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赛马大会,要求比谁的马跑的慢,然而比赛开始了,骑手们骑着&#博格 655333;

两人赛马.比谁的马跑得慢.怎么比才是最佳选择?_百度知道
两人赛马.比谁的马跑得慢.怎么比才是最佳选择?
此题属本人原创.两天后公布答案.
提问者采纳
然后玩命的跑,我骑你的马,你骑我的马马换过来
提问者评价
汝子可教,汝子可教
其他类似问题
赛马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1章_毽球 马术_张炜,李晓玲_天翼阅读
  马术运动概述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从马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各少数民族的马术运动及马术运动的健身和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对马术运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马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马匹最多和养马业开展最早的国家。当代马术运动中的许多项目,如速度赛马、障碍赛马、盛装舞步,乃至于西方国家流行的两轮马车赛等,在中国古代的驾驭活动中,常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和雏型。  一、古代的驾驭之术  无论是居于中原的炎黄族,还是居于西方的戎人,北方的狄人,都不乏能骑善逐的人。据说黄帝大胜于蚩尤,就是将车马结合,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战车。黄帝的子孙们敬称祖先为“轩辕”,轩辕者车也。《史记·五帝本纪》谓:“帝尧彤车乘白马”证明当时的车马工艺不错。  《竹书纪年·夏侯纪》写道:“商侯相士作乘马,遂迁都于商邱”这里记载殷商迁都已经将马车作为运输的主力。那么,驭马驾车在商代应该是比较普及的事情,关于这一点,考古发掘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最雄辩的说明。1953年,马得志等在河南安阳殷代遗址中,掘到了双马驾车的实物。后来,我国著名的地质学专家石璋如先生和史学家郭宝钧先生,在河南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四马并排驾车的实物。这些说明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代,驭马驾车已达较高水平。  依靠战车打败殷商的周人,更能体会驾驭之术的重要。《诗经·大雅》“大明”篇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螈彭彭”的记载。描写的就是周武王伐殷纣于牧野,用战车三百辆,虎贯军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一举击溃商军,从而奠定了周朝开国的基础。周代的六艺教育中,就有专门教习驭马驾车的内容。这时作为中国古代的骑驭之技,也就堂而皇之地正式走上了中国古代教育与体育的圣坛。  周代六艺教育中的体育成份,其宗旨是通过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进退应对、尊卑长次。汉,刘向说:“御者使人恭,射者使人端,亦正心修身之法。”这说明六艺之一的“御”作为中国古代的驭马术,便成了人们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掌握的本领。  中国古代早期的两轮马车,有一车一马制,一车两马制,一车四马制到排场隆重的一车六马制。诗经中有很多一车四马的记述。《诗经·小雅》《车攻》篇开首便说:“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中的四牡庞庞,便是用四匹高大健壮的雄马驾着一辆车。对于这样的车和马,驾驭手究竟应该具备些什么技术呢?那就是——五驭。这五种驾驭术是周代男子六艺学习中的基本技术,一为“鸣和鸾”,二为“逐水曲”,三为“过君表”,四为“舞交衢”,五为“逐禽左”。  鸣和鸾,是指挂在马车轼木上的和铃与挂在衡木上的鸾铃。在驭手驾马行进之时,和铃与鸾铃要发出轻快而有节奏的振荡声,铃声不乱,表明驾车马的步伐整齐轻快,说明驭手控马有方,驾术高明。  逐水曲,是指驭手驾车能适应复杂危险的地形,在弯曲多变的河流旁驾车,驭人要得心应手,控驾车马,使之在快速前进中,而又不要坠人河流,陷人水潭。这必须具备高明的驾驭技术才行。  过君表,是培养驾驭手立身做人的品德,车滚马腾,人容易浮躁有失礼节与品德,因此要以从国君面前过的特殊礼仪培养驭手,达到“御者使人恭”。  舞交衢,交衢指十字街头,驾马车穿街过巷,来往于十字街口,车辆相汇,人流相交,摩肩接踵,车人相傍,需较高的驾驭技术才能在车流人流中穿梭。  逐禽左,是五种基本驾驭技术中最高的境界。古人驾车狩猎或征战杀敌,驾驭手都要尽可能把禽兽乃至敌人驱赶到车马的左方,好让车上的弓箭手开弓射箭达到最佳角度。这是狩猎与实战的需要。驾车逐兽已属不易,还要依靠驾驭手高明的控驾之术,把禽兽驱逼到车马的左方,让弓手准确射杀。所以逐禽左的这一门技术,是“五驭”技术中的最高一等。  周代后期,由于战争频繁,骑战技术的演进,抛掉战车而直接在马上的单骑兵作战开始普及。这种人马结合的马术运动比车战时代更加丰富多彩,对马匹的调教要求也更加复杂,因而出现了人马结合的“马技”表演和舞马。  战国时期萌生出来的角觝戏,即后来的百戏表演,内中便有“马戏”。  汉代疆土扩大,国力大增,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断引进那里的良种马匹或得到贡马。汉末曹植所著的《献马表》中就说到他所得到的西域良马“大宛紫骍”经过他的调教驯养,已达到“……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令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的高水平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一个最辉煌的时期,马术运动发展到此也有另一番景象。唐代的马舞有些类似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盛装舞步。唐代马舞之外的舞马,也是百兽马戏中的一大奇观。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银壶上,有一舞马图,图中马衔酒杯,这在世界舞马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资料。  从周代的六艺教育把驯马驾车作为正式的内容开始,到马戏、舞马、马舞等项目的产生,驭马技术的日益发展,古代的赛马、赛车活动相应出现。当然,这种古代的马上竞赛活动,带有极强的游戏娱乐成分,但这毕竟是马竞技的萌芽。  中国古代除了流行赛车外,人车相赛的情况,在史料中也偶有所见。郭老所著的《西周全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有“令鼎”铭文一段,叙述周王打猎归来,命令一个叫令和一个叫奋的仆人,与他的马车赛跑,若这两人先于车跑到终点,便赏两人十户奴隶。  除了赛车、人车相赛、马舞与舞马这些项目外,赛马自然也是中国古代马术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这种民间的赛马活动一直流行至今。北京白云观庙会,直到清代末期,还不时有民间赛走马的活动。每逢赛马之日都是观者如潮,民情踊跃。  二、古代的马技  马技是马术运动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内容。在汉代杂技百戏中,它被称为马戏。这个马戏的名称与内容直到今天仍为中国和欧美世界各国的马戏团所使用,并且演出的形式与内容与古代马戏相比较,说不上有什么突破性的变化。这是世界人类,历代相传被保存下来最完好的文体活动项目之一。  马技在现代马术运动中,被称为轻乘,有时也称马上技巧,是一种人马结合的技巧项目。马术运动中的大部分项目,马匹的素质在竞赛中所占比重大,唯马技更多是人在马上完成许多复杂惊险的动作,人的因素比重增加。  中国古代的马技,虽然是一种马戏表演,并无现代马上技巧的竞技性质,但它是现代竞技性、表演性马技的鼻祖,这一点却是无疑的。  中国古代马技的起源年代尚未确考。在秦汉之际的百戏表演中已是常见的节目,从那时算起,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山东沂南汉代古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两幅精彩的汉代马技图。一幅图上的马技表演人在迅疾奔驰的骏马上双手倒立,马尾平直,证明马速甚快。另一幅图上表演人站在奔马背上,一手舞剑,一手舞动彩绳,作绳剑之舞,技艺高超。马技表演证明汉代马上技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唐人赵璘写的《因话录》上,记有唐代宣武军中一位极善马技的骑兵,每逢军中大宴,他便表演“透剑门”的特技。这种表演是用利剑的剑尖向内构成一条剑道,宽窄刚好容纳一人一马通过。表演人挥鞭策马从这条剑道疾驰而过,很有点像今天马技表演中的钻刀圈,但危险性更大。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副辽人陈设之所绘《便桥会盟图》,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便桥大会突厥尊长,有几段精彩的马技表演。其中,有一突厥人在飞马上做头倒立动作,另一匹马上有一突厥大汉仰卧马背之上双脚朝天蹬着一个仰卧的小孩,小孩两手各握一小旗,表演旋旗动作;而另一个马技表演场面,则是两位花冠长袖的姑娘,在飞马背上金鸡独立,挥袖舞蹈。  中国古代马技中,记录得最多最精彩的是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中有关宋代马技表演的一段,描写尤为精彩。其中有皇帝登楼看马技表演:“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又有以十余小旗,遍装轮上而背之出马,谓之‘旋风旗’。又有执旗挺立鞍上,谓之‘立马’。或以身下马,以手攀鞍而复上,谓之‘骗马’。忽以身离鞍,屈右脚挂马鬃,左脚在镫,左手把鬃,谓之‘献鞍’。或以两手镫袴,以肩着鞍桥,双脚直上,谓之‘倒立’。忽掷脚着地,倒拖顺马而走,复跳上马,谓之‘拖马’。或留左脚着镫,右脚出镫,离鞍横身在鞍一边,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脚顺马而走,谓之‘飞仙膊马’。又存身卷曲在鞍一边,谓之‘镫里藏身’。或右臂挟鞍,脚着地顺马而走,谓之‘赶马’。或出一镫,坠身着鞦,以手向下绰地,谓之‘绰尘’。或放马先走,以身追及,握马尾而上,谓之‘豹子马’……”。  当这种男子表演结束以后,还有少女与小姑娘的马技表演。其表演的难度技巧,并不亚于男子马技动作。而这样的表演动作,几乎在中国的民族民间马术活动中,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目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马上技巧表演项目,可以说就是上面那些记述中的古代马技的再现。在近年举行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这样的马技表演更是让国内外观众一饱眼福。  中国古代的马技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流传至今,而且这种技术性很强的表演项目传到了国外。据日本尹泽信一考证,在江户时代朝鲜马术师在日本表演“曲马”,从而将源于唐代的马舞带入了日本。当时的曲马只有马上直立、倒立、横卧等八个节目,类似今天马戏、杂技表演的某些动作。  中国古代马技表演,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直到今天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它对当今世界马上技巧运动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一定作用,其意义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三、马术运动的起源  马术运动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到2世纪初,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就有了马术运动1。  汉代、唐代时马术运动就非常活跃。唐代时从民间到宫庭都喜爱打马球,唐玄宗李隆基就经常在宫院里同臣子一起打马球。关于马术运动,在《元史》、《金史》以及后汉曹植所作的《名都篇》、《白马篇》都有记载和描述,由此可见马术运动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人很早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2这说明周代人在古公亶父时代就已经初步掌握了马术。至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爆发,出现了骑兵队伍,骑兵在古代战争中产生过划时代的作用。在骑兵训练中增加了马术项目,出现了赛马活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曾经出主意帮助齐公子取得了赛马的胜利。  中原的骑射源于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代的骑兵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快速部队。训练骑兵本身就要求骑士具有强壮的身体,熟练的驾马技术和马上搏斗技术,尽管那时以作战为目的,但是也已经具备了比赛和表演功能。马术较前已有了很大的发展,马术运动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马术运动中最为活跃的是赛马,当时称为“走马”或“驰逐”。“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3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所出土的一块“舞乐百戏”画像石中就有马术表演的场面:左一人正立于奔马背上,手持一物似鞭,右一人倒立奔马背上,双马疾驰。1957年陕西咸阳出土的西汉漆奁的马术纹饰也可为佐证。今介绍其中两个场面:其一,一伎人在奔马上做惊险的倒立动作,这不是一般的倒立,需要让表演者有超人的体力和非凡的平衡技巧。其二,画面上有一人单腿倒立于奔马背上,有从容不迫之感。中岳少室汉阙上也有一幅马术图,两骑皆向左奔,马的四肢与身躯拉成直线以显示速度之快,前骑手做马上倒立动作,后骑手身体后仰,双臂扬起做某种动作。在飞奔的马背上完成一些技巧表演,需要有相当的平衡能力和熟练骑技。  马术运动在汉代皇室贵族中也颇为流行。汉武帝曾与他的宠臣董偃“游戏北宫,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力。”东汉时骄横一时的外戚梁冀“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  人们通常把以马为主体或主要工具的运动、娱乐、游戏、表演统称马术,它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对马文化认识的结晶。在我国,由军事、生产和由此发展而来的马术运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国商周时期,“御”(驾驭车马)即六艺之一。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马术运动在唐代已达到较高水平。至于马球运动,汉魏时期已有记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是马球、马戏,包括舞马和马技。从宋到元、明时期,马球和骑射仍受到重视,但清代禁止异族养马和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使马术运动由盛而衰。  四、中国马术运动的发展  (一)马术运动的传入  现代马术运动同其它一切现代体育运动一样,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军队、商团、外交官员、传教士等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以及教会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进入了中国大陆。但是,马术运动有着自身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它的出现也有着一些独具的特色。  首先,马术运动并不是每一个在中国大陆的西方人都能从事的运动。它常常被称为贵族运动,王者运动。这多少说明了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所以它一般都随外国的富有人士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所需而出现。  其次,由于骑兵部队的职业本能,马术运动与骑兵部队及外国军队人士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闭的中国清朝国门以后,在中国沿海大城市出现了租界,随着商事的频繁,国际交涉的与日俱增,于是在天子的京城与沿海城市出现了使领馆。有了租界,有了使领馆,也就有了安居若素、休养生息的外国人。于是他们在租界里、沿海大城市中开始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马术运动。  (二)马术运动的发展  中国马术运动是建立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和军事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  建国初期的马术运动,是作为军事体育项目受到关怀和培养的,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曾多年认真地进行军马调教工作,骑兵马和驮、挽马训练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骑兵素质有显著提高。  为了迎接1952年8月第一届解放军运动会的马术比赛,东北军区、西北军区、华北军区和总后勤部等单位进行了认真准备,内蒙古军区代表华北军区参加马术比赛。  1959年中国第一届全运会,马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13个队300余名骑手和400多匹马参赛,成为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马术盛会。  70年代末,马术运动重新得到发展和振兴。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国际马联正式接纳中国马术协会为会员,为中国马术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以来,中国马协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马术锦标赛,以场地障碍赛为主,辅以速度赛马,随后又增加了盛装舞步和三日赛,至此,奥运会三个比赛项目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从1992年起,连续五届举办“内蒙古国际马术邀请赛”。1997年在韩国举行的第一届亚洲锦标赛上,我国优秀马术选手张河夺得场地障碍赛B级赛的冠军。  第二节各民族的马术运动的特点  在我国广阔的疆域里,自古就居住繁衍着许多生活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伴随着它的主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除了生产、生活以外,主人还要驾驭马匹从事文体娱乐活动,久而久之,马术运动就最先在草原上风行起来。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生活特点不同,所以,各少数民族的马术技巧也各有不同,并各自具备较完整的规则和奖励办法。  一、蒙古族的马术运动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马在蒙古族的经济史、军事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勋,马术运动是内蒙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自从800年前蒙古民族在漠北高原崛起以后,这个民族更是以能骑善射著称。据史载,蒙古族能“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元起朔方,俗善骑射。”4这说明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大漠的风霜雪雨锤炼了他们英勇彪悍的性格和善于骑射的传统。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都以拥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1.赛马  马术运动中的赛马被称为蒙古族“男子三项竞技”中的一项,深为草原人民所喜爱。每逢喜庆节日,或水草丰美的季节,草原上大大小小的赛马活动此起彼伏,牧民们生动而形象地说:“凡是有牧草和蒙古包的地方就有赛马”。赛前骑手们摩拳擦掌,将自己的马打扮得分外漂亮,裁判员号令一发,骑手们蜂拥而出,一个个跃马扬鞭,奋勇争先。在“那达慕”大会上经常出现百余名小骑手策马扬鞭,奔驰在草原上的壮观场面。赛马项目包括:快马赛、走马赛、马术等。  (1)快马赛  快马赛,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参加的选手年龄不限,不过,大都是少年人,年龄最小的只有七八岁,一般不超过十二、十三岁。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到达终点为胜。“那达慕”的快马赛,需要选择平坦的草原,一般都不分组,终点设在“那达慕”会场。能够参加赛马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母亲要给孩子做新衣服,父亲要提前一二个月给孩子挑选和训练马匹。  到赛马那天,东方刚刚鱼肚白,赛马手们便在亲人和乡亲们的簇拥下,从四面八方来到赛马场地。一个个赛马手骑着啸啸骏马,并辔而立,待命奔驰。蓦然,赛马开始,参赛的马像出弩的箭,疾风一般卷过绿色草原,观众欢呼雀跃,声震四野。勇敢的骑手在飞驰的马背上,忽而挥臂加鞭,忽而将上身藏在马脖子一边,那惊人的骑技不时博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骑手们个个奋力争先,宛若飞霞流彩。在终点,牧民们给获胜的赛马手和赛马披红挂花,然后走向欢呼的人群中,接受人们的赞扬和祝贺。  (2)走马赛  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走马与跑马不同,跑马是狂奔,马的前后蹄同时前进,走马是走,马的前后蹄交错前进,决不能奔跑。《绥蒙辑要》云:“其余蒙古地方,走马不多,数百头之马群,好走马不过一、二匹,此训走马,终身无出卖之事。”又《内蒙古纪要》云:“惟鄂博(敖包)祭日,必在马群中精选良马而乘之,是名走马,并以娴骑术者,控策以竞走,借以博得王公之名誊奖焉。”走马赛的骑手一般都是成年人,特别讲究“压走马”。参赛马数一般不受限制。  2.马上技巧  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和牧场,是马术运动成长的摇篮。牧民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均离不开骑马,养成善于骑马,热爱马上运动的优良传统。在熟练掌握驾驭马匹的各种技能的基础上,规范形成了今天的马术运动。蒙古民族精彩的马术表演和熟练的马上技巧动作,堪称世界一绝。  马上技巧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内蒙古纪要》云:“马术,上体垂直,膝下向后方稍曲,无论如何运动,仅上体稍动,下体之位置全然不变,策马而驰,则直立鞍上,腰下及鞍,终纵日马上亦无倦容。”  此项运动要求骑手有良好的乘马技术,在奔驰的马背上准确优美地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马上技巧运动种类繁多,内容和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创新和提高。马上技巧运动主要有:马上斩劈、马上技巧单人单马、马上拾花篮、马上技巧单人多马、马上技巧多人多马等。  (1)乘马斩劈  乘马斩劈分为单刀斩劈和双刀斩劈,起源于古老的骑兵战术;当骑兵向敌人发起进攻时,挥舞马刀劈向所有阻挡他们前进的目标。  (2)马上技巧——单人单马  单人单马马上技巧是马术运动中的一项技术和技巧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骑手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骑乘技术,还要在时速50—60公里高速奔驰的马背上准确、优美地完成各种马上直立、马上倒立、马背超越等高难度动作。因此骑手不仅要有熟练的骑术和一定的体操基础,还要调教好所骑乘的马匹,做到人马协调配合。  (3)马上技巧——双人单马  双人单马是由两名骑手同乘一匹马,在奔腾的马背上完成两人组合的倒立、臂上直立等高难度动作,来展示骑手之间、人与马间相互协调的配合。  (4)马上技巧——多人多马  多人多马是马上技巧项目中的集体表演项目,展示全队集体的技巧水平和协调配合能力。三匹马六名骑手在奔驰的马背上做“金字塔”造型等各种难度动作。  (5)马上拾花篮  马上拾花篮是内蒙古马术队为自治区那达幕设立的新项目,马上拾花篮显示蒙古民族能骑善射、勇敢奔放的马上技巧。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娴熟地把放在地上的花篮拾起来,拾起的花篮多者为优胜者,它的创作取材于牧民在围猎骑射过程中拾起猎物的这一古老生活原型。  马术除赛马、马上技巧外,蒙古民族的传统项目还有:①骑马越障,其中包括连继障碍、火球障碍、火墙等;②骑射;③马上角力;④马上劈斩;⑤马球;⑥马上功夫;⑦驯马套马等。蒙古牧人在马球、赛马、训马、障碍、劈斩、轻乘方面达到了高度的技巧。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平衡、支撑、倒立、空翻、转体、飞身上马等动作,其体态之灵活、动作之敏捷,使人惊叹不已。  《清稗类钞·宴塞蒙古》刊载了清乾隆皇帝在秋八月巡幸木兰观看蒙古人表演马术的情景:“一曰诈马,选六七岁以上幼孩,文衣锦袍,衔尾腾骧,散鬣结发,不施鞍辔,而追风逐电,驰骋自如,别树大纛数里外,先至者受大赏……一曰挑兆驯名马也。”凡达旱之产,初入牧群,不受羁霸控者,蕃王子弟,辄执长竿,携彩素,或跃而登,或超而过,罄控酣呼,疾如风雨,必使调良马驯习而后已,逸群奔是,驭之者愈众,剽悍神勇,颇为壮观。这里所谓“诈马”指的是赛马。  赵翼《檐曝杂记·蒙古诈马戏》中的“诈马”则指套马:“诈马及其长技也。其法,驱生驹之未羁鞫者千马群,令善骑者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出驹队中,驹方惊,而持竿者已绳系驹首,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弗肯受,辄跳跃做人立,而骣骑者夹以两足终不下,须臾己络首,而驹即伏贴矣……”。  蒙古族的马术在比赛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第一、骑手要熟谙马的习性,才能驾驭骏马。平时,要试验马的速度,观察马的习性,并进行调练。赛马前一个月,要“吊马”,使马身瘦有神,耳入竹削。赛马前夕,牧民们各自挑选好自己的快骏马,按照蒙古族的习俗,要给骏马扎起小辫儿,以防马鬃挡住马的眼睛,修束尾巴则是为了减少阻力。赛马前还要洗刷马的躯体,有的给马带上铜铃,有的给马系上彩绸项圈,使马精神抖擞,焕然一新。第二、骑手的服饰。为增加速度,骑手的服饰要轻巧,一般参赛者的服装用柔软的绸料制作,轻快、吸汗。所穿的蒙古袍要比普通袍短些,还要紧身。颜色以粉红、天蓝、白色为主,衣襟、袖口、裤角都绣有精美的装饰图案。赛手戴的帽子各式各样,有尖顶圆帽、船形帽,帽子上缀有小镜子或星形装饰物,闪烁发光,骑手的帽子在鬓角处要缀两条带子,帽子的后面缀有彩带。赛马时要穿布做的软鞋,灵巧轻快。  依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优秀的骑手是应该获得奖励的。《绥蒙辑要》云:“……以能先到敖包者为头马,以此分二、三,以至第二十三为止。头马亦得有赏白银五十两或百两者;三马之外,多寡不等……”。近代,赏银两、衣物,牲畜的都有。对于落伍者,蒙古族往往给马封号,封号有褒扬的,例如:“阿拉坦萨德勒”,意即“金座子”,喻其稳妥,给落伍者以善意的嘲讽,鞭策和激励。  3.“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祈庆、丰收、增进团结友谊的体育游乐盛会,多在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之时结合物资交流等活动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有记载可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在十三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年进行“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形成男子三项竞技运动。那达慕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力士整队上场”。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解放后,那达慕大会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外,增加了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棋类、拔河等比赛与文艺演出,物资交流结合进行。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着重要价值。在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藏族的马术运动  藏族体育的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四、五百年以前,雅砻地区的“望果节”中就有了角力、斗剑、耍梭标等娱乐活动,之后又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从1409年开始,每年元月由葛夏组织的“莫朗”大会(寺庙传召)的闭幕式上,要组织3天体育比赛,其项目有赛马、赛跑、摔跤、抱石头、马术、射箭等,这些项目一直流传至今。  赛马,藏语称“达久”。这是藏族人民最为喜爱、流传最广的体育运动,西藏的骑术历史悠久,吐蕃有一种通讯骑兵,称“驿人”,他们经常携带七寸金箭,往返奔驰于驿站之间,传达信令5。这种驿人“日行数百里,使者上马如飞,号为马使”6。可见他们的骑术是相当精湛的。  据藏史记载,第一次赛马会是在桑耶寺落成庆典时,约在公元729年,那次赛马一连进行了半个月。从壁画来看,比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长距离赛马跑,以快慢决胜负;还有一种是在中心点一骑士驻马而立,另有两骑士从等距离的两个地方相向飞驰,以先至中心者为胜。  1.藏族赛马  (1)赛马  参加比赛的人由贵族指派,基本上没有贵族参加。政府驯养的马匹也不许参加。比赛结束按成绩排列名次,分别发给不同的物质奖励,最后到达终点也献给哈达,以示鼓励。  (2)空赛马  参加比赛的马既有政府驯养的,也有贵族驯养的,一般有上百匹马同时参加比赛。贵族所派的马匹数目由其官职大小而定。比赛开始时以鸣枪为信号,马在跑道上嘶鸣奔跑,观众在跑道两侧呼喊助兴,一片人欢马跃的景象。在比赛过程中,马身上只备一个小马鞍和五光十色的装饰品。马身上有马主的标志,以示区别。因此,在比赛中百马争腾,就像一条彩色的长龙在卷起的尘雾中急驰,很是壮观。  当时规定,政府专门驯养的马匹在比赛中得第一理所当然。如贵族饲养的马匹取得了第一名,则被政府没收,意为个人不能超过政府。政府所派的专门驯养者,也要因比赛失利而受处分。因此,贵族派出的马匹不希望在赛马中取得第一名,而只希望在所有贵族的马匹中取得较好的名次。还有一项规定,在比赛中,只允许政府选派参加比赛的马匹派专人骑马撵赶,撵马者如见贵族的马跑在前,便奋力追上用马鞭拼命抽打那些马头,使之不能快速向前。马匹到终点时,由专人将马匹所取得的名次牌交给马的主人。常因错发名次牌而发生争执。  2.藏族马术表演  从公元1449年开始开展此项活动。马术表演项目是由内蒙古传来的,表演形式与内蒙古相仿。规定参加者约为12人,其中10人是一般官员,另2人是政府四品以上官员。四品官员每年轮流2人参加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四品官因怕从马上掉下来出事,而不亲自参加,指派他人代为表演。表演者身背火枪、弓箭、长矛,在50至100米的距离内,在马上表演射击、射箭、刺杀等动作。要求动作迅速、准确而熟练。如在表演中枪、弓箭等不慎失手坠地,则被“什勇”(藏兵)捡走。如要认领,要受到惩罚,从入口处起就要受到排列在两侧的藏兵推打、辱骂和拧耳朵等讥笑侮辱,一直到主席台才能重新领回自己的武器,以此来对表演失败者进行讽刺性的惩罚。如果不想受辱,就无法领回武器。除赛马、空马赛、马术表演外,还有两种形式的少年骑光背马的比赛(没有鞍座)和跑马中拾哈达的表演。此项表演男、女都可以参加。  四川西北部的牧区,是藏区罕见的大草原,每逢夏季,各部落老幼聚集,帐蓬朵朵,连绵数里,炊烟四起,奶茶飘香,处处欢声笑语,人们都等待着赛马大会后的马术比赛。只见骑术高超的牧民表演跑马拾哈达、跑马拔旗、飞马跳鞍、飞马采格桑花等项目,在马上做翻滚和后仰等动作,还将背上的叉子枪取下,在马颈下绕一圈,再用另一只手接过后举枪射击,技艺极为高超。  3.藏族的赛马节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牧场,骑马、射箭是牧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民闲暇之余的集会,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前藏当雄的“当吉仁木”,后藏江孜的“达芒”节,青海盘坡草原盛会,四川阿坝草原赛马会等等,都是世代流传的赛马大会。  (1)江孜达玛节  藏历四月十日至二十八日,是后藏江孜人民传统的节日——达玛节,藏语意为跑马射箭。相传这开始于公元1408年,到了公元1447年,达玛节娱乐活动更为丰富,逐步成熟,节目也开始定型。内容主要是展览佛轴画、跳神、角力、跑马射箭、抱石头等。  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加强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统辖全藏后,江孜达玛节也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僧俗官员即江孜宗本,白居寺总管,主持节日活动。这时的宗教活动,只不过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下,主要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活动时间也由一天变成三天或四天,内容为:宗教仪式,跑马比赛,射箭比赛,郊宴活动。  直到今天,江孜达玛节又增添了许多时代的新内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江孜达玛节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方式。  (2)藏北赛马节  藏北赛马节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故又称“草原盛会”,每年农历六月举行,为期五至十五天不等。  节日前几天,藏北各地牧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带上青稞酒、酸奶子等食品,及各类图案美丽的帐篷、卡垫等,骑着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  节日期间,赛马场上,彩旗飘动,赛马场西边站满了观众,姑娘们用纱巾遮着面部,只露出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比赛开始时,只见近百名骑手身着薄薄的黄色缎子藏装,头戴雁翎,外镶红、黄布面缎,头顶毡帽,脚穿毛线袜。女选手们打旗领队,小骑手们随后打鼓助威。他们分别由父亲牵马进入赛场。绕场一周后,再牵到指定地点。到达地点,小骑手们便下马,整装待命。发令声一响,他们扬鞭抽马,疾驰狂奔,冲向终点。  藏北赛马是自愿参加的。不受地方的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参加比赛一般从比赛前十天开始驯马。民主改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传统节日。除了赛马、射箭和各种马术表演等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举重、拔河等项目,并组织文艺演出,放电影,请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等活动,同时还举行大型物资交流会。  (3)康定赛马节  康定是西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节日文化与其它藏区差别不大,如四月释迦诞辰,七月跳神大会等,而最具地域性特色的要算康定跑马山会了,也就是康定赛马节。  康定跑马山会,又叫康定跑马山赛马大会,每年五月十三日举行。传说原土司旧衙即今色多衙门,某年五月十八日山洪暴发,摧毁了旧城。为了祈求“山神”,永避水灾,明正土司决定在每年旧历五月十日将康定百姓、寺僧齐集于跑马山,与四十八家锅庄头人共同祭祀所谓的“神山”。赛马活动本来是为此目的的,但当地百姓却以此会为贸易交换之会。赛马会上,四十八家锅庄各出人马比赛,按锅庄大小分摊定额马匹人员。赛马者通常是十二、三岁放牛娃。  (4)盘坡赛马节  盘坡赛马节,又称盘坡草原盛会,还称峨堡会,是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附近的藏、蒙古、土、回、汉等各族人民盛大的赛马会。于每年农历八月间,秋高气爽,膘肥马壮的时候举行。这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节日的早晨,太阳从祁连山冉冉升起,参加比赛的骑手和附近的农牧民,纷纷赶到盘坡草原。宁静的草原,顿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赛马场外,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参加比赛的骑手们,飒爽英姿,骏马昂头挺立。一声炮响,赛马开始,只见一匹匹骏马四蹄腾空,尘土飞扬。骑手们骑在马上,好像闪电一样,从人们面前一掠而过。此时赛马场上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跑马比赛后,紧接着是走马比赛。骑手们个个精神百倍,手握缰绳,分别列组,从起跑线外的三百米的地方动起来,临近起跑线时,只听哨声一响,骑手们飞身上马,骏马一下子全都竖起来,前蹄腾空,一嘶长鸣,接着撒开四蹄,尽力奔跑,只见骑手健儿们勇敢镇静,骑在马背上,好似草原雄鹰展翅飞翔。站在四周的观众,为骑手们的高超骑艺和精彩表演,不断地大声叫好。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盘坡草原又是一派景色,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起来,清脆的歌声在各民族的乐器伴奏下,在草原上空回荡。藏、蒙古、土、回、汉等各族的青年男女在歌声中翩翩起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约在一起,举杯共饮。此时,草原沉浸在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和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5)天祝赛马节  天祝赛马节是甘肃华锐藏区传统的民族盛会。人们为了纪念古代在抵御外部族的战斗中,为本部落的生存而献身的十三位华锐英雄,在每年八月一日要举行赛马会,并在开幕式上鸣炮十三响,以表示对这十三位英雄的敬意。  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天祝赛马节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采。在赛马节期间,要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歌舞团、杂技团也来会演助兴,给广阔、宁静的大草原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藏族地区的赛马节还有很多,如当雄赛马节、定日赛马节,限于篇幅,恕不详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尸的乳 6553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