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教程高清开了肩后效果(加何

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3){val = 3;}window.location.href = '/30-57200-detail--1-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太极拳学习(转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太极拳学习(转贴)
转自太极论坛
作者:太极散人
几年前得师父恩允。进得师门。习练了陈氏太极拳老架。才真正知道了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
极拳的差别.自己认为对太极拳有些了解了。应一个网友的嘱托。
写了一点心得。现在连自己看了也觉得汗颜。那个时间真的对太极拳的理解是太肤浅了。现
在拿该师弟看看.请指正。&当时这篇文章发在太极拳爱好者的留言版里曾经引起一些人的好
评.实际上我不过是说了一些人想说没有说出来的话.或者说了一些人没有敢说的话&.好多人
习练太极拳是和我有一样的甘苦的.我简单的归纳了一下.轻信____迷信____痴迷_____迷茫
____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在迷茫中知道放弃的时候.人生的三分之一二十年已经就这么被浪费
掉了........
以后我想把近年来学拳的见闻.体会和感受也写出来。看能否对后学同好有些许帮助。
对太极拳的一点见解
& 好多年没有提笔写字了。真是不知该怎么说。非常感谢阿闲姑娘把我带进
& 这样一个神奇的天地。近两个月来徜徉在聊天室和留言板之间。尤其是看
& 到一些象“混沌初开”“太极俊才”这样的有志青年。在迷茫中寻觅。不
& 由想起我自己习练太极拳的前前后后。心中感慨万千。十几年前一个不练拳
& 的朋友送给我一本古谱,便也是和今天的心情一样。不敢隐匿。自己用
& 钢板刻字。油印了几十份送于同好。
今天想就阿闲姑娘这块宝地。把自己多年来的一些感受和感慨写出来。
& 请诸位同好看看。如能使大家稍有收益。吾愿足矣!
一。对太极拳的总体认识。
太极拳是由他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所形成的。
(1)艺术性。
(2)健身性。
(3)技击含义。
1艺术性的自我感觉。一个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是要自己对此拳有一定的认识
& 。不能只把太极拳作为一个一般的武术项目去看待。习练者在练拳的时候不可
& 忽略他的艺术价值。别人在看你演练时候的第一感觉就是要觉得在欣赏一种艺
& 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感觉。好象觉得是在高山之巅。悬瀑之旁
& 仿佛是松涛阵阵。流水潺潺。又要使人觉得是在朔望之日看海,一浪接一浪,
& 连绵不断。又要使人似在钱塘江边观潮。只觉得气势恢弘。不可阻挡。
& 总之太极拳给人的感觉应是王者风范。而不是霸气十足。
2健身性的自我感觉。本人曾在二十六岁时候被中国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
& 日坛东路。使馆街的那个医院。当时的国内医学界的权威机构 )宣判过死刑。
& 后来将养了两年后。便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尽管工作繁忙。可是二十余载寒暑
& 不辍。倒也是不能不说太极拳在健身上有很大的用途。最起码我也是个受益者吧。
& 黄庭经曰:“外方内圆神在中
血脉通理五脏丰”
& 太极拳是不是暗合此理。就不得而知喽 !
技击含义的自我感觉
& 尽管技击在太极拳里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可是对一般习练者的吸引力确实是很大的。本
人年轻的时候也是为了此道。几乎跑遍了长江以北的各个有太极名家的省份
& 倒也应了“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话说回来,又有几人知晓其中甘苦。几多辛酸。
几多回味。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时光已是滑过了近二十个年头。
& 废话已是太多。大家本无意看这些感慨。就让我们切入正题吧。然而需要说明的不是要大
家一定习练这么多年。也不是象一些人说的。什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啊。
& 如果得遇明师(绝非名师)。也就是一两年便可达到我现在的水平。或许还要高一些的。
奈何本人天资愚钝。!现在我总觉得如果两三年不出成绩。一定是教。学之间有问题。关键
是明理啊。理精法密。明白了道理。
对体用只是个理性到感性的转变过程。拳谱说三年一小成。是颇有道理的。这个“一小成”
足以对付什么散手拳击之流的。并非要十几,或几十年为之奋斗。这个是单指技击讲的。
二。太极十三势。
从生理上讲:是五脏六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加上阴阳二气。(一呼一吸)
从功理上讲:是八个劲别。及两种步法。两种眼法。一种身法。
& 原取意于,八卦。五行。合为太极十三势。并非是一些人说的八门。五步
& 也不是象现在某些人说的陈式老架前面的十三个式子(到第三金刚捣碓)。
三。关于放松。
一般教练太极拳者大多特别强调以松柔为主。其实大都忽略了太极的另
& 一个方面。刚劲。指在运动中肢体外显的弹性发力或者是意劲聚于一点的
& 隐于内的发劲,刚劲必须保持静重。且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变化不速。用
& 柔不可无钢。无刚催逼不捷。
& 放松是对各个关节部位的强调。而不是说要把肌肉松到没有,所以一些习练
& 了一两年的太极拳爱好者十分迷惘,把肌肉放松的一点劲力也没有了,也没
& 有力量了。还不如一般的不习练武术的人有力量了。因此对太极拳产生了
& 迷惑的感觉,觉得自己到底练的对不对?还是老师教的对不对啊等等。这是
& 第一次迷惑。
外家的训练,笼统的说是肌肉群(块)与肌肉群之间磨擦产生的力量。太
& 极拳则不然。他是通过缠丝法在身体的运作中。肌肉丝与丝之间绞拉产生的
& 弹性的劲力。所以光是一味的强调松柔,而没有缠法就不能达到太极拳所需
& 要的劲别。和打击力度。可以这么说太极拳的劲别是靠缠法走出来的。既是
& 平时说的缠丝劲。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四。松柔圆匀
松是指的关节的展开度。即松是对各个关节部位的要求,通过训练使关节
& 之间的间隙加大。
柔是表现的肢体的柔韧度。即肢体关节放松后产生的弹性效果。
圆是周身的捧劲及运行轨迹的展现。即是对外型及活变的运作轨迹的要求。
匀是单位距离单位时间内某个招势的运作速度。(而不是说一趟拳一个速度)
五。松肩沉肘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几乎都是松肩沉肘的。为什么太极拳又特别强调松肩沉肘
& 哪。根据我在习练太极拳陈式老架的过程中(一孔之见啊)太极是阴阳对立统
& 一的矛盾的组合体。也就是说在某个单位时间内有过起肩架肘的过程。但是在
& 定式的时候一定要松沉下来啊。希望这次&混沌初开&回去之后能证实这个起肩
& 架肘在实际运用中的妙用啊。起肩架肘和松肩沉肘正好是一对矛盾。
陈鑫说:“太极拳,开合二字足矣。” 足见开合的重要性。
& 有的人说一开开到毫发毛巅。一合收于丹田。还有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实
也只是说了一个方面。古谱说“收既是放”“合既是出”又该做何解释呢一阴一阳谓之拳,
其妙处全在阴阳互为其根。
七。松塌。
松塌是指和对方搭手或者散推的结合部位(粘着点)的紧密程度。不管你是推对方还
是对方推你的粘着点。切不可有丝毫的松动懈怠(空间)。这样就好象是电机与水泵的关
系,。靠的是中间的(连轴器即靠背轮)的粘着点。你的运转就好象是电机的旋转。对方则
是被动的(水泵)旋转。自然又象是一个开着电风扇。你向他投上一个纸团或者是什么物
体。必然会被电风扇的旋转顺着切线的方向击打摔甩出去。这个还是离不开缠法。
对力量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太极拳的。希望能通过这个问题使大家明白太极拳的道
& 太极拳的推手或者散手时。作用在对方时候都是以合力(整体的。周身的旋转和缠丝)作
用在对手的一个点上。即是以整体打击局部。当让是显得力量大喽。所以说
& 发人于丈外不过是雕虫小技耳。对手被推。打出去时。绝对的感觉是如古谱中之中所说
的:“如风吹倒,跌翻绝妙”。如果对手感觉被推打的部位很疼,甚或是受伤
& 。必定是你的发放角度,方法不对头或者是发放时机掌握的不是恰倒好处。 要想有意伤
人另当别论。(可这是本人历来不欲推崇的。)。当然遇到歹徒时。自然是要不留情面
的。 因此我推打人时都是以对方的感觉不痛或者是他感觉没有力量时为把握准则。所以我
教,学二十余年太极拳。从来没有出现过“工伤事故”。(当然我的功夫也不行)。据某个
医学专家说的,人可以在“意念力”集中时。可以达到几吨或者几十吨的力量。试想你在行
拳走架时候就是在调整周身。目的是把全身的潜能激发出来。现在的一些太极名家高手有些
可能是觉得自身的力量不够。又转而去练习力量。(比如练习大铁棍。站桩。或者练习外家
拳一些练习力量的动作来辅助太极拳)必定是对自身的程度有所怀疑。或者是遇到力量极大
的人时自己捧不住别人。这又是一层高手的迷惘。也可能他们的起点和境界已经到了尽头
& 我想奉劝这些大师一句“人人有个灵山塔”何必外求啊。!!!!!
其实他们是不是已经是灯下黑了啊。不知道自己平时在行拳走架时没有缠到位啊。并没
有把太极拳的最高境界练到位啊。而是认为太极拳还是处理不了比自己力量大的很多的人
& 杨谱说:“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
灵变化。圆转自如&。
&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
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动全身矣。若不用力而用
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
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
绵裹铁。分量极沉。”
九。引进落空。
这个也是阴阳两个方面。不可单一而论。1.引进对手。使之来力落在我重心的外边
(空)的地方。2.我在引化对手的同时把自己的劲力发落在对手前劲刚完。后劲不接的空挡
之处。所以说化发同时。既是指的这个。可是本人还认为在单位时间内还是一二三的。。只
不过它们之间的间隙极小罢了。
& 拳谱说:“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
粘依能跟的灵,方见落空之妙”
十。缠法。
缠法是陈式太极拳的根本。至于其他各式,我就不好说了。陈鑫说:“太极拳,缠法
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见缠法是太极拳的灵魂。现在我所见到的陈式太极拳多为转
法。已经失去了太极拳的真谛。单是转法。怎么也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境界。
& 陈鑫说:“太极拳,缠丝法也。缠法如螺丝形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
手。自然此劲行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右
缠。大小缠。上下缠。里外缠。顺逆缠。”
& 并说:“沿途缠绕。静运无慌”
本人体会的缠法是:以手臂论,不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这样做就是我刚才说的转法。
而非缠法。缠法应该是向两个方向缠出的。例如是:应该使自己的手臂象一个被要拧干的手
巾把子一样。 但是不能光在肢体上面研究。舍本求末。进度太慢。身法亦如是啊。只是因
为在纸上谈不清楚的。请原谅不再赘述。
& 缠法是万法之源。和针灸一样。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啊。抓住根本,才能练出名堂来的。
十一。关于双重。
简单的说双重的问题就是一侧手足同实。这样就等于把重心卖给了对方。避免这个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行拳走架或者是推手训练时加以注意就是了。
& 凡是身体一侧手足上下同实,便是“双重”,一旦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步法转换
失灵,招法难以施展。前面手足双重,必然倾扑;后面手足双重,又必然仰 跌。不但手足
上下配合不许双重,而且手与手、足与足的配合,也不许双重。如六封四闭的双按,抱头推
山的双按,由于身法是侧着的,手部发劲的分量当然随之一轻一重,再看步法的三角形,也
可以体会出足与足的配合同样是前发后塌,即足步的虚实,虚足轻于实足,绝非纯虚纯实的
虚实分明。
& 再简单一点说。遇到大力加在身体一侧时。重心一定不要放在这一侧的腿上。这样
& 就可以避免双重的出现。
& 拳谱说“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就是指的这个啊。
十二。本人对一些古谱的看法和理解。
(1)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
& 一般拳谱上都是这样写的“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
& 我看到的古谱是“左实则左虚。而右已去。右实则右杳,而左已去”。本人认为如果是没
有了后面的注脚。则好象是一句话没有了定语。也就失去了灵魂。显而易见加上后面两句。
一般的人也能看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
& 有的名家大师也是只注释了前面两句的虚实转换和对双重的解释。但是为什么没有解释后
面的话。我一直觉得纳闷啊。也可能加了后面两句。就不用再解释了吧。
(十八在诀)
捧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咧(音是河南话)在两肱。肘
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运手。退在卷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
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 可是这个也是象上面“左实则左虚,右实则右杳。”一样把注脚给删除掉了。
& 我想就我所看到的拳谱说一下八个劲别的注脚。
& 捧在两臂。捧要松。捋在掌中。捋要轻。挤在手背。挤要横。按在腰攻。腰要弓。
& 采在十指。采要实。咧在两肱。咧要惊。肘在曲使。肘要冲。靠在肩胸。靠要崩。
十三。本人认为比较易懂又贴切的拳谱。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也。
意气能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必有转换。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得千斤。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粘依能跟的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有己发。力从人借。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可一往无敌。
立身能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缺陷处。(圆转)勿使有凸凹处。(捧劲)勿使有断续处(运劲)
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前进后退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于
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
如意要往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跟自断。乃
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
节节贯串。勿令有丝毫间断耳!
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前句引进落空。后句乘机击打)
虎豹深山踞。(曰静)蛟龙飞潭渊。(曰动)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沿途缠绕。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得如风吹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有定无定。在人自用。
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
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献承。
两手支撑。意气贯穿。左实则左虚。而右已去。右实则右杳,而左已去。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的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 奈何本人才疏学浅。功夫又不好。只能是说说自己在练拳时的感觉。希望能对后学们有点
启发。但愿他们能够不再走我们过去学拳练拳时的弯路。也算为太极拳的继承(本人是这样
认为的。现在的人说是发展了太极拳未免为时过早。能继承下来就不错了。)做点贡献吧。
诚挚的祝愿年轻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
& 。不要老是十年不出门啊!有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 太极散人草成于二00二年二月二十日深夜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平常心平常人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陈太,我们真是爱死你了!(注:陈太是陈式太极拳的简称)
平常心平常人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三年之后,必成大器! 强顶!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好帖要关心。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太极拳与站桩
大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份,既养生又出功夫。
在清代太极拳秘谱中有&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一节,说练守中土,练中定劲的
重要,&所难中土不离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说&桩原为练静力,
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我从多年练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
会到,站桩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太极拳的基
  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和太极桩。
  一、 无极桩 太极拳预备式即为无极桩。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到“立定
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又说“人皆於此势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说明此式的
重要,应该单练,细心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
调节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后吸,呼气时想松,自颈、肩、背、腰、胯节节下松,直到
脚掌。吸时心静,含胸拔背,节节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练习上下之圈,以练松沉
  二、 太极桩 由起势,双手提至胸前抱球,掌高与胸平齐,如抱气球,五指松开,大
指指天,沉肩垂肘,空腋窝。此式主要练撑抱劲,三分撑开意,七分搂抱劲。呼为合、为
松,好像气球瘪了,自己变小了。吸为开、为掤,好像气球向四周涨大。除练开合撑抱
外,再将无极式的升降练习加入,即呼气时下沉,节节贯串往下松,状如沉入海底深处,
吸气时含胸拔背,虚顶顶劲想像自己从水底上浮,飘上天空,直上九宵。这样太极桩一个式
子可将无极桩包涵在内。
  站桩要松随,切忌刻意追求,万万不可用力用劲。要有“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
东西”的洒脱意境,懵懵憧憧,如梦如幻,让思想飞越太空,这样来养神、养气,久而久
之,自然可得内气,产生内劲,自己会感到有一种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的奇妙感受,这时
就领悟了站桩的奥秘,会有气若长虹犹贯日,欲将宇宙抱怀中的豪迈情怀。下面用四句话来
概括太极桩练习的要领:
      桩功全在一抱中,(开合收放,均在撑抱)
      莫求新奇找舒松。(刻意追求,万万不可)
      内动得自有象外,(动中求静,静中寓动)
      功成妙在无意中。(有心练松,无意成刚)
平常心平常人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多谢LZ, 我把这些好东东全COPY到我自己的文件里了.留起来慢慢看哦!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好文章不是一下就能读懂、读透的。
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林公炳尧先师传授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
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
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
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真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
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
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一.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
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
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
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
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
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
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
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
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
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
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
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
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
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
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
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
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二.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
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
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
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
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
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
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
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
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
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
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三.太极行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
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
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
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
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
之,慎之!
大道以虚无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
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
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
意使气稍存,久之渐能宿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
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家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
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
十要、炳尧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
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
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
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
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极拳势不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
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
极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
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
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
“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
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
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
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无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
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
微明师祖云:“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拳论又曰:“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
拳虚实变换,不外乎阴阳之交织。林师尝曰:“以一贯之劲而论虚实”,如此而已。所谓一
贯之劲,即左脚与右手、右脚与左手耳。如左脚与右手为实,则右脚与左手为虚也。
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
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
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太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
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 堋、捋 、挤、按、采、列 、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
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
顶,以柔克刚。
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尝曰:“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
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之以虚灵顶劲,
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
之道不成哉?
太极拳之妙在乎于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
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
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
劲如微明师祖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
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
四.修炼程序
太极拳之修炼在大松大柔中求轻灵虚无为首要目的。每每盘架子时,林
师必嘱之余曰“习练太极拳之姿势务以中正安舒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于气沉丹田
”。故太极拳术上能虚领顶劲,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顶劲往上领,腰胯以下以松
劲往下沉,则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势纯任自然,平稳和顺,支撑八面矣。
太极拳之精意,在乎于拳架开展中求紧凑而舒长。得太极拳术之功夫者,虽同一师承,拳架
之姿势则略有差别,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气、神则毫无差异,于太极之
意则一也。微明师祖尝曰:“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
毛。”,林师亦尝嘱之余曰:“练架子务求体松、气固、神凝,则太极拳架中正安舒,内
外相合,始能周身一体”。故太极拳之拳架务先须开展而后求紧凑,则一身之劲练成整劲,
直至由轻灵内劲转为精神之修炼,达到虚无之境界。
盘拳架以微明师祖所云“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
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
精意也”为准绳。故练习时当以神行,松开架子,顺乎自然。神气能提得起,灵敏松轻,则
拳势闪展腾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备,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极拳练至极精处,心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动,觉得没有响声,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
洞,即所谓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矣。若练太极拳时无意识,拳和意脱节,此非太极拳,仅叫
做练拳。即杨家家传口诀“太极不是肉架子”也。
林师教余杨氏太极拳之初,始练桩功,每日必反复嘱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
站桩步须蹲低。桩功以不失太极拳之规矩为准,必要气静神凝,调匀自然之呼吸,采天之
气,接地之力,日积月累,则腿劲日长而脚下生根,丹田气海发动矣,即拳论所谓“其根
在脚,发于腿”是也。所谓采天之气即泥丸虚领顶劲,则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脚底之
涌泉贴地,久之则脚下生根矣。气沉丹田而直养之,如林师所云“气沉丹田即有利于气血畅
通,有利于发劲”也。故泥丸、丹田、涌泉三穴,尤为太极拳登堂入室至关重要之关键,学
者于此尤须注重焉!
林师复教余练习太极拳各势单式练法,左右反复连绵不断,每一势务求正确。一势娴熟复教
下一势,务求水到渠成。此种教法,林师尝称之曰“慢功出细活,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微明师祖尝曰:“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挨太
极拳各单式习练娴熟而正确无误后,先生遂将太极拳各单式串联起来,教以杨氏太极拳全套
架子,自始方准许每日盘架子矣。然盘架子之始终,林师总是反复嘱之曰“盘架子时必须势
势相承,架子务须浑圆饱满而连贯无隙”,并详解每一势之体用及其变化,务求内外相合而
不失其松柔沉稳;中正安舒、凝神气静而反听于内,心神合一以练出周身混元之劲,即太极
拳之整劲为要也。
按林师之教授规矩,须盘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础后,始传杨氏太极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
练习之程序,先教以俩人各左、右单推手,挨单推手操练自如至一定之基础,复教以单人双
推手之练习法,曰“引、按、挤、堋 、捋 ”是也。如此五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练习娴熟始
传太极拳俩人之双推手,此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为不动步推手和动步推手两种,林师
阐其精意而分述为顺步、拗步、动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纯熟,林师复授以大捋之法,
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极推手是由着熟而阶及懂劲之法。先生教以沾连绵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阴阳开合之
轻灵以求懂劲,每每嘱之曰“轻灵变化即懂劲”。真懂劲者,全身皆能听敌之来劲,则进退
转换主动权在吾而弗在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如微明师祖所云“听劲功夫先
练习两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皆有知觉,皆能懂劲。敌掌或拳挨近
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谓之真懂劲也”。夫沾劲者,林师尝嘱之余曰:“沾
劲是极轻灵地挨着,就如露珠沾贴在渗透在树叶上一样。其应用在太极推手上,如吾之手臂
极轻灵地稍微相接触挨贴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肤起皱”。故能附着在彼手臂上,听敌
之来劲舍己从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皱皮,轻致空空无有。如捕风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谓真沾
林师尝嘱之余曰:“以柔软劲练习太极推手”。夫太极推手训练以绵柔为首要下手功夫,能
柔软则沉劲备矣。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以心意带动内气走化,以腰胯领之而使身心内外相
合、上下相随,久之全身知觉灵敏,应敌时则得心应之而周身无处不可发、拿、打、化矣。
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导之,主动权在于我,则能够运化自如,一经接触, 彼一挨我
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发劲时得机得势、专主一方,沉得越好,则可将彼发得越远。
关于太极推手之劲练习程序,林师教余太极推手之初,先学沾劲,次学化劲,再学拿劲,最
后才练习发劲。林师尝嘱之余曰“初练太极推手,须先学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先生之
意在于初学者先学化劲后学发劲也。然学推手之化劲,首先须使两臂在不丢之松柔轻灵中练
习沾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久之两臂知觉敏捷,一触即觉。
其次在粘劲之基础上才能练习化劲,林师尝嘱之余曰:“由沾粘劲和走劲而成化劲”。所谓
走劲者,即不顶之劲,其枢纽在乎腰腿。化劲者,即是以松柔轻灵劲不丢不顶而走化敌之进
攻;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为致用,尚巧劲
而不尚拙劲。化处无处不是攻,攻处则无处不是化,发即是走,走即是发也。
其三练习推手之拿劲,微明师祖云:“太极之拿,并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动也”。太极拳
之拿劲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劲知法而拿之。夫拿者,专借巧劲得机得势截止敌方攻击而
制敌之法,旨在择敌易受制之处而拿之,即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练习发劲,微明师祖云:“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
静,自然能放得远”。故发劲时须有折迭,尤须全身沉着松净。即腰腿往后弓着,用松弹之
劲,则发劲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论所谓“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先生之教导,余不敢私隐其善。惜余愚而仅能约略述其大概之万一,或可为后贤学者不
失太极功夫之本,则师门之幸甚也。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张绍棠: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太极拳毫无疑问地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现在有些人怀疑太极拳是否能够实战,这
是因为太极拳普及的原因。因为普及了的太极拳就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
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谓的”国家标准套路、简化太极拳
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
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
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
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
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
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
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传统太极拳
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
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数十年来练习李派太极拳的经验
来说,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遇
到真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但不是全部。具体
地说,太极拳的内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
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
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
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
来。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
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
子也就可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能死练,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你
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一开始,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
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八门手法就是棚、捋、
挤、按、采、捩、肘、*,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
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
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
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
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
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
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
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慢慢地裹起来,李派的
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
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
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
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
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
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
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
”,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
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
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
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
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
路,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
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
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
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李瑞东先生云:“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
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
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
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李派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
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
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
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李派的单练
四要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李瑞东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
行机以达理。”“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
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
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深思之。”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
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
),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
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
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
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李瑞东先生云:“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
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
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讲明尺寸
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
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
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
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
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李派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
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
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
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
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
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
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那样既是贪人钱财,也是
误人子弟。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也可以试试,这要看实
际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笔者和张绍堂先生曾经就太极拳的实战能力的培养问题作过长谈,绍堂先生练太极拳
将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有着非常出众的实战能力。绍堂先生说,武术的实战
功夫,下等功夫*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先天的灵敏来
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
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
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
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
”,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
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
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
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
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
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
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
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
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这不是王芗斋的发明,李瑞东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意拳(大成拳)的理论并没有
超越传统武术的理论范围,岳氏心意拳理论也有这样的内容。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
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东先生说:“不练招法手
”,指的就是这个时候。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
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
时度势、随机应变,*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
”。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
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
”“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
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
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
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
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
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
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
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
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东先生所总结的《双练三要》
来进行的,所谓三要就是“比较”、“问难”、“争强”,我就不细说了。
  我简单地说说李派的辅助功法,李派太极拳有很多种辅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来练习
的,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一、李派有“抖绠绳”,方法是用一条粗约双手一掬,
长两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绳两端套着两个铁环,固定一端,练习者手握铁环另一端抖起
来,主要是练习抖劲。二、李派传有八卦九宫桩,就是用软藤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藤束,
栽于地面,共九束,练习者其间穿行挤*,藤束富有弹性,练习者可以体会人体的弹性,这
叫“盘桩”,盘桩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
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李派《太极球十二法口诀》,就是:“金丝串腕出连劲,女子捞线
出粘劲。老人端钟出接劲,二龙戏珠出带劲。仙人过桥出随劲,丹凤朝阳出棚劲。金鸡上架
出崩劲,夜摸珠子出圆劲。怀中抱月出空劲,老僧托钵出领劲。张飞蹁马出沾劲,奴家磨刀
出拱劲”。四、打袋,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
击打,这样练习曰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
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
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
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
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
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李派的“钓蟾功”为例,其中的吞气法也
就是“大蟾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
所以就不多说了。
绍堂先生说,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那么,什么是技巧,什么是功夫?
绍堂先生说道: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些则需要较长时间来掌握;
而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功夫与技巧是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功夫里面往往包含着技巧,没有技巧的纯功夫只是笨功夫,而太极拳里
面没有笨功夫的。就说所谓“四两拨千斤”吧!你只要充分地掌握了推手的技巧,就不难理
解。意思是说,对方来的劲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利用手臂的滚动,腰胯和周身关节的
协调,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这是不难掌握的。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因为推手
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为什么有的太
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们练习太极
拳要弄明白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尽力多掌握,凡是
功夫要下苦功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一掌将人打出丈外,观者
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被一掌
就打出一丈多远,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难。
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会动的,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再次人是会呼吸的,这
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动起
来,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我打个比方来说,对方
一拳向你打来,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
这就叫“随劲”,你随着进去了,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
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随之一
抖,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将
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当对手吸气时,正
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当然了,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这样才会有威力。但是,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需
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劲本身也是功夫。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你一掌击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这就
需要相当的功力了。李派祖师李瑞东先生当年能够一掌将家里一头受惊的大犍牛,打的当场
吐血而死,且断了三根肋条,内脏淤血,这当然就是功夫了。
  太极拳的实战运用里充斥着太多的技巧和功夫,没有哪一位太极拳家将这些完全掌握,
但是,越是高手,掌握的就越多。且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特长,太极拳实战的前提就是充分
利用技巧,不和对手硬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沾住对手,用“沾”“粘”“连”“随
”来控制对手。只要对手不是练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你只要沾住他,你就占了很大的便
宜。因为一般来说,外家拳打人都是在有一种冲击距离的条件下进行的。你沾住了他,他就
没有办法来打你了,但是,你却可以打他,可以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对手也是练太极
拳的,这时就要看谁的技巧更多,功夫更深了。因为往往两个太极拳练习者之间进行较量,
往往是沾在一起进行的。这就是在“沾”的状态下进行“粘”“连”“随”的打法,但是李
派多了一种叫“离”“粘”“随”的打法,“离”就是“沾”的破解之法,对手要沾你,你
既可以不让他沾,也可以在被对手沾上后离开对手,随之就打,“离”有八种“闪离”之
法,拳谱上有记载,就恕不详述了。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劲多种多样,就象有频率似的,有
长、短、断、续,刚、柔的区别,但主要分刚柔两类,刚劲属阳,柔劲属阴,所属经络也不
同。往细里分,刚劲有很多种,柔劲也是多种。李派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
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
”、“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
“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举例谈一下
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臂反弹
所发出的那种抖劲。所谓“箭督”劲,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
“风猛”劲,是一种长劲,其劲长而猛也,犹如一股大风。雷震劲,就是一种震动劲,“电
闪”劲,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练成之后,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其劲
力犹如涓涓细流,传入对手体内,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滚劲是一种
圆活劲,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
  总之,李派太极拳劲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但是主要强调
练成这二十种劲力。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
一般需要了。
我路过看看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等待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你要是不急,就等我三年,到时候给你表演一下。
[我路过看看]( 17:59:52):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练到这个地步写出来都是很容易
的啊!!!!!!!!!
我路过看看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练到这个地步写出来都是很容易
的啊!!!!!!!!!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合即出
者:朱老虎
太极拳对练中利用走化对方的来劲使对方劲力落空,身体腾虚,我则根据其运动规
律,由防御转入进攻,向对方身体施力。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短短一句话蕴涵的东西是很丰富的,首先要做到的是听劲懂劲。太极拳中,将用感觉察
测对方动作的轻重迟缓方向,称为听劲。听劲并非使用简单的感官,而是要刻刻留心,挨何
处,意要用在何处,“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留心用意以“秤称劲之大小,分
厘不错,权劲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彼之力方入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听劲要有
定量的概念,才有助于懂动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针对客观情况的斗争方案而不失误。通过
听劲来充分地了解对方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二:一方面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的作用过程;
一方面又要尽量增加自己对于劲力的敏感程度。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
增加对劲力的敏感;而采用圆弧运动,以增长此过程,并用圆弧向直线的转化,以完成由防
御向进攻的转交。
  听劲时要做到不丢不顶的原则,才能遇劲即化,到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对方使用的劲力
不能达到目标时,或者继续前进,或者中止其劲力而后撤,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
其平衡创造条件。以上所述,没有强调任何力大手快之处,完全是通过粘走达到以柔克刚、
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其中的关键在予“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应用粘走而达到“知己
知彼,因势利导,即是懂劲。
  在懂劲的前提下只要对方的劲力挨到我的身体,我身体上的受力部分,尤其是腰胯部
分,应随其速度作圆运动,或左右水平旋转,或上下垂直接卷;先顺其劲力以按定对方的
劲力,随即的移其着力点与作用方向,同时蓄劲待发;只要对方重心失去其正常状态,脚跟
离地,即可发放。这种太极手法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能够在对方劲力将发末发之际,而我的
劲力突然爆发,则对方即如球弹出。譬如对手直拳来袭,我用横劲将对方劲力落空,对手一
惊我即劲力爆发将对手击出。此动作好象是直线,实际上仍是圆弧,否则即是顶撞对方,而
不能使其着力点转移落空。但是,由了圆弧和直线之间的转化,接连无迹,既能快迅而先发
制人,又能使对方无法窥测我转化的时机,这种造诣境界的获得必需要有深厚的功夫。
  如果只化而不制,或只制而不化,则都不能应用太极拳法克敌制胜。在用粘法而不能应
变为走法时,必然是自己处于双重,转换不灵,僵硬不化,称为滞。在用走法而不能辅以粘
法时,必然是自己陷于偏沉,无力自持,依随不能自主,称为随。应该着重指出,滞随两种
弊病,都是自己造成的。其病源在于粘走不能相生,阴阳不能相济。能知人而不能知己,也
不能百战不殆,从而,也仍不是懂劲。
  在我不了解敌方的劲力趋向时,则应采取问劲,主动问清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
点,并因势利导。此时,或者佯攻诈诱,如用掌扑面或锁喉,示形于改,待其发觉而作相应
变化时,我却能早一步了解其动向,并破坏其平衡或者预设圈套,如左顾右盼,迫使对方顺
我而来,我则转腰胯改变身体方位,将敌推出,不然,对方抗拒,我则用单鞭的通臂劲,立
肘扣腕连击对方。还可以先用一个劲触及对方身体使对方一惊,身体僵硬走化不顺再对准他
的薄弱处将他击出。
此外,引劲的技巧主要是沾、粘两种劲法:
  沾,提上拔高的意思,意即将对方劲路引长。在动作方法上.只要顺着对方来劲的走向
略微加快一点速度,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也加快了进攻的速度,想要追赶你而被你调动,其
状态犹如滋石吸铁一样。譬如有敌双掌向我掤手推来,我听劲后掌握对方的劲别来力,即用
沾法往顺劲方向击之。粘,如胶似漆的意思,意即对方后退时,我的手臂就像顺对方退路略
微加快速度,使对方被牵动。
  最后是击出,发劲在推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太极拳的发劲,乃是在一瞬间集聚全
身力量于一点,并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一种柔弹爆发力.而决不是一种硬性的推撞力。推手中
的发劲必须在顺势倍力的原则上,使用起来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在与人推手时,须先以虚灵
的气势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候对方破绽露出,机会送上手来时,即以丹田之气,周
身之劲,心中一急.陡然坐身,神意气一齐发作,劲去如雷,冷快脆弹,使对方惊然后跌,
打得惊心动魄,目瞪口呆,防不胜防。此即拳论所云:“运劲如百练之钢,何坚不摧。”此
种真正太极拳内劲,用时松沉软弹,伤人内脏,不着痕迹,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才是太极
拳的上乘功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移,无过无不及)寅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
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巳,浅尝带引,静以持动,坚我壁垒。堂堂之阵,鳖整之放,
有备无思,防被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编排助,反败为胜。一引即进,钧(镕者.
从引而忽的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螟。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谢谢LZD的辛勤劳动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初级学武手册
(转贴,作者不详)
自助手册之一:寻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我还是一个祖国花骨朵的时候,我就已经被这句话把耳朵
里的茧子磨出来了。因为那时,我不爱学习,只要是个大 人都用这句话来教育我,让我努
力学习。不过我是个师傅不逼就不修行的懒蛋,所以至今文不成、武不就、家未成、业未
立。我有个特点,就是爱看闲书,什么都喜 欢涉猎,但又都所学不精……扯远了,扯远
了,还是先说怎么找师傅吧。
其实说到找师傅,我觉得寻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鉴别这个师傅是否有真功夫。如
果你有了明察秋毫的江湖眼,师傅来了你肯定不会失之交臂。当初刘云集 云大爷怎么拜的
李存义,不就是这样撞上的吗。云大爷是天津北辰刘快庄人。刘快庄是鱼米之乡,漕运码
头,村民多以跑船为生。所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 然是码头,自然就少不了帮
会,有帮会就有争斗,虽然当时这里是漕帮的地盘,跑船的村民大都参加了漕帮,但也有很
多其他帮派惦记着往这里插只脚进去,因此械 斗不断。在这种环境中天津北辰刘快庄绝对
可以说是民性飙捍,习武风盛。又因为是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现代话说是物流、人
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的地 方,各种武术流派的种子不经意间撒在了刘快庄这块武术沃
土上,于是各种流派在刘快庄争奇斗艳,发展得枝繁叶茂,因为各种武术在此均有传承,所
以我们常戏称 此地为“拳窝子”。
李存义怎么来的刘快庄呢?当年李存义因为参加义和团运动,杀了洋人,被清政府通缉,不
得已避祸出走,这天一行人来到了天津北辰刘快庄,又渴又饿。李存义让 他的一个徒弟到
拳房去讨口水喝。大家可能会问,刘快庄怎么还有拳房呢?这是因为练拳的人太多了,夏天
可以在外面练,冬天河流封冻,跑船的人都上岸了,在外 面练拳太冷,流了很多热汗后被
冷风吹不利于养生,所以集资盖了间宽敞的大房子,让人们冬天在室内练拳。而且当时武林
的规矩是,武林同道相互照应,义字当 先,来的都是朋友,做地主的要好吃好喝好招待。
那个徒弟到了拳房里面讨水喝,结果遇到了一个多事的,那个多事的说,吃饭喝水没问题,
但你要亮亮你的功夫。赢了,你们好吃好喝,赢不了,你们哪里来就哪里 去。结果一动
手,李存义徒弟被打了,徒弟被打师傅脸上挂不住了。李存义上来说:“你这功夫不错
啊,你打我试试。”那人看不起李存义,觉得他其貌不扬,就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我怕
把你打坏了。李存义说无妨,你要是怕打坏我,咱不如这样,李存义一指兵器架上的白蜡杆
说,你用它顶我的肚子,你要是能把我顶动了,我 就算输。那人还真就去顶,结果一下没
有顶动,两下没有顶动,第三下时李存义丹田一较劲,一下子就把他给崩出去了。李存义
说,你们不是人多吗,一起来。于是 拳房里的人总共有十来个都一人拿一根竿子一起顶
李存义,结果李存义一发劲,十多个人倒了一地,这其中就有云大爷。云大爷机灵,当时一
起身就给李存义跪下纳 头便拜,口称师傅,并招呼其他人说这是师傅来了,快磕头啊。就
是这么样李存义收了刘云集,落脚刘快庄。李存义在刘快庄的生平记录有一本书,但这本书
现在不 知所终,我们还在寻访挖掘。
嗨,又扯远了,讲了半天武林掌故,大家就当故事听吧。刘快庄不光是李存义还有薛颠、尚
云祥、孙禄堂都在刘快庄住过一段时间,李旭洲、张贵良、刘云集、门广 兴他们的故事现
在依然在乡野流传,令人神往。但现在的武林真是看不得了,随便什么人就敢自称大师,开
馆授徒。原来武林的传统可以说是丧失殆尽。过去一个练 武人要想成名是很难的,不但成
名难,守名更难。孙禄堂被称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那名望不是大风刮来的,是经过
多少次苦战才打出来的。而且练武的人出 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名人给打了,立刻就
名满武林,扬名立万了。李仲轩说武林嘴杂传事情快,如果薛颠败了一定会轰动京津,这是
实情。当时武林的状况是 成名的武师不但要自己拼命练武,而且还要教出顶门能打的徒
弟,应付来访的武林同道;另一方面没成名的就拼命练功,憋着一口气要揍那些名家来出
名。所以竞争 的气氛很浓谁也不敢懈怠,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的武术圈就别提了,全是打嘴仗的,用天津俏皮话说,这叫狗掀帘子——拿嘴对付。争
论的方面无外乎谁家的功夫理论高深,谁家的祖师爷功夫高……没劲。
真正有本事的师傅,第一、自己有功夫,第二、善于教人。鉴别一个师傅是否是真师傅,首
先看其言谈话语,接人待物的风格。与真师傅交谈,很轻松,相互之间距 离很近,往往就
是谈谈家常话。与假大师交流,呵呵,他架子端的比皇帝还要高三级,为什么?因为他水平
不高,如果他不端着点架子,就一下子让我们看出破绽来 了。
其次看其对武术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大师的理论都是一套套的,但都是抄拳谱的东西,
让他们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他们就或旁顾左右而言他,或云山雾罩把你弄 得如入五里云雾
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或者用“大道无问”、“我告诉你终究还是我的,只
有你自己练出来的才是你的”这样的官话来搪塞你。而一 个真有功夫的师傅不会去给你背
拳谱,他会把自己练功的经历和拳谱上理论的东西结合起来给你一个很实实在在能操作的东
西,比如“沉肩追肘”这是每本拳谱上都 有的基本要求,但如何做才算是达标,自己怎样
才能检查自己的外形是否达标呢?拳谱上没有,但是有真功夫的老师就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去
练,为了让你明白,还会 让脱光膀子让你看他的身体结构,让学生摸他身上相应部位。
第三,假大师讲武功多半玄之又玄,入手烦杂,但学了以后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非常的浅
薄,有些大师甚重给你整出什么“移魂大法”、“六脉神剑”之类的东 西,让你不知道这
是武术还是巫术。真师傅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很基础,甚重让你看起来简直
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 现,这个东西太深了,刚达到这个
基础标准,后面还有新的要求,一梯梯的往上走,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我练武的体
会就是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自己自然 而然的生出谦虚之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
己,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又
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 此的巨大。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是改变人的气质的学问,这
句话一点都不假。
自助手册之二:入门的规矩
门派之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完全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但门派太
多了也不是好事,全中国也就这么一亩三分地,不同门派 之间打头碰脸的时候太多了,都
是练武的怎么可能没有摩擦呢,于是乎江湖中风起云涌,不时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记得
前几年有人突发奇想,好像是受到了纳西 古乐和昆曲的启发,也要给中国武术申报“世界
口头及非物质世界遗产”,但此事好像最终不了了之。也是,如果申报的话,这么多门派,
人家老外一看,眼花缭 乱,很可能会说,这么有生命力的东西干什么还要申报遗产啊。
说起门派之争我想起了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文章没有
第一,只有不分伯仲,各领风骚,争奇斗艳;而练武的没有第二,因为第 二让第一给打死
了,在武术圈只有第一的强者才能生存。后半句话说的很偏激,因为我看实际上很多同时代
的武术宗师相处的很好,远的有杨露蝉、董海川、李洛 能,近代又有薛颠、尚云祥、孙禄
堂……并没有相互杀的你死我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指出了武术圈门派之间的相互竞争关
系,并没有指出其实武术家之间还有相互 合作的一面,相互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形
意和八卦的门人之间互相换艺是很平常的。很多内家拳大师都有练外家拳的经历,很多以外
家拳著名的拳师也精于内家 功夫。
因此武术圈的实际情况,一个好老师一般都是精通几种拳法,内外兼修的。而且一个好老师
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为你选择相应适合你修炼的拳,为你度身定做适合你训练的程序。所以
说你当选老师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给自己选定了相应的训练体系。
武术是怎么学来的呢?再说一些传统武术的规矩。
你学武术,如果要老师真的去教你,你必须磕头递帖子拜师,并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入室
弟子是老师必须尽心去教,如果你功夫不够,在外面叫人给打了,那丢的是老师的脸。中国
人面子问题最重要,练武人输不起,尤其是成了名的,一旦输了在江湖上就没法混了。
磕头递帖子拜师还不算完,这仅仅算是列入门墙,一个老师门下的弟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种是学员,学员和老师没有太多关系,老师不会把门里真正的功夫教给 学员,也就是给
指点一下,教几招而已。学员来了就学,学完就走,他们在江湖上的战绩,不管输赢都不影
响老师的名声和门派的声誉。另一种是记名弟子,这一般 都是一些达官贵人或尚武文人出
于仰慕某位武术家的名声就给其递了拜师贴,对外宣传自己是谁谁的徒弟,但他们自己是不
练武的,江湖人也不会找他们去动手。第 三种就是真正的入室弟子了,这是真正给老师顶
门立户的能打的弟子,老师教的唯恐不精心,因为撑起整个门派,光大门庭就靠着这些徒弟
了。但这些弟子也不会得 到老师全部的武功,老师只是交给入室弟子一定限度的格斗能
力,能够应付外面来访的人就行了,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全部功夫都传授出来让自己的弟子
学成出师的。 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有详细叙述。
你递了拜师贴,并且也成为入室弟子了,老师会好好教吗?还是不会。过去有一句话叫“穷
文富武”,只有富裕人家才能练武,穷人家的孩子就别想了。大家可能很 奇怪,在我们的
印象中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少爷羔子,吃不了苦,让他们练武岂不是赶鸭子上架。但实
际上这是长时间的影视剧给大家造成的错觉,真正有钱人 家(这里的有钱人家应该指的是
那些家风严谨的家庭,爆发户不算)教子极其严格,请西宾从小教孩子读书、练武。你看
《大宅门》里的白七爷不就是这样吗?敬爱 的李仲轩老人他家是宁河四大家,他爸爸每年
都组织一群文人去南京旅游,没钱能做到吗?真正练武是很苦的,每天训练不但要吃好喝
好,营养充足,还要置办相应 的护具、兵器,还要有人陪打拆手。但最大的开销还是给
老师的学费,过去讲究老师一家的吃穿住用都要东家掏,逢年过节还要给红包。这还不算正
常的月钱(工 资),既然东家如此的待遇优厚,老师应该好好教武术了吧,还是未必,也
许老师那天高兴了给你讲几句,不高兴没心情的时候,干脆就不教你,让你一个人在那里
慢慢练傻小子去吧。
你觉得学费很贵吧,但这能算贵吗?你知道当年戴龙邦为了向姬际可学拳花了多少钱吗?交
的学费可是二百亩好地啊!拿到现在换算一下地价,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 数字!大家可能
不理解,怎么学武这么贵啊,其实很简单,这就和现在那些名钢琴家、舞蹈家开小班教学生
一样,我曾经参加过声乐培训班,那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 老师,他给我们讲的第一个主题
就是,音乐是有钱人玩的高雅玩具,贫下中农就不要考虑了。他的学费不高,一人一小时一
百元。如此高昂的学费令我咋舌。但后来 了解到行情,这个价格是地摊价,有名的老师怎
么也要一小时上千。而学成一门乐器起码要七八年,你可以算一下,按一天学两个小时算,
七八年下来一共多少个小 时,学费又是多少钱了。呵呵,所以我后来就不学了。实在是玩
现在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刚才不是说入室弟子老师都要好好教吗?怎么这里又谈开学费了,
不给学费就不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呵呵,这里我就要给大家谈谈传统 武术中一些糟粕
的东西了。武林中象尚云祥、孙禄堂那样名满天下的武术家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武师都是
有功夫但却不出名的,这些武师除了会练武就身无长技, 无法谋生。师傅也是人啊,他也
要生活,有老婆孩子要养,而且他当年学来这身武艺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现在当然要从
徒弟身上再找回来。这真是多年的媳妇熬 成婆,又继续欺负自己的儿媳妇,一代一代,轮
回不止,这真是武术的悲剧。讲一个小故事,现在天津的一位形意拳名家他年轻的时候为了
学拳,甚至都把自己的饭 钱省下来给他第一个老师买东西,当时是60年代,物质匮乏,有
饺子那就是过年,小孩盼过年吃好的能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的时代啊。即使如此他的老师还
是不满 意,没事老甩大闲话“这东西都是白来的啊”、“大风刮来的不值钱啊”……为这
个,他后来成名以后从来不提这个老师。当然他成名以后也是非常保守的。唉,终 于熬成
一个老师收的入室弟子不会只有一个,一般都好几个,在这些弟子中老师肯定有亲疏之分,
孝敬老师多的自然得到的东西就多,但再多也不会得到老师武松的全部。 所谓教会徒弟饿
死师傅,老师为了自己的生活,故意不把自己全部的武功交给自己的弟子,一种方法就是保
守,很多东西都抻着你,一点点往外教,最后还留手,把 自己平生最精华的功夫、技术留
起来,带到棺材里。这是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越来越不能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种方法就
是老师在教不同的弟子的时候故意让他们 练的武功不同,人为在师兄弟之间制造矛盾,形
成师傅在中间居中控制,所有师兄弟都要听老师的,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实际控制权,自己在
徒弟面前说一不二。这样 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徒弟的武术传承都不系统。师傅活着的时候,
师兄弟之间互相明争暗斗,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等师傅死后,这些师兄弟就
该分崩离 析了。
一方面老师保守,一方面不系统教学,这是传统武术日渐世微的重要原因。我看现在很多武
术名家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如果你能碰到有真功夫、开明不保守、系统教拳的老师,那真是
你三生有幸。多少年修来的福分啊。
为什么我有这个感慨,因为我就遇到了好老师了。哈哈,羡慕我吧。
自助手册之三:站桩
“入门先站三年桩”,有黄花鱼那年就有这就话了。但很多初学者不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
么?通过站桩可以求得什么东西。虽然日日苦站不辍,但功 夫却没有长进,就如拉磨之
驴,日日前进,最终却是原地打转。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么,就好像漆黑的海上亮起了灯
塔,明确了前进方向,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 阻,激流暗涌,只要不断前进最终总会到
达目的地。只要有明师的指点,告诉你站桩的目地,那么你根本不用三年就可以练出来。不
知道这个目标,怎么站也不会出 功夫。
站桩训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效果,记得我在前面说过,有真功夫的老
师不给你摆玄乎的龙门阵,都给你讲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东西。因为如果把 站桩后达到的最
终目标直接告诉初学者,那个东西实在是太高了,太厉害的,恐怕很多人都会吓跑了,因为
那个东西没法练啊。所以会教人的师傅,都是给你一步步 的讲,你先练什么,练成了之
后,再练什么。所谓“万丈高台始于累土”,等你把基础的东西一点点都练到身上以后,
老师再在你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时刻来一个当 头棒喝,你的功夫就成了。
站桩训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
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阶段体会腰背松、第三阶段
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阶段体会胯松。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
练下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
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何放松。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
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 理,你以后看古拳
谱中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
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只有真松真 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
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
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 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
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松紧变
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 而已。
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
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
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
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 会自己身体
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没练过武术
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的生活习 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
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
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 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
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给正在站桩的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对站桩给出了不少好
的指导。多说两句,卢氏结构绝对是好东西,卢氏结构以宋氏形意为基 础,是卢宗仁先生
和天津一批武林高手心血的结晶。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阐
述,破除了武术中很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 法系统化,理论化。卢氏结构绝对
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卢氏结构中就有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
僵了,需要进行放松。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 不就倒了吗?在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他们的
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 臂肌。猴子的身体异常灵活,拥
有发达的背肌,脊椎骨和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
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的前臂能伸出很 远。脊椎骨就行一根突然挺直的弹簧,将身体射出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
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 人类生活方式的
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
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 式。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
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
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 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先天用
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
站桩时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
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 我们平时不常用
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
肉变得和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 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
让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彻底,不常
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 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
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
是身体肌肉用力模式的改 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只要
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
作,这就 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贵(八卦
门的高手,在李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 功就
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
将其靠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 活越精神,功夫还长
自助习武手册之四:筋骨关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
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
法坚持了。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
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 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
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 子,腿累了
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
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 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
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
”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 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
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
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 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
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
骨上耸, 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
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 很关键,不能
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
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 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
把指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
松得下来。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
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 的武术运动员,
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
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 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
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幺。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
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 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
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
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 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
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
的动 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
……”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 仅仅是这
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
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 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
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
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 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
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
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 着了,你后背的
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
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
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
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 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
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
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 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
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
他们都 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
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
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 僵,这里我给大
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
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 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
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
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 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基础入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