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式太极拳李亚萍分为传统太极和现代太极吗

传统太极VS现代格斗:你觉得谁赢?|太极|武术|徐晓冬_新浪视频
传统太极VS现代格斗:你觉得谁赢?
按住此条可拖动
新闻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分享视频地址:
本页面地址:
播放器swf地址:
html地址:
扫描二维码下载新浪视频App视频提供者:
总视频数:26
专辑播放:&&·傅彪《功夫论》&
- 咨询电话
浅论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的异同
全球功夫网&文/张标银
整理/暖心& 日期:日&
点击:1742034&&
原标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浅论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的异同
&&&&&&&&&&&&&&&&&&&&&&&&
&&& 全球功夫网讯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传统&,查询结果是,&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具有&世代相传&、和&发展继承性&的特性,而对&现代&的解释则是,指&现在这个时代,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今天这个时期&。由此我们首先得到一个总的概念是,所谓&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主要是以时间为分水岭来界定的。
我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更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武术的忠实粉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时代开始断断续续习武至今,期间练过长拳、也练过南拳,如今亦以修习太极拳为主。由于用情不深,30多年过去了也未能修成正果,本不该在大众面前&说三&、&道四&,但鉴于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现代太极拳&的一些争论乃至非议,也想就自己习练&传统太极&与&现代太极&的体会谈点浅显的感受,谬误之处,还望专家和读者们海涵。
一、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的&同&
1、 &形同&。&行者,象形也,状貌也。容色也。显著也&。① &棚、捋、挤、按、採、挒、肘、靠& 八法以及&进、退、顾、盼、中定& 五步,合称太极拳&十三势&,它是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无论从陈式演变为杨式,还是从杨式演变为吴式、武式,后到孙式、和式、李式,太极拳均离不开这十三势的基本规范,现代太极也强调八法五步,认为这是太极拳的核心和精华所在,离开了太极十三势,恐怕就不能叫太极拳了。
2、 &神同&。当今传世的几部关于太极拳的著述无不述及 &神聚&、&神敛&、&神舒&、&神贯顶&等概念,如《太极拳论》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经》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尽管说法不同但其要旨如一,说的是太极拳的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就是经过太极拳的不断习练,达到一种物我两知、天人感应的境界,一旦&阶及神明&,对于传统太极拳来说则是能够达到&应敌变化示神奇&(《十三势歌》)的效果,也就是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无论敌人自何方来,都能顺势应敌且出奇制胜。但对于技击性被相对弱化的现代太极拳来说,那么她的&神&是什么呢?是&神态&、&神情&、&神力&、&神妙&、&全神贯注&?是,也不全然是。它是行拳者在不断的修习之后展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一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演示,一种高尚的品行修养、一种宽厚的人生态度、一种豁达的人文胸怀、一种上善若水的价值追求,是修养也是境界,这点上她与传统太极的&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3、 &效同&。《太极拳讲义》中关于太极拳的功效指出:&凡名其为拳者,既供吾人练之,将必获有相当之功效&&太极拳一举一动,极其缓和,若抽丝者然,毫不费力;亦如少女歌舞状,仿佛含有音乐节奏及拍子在焉。固足以舒展筋骨;且可以调和气血而陶冶性情。运动无过不及,发达顺乎自然。体魄健壮,智慧增长,端赖此拳之循序渐进。质言之:于肢体各部,既鲜偏重之虞;在生理方面,又无妨害之弊。总以禁止粗糙滞钝为主;力避爆戾之气,而重至柔之道,可谓身心兼修,外强内壮。此其功效一也。&②这里说的是太极拳的修身养性的功效。关于祛病健身,《太极拳讲义》又说:&拳术有防病延年之能,久为人所知,无庸累述&&如患肺病及疮疖诸症者,久练此拳,当能杀尽毒菌,化险为夷,转弱为强。可见太极拳,不仅可以防病于未然,且能除却百病之魔,而保永恒之健康。此其功效二也&③。传统太极拳具有的功效,现代太极拳一样拥有,这已是为现代医学所证明了的不争的事实。
在祛病健身方面,我也是太极拳的最大受益者。本人年轻时患有慢性重度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结肠炎,消化功能极差,并因此严重影响睡眠而导致神经衰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在全国各地长途奔波,每天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的舟车劳顿,很快便落下腰肌劳损的病根,平日里站起来坐不下,坐下去站不起来;在家必须睡硬板床,出差只得睡地板,苦不堪言。此时我开始慢慢转向练习太极拳,起初学习简化24式,继而习练42式拳、剑,后来学习陈式传统太极拳,尽管学艺不精,但上述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练习的不断持续,如今困扰我的前述病症近乎消失,让我感到无比轻松。
由于自身深受裨益,近年来,我开始在单位内部推广太极拳,一位同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平时上班要绑专用腰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走路爬楼倍感艰辛,搬张凳子也会闪到腰,但仅习练简化24式和42式太极拳不到一年,不但不用绑腰带上班,走路爬楼宛如常人,还可以扛50斤大米一口气上到6楼;另一位同事平时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无论怎样跑步、打球就是不会出汗,但一练太极就全身汗流浃背,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关于太极拳的去病健身功效,台湾著名太极拳家张肇平先生研究表明,太极拳有治疗肺病、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感冒、癌症、骨刺等多种疾病的功效。
二、传统太极与现代太极的差异
1、功能不同。这里的&功能&指的是技击性和实战性。传统太极讲究功法的练习,强调&彼不知我,我独知人&以及&得机得势&,如《太极拳经》云:&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俞长,退之则俞促&。讲的都是实战的法则。传统太极拳还有&文练&、&武练&的说法,特别是内力的修炼,修炼到家时能够&遍体似弹簧&。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在详细解释每招每势的用法时,无不述及技击性与实战性。而现代太极讲究健身和观赏,对技击性和实战性的要求不如传统太极(当然并非现代太极就没有技击和实战功能,即使是简化24式,曾乃梁先生也将其中每招每势的攻防含义解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武术用于防卫对抗的功能趋于弱化,而健身养身的功效则高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与日剧增,&而太极拳这种温和、缓慢、圆活、连贯的运动,这种似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动静相兼的养身休闲运动,是对快节奏紧张型劳动很好的调节,太极拳的这种&慢&恰恰是对&快&节奏工作的合理调节&。④显而易见,人们练习现代太极,更多的是追求健身养身的功效。
2、传法不同。传统太极拳往往是以家族传承和开办武术馆以开门收徒的方式传承和延续,如陈氏太极拳一直是在陈氏家族中传承,直到第五代传人陈长兴传给杨露禅以后,才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相比之下,现代太极的传播渠道则宽广许多,首先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体育运动管理机构,大学、团体协会、民间组织等等都在传播,而且还可以培养教练员的方式&批发式&的传播,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不断完善规范的段位制机制,更是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开启了崭新的旅程,为中华武术文化这支灿烂奇葩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审美不同。传统太极拳由于其产生的时代和背景决定了其作为武术拳种,不可避免的要以技击性为主,侧重攻防要领,以达&应敌制胜&目的。因此,其观赏性和艺术性相对较低;而现代太极拳在创编过程中,一方面将传统太极拳一些复杂和重复的动作简化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动作舒展大方,观赏性、审美性大为增强,完全是一种时代的创新。特别是前段网上流传的男女混双太极,将太极拳与舞蹈、音乐完美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令人叹为观止。
4、受众不同。现代太极拳由于动作相对简化,招式较少,易于学习等特点而受到较为广泛的欢迎,无论是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还是退休的大叔大妈,抑或是大、中、小学生,有着广泛的练习群体。由于工作的缘故,本人经常到各地出差,在公园、广场,机关、学校都能见到练习现代太极拳的人群。而传统太极拳由于套路较长、动作多而复杂,一般多为某拳种的传人以开馆或办班形式传授,修炼人群也相对年轻化和专业化。
三、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武术界历来不乏门派之争,但那是非文明社会的宗派势力和帮派势力作祟的表现,在如今这样的文明社会,学术上的争论和商榷是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的体现,但完全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抑或贬此褒彼。
传统太极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传统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如果没有当年杨露禅先生的创新,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式太极拳问世,如果没有吴鉴泉先生的&反传统&,就不会有今日的吴式太极拳传世,还有后来的武式、孙式等等&&那么我们灿烂文化宝库里的太极拳家族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今天的传统,实际上也就是昨天的时尚,杨露禅先生在创编杨式太极拳的时候,它相对于陈式太极拳来说,就是一种时尚;况且,即使传统太极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便于传播,许多传统的拳种都在编短套路,也在普及追求欣赏功能;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太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也就成了传统了,因为时代在进步,创新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
现代太极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她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休闲养生、审美方式多样化选择的要求。传统太极是现代太极之源,没有传统太极,现代太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现代太极是传统太极的发展与继承。
一方面是继承。现代太极在编创的过程中,就是由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创的,他们本身就是传统的典型代表人物。例如1988年创编的杨式太极40式竞赛套路,就是由张文广、杨振铎、李天骥、张继修等武林泰斗级人物和杨式传统太极名家率领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创编的,这样的创编过程不可能脱离对传统的继承。
另一方面是创新。如果没有国家大力将太极拳推向全国赛,推进亚运会和世界锦标赛,没有现代太极的普及、传播与繁荣,传统太极恐怕也绝不会像今天这样拥有众多的拥趸。因此,传统也好,现代也罢,他们并非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诚如西方一位哲人讲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既可以 牵手&传统&,也可以拥抱&现代&。
参考文献:
①张肇平著《论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②③山东国术馆武术科编辑、山东武术院审定、庞大明整理《太极拳讲义》,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④曾乃梁、曾卫红著《太极拳入门三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 限 10-500 个字符 已输入 0个字符
&&&&&&&&&&
请您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本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删除其管辖留言内容
·您在本网的留言,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网站成立于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杨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