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天小区门口看到跑步看到了啥

下雨时,是走路淋到的雨少还是跑步淋到的雨少?
| 死理性派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95281人加入此小组
注:之前在百度贴吧,qq空间等地方贴出来过,基本没有任何反响。今天在这里贴出。人格保证绝对是原创。如果大家在别的地方见过,肯定是我贴的,或者被转载的。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高深,但确实有人会搞错,如果之前有人讨论或类似的问题,请大家莫要见笑。------------------------------------分割线--------------------------------------------
这是一个曾经被广泛讨论的问题,直至今天还可以在网络和刊物上看到人们的讨论。持两种观点的都有,有人认为跑步淋到的雨更少,有人认为走路淋到的雨更少。前者认为跑步可以缩短到达某地的时间,因此可以淋到更少的雨。后者认为走路速度慢,和雨的相对速度就小,因此淋到的雨更少。
至于实际的验证,我只是在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节目中见过。对于这个问题,节目组先后在两期节目中做过两次试验,第一次的结果是走路淋到的雨更少,而第二次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他们的试验并没有让这个问题变得清晰,而是更加令人迷惑。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淋到的雨”指的是什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1.所有的淋到身上的雨;2.某一时刻人身上的雨水量。我们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哪一个呢?其实我们要考察怎样才能淋到更少的雨,换一种说法,就是怎样才能在下雨时更舒适一点。显然,上面列举的两种雨量都会对人的舒适度产生影响,关键就是哪种更重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身上所能储存的雨量是有限的(头发,衣服鞋子,皮肤上沾的水)。同一个人,在大雨中淋一个小时,和淋十个小时,虽然身上储存的雨水量是一样的(不管一个还是十个小时都是湿透),但是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淋十个小时身上遭受的雨水肯定要比一个小时的要多,也肯定比一个小时更难受。所以,“淋到的雨”指的应该是淋到身上的所有的雨,而不是身上储存的雨水量。
第二个概念:“淋到的雨更少”,指的是相同的时间内,还是走过相同的距离?这个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平时我们不得不淋雨的时候,无非是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果站着不动,比如在雨中干活什么的就涉及不到跑还是走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走过相同的距离,是跑还是走淋到的雨更少。其实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同的时间的话,稍微运用一下极限思维这个问题就有有答案了,就没那么有争议了。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全世界都在下雨,而且是一样大的雨。一个人可以用7.9km/s的速度跑(当然没人可以跑这样快,这里只是做个假设,这个速度我有意设得大一些,只是比这个数还大的话就要飞出地球了),也可以用1m/s的龟速挪步。那么在一秒钟之内,哪种方式淋到的雨更多呢?当然是7.9km/s的那个。
好了,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更加清晰的语言重新表述:同一个人在密度均匀的雨中从A地到达B地,在这次旅程中,是速度快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还是速度慢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在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之前,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来做初步的分析。平时天上下起雨的时候,人们大多是加快脚步,还是放慢脚步呢?我想大家看到的大多还是加快脚步吧。试想一下,你现在在一座楼房的门口,前面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另一边是另一座楼。天上正在下着雨,你想要到院子另一端的那座楼里去。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选择用几秒钟的时间跑步过去,也可以选择以蜗牛的速度用一下午的时间慢慢挪过去。哪一种淋到的雨更少呢?如果你跑步过去,也许身上只是稍微湿了一点。如果用一下午的时间慢慢挪过去的话,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肯定已经全身湿透了。
到了这里,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很明了了。不过要让我们的结论有足够的说服力,就必须用精准的计算加以证明。下面就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想要通过计算得到某种结论,就必须控制变量。我们假设雨是在空气中均匀分布的,而且是始终以相同的速度落向地面的。如果我们把雨本身当成参照物,那么雨就是一些在空中均匀分布的静止不动的水滴,就像图1中的那样。下雨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地面相对于雨滴以雨的速度向上运动。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图2中的样子。
至于雨中的人,我们可以简化成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不妨设为1.0m×0.3m×1.7m的一个立方体。淋到的雨的多少,取决于人在雨中扫过的体积。图3是在雨中,一个人从A地走到B地的示意图。绿色方块代表人。设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m,雨下落的速度是5m/s。
先来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如果这个人可以不花费任何时间从A地“瞬移”到B地的话,他扫过的面积就等于他的身高乘以AB两地之间的距离,即1.7×10=17㎡(如图4所示)。如果他在雨中站着不动,那么他每秒钟扫过的雨的面积是雨的速度乘以他头顶的宽度,即0.3×5=1.5㎡/s(见图5)。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淋到的雨会逐渐增加直到无穷大。所以,速度无穷大比速度为0淋到的雨要少。
当然,实际的情况是,要从A地到B地,不能静止不动也不能瞬移,而是需要以一定的速度前进。设此人跑步的速度是8m/s,走路的速度是1m/s。
那么这就相当于此人相对于雨向斜上方行进,竖直方向的分速度是5m/s,水平方向的分速度跑步时是8m/s,走路时是1m/s。 如果他跑步过去,所需时间为:10m÷8m/s=1.25s 则他相对于雨在竖直方向运行的距离为1.25s×5m/s=6.25m。图6中空白部分就是他在雨中扫过的面积。我们把这块区域单独拿出来,可以看到这块区域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组成,我们设它们为X(红色区域)和Y(黄色区域)。它们的面积分别为:
X:0.3×6.07=1.821㎡
Y:10.3×1.7=17.51㎡
所以总的面积为1.821㎡+17.51㎡=19.331㎡。
如果他走路过去,同样的道理,所需时间:10m÷1m/s=10s;他相对于竖直方向运行的距离为5m/s×10s=50m。
X:0.3×50=15㎡
Y:10.3×1.7=17.51㎡
总的面积为15㎡+17.51㎡=32.51㎡。因此,跑过去比走过去淋到的雨要少。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走过相同的距离,X的面积(头顶淋到的雨)和行进的速度成反比,而Y的面积(身体前面淋到的雨)和行进速度没有关系。因而整体来看,行进的速度越慢,人在雨中扫过的区域就越陡峭,面积也就越大。所以最终我们得到结论,同一个人在密度均匀的雨中从A地到达B地,在这次旅程中,速度快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
+ 加入我的果篮
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
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
游戏宅小组管理员
定性思考一下就行了呗影响受水量的直接因素其实是两个:时间和接收面积。时间上,跑步明显优于走路。接收面积上,只要有速度,面积就没有变化,都是头顶和前侧。所以,怎么想都是多跑两步划算。
如果脑袋大个子低,怕是结果不一样吧
的话:如果脑袋大个子低,怕是结果不一样吧脑袋大个子低的话就更应该跑步了,你注意看我的分析了么
的话: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确实,淋雨时间长了会难受,淋雨速度大了也会难受。还有N多实际情况需要考虑。不过真的要分析的话就只能控制变量,不考虑这些因素了。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事,大意是:一个人(A)问,下雨时大家为什么跑呢?前面不也是雨吗?其它人都说他说的有道理,跑没有任何作用,正说着,下起雨了,这伙人纷纷跑起来了,这个人(A)就喊道:“你们干嘛跑啊,前面不也是雨吗?”其中一个人回头答应了一句:我总得做点什么表示我知道下雨了吧!
数学/化学爱好者
主题站有一篇文章讲同样的话题,可以参考下。爪机不开传送门了
流言终结者
根据楼主的分析,我们显然可以得到:跑步,时间为:10m÷8m/s=1.25s,淋雨量为19.331㎡,评均每秒为15.46;步行,时间为10s,淋雨量为32.51㎡,平均每秒3.251。因此同志们,如果没跑到地雨就停了,显然亏大了
令V为淋到的水总体积,s为总路程,定义"淋程"为μ=V/s,假设物体速率v始终不变,雨速v0有μ=S(v)sqrt(1+(v0/v)^2)S(v)为不同速率下的物体截面积对于lz的条件(底=a,高=b)确实可以得出μ=b+a*(v0/v)但是这并不对一般物体成立,比如半圆R:μ=R[sqrt(1+(v0/v)^2)+v0/v]不过应该可以证明,对一般物体总有v-&inf时有μ为最小值
这个话题以前和朋友讨论过,后来终止了讨论,主要是觉得:1. 很难量化“淋雨多和少”? 以降雨量那个科学定义作为标准还是以人的主管感受作为标准? 2. 实际降雨,其实,每一时刻每一地点雨量大小都有区别,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很大,难以量化。3. 很难界定淋雨的距离,人在短距离冲刺和长跑的时候,姿势差别很大,淋雨面积会有区别,而距离又会影响到淋雨时间。撇开以上因素,如果以“降雨量”的定义作为判断淋雨多少的标准,如果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人为的用喷头喷水,这事儿,就很容易鉴定了。PS1: 你的假设(雨均匀分布和恒速)其实就是假设没有风的作用(也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因素),这之后,你对人的受雨面积的假定显然不符合人走路和跑动时候的实际情况。PS2:你为了简化计算,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但是在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人的受雨面积)却又试图量化分析,前者的假设和后者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到模型最终结论。最忌讳的就是这样去建模分析,要么都是假设然后做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要么都量化分析搞出一个很复杂的模型。如果说前面的假设对后面需要量化分析的量没影响或者影响很小是可以前者假设后者量化来建模,这样的模型,最终结论也不会偏差太大。综上,你的模型存在致命缺陷,没什么讨论价值。
不应该这么算,我们实际上在说跑或走时,并没有按楼主假设模型来思考,我们更多是是将走假设成一种准静态,就是说,忽略头部以下的雨水,简言之走和跑的区别就是头部以下被淋的程度。
的话:这个话题以前和朋友讨论过,后来终止了讨论,主要是觉得:1. 很难量化“淋雨多和少”? 以降雨量那个科学定义作为标准还是以人的主管感受作为标准? 2. 实际降雨,其实,每一时刻每一地点雨量大小都有区别,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很大,难以量化。3. 很难界定淋雨的距离,人在短距离冲刺和长跑的时候,姿势差别很大,淋雨面积会有区别,而距离又会影响到淋雨时间。撇开以上因素,如果以“降雨量”的定义作为判断淋雨多少的标准,如果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人为的用喷头喷水,这事儿,就很容易鉴定了。PS1: 你的假设(雨均匀分布和恒速)其实就是假设没有风的作用(也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因素),这之后,你对人的受雨面积的假定显然不符合人走路和跑动时候的实际情况。PS2:你为了简化计算,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但是在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人的受雨面积)却又试图量化分析,前者的假设和后者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到模型最终结论。最忌讳的就是这样去建模分析,要么都是假设然后做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要么都量化分析搞出一个很复杂的模型。如果说前面的假设对后面需要量化分析的量没影响或者影响很小是可以前者假设后者量化来建模,这样的模型,最终结论也不会偏差太大。综上,你的模型存在致命缺陷,没什么讨论价值。那么请问,如果不做这样的处理,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可以计算么?如果你有更好的计算方法,欢迎贴出来。你说的这些实际情况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全都考虑进去的话,就只有通过计算机建模来进行计算了,我还没有这个能力。我在这里是力图通过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你说那些不确定性因素也必须考虑进去的话,就不能控制变量,也就无从计算了。至于你说的风的问题,如果风是沿着行进方向的匀速风,那么我的这个模型还是没问题的。有风的话,只是给跑和走都加上了一个速度v,变成(8+v)m/s 和(1+v)m/s,还是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进行计算的。
的话:不应该这么算,我们实际上在说跑或走时,并没有按楼主假设模型来思考,我们更多是是将走假设成一种准静态,就是说,忽略头部以下的雨水,简言之走和跑的区别就是头部以下被淋的程度。不好意思我没有看懂,能详细给我讲讲么?
快速通过下雨区域能有效减少淋在身上,这个结论很有用。同是冥思过此问题的人支持一下。
讨论这个问题,咳咳,有点那啥吧?雨天,不得不淋雨时,肯定是要跑的,争取淋雨的时间最短。淋湿了一定是不舒服的(喜欢淋雨的抒情青年不在此列),所以,无论全湿还是半湿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回家换掉湿衣服。跑吧,除非你是抒情青年!!!
大致明白LZ的意思了分为横向淋雨和纵向淋雨。横向淋雨=距离X身高;纵向淋雨=头长度X雨的速度X行走时间。横向淋雨面积固定,因为跑的时间&走的时间,所以跑的纵向淋雨&走的纵向淋雨。说不上这个模型有什么问题,但总觉得稍微有点不对劲,或许真被雨淋狼狈跑回去的时候能想到更贴近现实的模型吧~
的话:主题站有一篇文章讲同样的话题,可以参考下。爪机不开传送门了你说的是这个吧 常在雨中跑,如何淋最少
嗯……我们学校有个人写了篇论文研究这个,得出了以多少多少米每秒的速度小跑淋的雨最少……
总之都是湿了
这个是网上刚出现不久的视频,和我的思路是一样的
其实很简单啊,假定雨量恒定,一个人从A地到B地走同样的路,那么他/她/它扫过的面积一定,路上所用时间就是淋雨的时间。好了,我们看看这块面积在走和跑这两个不同时间接的水量有什么不同吧……
跑步的话,淋雨面积会大吗?不过还是带伞比较好。
的话:跑步的话,淋雨面积会大吗?不过还是带伞比较好。不会,都是一样的。
高中生放暑假了= =下午无聊呆在家里考虑这个问题,拿A4纸画来画去还写式子[没有用高等数学方法考虑身体倾斜角]。。最后结论和你的一样,图也画的一样,但是发现一个问题网上好像都没提到过,“为了简化计算,我们近似的认为人体是个长方体,长 a 宽 b 高 h。”网上(包括果壳)都是这样假设,结论都是跑步淋的雨少(我最开始的结论也是这样),但是流言终结者的第一次淋雨实验的结论是走路淋的雨少,所以淋到的雨量明显是会有一个最小值的,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走路淋到的雨反而更少。稍微考虑一下能看出来:你们的方法是平行六面体的底面积X高,但事实上底面积是会变的。跑步时候的底面积大于走路的时候。难道你们跑步的时候只是走路的快动作吗!!手是会摆动的呀(还有身体各部分)!所以走路跑步的底面积不能用同一个x表示。那么什么条件下(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素吧)能做到“走路淋到的雨更少”,也就是流言终结者第一次实验的情况,我就不想算了,死理性派们快去算算(我觉得应该算得出来的,只要加上手脚比走路时候多摆过的面积)。
这个好像记得在那个神奇的地方看到过记得结论是当中到大雨时用跑的当小雨是用走的
应该还与风向风速有关系
如果人跟雨点同向同速(水平飞行的雨点) 理论上身体前后都不会淋雨所以淋雨量跟雨点相对人的运动方向夹角有关
走路淋得少
我觉得这个和风向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再者说雨竖直下落,跑步时接触的面积应该要多些。要控制变量
极限法呗,极快速度扫过算是跑,极慢,几乎静止是走。自然走呆的时间长,淋得多。至于那个下雨就跑的故事,明显是跑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啊……
楼主没考虑风的因素啊,就是雨落下的方向,所以建模也要三维的。如果雨不光在x轴,也就是竖直方向有速度,在y轴z轴都有速度,那计算结果就会不一样了。我总感觉,综合考虑所有情况,速度从0到无限大,淋雨量的曲线接近一个U形,是有最小值存在的,但是是一个函数关系
会不会有大头高个子的走路y面积为0而跑步y面积不为0呢来自
早点跑回家才是王道~~~
我觉得啊,打伞淋的雨少
楼主没有考虑到下雨的速度方向和人行动的速度方向是有差异的。迎着雨跑和背着雨跑,结果很不一样。因为受雨面积和相对速度都不同。
同样是简化模型,横向v=slρ 纵向v=sρvt 均匀密度,ρ是每体积空气重有多少体积水,假设迎着雨和背遮雨一样,人是飘过去的,没有重复,但是我觉得这样精度已经可以了……
引用 的话:楼主没有考虑到下雨的速度方向和人行动的速度方向是有差异的。 迎着雨跑和背着雨跑,结果很不一样。因为受雨面积和相对速度都不同。也就是说在楼主的模式下,还需要考虑增减雨滴水平速度的因素,如果是顺着雨滴移动,则需要在人的移动速度上减去雨滴水平速度,如果逆着水滴,则要加上雨滴水平速度。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应该在走路和跑步之间会有一个极小值出现,较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
引用 的话:大致明白LZ的意思了分为横向淋雨和纵向淋雨。横向淋雨=距离X身高;纵向淋雨=头长度X雨的速度X行走时间。横向淋雨面积固定,因为跑的时间&走的时间,所以跑的纵向淋雨&走的纵向淋雨。说不上这个模型有什么问...我觉得横向淋雨虽然跑的时间更短,但是扫过的距离是一样的,缩短了时间但是增加了“撞”到前方雨的频率。你们试试大雨中骑自行车就知道了,我是深有体会,骑行速度快的话雨落到脸上的频率也快,甚至会喘不过气,有种游泳的感觉啊。
为什么你们下雨要打伞啊?淋雨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
下雨从来都不跑除非是大暴雨!
走近科学里面有一集是专门讲这个论题的。。
我初中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想出来的结果是:在单位时间内,跑步淋雨更多。因为速度越高,受雨面积越大。我假设了一个人在雨中以光速跑动(忘了狭义相对论吧。。)那么空中下落的雨珠速度对他而言忽略不计,所以他整个身体的正面就都成了受雨面。然后我们再把速度降低。光速的一半——差不多;光速的四分之一——差不多……等降到普通的步行速度,那么受雨面就仅限于头和两肩了。(假设无风)反过来我们可以得到——随着速度的增加,在雨中运动的人的受雨面积也增加。所以单位时间内,速度越快,淋雨越多。
很明显是跑着淋雨少
引用 的话:我初中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想出来的结果是:在单位时间内,跑步淋雨更多。因为速度越高,受雨面积越大。我假设了一个人在雨中以光速跑动(忘了狭义相对论吧。。)那么空中下落的雨珠速度对他而言忽略不计,所...你说得对。不过我这里讨论的不是单位时间,而是单位距离。因为最终从实际来看,淋雨终究是在考察从A地到B地这段距离的吧。
真是书读多了闲的蛋疼,脑子都读傻了,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每秒落下的雨水是不是一样的,雨水会因为你跑快一点而下快一点吗?来自
都一样,这个以前在趣味几何就有讨论。
在我儿童时期有一档节目做过这个研究具体数据记不清了结果是看你的移动速度和风向风速确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开摩托淋雨一直开 没停下来 然后前面全湿了 后面还是干的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多地今天同时举办马拉松比赛 业内看好未来中国跑步市场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不少人说,如果推选当下国内最神奇的赛事,一定是非马拉松赛莫属了,似乎突然之间,这个以往少人问津的赛事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就在今天一天,全国就有上海国际马拉松、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武夷山马拉松、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四个全马赛事以及北京鸟巢半马、湖南昭山两个半程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成为全民热捧的运动方式,数十个城市马拉松赛事集体“上马”,其背后是哪些因素在驱动?
上午10点40分,在经历了三个半小时以上的长跑后,北京小伙方丹冲过了位于上海体育馆的上海马拉松比赛的重点,也创造了他自己今年的个人最好成绩。今天,在全国和他同时开跑的还有7万人。作为近几年来最热门的比赛项目,今天一天,全国有6场马拉松赛事同时举行。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闵捷介绍,由于容易参与,限制较少,近几年来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举办33项马拉松赛事,2013年则攀升到39项,参赛人数超过了75万人,2014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已经接近50场。
闵捷说,各城市的马拉松实际上就是长跑运动,大部分赛事有半程的,有十公里的,还有五公里的,“只要是参加过一些体育锻炼的,或者经常参加长跑的,都是能坚持下来的,对于参加这样一个运动,大部分的人身体的感受和心理感受来讲都是有益处的。”
对于普通跑友来说,参加马拉松赛事意味着一种可以坚持的锻炼方式,或者是一种扩宽自己社交圈子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来说,则意味着可观的旅游者和经济增长。有统计显示,一场上万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事所需成本大概在1千万左右,仅凭门票和商业赞助就可以稳稳收回成本,同时还能大幅拉动城市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增长。数据显示,仅厦门马拉松赛事,从2003年举办到2012年十年间,厦门马拉松就为厦门带来了超过10.72亿元的直接营业收入。小方说,一名马拉松爱好者,一年的花费至少上万,从这样来算,已经基本可以算出数十万跑步爱好者带来的客观效益。
除了报名费和冠名费,马拉松赛事所营造的城市名片更加值钱。闵捷介绍,冠名权就是在前期推广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牌了。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有个数字,北马品牌大概值2.5亿,今年光冠名权大概就是3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马拉松所带来的体育产业的增长也十分可观,其中跑步装备,训练课程都成为社会资本热切投资的蓝海。跑步行业从业人员坦言,参与者众,意味着未来马拉松市场将更为可观:“篮球比赛,它的场上是十个人在打,那么可能是上万人在观看。但是一场马拉松,这个是几万人在同时参与,这样的一种积极效益和经济形式,它和其他的比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这也是更多的体育赛事公司,进入跑步行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业内预计,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将实现200%的增长。未来中国跑步市场规模可以达到300亿元。专家建议,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还应该规避同质化,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同时,特色路线值得提倡。
多地今天同时举办马拉松比赛 业内看好未来中国跑步市场
”  对于普通跑友来说,参加马拉松赛事意味着一种可以坚持的锻炼方式,或者是一种扩宽自己社交圈子的生活方式。专家建议,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还应该规避同质化,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同时,特色路线值得提倡。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不少人说,如果推选当下国内最神奇的赛事,一定是非马拉松赛莫属了,似乎突然之间,这个以往少人问津的赛事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就在今天一天,全国就有上海国际马拉松、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武夷山马拉松、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四个全马赛事以及北京鸟巢半马、湖南昭山两个半程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成为全民热捧的运动方式,数十个城市马拉松赛事集体“上马”,其背后是哪些因素在驱动?
上午10点40分,在经历了三个半小时以上的长跑后,北京小伙方丹冲过了位于上海体育馆的上海马拉松比赛的重点,也创造了他自己今年的个人最好成绩。今天,在全国和他同时开跑的还有7万人。作为近几年来最热门的比赛项目,今天一天,全国有6场马拉松赛事同时举行。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闵捷介绍,由于容易参与,限制较少,近几年来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举办33项马拉松赛事,2013年则攀升到39项,参赛人数超过了75万人,2014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已经接近50场。
闵捷说,各城市的马拉松实际上就是长跑运动,大部分赛事有半程的,有十公里的,还有五公里的,“只要是参加过一些体育锻炼的,或者经常参加长跑的,都是能坚持下来的,对于参加这样一个运动,大部分的人身体的感受和心理感受来讲都是有益处的。”
对于普通跑友来说,参加马拉松赛事意味着一种可以坚持的锻炼方式,或者是一种扩宽自己社交圈子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来说,则意味着可观的旅游者和经济增长。有统计显示,一场上万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事所需成本大概在1千万左右,仅凭门票和商业赞助就可以稳稳收回成本,同时还能大幅拉动城市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增长。数据显示,仅厦门马拉松赛事,从2003年举办到2012年十年间,厦门马拉松就为厦门带来了超过10.72亿元的直接营业收入。小方说,一名马拉松爱好者,一年的花费至少上万,从这样来算,已经基本可以算出数十万跑步爱好者带来的客观效益。
除了报名费和冠名费,马拉松赛事所营造的城市名片更加值钱。闵捷介绍,冠名权就是在前期推广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牌了。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有个数字,北马品牌大概值2.5亿,今年光冠名权大概就是3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马拉松所带来的体育产业的增长也十分可观,其中跑步装备,训练课程都成为社会资本热切投资的蓝海。跑步行业从业人员坦言,参与者众,意味着未来马拉松市场将更为可观:“篮球比赛,它的场上是十个人在打,那么可能是上万人在观看。但是一场马拉松,这个是几万人在同时参与,这样的一种积极效益和经济形式,它和其他的比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这也是更多的体育赛事公司,进入跑步行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业内预计,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将实现200%的增长。未来中国跑步市场规模可以达到300亿元。专家建议,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还应该规避同质化,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同时,特色路线值得提倡。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var cnzz_url=window.location.
if(cnzz_url.indexOf("referer=baofeng")!=-1){
document.wri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步多久才能看到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