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协调实务研究中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写300字左右

Keywords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 Global Convergence, Jaccard Coefficient
全文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近年来会计学术界、实务界以及准则制订机构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IASB及其他国际性组织为促进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所进行的努力,还是世界各国的积极介入和参与,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即提高国家和地区间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为例,运用Jaccard系数等多种量化研究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国会计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1上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2)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以我国B股上市公司分别按CAS与IAS编制的境内、外年报所采纳的相关会计政策为数据来源,测量了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程度与进程;此外,本文亦通过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直接检验了会计的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在所考察的期间,就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来看,相关CAS与IAS之间的协调度逐步提高且变化显著,从而表明至少在所考察的会计事项方面,我国这段时期的会计改革,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面的确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CAS已实现了与IAS的实质性趋同;但趋同不等于等同,为了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CAS在少数领域仍保持了与IAS的适度差异。就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来看,在A、B两个阶段,相关会计实务平均都达到了高度协调;但从A阶段到B阶段,实务比较项目的国际协调度却普遍降低了。就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来看,A、B阶段实务的协调度显著高于对应比较项目的准则协调度,表明会计实务存在自发协调;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与准则协调不完全同步的事实说明,除准则协调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实务协调度的提高;但研究结果也表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之间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协调仍然是影响实务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国新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同小异且两套准则中备选会计方法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期待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执行新准则之后,境内外会计实务方法的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同时运用Jaccard系数法测量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度,并首次运用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协调化进程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从而丰富了会计国际协调的量化研究;二是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AS的协调与趋同程度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经验证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三是在国内首次通过检验同阶段相同会计事项上的准则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的相关性,直接考察了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
&&&&With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glob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have become an inconvertible trend and also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greatly concerned by accounting scholar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Obviously, the great efforts made either by IASB or by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the glob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ountries worldwide, are commonly aimed at the same target, namely enhancing the comparabi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 has been more emphasized than tha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Taking assets-related events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several quant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 Jaccard Coefficient, on one hand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analyses the harmonization degree between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CA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AS3)and its changes on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China’s accounting reforms since 1998;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related accounting policies adopted respectively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 annual reports of B-share companies, the paper also measures the degree and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China’s accounting practice. Nevertheles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directively through several non-parameter statistic methods.During the period examined, as to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outcomes suggest that the harmonization degree between CAS and IAS has increased step by step remarkabl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accounting reforms during this period, especially the issuance of the new CAS 2006,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CAS, at least in the area of asset-related measurement. By now, CAS has converged with IFRS substantiall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moderate differences between CAS and IFRS due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a.As to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on both the Stage A and B, related accounting practice has reached high degree harmony averagely, but the harmony degrees of practice comparable items have decreased universally from Stage A to B.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of standards and practice, the outcomes imply that on both of the two stages (A, B), the harmonization degree of accounting practi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which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spontaneous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practice. The fac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degree of China’s accounting practice has decreased between stage A and B while that of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implies that besides the standards harmonization, many other factors do have effects on practice harmonization. But th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elevance between the harmonization degre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at of accounting practice suggests that the former is still one of the important effectors of the latter. Therefore, we can expect reasonably that the difference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between domestic and oversea annual reports will decrease after the list companies start to comply with the new CAS2006 in 2007.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t measures both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degree of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at of accounting practi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Jaccard Coefficien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t examines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process by using several non-parameter statistic methods, which enriche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Secondly, it offers the latest and straight evidence for the degree of the harmonization or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new CAS system and IFRS. Thirdly, it is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is examined directly by testing the statistic relevance between them.
&&&&&&&&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中文摘要4-6ABSTRACT6-8第1章 导言15-19&&&&1.1 研究背景与动机15-16&&&&1.2 研究方法16&&&&1.3 本文的结构安排16-17&&&&1.4 主要学术贡献与创新17-19第2章 会计国际协调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19-27&&&&2.1 会计国际协调及相近概念19-22&&&&2.2 会计准则协调与会计实务协调22-25&&&&&&&&2.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23-24&&&&&&&&2.2.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24-25&&&&2.3 会计计量协调与会计披露协调25-27第3章 会计国际协调经验研究文献综述27-48&&&&3.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28-32&&&&&&&&3.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28-31&&&&&&&&3.1.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31-32&&&&3.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32-42&&&&&&&&3.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33-41&&&&&&&&3.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41-42&&&&3.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42-48&&&&&&&&3.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43-45&&&&&&&&3.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45-48第4章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例48-114&&&&4.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测量方法48-56&&&&&&&&4.1.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主要测量方法介绍48-54&&&&&&&&4.1.2 会计准则协调度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54-56&&&&4.2 研究设计56-66&&&&&&&&4.2.1 研究范围56-59&&&&&&&&4.2.2 研究步骤59-66&&&&4.3 研究结果与分析66-103&&&&&&&&4.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66-68&&&&&&&&4.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68-72&&&&&&&&4.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具体分析72-103&&&&4.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103-105&&&&4.5 本章附表105-114第5章 中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及其与准则协调度的关系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事项为例114-140&&&&5.1 我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研究基础114-116&&&&5.2 研究设计116-122&&&&&&&&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116-117&&&&&&&&5.2.2 研究方法与步骤117-122&&&&5.3 研究结果与分析122-138&&&&&&&&5.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122-124&&&&&&&&5.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124-126&&&&&&&&5.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具体分析126-133&&&&&&&&5.3.4 会计实务协调度与准则协调度关系的检验133-138&&&&5.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138-140第6章 结语140-144&&&&6.1 研究结论140-141&&&&6.2 启示与建议141-142&&&&6.3 研究局限与展望142-144主要参考文献144-150后记150-151
本文地址:
延伸阅读:
相关期刊文献推荐
相关会议文献推荐
相关硕士文献推荐
相关博士文献推荐会计准则实务协调——方法与数据研究综述--《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01期
会计准则实务协调——方法与数据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利用实证方法研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文献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外国学者会计准则实务协调化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学者财务报表数据可比性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外国学者对研究方法的探索能对我国目前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33【正文快照】:
一、引言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使会计协调成为国际会计研究的热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为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形式协调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协调,即会计管制、规则或规章的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实质协调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即会计实务和财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曲晓辉;高芳;;[J];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J];会计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瑜;[D];厦门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踩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3期
罗胜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吴杰;张自伟;;[J];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10期
曲晓辉;高芳;;[J];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姜国华;李远鹏;牛建军;;[J];会计研究;2006年09期
贺建刚;刘峰;;[J];会计研究;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钰;[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博;[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杨中环;[D];暨南大学;2005年
黄冰;[D];湘潭大学;2005年
孟慧;[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李婷;[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刘晓华;[D];暨南大学;2006年
汤珍;[D];厦门大学;2006年
许云涛;[D];浙江大学;2007年
连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郑研;[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盖地,卢强;[J];财经论丛;2004年04期
王跃堂,张莉,赵子夜;[J];财经研究;2004年12期
蒋尧明;[J];当代财经;2002年08期
黄海玉,郑琳;[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张苏彤;[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06期
乔旭东;[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2期
王治安,万继峰,李静;[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王跃堂;[J];管理世界;2003年01期
曹伟,高扶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雷光勇;[J];时代财会;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海玉;[D];厦门大学;2003年
陈瑜;[D];厦门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臧莉新;;[J];商业经济;2011年13期
胡春燕;;[J];中国外资;2011年15期
何嘉萍;;[J];西部金融;2011年08期
张秀英;;[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杨相栋;;[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王秀洪;;[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7期
张明霞;李云鹏;;[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张林;谷丰;郭伦;杜国用;王佳;何东东;;[J];绿色财会;2011年07期
赵继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陈晶晶;李丛;;[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志伟;;[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方拥军;;[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陈文浩;巩方舟;;[A];纪念会计改革与开放30年暨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专辑[C];2009年
袁中文;;[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杜永芳;;[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田淑英;李慧思;;[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杨荣军;;[A];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许京婕;;[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张如;;[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刘慧凤;张林;;[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财会信报;2008年
尚军?谢栋风;[N];经济参考报;2008年
吴学军;[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吉林省东丰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N];财会信报;2008年
;[N];财会信报;2009年
全石秀;[N];财会信报;2009年
刘卫华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N];中国审计报;2009年
李明旭;[N];中国证券报;2009年
;[N];上海证券报;2009年
何冶;[N];财会信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瑜;[D];厦门大学;2004年
刘晓华;[D];暨南大学;2009年
武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司振强;[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曹霞;[D];吉林大学;2010年
黄燕飞;[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李尚荣;[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贺旭玲;[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劳川奇;[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张娟;[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笑芳;[D];湘潭大学;2005年
谈晨;[D];暨南大学;2000年
解青帝;[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戚明;[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梁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世杰;[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吕莹;[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熊莉;[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黄松林;[D];武汉大学;2004年
何晓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水平研究--基于AH股的实证分析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38: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水平研究--基于AH股的实证分析.PDF
官方公共微信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6.50 [7.5折][定价:¥22.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
查找同类商品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文化基本命题、会计文化历史沿革、会计文化环境等理论的研究和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深入探讨加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对策。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哲学、会计学等理论,对会计文化进行价值抽象和理论概括,将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纳入会计文化的研究范畴,力求进一步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体现于会计文化的研究之中,进一步构建会计文化的理论体系。
会计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会计的作用会形成特定的会计理论、会计意识、会计行为,这就形成了特定的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此研究中国会计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会计管理实践,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云,山东烟台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兼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会计学教学、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近几年在《现代财经》《审计与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曾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天津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等多项科研课题。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提出的以由价值观、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会计行为,构建和谐的会计环境,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设想,以及在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进程中,更好地坚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先进会计文化的观点等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这些成果对于弥补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建设更加完善的有中国特色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云博士的这本著作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会计文化这一新课题,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该书最大的贡献是初步构建了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一个新的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会计学院
博士生导师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在诠释文化、会计文化与中国会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兰个不同时期会计文化发展的历史特征,会计环境对会计文化发展的影响,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必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建设内容。该书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是会计学科创新发展的直接体现。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博士生导师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会计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1.2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队伍素质1.1.3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会计环境1.1.4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完善会计学科体系建设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1.2.1
国外研究成果1.2.2
国内研究成果1.2.3
总结与评价1.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1.3.2
研究内容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创新与不足1.4.1
研究方法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1.4.3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章
会计文化概述2.1
文化概念与特征2.1.2
中西文化差异2.1.3
文化差异与价值取向2.2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2.2.1
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2.2.2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2.2.3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2.3
会计文化2.3.1
会计文化概念2.3.2
会计文化界定2.3.3
会计文化基本要素2.3.4
会计文化基本功能第3章
中国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1
中国古代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1.1
西周时期的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1.2
春秋战国时期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1.3
秦、汉、隋、唐时期的会计文化3.1.4
宋、元、明、清(初、中)时期的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2
中国近代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3.2.1
中国近代会计文化发展历史3.2.2
近代会计文化特征3.3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3.3.1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历史3.3.2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的特征第4章
会计文化的环境4.1
会计文化环境内容及特点4.1.1
会计文化环境的内容4.1.2
会计文化环境特点4.2
外部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1
政治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2
经济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3
科学技术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4
法律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5
文化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2.6
国际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3
内部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3.1
会计人行为对会计文化的影响4.3.2
领导行为对会计文化的影响第5章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必要性5.1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5.1.1
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现状5.1.2
会计行为文化建设现状5.1.3
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现状5.1.4
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5.2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现状的成因分析5.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2.2
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5.2.3
对优秀会计文化的宣传普及不到位5.2.4
会计监督不力5.2.5
会计领导者缺乏对会计文化的重视5.3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5.3.1
会计文化建设是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5.3.2
会计文化建设是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5.3.3
会计文化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需要5.3.4
会计文化建设是促进会计理论不断发展的需要5.3.5
会计文化建设是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5.3.6
会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会计环境的需要第6章
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6.1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6.1.1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目标体系6.1.2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目标制定的步骤6.2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6.2.1
整体性与层次性结合的原则6.2.2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6.2.3
持续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6.3
中国会计文6.2.3
持续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6.3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6.3.1
发展会计物质文化6.3.2
强化会计制度文化6.3.3
优化会计行为文化6.3.4
加强会计精神文化6.3.5
建立会计文化学科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会计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会计的作用会形成特定的会计理论、会计意识、会计行为,这就形成了特定的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此研究中国会计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会计管理实践,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1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会计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体制的健全。近年来,我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会计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和“信用沼泽”。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扭曲,会计造假丑闻不断,会计管理无力,注册会计师公信力降至低谷,诚信危机对资本市场及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从中国证券市场连续不断的深原野、琼民源、鄂猴王、郑百文、银广夏、黎明股份、麦科特等事件,到美国的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世界通讯公司最大破产案、施乐公司财务欺诈案、安达信审计丑闻案等等,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也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和注册会计师自身造成巨大灾难。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韦斯(Weiss)2002年通过对在美国上市的7000多家股份公司调查后指出,“华尔街出现了信心动摇的危机”,并指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篡改盈利报告,编造会计假账。(叶陈刚等,2004)证券市场连续不断的会计造假、财务欺诈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诚信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制度改革的极大关注。对会计制度的直观反思停留在危机事件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上,为什么会计制度屡受挑战?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在约束机制是否仍然能够起到监管的作用?
近几年来,在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原因的文献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企业产权中个人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等。但是,在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法制等都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会计舞弊案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可见,为了防范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除了进一步改革治理准则等制度领域的纰漏和弊端,还有必要反省那些在制度约束之外的因素,比如文化和道德。会计文化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一个能够处理好人的理想、冀求的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弹性,然而,赋予制度文化和道德的内涵是不现实的,它能改变人以及社会的一些行为,但永远无法改变及左右所有的行为。在制度和人的二者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而制度居于被动地位,因为制度没有人们的自觉认同是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这种天然的不平等关系大大增加了协调冲突的难度。制度的这种局限性,就应由文化、道德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弥补。会计文化作为管理制度的升华,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它以“会计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规范约束的目的。再好的制度,如果失去了道德情感的内在支持,也是无济于事。文化的这种弥补性功能,可以解决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以由价值观、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感等等构成的柔性管理来引导会计行为,从而达到会计目的,约束会计行为。
其次,再严密的公司治理,也会留下一些权力空隙。况且,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而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瞬息万变,决策者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这就可能造成人为或意外的权力空隙。权力空隙的处理、公司治理对人性的放任程度,都有可能使完美的结构安排沦为装饰物。真正统治公司的不是组织结构,也不是制度,而是人。组织结构、制度给定了一些人的行为方式,但绝不可能限定他们的所有行为。人们手中永远有对抗制度的武器,实际上,人们经常使用的武器便是(制度赋予他们的)权力,以及权力空隙。因此,仅有一个符合惯例的治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公司不是因为没有建立一套可执行的治理制度,而是因为执行制度的人中没有人在意这套制度,才导致治理失败的。因此会计文化建设有利于对权力空隙的弥补,从而从根本上治愈会计舞弊这一弊端,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1.1.2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队伍素质
中国过去的会计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受封建思想意识及旧经济模式的影响,实际上它受会计人员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的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已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会计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要变革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进行人为的价值引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文化作为会计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会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建设过程必然是以会计人员为中心,而人的培养必然以文化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主。
首先,加强会计文化研究有利于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道德要求即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组成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指在人们的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具有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而要履行好职业道德行为,就需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信仰和职业道德意志。我国会计人员在中华文化熏陶和长期的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法规、谦虚谨慎、客观公正等文化道德观念,对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指导的博士张云教授在天津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下,对会计文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所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写出了这本颇有特色的学术著作。本书试图通过对会计文化基本命题、会计文化历史沿革、会计文化环境等理论的研究和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加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以下目的:(1)在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进程中,更好地坚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会计文化;(2)完善会计制度改革,加强会计学科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的会计环境,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方式,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解决会计“法制”式刚性监管的不足,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会计文化的研究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重点分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对会计的影响,从而扬长避短,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的中国会计文化。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哲学、会计学等理论,对会计文化进行价值抽象和理论概括,将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纳入会计文化的研究范畴,力求进一步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体现于会计文化的研究之中,进一步构建会计文化的理论体系。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原因,论证了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对策,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原创性和可操作性。张云博士在完成博士论文和本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认真的科研精神,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钦佩,故欣然提笔为此作序。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提出的以由价值观、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会计行为,构建和谐的会计环境,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设想,以及在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进程中,更好地坚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先进会计文化的观点等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这些成果对于弥补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建设更加完善的有中国特色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云博士的这本著作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会计文化这一新课题,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该书最大的贡献是初步构建了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一个新的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会计学院
博士生导师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在诠释文化、会计文化与中国会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兰个不同时期会计文化发展的历史特征,会计环境对会计文化发展的影响,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必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建设内容。该书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是会计学科创新发展的直接体现。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博士生导师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摘要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