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球员fifa足球世界格列斯曼曼是出身贵族吗?

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称为“行会革命”
时间: 6:13:44
世界史复习资料日耳曼人迁徙的影响 1、日耳曼人的到来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即罗马式奴隶制被强行废除;日耳曼 人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迅速解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2、 日耳曼人迁徙和蛮族国家的建成, 使西欧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 日耳曼文化、 基督教、 古典文化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西欧文明。 3、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迁至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克洛维受洗(496) (1)斯特拉斯堡战役与克洛维皈依天主教 (2)克洛维受洗的真实原因 可以和缓罗马人与法兰克人之间的矛盾 利用天主教会对西哥特人以及其他蛮族进行战争 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 (3)克洛维受洗——教权和政权的合作 拉丁语成了官方通用语言。 把西哥持人逼进西班牙。 查理·马特的军事改革和采邑改革 (1)、军事改革 A、军事重心从步兵转移到骑兵。 B、大地主和自由农民中最为富裕的分子组成的骑兵队伍。 C、在服兵役的条件下,给骑士一小块土地(原为金钱或土地,beneficium)供其终身使用。 (2)、采邑改革 A、改革内容: 骑士:提供食物提供土地 无条件分配土地有条件分配土地 B、条件: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并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使用不得世袭。 C、影响: ★加强中央权力: 从根本上改变墨洛温王朝无条件地分配土地的制度, 使领受土地的豪绅显 贵、 军政官员与王室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国王—骑士关系, 加强了中央权力。 ★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 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形成了阶梯状的等级制度,封建主阶级内部的 联系加强了。 ★封臣得到采邑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 ★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加洛林朝的强盛创 造了条件。 D、采邑制度的发展:9 世纪采邑可以世袭,采邑转变为封土,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封君—封 臣关系。 查理曼 法兰克王国的著名君主。 查理在位 46 年对后来的欧洲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对外扩张。 查理一生南征北战, 大大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 全盛时几乎囊括了除西班牙外的整个西 欧。其次是加冕称帝。799 年,教皇利奥三世受到政敌迫害出逃,得到查理帮助。为答谢查 理,利奥三世于公元 800 年圣诞节为查理加冕,授予他皇帝和奥古斯都称号。第三是加强对 内统治。把全国分为 98 个郡,由皇帝任命伯爵进行管辖;边区设马克,由边侯治理;定期&&&&派出巡按使团巡行各地; 规定年满 12 岁的人都必须向皇帝宣誓效忠。 第四是发展社会经济。 统一货币,限制物价,保护商业流通和贸易,颁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庄园敕令》 。 第五是维护教会利益和神权统治。 他多次主持宗教会议, 亲自任命大主教、 主教和修道院长, 严令居民必须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第六是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他从欧洲各地网罗知名学者, 设立学校,抄写和保存了大量古典作品,被史学界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 凡尔登条约 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其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查理曼 帝国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行政联合体,一开始就注定了分裂的命运。公元 814 年,查理大帝去 世,他的后代为了争权夺利打了几十年。843 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开会,协议 三分帝国:路易得莱茵河右岸地区和巴伐利亚,其所得大致与今天的德国西部相合,地理上 称日耳曼; 查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的法国相合, 地理上称法兰西; 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 北部及路易、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后者后来得名为洛林,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 路易和查理有国王称号,统治地区分别发展成日耳曼王国(德国)和法兰西王国(法国) 。 三人统治区实际上独立发展, 不相统属。 这一划分意义重大, 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欧洲意、 德、 法三国的基础。 封君封臣制 (1)封君封臣关系的形成 前提忠诚 基础封土 (2)封君封臣的权利和义务 封臣:效忠;帮助;劝告 封君:保护;供养 (3)封君封臣关系的影响 封君封臣制使国家的主权随着土地的分封而分散,转移到以封建领主为首的地方政府手中。 这种地方分权的政治,虽然破坏了统一的政权,但在非常时期却使地方政治自成一体,带来 一方的安定。 在固定的臣属关系、 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和长子继承制的维系下, 封建社会形成一个组织严 密、秩序井然的社会。 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原因:领主权阻碍了城市发展。 方式:赎买或武装暴动(通常针对教会领主)获取。 11 世纪,伦巴底的城市掀起城市公社运动,反对僧俗封建主的统治。意大利米兰和德国的 科隆市民发动起义,赶走大主教和封建主的军队,成立城市公社,选举新的市政官。11、12 世纪,法国的城市公社运动高涨。40 多个城市武装起义先后独立。13 世纪,科隆市民多次 举行起义反对大主教的统治,最终成为自由城市。交替使用购买和暴力形式,琅城的公社运 动十分典型,于 1128 年成为自治城市。 结果: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的内容:获得特许状(Charter) 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可以铸造货币、宣战媾和,选举产生法官和市政会,市 政会推举的市长是城市的最高长官。 市民享有身份自由、 人身安全 (不得被随意传唤出庭受审, 受审前不得监禁, 不得强制逮捕, 在城市以外不受审判,保障去市场经营的人身安全等)和市民权利,免除各种封建赋税(通 行税、关税、过桥税、 ) 。&&&&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不受前领主的追捕,即不再是农奴。 注意: ★★城市的自治程度是不同,有自由城市、自治城市、城市共和国等。 ★★城市自治并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主的统治。被当做封臣,需要服军役。教会权力对城市的 干预较多。 ★★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主的束缚,有利于加强王权;当王权强大后,城市自 治通常被取消。 2、行会与城市贵族的斗争 (1)行会(guild,音译基尔特) ? 城市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作坊,作坊主(匠师、师傅) 、帮工和学徒二三人。 ? 作坊主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在作坊主与学徒之间,存在着宗法性的师徒 关系。学徒从师三年至七年期满后,必须以帮工身份在师傅作坊里再工作几年,有 少量工资。 ? 帮工经行会审查通过,才可自开作坊,成为作坊主。 ? 德国吕贝克金饰匠要想独立开作坊,须制造出三件“代表作” ,一是精工的戒指;二 是订婚的手镯(英国雕花式) ;三是剑柄上用的烤蓝色的环。 ? 建立时间:出现于 11—12 世纪。 ? 建立原因:有限的市场有限的生产限制竞争 ? 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外来的竞争而建 立的组织。 ? 行会组织: ? 参加行会的作坊主,称为行东。 ? 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 、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 出。 ? 行会会规: ? 规定工场设备、 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原料和产品的规格、 产品的售价、 作坊的人数、 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 ? 行会特点: ? 平均主义,机会均等。 ? 反对竞争,对外垄断。 ? 行会作用: ? 行会在团结同行业反对封建贵族掠夺和商人欺诈上起了保障成员利益的作用;也起 了保证产品质量; 保持各会员的平等利益和传授生产技术; 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作用。 ? 会员相互救济和互助。 (2)城市贵族 ? 城市反对封建主斗争的胜利果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落入城市上层分子的手里。这 些上层分子有商人公会的领袖、富商巨贾、高利贷者、房产主,他们有钱有势,竭 力模仿乡村贵族的生活方式,故有城市贵族之称。 ? 他们操纵市政会和审判团,担任政府首脑,控制城市的立法、行政、财政和军事大 权,严重损害广大手工业者和下层群众的利益。 ? 商人公会 ? 城市的手工业者往往兼营商业,即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出售商品的店堂。随着贸易 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商人。 ? 商人为了保证市场独占地位和其他权利,称为商人公会。每个城市通常有一个商人&&&&公会, 有的城市则分别按经营项目成立呢绒商公会、 杂货商公会和食品商公会等等。 也有若干城市的商人组成国际性的城市同盟——商人联合公会 (如德国的莱茵同盟、 汉萨同盟等) 。 ? 商人公会领袖与高利贷主、城市内大的房地产主等构成城市贵族。 (3)行会革命 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称为“行会革命” ,13 至 15 世纪间,几乎所有西欧城市都 发生过这样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各不相同,在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城市,行会常常会 取得胜利,获得把持市政权力,如佛罗伦萨、奥格斯堡。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城市 贵族往往仍然保持统治地位,威尼斯、热那亚便如此。 3、行会瓦解和帮工学徒反对剥削的斗争 (1)行会瓦解 行会的分化:大行会与小行会; 作坊主分化:大作坊主掌握行会权力与小作坊主沦为雇工 行东对学徒的剥削加重:延期、高额入会费、资产限制、缺额;出让学徒。 (2)帮工学徒反对剥削的斗争 帮工、学徒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组成“兄弟会” 、 “伙伴社”等组织,提出诸 如缩短学徒期、缩短工时、提高工资等经济要求。这种斗争相当尖锐,有的甚至采 取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的方式,以改善日益恶化的处境。 1481 年科隆爆发反对行会上层统治的起义,被市政当局残酷镇压,领导人被处死。 1378 年佛罗伦萨“梳毛工起义” 。 城市自治及城市内部斗争的意义 在反对领主和城市贵族的斗争中,中世纪的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城市初兴, “市民”一词指全体城市的居民。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商人和富 有的手工业者与贫穷的城市平民,后者包括帮工、学徒、日工,奴仆、破产手工业 者和其它下层群众。 14—15 世纪, “市民” 一词已经失去从前的含义, 仅指富裕市民即资产阶级的前身。 中世纪的市民在民族国家形成和专制王权加强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 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的内容:获得特许状(Charter) 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可以铸造货币、宣战媾和,选举产生法官和市 政会,市政会推举的市长是城市的最高长官。 市民享有身份自由、人身安全(不得被随意传唤出庭受审,受审前不得监禁,不得 强制逮捕,在城市以外不受审判,保障去市场经营的人身安全等)和市民权利,免 除各种封建赋税(通行税、关税、过桥税、 ) 。 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不受前领主的追捕,即不再是农奴。 注意: ★★城市的自治程度是不同,有自由城市、自治城市、城市共和国等。 ★★城市自治并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主的统治。被当做封臣,需要服军役。教会权力 对城市的干预较多。 ★★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主的束缚, 有利于加强王权; 当王权强大后, 城市自治通常被取消。 行会 出现于 11—12 世纪,由于有限的市场、有限的生产、限制竞争等原因,由同一手工业或商&&&&业的从业人员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联合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 防止外来的竞争而建立的, 有的是为了促进共同利益, 有的是为了福利目的和共同的宗教信仰, 还有的完全是为了交际 目的。具有垄断性、职业性与技术性、阶级性或等级性、地区性、时间性。行会是中世纪的 人倾向于置身合作架构的体现,也对欧洲政治思想的演进具有历史意义,行会是自治的,其 官员来自于内部选拔,从而,在一般民众的层面上,它是“上升”统治论的生动体现。行会在 团结同行业反对封建贵族掠夺和商人欺诈上起了保障成员利益的作用; 也起了保证产品质量; 保持各会员的平等利益和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作用。会员相互救济和互助。 威廉一世加强王权的措施 (1)1067 年举行涂油加冕礼,宣布君权神授,确立了合法的统治地位; (2)推行分封制,全国的总封臣向国王提供约 5000 名骑士,使国王拥有稳定的军事力量。 (3)1086 年举行索尔兹伯里的誓约,所有封臣到会,要求无论是直接封臣还是次级封臣均 要向国王效忠,确立了“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使国王具有对各级臣民统治的 权力。 (4)将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和森林划归国王,王室收入占到全国收入的 17%,使王室拥有 雄厚的经济力量。 (5)限制贵族的发展:坚决镇压反叛的贵族。贵族分封地分散。 (6) 年威廉一世派遣官员调查全国的土地和财产,各级封臣、自由民的土地财 产、收入都进行了详细的核对和登记,作为征税和兵役的依据,即《末日审判书》 ,是中世 纪珍贵的经济史料。从调查结果看,土地主要被封建主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沦为衣服农, 表明英国已是封建社会。 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 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作为征税和兵役的依据,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 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 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 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Doomsday Book》 。由于他派 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 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又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 《末日审判书》 ,是中世纪珍贵 的经济史料。从调查结果看,土地主要被封建主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沦为依附农,表明英 国已是封建社会。 《大宪章》 1215 年 6 月 15 日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的宪法性 的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共 63 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 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 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 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 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 25 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大宪章的签订, 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 形式,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经验。 《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第一 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确立了 “王在法下” 的原则, 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 王约翰撕毁。到 17 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 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 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 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 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不过,三级会议有时要求国王答应某种改 革,作为通过决议的交换条件。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在法国史 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圃制 亦称“三田制” 、 “三区轮作制” 。中世纪欧洲国家盛行的一种谷物种植制度。那时,由于生 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有轮重型犁的推广普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增加了大量的耕地, 8 世纪后,三圃制盛行于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阴凉、土质粘重的中欧和西欧等地。它把耕地 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休闲地、春播地、秋 (冬) 播地三个耕区。作物也在各区轮作,春播作 物或大麦或燕麦或豆类,秋 (冬)播作物或小麦或黑麦。耕地和作物分别依次逐年轮换,三 年一个循环。在封建庄园内强制实行三圃制。农民拥有的耕地以狭长条地的形式,与领主保 有地错落相间地散布在各个耕区内; 每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作时间强制划一, 农民无权安 排; 休闲地和收割完毕后的耕地,都作公共牧场,共同使用。与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 以收获两次, 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 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 又有利于耕地和劳动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二圃制。 十字军东征 (一) 、十字军东征的原由 1、宗教原由 ——基督教的朝圣习惯。 ——教皇提高教权权威的欲望,想建立基督教帝国。 2、经济原因 ——西欧封建主日益卷入商品经济中去,刺激其物质享受的欲望。 英法等国家实行长子继承制,造成许多无所事事的封建骑士,成为社会上的无组织力量,社 会不安定。 ——广大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商品经济刺激下,又遇连年的灾害,试图摆脱封建束缚,幻想发 财。 ——意大利的几个城市共和国想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廷手中夺取东地中海的贸易市场和港口, 控制东西方贸易。 3、直接原因 1091,拜占廷科穆宁王朝的皇帝阿历克塞,向教皇求援,共同收复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领 土。 (二) 、十字军东征的概况 ,前后共八次(详见 PPT 或学习资料) (三) 、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1、对东方文明的破坏。十字军东侵所种下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徒之间互相仇视的祸根, 长期以来对中东地区是有影响的。 2、教皇建立基督教世界帝国的计划破产,教会权威扫地。 3、政治上,骑士和封建主不断到东方去,削弱了贵族的力量,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统一 和王权的加强。 4、东征使意大利各城取代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欧洲的贸易中介地位,控制了东西 方贸易,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东方运往东方了商品增加了十倍。 5、东方不少先进生产技术(如纺织、丝绸、印染、制糖等)和新的农业、园艺作物的 品种(如稻、甘蔗、芝麻、甜瓜、杏子等)直接地传到了西方,对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一定作用。 6、加速改变了西欧封建主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许多领主、其实弃农从商,扩大了货 币需求,推动了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7、文化上,东征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引发了西方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直接推动 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卡诺萨觐见 德国皇帝和教皇围绕主教授职权展开对抗, 1075 年, 教皇格里高利下令废除世俗的授职权, 而德国皇帝亨利四世针锋相对,与 1076 年 1 月宣布罢免教皇。一个月后,教皇又宣布驱逐 亨利出教,并解除德国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取消亨利的皇帝资格,德国的封建主也威胁亨 利如果不在一年内恢复教籍,就要另立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亨利不得不暂时妥 协。1077 年 1 月,亨利冒着大雪前往意大利卡诺萨城堡向教皇请罪,据说他穿着破衣服, 赤着双脚,跪在城堡外面苦苦哀求了三天,教皇才恢复了他的教籍。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 为“卡诺萨觐见” ,是中世纪西欧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开始。 亨利四世 法兰克尼亚王朝(也叫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 年—1105 年在位)和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84 年加冕) 。亨利四世也是巴伐利亚公爵(1055 年起) 。他不是这个 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 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 权展开的激烈斗争, 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亨利四世支持低级骑士和城市自由 市民,帮助他们增进经济利益。通过不遗余力地制止社会动乱,他赢得了所有渴望和平与秩 序、厌倦了贵族阶层内部永无休止纷争的人的支持。他惩处了那些在 1096 年的大屠杀中犯 下罪行的人,从而为犹太人复了仇;他保护那些被强制皈依基督教的人,并希望能让这些人 回归自己本来的宗教信仰。 人们相信亨利的墓地将成为一片散发神奇力量的地方。 尽管国王 未能使人民对和平、繁荣和公正的渴望化为现实,但人们仍然对他顶礼膜拜,普通人仍然把 和平和理想主要寄托在他身上。 格列高利七世 俗名希尔德布兰德,青年时留学法国和德意志,后入修道院成为修士。曾在格列高利六世的 手下任职。领导克吕尼运动。1054 年被任命为副补祭,成为左右新教皇人选的关键人物。 1058 年助尼古拉二世上台后, 被擢升为大副祭。 1059 年 4 月 13 日颁布著名的教皇选举法, 规定教皇只能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 世俗封建主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干预, 并禁止买 卖圣职和教士婚娶。1073 年 4 月 22 日当选为教皇,称格列高利七世,继续领导与推动克 吕尼运动,鼓吹教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世俗君主操纵主教叙任权。从而使教皇与神圣罗马 帝国皇帝间的权力之争日趋激烈。1076 年 2 月在罗马公教会议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 废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 1077 年冬季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教皇声威大震。亨 利四世的地位稳定后,于 1084 年 3 月 21 日举兵攻占罗马,另立教皇克雷芒三世。格列高 利七世逃到南方的萨莱诺城。1606 年教皇保罗五世追谥其为圣徒。 基督教的七件圣事 1215 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 ,确定基督教的圣礼为洗礼、 (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 至少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教的宗教生活从此大为规范。 黄金诏书: 德皇查理四世为稳定德国政局,防止教皇及其他国家干涉皇位选举,于 1356 年发布“黄金 诏书” , 同意七大选侯在 1338 年大会上提出的 “他们所选举的皇帝即使不经过教皇认可也是&&&&合法的”的意见,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 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也得到确认,诸侯的独立地 位也得到完全的肯定。 “黄金诏书”承认了诸侯领地的独立性有利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加 强统一和集权。 “黄金诏书”的颁布清楚地表明德国的历史已经变成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 史。 中世纪德国的特点: ★国家四分五裂; ★帝制是中世纪唯一的,德王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选举国王制度是中世纪一大特色; ★诸侯权力不断增强,诸侯内部的统一和权力集中不断强化; ★北部城市比较发达,形成自治城市和强大的城市同盟。 城市共和国 中世纪时,欧洲一些通商口岸和商业中心建立起单独的城市国家,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 伦萨、诺夫哥罗德等城市曾实行过共和制,称为城市共和国。城市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由市民 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或其他形式的集体机构掌握。 收复失地运动 8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以后,西班牙人就开始了“收复失地运动” 。收复失地运动是 在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旗帜下进行的。 参加斗争的阶级和阶层十分广泛, 不仅有农民、 牧民、手工业者等下层人民群众,大小封建主也卷入到这场运动中来。13 世纪末,收复失 地运动大体完成。 西班牙统一形成后,1482 年开始同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兰纳达的战争,经 过整整十年的时间,于 1492 年终于收复了阿拉伯人的最后据点格兰纳达城。长达七个多世 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以西班牙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查士丁尼一世 (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全名为弗拉维· 伯多禄· 塞巴提乌斯· 查士丁 尼 Flavius PetrusSabbatiusJustinianus,约 483 年 5 月 11 日-565 年 11 月 14 日) ,东罗 马帝国皇帝(527 年-565 年) ,史称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 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 称《民法大全》 ) ,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 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 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 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 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一世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 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 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 导。委员会审订自哈德良皇帝(117-138 在位)以来 400 多年间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 帝诏令,删除其中已失效和互相矛盾部分,于 529 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共 10 卷。后来 又把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整编,与 533 年编成《学说汇纂》50 卷,同年又颁布 《法力概要》 ,又称《法学家指南》 ,它精审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又将 534 年以 后颁布的法令于 565 年汇编成《新法典》 (又称《新律》 ) ,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 上述所有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大全》 。这部法律文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 至高无上。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 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 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补充: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 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如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 1787 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是以罗马 法为基础. 尼卡起义 532 年 1 月在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爆发的平民起义。尼卡为希腊语,意即胜利。起 义因参加者高呼“尼卡”而得名。拜占庭定期举行赛车会,并且形成特殊的组织——德莫。 它依驾车人的服色分为蓝党 (元老贵族和地主, 以东正教徒为主, 主张中央集权) 和绿党 (富 商和高利贷者, 以一性派教徒为主, 主张地方自治) 。 由于两党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不同, 因而经常发生斗争。政府则利用德莫间的敌对关系进行操纵。在 532 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 层因对官吏的横暴和苛税不满, 要求罢免特里博尼安和卡帕多西亚的约翰两个暴吏, 释放两 党被囚禁的成员。遭拒绝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群众捣毁监狱,焚烧官邸。大火持 续 3 天, 焚毁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公共建筑物, 并蔓及皇宫。 查士丁尼一世撤换两个宠臣后, 亲赴赛车场说服起义者,未能奏效。训练有素的政府军节节败退,全城除皇宫外均被起义者 控制。 随后, 查士丁尼一世施用阴谋, 一面派贝利萨留组织蛮族雇佣军, 一面派人收买蓝党。 起义的第八天,蓝党突然倒戈,起义军阵脚顿乱。蛮族雇佣军屠杀起义群众约 3 万余人。绿 党领袖希巴提乌斯被处决。起义失败。 军区制改革 最早的总督区是 6 世纪中叶设置的迦太基总督区和拉文那总督区。其背景是遭到外敌入侵。 特点是军政合一。 措施: (1)设若干军区,以军区代替行省,军政合一,由主管军事的将军统治,实际是对全国实 行军事管制。 (2)建立军屯制度,兵农合一。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并分配以世袭份地,亦兵亦农,缴纳 赋税,但不服徭役; (3)对军队上层则进行土地分封,形成军事封建贵族,既作为帝国阶级支柱,又加强帝国 军事力量。 影响: 军区制是一种军政兼容、 兵农合一的制度, 它在拜占廷帝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与帝国的兴衰有直接联系,是拜占廷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军区制适应了拜占廷的军事需要,基本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为其军力的兴起 创造了有利条件; (2)由于军区制推行,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国库丰盈,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 业繁荣 (3)通过推行军屯制稳定了社会各阶层,使人口流动中的无组织状态得到控制,缓和了尖 锐的社会矛盾; (4)军区制本身就存在着使其破坏的因素,它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 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使小农破产。 对外发动征服战争 与阿拉伯人的争斗,拜占廷陆续收复叙利亚北部、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和罗得岛。 975 年几乎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及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均划入帝国版图。 1018 年灭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打败马扎尔人、佩切涅格人和罗斯人的入侵.&&&&1054 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拜占廷教会对南斯拉夫和东斯拉夫人的传教和文化输入取得 进展。 破坏圣像运动(717-843) 1、过程:第一阶段: 726 年皇帝立奥三世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破坏圣像运动”。730 年,利奥三 世召开宗教大会,撤换了反对毁坏圣像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 ,代之以大教长阿纳斯塔西乌斯 , 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圣像破坏运动提供了宗教理论上的依据。 ? 君士坦丁五世(741—775)继位,圣像破坏运动进入新时期。他使教义之争演化为对崇 拜圣像者的迫害。要求人人宣誓不崇拜偶像,焚毁大量圣像艺术品, 用石灰水清除教 堂内的圣像壁画, 处死反对派高级教职人员,关闭修道院,没收其财产,强迫修士、 修女 还俗。 ? 重大转折。 幼帝君士坦丁六世(780—797)以摄政皇后伊琳妮为首的反对破坏圣像。 787 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 下令人人崇拜偶像,并规定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务。 第二阶段 ? 皇帝利奥五世(813-820)是破坏圣像的坚定支持者,重新颁布前代所行的毁坏圣像的 法令,标志着圣像破坏运动进入第二阶段。815 年,利奥五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召开 宗教会议, 废除了 787 年尼西亚基督教会议的决议,禁止供奉圣像、崇拜圣像。大批 主教和教职人员被解除教职,或被监禁和流放。 ? 这种迫害至提奥佛鲁斯一世(829—842)统治时期进一步升级,反对派教士被施以酷刑。 ? 提奥多拉 ? 843,仅 6 岁的米哈伊尔三世继位时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重申崇拜圣像教义,全面复辟, 重新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同时,她也重新确立皇权对教权的控制和对 教会事务的干涉权。 ? 这样的规定有何影响??? (2)目的:实行军区制,为装备和安置士兵,给当兵农民分配份地和分封军事贵族; (3) 性质:基督教在西方一般没有圣像, 只有十字架,而在东部却有许多圣像。从表面看, 这是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教会改革运动。 ? 实际上是以没收教产来解决国家财政和军费、安抚军事贵族的措施。从文化上看, 这是一次文化艺术的大破坏运动。 (4)影响:首先从经济上打击了教会和修道院实力,没收的大部分土地落入新兴军事贵族手 中,充实了新上台的统治集团力量,加强和巩固了世俗权力。 ? 运动中被没收的修道院土地 ,一部分被军人上层——新兴军事贵族所占有 ,大部分成 了军士的份地。军事贵族领地上的村社农民更快地沦为依附农民或农奴,从而加速了 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过程。 这次运动使东、西方教会原有的矛盾更加扩大。斗争虽以圣像崇拜派的胜利告终,但实质上 教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完全被毁,彻底臣服于皇帝。 最终导致 1054 年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 并失去了“罗马帝国最高主宰”的头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巡行索贡 巡行索贡是罗斯王公征收贡赋的一种方式。每年冬初,大公带领亲兵到所属居民中,挨家挨 户向人民征收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他们在外巡行一个冬天,所到之处,连征带掠,肆 无忌惮。 索取贡物反映了国家与居民之间的统治与依附关系, 是维系罗斯大公与臣属关系的 手段,也是留里克王朝占有斯拉夫人财富的基本方式。 征战贸易 征战贸易是罗斯王公的贸易方式,他们通过武力的方式获取贸易特权,保护商路,以确保将&&&&巡行索取的贡物与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进行贸易。 征战的对象一是君士但丁堡, 获得贸易特 权,并迫使拜占廷纳贡;二是保卫海外市场与通往市场的商道。 罗斯受洗 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 公元 988 年, 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 (东 罗马帝国) 的基督教作为国教, 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 这一年就是罗斯受洗元年。 997 年,弗拉基米尔在基辅设大主教区,下设许多主教区。13 世纪后宗教权转入罗斯人手 中。 罗斯受洗使基辅罗斯的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单一的宗教加速了斯拉夫 各部落的统一过程, 也加强了大公的权力。 罗斯受洗对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余年的思想根基, 并因此实现了自己民族的超常发展。 罗斯受洗还使先进的拜占庭文化涌入罗斯, 这是俄罗斯 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原因 1、罗斯东正教会成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心理和精神支柱。 2、自上而下的统一运动,必须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为保障,服役贵族是中央集权的依靠力 量。 3、深受东方专制主义特别是金帐汗国的统治影响。 4、工商业和农奴制的发展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5、历代沙皇的努力。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610 年的某一天,他宣布已接受安拉的 启示,并开始宣传新教,伊斯兰教由此产生。622 年,穆罕默德由麦加逃至麦地那,建立穆 斯林公社,并制定《麦地那宪章》 。624 年和 627 年,两次挫败麦加的反伊斯兰教势力,扩 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此后,穆罕默德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和部落,632 年 6 月 8 日,病逝于麦地那。 《麦地那宪章》 《麦地那宪章》 :穆斯林皆兄弟,禁止互相仇杀;穆罕默德是各种纠纷的仲裁者;穆斯林一 致对外,进行圣战,保卫伊斯兰教;犹太人享有宗教自由.这样,宪章就确立了两条原则: 一、以宗教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是信仰而不是部落;二、伊斯 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教权也是政权.这两条原则的确立,实际上意味着 麦地那的阿拉伯人的部落社会,变成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人国家的雏形。 哈里发 (Khalifah) 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治者” 、 “代理人”或“继承者” 。 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 。 《古兰》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 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 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 代治者。 穆罕默德去世后, “哈 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早期执掌“乌玛”宗教和 政治权力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再后, “哈里发”为伍麦叶、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 者所袭用,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 什叶派 什叶派(阿拉伯语:?) ? ? ???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 “什叶”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 人” 、 “派别” 。又译作“十叶派” 。什叶派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 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 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 以拥护穆罕默德的 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 对立。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奉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 目” ,认为他们是“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贤人,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十二伊玛目派、栽 德派、伊斯玛仪派等支派和许多支系。 提马尔制度 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各国,存在着一个类似的发展过程。那里,征服时期中有功的 武士(骑士)都给分封土地。这种提马尔制度允许农民世代使用其小块土地,以作为他们缴 纳轻微赋税和承当劳役的报酬,而骑士,如果不履行其军事义务,可以被剥夺他们的土地。 阿拔斯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社会: 阿拔斯王朝处在封建时期,其特点是封建制处于发展阶段,奴隶社会逐渐退化,但封建主对 劳动人民的剥削逐渐加深,阶级斗争和政治动乱逐渐深化。阿巴斯王朝建立之后,社会阶层 再次发生重大转变,阿拔斯哈里发害怕阿拉伯贵族会反对他的统治,因此重用波斯贵族,也 就是麦瓦力。后期因为恐惧波斯贵族的势力太强,重用突厥贵族。因此在阿拔斯时期原有的 “麦瓦力”已经不复存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异教徒的地位也不断改变。 阿拔斯王朝社会阶级分四级。 一、王族和其他大贵族。由哈里发、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 家族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他们享有许多特权。 二、社会精英、武士、士兵。包括了大学者,高级宗教知识分子,大商人等在社会有 影响的自由民,以及普通的阿拉伯武士和士兵。 三、平民。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普通自由民。也包括境内的异教徒,主要是基督 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他们需要交纳比穆斯林多的人头税。 四、奴隶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奴隶只能从事下层劳动。而有些奴隶可以通过参加军 队获得自由,甚至裂土分疆成为军阀。 政治: 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多采用波斯人的政治体制。王朝启 用波斯人显贵盘踞要职,并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贵族、学者参政,哈里发集政教 大权于一身,具有最高权威。哈里发竭力为其统治赋予神圣的性质,声称自己为“安拉的代 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继承者和正统派教义的捍卫者。哈里发之下,设“维 齐尔”(即首相) ,具有较大的权力,除王储的确定外,王朝的一切行政和宗教事务,首相均 可秉承哈里发意志全权处理。 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 法官由笃信伊斯兰教、 精通教义和教法、 品学兼优的法学家担任。教法官只审理穆斯林的诉讼。王朝始设严密的警察组织,全国警察 署长兼任哈里发警卫长,后由突厥近卫军将领代替。全国划分为 5 个行省,设总督管理, 总督在其辖区内具有绝对权力。最终的通用货币为哈伦· 拉希德第纳尔(金质) 。 经济: 阿拔斯王朝全面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仍实行土地分封制, 各地总督和封建主拥有大量伊 克塔土地,后伊克塔多变为世袭的私人领地,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础。王朝极盛时, 哈里发大力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业都很发达,帝国经济相当繁荣。纺织业、 采矿业、 玻璃业、 珠宝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8 世纪中叶, 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 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纸厂, 其中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远销 欧洲。商业和过境贸易的发展,促使繁华的大城市兴起。撒马尔罕、大不里士、内沙布尔、 哈马丹为“丝绸之路”中段的贸易交通重镇。首都巴格达成为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人 口众多,东西商旅云集,店铺林立,商品丰富,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市场,市 内建有阿拔斯王朝遗留至今的两处建筑之一的阿巴斯宫。 对外垄断海上交通贸易和国际市场,&&&&巴格达、巴士拉、西拉夫(已毁) 、开罗、亚历山大等为水陆贸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迹 遍及亚、非、欧各地,从而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和经济交流。 军事: 王朝建有经过严格训练的 10 万人的哈里发近卫军,由骑兵、步兵和弓弩队等组成,另设有 海军舰队。全国军队总司令称“大埃米尔” 。近卫军初由呼罗珊人组成,后又新组建突厥奴 隶近卫军。在征战时从各地区征募的军队称“穆特瓦尔” (意为志愿者) 。 文化: 阿拔斯王朝所处时期正值中国的唐、 宋时代, 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皆沿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 帝国。 伊斯兰世界的火药的硝酸钾配比最佳效果在阿拔斯王朝时被调至出来, 这对后来的奥 斯曼帝国进攻拜占庭帝国以及火药时代的战争起着重要影响; 阿拉伯成为当时世界主要航海 国家要得力于指南针;水力、潮汐在阿拔斯王朝使广泛用于磨面、灌溉、铸造和造纸。阿拉 伯的传播工作对世界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数字——最常用的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 比鲁尼、 阿布· 纳斯尔· 曼苏尔是这是最重要的伊斯兰数学家, 他们的学术涉及代数、 几何。 物理学的成就体现在光学,伊本·海森姆的《光学书》是记载光学科学的要籍。医学是阿拔 斯王朝科学的重要领域,尤其在病理和解剖学,塔吉克科学家伊本·西纳是这时重要医学工 作者,主要著作有《药物真作》和《健康书》 。此时的天文学、炼金学(早期化学)也得到 发展。智慧宫是当时集翻译局、学院、学术研究所、天文台和图书馆于一身的皇家直属的推 动学术发展的综合机构,在哈里发的鼓动下,很多叙利亚、波斯和希腊的典籍在此翻译,使 伊斯兰世界得以初次密切接触当时的科学、 哲学思想。 负责翻译事宜的是一位叙利亚基督教 徒伊沙克,也是智慧宫的负责人。 此时阿拉伯文学最高成就就是在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一千零一夜》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哪一 位作家的作品, 它是中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 提炼和加工 而成的,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聪明才智的结晶。而名字来源于埃及。塑造了像 阿拉丁、辛巴达和阿里巴巴等流传甚广的经典人物。当时的阿拉伯还兴起了抒情诗。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之战(Battle of Talas,怛,音 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大食帝国阿拔斯王 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役的发生时间在 751 年 7 月-8 月(唐玄宗天宝十年) ,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士兵与阿拔斯王朝将领阿布·穆斯林率领的军队 在葱岭以西、接近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附近地区爆发的一次战争,最终以阿拔斯王朝(黑衣 大食)胜利告终。 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也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 阿拉伯帝国文化 历代统治者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发展。 学者的墨水应像殉道者的血一样受到尊重。830,麦蒙建立智慧馆。 1、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翻译运动:8-9 世纪在阿拉伯兴起和发展的文化翻译运动,持续了百年左右,大批波斯 文、梵文、叙利亚文、尤其是希腊文著作被翻译,起到了保存古典文化和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作用,也使得阿拉伯语言得到发展,丰富了阿拉伯文化。 3、对西欧文艺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也叫翻译运动(Harakah al—Tarjamah) (阿拉伯语:?)??? ??? ??????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 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 8 世纪中叶起,阿 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 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 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 占星术和 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 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 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 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 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 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 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 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 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地位 1、继承和发展了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 2、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经济方面:占领君士坦丁堡后,采取重税和海盗掠夺政策,从而暂时中断了东西 方贸易,它的侵略扩张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阻碍了被征服各国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由于拜占庭的灭亡和巴尔干的被征服,打开了通往欧洲的大门,它直 接威胁欧洲各国的安全。 土耳其人从此插手干涉欧洲的事务, 对欧洲的政治局面有举足轻重 之势。 3、在文化上无足轻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ifa足球世界格列兹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