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三级跳跳得前两步分别是什么跳和什么跳

如何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 期待的主页
在田径运动中,立定三级跳远是跳远、三级跳远项目发展快速跳跃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在教科书中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资料。我在训练中采用下面的手段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所带学生都超过8米多,效果较好。&
  一、加强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连续跳跃能力的练习&
  立定三级跳远是由三次连续的跳跃技术动作组成,要完成这个复杂的技术过程,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跳跃技能-----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因此,必须重视速度力量和专项弹跳力的发展。具体手段如下。&
  1,双腿跳栏架
  在平整的跑道纵行排列10个栏架,运动员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每个栏架。栏架的高度和间距因人而异,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栏高和加长栏间的跳高。&
  2,双脚跳皮筋
  在跑道上纵行相对排列若干个栏架,每纵行相对排列的栏架之间用皮筋相连,运动员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每个皮筋。皮筋的高度和相互间的跳高因人而异。&
  3,屈膝跳
  连续双脚跳起屈膝收腹,大腿尽量接近胸部&
  4,单足跳
  双脚起动30米记时记步单足跳练习。左右腿交替进行,培养运动员快速向前的跳跃能力。&
  5,跳深练习
  立于60厘米高的跳箱盖上,双脚起跳落地,再以起跳脚跳上同样高度的跳箱盖上。&
  6,负荷练习
  可采用肩负中等负荷的快速深蹲,轻负荷的快速蹲跳起、双手提铃快速跳及沙坑内连续交换腿跳等,来增强运动员的踝部和腿部肌群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7,十级跨步跳
  双脚起跳记距练习。双脚起跳,单脚落地,连续跨步跳。通过此练习,不断改进技术动作。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特点要求有两次着地再起跳,要保持三跳的连续性就必须加强连续起跳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训练中要采用单足积极的扒地动作,要避免着地腿前伸得过远。着地腿积极的扒地动作和双臂及摆动腿相对摆动动作能增加起跳能力,从而使身体重心快速移过下一跳的支撑点,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具体手段有:
  ⑴跳深练习
  ⑵50~100米的多级跨步跳
  ⑶50~100米的跨跳结合练习,即脚起跳后两个单足跳一个跨步跳,连续进行。&
  二、训练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先软地后硬地
  2,先双腿后单腿
  3,先数量后强度
  4,先一般后专项
  5,先幅度后速度&
三级跳远的极值分析
-- &&&&徐明在1992年发表的《对未来三级跳远的极值和各跳远度及比例发展趋势的模型与探索》中预言:世界三级跳远的成绩发展,最终可逼近20.68m,其各跳的最大值是:第—跳759.6cra,第二跳611.4cm,第三跳696.8cra。各跳远度排序是:第一跳,第三跳,第二跳。未来世界三级跳模式是当今世界原苏联模式和波兰模式的化合。&
他的主要依据是:三级跳远运动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基本上是以三跳的比例变化发展为核心因素。当今世界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为18.27米。三级跳技术基本分为以强调第一跳距离大的原苏联“高跳”技术和强调第三跳距离大的波兰“平跳”技术。未来的三级跳是向“苏式”发展,还是趋向于“波式”模型?三级跳远能达到的最好成绩是什么?各跳的最佳比例将是多少?徐明是从灰色理论的角度,建立具有饱和性质的单序列一阶非线性动态Vexhulst模型。以其解的三跑极值为依据,对三级跳远的最佳比例和发展模式进行处理分析(过程略)得出以上结论。这种发展趋势还将在今后的时间里起相当作用。但在一定时期后,将稳定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中,徐明的预言总结了当今世界三级跳远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有指导价值。
怎样测定跳远步点
跳远进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跳路项目,要想跳出好成绩,踏准步点是一个关键。在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步点的准确性。&
1.&走步法: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数乘2减2等于走步数,如助跑8步:8ⅹ2-2=14步。若助跑步数超过10步时,则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两步的距离,如助跑12步:(10ⅹ2-2)+2ⅹ2=22步。经过反复助跑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下来。&
2.&测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数告诉同伴,然后从起跑点向起跳区加速助跑;数步的同学站在起跳区附近一侧,数助跑人一侧(左或右)腿跑至起跳区附近落脚的步数,看清最后一步的准确落脚处,立即做出标记,最后将步数乘以2即是他的实际准确落脚处。经过几次练习调整好步点,确定起跳线。&
3.&节奏法:不同的学生,他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距离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注重自己的助跑节奏,以便能发挥正常助跑速度,跳出水平。最后四步段不变,加速段因人而异。&
4.&区域法:在助跑道上划好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段为预跑段,第二个区域为加速段,第三个区域为最后四步段。预跑段的步幅可作高速区域,加速段和最后四步不能随意调整,充分发挥自己的跑速。&
5.&缩减法:踏跳不准时,不要单一地往后移起跑线,这样一来,不能避免踏过起跳线,因为学生存在怕踏过板或踏不到板的心理,所以最后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样会犯规。若采用缩减法,缩短自己预跑段的步幅,当踏上加速段的标志时,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后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
6.&保留法:运动员在助跑道上划好标志后,将起跑线往后移30厘米,如果是比赛或考试场地比平时要好的话。这个保留数可适当增加,特别是第一次试跳,保留数更应大些,以免踏过线给自己心理带来障碍,随着跳次增多,保留数应相应减少。&
7.&固定法:在助跑距离确定后,练习时要做到起跑姿势回定,起跑第一步迈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离固定,加速的节奏固定。这样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确性。&
8.&移动法:在距离踏跳区前沿15-20米处划一条基准线。学生第一次试跳必须从基准线开始助跑,老师或同学在踏跳区外观察试跳者踏跳脚的落点,看是否能踏准,若超过踏跳区,就指导试跳者用自己的脚量出超过的脚数,然后从基准线处向后移动相应的脚数。相反,未踏到的话,就将起跑线往前移。&
9.&九七法:所胃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从踏跳区前沿开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着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后一步的落点,就是助跑的起点。&
10.&基准法:丈量步点时,先运用“九七法”划出各自的基准点,然后进行试跳,试跳过程中倘若步点不准确,可采用移动法加以调整,直到调准为止。基准法集“九七法”和“&移动法”之所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和纠偏能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互相纠编,共同提高。&&
用标记跑提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
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在助跑准确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才能获得好成绩。而运动员要想在助跑中跳的准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助跳速度是非常快的,有时候差一厘米就会犯规。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不太稳定,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比较灵活,有时在运动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因此,在跳远训练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助跑的准确性。&
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采用标记进行助跑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而且对改进助跑节奏,加快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训练方法&
在具体的练习中分四个步骤&
1,在普通跑道上摆放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2,在跳远场地的助跑道上摆放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3,最后在助跑的后6步摆放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4,在跳远场地的助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不放标记)&
二、注意事项&
1,标记最好用海绵块来制作,这样运动员如果踩上也不致于受伤。
2,进行助跑训练的距离应与全程助跑的距离相同,也可多出2~4步。
3,采用原地起动方式开始助跑时,先将运动员全程助跑的每步距离测定出来,然后在每步之间放置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4,采用行进起动方式开始助跑时,一般青少年男运动员从步点开始至第一个标记的距离为0.8~1.00米,女运动员则为0.70~0.90米.男运动员其余标记之间的间隔为2.10米左右,女运动员为2.00米,即与自己的实际步长大致相同.在训练过程中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5,跑的节奏要与跳远助跑相同,并在最后几步达到最高速度.运动员跑过最后一个标记还应向前再冲几步,不要立刻减速.
6,在练习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步频,可将助跑标记的间距缩短,为了增加步长,也可以将标记的间距加长.
7,采用标记助跑进行助跑训练,可先在普通跑道上进行练习,然后再挪到跑远区的助跑道上进行练习,并结合起跳动作进行练习&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弱腿训练
 三级跳远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比较复杂,身体素质与技术高度统一的项目。正是由于它的这一特殊性,该项目自二百多年前出现以来,技术一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三级跳远技术水平近2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纪录多次被打破。我们注意到,三级跳远技术过去由高跳型发展为平跳型,而现在又出现由平跳型向速度型方向发展的趋势。&
速度型技术实际上在1975年巴西著名运动员奥利维拉跳17.89米时就已出现。1985年美国运动员班克斯采用这种技术跳了17.97米。继之而来的是美国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康利,他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以18.17米的优异成绩夺冠。虽然由于超风速(2.1米/秒)而未被承认为新的世界纪录,但康利是第一个突破18米大关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在1995年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英国的优秀运动员爱得华兹以18.29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向世人展示出,三级跳远技术已达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目前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技术实际上是在平跳型基础上发起来的,它继承了平跳型技术的优点,更加强调发挥和保持水平速度。与平跳型技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三跳的远度明显加大(见右表)。强调同时均衡发展两腿的跳跃能力,尤其是弱腿的跳跃能力。奥利维拉的跳远成绩为8.20米,有关资料记载,他的弱腿也可跳过8米。我们注意到,这类运动员不仅在第三跳中表现出很强的实力,而且在空中动作中绝大部分都采用挺身式或走步式。说明运动员在第三跳中的弱腿跳远能力很强。当然,第三跳的远度与助跑中发挥水平速度,在第一跳和第二跳中保持水平速度有直接关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现在起重视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弱腿训练。&
1.进行弱腿训练的方法:&
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先安排一定的弱腿跳跃练习,然后再进行跳远练习。只有弱腿的跳跃能力提高了,才有助于其跳远能力的提高。&
  (1)6步助跑跳上海绵垫。&
学生采用6步助跑弱腿起跳,用单足跳的方式或跳远的方式跳上海绵垫。如果用单足跳的方式是单足落在海绵垫上,而用跳远的方式是双脚落在海绵垫上。这种练习既安全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6步助跑单足三级跳远。
学生6步助跑采用弱腿进行单足三级跳远,然后双脚落入沙坑中。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每一跳的着地过程中要用全脚掌着地。
&(3)6步助跑跳栏架。
学生6步助跑用弱腿连续跳过栏架,栏架的高度和栏架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而定。&
&(4)6~8步助跑跳皮筋。
学生6~8步助跑用弱腿连续跳过皮筋,这种练习比较安全,可以适当加高皮筋的高度来增加练习的难度,以达到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
&(5)6~8步助跑摸高。
学生6~8步助跑弱腿起跳,用起跳腿异侧臂单手摸高。
&(6)6~8步助跑弱腿跳远。
  学生采用6~8步助跑弱腿进行跳远,与一般的跳远没有什么差别。但应该要求学生注意空中技术动作及落地技术动作。
(7)10~12步助跑弱腿跳远。
&(8)14~16步助跑弱腿跳远。&
2.进行弱腿训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三级跳远技术在第三跳时仍具有较高的速度,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在快速助跑的情况下进行弱腿跳跃练习和跳远练习,以适应专项的需要。
&(2)跳跃练习是跳远练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开始阶段先进行跳跃练习,当运动员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进行跳远练习。&&&&
&(3)一般来说,运动员用于第三跳的弱腿相对比较薄弱,在练习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导致伤害事故。
&(4)&在进行弱腿跳跃练习和跳远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强调两臂和摆动腿的大幅度摆臂动作。因为在第三跳时运动员两臂和摆动腿的摆动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级跳远专门力量训练方法
 近20年来,三级跳远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纪录多次被打破。我们注意到三级跳远技术已由过去的高跳型、平跳型向速度型方向发展。在1995年第五届世界锦标赛上,英国运动员爱得华兹以18.29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使这种速度型技术达到了几乎完美无缺的程度。爱得华兹这惊人的一跳,不仅标志着三级跳远成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还向人们展示出三级跳远技术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毫无疑问,速度型技术是当今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三级跳远项目实质上是一个速度性的项目。既然如此,那么速度在三级跳远的训练中应该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速度应该贯串于三级跳远训练的各个方面。而过去我们在三级跳远的力量训练中往往对速度问题考虑的很少。既然三级跳远的技术已出现向速度型方向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三级跳远项目所需要的是速度性力量。今后在三级跳远的力量训练中就应该重点发展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过去许多传统的力量练习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一些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性力量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快速力量练习手段和快速跳跃练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快速力量练习手段&
所谓速度性力量,我们通常也称之为爆发力量。顾名思义是由力量与速度组成。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进行力量练习时一定要有速度要求。过去我们在力量练习时,往往只要求运动员负荷的重量,而忽视了对速度的要求。为了适应三级跳远技术已向速度型发展的这一趋势,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快速的力量练习手段和方法,来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如:快速抓举、后抛铅球、前抛铅球、杠铃快挺、壶铃蹲跳、杠铃蹲跳、杠铃弓步跳、负重沙背心单脚跳栏架、负重沙背心双脚跳栏架、负重沙背心跳跳箱、负重沙背心跳深、负重沙背心跨步跳、负重沙背心单足跳、负重沙背心双脚跳台阶、负重沙背心单脚跳台、负重沙背心在沙坑中做各种跳跃练习。&
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力量练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所有的下肢负重练习都要求运动员能够跳起来,以便更接近跳跃练习。&
(二)在进行力量练习时一定强调动作的幅度和动作速度。&
(三)运动员在做负重的各种跳跃练习时,要穿有弹性的运动鞋,以起到缓冲,保护腰、膝、踝关节的作用。&
二、快速跳跃练习方法&
为了适应三级跳远技术向速度型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带助跑的快速跳跃练习或计时跳跃练习取代传统的一些跳跃练习。这些练习最好是由接近专项的带助跑的单腿跳跃练习所组成,运动员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有速度要求。如:助跑五级跨步跳、助跑五级单足跳、助跑十级跨步跳、助跑十级单足跳、50~60米计时跨步跳、50~60米计时单足跳、50~60米计时两单一跨。&
在发展运动员的快速跳跃能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进行快速跳跃练习时,一般采用5~6步助跑,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逐渐提高,可适当增加助跑的步数以及助跑的速度。&
(二)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应该先在松软的地面,比如锯沫跑道或草坪等地进行各种跳跃练习,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沙滩上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之后,再到跑道上进行练习。&
(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行各种跳跃练习时,都要先强调练习的数量,也就是练习的重复次数,然后再要求练习的强度。&
(四)在进行任何一种跳跃练习时,都要先要求动作的幅度,当运动员能够大幅度地正确完成动作时,就要相应地要求动作速度
三级跳远是由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组成的,从事三级跳远的练习,具有和跳远同样的锻炼价值。
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由于这项运动使下肢的负担很大,所以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其他项目要高一些。它要求运动员有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弹跳力,以及强大的腿部力量。
正式比赛中,三级跳远的规定形式是:单脚跳,起跳腿落地后再起跳的跨步跳,摆动腿落地起跳的跳跃,用双脚落于沙坑。
三级跳远的成绩也是取决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产生的垂直速度,同时还与每一个动作完成的质量,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关。由于从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在三跳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所以如何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又获得合理的垂直速度,是三级跳远技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般地说,三级跳远的腾起角为:单脚跳时十六到十八度,跨步跳时十二到十五度,跳跃时十六到二十度。三跳的长度比例是单脚跳最长,跨步跳最短,跳跃次长。
三级跳远比赛
1.三级跳远王跳顾序是一个单足跳、一个跨步跳和一个跳跃。
2单足跳是用起跳腿落地。跨步跳是用另一条腿(摆动腿),即要继续做跳跃起跳的腿落地。运动员在跳跃中以摆动腿触地不作为试跳失败。也可标出现行的洲或国家纪录。
三级跳远是由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组成的,从事三级跳远的练习,具有和跳远同样的锻炼价值。
三级跳远是田径运动中发展较晚的一个项目。一八九六年第一届奥运会上,三级跳远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当时的最高成绩是13.71米。
最初的三级跳远技术是比较低级的,人们对于这项运动的技术特点,认识比较肤浅,第二跳的跨步跳,仅仅是作为第一跳和第三跳的过渡。一九三六年日本运动员第一个跳了16米,其技术特点是第一跳跳得高而远,起跳有力,动作灵巧。但第二跳起跳迟缓,远度较短,三跳的节奏不均匀。以后各国运动员曾努力使三级跳远发展到三跳紧密衔接,没有停顿的技术阶段,巴西的一名运动员在一九五五年跳出了16.56米的新水平。五十年代中期,苏联运动员改进了“单脚跳”的技术,其特点是腾空抛物线高,交换腿的时间晚,用高摆腿的落地方式,使成绩又有新的提高。六十年代初,波兰运动员跳过了17米,其技术特点是助跳速度快,腾空抛物线低,身体的向前性好,第三跳跳得远。人们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加深了对三级跳的认识。
近些年来,三级跳远的技术和成绩发展较快,世界各国的优秀运动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了落地起跳的技术,使三跳远度的比例更加合理,从而在一九七二年出现了17.44米的好成绩。一九七五年巴西运动员以17.89米的成绩创造了当时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目前的男子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18.29米是由英国运动员保持的。最近几年世界上开展了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并且被列为了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现在的世界纪录是15.50米。我国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有着较好的运动水平,并曾经创造过世界纪录。现在的国家纪录是14.66米。
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由于这项运动使下肢的负担很大,所以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其他项目要高一些。它要求运动员有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弹跳力,以及强大的腿部力量。
正式比赛中,三级跳远的规定形式是:单脚跳,起跳腿落地后再起跳的跨步跳,摆动腿落地起跳的跳跃,用双脚落于沙坑。
三级跳远的成绩也是取决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产生的垂直速度,同时还与每一个动作完成的质量,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关。由于从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在三跳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所以如何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又获得合理的垂直速度,是三级跳远技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般地说,三级跳远的腾起角为:单脚跳时十六到十八度,跨步跳时十二到十五度,跳跃时十六到二十度。三跳的长度比例是单脚跳最长,跨步跳最短,跳跃次长。
跨栏运动员各年龄阶段选材重点与要求
(一)选材方法与步骤&
选材是一个长期筛选的过程,与早期训练是紧密相联的,选材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步骤进行。
1?阶段划分及任务&
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材重点、任务及要求是不相同的。《田径训练大纲》中根据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我国目前青少年训练体制,将选材工作分为初选阶段、重点选拔阶段和优选阶段。初选阶段(12~13岁),任务是初步选拔适合跨栏跑的青少年。重点选拨阶段(14~17岁),是为进一步确定跨栏专项上有一定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优选阶段(18~19岁),任务是为选拔在跨栏专项上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员。&
2?选材的四个步骤&
&(1)家系调查、个人健康状况及运动史的询问。
 家系调查主要了解遗传优势、健康状况及有无遗传性疾病、患过何种疾病、是否受过运动性损伤。运动史主要了解运动员早期的训练情况、训练年限、训练是否存在少年训练成人化倾向。&
&(2)发育程度及发育期长短的鉴别。
这是选材的核心,应采用骨龄或第二性征来鉴别其发育程度;了解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只有掌握选材对象的发育'情况,才能较准确地评价其潜在能力,才能在早期训练中根据发育水平制定训练计划。因此,发育程度鉴别是选材的一项重要工作.发育期长短的鉴别也是选材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运动员潜在能力的评价。发育期长的少年,发育阶段的蓬勃长势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更高,训练对他们潜在能力的诱发与促进作用更明显,成材率也更高。那些成材的优秀运动员,大多是在正常年龄开始发育,因发育期长而推迟成熟者。选材过程中应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女子在11~12岁,男子在13~14岁)采用骨龄或身高方法跟踪观察四年左右,以判断发育期的长短。&
&(3)进行形态、机能等指标的测试,并结合发育程度进行评价。
对象入选时应按《田径训练大纲》选材要求进行初试,并按生物年龄查表评价其好与差,看其运动能力是否跟上了发育水平。&
&(4)观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观测短跑或跨栏跑的潜力。
早期训练中,观察有关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是选材的一项重要工作。可根据初始身体素质和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来预测跨栏跑的发展潜力。&
(二)各阶段选材重点与要求
 各年龄阶段由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特点,选材测试项目、评定标准以及考察重点也不同。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测试内容和评定标准也随之调整和变化。&
1?初选阶段(12~13岁)&
&(1)测试项目及标准。跨栏运动员初选阶段的测试标准共17项:即身高、比体重、比下肢长、比大小腿长、比踝围、比肺活量、专项成绩、柔韧、10秒高抬腿、100米跑、40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十级跳、铅球后抛、步频指数、攻栏意识、动作速度及跑的技术节奏。评选标准参见表30、31、32。&
&(2)要求。本阶段选材大部分在一般业体校或小学尚未开始专门训练的学生在进行。是为重点业体校或运动学校初选适合跨栏训练的儿童和少年。对初步选拔的运动员除调查家系情况及个人健康状态、运动史外,应进行发育程度鉴别及发育期长短的跟踪调查。凡基本符合选材要求,有较好的素质、跑的动作协调、放松、重心高,均可选入进行高一层次训练。&
2?重点选拔阶段(14~17岁)&
这一阶段选材大部分在重点业体校或运动学校,在已开始跨栏基础训练的队员中进行。此阶段主要是为体工队或运动学校重点班选拔在跨栏专项上有发展前途的少年。这一时期是发现运动潜力有关键时期,应鉴别发育长短,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并按发育程度评定各测试数据的优劣,观察基本技术接受能力、意志品质及心理素质。综合评价跨栏潜力,将有发展前途的青少年吸收到高层次训练。&
3?优选阶段(18~19岁)&
本阶段选材大多在体工队或运动学校重点班进行。挑选那些经过多年系统训练、表现出一定的专项才能及潜力的运动员。应以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的模式特征评价专项成绩、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选拔达到或接近模式特征、自我控制及比赛能力较强、在跨栏专项上有可能达到世界水平的青年选手作为国家优秀后备力量。
跨栏运动员选材的成绩动态和技术特征
(一)成绩动态&
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是专项技术水平、专项素质水平和专项能力的综合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专项成绩优劣和提高的幅度,直接反映运动员的专项可训练性和发展潜力,是跨栏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要注意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跟踪观察,并对其专项成绩进展速度与专项素质提高速度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比,起点低,但提高速度快,并处于继续提高阶段的运动员,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选手;而起点较高,但提高速度慢,甚至停滞不前的运动员,其发展潜力较小。&
(二)技术特征&
1?良好的专项意识是跨栏运动员的技术前提。&
它包括运动员栏间跑动的节奏感和过栏时的\&栏感\&。跨栏跑由于栏架的设置,就要求运动员能在栏间跑中,以适宜的步幅比例和步数,发挥出自己的速度潜力,以合理的技术动作跨越栏架。具有跨栏天赋的运动员,他们往往具备良好的攻栏意识和下栏意识;有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和接收能力;不怕栏;情绪稳定而又能随机应变。这种良好的专项意识是优秀跨栏运动员所必备的条件,在选材中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2?平跑与跨栏跑的时间差是反映跨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跨栏运动员优秀的跨栏技术必然是过栏时间短、跑跨和跨跑衔接紧密,全程重心起伏不大,从而使速度耗损率很低。优秀运动员的模式标准是:男子110米栏为2.0~1.8秒;400米栏为2.5~2.0秒;女子100米栏为1.2~1.0秒;400米栏为2.0~1.5秒。&
3?跨栏跑前后半程的时间差是反映跨栏运动员专项耐力的重要指标。&
直道栏应是后半程比前半程快,弯道栏则后半程比前半程慢。但是,跨栏运动员在选材时,这个指标多用于400米栏的运动员。400米栏前后半程的时间差越小,说明运动员的专项耐越好,其发展潜力也就越大,表32是《田径训练大纲》中跨栏运动员选材时的专项成绩和技术要求。&
跨栏运动员选材的机能特征
身体机能主要指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跨栏项目由于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大,心血管难以供应足够氧气,肌肉是在缺氧条件下工作的,能量来源主要依靠非乳酸能和糖酵解的乳酸能供能。
根据这一特点,选材的机能要求是:&
&(一)良好的体质&
运动员良好的体质是进行运动训练的基础。这些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较高,且恢复快。所以,选材时除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要参考与本项目相关较大的指标。如血红蛋白Hb值(女子12~15克,男子14~17克),比肺活量(肺活量/体重)女子(60~65,男子63~68)。&
&(二)较强的心肺功能&
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员进行大负荷训练的保证。评定心肺功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台阶试验。台阶指数愈高,表明心肺功能愈好。&
&(三)肌肉无氧代谢能力强&
跨栏项目运动员能量来源主要靠无氧代谢供给。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分为无氧强度和无氧耐力。无氧强度好的人,无氧耐力不一定好。无氧强度&主要取决于ATP的最大分解率和CP与糖酵解决的最大合成率。无氧耐力主要取决于肌肉贮备CP的数量和耐受乳酸的能力。由于无氧强度和无氧耐力主要由遗传决定。因此选材时评定其无氧代谢能力十分重要。测定时可根据专项特点设计一种大强度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试验,测定负荷后血乳酸浓度。定量负荷后,血乳酸浓度越低意味着CP含量越高。最大负荷后血乳酸浓度越高,持续运动时间越长,意味着肌肉耐酸能力越强。
跨栏运动员选材的素质特征
预测身体素质是选材最重要的内容。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制约着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高水平的跨栏成绩取决于速度(栏间的跑动速度和过栏的动作速度)、速度力量、专项耐力和专项技术。这些因素多由遗传因素决定。
但是,在考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时,在考虑年龄因素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最好是先测取系统训练前的原始指标,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再观察他们的素质发展与提高情况。素质起点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将是要选拨的天才运动员。&
在身体素质特征方面,跨栏运动员与短跑运动员没有多大的差异。短跑选材的素质指标包括30米起跑、30米行进跑、脚踏频率(取坐姿5秒钟的脚踏次数)、100米跑、150米跑、30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立定十级跳远、计时单足跳、铅球后抛、800米(女子)或1500米跑(男子)、体前屈共13项。跨栏运动员的素质指标在此基础上多了400米跑和10秒钟高抬腿跑。
前苏联科研人员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作了多年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根据一年半系统训练后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来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最高。跨栏运动员的素质选材也应借鉴。其素质增长速度的公式为:&W=100×(V2-V1)%0?5×(V1V2)%&W--差速度,V1--最初成绩,V2--一年半后的成绩。&增长速度W越高,说明发展潜力越大。
跨栏运动员选材的心理特征
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不仅需要运动员有出色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动作技术,&更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规模、对手的水平、运动员所承担的任务对其心理的压力以及运动员心理的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往往渴望与强手竞争,在比赛中敢于拼搏,他们能在激烈的比赛竞争中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而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则对比赛,尤其是与强手同场比赛表现恐惧&心理。这些运动员往往由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发挥失常、技术变形等。因此,在优秀运动员&的选拨中,基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对顺利参加重大比赛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心理特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的心理选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选材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主要方面:&
&(一)心理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在认识过程方面,包括运动员感受性的敏锐度,知觉的准确度,运动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反应的迅速性、选择性、准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实效性,运动记忆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运动员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心理机能。优秀的跨栏运动员要有超群的思维功能。反应速度快、速度知觉(反映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的心理素质)以及感知的敏捷性(提高动作频率的心理前提),是优秀跨栏运动员的重要心理特征。选材时,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快速抬腿次数等指标来评价。&
&(二)个性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气质的生理机制神经类型,是可以用生理学和其它测试方法进行测定的。气质类型也有多种测试方法。神经类型也是心理选材的重要方面,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与其神经类型有密切关系,不同项目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宜的神经类型。跨栏运动员以灵活型和稳定型为好。
灵活型特点是:反应快、准确、活泼、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具有强而稳定的工作能力。
稳定型特点是:反应较灵活型慢、细心、踏实、肯于钻研、思维准确、具有长时间稳定的工作能力。教练员&可根据平时观察或用神经类型测定表评定。
跨栏运动员选材的形态特征
由于栏架的设置和栏间距离的固定(110米高栏,栏高1.067米、栏间距离9.14米;100米栏栏高84厘米、栏间距离8.5米;男子400米栏栏高91.4厘米、栏间距离35米;女子400米栏栏高76.2厘米、栏间距离35米),对跨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身材高有利于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和用三步跑过固定的栏间距离,跑400米栏则可以减少栏间跑的步数。但直道栏运动员的身材也不宜太高,太高势必栏间三步跑得拘束,会降低过栏的灵巧性与协调性,影响全程跑的节奏。
有资料表明,跨栏运动员的适宜身高为男子185±3厘米;女子172厘米±3厘米。但应注意的是,不可忽视有跨栏非凡天才的大个子或矮个子运动员。第18~20届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前8名运动员平均身高分别为1.858、1.884米和1.864米;第20~21届奥运会女子100米栏前6名平均身高为1.666米和1.70米。&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是跨栏运动员选材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运动员体重和身高的关系。我国青年男子跨栏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在374~414之间,女子为358。国际优秀女子跨栏运动员为350;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为407。
在身高条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体重越大,则克托莱指数就越高。这就是说在跨栏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那些身材较高,体形匀称的运动员。因为这种类型的运动员有利于获得较适宜的步长和快速的步频,有利于加快过栏的动作频率&和过栏速度。跨栏运动员要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除对运动员的身高条件有特定的要求外,还要求运动员有合理的下肢结构。也就是说跨栏运动员不仅要有较长的下肢,而且大腿、小腿及下肢与躯干都要有一个合理的比值。
现代跨栏技术已由\&跨栏\&向\&跑栏\&发展,要求运动员在栏间跑和过栏中都要保持重心的平稳,尽量减少身体重心的过分起伏。科研人员在分析黑人跨栏运动员下肢形态结构时,发现他们下肢长A很高(地面到髂前上棘高度),且A点与H点(髂骨上缘与腋中线交点)十分接近,下肢长C(地面到臀纹高度)也较高,这种下肢结构,&利于高抬大腿,加大动作幅度及送髂动作。
因此,跨栏运动员在选材时,除考虑身高条件外,还应优先选取下肢结构较为合理的运动员。&比下肢长和比大小腿长也是跨栏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较长的下肢利于增大步幅,对跨栏十分重要。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省市运动队短跑运动员比下肢长(下肢长A/身高)总体均值为54.5±1.7%,优秀选手在56%以上。跨栏运动员此比值略高于短跑运动员。选材时可参考这一比值。&大腿较短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并使摆动腿下压更快而省力。因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小腿较长者,脚掌对地面的扒地速度较快,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跨栏跑运动员如大腿较长,过栏时摆动慢,影响过栏速度。选材跨栏运动员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加足高)这一指标最好优于短跑运动员。
  田径大纲中要求短跑运动员比大小腿长比应小于或等于100%。跨栏运动员最好小于或等于95%。&最后,跨栏运动员在选材时,还应考虑比踝围和比跟腱长。因为,跟腿较长,踝围较细的运动员,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根据短跨项目特点,应选踝围细,跟腱长的少年。田径大纲中选材采用比踝围(踝围/跟腱长)和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加足高)作为跨栏运动员的选材指标,比踝围要力求小一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要力求大一些(>50%,最好>55%)。&在对跨栏运动员进行形态特征的测试和考查的同时,还要对运动员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因为身高、体重、胸围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其中身高在外型方面遗传系数最高,可达0.79(体重为0.50,胸围为0.64)。在青少年跨栏运动员的选材中,身高的预测应把其父母的身高同运动员本人的骨龄结合起来预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定三级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