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关于向李登俊学习心得活动的心得体会

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永不褪色的党员李登俊
稿件来源:未知&&&&发布时间: 08:35:27
  88岁高龄的李登俊老人是辽河油田的离休干部。13岁参军,成为八路军115师686团的一名通讯员。
  李登俊: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什么都不怕。有一次侦察敌情,被鬼子发现了,乱枪齐发,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地。后来发现鞋子跑丢了,帽子打飞了,裤腿还被打穿了一个洞。
  1941年,李登俊生了重病,没法行军。村民就用两个椅子绑成一副担架,抬着他走,才跟上部队。枪林弹雨中,他几次从死亡线上爬回来。
  李登俊:没有党和人民,我就活不到今天,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一名战士,要听党的指挥,用终身和一切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李登俊戎马生涯,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过黄河,搞土改,先后在滨海地委、陕南区委任职。1954年,他被组织安排到中苏石油公司,最终来到辽河油田,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离休后,李登俊成为离退休管理中心老干部站第一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学习,记了80本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他能一段一段背给大家听。李登俊时刻关心油田的发展,公司领导多次采纳他的建议。老人热心公益事业,看到他人有困难,无论认识与否总是施以援手,小区里左邻右舍都敬重他。
  李登俊:这个小区我住了20多年,哪儿的花该浇水了,哪儿的草该拔了,我都一清二楚。物业公司来修地线电缆,也是我带着他们开挖的。冬天,我在小区里扫扫雪;过新年,我给小区银行、物业的值班人员送糖果,瓜籽。
  在支部成员、小区邻居、战友之间,谁思想上想不开、生活上遇到问题,都爱和李老唠唠,他总是热心帮助解决。有位老同志身体不好,沮丧自己时日不多。李登俊经常去看望他,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劝解他。
  李登俊:你这位老同志,这么点小病都受不了,当年你打&塔山阻击战&的劲头哪儿去了。
   &5.12&汶川大地震,李登俊通过红十字会、油田公司组织和缴纳特殊党费,捐款3万元。南方冰雪灾害,他捐款5000元。青海玉树地震,他又一次慷慨解囊1万元。他多次资助过素不相识的重病患者、贫困大学生、困难家属&&离休25年,李登俊累计献爱心达15万元。
  李登俊: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无比激动,这是积攒的5万元,请把它作为党费,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登俊60多岁就单身一人,20多年都是自己洗衣做饭、买菜、收拾家务。老人生活节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厨房里还用着70年代的炊具,衣柜里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卡&衣服和发白的老式中山装,随身穿的衬衣领口袖口都&飞边&了,也舍不得扔。
  李登俊:家具是用来使用的,只要能用够用就行;衣服是用来遮体的,只要能遮体,洗得干净,穿着舒服就行;不管条件怎么变化,艰苦奋斗不能忘。
  【推介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身上总是穿着洗的发白的老式中山装,却把离休25年一点点省下来的积蓄,无偿地捐献给灾区和贫困孩子们,因为你的心中,党的恩情终身不忘。我是党员,我永不退休
  图为李登俊老人在家中阅读杂志。本报记者韩辛/摄
  ——记辽河油田离休干部李登俊  7月8日下午,李登俊又一次来到迎宾小区88岁的王师傅家中探望病情,劝说不愿治疗的王师傅到医院治疗,与他聊得不亦乐乎。第二天,王师傅就愉快地到医院去了。  像这种进家入户看望老同志,对李登俊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八路,离休后当了22年党支部书记,连续多年获得辽河油田和集团公司的优秀离退休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及“和睦邻里”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永远向前的战士  1940年3&月,一个个头还没有步枪高的孩子,走在了八路军115师686团的队伍里。这个孩子就是李登俊,当时只有13岁半。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朱毛队伍,知道这支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队伍,所以,当八路军的队伍经过家乡时,我就缠着参加了队伍。首长看我年龄小啊,就让我在乡政府当通讯员了。”说到往事,李登俊显得有些激动。  因为小,他常常被派去当侦察员。“当时,日本鬼子扫荡得很厉害,部队就派我到鬼子驻军附近侦察。有一次侦察时被鬼子发现了,我就拼命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等跑到安全的地方,才发现帽子被打掉了,裤腿也被打穿了一个洞。”李登俊笑谈那时的烽火硝烟。  因为他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作为部队的小秀才,被送到设在山东莒县的抗大一分校学习半年,后又在滨海中学“深造”,在当时的滨海军区政治部当了一名缮写员,相当于现在的文书。随后他又随部队转战南北,过黄河,搞土改,先后到滨海地委、陕南区组织部、西北局组织部任职。1954年10月,他被组织安排到中苏石油公司(新疆油田的前身),从此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任独山子矿区宣传部副部长、新疆石油学校副校长、克拉玛依采油一厂副厂长、党委书记、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党委书记、辽河油田组织处处长、辽河油田纪委副书记。  “我今年83岁了,但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一名战士。战士就要永远听党的指挥,就要永远向前进。”李登俊老人脸上泛起红润的光泽。“从加入革命队伍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  永不退休的党员  1987年,李登俊从辽河油田纪委副书记岗位上离休后,又担任了离退休管理中心老干部站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他戏称自己是“老牛不下套”。&  “我们这个支部现在有20名党员,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74岁,16个男党员总计1390岁,平均工龄68年,平均党龄61岁。”李登俊饶有兴致地给记者“算账”。  但这个高龄支部在李登俊的带领下,党支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情况通报等工作作为支部工作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他经常说:“宝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定落后。”每期《党员文摘》、《共产党员》他篇篇必读,还挨家挨户送学习材料和各种文件。他的行为也使老党员们学习不懈。每月的支部学习,满头华发的老党员们围桌细读的场面,成了活动站一道别样的风景。&  李登俊有一个习惯,有事没事就围着小区转几圈,地下哪里有电缆他都一清二楚。有单位在路边施工,他就上去告诉人家哪里有电缆,哪里不能挖,而且一直站在旁边监督;垃圾箱的门坏了,他及时给物业公司打电话;每逢下雪,他都早早起来,为行人扫出一条小路。  他对所住小区每家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谁家热水供应不足,房屋需要维修等,他都积极协助解决;哪家发生了矛盾纠纷,他都会前去劝说调解。他还自告奋勇当红娘,给那些孤寡老人牵线搭桥,尽管一个也没有成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爷子真是我们的宝贝。他就像济公一样,哪有困难哪里就有他。”  永不懈怠的爱心  去年5月21日,辽河油田离退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从李登俊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1万元特殊党费。前后9天里,他分3次为灾区捐了3万元,是集团公司老同志中捐款最多的一位。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南方雪灾,他向红十字会捐了5000元,捐款的信封上只写了“艾心”两个字,工作人员辗转才知道“艾心”就是李登俊。有一次,他在《辽河石油报》上看到一位患者患重病无钱医治,他马上送去2000元钱,请报社转交;得知一位在盘锦实习的女大学生遭遇车祸药费困难时,他先后3次到医院看望,共计捐助她5000元;油田组织老干部到辽河油田困难帮扶中心参观时,他又掏出仅带的500元交给工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他捐款累计超过5万元。  但李登俊对自己很吝啬。衬衫领口、袖口破了,他缝缝补补继续穿,多年来没有添一件新衣服。  “前段时间,我侄媳妇给我买了一件500多元的衣服,我硬是逼着她给退了。你看,我这件才80元,穿着也很舒服啊。”&李登俊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穿的衣服,好像占了多大的便宜。  当记者向他表示敬意时,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有愧啊……比照《党章》第一章第三条,我做得还不够。”停了一会儿,他又说:“1941年,我在部队生重病,没药可吃。村民们就用两个椅子绑成一副担架,抬着我走,我才跟上部队。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我就活不到今天。我能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捐点钱是应该的,有什么好说的?”&  本报记者韩辛&通讯员于金平
中国石油报社郑重声明
&&&&中国石油报社授权,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石油报社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石油报社网联系。89岁辽河油田离休干部李登俊永葆革命情怀  到今年,盘锦市辽河油田离休干部李登俊的党龄正好是70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党龄超过70年的人更少。  “我今年89岁了,但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一名战士。战士就要永远听党的指挥,就要永远向前进。”李登俊说。  19岁的李登俊,牢记抗战的使命  “我就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事”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让深的感情越来越深。  李登俊客厅沙发旁的小桌上有个软皮本,上面记录着他给各级组织和领导写的信。信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至是如何更好地“讲文明树新风”,小到小区的绿化,都是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没有一件与他个人有关。  “我就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事,希望党的事业发展得更好。”  李登俊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就是这样一位疾病缠身的老人,常常穿梭在小区邻居、战友中间,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诸多问题。家里暖气不热、热水供应不足、房屋需要维修、小草地需要化肥,他都协助解决,甚至家庭琐事他都会前去解疙瘩。  一位老干部因患脑血栓长期卧床,女儿和儿媳因为家务事不和睦,老人很不满意。李登俊知道后,分别找他们谈话,最后圆满解决,病床上的老人也露出了笑容。  有一位老干部的儿子和儿媳经常拌嘴吵架,弄得老人心里不好受。李登俊知道此事,就找她的儿子谈话。现在她的儿子很孝顺,老人也高兴了。  有位老同志身体不好,有些沮丧,李登俊安慰劝解,还时不时调侃:“你这老同志,这么点小病都受不了,当年打塔山阻击战的劲头哪儿去了?”说着说着,两位老人会心地笑了。  李登俊爱矿区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有事没事就围着小区转上几圈,对小区内的设施了如指掌。前些天,有几个人在路边施工,他赶紧上去询问。知道他们要挖沟,他就告诉人家哪里有电缆不能挖,而且一直站在旁边协助、监督。  “不管条件怎么变化,艰苦奋斗不能忘”  李登俊家里的家具基本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的,甚至还有一台用了近50年的台式收音机。“不管条件怎么变化,艰苦奋斗不能忘。”  一次李登俊过生日,晚辈给他买了一件500多元钱的衣服。他硬是逼着给退了。他的衣柜里放的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的卡”衣服和发白的老式衣服,随身穿的衬衣,领口、袖口都“毛边”了,也不舍得扔。  李登俊的老伴已经去世20多年了。这些年来,他舍不得花钱找家政、雇保姆,都是自己洗衣做饭、买菜、收拾家务。“就当是锻炼身体。身体好了,还能继续干好革命工作!”  生活节俭的李登俊也有“阔气”的一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李登俊一次性交了5万元特殊党费;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后,他又交了2万元特殊党费。200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后,领到2000元奖金,他添了8000元,交了党费。离休28年,李登俊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捐款近20万元。  不少人对李登俊的行为不理解。一次,李登俊在捐款时,工作人员看他身体不好,劝他少捐点,李登俊却说:“我年纪大了,不能给国家做更多的事了。哪里要盖房建设我搬不动砖了,也不能下地挖煤,只能捐点钱。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我不做点什么心里不安啊!”  李登俊还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解释自己不搬家的两点原因:“一是生活已经不错,很知足;二是为了省一点钱,用到急需的地方去。”“那您觉得什么是急需的地方?”记者问。“就是国家和别人有困难了,我都可以帮助。”李登俊说。  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他向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捐款信封上只写“艾心”两字。工作人员经多方了解,才知道“艾心”就是李登俊。青海玉树地震,他一次慷慨解囊1万元。2008年,辽河油田组织老干部到油田帮扶中心参观,听说中心救助过不少求学青年和贫困职工,他在叫好之余,随手从兜里掏出仅有的500元。  一次,李登俊在报纸上看到一名广西大学生在盘锦实习时遭遇了车祸,肇事司机逃跑了,大学生孤独无助。他先后三次分别化名“关心、艾心、辛爱”共给女孩捐助5000元。从报纸上得知女孩回到了广西,老人辗转汇款2000元。  这不是李登俊第一次给素昧平生的人捐款。2014年,李登俊在《辽河石油报》上看到油田职工王占富患白血病没钱治疗的新闻,马上捐了2000元。2012年,他给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捐了2000元。  李登俊不光关心国内的事,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啸……他也不忘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辽河油田首次道德模范评比中,李登俊获得了惟一的特别荣誉奖。颁奖词写道:“您从红小鬼到耄耋之年,走过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繁荣,经历了石油工业的创业辉煌。时至今天,您依然奉献着光,散发着热;依然春蚕吐丝,蜡炬未干……”  无论在何岗位,工作作风和责任心始终如一  李登俊的石油生涯始于1954年。从部队转业后,他被安排到中苏石油公司,与石油结缘。  1970年8月,李登俊来到当时的“南大荒”,成为322试采团的一员。从此,他的人生就跟辽河油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来到辽河油田后,由于李登俊已经在石油系统工作了10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上就把后勤管理的工作交给了他。刚刚接手工作,李登俊就深入到职工当中调研。他一不开大会,二不听汇报,直接找职工了解情况,调查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的辽河油田条件非常艰苦,创业者们住帐篷、睡草铺、喝“鸭子汤”(鸭子游过的水)、走“搓板路”,设备运送还靠人拉肩扛。  李登俊及时跟地方沟通协调,在当时的油田指挥部所在地—于楼地区,建了油田粮站和第一个商店,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  当时油田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大家都住帐篷,夏热冬凉。李登俊从吉林省林区购买木材,再筹到石头和沙子,从火车站运到油田根据地,一次就解决了300多户1000多人的住房问题。  东北的冬天冷得刺骨,职工们开会和吃饭都在露天。李登俊张罗建起了油田大食堂。没有板凳,他就让人找来宽木条,制成简易长条凳。食堂建成后,还兼具会议室的功能,油田很多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他还张罗解决职工就医的交通问题,为二线职工以及学校老师配发雨具……在李登俊的带动下,油田后勤工作慢慢走向正轨。  1976年,李登俊调任油田组织处处长。岗位变了,但他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始终如一。  “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闲暇时,李登俊偶尔会翻开自己的老相册,回忆起曾经的烽火岁月。  1926年11月,李登俊出生在山东省莒县虢家村。1938年,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军山东,积极宣传抗日。“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八路军,知道这支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队伍,所以,当八路军的队伍经过家乡时,我就缠着部队领导参加了队伍。首长看我年龄小,就让我在乡政府当通信员了。”那一年,李登俊14岁,个头还没有步枪高。  在一次执行给邻村送信的任务中,李登俊到达指定地点后,才发现那儿的村民早已经跑光了。原本打算休息一晚再送信的李登俊,没想到这时敌人来了,情急之下,躲到了一张桌子下面,桌布恰好挡住了他的身体。“敌人用刺刀这边戳一下,那边戳一下,就是没戳我藏身的那张桌子。”  有一次为了保护群众,引开敌人,李登俊随着队伍一路向南跑了十多里地。休息时,李登俊这才发现他的裤脚被子弹打了两个洞,“我腿细,跑的时候裤脚飞起来了,哈哈……别人都说我命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登俊又随部队跨黄河,渡长江,参加了解放战争,直到1948年10月才脱下一身军装。  老人说,现在日子比过去强,已经不能用倍数来衡量了,“那时候我们只是想着,什么时候我们能吃上馒头就好了。”  至今,李登俊依旧保留着参加八路军后养成的记事习惯,从1933年写到2015年,还要继续写下去。“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年那个14岁的抗日小战士永远记着这句话。  通讯员 张园园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佟阳  理论学习不松懈本组图片均由辽河油田宣传部提供  获得辽河油田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  雪后,劳动中的李登俊越学心里越亮堂
――辽河油田退管中心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活动侧记
&&&&辽河油田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开展送学上门、老翁座谈、理论研讨、老石油新党员传帮带等系列活动,推动老同志自己教育自己,坚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奉献余热”,掀起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送学上门心贴心&&&&“老张,这是周灏书记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读本。你身体不好,没能参加大会,我为你带来了。天气冷了,你一定要保重好身体。”&&&&“感谢油田领导关心,一直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同志……”这是老干部站支部书记李登俊老人与离休干部张佰寒对话的一个场景。 &&&&“送学上门”,是辽河油田退管中心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的一项新举措。在组织老干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对因高龄多病、行动不便和分散居住、难集中的老干部,开展贴心送学服务活动。在看望老干部的同时,做好宣传政策、传播知识工作,更重要的是把关心和温暖带给了老干部。当日,19名老干部收到了退管中心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多年来,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原则,这个退管中心推出了符合多数党员愿望和要求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措施。在生活上经常组织开展老帮老、老带老、老爱老活动。大家平时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有效促进了党支部工作有序运行。&&&&老翁学习热情高&&&&一轮红日东方照,党的旗帜迎风飘。举国欢庆十八大,十三亿人歌如潮。党的盛会意深远,世界瞩目呼声高。总书记报告放光彩,气吞山河决策妙……&&&&这首诗是八旬老人卢振均11月19日在“老翁学习组发奋学好十八大”座谈会上所作,也是老干部们学习十八大,爱党、爱国、爱油田的真情流露。&&&&在交流讨论阶段,老干部们争相发言,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老干部工作实际,谈感受说体会。组长卢振均说:“十八大报告振奋人心。我们油田也有长足发展,生产经营有声有色。我们的各项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祝愿我们美丽的辽河越来越美。”他还要求小组成员学习党的十八大要做到“五个新”:一是在学习上要有新气象,二是在思想上要有新飞跃,三是在政治上要上新水平,四是在组织上要树立新形象,五是在行动上要制定新目标。&&&&在油气离退办召开的座谈会上,老同志和离退休工作者共同学习讨论十八大报告提到的新名词、新概念。老同志们热情高涨,情真意切,纷纷发言,分别就“两个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和养老问题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老同志越说越高兴,越学心里越亮堂。他们纷纷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平和心态和乐观精神,为油田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贡献。&&&&理论研讨效果好&&&&11月21日,退管中心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会,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韩桂琴以及研讨小组成员3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季永嘉等4名发言人分别从回顾历届党代会和学习十八大精神感悟、十八大报告新亮点和民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讨。&&&&机关理论研讨小组成立于2007年,全部由离退休职工组成,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6岁。理论研讨小组的成立,极大地创新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改变了以往你讲我听、照本宣科等不适应新形势的学习方式,而是采取结合形势抓研讨、针对问题抓研讨、联系思想实际抓研讨。&&&&理论研讨小组坚持每月一次研讨制度。凡是党的重大政策和决策出台之后,都适时组织老同志学习,开设讲座,开展讨论,使老同志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讲、学有所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组织老同志学理论、析原因、提建议,使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不断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油田公司一系列决策的理解,增强了对油田发展和未来的信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号
| 电话:010-中国石油报
辽河油田开展向李登俊同志学习活动
&&&&本报讯
(通讯员王体)为大力学习弘扬李登俊同志先进事迹,激发正能量,3月15日,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学习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吉平2月7日来辽河油田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向李登俊同志学习活动。&&&&春节前夕,周吉平到辽河油田调研期间,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到家中看望慰问李登俊老人。周吉平称赞老人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努力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始终关心集团公司发展,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热爱,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和榜样;要学习好宣传好老人的事迹,激发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油田公司党委以此为契机,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向李登俊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为油奉献、心系企业的高尚情怀;学习他常怀感恩、心有大爱的无私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朴实作风。&&&&同时,公司党委还进一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职工群众、全体离退休人员要高度重视,把学习李登俊同志先进事迹,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工业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同开展“四新”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取专题学习会、组织生活会、座谈交流讨论等有效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努力成为让中央放心、让员工满意的优秀共产党员,引导全体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油田公司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号 |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