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尼禄祭金牌银牌铜牌得主和铜牌得主,谁更开心

手短得第三也高兴!铜牌得主真的比银牌得主更容易开心吗?
手短得第三也高兴!铜牌得主真的比银牌得主更容易开心吗?
作者:李文岐编辑:Calo“啊?第三啊?!噢那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北京时间8月9日上午9:30分,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夺得了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铜牌,赛后她不改乐(dou)观(bi)本色,仍用快乐的表达感染了所有观众。一度以为自己无缘奖牌的傅园慧高兴地接受采访。片来源:运动赛事中,铜牌得主的欢乐并不少见。许多时候,你或许能够感受到他们表现出的愉悦更甚于银牌获得者。拿第三的人竟然比拿第二的人更加开心?这只是个例,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还真有人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康奈尔大学和托莱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探索过银牌和铜牌得主对结果的满足度,并且分析了两者差异背后的原因。如果……那就……了!无论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运动员夺得奖牌时的心情受他/她如何看待这一名次的影响。在得知“我得了第X名!”之后,一种想法可能会开始在运动员脑海中浮现:“如果我……那就……了!”这种形式的想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它被称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认为,人类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当人们在思考过去已发生事件的时候,会进行心理模拟,用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进行思考。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和虚假的结论(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图片来源:www.回顾你的过往,你会发现自己产生反事实思维的经历往往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比较“正常”,人们会感到很容易接受,而当结果偏离正常区间较远时,人们便会更多的采用反事实思维。例如,小明在回家路途中遭遇了车祸,如果他走的是每日常走的路,那么他可能只会归因于自己今天运气太差。而如果小明走了一条平时很少走的路,那么他更有可能归罪于自己走了一条并不常走的路,虽然客观上来讲,这条路的事故率可能并不比常走那条路的高。因此,反事实思维的产生与否,部分取决于结果的正常性(Normality)。2012年伦敦奥运会,俄罗斯选手马里亚·帕塞卡(Maria Paseka,左)夺得女子跳马铜牌,满心欢喜;美国选手麦凯拉·马罗尼(McKayla Maroney,右)夺得银牌,却因满脸不爽而被称为“伦敦不爽姐”。在领奖台上,她们各自在想着什么?图片来源:/其次,事实离自己的期望越接近,反事实思维会越多,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更强烈。例如,小明家中遭遇火灾(怎么又是小明!),但却因为此前忘记续保而错失了获得赔偿的机会。那么,相比这场火灾是保险到期后3个月才发生的情况,火灾在保险到期后3天就发生的情况会让小明产生的更多反事实思维——尽管客观来讲,只要保险已经到期就不会有任何赔偿。此外,负面结果可能引发的反事实思维比正面结果多,前提对结果的重要性以及前提改变的难易度等条件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产生反事实思维。电影《返老还童》中,女主角遭遇意外。事后,在脑海中模拟自己没有回去取衣服或是等同伴,出租车没有遇到红灯等等片段。这就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并进行了心理模拟。图片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模拟虽然是非理性的——事件的结果已定,并不会因你的思维而改变——但它却有助于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更全面的主观联系,从过去的事件当中提取出愉快或有价值的信息。上行还是下行?反事实思维有不同的方向:当你想象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可能会出现比真实更好的结果的话,就是所谓的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例如“如果我多买点这个股票,我就能赚得更多”。相反,如果你想象中可能发生的情形比现实结果更糟,例如“幸亏我已提前清仓,要不私房钱全赔光了”,那就是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 counterfactual)。不同的反事实思维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研究者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多引发负面情绪,使人对未得到更好的结果感到后悔和自责;下行反事实思维则使人意识到已避免更坏的结果,因而产生幸福和满足等正面情绪。《灌篮高手》中曾表现这样一幕:运动员三井寿为自己的过去而深深悔恨,如果自己没有荒废训练时间,就不会体力不支拖累球队。图片来源:《灌篮高手》动画截图你或许已经猜到,铜牌与银牌获得者在情绪感受上的差别,有可能源自他们的反事实思维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展开——也许在银牌获得者眼中,与“第二名”这一结果更接近的是金牌,而在铜牌获得者看来,与既得的第三名更接近的,可能则是根本无缘站上领奖台。在今天的比赛之后,决赛成绩并列第三的傅园慧就一度以为自己是没有拿到奖牌的第四名。在这个条件下,得知自己获得铜牌的她就更开心了。研究者们假设,铜牌得主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而银牌得主更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傅园慧在一个采访中满脸笑容地说:“虽然我今天没有拿金牌,但是我破了亚洲纪录呀!”便是下行反事实思维的一种形式(后来傅园慧发现她并没有打破该项目的亚洲纪录(然而依然很欢脱。通过表情你可以分辨银牌和铜牌的获得者么图片来源:那么,铜牌得主是不是真的比银牌得主更开心?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研究者们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后,请来了20名并不知道研究目的的人员,让他们对18位铜牌得主和23位银牌得主在刚刚得知自己名次后以及领奖时的情绪进行评价。另外10名评价者则评价了9位铜牌得主和13位银牌得主在接受采访时的情绪。在评价者看来,无论是在刚得知名次(Immediate)还是站在领奖台上(Medal Stand)时,铜牌得主(灰色)和银牌得主(黑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铜牌得主表现得更开心。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最后,他们还联系了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二或第三名的运动员115人(铜牌55人,银牌60人),请他们直接对自己的情绪做出评估(从痛苦到快乐评分对应0-10)。与假设一致,四种测量方式所得到的结果都指向一个推断:铜牌得主确实比银牌得主要更开心。而在这种现象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可能正是运动员的反事实思维。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获得男子双人10米跳台铜牌,人们将汤姆戴利扔入水中图片来源:i.dailymail.co.uk& & & & & &常识也需实验验证“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开心”这样的结论似乎很符合直觉,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常识”也是需要一条一条用精密设计的实验来进行验证的。而在这样的尝试下,推翻的“常识”并不在少数。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并非只为了解释某个现象,而是要寻找“理论”,来解释一切符合条件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开心”的现象虽然简单,但在反事实思维理论的指导下,人们能解释涉及商业决策、组织管理、认知偏差以及情绪调节等领域的多种现象,一个理论带来的认知进步,要比对某个现象的理解影响更为深远。而这,正是每个科学家试图追寻的。一个AI 港真,你们啥时候能改改“痛失金牌”“仅获第三”的报道思路啊……“洪荒之力”是多大力?不不不,你看到的解释都是错的!果壳网ID:Guokr42中二病究竟有没有得治?密集恐惧症真的“只是矫情”?不相干的东西严丝合缝拼在一起就觉得爽,是强迫症吗?你有病?没事~ 果壳有药呀!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大家都在看
里约奥运会蹦床男子决赛:我国选手董栋夺得银牌,高磊获得铜牌。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为什么铜牌比银牌更开心
有这样的怪事发生&&让男人羞愧致死是因为他仅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拳击手或者划手。除一个人外他能打败世界上所有人,这一点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已经决定了自己就是要打败那个人;只要他没有成功,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1892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基础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写下这些话。
詹姆斯的言论引起了心理学知名观点的共鸣:
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女子滑雪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Shannon Bahrke,银牌获得者是来自加拿大的Jennifer Heil,金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Hannah Kearney。
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输赢是很直观的。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金牌获得者赢得比赛;银牌获得者稍逊一筹;铜牌获得者还要更低一些。你可能认为赢得银牌的Jennifer Heil会比Shannon Bahrke更开心,为什么Bahrke获得铜牌却显得更开心?同样的,美国体操选手McKayla Maroney,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拿了银牌,但看起来她对自己的表现却十分不满意。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反事实思维来解释。也就是说人们把他们的客观成就和本该达成的结果相比较。
对银牌获得者来说,最明显的反事实思维可能是他们把焦点放在了差点赢得金牌上,放在了取得第一和其他结果的差别上。铜牌获得者,他们可能把反事实思维聚焦在了第四名上,把焦点放在了差点得不到奖牌上。这种明确的差别,在于得奖与不得奖之间,不存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比较。
因为这种不和谐的比较,铜牌获得者,虽然成绩更差,却比银牌获得者对自己更满意,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更开心。
为科学调查这个问题,学者们截取了西班牙巴塞罗那1992年夏季奥运会的视频片段。具体地说,他们刻录了所有颁奖典礼视频展示给大学生们看,学者要求学生为每位获奖者所展现的开心度打分,满分10分,1分为&痛苦至极&,10分为&欣喜若狂&。
平均算来,在成绩公布时,银牌获得者开心度得到4.8分,铜牌获得者则得到7.1分。数据分析证明在赢得比赛及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们看起来比银牌获得者要更加开心。
2006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Matsumoto,和《柔道世界》杂志的Bob Willingham合作研究在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就面部表情而言,这种形式是否可用。他们从84名运动员和35个国家在以下三种不同时间收集了数据:比赛结束后,当他们收到奖牌时,以及他们站上领奖台时。
总体来看,他们发现14名金牌获得者中的13名在他们完成比赛后立即露出笑容,而26名铜牌获得者中的18名也有笑容。但是,银牌获得者在比赛结束后却一个也没有笑容。更有趣的是,银牌获得者所录的面部表情涵盖了从忧伤(43%)到不屑一顾(14%)到面无表情(29%)。这就是说银牌获得者不仅只是比金牌获得者开心更少一点而已,事实上,Matsumoto和Willingham讲述:&那些有点表情的人展现的是离散的、消极的情感。&
从整体来看,学者们得出结论:那些在比赛结束时展露出真实快乐情绪的人更可能在领取奖牌和站上领奖台的时候展露同样快乐的情绪。相反,那些在比赛结束时没有展露快乐情绪的人可能在颁奖典礼的时候也不会露出同样的笑容,尽管事实上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有笑容的。
有可能,事实上,有时候真的是少胜于多。
(责任编辑:jpc)
赞助商链接
每日重点推荐
在亚马孙丛林旅行时,碰到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妇。三十多岁,黄金般闪亮的年龄。 夫妻俩...
阎长贵 周冉
jason g.goldman
赞助商链接
一周热点文章
乐读随机推荐
曹明华【】
谢勤龙【】
Katerina【】
迟子建【】
在线阅读专题拿银牌与拿铜牌,哪个更有幸福感
&拿银牌与拿铜牌,哪个更有幸福感
&文/黄小平
一位心理学家曾问我:参加奥运会比赛,那些银牌得主和铜牌得主谁比谁更有幸福感呢?
当然是银牌得主,因为银牌得主的奖牌层次更高、含金量更高,银牌得主自然也就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我说。
心理学家说,根据他的调查,那些铜牌得主的幸福感往往高于银牌得主。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获奖层次低、荣誉拥有更少的人反而更有幸福感呢?我不解地问。
因为对于银牌得主来说,获得银牌对于他来说并不满足,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当时再快一点、再高一点、再强一点,就有可能获得金牌,所以对于这块到手的银牌,心里总有一种“饮恨”的感觉,好像只获得银牌是委屈了自己。而对于铜牌得主就不是这样,因为铜牌是奖牌中的最低层次,再往下就没有奖牌了,在铜牌得主看来,获得铜牌已经是够幸运的了,如果运气不好,那就什么奖牌都得不到,所以在铜牌得主的心里始终有一种满足感。银牌得主的心里是“饮恨”,而铜牌得主的心里是满足,这两者谁比谁幸福不是明摆着吗?心理学家说。
听了心理学家的解说,我对幸福一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幸福不是看你拥有了多少,而是看你心里满足了多少。(摘自《黄小平小品文1000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8奥运会银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