。”转身对儿子和儿媳妇说:“你俩先抱着来雨赶紧去医院吧,你妈脾气就这样,玉华也别往心里去,她也是因为太担心孩子的病了”。“知道了,爸,那我们先去了。”赵玉华说着放下碗筷站起身抱着来雨,跟着秦有根就往外走。席晓瑛看着出去的一家三口,嘴里还数落着:“这一天天的,连个孩子都带不好!”秦镇海边给席晓瑛拿碗盛着汤边对自己老伴儿说:“老太婆,快坐下喝汤吧。人都走远了,你咋还唠叨呢?毕竟他们都年轻嘛。”席晓瑛听了这话,白了丈夫秦镇海一眼,生气回答道:“我让你说话了吗你就说?赶紧吃你的吧!”这一向惧内的秦镇海转头瞅了一眼自己妻子的这种表情和语气,赶紧自己吃了两口就下桌了。  席晓瑛在家排行老四,人们都送绰号“疯四妮儿”。为啥?因为席晓瑛自打年轻的时候性格就风风火火的,出了名的火爆脾气,谁也不惯着。不过她嘴坏人不坏,倒是个热心肠,心地善良,性格直爽,平时没少帮衬着邻里乡亲的,用现在的话讲,那就是一名“女汉子”,所以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这秦镇海自打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怕她,别看他平时在外面挺体面风光的,好像个一家之主,只要席晓瑛一发飙,这秦镇海就像耗子见了猫似的,一句嘴也不敢顶。说白了,这席晓瑛才算得上是这秦家的“一家之主”,这就叫【一物降一物】。  话说,秦有根和赵玉华俩人带着孩子到了医院的皮肤科,一看皮肤科的诊治医师是个老熟人。这人正是秦有根的干爹家的孩子,名叫马建宏。说起马建宏,这可不是一般人。马建宏是市人民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他的爷爷马景江(也就是秦有根的干爹)曾经是SD省ZZ市九一军区的著名军医。年轻时候曾跟随部队奔赴过前线进行战前医护工作,解放后调任到老家,在九一军区医院就职,直到年迈退休。马景江和妻子吕瑞莲就是在部队里认识的,两人曾经经历过生死,也算革命战友。后来两人建立了超越了革命友谊的深厚感情,结婚成家,并生下了五子两女,分别是长子马忠国、次子马忠华、三子马忠军、四子马忠毅、幼子马忠仁,和大女儿马小芸、小女儿马小莉。这马建宏正是马景江的大儿子马忠国的长子。马忠国子承父业,医术精湛,在当地供销社旁边开了家小型医疗诊所,总感觉自己的儿子应该要比自己更有出息才是,于是让儿子也传承了马家医术,送进了人民医院。由于尽得爷爷马景江和父亲马忠国的亲传和指导,马建宏作为马家长孙也非常争气,年纪轻轻通过自身努力就一跃坐上了副主任的位置。  为何秦有根会称呼马景江马老爷子干爹,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马老先生在秦有根小时候为其治好过一直不见好转的百日咳,使其病情得以康复,一来感觉马老爷子对此有救治之恩,二是因为马家男丁兴旺,秦家的老太太席晓瑛心想着秦有根若认了这门亲,即可使老秦家保住一条根,日后也能像这老马家一样为自家开枝散叶,子孙满堂,这里面也含有席晓瑛当时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在内,所以,秦有根在村子里还有个别名,叫“马小六”。  马建宏见到秦有根和赵玉华抱着刚满4岁的兄弟秦来雨走进诊断室,连忙站起来迎接并问道:“小六叔和小六婶儿怎么今天过来了啊?”  赵玉华说:“建宏,你来雨兄弟在脚底板上长了个疱,好像是起了水痘儿,今天一直喊疼,连路也走不了,你能不能给你兄弟看看?”  马建宏走过去,抬起来秦有根抱着的来雨的脚看了一下,对秦有根和赵玉华说:“小六婶儿,你们先别着急。小六叔,你把来雨抱里面来,我仔细瞧一下。”  “好的。”秦有根抱着儿子跟着就往里面走。  …………………………………………………………  经过一番诊治,马建宏对秦有根和赵玉华讲:“小六叔,小六婶儿,现在基本确定来雨脚上起的是水痘儿,不用吃药打针的,小孩子都会起这种水痘儿的,一般病理期为七天,七天过后结痂就好了。你们也不必担心,回去之后让他不要乱跑,别让他用手抓破,用温水给他洗澡,保持皮肤清洁,被褥要勤晒,为了防止化脓感染,我给你们开一种抗生素软膏拿和紫药水拿回去外敷。”  赵玉华又问道:“平时吃饭时有没有啥忌口的?”  “嗯,饮食一定要清淡,平时可以多喝一些绿豆汤,不要吃油腻、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及牛羊肉、海鲜、牛奶、韭菜等发物”马建宏说到这,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提醒到:“如果出现发热的症状,千万不要服用退烧药,因为会产生并发症,容易引起脑炎。小六叔和小六婶儿,这点一定要切记!”  “好的,好的……”  …………………………………………………………  自这次发病以后,小来雨小小的心理性格上受到了很沉重的影响,一是看着水痘儿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结疤心里面很是不开心,二是因为这种水痘儿后来几年内又复发过好几次,每次都奇痒无比,又不敢乱抓乱碰,甚至都不能去上学。漂亮新衣服也穿不了,这种滋味对于这个年龄的他来讲,确实不怎么好受。不过赵玉华到是有办法,每次复发时,都陪着儿子玩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摆火柴棒、点墨眼儿、抓石子、翻花绳、叠纸宝、剪喜字等,还特地买来几本连环画和小人书给儿子看。这些到了若干年后来雨还一直记忆犹新,很多时候他更怀念和感谢母亲不厌其烦的教给了他这些,因为这些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更有着很多智慧和奥妙蕴含其中。  童年时光的记忆确实纯真而又美好,每个人的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可以暖到你的心窝,童年又好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不尽;童年更像是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也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给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回想那一件件儿时不起眼的事情来,事儿虽小,但那些回忆是那样觉得感动,因为有了这些回忆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追求,这样才能成长起来。童年的梦是五颜六色的,像百花齐放般的美好,让人回味,让人忘返,那时候没有任何忧虑,没有任何烦恼。又如在夜空中,那么宽阔,那么宁静,童年的梦又如无数的星星,它们只会眨着眼,不会说话,诚实而从容……无数的星星如无数的梦,灌入了小小的脑袋中,从此思考着无数的问题。时钟只有前进,不可能倒退。童年只有回味和回忆……童年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只有回忆起那点点滴滴的事,只有积累更多的经验,这人生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它是你一生的开始,拥有着它那你就拥有一生。  小来雨的童年也是一样绚丽多彩的,让我们来等待着他慢慢长大,等待着他的童年往事。
  一眨眼,时间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小来雨也到了该去学堂上学的年龄。这个时期,全国上下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城镇也恢复了高考制度,农村土地使用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告别“挣工分”的时代。(工分是过去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工分值是劳动单位总产值除以人数后的平均值,再平摊到一年节假日除外的工作日当中,所得出的记名工价。在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上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会计记录社员每天上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年底生产队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由于操作上流于形式,致使平均主义和大锅钣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过去还没有实行土改,大家一起劳作,每家是不可以自己种地的,就以“挣工分”的形式来分配劳动能力,用工分来换取粮食等资源。)而到了这一年,土地所有权虽然仍归集体所有,但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土地开始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细分到人头,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关于土地的改革意义重大,最主要的是小来雨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秦家也像其他家家户户一样,种粮食,忙农活,春耕、夏忙、秋收,小日子过的也算平稳。秦有根经常在收庄稼的时候带着来雨,并时不时地跟儿子说“劳动者最光荣”之类的话,让儿子长大一定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  这天,秦有根正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浇水,天气炎热,他穿着一条已经被汗水溻湿了的白背心,直起身来抬头正往地头上瞅。老远看见急匆匆一个人飞快的用脚蹬着一辆大金鹿牌的倒闸大梁自行车,刚到地头下来就冲着他喊:“有根,有根,快回家。咱爸快不行了。”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秦友根的大姐夫宋金忠。  宋金钟是个军人,在部队当了八年兵,后来专业后被分配到了当地的一家橡胶厂工作,这是一家国企单位。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不到几年功夫,便一路升迁,从一名普工到车间主任,再到工会主席,现任职副厂长。宋金钟和秦友根的大姐秦翠兰是自由恋爱,俩人是一见钟情,刚认识不到一年就决定要结婚。当时父亲秦镇海感觉宋金钟小伙儿长的不错,个头高,又精神,还当过兵,又有个正式的工作,对俩人的感情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母亲席晓瑛是坚决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宋金钟比秦翠兰的年龄大整整8岁,俩人年龄的差距老太太是说什么也接受不了,而且宋金钟家在比较偏远的农村,离此地非常远,自己平时就住在橡胶厂的职工宿舍里,虽然是单间,但是环境也不怎么好。因为母亲怎么也不同意俩人的事,秦翠兰还动过要和宋金钟私奔的念头呢。不过宋金钟有办法,他提出自己家里兄弟多,自己可以倒插门过来给秦家做上门女婿,并且答应丈母娘席晓瑛终身伺候二老,给她和老爷子秦镇海养老送终,这才让自己和秦翠兰的亲事定了下来。宋金忠是个军人出身,那可是说到做到的,对待秦镇海和席晓瑛比自己亲生父母还要亲,绝对的孝顺。  这些天,秦老爷子的身体旧病复发,已经卧床不起好几个月了。家里人轮番照看着他,今天大姐秦翠兰正在给老爷子端吃的送过来,老爷子突然性情大变,和正常人似的说要下地走走,去门口转转,回来之后胃口大开,把秦翠兰送来的吃的一口气全吃了下去。秦翠兰这一看便觉得反常,赶紧把母亲席晓瑛叫过来细细说了此事。席晓瑛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你说这事情就这么寸,几分钟的功夫老爷子就自己躺回床上,说要让把家里亲人全叫来他有事要说,特别是儿子秦有根和孙子秦来雨。老太太心知大事不妙,刚才八成是所谓的回光返照,这会儿估计是感觉快要不行了,赶紧让大女儿秦翠兰去找弟弟妹妹们过来。  秦有根刚一听大姐夫宋金钟说出的话,当时脑袋里就如晴天霹雳,这下是啥也顾不上了,扔下手中的锄头拔腿就跑,大姐夫宋金钟还在后面喊:“别着急跑啊,等等我,我带你回去啊……”。秦有根根本就听不到大姐夫说什么,脚下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回家,刚一进屋,就看到家里人全在,都陪着老爷子正在说话,老爷子这会儿已经是快不行的节奏了。“爸,我回来了!”秦有根前脚迈进屋,后脚就“扑通”一声跪在老爷子的面前,站在一旁的媳妇赵玉华也拉着儿子的小手,走到床头前摸着来雨的头说:“儿子,你也给爷爷跪下。”来雨听话地跪在了父亲秦有根的身边,一脸茫然的小声问道:“爷爷,你这是怎么啦?你不开心吗?”秦镇海望着面前的儿子和孙子,很吃力地微微笑了一下说:“爷爷没事,爷爷没有不开心,爷爷看到我大孙子就特别高兴。孩子,过来坐到爷爷身边来,爷爷有话对你讲。”秦有根连忙扶起儿子把他抱到老爷子床前,老爷子用仅有的一丝稍微放亮的目光仔细看了一下来雨,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好好地孝顺你奶奶。你奶奶这辈子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十六岁就嫁进了我们秦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大家子人,如果爷爷以后不在家里了,你要帮爷爷照顾好奶奶,记住了吗?”来雨到这个时候仍然不明白爷爷现在的状况,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天真的问道:“爷爷,你要出远门吗?为什么以后你不在家里了啊?”秦镇海说:“爷爷要去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刚说到这,突然咳嗽起来,秦有根拿着枕头边的小手绢给老爷子擦了擦嘴角,发现老爷子一丝血迹,眼泪一下子“哗”的就掉了下来,“爹!”旁边的大姐秦翠兰和二姐秦翠荣也跟着边哭边喊“爹!”,老太太席晓瑛立刻走到丈夫身边,坐下扶起来秦镇海,声音变的哽咽起来,急忙问到:“老头子,你没事吧?别着急,有话慢慢说,孩子们都在这呢。”秦镇海握住了儿子的手,嘱咐着他说到:“有根,有根…”秦有根赶紧凑近一些回答:“爹,我在,我在呢。”  “有根,你是咱们老秦家唯一三代单传的男丁,可你太过淳朴耿直,既经不起官场的宦海沉浮,也不具备经商的方圆诡道,以后家里大事小事要多听听你母亲的,遇到什么要多和姐姐姐夫们商量。”  “我知道了,爹。”秦有根哽咽地说。  “不要打断我的话,听我讲完。”老爷子说话略显有些娇喘吃力了。  “好,好,你说吧,爹,我都听你的。”  “儿子,现在社会体制改革了,以后如果有机会,就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将来也好担负起持家的重任,尤其是我们老秦家的爷们儿,出门不能让别人瞧不起。不管以后你生活的咋样,记住,做人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二字。还有,自从玉华嫁到咱们家,一直都勤勤恳恳,贤惠又孝顺,而且是个有文化的姑娘,你以后要好好的对人家,千万不要做啥对不起玉华的事情。”  “爹,儿子记住了。”  “老婆子,你过来,我也有话对你说。”秦镇海连忙拉住妻子席晓瑛的手说:“老太婆,我走了之后,你就是咱们家的一家之主了,我……我……”声音变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吃力,“我最舍不得……舍不得的就是……就是……你……”话音刚落,手和胳膊就耷拉了下去,眼睛也闭上了。  “镇海!镇海!”席晓瑛哭着大声的喊着怀里这个男人,旁边的几个孩子也都突然跪下大哭起来。  小来雨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到大家都这么伤心的大哭,自己也跟着哇哇的放声哭了起来。  这一年,秦来雨还不到7岁。  ………………………………………………  秦镇海的去世,确实事发突然,也给秦家上下一个很沉重的打击。秦镇海这一走,秦家的茶馆生意也迅速落魄,后来转卖给了外人。秦家在当地的社交关系一下子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直到给秦镇海举行葬礼的时候,身穿一身孝服的小来雨才真正明白自己的爷爷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看着爷爷下葬,来雨耳边还一直在回响着爷爷临走当天给自己说过的话,他不但没有继续哭,反而做了一个让人更为之惊叹的举动。突然年纪小小的他跑到奶奶席晓瑛的身边,一本正经的说了一句话:“奶奶,我要去上学,我将来养活你。”席晓瑛看着自己的孙子突然表情像个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冒出来这么一句话,本来嚎啕大哭的她立刻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她突然看到了秦家的希望,看到了秦家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年,为了让小来雨读书成才,选一所好一点的学校去上学,席晓瑛自作主张,一咬牙就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和铺子,领着儿子秦有根、儿媳妇赵玉华和孙子秦来雨,携带上一些随身衣物用品和当年赵玉华出嫁时的嫁妆“三转一响”搬家到了县城,在县城里最好的地段买了套平房住了下来(什么是三转一响?当然是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了。在过去那个年代这可是上等家私,普通人家很少能集齐这四件宝贝,有的人家就算有,也不会用这些洋玩意儿)。  席晓瑛不愧是秦镇海临终时托付的“秦家当家人”的最佳人选,刚到县城一落脚,就给各自安排好了分工。首先让儿子去了县城里新建的一家比较有名的造纸厂上班,然后去打听附近哪所学校师资教育比较好,打算托关系让高中毕业的儿媳妇赵玉华进去任教做代课老师,这样孙子秦来雨上学的事自然也就水道渠成了。  说到托关系,这关系其实根本就不用托。席晓瑛有三个重要的亲戚。这三个人一个是现R县工商局副局长的自己娘家的亲侄子席奎安,一个是自己亲妹妹的闺女女婿刘育才,也就是自己外甥女孔庆霞的丈夫,现R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另一个就是在当地有名的公办学校“实验小学”任教的数学老师安建学,他是秦镇海姑姑家的表侄子。有了这三层关系,给儿子和儿媳妇找个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别看这秦家老太太席晓瑛平时大大咧咧的,因为自己生来性格就要强,从来不求人,而且在这三位亲戚人面前可都是长辈儿级的人物,要不怎么说关键时候还是这老太太出马呢,这求人的态势都不一样,一个招呼,这仨人全部都主动来报道了。招数就一个,还挺管用,就是因为自己刚搬到了县城的新家,通知这些亲戚一声,让他们来给“温锅”。  说起这“温锅”,也是当地流传至今的一项民间习俗,又称“温居”、“暖房”、“烧炕”、“添囤”,指新房落成后,乔迁进新宅者,热情邀请邻居或者自己要好的朋友、亲戚、同事,上新家吃饭,让亲戚朋友前来认识一下新家门,主人设宴款待来贺者的习俗,包含着众人添柴火焰高的互助传统。简单点讲,就是有人新房落成或迁入新居,亲友携带礼品到场聚餐,俗称“温锅”。来者主要是亲朋好友,大多都是携带酒肉、礼品或锅、碗、盆、壶等生活用品前来庆贺的,也有送钱的,有送鸡、鱼、肉、酒等食物的,还有送匾联、镜子、炊具、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几乎无所不包。娘家人上门送来的礼物主要是炊具,如锅、勺子等,还有送一对公鸡、两条大鲤鱼、两斤豆腐、两斤豆芽。这些礼物都象征着喜庆吉利:鸡是大吉大利;鱼是年年有余粮;豆腐与“都富”谐音,意为发家致富;豆芽有生根发芽、生长的意思。  过去普通人家多不富裕,盖完新房后,常常会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来“温锅”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纷纷送来些食物、礼品,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帮助他们度过困境。同时,这种习俗还能增进亲友感情,促进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使迁居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作为主人来说,“温锅”这天都要备下好酒好菜,设宴招待宾客。客人走时,还要把糕、饼分给亲友带回家,再把亲友带来的面食分送一些给邻居,意思是“大家都发”。娘家带来的两把筷子,主人留下一把,再让娘家亲人带回一把,讲究的是“你一把,我一把,两家傍着快点发”的寓意。“温锅”结束后,新房不再只是一栋建筑,而成了一个内容齐全、充满人间烟火的家,入住其间的老老少少,也真正成了这个家的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说到这里,看出来席晓瑛的厉害之处了吧。这种时候在饭桌上求人办事,哪有不成的道理?要不怎么老辈儿人常说“姜还是老的辣”呢。  ………………………………………………  “乔迁之喜啊,恭喜恭喜。”刚进屋的外甥女婿刘育才和外甥女孔庆霞看到正在陪工商局副局长席奎安聊天的秦家老太太席晓瑛,急忙上前鞠躬道贺,“四姨,近来身体可好啊?”刘育才问道。  “好着哩,你和大外甥女快坐下先喝点水,厨房里你表哥和你嫂子玉华马上就把饭菜做好了。”席晓瑛指着桌子对面空着的两张凳子说。  刚一落座,这表侄子安建学带着妻子李秋菊和儿子安冬冬也拎着一大堆东西进来了,一进门就听见安建学的妻子李秋菊的大嗓门儿:“大娘,我们来给您道喜了!”  “他大嫂秋菊啊,快进来坐。”因为安建学比秦有根大两岁,但比秦翠兰要小很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李秋菊管席晓瑛叫“大娘”而席晓瑛又称呼李秋菊为“他大嫂”了(这个他指儿子秦有根,因秦镇海的姑夫安德顺和姑姑秦淑芬生了两个儿子,安建学是长子安佑刚的独生子,因此论起来,安建学和秦有根是同辈儿的)。  “大娘,这位是?”安建学瞧着坐在席晓瑛旁边一直陪她聊天的席奎安问到。  “这是你二哥,就是我娘家的二侄子奎安,现在可是咱们县城工商局的副局长。”席晓瑛介绍到。  旁边的李秋菊在桌下轻轻踩了自己丈夫一脚,并且给他递个眼神。安建学立刻领会到妻子的意思,急忙主动走上前去,很似热情的去跟席奎安握手,并略表歉意的说道:“二哥好。”  席奎安边握手边向席晓瑛问到“四姑,这位是?”  还没等席晓瑛回答,坐在对面的孔庆霞急忙插话介绍:“二哥,这位是四姨父姑姑家的表侄子建学大哥,旁边这位就是他家的秋菊嫂子。”  席奎安向安建学问到:“建学兄弟在哪高就呢?”  “二哥,他在咱附近的实验小学当数学老师。”孔庆霞又接着插话说到。  “小妮子,就你嘴快,啥都知道,一天和个人精似的。”席晓瑛笑的对着外甥女说了句。  “对啊,我是谁啊,我可是‘疯四妮儿’的亲外甥女,哈哈~!”孔庆霞哈哈大笑的回了句。  “怎么跟四姨说话呢,总是没大没小的呢。四姨您别生气啊。”刘育才见妻子孔庆霞还像个小孩子似的,口无遮拦的开玩笑,在旁边紧忙插话。  席奎安也笑着说:“我这个妹子打小就这么调皮,这都当妈了还是一样啊,小心四姑一会儿骂你,秋菊弟妹你可别生气啊。”转身对着安建学的妻子说到。  正在给儿子安冬冬喂糖吃的李秋菊回答:“没事儿的,二哥,我们两家一直经常来往,小霞平时就爱开玩笑的,大家都熟了。呵呵~!”  ………………………………………………  这客厅里正聊着热火朝天的,厨房里刚刚忙完的赵玉华和秦有根两口子端着菜就往外走,刚把菜放到桌子上,看到他们就问:“这是聊啥呢?聊的这么热闹。大哥大嫂和小霞妹夫也都到了啊?”  “是啊,这不就等你们两口子了嘛,赶紧别忙活了,简单弄几个菜就得了,再把我玉华嫂子给累着,你说你这大老爷们咋一点儿也不知道心疼媳妇呢?有根哥。”孔庆霞回应着说。  秦有根笑着瞪了孔庆霞一眼,然后说道:“大家洗洗手上座吧,咱们马上开饭了,前几天玉华娘家的亲戚来温锅,提过来两瓶好酒,55度的古井贡,今天好好喝几盅啊。尤其是我二哥,必须喝好啊……”  “四姑,有根还是那么爱喝酒啊?”席奎安问席晓瑛。  “不对,是因为今天人多高兴,喝点就喝点呗。”一直坐在旁边和安冬冬玩着没有说话的秦来雨突然冒出来一句。“对,就是,喝点就喝点呗。”安冬冬也边跳着边跟着来雨附和说。  这俩孩子突然插这么两句,倒是冷不防的把大家伙给逗乐了。  ………………………………………………  饭桌上,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说笑笑的边吃边聊着,席奎安首先站起来端起手中的酒对坐在身边的席晓瑛说:“四姑,我敬您一杯。一来庆贺您和有根、玉华乔迁之喜,二来我代表您其他三个侄子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兄弟四个如亲娘一样的照顾和关爱。让我这个侄子才有了今天。当初要不是您执意要让我去参军,我和您侄媳妇也不会认识结婚,您侄子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四姑,我敬您老一杯。”说着站起来就把手中的酒给干了。  席奎安说的这番话确实没错。席晓瑛在未出嫁之前,对她大哥家的这四个孩子当真是特别的照顾和关爱。因为大哥去世的早,嫂子一个人要养活四个儿子确实不容易,而且那个年代即便是年纪不大,也很少有女人改嫁的,对自己丈夫和婆婆家都特别孝忠,这就是封建传统中好的一面,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席晓瑛当时年纪虽不大,性格却风风火火,直来直去,像个老爷们儿似的,村子里的人们都怕她,也没几个敢娶她的。不过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反而倒帮了她们,每次四个侄子只要一受人欺负,这传说中的“疯四妮儿”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给他们出头。嫂子刘燕打心里就非常感激席晓瑛,平常总是叮嘱儿子们,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像孝顺自己一样孝顺姑姑席晓瑛。这就是为什么四个侄子对席晓瑛的感情如此深厚的原因。在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姑侄关系”的,叫【娘家侄儿是看板的人】,这就足以看出姑侄儿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了。  安建学和刘育才看到二哥席奎安敬了酒,也纷纷站起来敬酒。  敬完酒刚落座,在座位上的秦来雨也站起来端着一杯橘黄色的【北冰洋汽水】,模仿着刚才大人的模样,来到席晓瑛面前对着席晓瑛说到:“奶奶,我代表俺爹俺娘也敬您一杯,祝您健健康康地活到100岁,我长大会好好的孝敬您,而且我要告诉您个秘密。”旁边的席奎安听了问道:“啥秘密啊?大侄子。”  小来雨一本正经的回答到:“二大爷,我要上学了!”  “你要上学了?”席奎安反问。  “对,我要像冬冬哥哥一样,去实验小学上学,因为我将来要出人头地,好好孝顺俺奶奶。”来雨回答。  “大侄子,这是谁教你的啊?”刘育才也跟着问。  “不是谁教的,这是俺爷爷临走时交代俺的重要任务。俺必须完成!”秦来雨一本正经地大声说到。  这句话一说完,饭桌上的人全部都沉默了,顿时一片寂静……  “上学就上学呗,有你小霞姑姑家的大姨夫和建学大爷呢,这还叫个事儿吗?对不对?”还是席奎安厉害,不愧是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的副局长,立刻转移话题打破了这瞬间的尴尬局面。  “对啊,对啊。”刘育才和安建学也跟着答应着。  席晓瑛端详着自己的大孙子,喝着酒说:“看我大孙子多懂事,奶奶我就稀罕你,大孙子。”喝完这盅酒,席晓瑛对着面前的大家伙儿说到:“今天呢,你们都在,俺老太婆呢,还真有件事情麻烦大家。”  “还麻烦不麻烦的,有事您就直接吩咐呗,四姑。”席奎安说。  “刚才呢,你们也都听见了,俺大孙子说要去上学,这几天吧,我就四处打听着这县城哪家学校好,不光是要给俺大孙子找个好学校,俺还想让他妈玉华去里面上个班。你们也都了解,玉华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是个高材生,现在毕竟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了,不像以前,儿媳妇必须呆在家里伺候公婆干家务什么的了。俺们家虽然是还有一点儿庄稼地,不过可以交给俺的二闺女她家去帮着种,俺老太婆虽然没念过书,但也明白,现在外面正在招聘什么代课老师,俺就想着将来玉华进去教书,对俺大孙子也好有个照应,所以这个事……”  刚说到这里,刘育才和安建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大娘(四姨),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  “是啊,四姑,您老就放心吧,这事情交给育才和建学俩兄弟去办,您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坐在一旁的席奎安紧跟着说,“对不对啊?二位兄弟。”转头问对面坐着的刘育才和安建学。  “对,对。包在我们身上。”俩人立刻回应着。  这时,大家伙都在吃饭呢,谁也没有注意到李秋菊正悄悄把手伸到桌下狠狠拧了一下安建学的大腿,这把安建学疼的,咬着牙硬是没有作声,他心里明白,这是妻子在责怪他没事往自己身上揽事呢。  秦有根听到这里,端起桌上面前的酒盅,对大家说:“我替俺家玉华谢谢各位,这酒我干了!”  秦来雨听到大人们的聊天,高兴地围着桌子一边跳着打转儿跑,一边嘴里喊:“太好喽~我要上学喽~!”  “我要上学喽~!”……赵玉华看着儿子这么开心,也高兴的笑了起来。  ……………………………………………………  就这样,赵玉华和秦来雨同时到了县城的公办学校——“实验小学”。母子俩人一个是去教书,一个是去读书。后来秦有根回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仔细想想,父亲说的是对的,如果没有母亲想出“温锅”这么个主意,看到吃饭时席间的表哥席奎安的种种表现,自己确实不是当官的料,更不具备经商的头脑,还是听母亲大人的话,自己本本分分地去造纸厂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吧。
  秦来雨走进学校的这一年,当时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今天是他第一天到学校读书,他并没有像周围的其他同学那样活蹦乱跳、交头接耳,而是坐在教室里静静的翻阅着刚刚领到的新书本。看着书本上整整齐齐印着《全国十年制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字样,心里感到无比的凝重和好奇。禁不住打开书本瞧了瞧,首先看到的既不是“毛主席万岁”也不是“你办事我放心”的画面,而是看到一排一排的《目录》,只见《目录》上清晰地写着“汉语拼音、看图识字、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五星红旗”等等字样,后面还有地球、太阳、月亮、电、风、飞机什么的,忽然间感觉到十分的陌生,心中不禁想着:“这上面的字都是什么呢?就是我要学习的内容吗?”他又简单的翻了几页,想看看书本里面的其他内容,看着黑白色的文字和插图,感觉十分有趣,又看看旁边的数学课本,里面又是数字又是图画的,一下子心情豁然开朗,开始变得兴奋起来。  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位四十岁左右年纪的中年妇女,手里还拿着一本《语文课本》和一本《备课本》,大踏步的迈向教室正前方讲台的位置。此人看上去个头儿不高,大概一米六左右的样子,留着一头齐到腮边的短发,身体稍微略显发胖,身穿枣红色涤纶上衣,里面是一件金黄色的圆领手织毛衣,下身穿一条灰色的涤卡裤,脚穿一双往一侧系扣儿的带袢儿黑色布鞋,一看就是标准的知青范儿。只见她走上讲台,放下手里的东西,先示意地鼓了两下手掌,说道:“各位同学,安静一下,请大家都找个位置先坐下来。”下面顿时安静下来,教室里所有的小朋友全部找了个空位坐下去,大家都抬起头瞪着圆圆的眼睛往讲台上瞧去,似乎是心里在想“这是谁啊?她是来做什么的呀?”  “大家好,我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王,我叫王芸,是你们的语文课老师和班主任。以后我就称呼大家同学们,各位小朋友叫我王老师就可以了。现在我宣布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全体同学今天正式开学啦!欢迎大家!”王芸边鼓掌边接着说下去:“王老师问一下各位同学,大家的新书本都领到了没有啊?”下面异口同声的回答到:“领——到——啦!”王芸接着问:“那同学们告诉我,想不想读书啊?”下面的孩子们又异口同声的回答说:“不——想!”只有秦来雨一个人扯着嗓子喊着:“想!”所有小朋友都向他望去。秦来雨坐在最后一排的中间位置,王芸也正巧用眼神望了过去,看着远处对面传来不同声音的秦来雨,眼神里似乎发现他与其他的孩子们有着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王芸突然合上自己的《语文课本》,然后微笑着说:“今天王老师不给同学们讲书本上的东西,大家说好不好啊?”下面再一次异口同声的回答着“好!”王芸提了提自己说话的音量,接着讲到:“那好,那王老师告诉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做的主要三件事情,这第一件事呢,就是接下来,同学们像刚才王老师那样,按照顺序从左向右,大家轮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介绍一下自己,说一说自己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家住哪里。”王芸说着手便指向坐在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请你站起来转过身去面向大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大家一起鼓掌欢迎!”掌声落后,被指过去的这位小朋友有些哆嗦的站了起来,似乎是心里面感觉有些紧张和不好意思,踉踉跄跄地转过身面朝后方,口齿有些结巴地小声说着“俺……俺……俺叫王……王大壮,七……七岁了,俺家……家……家住在……在仓……仓巷。”刚介绍完,教室里立刻传来一片“哈哈”大笑声,只有坐在最后一排的秦来雨没有跟着笑。王芸走下去用手摸了一下王大壮的小脑袋瓜,并微笑地对着他说到:“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好,请坐下。欢迎下一位同学……”  ……………………………………………………  就这样,班里四十几个小朋友依次轮流做着自我介绍。因为秦来雨坐在最后一排,轮了好长时间才到他。这教室的桌椅板凳是分左右两大部分分开摆放的,正中间留着一条一米左右小空道儿,只见秦来雨迅速站起来,用很节奏沉稳的步伐走向前方讲台的位置,来到讲台上班主任王芸的身边,先是向班主任王芸和下面的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对着大家用很洪亮的声音介绍到:“大家好,俺叫秦来雨,秦始皇的秦,将来的来,呼风唤雨的雨,俺今年也7岁了,俺来自时庄乡!”  站在旁边的班主任王芸听完秦来雨的自我介绍,先是很吃惊的愣了一下,然后带头鼓掌并笑着说到:“这位秦来雨同学的自我介绍讲的非常棒。请大家给以热烈的掌声!”边说着,边把目光投向身边的这位勇敢走上台前而又一直看上去与众不同的秦来雨,心里不禁在想:“这些词儿他这么小小的年纪都是从哪学来的呢?”王芸顿了顿,然后说:“好,请欢送一下秦来雨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  大家做完了自我介绍,班主任王芸老师又说到:“下面我对同学们讲一下接下来要进行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排座位,大家想怎么排座位啊?如果谁有不错的想法或者好主意,可以举手告诉老师。”王芸之所以一直这么提问,这种看似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导和交流方式,其实是因为在当时这个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后不久,党和政府就提出了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两大基本目标。物质文明的主要涵义是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主要涵义就是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王芸也深得一直素有“SD才子”之称的恩师庞公教授庞老先生的思想传承,深得恩师教诲,继承和倡导“人文主义”与“民主文化”新概念,所以她的教学方式与诸多老师都不太一样。论起实力来,王芸其实可以到更高等的院校去教学,但是她个人认为“育人”就像“种树”一样,从小时候开始就要树立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长大了能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她才选择了回到家乡,来到这所公办的实验小学给一年级的孩子们教课。  刚才班主任王芸问完话后,下面的孩子们有的说要“抢座位”抢到哪个算哪个,有的说“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先挑,还有的说“不用排了吧赶紧下课多好”之类的话,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并站起来,并表达出了一个超出这个年龄段思想的办法和答案——这位同学就是秦来雨!只听他一本正经地讲到:“老师,俺想了一个好办法。”王芸定睛望了一下坐在最后一排看似不起眼的那个地方的秦来雨,马上反问道:“秦来雨同学,请讲一下你的办法。”秦来雨说:“俺觉得可以按照每个同学的高矮个儿头来排座位,个头低的可以坐前面几排,个头儿高的就坐后面这几排,这样大家都可以看到前面的地方。”王芸听到这,眼睛突然一亮,心里也因为学生秦来雨的回答感到格外的震惊,“难道这孩子是个天生的神童不成?”王芸在心里念叨着说,脸色露出一丝微笑,然后用很赞同的语气肯定地回应道:“嗯,这个办法非常好!秦来雨同学,你可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啊,请先坐下吧。”  “谢谢老师夸奖。”这秦来雨边说边坐了下去,王芸看着他突然一乐,心中对自己说到:“这小家伙儿居然还知道说谢谢老师。当真是不简单。”转身就对着大家讲到:“那好,同学们现在就都站起来,我们就按照秦来雨同学刚才讲的,大家都站到教室门口的这个空地方来,老师按你们的高矮个儿给大家安排座位……”教室里立刻都忙乱起来,大家全部跑去班主任王芸说的指定地点,你一眼我一眼的相互来回瞅着,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安排到什么位置上去。  忙活了好长一会儿时间,座位总算是安排好了。这回秦来雨虽然不在最后一排了,可是由于自己的身高优势,也没有怎么靠前,只是被调换到了倒数第二排的中间位置,后面坐的全是身材比较高的男孩子。秦来雨想到的这个“排座位”的办法在当时实用性很强,得到了其他各班级老师的认可和借鉴,这个排座位的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在各所学校内被延续并使用着。  ……………………………………………………  班主任王芸给大家安排完座次以后,开始讲第三件事情,就是“选班干部”。只听王芸再次击掌说:“同学们,王老师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件事呢,就是选班干部,什么是班干部呢?简单一点讲就是选班长和组长,以后除了王老师和你们的数学课陈老师之外,班干部就是咱们一年级一班最有权安排大家学习和值日、也是需要干活最多的人。日后等你们长大了,进入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或五年级,还会被选为学习委员、体育文员、卫生委员、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等。首先呢,我要向大家宣布一下我们的班长是谁。”  听到班主任王芸老师讲“有权”二字时,其实孩子们也不懂什么叫“有没有权”,但是后面的“干活最多”大家可是都明白的,所以这些孩子心里都泛起嘀咕:“不会是我吧?老师千万不要让我当班长和组长。”  “下面,王老师正式宣布,我们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的班长,就是……”  大家听到讲台上的班主任王芸讲到这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凝神灌注的竖起自己的两只小耳朵仔细听着结果,只听王芸接着说道:“秦来雨同学!大家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一片,所有人都向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秦来雨投去各种各样的目光,有的是赞允,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得意和幸灾乐祸。  王芸接着说:“秦来雨同学,下课以后到老师办公室来一下,老师和你一起安排一下咱们班分组和选组长的事情。”秦来雨立刻站起来回答:“好的,老师!”  …………………………………………………………  就这样,秦来雨开学第一天就意外的当上了班里的“班长”这个职务。其实“班长”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内各种事务的重要助手,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设想方案能否落实,关键要看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如何,所以班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班级的整体秩序氛围,尤其是“班长”这个主要角色。只是当时孩子们太小,脑袋里根本没有这种“概念”,也正是因为这,才给了秦来雨一次人生中很重要的历练,同时也为他长大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摸爬滚打和创业历程奠定下坚实而卓有成效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这天正好是周末,秦来雨把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都写完之后,突然想出去玩。于是找出了家里的各种玩具,准备去找邻居家的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说起秦来雨的这些玩具,可是多的很,在当时这个年代里也算得上仅次于“玩具收藏爱好者”了。比如:六面方型的沙包、用铁丝拧弯加上橡皮筋做的弹弓、两大玻璃罐儿的手弹猫眼琉璃球,还有三四套完整图案的“扇洋片”。  说起这个“扇洋片”,相信70后和80后出生的孩子都不会陌生。它是一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很广的儿童游戏,当时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叫“扇洋片”。它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彩色小纸牌,纸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题材多为《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动画片中的人物。纸牌的尺幅相对比较固定,一幅整版洋片的尺寸十分近似于现在A4版的电脑打印纸,通常是按照上面的图案用剪刀剪成一张一张的约为4×3厘米尺寸的单张牌面来拍着玩,所以也有很多地方把这种游戏叫“拍洋画”,南方及港台地区也称作“公仔纸”或“翁仔标”,其游戏型态相当丰富,而且因为对抗性和搜集性强,特别受到男童的喜爱。这在电子游戏盛行之前,和弹珠、竹枪等同被儿童视为“宝物”,经常随身携带,也是儿童在同侪间显现地位的象征之一。游戏时人数至少两人,孩子们把洋画合在一起,摆在地上,轮流用巴掌去拍,能拍翻即可拿走。  这种游戏的玩法也有正拍、反拍、双翻、一条龙等很多种,胜者可以赢得对方的小洋片,取胜方法有正反来回,留一张、两张不翻等等。其中最热门的莫过于“满堂红”了。“满堂红”又叫“过三关”,限定游戏参与者每人每次只能出一张或两张洋画,拍击者需将台面上所有的洋画“拍反”,然后再将这些已翻转的每张洋画全部“拍正”,此后,还需挥手扇风,利用气流之力将洋画“掀翻”,连续通过三关者,方可赢得台面全部洋画。秦来雨可是同龄孩子中玩这种游戏非常厉害的一位,基本上每次都能大获全胜。  秦来雨正捧着手里这堆小玩意儿发愁呢,不知道该拿哪些出去玩。这时,突然大门外走进两个人,边往院子里走边冲着正中间的堂屋(现在叫客厅)喊着:“家里有人吗?有没有人在家啊?”  正在堂屋里坐着织毛衣的赵玉华听到这声音,马上站起来走出去,看到迎面走来的一男一女,男的肩上背一个老式的黑色公文包,上面印着“SH两个字,脸上带一副黑边圆形的眼镜,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上衣口袋上还别着一支钢笔;女的梳着两条一般儿长的麻花辫儿,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双排扣儿式西装,手里拿着几张纸和一支钢笔,胳膊上挎着一个帆布带绑着的铝制军用水壶。赵玉华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两人的着装和长相,心里嘀咕:“这俩人并不认识呀?这是来干什么的?”于是马上问道:“同志,你们两人是做啥的呀?有什么事吗?”面前的那位女的首先回答到:“大姐,俺们是咱县城计生办的,我叫小张,旁边这位是我的同事小李,这是我们的工作证,请问这是秦有根家吗?”边说边将自己的工作证件拿出来递给赵玉华看。  “是的,两位到屋里来说吧。”赵玉华边说边往屋里请。  进了屋,赵玉华给两人倒了两杯水,坐下来就问道:“不知两位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啊?”  那位叫小李的同事坐下后回答:“是这样的,大姐,现在咱们不是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嘛,我们俩这次过来一是做一下咱们当地的人口普查,二就是跟各家各户普及一下关于《计划生育》的事情,请问您家里现在有几个孩子了呀?”赵玉华听了后,眉头微皱了一下,回答到:“原来是这样啊,俺家现在就一个儿子。”那女的笑着说:“儿子好啊,现在可是家家户户都盼着能生个儿子呢,儿子现在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可是个金元宝嘞。大姐,您儿子几岁了啊?念几年级了?”赵玉华说:“已经九岁了。今年上三年级了。”  这时,旁边坐的同事小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赵玉华,并且说到:“大姐,我们这有本关于《计划生育》的小册子给您留下,您如果识字的话可以平时多看一下,里面讲的主要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一些相关政策规定等,如果您和您的丈夫不打算再要二胎的话,现在咱们政府可是有奖励的。”赵玉华双手接过来小册子,并没有打开看,只是点头简单地回应了一声“好的”,然后把小册子就放在了手边的桌子上。  这里屋的秦来雨听到堂屋里传来陌生人的声音,本来是打算竖起耳朵先听一听在讲什么,可是当他听到“计划生育”四个字的时候,他立刻跑了出来,来到母亲赵玉华的身边张口就问:“妈妈,啥是计划生育啊?”赵玉华听到儿子突然跑过来问这个,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直接跟他讲到:“你这孩子,咋啥都爱打听呢?你要是闲得慌,就出去找你那些小朋友玩会儿去吧。”秦来雨转身瞧了一眼旁边坐的一男一女两人,撇着嘴小声地“哦”了一声就向大门口走去了。  “大姐,这就是您儿子吧?长的可真精神,齐头大耳的,一脸福相。”小张笑着说到。  “是的,可调皮了,越长大越让人操心,一天可贪玩了。”赵玉华回答着,突然她顿了顿,好像想到什么问题,立刻问小张:“对了,二位同志,我想问一下,这生不生二胎也没法控制啊?女人生孩子这种事情哪能说得准呢,有时候即便是不想生,说不定哪天就没准儿怀上了呢?”  小张笑了笑,回答说:“大姐,这个您不用担心,现在咱们医学条件也进步了,不再像以前那么落伍,如果决定不打算生二胎的父母,可以到咱们县城的人民医院去做结扎或套环儿手术,听说这是一种小手术,非常简单,而且对身体也不对有啥伤害和影响,具体情况我也了解的不是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的详细点,可以到咱们县城的人民医院去咨询一下。”  赵玉华点头“哦”了一声。  这时,旁边的同事小李给小张递了个眼神,小张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两人站起身便向赵玉华说:“大姐,时间也不早了,俺俩人还要去其他几家去转转,如果没啥事的话,俺俩就先走啦。大姐,谢谢您支持我们的工作。记住,我们的宣传口号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呵呵……”赵玉华也站起身,笑着说:“那好,我送送你们。”三人边说边朝外面走。  送走了这俩人以后,赵玉华自己回到屋里坐下来,也没有心情织毛衣了,心想等丈夫秦有根下班回了家后一定要和他好好商量一下这个事情。  …………………………………………………………  话说,这秦来雨出了门,看到邻居姜启明家的儿子姜少坤手里握着一根带把儿的铁棍儿,正推着一个大约直径有五十公分(厘米)左右的铁圈儿来回跑,倒了又扶起来推,推了又倒,正玩的不亦乐乎的,秦来雨感到很好奇,以前没有玩过这个,准备过去一探究竟。恰巧旁边本来都在玩“跳房子”的几个附近住户的男孩子也看到姜坤推着个铁圈儿“唦唦唦”的往这边跑,其中有个喊“快看,那小子玩的是什么?”一起玩着的小伙伴儿顺着他用手指着的方向瞧过去,全部愣住了,都停了下来盯着姜少坤的手上瞧。只见这几个小孩子交头接耳的在那里不知道嘀咕些什么,然后就朝着姜少坤的方向一同走了去,把正弯腰捡着地上铁圈儿的姜少坤给围在了中间。其中为首的一个个头儿挺高的男孩儿用手指了指姜少坤手里拿着铁圈儿和铁棍儿,晃着他那圆咕隆咚的大脑袋说:“小子,把你手里的玩意儿拿过来让我玩一下。”姜少坤本来个子长的就不高,看到比他年龄大出两三岁的这几个男孩子把自己团团围住,眼神看上去似乎也不太对劲儿,心里不禁发怵起来,然后有些无奈的问到:“那你玩过了以会还给我吗?”突然旁边一位男孩子用手冲着姜少坤的脸就是一巴掌,指着他鼻子就说:“你小子知道这是谁吗?他可是咱这附近的孩子王,叫孙卫虎,咱们这几个哥们儿里面他年龄最大,是我们的头儿,我们都叫他虎哥。虎哥要玩你的东西还用得着还吗?”后面的一个男孩子也趁机踢了姜少坤一脚,问到:“你是不是住这里住的啊?连虎哥都不认识?”姜少坤急忙将手中的物件儿抓的更紧,侧了一下身子说:“你们如果不还给我的话,我可不给你们玩,这可是我爷爷今天刚给我做好的玩具。”为首的那个叫孙卫虎的男孩子握了两下自己的小拳头,很蔑视的对着姜少坤说到:“你小子如果不给我玩的话,信不信今天揍你一顿?”说着就准备上前动手去抢。  此时,突然在对面传来很洪亮的一个男孩子的声音:“不许动手,都给我放开他!”  几个男孩儿听到声音便放眼瞧过去,想看看到底是谁。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往这边走过来的秦来雨。  站在孩子们中间的姜少坤本来吓的以为今天要挨顿胖揍,估计连自己的新玩具也会被抢走,吓得差点哭了,一听到是秦来雨的声音,当时就来精神了,口中便大喊:“小叔,他们抢我的东西,还要打我!”  小叔?是的,没有听错,姜少坤嘴里喊的“小叔”正是秦来雨。这又是从哪儿论的呢?是因为“辈分”的原因,按照当地“辈分”严格来讲,秦来雨和姜少坤的父亲姜启明是同一辈的。  说起“辈分”,中国人可是很有讲究的,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SD这个地方,因为受“孔圣人”的教育影响,大家一向推崇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的“辈分”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称呼必须准确,特别是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的字置于姓后。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常不入宗谱(其实这也是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所导致的)。现如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一般也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其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  “辈分”用字是自家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辈分”不但清晰地划分出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而且还对自己的祖辈、曾祖辈、高祖辈、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姊妹及其相关亲属的称谓、礼节、注意事项等给出明确地规定,就连在行走、问好或是吃饭时,对坐次和位置也都十分的讲究,比如吃饭时对客人应礼让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轻、辈分也小,应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否则就会被人轻视,受人嗤之以鼻。“辈分”用字还用以加强宗族内的宗法制度,其用字也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福、禄、吉、祥、孝、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赐、启、先等。宗谱的行辈字派是宗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比如孔氏家族的人现今仍然在延用的“……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等。所以当地的人们取名字时是不可以和同宗族的其他人同名或同字的,尤其是长辈名字中出现的文字,除了姓之外,其余的尽可能不要相同,这是宗法制度,规矩很严格,任何人不得违背。这在之前提到的孔宪宗家和马景江家等人给自己孩子们取的名字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规律。  秦家虽是当地少有的姓氏,但在当地的辈分儿却是很高,别看秦来雨年龄不大,在当地无论是原来的乡村还是现在的县城,那辈分都是极高的,许多同龄的孩子或者甚至比他大很多的人都要管他叫声“叔叔”呢。所以姜少坤才会称呼秦来雨“小叔”。  “这儿没有你的事儿,一边呆着去,多管闲事的话小心连你一起揍。”几个孩子站在那里对着走过来的秦来雨大声喝道。  秦来雨仔细瞧了瞧这几个毛头小子,上下打量一番,然后就说:“你们是不是也想要他手里的玩具?”  “怎么?难道你小子也想看上了不成?看不出来你也是过来抢东西的啊。”为首的孙卫虎反问说。  “抢我倒是抢不过你们,不过如果你们有种的话,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让咱们来个公平竞争。就怕我说出来,你们也没有胆量接受。”秦来雨说。  孙卫虎嗤鼻一笑,说到:“小子,你不要只知道在那吹牛,我孙卫虎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怕过谁,就这附近的孩子们,你问问不怕我?哪个能打的过我?小子,你说说你的办法来听听看。到底是个啥办法?”  “好,那我就说给你们听听,办法就是,你们当中选出一个人来和我比‘斗拐’,但是提前说好,‘斗拐’时不可以用手,如果谁赢了,他手里的玩具就归谁,一定要说话算话,不许耍赖,否则我就叫大人找你们家去把东西要回来。你们说说咋样?”秦来雨大声讲到。  “斗拐?”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然后目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