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味对联的一副打麻将,扑克牌对联

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关于的有趣故事你想了解多少呢?现在网就来和大家分享下这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吧!
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苏东坡的一个门生,春寒时节独坐家中书房。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见冷雨滴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个单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此联极妙,&冻&拆为&东&和两点,&洒&拆为&西&和三点水。但他沉思颇久,未得下联,便先搁下。
过半年后,他又想起此对,依然对不上,只好去请教老师苏东坡。当时正值暑天,老师不忙应对,却拿起刀来,切开西瓜待客。书生见老师总不开口,便急催&请恩师赐对&。东坡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对给你了吗?&书主更急了:&没有呀,对在哪里?&苏东坡指着西瓜念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书生这才明白:&切&字拆为&七&、&刀&;&分&字拆为&八&、&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待客的情景。从此,书生更对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逗号的妙用
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
养猪大似山,老鼠个个亡;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古时候对联,实际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中标点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当没有标点的对联贴出去以后,有个穷秀才看了,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对联便成了:
养猪大似山老鼠,个个亡;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这副对联经这样一改,意思就完全变了。第二天,过路的人看了对联都捧腹大笑。笑声惊动了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
对联中的傲与谦
明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倪元璐,当过大官,写了不少书,又善于书法和绘画。一次,在朋友家客厅里,看见挂着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尼山,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顺母亲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孝如曾子,只不过是做到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点骄傲。后来,朋友到倪家回访,看见墙上这副对联,联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脸红了&&
康熙题&松鹤&联
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得康熙的赏识,被派去陪伴第三个皇子诚隐郡王胤祉读书,陈梦雷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资料,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类书,他&目营手捡,无间晨夕&,工作很辛苦,康熙赏给他一所宅第,还亲自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陈梦雷得到这副对联,如获至宝,他选取上下联句首&松鹤&二字,把自己的书斋为&松鹤山房&,又把自己的诗文编为《松鹤山房诗文集》(共二十九卷)。陈梦雷又号松鹤老人。
临刑诉苦酸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很有学问。他能文能诗,尤其喜欢批书,他曾对《水浒》,《西厢》等名著进行过批注,很有影响。传说,有一次金圣叹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找寺院主持,说他想批点佛经,老和尚说,要批点佛经不难。我有个对子,你对得上,我马上拿出佛经请你批点。金圣叹满口答应,请老和尚说出上联。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脱口出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苦苦思索,始终对不出下联,只得败兴而归。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值中秋,忽然对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金圣叹为批点佛经而苦心对对,终于对上了,心里异常兴奋,但批点佛经未成,却是终身憾事。临刑前,他的儿子带了酒菜去生祭,金圣叹一边吃,一边出了一上联,要儿子马上对出下联。那上联是:
莲子心中苦,
以&莲子&谐&怜子&。可是,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里还对得上来;金圣叹把儿子嗔怪了一顿,然后代他对道:
梨儿腹内酸。
这里以&梨儿&谐&离儿&。金圣叹面对死神,心神不乱,作对如此清醒,动情,所以,稗史中称其为奇才。
利用&梨儿&与&离儿&的谐音。这一&苦&一&酸&,道尽了父与子生离死别的悲痛心情。
王尔烈巧对对联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三十九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做翰林,授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王尔烈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这副巧对对得好:&城内&对&野外&,&白塔&对&黄花&,&犹如&对&好似&,&玉钻钻天&对&金钉钉地&。这里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故下联前一个&钻&字也用名词,后一个&钻&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王尔烈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委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
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方丈元空和尚带领一帮小和尚划船往大安寺去。大安寺里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船来,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和尚的影子上,小尼姑就笑着出了一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船上的和尚们一听,脸都全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尔烈瞅瞅小尼姑汲水的样子,随口就对答了一句下联: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小尼姑汲水的时候,也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提上来了,元空和尚听了后,不禁暗自称赞,遂把他收为学生,教授诗文、打对。
赶考路上遇老翁
几年过后,王尔烈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老翁,挑着一担山柴。
两人在一起休息,老翁看王尔烈挑着一担子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有礼貌地点点头,说了一声:&是的。&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完,老翁就指着刚刚砍来的一挑树枝,念道:
此木为柴山山出,
请王尔烈对出下联。年青的王尔烈望着村中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脱口而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老翁听后,赞不绝口,鼓励他说:&你这次下考场,一定能考中啊!&果真,王尔烈到京中了个头名状元。但因乾隆皇帝私下考场,和王尔烈在一个考场科考,乾隆皇帝名列第四,主考官硬是把乾隆换到第一名,等乾隆皇帝展卷一看,发现王尔烈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当即封王尔烈为翰林院侍读,在宫内教授太子J琰。后来留下&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诗句,指的就是王尔烈的这段故事。
传说明代有个杨翰林,看厌了宦海沉浮,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偏偏朝廷非要他出山作官不可,派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杨翰林并未因朝廷的&器重&而动心,婉言加以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饮差看了,心里不大痛快,说:&原来你整天吃山珍海味,难怪不愿作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说:&这就是我对联中所写的佳肴,大人请吧!&钦差大臣十分尴尬,碍于面子,只得勉强吃下。寒暄两句,赶紧回京复命去了。
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徐广义,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从小就天真活泼,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小时候,经常和唐万阳侍御游玩,有一天,徐广义因为连续几天读书,很困,就趴在灯下睡着了。唐万阳连忙叫醒了他,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在他似醒非醒的情况下,唐万阳出了一个联句:
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广义在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吟句,睡眼还没有睁开,就边打呵欠边对: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唐万阳没想到徐广义能在睡梦中这样快,这样机敏地答联,而且答得这么好,以&周公&对&孔子&,相当工稳适度。
烧鹅会走路
在明朝时,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叫陈棠,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写出好文章来,10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陈举人。
有一天,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
联句出了以后,课堂上没人能答上来,老师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灵机一动,猛然间站起来,高声应道:
半爿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很高兴,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对仗工整,无懈可击&。并写了一条批语:
&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爿(p&n)能行,吾不敢啖(吃)也。&
洪承畴与史可法
傅山先生生于明朝末年,是朝廷命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心情十分悲痛,便携带家眷隐居在太原晋祠,行医为善。
清朝皇帝知道傅山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多次派大臣前来劝他入朝做官,他回话说:&如果相逼,只有一死。&后来,傅山先生听到和他同做官的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一恨一叹,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丑恶行径的嘲讽;&可法&是借用史可法的,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是可以效法的。
&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10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字)和&马&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儿,是&一个人&。&伊尹&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了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对: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那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连秤都不如,不能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匾。黄良辉抬头看见一个农妇正在推磨,也随口应答: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
巡官一听,湖北人果然出口不凡,很有才气,便和颜悦色地说:&这块匾少了一个'惟&字,我要禀报朝廷,重新颁发一块。&这么一说,黄良辉就让他们走了。据说后来朝廷果然赠了一块&惟楚有材&的匾给他们。
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嘉庆登极继位,召见王尔烈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臣家里依然是几间草房,半藏农器半藏书;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这么办吧,你别在京城呆着啦,去到安徽铜山那儿铸钱吧!&王尔烈在铜山三年,又回到京城。嘉庆见王尔烈回来就问:&老爱卿,这回足以度余年了吧?&王尔烈一听就笑了,说:&臣仍旧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摇摇头说:&老爱卿,此言未必是真吧?&王尔烈这才回手一掏,从袖里甩出三个铜大钱,一个是《当十钱》,一个是《五铢钱》,一个是《嘉庆同宝》,三个铜钱磨得溜光锃亮。因为这三个铜钱是王尔烈掌管铸钱炉的时候用的钱样子,每天拿它去检查质量,老攥在手里,所以,三个铜大钱磨的溜光锃亮。嘉庆一看,连连点头称赞,说:&老爱卿如此清廉,真可谓&老实王&也。&就这样,嘉庆皇帝封王尔烈为&老实王&。有人给送了副对联:
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
这时候王尔烈已是年逾花甲,嘉庆派人去东辽阳给他修盖了一座御赐翰林府。王尔烈回到家一看,是前层院十间,后层院十间,东西两厢配房。以后王尔烈把前居院十间正厅作了义学馆。
门联添字问叛徒
明清之际有位著名人物洪承畴。他是福建南安人,万历进士,崇祯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两湖的军务,深得重用。他自己也感到皇恩浩荡,决定肝脑涂地,报效朝廷。在自家门上,撰书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由此更得到朝廷的信任。崇祯十四年(1641)他率八总兵,统辖13万人,与清军大战松山而兵败。第二年,松山陷落被俘至沈阳。后来降清,做了大学士,是清朝统一天下的重臣之一。当时,人们把清军入关,看成是异族入侵一般,思想上还以明朝为正统。有人十分鄙夷洪承畴,在他家门对联上添了&矣&、&乎&二字: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出句为感叹句,下句成了疑问句,实际上是无疑而反问。
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管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有一天,祝枝山来到一处江南小镇,赶上有个大富人家大宴宾客。一打听,知道主人原是弹棉花起家的,苦心经营10年,才成了镇上的首富。祝枝山出于好奇,也想进去看看。守门的见他衣着平常,以为是失意的秀才,没让他进去。正在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儒生。这儒生以前见过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并替主人把他请了进去。满厅堂的文人学子,乡里名流,听说江南才子祝枝山驾到,都赶忙站起来恭迎,主人更是欢喜不尽。酒过三巡,主人请祝枝山写一副对联,准备挂在正堂之中。众宾客也极力相请,想看看祝枝山写字,一饱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盘算,即刻写成一联: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主人不识字,立刻让人去装裱。客人们倒看出来了:对联说的是弹棉花,三尺冰弦,是弹弓,一天飞絮,是棉花。可他们虽然知道祝枝山是讥笑主人弹棉花起家,谁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乱语,只好偷偷一笑,随它去罢。
被里的虱子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但见绿叶如盖,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
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个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呢?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也称赞友人答对是很合适的。这时,就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他们回头一看,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们俩把身上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
墨水化乌龙
明代的汤鼐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他觉得对句不仅快,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明代的蒋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吟诗作对,长进很快。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马上道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句是析字联,结合实景,把&冻&&洒&两字析成&东二点&,&西三点&,这是它的奇妙之处。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低着头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了。正在大家发愁时,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在座的众人齐声叫好。蒋焘对的下联中把&切&&分&析为横&七刀&,竖&八刀&,以物叙事,上联和下联珠联璧合,特别贴切。
有杏不须梅
明朝有个神童程敏政,10岁的时候,就远近闻名了。安徽巡抚罗绮把他推荐给朝廷。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并且想招他为女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吃到中间儿,李贤指着桌子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这是一个由谐音而变成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配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挺喜欢自己,并且早知道学士的女儿十分漂亮、聪明和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杏不须梅。
也来个谐音双关。看起来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比喻:有您家女儿这&甜杏&,谁还找别人家&酸梅&呢?他更深一层意思是:我三生有幸(杏),被您老人家看中了,还得到未来岳丈的亲自关照,就不需要媒(梅)人了。李贤见他聪明过人,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果真把女儿许给了他。
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相传,一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换上便服,到大街去巡视。见有一家鞋店门上没贴对联,便推门进去。只见店主人情绪不高。他问生意怎样?店主人唉声叹气地说:&今年生意不好,没心思贴春联。&乾隆皇帝说:&我给你写一副。&店主人很高兴,赶快拿来纸笔,乾隆皇帝当即写了一副有趣的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是:&鞋店兴隆&。
乾隆皇帝给鞋店写对联的事很快传开了,城里城外到处议论,人们纷纷来到鞋店观看皇帝写下的对联。店主人兴高采烈,殷勤接待,鞋店买卖果然很快兴隆起来。
对联中的人名
明代弘治年间,江西贵溪有一个叫夏言的人,他小时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有一次,15岁的夏言跟着父亲夏鼎去参加宴会,在酒席间,李尚书看了看周围出了一条上联让大家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能对上,不料,小夏言站起来,先向父亲行个礼,说声&请父亲原谅&,然后高声答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他的联句刚答完,大家都连声叫好。因为,当时在场的有同榜的考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书出的联句中,既包含了两个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对十二个月的别称:春天三月,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这种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孟春&,&季春&,缺少中间的&仲春&。少年夏言的对句,既嵌有其父亲的姓名和另一考生的名字,又用上&夏、商、周&三个朝代名称,也是只有&夏&和&周&,缺少二者之间的&商&。因为按旧时的规矩,儿子不能直接叫父亲的名字,所以他才先向父亲施礼表示请求原谅。
得意地站起来
明代的爱国者杨继盛,从小勤奋好学,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
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
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知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当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大为不满,认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便派人把徐文长召来,提出要出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m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m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立即下令:&赶快把他赶出杭州。&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理直气壮地说:&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回答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树下乘凉遇&神童&
明朝,湖广巡抚顾应U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察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U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忽然,巡抚顾应U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一副对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U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学童笑道:&此联好对!&老先生着急问:&怎么对呀?&学童对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抚台大人,我对上了&&&&怎么对法?&&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顾应U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U略一沉吟,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顾应U立即派人把小学生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诞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家的瓮缶云内,接着从瓮缶云内冒出来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人进口,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U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寻找的&江陵神童&。
万家疾苦早关心
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他在自己的大厅里,挂上一副对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邃。李贽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从故乡出发到云南,沿途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写了这副对联来警厉自己。由于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统治腐败,后来从事讲学和著述,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终被明朝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于狱中。
叶向高巧对翁正春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
&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嘲&文正公&
清代,有一个老奸巨滑的大官僚,叫曹振镛,他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博得皇帝宠信,官运亨通,当了从乾隆到道光的三朝元老,一直爬到大学士、军机大臣的高位,列为功臣,显赫一时。他死后,谥号&文正&。
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巧妙地把&文正&嵌入联内,嘲笑奚落这位赫赫有名的&文正公&:
焉用文,阅试卷偏旁必黜,是以谓之文;
奚其正,收炭敬细大不捐,则不得其正。
一个既不文又不正,只求皇帝欢心,不管吏风腐朽,只争自己利禄,不管群众死活的老官僚,却博得了个&文正&的美谥,怎能不受到天下人的笑骂和谴责呢?
林大秀与叶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名状元,叫林大钦。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法听听,所以,他写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这个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先生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蒲松龄写对联
著名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分喜爱对联。蒲松龄虽然胸有奇才,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愤弃举业,肆力为文。作文前,他特地在自己的镇纸铜条上刻下了一副自勉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不仅用对联激励自己愤发著书,而且在他的著书中也多有妙联。在《狐联》篇中,狐仙化为二美女,嘲弄假道学的焦生,出联云:
戊戍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焦生不能对,狐仙自对曰:
己已连跃,足下何不双挑。
此对构思巧妙,以拆字法带双关语,有较高的造诣。在《陵县狐》篇中又有联云:
破故纸窗棂有隙,
旋复花背面多情。
也许是蒲松龄的一生与对联有着不解之缘吧,死后人们也用对联纪念他。一代文坛巨匠郭沫若,就曾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里的&聊斋&厅堂内,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
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小友&应对
北宋文学家王禹,七八岁时,已能属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王禹不加思索,随口吟道:
&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
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军,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
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联令众人对,句云,&鹦鹉能言难似凤。& 座客个个自命清高,自居为凤,此时却鸦雀无声,无人应对。文简便把上联写在屏间,催促众人快对,众客依然一筹莫展。王禹在座见之,即挥毫书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推荐阅读:
欧阳修过关
欧阳修未仕时,四处奔波求学。一无傍晚来到一座城下,城门已关。他对守城的老兵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权放学生进去。&
守城的老兵说:&我出一对联给你,对得出就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早再进。&
老兵吟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接上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说:&你不对出来,就不放你进去!&
欧阳修说:&我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开了城门。推荐阅读: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对联故事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扑克牌打麻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