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对身体姿势要求式子是从身体的哪一部位先启动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太极拳打手身体各部姿势要求
太极拳打手身体各部姿势要求
&& 陈氏太极拳打手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动作的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统一指挥的。太极拳打手还包含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畅通经络内外的锻炼方法,松圆缠绕,动作协调细致,因此其锻炼的内容更为丰富全面。&&& 陈氏太极拳打手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我根据先师洪均生先生所授和自己四十余年练习的体会,并参考陈鑫先生著作,加以归纳而写成的;其中不乏吸取了历代太极拳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其他各武术门派的精华而整理出一系列外型合内动的要求。应该指出,陈氏太极拳打手由于当初偏重技击,所以要求也多从技击方法上着想,但也都合乎人体生理的规律,因此养生保健的作用也很高,值得我们细心地学习和研究。&&& 陈氏太极拳打手虽然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里”和“重劲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指功夫较深,动作定型巩固了,不再需要分心在姿势和动作上面,而只须从“松静自然,内劲的变化,虚实应用”的内动来配合外形,以至内外相合后,仅从神气上专一锻炼而说的。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劲”,必须力求姿势正确,学对学明,并在连贯的复杂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作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切不可躐等以求。正如学习书法一样,应当先从正楷上下功夫,横竖撇捺,笔笔不苟,长短阔狭,间架端正,方可避免歪斜倒塌之病。外形端正了,然后讲究运笔的逆入平出,收笔藏锋,凝散收敛,立骨出神,使内有雄劲之气,外有端丽之姿;然后再学行草,用功日久,方能随意挥洒,自成法度。学书与练拳一样,都有一定的规矩,初学注重规矩,看似进度不快,实际上基础筑得坚固,有利于逐步提高。正如上述,打手的姿势经过不断的修正和提高,在整体动作中形成了动力定型,并符合内动要求之后, 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能够“明规矩而守规矩”,再向“神似”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够“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达到所谓“神似”的境界。&&& 陈氏太极拳打手各部姿势的要求都需符合陈氏太极拳“柔中寓刚”的要点,适应于太极拳从“松柔入手,化僵为柔,积柔为刚,刚复归柔”的锻炼步骤。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阴阳指的是顺逆、开合、虚实、刚柔、轻沉、快慢、粘走、曲直、化打、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因此,表现在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某一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它部位,相反地,某一部位姿势正确,则也可以带动相关部位姿势逐渐趋于正确。因此,初学时可以有重点地专心学练纠正一部分姿势,逐渐克服缺点,以免顾此失彼,达不到全面的提高。&&&&&&&&&&&&&&&&&&&&&& 一、头&&& 部&&&&&&&&&&&&&&&&&&&&&&&&&&&&& 头&&& 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左右斜歪,转动时要自然平正,防止摇头晃脑,自以灵活,头部要求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顶头悬。”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是一样的。正如陈鑫先生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頦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而颈也自然竖起。&&&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作,所谓“变脸”、“变色”,带喜怒,带形状之法或喊叫,不但形象极丑, 也不符合太极拳涵养功夫。洪均生先生说:“面部要自然、严肃,秀如处女,落落大方,有儒雅之风,不可有张狂气”。&&& 眼要平视,不可偏高偏低,眼光要延展及远。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眼是负责观察地势、敌情,以指挥肢体因敌变化的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经常是前进而无后退的。它观察所及的范围角度为150度左右。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注意的“点”即目标外,还自然有“面”。俗语说的眼观六路应当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转动六个方向。因此,我对陈氏太极拳十三势的眼法“左顾,右盼”解为左顾的同时应有右盼。反之,则右盼的同时也必有左顾。顾处是视力的集中点,是眼法的实处;盼处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面,是眼法的虚处。有人解为;左为顾,右为盼。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左就为顾,右就为盼?恐怕没有正当理由可以说明。也有人将左顾右盼与前进后退并为一谈,说这为步法规律,也是讲不通的,因为脚上没有长眼,步法不适用顾盼字样。洪均生先生说: “眼注视目标, 方向因敌而变,不准随手乱转”。陈鑫先生也说:“目平视前,光兼四射,眼睛顾视左右,要快。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添上颚,这样就能口腔津液分泌较多,可以随时润喉,使呼吸不能受到喉头干燥影响,同时有较多的津液咽入胃脏,有利于消化。&&& 用鼻呼吸,要自然,勿勉强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均,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否则有害无利。虽有“口呼鼻吸,吐故纳新”之法,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不可盲目乱练。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与劳动一样,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最为有益。陈鑫先生说:“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心息相依”。&&& 俗云:“耳听八方”,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上下,心平气顺,听觉自然灵敏。&&& 陈鑫先生说:“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也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page]&&&&&&&&&&&&&&&&&&&&&&&&&&&&& 顶&&& “虚领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练法中特别强调。陈鑫先生说:“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如同头顶有绳索悬着,百会穴与会阴穴(位于两便之间的部位)要保持垂直的姿势。&&& 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外,它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作用。&&& “顶头悬”减轻对身肢的压力,从而使身肢灵便,因此,拳论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说:“虚领顶劲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一直是相提并论的,前者有利于精神的作用,后者有利于稳定身躯重心,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也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弹性的内劲,促使精神自然,全身松开,达到气定神闲。&&& 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正象“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一样,是“意注丹田”在若有若无之间。&&& 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一条线”地对称,有利于身法中正,在内自然接通任督二脉之气。百会穴在太极拳称作“上丹田”,上丹田是始终“虚领顶劲”的,百会穴在前顶和后顶之间,百会穴虚虚上领,下颏自然向内收。百会穴之前为前顶,如果前顶上顶则有颏部仰起之病;百会穴之后为后顶,如果后顶则有颏部过于内收之病。&&& 百会穴始终保持“虚领顶劲”的姿势,不但全身中正不偏有提挚作用,而且由于下颏连带微向内收,对于呼吸顺遂和“内气潜转”也有极大关系。耳后高骨,以意微往上提,有助于虚领顶劲和听觉灵敏。项&&& 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自然,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如果用力做成强硬的姿势,就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到“虚领顶劲”和“面部自然”。如果只注意放松而变得软塌,同样也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和面部神情的表现。因此颈项要端正地松松竖起,不犯强硬,不犯软塌。&&&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的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 陈鑫先生说:”项竖直不可硬,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他接着又说:“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平衡作用,颈椎则起着调节的作用。练拳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二& 上& 肢& 部&&&&&&&&&&&&&&&&&&&&&&&&&&& 肩&&& 练太极拳时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练拳日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軃肩,骨节松开肩自然松下。&&&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肘”,“松肩沉肘”被列为陈氏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松肩沉肘也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并有利于“丹田内转”。肩部的旋转活动能起舒展肩部肌肉和韧带,并牵引背部两侧肌肉形成气贴脊背的作用。&&& 陈鑫先生对松肩的讲解更为详尽,他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接着他又说:“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肩颙、肩井、扶突,皆松下。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并,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必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肩的技击作用有前、后、左、右的靠法,如陈氏太极拳一路势中的右进步靠,背折靠,七寸靠,迎门靠等都是随势用肩靠的。在运用中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实用。“&&& 在练习太极拳时两肩要平齐,有时在转动变换中形成两肩一高一底的螺旋现象,到定势时要平正,不可一高一底。&&& 陈氏太极拳主张两肩骨节有微向前合之意,以便有助于涵胸,气贴脊背和肋骨,肋肌的弧形松沉,外向前合。&&&&&&&&&&&&&&&&&&&&&&&&&&&& 肘&&& 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太极拳论》要求:“松肩,沉肘”。陈鑫先生解释松字最为明确,他说:“臂部如挂在肩上。”不论顺缠逆缠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状态。但应注意走正旋时,当手逆缠向上斜开时,手从心口前旋转而出,肘尖不动,当以手领开肘部时,只以手带动小臂旋转,肘经常低于肩约五寸许,即使手的中指上与眼齐,肘尖仍然斜向外下方,不许转为平着向外;走反旋时,当手逆缠从心口前斜向左、右下方后外转开时,手必须经过胯部里侧再向后外转,不可以从心口前就以逆转,因为那样很容易使肘部向后突出而出现顶劲。逆缠的手如从左,右前上方向里收,也是以手领肘先将肘贴于肋旁,然后手收转到裆前(如二路砲捶,窝里炮的右手),不可使肘离肋内收,那样做必然使手部离开中线,以至丢劲。&&& 洪均生先生在传授“肘法”时,特别强调“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十字秘诀。并阐明了“手莫离心,肘要贴肋”打手的重要方法。批判了“肘不贴肋”的错误观点。&&& 肘的技击作用,是双方距离较近的着法,陈氏太极拳分拗拦,顺拦(又名穿心肘),连环肘等。拗拦系右肘前发,而右步在后;顺拦系右肘与右步方向一致;连环肘是先右后左地向身之右、左后方交替而发。陈氏太极拳的“远拳近肘”的配合占很多势子。如演手红捶的右拳左肘、高探马的左肘右拳,都是因敌而用的。但应注意:陈氏太极拳步法总是配合手肘而先行佔好部位的。所以发肘不许将肘突出肋外,兼有护肋之能。手心仍须正对胸口,否则易被推出。因肘部攻击的部位正当胸(心)肋要害之处,所以有“能挨十拳、不挨一肘”之说。[page]&&&&&&&&&&&&&&&&&&&&&&&&&&&&& 腕&&& 陈氏太极拳的手腕是随着顺缠逆缠的变化而活动的。不论是掌或拳凡走顺缠,则腕部略向里转。外开则掌的中指,拳的食指中节都向外上斜转;向里收转,则掌、拳侧向前下斜角转回。走逆缠则腕部略向外转。开时走向同侧前上角;收时走向同侧后下斜角。都要作螺旋运动。&&& 腕部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角度很大。一般人重视了腕的旋转,但多从松柔灵活上练习,而忽视了“坐腕”。因此,容易造成腕力软弱,近于舞蹈式的揉腕,这样使内劲不易贯穿到手的指端,势必影响到手臂的朋劲积累增长。影响到打手中的朋、捋、挤、按、採、列、肘、靠的运用和解破擒拿的作用。&&& “坐腕”要求在手臂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可软弱,折其中,而要柔活,有韧性地运转,到定势时腕部要松沉下塌而有定向,这就叫“坐腕”。坐腕”也名为“塌腕”。坐腕不但对手掌的动作定向有关,而且对内劲由脊背而肩、而肘、而腕达于手指间也极有关系。能坐腕,手掌的发放变化,有特殊的作用。&&& 陈鑫先生说:“把节(手腕)万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看来腕部的变化极为重要。&&&&&&&&&&&&&&&&&&&&&&&&&&&& 手&&& 太极拳的手型,各流派都有区别,今介绍陈氏太极拳的手型。陈氏太极拳的手型共有三种。即:掌、拳、钩。掌的指部自然伸开,指端微向后弯,各指的后弯是不同的,其中以食指后弯度最大,以后各指渐渐减小弯度,类似打井用的螺旋式的鑚头。大指根节靠拢掌部,梢节自然微向后弯松开。在运动时,五指自然随着顺、逆变化作螺旋转动,一般总是转45度至90度,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加大角度。但绝无正面向着上、下的状态。&&& 陈氏太极拳的掌法是螺旋型的,易使内劲贯到指端,要求达到陈鑫先生所说“指是钢锥”。陈氏太极拳的四指有时作兰花形,以食指为定向,这是在打手中擒拿运用的一种指法。&&& 练拳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故手指尖须始终轻轻领住运行。因手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所以手的变化,应当与整体动作的虚实互变相结合。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总须完全一气。”就是指出手应当与腰腿脚的完整动作相适应。&&& 手的变化不外乎一圈,但离不开“缠法”的规律。什么叫“缠法”?手部的缠法规律又怎么区分运行,值得我们细心的学习研究。&&& “缠法”这个词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代家传名家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他说:”太极拳,缠法也“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见这套拳的基本规律,就是缠法。&&&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形的。这种螺旋形的动作,不但运行于肌肤之上,而且贯穿全身。它使各个关节、肌肉束,甚至每个细胞都能得到运动。通过反复的绞拉地松圆持久锻炼,体内自然产生出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劲来,就是缠丝劲(陈氏统称为”朋劲“,也就是各式太极拳所说的那种”内劲“)。运用这种劲的各种着法,便是“缠法”。&&& 手部缠法规律有自转与公转之分,自转与公转有顺、逆的区别。手部自转比较易于区别顺逆。以中指为轴,凡大指向外翻转,小指里转,则为顺缠;大指向里,小指向外翻转,,则为逆缠。但学者应当注意,顺缠时,要小指内钩,大指外碾;逆缠时,要大指内裹,小指向外挑,劲都要围着中指旋转。这是手部缠法顺逆变化的基本规律。在自转的同时,还有公转。公转中的自转角度,又各随着每式,每一动作,而各有加减,这里无法说明。&&& 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左、右正旋中的顺逆自转只有两次变化。即:手以心口前自转逆缠,经下颏斜向左或右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转到中指的高度齐眼,立刻松肩沉肘手变顺缠,经外下弧线将肘收贴肋部,然后小臂和手随身的旋转、回到胸前,恰好转了一圈。这个圈的形状如同鸡蛋的小头在内,大头在外,手指却要斜向上扬,不许下垂。陈鑫先生说:“两手均以中心为界,左右的每一只手各管半个身体。”手的过程,外开则高不过眼,内收则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胸口)。过则劲顶,不及则劲丢。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以90度为限。以上是正旋的规律,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揽擦衣的右手的运动。&&& 左右反旋的顺逆自转,也是只有两次变化。即手变顺缠,由外向内收时,肘尖必须走里上弧线收转到乳房,然后变逆缠将肘收贴肋部,手转到心口前,再以手领肘以肘领肩,经过胯部内侧,斜向左或右上转,至眼齐一圈。这个圈如鸡蛋的小头高而在外,大头低而在内。如一路十字手等。此为公转的反旋。&&& 手部上下反旋的式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类是两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从心口前变逆缠分开的。上手先走逆缠经过心口上转即变为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顶百会穴,如托物状向上托起。下手也从心口前向下变为逆缠、经胯前向胯外下按。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缠两转,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后公转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过心口前变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转90度(从心口前计算),即变顺缠沉肘收转到肋旁,然后从腕变逆缠,经耳下向胸前转出,如演手红捶,自转缠法共变四次。高探马则当肘以顺缠收到肋旁,手向耳旁上转时,又略变逆缠,经耳下时反复变顺缠外转,缠法共变五次。二路砲捶伏虎势则共变六次。所以应当注意在不同的式子中,手部缠法在运行到什么部位时变什么方向,一点也不能错。《太极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是有道理的,也是学拳时应注意的。&&& 手的前后旋转如搂膝拗步,倒捲红还有个规律是前手正,后手斜,或说前窄后宽。它是指的两手配合方向,同样应当注意。&&& 两手顺逆的配合有几种?一般为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一顺一逆则右顺左逆,或左顺右逆,如金刚捣硾是两手走同一方向的。双顺双逆有相对的下开上合,如十字手;也有相对由上开下合的,如左右插脚;有斜着逆缠对开的,如白鹤亮翅;也有斜着顺缠对开的,如二路砲捶一势。还有双顺、双逆走同一轨道的,如六封四闭,双推手的四、五动作。&&& 手的着法有朋、捋、挤、按、採、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十三势,前文已详细介绍,请参阅《武林》杂志2001年6月第6期“怎样研究陈氏太极拳推手”一文。&&& 为了使初学者便于记忆学习手法缠丝的规律,录出先师洪均生所作对太极拳“缠法”三字经,公诸同好。[page]&&&&&&&&&&&&&&&&&&&&& 陈氏太极拳三字经&&&&&&&&&&&&&&&&&&&&&&&&& 手法&&& &&&&讲手法,最复杂,顺缠逆,互交叉。&&&&&&& 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1);&&&&&&& 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2),&&&&&&& 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 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 顺缠逆,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 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3),&&&&&&& 逆上出,顺下还,低平脐,高齐眼(4)。&&&&&&& 肘收沉,贴肋边(5),手开合,胸前变(6)。&&&&&&& 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 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8)。&& &&&&&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 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 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实践。&&&&&&& 正小头,心口前(9);反小头,齐眼变(10);&&&&&&& 或左右,或前后(11)。左右圈,正或反(12)。&&&&&&& 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13)。&&&&&&& 手逆出,后外偏(14),变顺回,经耳边(15)。&&&&&&& 另一圈,八法含(16),基本功,莫轻看。&&& (注)&&& (1)指小指里裹,拇指向外上捻。&&& (2)指拇指里裹,小指向外上转。&&& (3)正旋一圈,必然半圈顺缠,半圈逆缠;反旋圈亦然。&&& (4)高不过眼、低不过脐,是指划圈的极限。在这个范围里或大或小,要随着势子的需要,而加减之。&&& (5)肘的位置也因敌而变,需要贴肘则贴,否则不贴。“肘不贴肋”之说不是陈氏太极拳的规律。&&& (6)陈氏太极拳要求手不过中界,以手心斜对心口窝为度。&&& (7)指一圈中顺逆各半,见注(3)。&&& (8)肘收到乳前,手仍指原方向。&&& (9)正旋的小头在心口前,大头高于眼平。& &&(10)反旋的小头在于外上转到眼齐平处,转腕变顺缠之际;大头则在收肘经乳前,手缘胯外转。&&& (11)如云手等。&&& (12)如搂膝拗步,倒捲红等。&&& (13)左右正反圈的缠法只一顺一逆互变,或双顺、双逆的变化,前后圈虽用反旋,但缠法变化至少四次,甚至多至五、六次如搂膝拗步、倒捲红,护心拳,伏虎等势。&&& (14)反圈中,手走到胯的外下侧。&&& (15)必须先收肘贴肋,然后手经耳边、腮旁,转向胸前,这是陈氏太极拳的规律。&&& (16)指堋、捋、挤、按、採、列、肘、靠八种手法都随眼、身、步、法的转换,而因敌变化。&&
欢迎转载:
推荐:    太极拳视频 练太极对身体上肢要求有哪些
责编:葛红
发表时间: 16:17
  练习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很多,而且每个部位的要求都不一样。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初学者学习时需要掌握哪些身体上身姿势的动作,赶紧一起跟着小编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入门身姿要求
  1.头部
  头:头要正直,不低头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要防止摇头晃脑。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一些怪样。头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眼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呆视,眼神应兼顾上下左右。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要始终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应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适。颌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也不可内收过多。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灵敏。 .
  顶: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碗满水那样不能摇摆。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上下垂直的姿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
  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方能自然、灵活。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练习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2.上肢部
  肩: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关节,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练习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松开关节是在意识弓导下,经过比较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的,动作熟练后,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开而下沉沉肩垂肘列为太极拳重要法则之一。初练时应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就将极为轻灵圆活,也就极为柔软沉重。就跟练习一样,需要肩部动作也很重要。
  肘:练习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具有下垂劲,若肘尖面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要求相反。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凸出,是舍近就远的做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同时,因为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不利的,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
  腕: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对腕部,最应注意的是&坐腕&。在手臂伸缩、升降、缠转过程中,.腕部既不要强硬,也不要软弱,而是柔活有韧性地运转,但是,腕部在运转中逢下塌或前推的动作时,仍要坐腕。到定式时,腕部应该随着身法而沉着下塌,并有定向。 。
  手: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的手型有分掌、拳、勾三种,套路内以掌为主。太极拳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太过于膝易失重心,手臂应处处屈而不立,保持蓄势。
  拳:太极拳的握拳形式,同其他拳种的一般握拳形式是一致的,但它是从松柔人手的,所以握拳也不宜太紧。但是不论松握或紧握,都应该有团聚其气势的意念,使有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的作用。太极拳的击拳前伸时,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劲,以劲能贯注于拳为标准。
  勾: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的一种式子,正常是由掌变勾。太极拳中的勾手经常为乘势转圈中做勾手,五指尖撮拢下垂的形式,勾手是练习腕肋和指力的方法之一。
  更好的、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韧性和弹性n其次,&敛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不像凸臀那样容易扭臀.而常常使&尾闾中正&受到影响。敛臀也必须在做到其他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特别要在做到正确松胯和屈膝的情况下,才能做好。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燥,内息紊乱;22、练太极拳常见的主要错误有哪些?;任何人练太极拳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不断地纠;23、刚开始入门学太极拳要做好哪些准备,解决哪些;刚开始学太极拳注意解决几个问题:一,根据自身情况;24、如何看太极拳辅导书和音像制品进行学习提高?;现在太极拳的书和录像、光盘很多,要选择比较权威、;25、太极拳健身要练站桩吗?;站桩是武术的一个重要训练方法
燥,内息紊乱。有的武术拳种和运动为了增强力量,在练习中要求挺胸、收腹,太极拳是要求涵胸,实腹,这与“气沉丹田”相一致,使小腹有充实感,行拳时从容、稳定,沉着则宏大。所以,打拳时身体要稳,呼吸要匀,不急不躁,心境自如,则可“虚心实腹”。
22、 练太极拳常见的主要错误有哪些?
任何人练太极拳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不断地纠正错误,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个锻炼的过程,所以练太极拳不能怕出错而缩手缩脚,要大胆动。太极拳顺应人体规律,你练的舒服状态,就是对的状态。但总结一些出错的规律可能会有助于大家的练习。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有几点。一是急于学多的动作,造成动作规格练的不扎实,不到位,你动作做得不充分,劲力没展开,效果就不充分,克服这一点的关键在开始学习时不要急于追求数量,而要要求质量,而且始终仅仅抓住规格这个要点,贯穿于练拳的全过程。第二个常见错误是,练拳时心不静。太极拳是身心并练的运动,心静则气顺,前人在说及修养时有句话叫“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在练拳时要偷得半小时闲,抛开一切杂念,专心练拳。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对性情、心境的陶冶。第三个常见错误是,套路不连贯。每个动作倒是做得不错,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平滑不够,太极拳的套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一个一个实体的连接,转折处处理不好,拳的韵味就出不来,你练得也就不舒服。所以要细心研究每个式子之间的连带关系,认真处理好过度,这样太极拳就成了一个圆。第四个常见错误是僵硬。有的人柔软性不够,练拳时硬来硬去,好像长拳慢练。要克服这一点,可以先练一两个单式,反复把太极的感觉练出来,再练其他动作。第五个常见错误,是“软”,有的专家称之为“病态练拳”。太极拳柔和归柔和,但她毕竟是武术,是“柔中寓刚”,人越练越精神,您别越练越萎靡不振就不对了。所以练太极拳时尽管“静”,尽管“松”“柔”,但“静中生动”,松柔中含张力,精神饱满,精力充盈,术语叫精神能“提得起”。第六个常见错误是交代不清。交代不清是练拳者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路线不很明了。太极拳走的是圆形,动作在空间上没有像算术那样精确地以几度几度来定位,那样就死板了。但行拳的手、眼、身、法、步还是非常清晰的,你不能比划个大概,特别是学习初期,宁可失之板 ,不可失之乱。有的老拳师练得功夫深厚了,圈越练越小,重意不重形,那是高级境界。
23、 刚开始入门学太极拳要做好哪些准备,解决哪些问题?
刚开始学太极拳注意解决几个问题: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适合你练习的套路;第二,买一本简单、准确的太极拳辅导书看一看;第三,找一位明白的老师教你,或参加辅导班。第四,把学习开始就当作锻炼的开始,心理上不急于求成。第五,服装上简单准备一下,衣服宽松一些,鞋子轻便一些,最好不要穿皮鞋。第六,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24、 如何看太极拳辅导书和音像制品进行学习提高?
现在太极拳的书和录像、光盘很多,要选择比较权威、准确的,这是前提。看书和音像资料自学时首先要把当时学习的动作名称记住,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不能把每个动作的名称说全,或不能完全把动作和名称对应上。记住名称有助于记动作。看书学习时要搞清动作的方向,你和书中示意图人物的动作方向的一致性要弄明白。开始练习时不要看一句学一动,而是先把整个动作的说明看一遍,了解整体动作的梗概,再一动一动学。对一些关键的说明文字反复多看几遍,理解准确。对于难度较大的动作,开始可以分解来学,比如先练上肢动作,再练下肢动作,最后把他们整体协调一致来练。对于每个拳式的方向性要特别关注,有一个检测方法,就是练一段后,对照一下书中的方向,应该自始至终都吻合。看录像练习就更方便一些,除了上述一些要点之外,还要注意反复多看,前几遍可以重点先看局部,然后看整个动作,再看动作之间的连接,最后看整个套路的韵味。
25、 太极拳健身要练站桩吗?
站桩是武术的一个重要训练方法,形意拳有三体式,少林拳有马步桩,太极拳有无极桩等,这些站桩练习,不仅对于技击有作用,对强身健体效果尤其明显。许多拳家强调,练拳
先练站桩,拳谚说“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桩”。通过站桩锻炼,一是训练心境,让心态平和,还可以提高对环境的敏感性,增强抵抗力。另外,可以增强肢体特别是下肢的力量,逐渐消除浮力,使沉力重生,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经常站桩的人会有感觉,就是越站觉得身体越轻,身体实了,感觉轻了,这是站桩的一个特点。所以练太极拳应该配合练习一下站桩。
26、 练太极拳是老年人和体弱者的事吗?
这是一种误解。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在于,使人的身体由弱变强,使强者更强。年轻人通过太极拳训练可以使精神旺盛,注意力提高,使体质增强,使灵活性增加,应该说,年轻人练习太极拳更能发挥出太极拳的功能优势。
27、 练太极拳需要注意哪些运动卫生?
太极拳是一项运动健身项目,也应注意一些运动卫生方面的环节。在选择练习场地上,要空气清洁、通风、平整。场地不能太湿,最好也别太硬。不要在烈日下练习,气温太高也暂时别练。衣着上要宽松,柔软,要穿比较干净、最好能吸汗的服装。鞋也别太紧。开始较大运动量练习套路之前,最好做一些准备活动,把身体关节及腰腿活动开,运动量逐步增加。也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练习结束时应做些整理活动。运动完毕后,应及时脱下有汗的衣服。饥饿时或刚吃饱饭不应练习。
28、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
中国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练内,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有人把太极拳和形意拳、八卦掌等分为内家拳,就是因为她们尤其注重练内。太极拳的内功就是她对于人体生命内在元素的锻炼方式。从总体上来说,太极拳套路就是一套内功拳,因为她的要领处处都强调“内”的因素,如果你只重外形,那是“太极c”。从具体上来说,太极拳有一些更为鲜明的“内功”要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桩功,练太极拳要站桩,养气之用,“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是行气法,在行拳中侧重导引行气,鼓荡全身。还有吐纳法,将呼吸和练拳相配合。在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套路中,还有拳家专门编定的以精气神为主要目的的套路。
29、 以健身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套路时还要有技击意识吗?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所以练太极拳就要具备技击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太极拳的最根本的属性。既然是武术,太极拳的动作,意识、结构都是围绕着技击来展开的,如果没有技击意识,你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太极拳的精髓,体会不到它的精妙之处。达不到健身的效果。所以,即使仅仅为了健身,练太极拳最好也要每个动作都具有技击意识。
30、 能同时练两种或多种太极拳式子吗?
既然分为不同的流派,肯定在风格上有所区别,但同为太极拳一个拳种,在锻炼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共性。在练好一种太极拳式子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加以了解,相互印证是可以的,甚至其他拳种的武术也都可以练一练,体验一下。过去老武术家中不乏这样的例证,有的拳家从不同的拳法中还悟到很多新东西。但要注意,在初学时不应这样做,最好集中精神先练好一种式子,否则练成四不像就不好了。
31、 我以前练过别的拳种,要练太极拳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首先要找出太极拳和你以前所练拳种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一定要找到不同之后再练太极拳,否则就容易自然地将过去练的拳的感觉带到太极拳中。找到不同点,特别是最主要的不同点,你就会有意识地避免、区别。在学习太极拳开始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先不要同时练你以前学过的拳种,否则就会把太极拳往以前学的拳种上“带”。中国武术中,每个拳种之间“劲”的区别是一个很主要的分水岭,所以要特别在太极拳劲力上下功夫。体验套路的动作外形好区别,只要把“劲”搞清楚,其他就好办一些了。
32、 简化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化太极拳是为了推广的方便,为了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学习太极拳而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的改造。是建立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传统太极拳的精髓不能丢,式子简化,要领不能简化;动作可以减少,但每个动作内部的结构不能破坏,要保持完整性。简化太极
拳相对传统太极拳而言,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练习时更不能“偷工减料”。现在有很多太极拳流派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了简化套路,最著名、最成功的就是“24式简化太极拳”。
33、 太极拳健身需要把拳架子练得很好看吗?
太极拳的美是多角度的,有精神上的美,有造型上的美,有节奏上的美等等,还有一种特别的意境之美。你依照要领把太极拳练对了,自然就美,不用刻意去求架子的美观。每种艺术形式表现的美都不一样,如果你为了追求舞蹈的美,把太极拳的动作改成了舞蹈,那就不对味了。所以只需要按照太极拳健身要领去练习,拳架子自然美观。当然,在练习熟练之后,有意识在演练,特别是在表演之时加进去一些表现化的因素也是可以的。
34、每次练完太极拳觉得较为疲劳对吗?
太极拳虽然“柔和”,但不软,更不萎靡。练习时虽然缓慢,但精神饱满。练习完毕,有一定的体力消耗,神气应愈发清爽。如果练完感觉疲劳,要看是因为正常的体力性消耗原因,还是精神疲劳,如果是前者,就是正常的,休息一段时间自然就好,而且体力尤胜从前;如果是后者就不对了,就需要找原因了。即使是体力性疲劳,如果是经常性的,也是不正常的。
35、 如何练好太极拳套路?
怎么样才算练好了太极拳的套路?对于不同要求,标准不一样。对于健身要求来说,首先要准确,动作规格尽量符合;其次要流畅,磕磕巴巴肯定不行,所谓如“行云流水”;第三要有韵味,有太极拳的味道,让人一看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做到这几点,就基本达到要求了。要练好套路,有几条经验可借鉴,一是熟记要领,烂熟于胸,熟能生巧。二是仔细观摩,不管是看录像,还是看老师示范,用心去琢磨。三是反复多练,但不能随便地练,你不负责任地随随便便练上10遍,不如认认真真地练上3遍。四是交流,你看别的同学练拳,看他有什么错误,你如何避免,也让他看你练拳,请他给你提提意见,“以人为镜”,不仅提高得快,还增加了交流,增添了乐趣。
36、 怎么理解《太极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份文献,练太极拳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但每人的理解,每个阶段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理解《太极拳论》要把它当作一篇太极拳的大原则来看,不要过于具体地对应拳术技术,它讲的也是太极拳的纲要,整体上来概括的。有的人把太极拳论对应每个动作来分析,就很容易产生局限性。《太极拳论》通篇可以贯穿于每个动作的要领中,都可找到立足点,但又不是针对每个动作来说的。所以理解《太极拳论》要从宏观入手,这样才体会、获得的更多。
37、 练太极拳架势高些好还是低些好?
架子高低因人而宜。年龄大的人、体质较弱的,可以稍高一点。年轻一些、体力好些的人可以低些。低的架子运动量会大一些。另外,还要看拳的套路,有的太极拳套路要求上就不能太低,有的则必须低些才能达到要求。
38、 什么是太极拳的“十要”?
太极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提出来的,概括了太极拳的十项基本要求,并加以解说,是练习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十要分别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39、 练太极拳出汗好还是不出汗好?
不能以是否出汗来衡量太极拳的锻炼效果。练太极拳是否出汗和你练习时的运动量有关,比如你练拳的时间长短、练习时架子的高低、练习过程中的节奏安排等都有关系。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不提倡大量出汗,如果要领正确,练完后应该是身体微微发热,有通透的感觉。
40、 竞赛太极拳套路健身效果如何?它和传统太极拳有何区别?
大家通常所说的“竞赛太极拳”是指国家体育部门编定、指定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她同样具有健身效果。不应把她和传统太极拳对立起来。因为竞赛太极拳套路的编定是为了现代体育竞技的需要,为了竞赛的规范性,适当采取一定的形式,她的根源还是传统太极拳,在编定的过程中也是邀请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家共同参与编创。传统太极拳中的精华的、具有代表性的动作都吸收到了竞赛套路中,它在理论上、在要领上和传统太极拳套路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在动作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传统太极拳套路中,一般都有八十多个以上的动作,而竞赛太极拳套路则进行了简化,也分有陈、杨、武、吴、孙等式,所以有的太极拳爱好者即使不参加比赛,也喜欢练一练竞赛套路,比较简便,同样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41、 为什么说太极拳能健身?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 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4、对称运动,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诸多习惯定势。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如日常生活中上肢运动: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弹、跳、蹦、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这种外形的单向运动,天长日久,使大脑中枢神经减弱了逆向调节功能,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周身上下对立统一、浑然一体。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5、用意不用力,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人体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
经的老化。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她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法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太极拳每次行功走架,首先是种意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运动本质。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拳书上所云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形容不顶之意,也是概指拳手肌肝胆的灵敏度。所有这些,无不赖于用意练意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缘故。6、运动适度,保持了人体能的中和态。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腐、户枢不蠢;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多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所以说,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这里所说的“静”,是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中求静,神意专注一才,以一念代万念,所以说外形别动心犹静。太极拳的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态量为适宜,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 7、长气致柔,防止了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无论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看,还是从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过程看,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欲使人体康壮不衰,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含,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所以,功深艺高的太极拳手,多为肺活量大、膀胱胀缩差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呼吸深细匀长、关节正逆旋转角度大,这都是机体柔韧性良好的表现。柔韧性的延长,本身就是长寿;反之,人体内脏任何一个器官失去了弹性,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8、松、静、空、灵,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
42、 如何教好太极拳?
在太极拳的普及中,师资力量是一个很大的因素。经常会有很多人反映,想学太极拳找不到好的老师。一个优秀的太极拳教师必须具备一系列良好素质,其中包括掌握精确的太极拳技术,因为你要教人,自己练不好肯定不行,你的示范动作有毛病,就耽误了一批人。还要对太极拳的理论有很通透的理解,不明理你讲不清楚,过去说“会练的是笨把式,会说的是巧把式”,又会练又会说就是好把式了。还要有耐心,有服务的赤诚之心。否则你不耐烦给人讲,或者讲的粗枝大叶,也不行。另外就要注意一些教法了,教法对头学员学习的效果就会好,有的专家根据实践总结了太极拳的若干种有效教学方法: 1、先“根”后“梢”法。拳理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开于手指”。实践证明脚步掌握得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将示范与讲解的重点,首先放在脚下。 太极拳的步型、手法少得多,又经常重复出现,容易巩固。先掌握了步型步法,再比划手,再要求手眼配合,效果就比较理想。 2、完整――分解――再完整。教师熟练、优美、正确的示范,能引起学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中学教育、72练习太极拳问题解答等内容。 
 练习太极拳问题解答 这些问题都直接来源于太极拳的实践当中,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 家们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解析。我们把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太极拳509个问题解答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67...练习太极拳问题解答 13页 免费 太极拳 6页 免费 太极拳 暂无评价 6页 免费 ...  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几个问题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几个问题太极拳因它独特魅力收到世界人们喜爱, 已成为世界第一健康品牌, 北京奥运会、 南京...  太极拳试题(附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是 ...45.过于疲劳,过于饥饿时能否练习太极拳 A.能 B.不能 C.对练拳无影响 B ...  练习太极拳要不要站桩呢_体育/运动_生活休闲。练习太极拳要不要站桩功呢朱定友 看到这个问题,回答有两种:站,不站。 站的理由就是就是让自己脚下有根, 松开...  太极知识问答 1、问:太极拳的眼法有什么重要性? 太极拳的眼法有什么重要性?...29、 29、问:太极拳练习中关于心吞意纳的问题。 太极拳练习中关于心吞意纳...  因“沉气”是个全面综合的问题,限于篇幅, 这次就不细谈了,以后有机会再专题讲述。 以上几个方面,从健身功效和技击作用来看,此种步法之训 练,乃是太极功夫上身...  武术习题+武术试卷+答案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武术习题+武术试卷+答案武术...(对) 17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对) 18 .练习太极拳...  客观题请在每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上划√或在题后的括号中填写您的选项;...( A、是 B、不是 C、没有感觉 ) 15、练习太极拳后,骨骼结实多了,关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太极拳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