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享健身仓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

共享健身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健身|融资|盒子_新浪新闻
如今这个时代称为“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小马扎”……似乎人们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共享”状态,这股风潮如今吹到了健身房领域。自今年3月,第一个橘色外观的“ParkBox公园盒子”在上海的张江人才城落地后,这种共享健身仓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各大社区、商场和公园里出现。8-28平方米不等的仓库式健身房,配备有跑步机、哑铃组、重训架以及智能教练设备。使用者只需要用一部手机进行预约,并且准备10元“零花钱”,就可以进行一场“说练就练的健身”。这种共享健身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共享+运动”真的可以成为健身者的新选择?这种概念又是否真的能像他们创始团队所言,“改变中国人的运动观念”。“ParkBox公园盒子”“共享健身仓”正在升级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就被提出,到了2017年下半年,各家经营“共享健身仓”的公司纷纷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8月初,一家共享运动仓创业公司在北京东部的部分小区里推出了一款共享健身仓。这是一款4-5平方米的密闭健身房,可供一两名健身者共同使用,配置有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设备,运动者在健身室还可以边跑步边看电视。日,北京,共享健身仓亮相十里堡。视觉中国 资料图如果把这种健身仓看作是“第一代产品”的话,那在上海正式发布和投入运营的“ParkBox公园盒子”,则是升级过后的“共享健身”概念。在预约、使用及付费手段类似的情况下,“公园盒子”的设计团队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仓分为2人仓、4人仓、5人仓三种,大小从8-28平方米不等。根据这些“盒子”所放置的社区住户数以及人群特征的不同,健身仓内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例如4人仓内放置有划船机,而5人仓内则更换成一辆“智能单车”。“升级”的共享健身仓重在强调“共享”的概念。“健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有了方便的健身环境,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难成行。”“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黄晓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心目中理想的“共享”概念,应该是在“拉低健身门槛的同时,能在共享健身仓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来健身”。公园盒子创始人黄晓蕾正因如此,黄晓蕾的团队在仓内加入了“互动式人工智能健身教练”并且在智能单车上安装了“人机在线PK”程序,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盒约”的健身达人预约软件。这些新概念的叠加融合,不仅仅是为帮助健身者找到持续锻炼的动力,也期待为共享健身仓能够留住“初始客户”。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我们的健身仓都有对流风和空气交换系统,仓内还有PM2.5的过滤系统。所有健身仓都是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投入使用。”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健身仓时,“公园盒子”的工作人员对于空气和卫生问题显得很有信心,“每个健身仓我们都会定时清洁。”不论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盒子”,由于空间有限都未设置储物柜,即便是28平方米的“盒子”,也只多了一个更衣室。健身者的财物如何保障,成了这些设计团队下一步的考量方向。“其实我们在设计这种健身仓时,主要针对的是‘社区5分钟健身圈’群体,他们更多可以回家放好东西,换好衣服再出门健身。”作为这种共享健身概念的创始人之一,韦臻承认,狭小空间对于存放物品是个不便因素。当然,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健身者的身体安全状况。健身者在使用重量器械时不慎致伤或出现“心脏骤停”、“突然失去意识”等意外……又如何及时施救?目前,健身仓的应对只是24小时监控,但“公园盒子”的团队意识到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和完善的方面,“当投入更多健身仓后,我们可能会和小区物业合作,保证健身者的安全。”优缺并存不影响“风口”优势与缺陷并存是共享健身仓的现状,但并不影响它站在资本的风口。以北京的共享健身仓为例,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他们的项目在一周内获得由猎鹰资本、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等投资方连着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透露,团队在一小时内就决定投资并完成打款。在他看来,“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将会引领一批共享运动设备的新风潮。而上海的“公园盒子”团队虽然没有公开融资情况,但据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在今年6月份就完成了Pre-A轮的融资,投资方为熊猫资本,“我们在10月份正式举行发布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资本热衷的背后,共享健身仓又能否为广大普通健身人群所接受?“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至少在某些行业领域内,这种“概念”已被认可。“根据我多年观察,在上海的中高档社区里,由物业公司独立运营的综合性健身会所运营状况普遍不好;一些由品牌公司运营的专业健身会所,它们能够吸引业主,却难以拓展社区外的资源,因此会遇到另一个瓶颈。”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可以成为两者的‘折中’形式,在未来如果和社区物业公司形成联系就管理方便,一旦人流量需求足够就可以长期存在,还可以增加小区物业的附属价值。”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公园盒子”如今在上海仅仅投放了32个健身仓,其中部分尚在调试,他们的团队已在筹划未来。“我们的计划是在今后的半年内,先在北上广深投放1000个,主要投放的是社区,效果好的话会全面铺开。”它能开启健身房领域的变革吗?共享健身仓的出现,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健身的新需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而国家体育总局的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健身市场规模也在大幅递增。在黄晓蕾的眼中,这样的发展态势还无法唤醒潜在的健身人群,“据有关数据反馈,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可见这里面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共享运动仓可以作为专业健身的有益补充,但从消费市场来看,它离满足专业运动仍有距离。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就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共享健身仓是借用了“共享”这个概念,本质上还是“社区MINI健身房”。“客观上说,消费者健身的确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刚性如何,还需要冷静观察。”张庆同时表达了对于共享健身仓现阶段问题的隐忧,“若只有便利性,而设备单一,缺乏氛围的话,能否具有吸引力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其次是经济性,这种模式需要有广泛布点,有足够多的终端,但硬件投入以及维护成本和收入难成正比,除非开拓广告等收入来源。”实际上,像“ParkBox公园盒子”这样的共享健身仓,仅北京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竞品,包括刚刚登陆不久的“觅跑”以及另一个和它几乎完全一样的共享健身仓“抖吧”。后者有比“觅跑”更多的优点——室内WIFI、场地更大、无需押金。可以预见,当这几个共享健身仓的提供商都不断扩展版图后,他们的“正面对决”是迟早的。摩拜单车和ofo争夺市场的戏码,仿佛即将在健身领域再现。可当资本大批流入,共享健身仓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放大。就如网友们说的,“这样的共享健身仓,到底是为了健身,还是仅仅为了噱头?”
责任编辑:张义凌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我公司生产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路径,游乐设备,游乐设施,体育器材,康体设备,儿童玩具,篮球架,组合滑梯,塑料滑梯等产品.为物业小区,社区,公园,广场,幼儿园,重庆华腾健身器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华腾公司凭借成熟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生产的健身路径系列、乒乓球台系列、篮球架系列,广泛用于学校、广场、公园绿地、社区、企业、敬老院、新农村建设、文化大院、医院等场所。
  公司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与真诚守信的态度,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业绩,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事业的腾飞做出最大贡献!
  重庆健身器材健身器械供应/重庆体育器材体育用品销售/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重庆华腾健身器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享健身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
共享健身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
  如今这个时代称为“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小马扎”……
似乎人们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共享”状态,这股风潮如今吹到了健身房领域。
自今年3月,第一个橘色外观的“ParkBox公园盒子”在上海的张江人才城落地后,这种共享健身仓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各大社区、商场和公园里出现。
8-28平方米不等的仓库式健身房,配备有跑步机、哑铃组、重训架以及智能教练设备。使用者只需要用一部手机进行预约,并且准备10元“零花钱”,就可以进行一场“说练就练的健身”。
这种共享健身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共享+运动”真的可以成为健身者的新选择?这种概念又是否真的能像他们创始团队所言,“改变中国人的运动观念”。
“ParkBox公园盒子”
“共享健身仓”正在升级
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就被提出,到了2017年下半年,各家经营“共享健身仓”的公司纷纷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8月初,一家共享运动仓创业公司在北京东部的部分小区里推出了一款共享健身仓。这是一款4-5平方米的密闭健身房,可供一两名健身者共同使用,配置有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设备,运动者在健身室还可以边跑步边看电视。
日,北京,共享健身仓亮相十里堡。视觉中国 资料图
如果把这种健身仓看作是“第一代产品”的话,那在上海正式发布和投入运营的“ParkBox公园盒子”,则是升级过后的“共享健身”概念。
在预约、使用及付费手段类似的情况下,“公园盒子”的设计团队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仓分为2人仓、4人仓、5人仓三种,大小从8-28平方米不等。
根据这些“盒子”所放置的社区住户数以及人群特征的不同,健身仓内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例如4人仓内放置有划船机,而5人仓内则更换成一辆“智能单车”。
“升级”的共享健身仓重在强调“共享”的概念。
“健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有了方便的健身环境,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难成行。”“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黄晓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心目中理想的“共享”概念,应该是在“拉低健身门槛的同时,能在共享健身仓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来健身”。
公园盒子创始人黄晓蕾
正因如此,黄晓蕾的团队在仓内加入了“互动式人工智能健身教练”并且在智能单车上安装了“人机在线PK”程序,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盒约”的健身达人预约软件。
这些新概念的叠加融合,不仅仅是为帮助健身者找到持续锻炼的动力,也期待为共享健身仓能够留住“初始客户”。
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
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
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
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
“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
“我们的健身仓都有对流风和空气交换系统,仓内还有PM2.5的过滤系统。所有健身仓都是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投入使用。”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健身仓时,“公园盒子”的工作人员对于空气和卫生问题显得很有信心,“每个健身仓我们都会定时清洁。”
不论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盒子”,由于空间有限都未设置储物柜,即便是28平方米的“盒子”,也只多了一个更衣室。
健身者的财物如何保障,成了这些设计团队下一步的考量方向。
“其实我们在设计这种健身仓时,主要针对的是"社区5分钟健身圈"群体,他们更多可以回家放好东西,换好衣服再出门健身。”作为这种共享健身概念的创始人之一,韦臻承认,狭小空间对于存放物品是个不便因素。
当然,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健身者的身体安全状况。
健身者在使用重量器械时不慎致伤或出现“心脏骤停”、“突然失去意识”等意外……又如何及时施救?
目前,健身仓的应对只是24小时监控,但“公园盒子”的团队意识到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和完善的方面,“当投入更多健身仓后,我们可能会和小区物业合作,保证健身者的安全。”
优缺并存不影响“风口”
优势与缺陷并存是共享健身仓的现状,但并不影响它站在资本的风口。
以北京的共享健身仓为例,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他们的项目在一周内获得由猎鹰资本、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等投资方连着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
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透露,团队在一小时内就决定投资并完成打款。在他看来,“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将会引领一批共享运动设备的新风潮。
而上海的“公园盒子”团队虽然没有公开融资情况,但据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在今年6月份就完成了Pre-A轮的融资,投资方为熊猫资本,“我们在10月份正式举行发布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
资本热衷的背后,共享健身仓又能否为广大普通健身人群所接受?
“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
至少在某些行业领域内,这种“概念”已被认可。“根据我多年观察,在上海的中高档社区里,由物业公司独立运营的综合性健身会所运营状况普遍不好;一些由品牌公司运营的专业健身会所,它们能够吸引业主,却难以拓展社区外的资源,因此会遇到另一个瓶颈。”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可以成为两者的"折中"形式,在未来如果和社区物业公司形成联系就管理方便,一旦人流量需求足够就可以长期存在,还可以增加小区物业的附属价值。”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公园盒子”如今在上海仅仅投放了32个健身仓,其中部分尚在调试,他们的团队已在筹划未来。
“我们的计划是在今后的半年内,先在北上广深投放1000个,主要投放的是社区,效果好的话会全面铺开。”
它能开启健身房领域的变革吗?
共享健身仓的出现,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健身的新需求。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而国家体育总局的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健身市场规模也在大幅递增。
在黄晓蕾的眼中,这样的发展态势还无法唤醒潜在的健身人群,“据有关数据反馈,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可见这里面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共享运动仓可以作为专业健身的有益补充,但从消费市场来看,它离满足专业运动仍有距离。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就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共享健身仓是借用了“共享”这个概念,本质上还是“社区MINI健身房”。
“客观上说,消费者健身的确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刚性如何,还需要冷静观察。”
张庆同时表达了对于共享健身仓现阶段问题的隐忧,“若只有便利性,而设备单一,缺乏氛围的话,能否具有吸引力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其次是经济性,这种模式需要有广泛布点,有足够多的终端,但硬件投入以及维护成本和收入难成正比,除非开拓广告等收入来源。”
实际上,像“ParkBox公园盒子”这样的共享健身仓,仅北京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竞品,包括刚刚登陆不久的“觅跑”以及另一个和它几乎完全一样的共享健身仓“抖吧”。后者有比“觅跑”更多的优点——室内WIFI、场地更大、无需押金。
可以预见,当这几个共享健身仓的提供商都不断扩展版图后,他们的“正面对决”是迟早的。
摩拜单车和ofo争夺市场的戏码,仿佛即将在健身领域再现。可当资本大批流入,共享健身仓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放大。
就如网友们说的,“这样的共享健身仓,到底是为了健身,还是仅仅为了噱头?”
责任编辑:共享健身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
13:56:55 &&来源:澎湃新闻
公园盒子创始人黄晓蕾正因如此,黄晓蕾的团队在仓内加入了“互动式人工智能健身教练”并且在智能单车上安装了“人机在线PK”程序,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盒约”的健身达人预约软件。这些新概念的叠加融合,不仅仅是为帮助健身者找到持续锻炼的动力,也期待为共享健身仓能够留住“初始客户”。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我们的健身仓都有对流风和空气交换系统,仓内还有PM2.5的过滤系统。所有健身仓都是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投入使用。”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健身仓时,“公园盒子”的工作人员对于空气和卫生问题显得很有信心,“每个健身仓我们都会定时清洁。”不论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盒子”,由于空间有限都未设置储物柜,即便是28平方米的“盒子”,也只多了一个更衣室。健身者的财物如何保障,成了这些设计团队下一步的考量方向。“其实我们在设计这种健身仓时,主要针对的是 社区5分钟健身圈 群体,他们更多可以回家放好东西,换好衣服再出门健身。”作为这种共享健身概念的创始人之一,韦臻承认,狭小空间对于存放物品是个不便因素。当然,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健身者的身体安全状况。健身者在使用重量器械时不慎致伤或出现“心脏骤停”、“突然失去意识”等意外……又如何及时施救?目前,健身仓的应对只是24小时监控,但“公园盒子”的团队意识到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和完善的方面,“当投入更多健身仓后,我们可能会和小区物业合作,保证健身者的安全。”优缺并存不影响“风口”优势与缺陷并存是共享健身仓的现状,但并不影响它站在资本的风口。
&&&&&2&&&&
& ( 13:56:52)
& ( 13:50:33)
& ( 13:50:23)
& ( 13:50:23)
& ( 13:46:45)共享健身仓瞄准社区: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_网易财经
共享健身仓瞄准社区: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共享健身仓升级瞄准社区,究竟是炒概念还是萌芽的健身革命)
如今这个时代称为“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小马扎”……似乎人们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共享”状态,这股风潮如今吹到了领域。自今年3月,第一个橘色外观的“ParkBox公园盒子”在上海的张江人才城落地后,这种共享健身仓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各大社区、商场和公园里出现。8-28平方米不等的仓库式健身房,配备有跑步机、哑铃组、重训架以及智能教练设备。使用者只需要用一部手机进行预约,并且准备10元“零花钱”,就可以进行一场“说练就练的健身”。这种共享健身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共享+运动”真的可以成为健身者的新选择?这种概念又是否真的能像他们创始团队所言,“改变中国人的运动观念”。“ParkBox公园盒子”“共享健身仓”正在升级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就被提出,到了2017年下半年,各家经营“共享健身仓”的公司纷纷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8月初,一家共享运动仓创业公司在北部的部分小区里推出了一款共享健身仓。这是一款4-5平方米的密闭健身房,可供一两名健身者共同使用,配置有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设备,运动者在健身室还可以边跑步边看电视。日,北京,共享健身仓亮相十里堡。视觉中国 资料图如果把这种健身仓看作是“第一代产品”的话,那在上海正式发布和投入运营的“ParkBox公园盒子”,则是升级过后的“共享健身”概念。在预约、使用及付费手段类似的情况下,“公园盒子”的设计团队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仓分为2人仓、4人仓、5人仓三种,大小从8-28平方米不等。根据这些“盒子”所放置的社区住户数以及人群特征的不同,健身仓内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例如4人仓内放置有划船机,而5人仓内则更换成一辆“智能单车”。“升级”的共享健身仓重在强调“共享”的概念。“健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有了方便的健身环境,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难成行。”“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黄晓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心目中理想的“共享”概念,应该是在“拉低健身门槛的同时,能在共享健身仓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来健身”。公园盒子创始人黄晓蕾正因如此,黄晓蕾的团队在仓内加入了“互动式人工智能健身教练”并且在智能单车上安装了“人机在线PK”程序,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盒约”的健身达人预约软件。这些新概念的叠加融合,不仅仅是为帮助健身者找到持续锻炼的动力,也期待为共享健身仓能够留住“初始客户”。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我们的健身仓都有对流风和空气交换系统,仓内还有PM2.5的过滤系统。所有健身仓都是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投入使用。”当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健身仓时,“公园盒子”的工作人员对于空气和卫生问题显得很有信心,“每个健身仓我们都会定时清洁。”不论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盒子”,由于空间有限都未设置储物柜,即便是28平方米的“盒子”,也只多了一个更衣室。健身者的财物如何保障,成了这些设计团队下一步的考量方向。“其实我们在设计这种健身仓时,主要针对的是 社区5分钟健身圈 群体,他们更多可以回家放好东西,换好衣服再出门健身。”作为这种共享健身概念的创始人之一,韦臻承认,狭小空间对于存放物品是个不便因素。当然,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健身者的身体安全状况。健身者在使用重量器械时不慎致伤或出现“心脏骤停”、“突然失去意识”等意外……又如何及时施救?目前,健身仓的应对只是24小时监控,但“公园盒子”的团队意识到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和完善的方面,“当投入更多健身仓后,我们可能会和小区物业合作,保证健身者的安全。”优缺并存不影响“风口”优势与缺陷并存是共享健身仓的现状,但并不影响它站在资本的风口。以北京的共享健身仓为例,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他们的项目在一周内获得由猎鹰资本、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等投资方连着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透露,团队在一小时内就决定投资并完成打款。在他看来,“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将会引领一批共享运动设备的新风潮。而上海的“公园盒子”团队虽然没有公开融资情况,但据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在今年6月份就完成了Pre-A轮的融资,投资方为熊猫资本,“我们在10月份正式举行发布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资本热衷的背后,共享健身仓又能否为广大普通健身人群所接受?“ParkBox公园盒子”内景至少在某些行业领域内,这种“概念”已被认可。“根据我多年观察,在上海的中高档社区里,由物业公司独立运营的综合性健身会所运营状况普遍不好;一些由品牌公司运营的专业健身会所,它们能够吸引业主,却难以拓展社区外的资源,因此会遇到另一个瓶颈。”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可以成为两者的 折中 形式,在未来如果和社区物业公司形成联系就管理方便,一旦人流量需求足够就可以长期存在,还可以增加小区物业的附属价值。”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公园盒子”如今在上海仅仅投放了32个健身仓,其中部分尚在调试,他们的团队已在筹划未来。“我们的计划是在今后的半年内,先在北上广深投放1000个,主要投放的是社区,效果好的话会全面铺开。”它能开启健身房领域的变革吗?共享健身仓的出现,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健身的新需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而国家体育总局的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健身市场规模也在大幅递增。在黄晓蕾的眼中,这样的发展态势还无法唤醒潜在的健身人群,“据有关数据反馈,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可见这里面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共享运动仓可以作为专业健身的有益补充,但从消费市场来看,它离满足专业运动仍有距离。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就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共享健身仓是借用了“共享”这个概念,本质上还是“社区MINI健身房”。“客观上说,消费者健身的确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刚性如何,还需要冷静观察。”张庆同时表达了对于共享健身仓现阶段问题的隐忧,“若只有便利性,而设备单一,缺乏氛围的话,能否具有吸引力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其次是经济性,这种模式需要有广泛布点,有足够多的终端,但硬件投入以及维护成本和收入难成正比,除非开拓广告等收入来源。”
实际上,像“ParkBox公园盒子”这样的共享健身仓,仅北京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竞品,包括刚刚登陆不久的“觅跑”以及另一个和它几乎完全一样的共享健身仓“抖吧”。后者有比“觅跑”更多的优点——室内WIFI、场地更大、无需押金。可以预见,当这几个共享健身仓的提供商都不断扩展版图后,他们的“正面对决”是迟早的。摩拜单车和ofo争夺市场的戏码,仿佛即将在健身领域再现。可当资本大批流入,共享健身仓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放大。就如网友们说的,“这样的共享健身仓,到底是为了健身,还是仅仅为了噱头?”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王文华_NF5982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觅跑共享健身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