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推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练习太极推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转)
1.首先应该明白太极推手是一个训练过程,他的训练目的之一是使我们达到懂劲,帮助理解太极拳架,和检验拳架练的是否正确,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即王宗岳所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推手是练习太极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舍此练习则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太极拳。
2.【拙力问题】推手不是较力,不是为了比比谁更有劲。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拙力,不能顶牛,不能生拉硬拽,不应该犯“双重之病”。所以推手的基本要领是:“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这看似一个既简单又基础的要领,初学者就不容易做到,一推手就使用蛮力,俩人较劲各不相让,争强好胜,生推硬搡,久而久之则形成一种错误的推手模式,误人误己 。当然,有史以来,能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这多半是由于学艺不精,或经师不到所致。人们生来就喜欢并习惯了使用拙力,用起来方便,不学自会,尤其是那些身材高大或力壮者,凭借者自己力量大欺负弱小,一搭手就用力推人家,自以为很得意,以为这就叫推手,但终究上不了层次,技术含量太少,难以入太极之门,不会出高级功夫和精彩表现。与太极拳理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就像王宗岳所批评的那样:“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在太极推手中使用不使用“拙力”,仅仅一念之差,产生的结果却皆然相反,前者可以练就“四两拨千斤”,而后者只能是:“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3.【抓拿问题】孙剑云大师说:“太极拳推手不许有抓、握、撕、抱、拿反关节等动作。”“不能掺杂外家拳手法”。推手时不允许抓、拿、拧反关节,不许击打,不许伤人。这本是太极推手应该遵守的基本要领,这一要领在推手初级阶段尤其需要严格遵守。不这样严格遵守,就不是正确的推手,即便名义上是在练习推手也很难进步,更达不到高级境界。可是有些人就是置规则和要领于不顾,违反常规,只是按照自己想象的去推,还用这种方法的给别人讲解,示范,误导更多的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自己做不到“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也不肯承认不肯接受正确的练法,不愿意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下功夫。还有的,自己做不到“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就退回到武术阶段的招法上去进行拆解太极拳,误导后学者,把高雅的太极拳艺术低俗化。太极推手初级阶段练习,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明白师父手把手的教,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磨练,才能够学会和掌握,当然也有学不会的。因为人一出生就开始抓,拿物品,十几年几十年已经习惯成自然了,练习推手时也习惯于抓,拿,不抓不拿就觉得控制不了对方,要想一下子改变过来,不太容易,除非有明师严加督促,和本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多年养成的习惯,逐渐步入正确的训练。事实上只有舍弃这种抓,拿的习贯,再通过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够步入正轨,逐渐做到沾粘连随不丢不顶,逐渐做到舍己从人。不用手去抓,去拿,才能使太极功夫上身,即肢体和身体各部位逐渐都会长出太极内劲来,身体各个部位都像手一样的会沾粘连随,会接住对方来劲,就像杂技演员那样用手,肢体,或身体接住对方抛过来的器物。太极推手主要练习用身体各部位都能接住对方手,肘和肩的来劲,都能像手一样的灵敏自如,沾粘住对方。所以有:“太极伸手不见手,处处都是手,挨那那就有”的格言。这才是对太极拳推手奥妙的正确诠释。否则,上不了这个台阶,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推手时拉拉拽拽,既不好看,也不好用,还不好受,跟没练过的区别不大。当然,不抓不拿也是一个阶段性练习,当练到一定水平,要想抓拿对方,就会变得极其高明,而使对方无法逃脱,这称之为:太极擒拿术。
4.【被推人的种种表现问题】推手的作用之一,是能够使对方失去平衡,掌握正确推手方法并且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被推的一方,则表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甚至是很精彩的表现来,推的一方没看到用多大力,也没看到有多大动作,被推的一方就被抛出很远,有的站立不稳,有的踉踉跄跄,有的跌扑,有的滚翻,有的奔跑,有的雀跃等,千姿百态。这本来都是被推或被发放的人为了调整平衡的自然表现和结果,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和产生非议。有些人误解了,认为是在作秀,作假等。其实这是装不出来的,不信你就自己试试。拿你周围的人试也行,不管拿谁试,要是能做到,你就等于会了四两拨千斤了,太“天才”了。成千上万的太极痴迷者“重里寻她千百度”都没有学到,你怎么可能做出来呢?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高级武术,不是凭想象就能会的,更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出来的。再看杨澄甫大师对太极推手的描述:“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而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那么,有些没有推过手的人,只凭自己的视觉作出判断和推论,怎能不出错呢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外行是看不懂的,不懂的事就随便乱发言,怎能不出错能?
5.【双重问题】通过正确推手能使人视野开阔,看到一般人看不到东西——太极内劲,从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太极拳的内涵,掌握良好的距离感,和对“劲”的把控能力,能够听懂听清对方来劲的方向,能够顺势化解,能够粘住对方来劲,并能够借对方劲,和将对方发放出去。达到“懂劲”阶段,懂劲后无论推手还是练习拳架才能够越练越省力,越练轻松,越练越精准,天天都有进步,天天都有新的体会。如果练习不正确,越练越糊涂,越练越费劲,推手时自己别扭,对方也别扭,如果这样别扭的推手,推一辈子也还是门外汉,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舍己从人,永远不懂得借力,永远不能很干脆得把人发的很远。如果做不到借力,遇到比自己高大的或者强壮的就无能为力了。像王宗岳批评的 ;“积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 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究其原因,这些人的问题就出在犯了双重之病上。这正是这些人的毛病产生的根源。那么什么是双重之病呢?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问题。简单说;一,是指双手用同样大的力去推,二,是指双脚平均站立,三,是在接触点上没有分出阴阳来,四,是指双方用力的方向逞180度。用这样方式推手,只能是顶牛,纵然有的有些技巧,但是肯定不会出现精彩表现,也不会出现轻而易举的把人发的很脆很远的效果,不会出现以小力胜大力,不会出现“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因此,在练习推手过程中,避免双重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
6.【太极拳能实战吗?】答案是肯定的。毋庸置疑,历史上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拳统称为内家拳,是用来御敌的,曾经流传过不少精彩的传奇故事。曾经以弱胜强战胜了外夷的侵略,这都是历史,有据可查。太极拳产生于武术,是武术发展的的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先贤,在冷兵器时代,在很长一段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战斗,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能是假的吗?但是在今天,要想掌握它,练到一定境界,的确有一定难度。还有人问:太极推手能用来时战吗?这是一种外行的问法,太极推手只是一个训练过程,这个训练,即安全又文明,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之在嬉笑中完成极高难的训练,这是武术训练中绝无仅有的一种特殊训练方法。最终达到能进行实战的程度。但人们经常看到的,因而产生疑问的是推手中打轮训练的那个阶段,而不是推手的全部,这个阶段的训练是不能够直接用来实战的,不是你散打我也跟你推手【打轮】,你摔跤我跟你也推手【打轮】,因为这不是一种公平的竞争和较量。推手训练的全过程人们很少见到,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练习过程,一般人很难看到他的全部,因此很容易产生误解。太极推手包括;有 “打轮” 【单手打轮和双手打轮】训练,活步打轮训练,继而是散推手训练,再后来是发放手训练,最后才是散手训练,人们常看到的是打轮训练,就以为这是推手的全部了,就拿散打呀实战啊,去进行比对,这没有任何可比性,更可怜的是有一些“专家”也以为这是推手的全部了。这个阶段的推手只是推手练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推手不是用来和其他门派武术相对抗的,也不是用来实战的,只是门里人为了达到懂劲互相训练的过程,在过去是不给外人看的,外人也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只有经过太极散手训练,而且要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对付其他拳种和进行实战。
07/26 15:21
点击上方↑'功夫太极'快速免费订阅太极养生资讯 第一层次的推手,腰腿发僵,动得少,力量来自臂的伸展.这样的力方向明显,且短而小.此推手两臂如棍搅来搅去. 第二层次的推手已有棚劲,用力是腰腿催的,点上的劲有粘走变化.特点是,转化有力,互相都知对方的力.因力慢,所以对方能知能变,易顶,易纠缠,发不出.常用摔跌擒拿来克敌制胜.此推手过程两臂如蟒蛇翻身. 第三层次的推手,能做到周身一家.粘走柔化人不知,劲出干脆,忽隐忽现.因劲速度快,对方跟不上变化,所以才有不顶.小力胜大力在此阶段才能产生.能化发合一,
06/02 13:55
论太极推手
陈微明笔录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
03/04 12:28
论太极推手 論太極推手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 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 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 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 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 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 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
11/22 19:10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分清了太极操和太极拳的区别,指出了由太极操通向太极拳的途径,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人练了十几年太极拳却不会技击的原因,也提醒了即使学练传统太极拳如果不练推手,也可能处在太极操的范畴.记得有人说过,学练传统太极拳如果不练推手只是学了一半,练传统太极拳只能达到知己,练推手才能知彼,知己知彼才是完整的太极拳. (原文如下) 要想提高太极拳的质量,还是先要搞清楚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异同,以及哪些东西是太极拳不能缺少的,这是绕不开话题,否则,拳操不辨,真假不分,就难谈提高. 就个人而言,辨
07/10 22:55
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迫使对手倒地或移出界外为目的.所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根据平衡规律:平衡稳定的大小与人体重心垂线的投影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许多太极拳论著中都强调&中定劲&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并对身体任何保持中定作了详尽的论述.推手在体势要领方面讲求尾闾中正,上下一条线,两手旋转不离正中,腰部要松沉,胯.膝要松活,这些要领都是为了使重心垂线投影点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尽可能降低重心高度,使各方向的稳定角为最大值.由于人体的支撑在下方,两
12/17 17:07
太极拳讲究阴阳,没有阴阳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绝学,绝就绝在循阴阳哲理变化.传统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而拳架是锻炼形和心意的功夫,推手则是运用阴阳哲理.拳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功夫,所谓太极推手有阴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太极深研者在盘拳和研习推手中,心脑必须时刻存想阴阳.古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运动中,每动有每一动的阴阳虚实瞬间,每处有每一处的阴阳虚实变换.这里阐明的哲理就是阴阳哲理,运用阴阳哲理来指导实践,在体用中具有重大意义.&太极本无法,动即
07/22 13:31
太极推手基本功要领讲解 播放:487357 评论:6 推荐:6 顶6 踩0 收藏 转到博客论坛 下载 加入专辑 转贴到: QQ空间 人人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腾讯朋友 i 贴吧 飞信空间 豆瓣网 百度空间 51网 网易微博 天涯社区 msn中国 更多v 更多 相关视频 太极扇中国功夫视频 2,123,071 大班武术操:中国功夫 731,098 功夫巨星樊少皇精彩武术表演 909,595 李小龙生前珍贵功夫视频(唐人武术网 1,024,128 中国武术散打功夫VS泰拳mma规
03/05 02:04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功夫实战练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斗智.斗勇的对抗性运动,练习太极推手既要注重实战技术的训练,更要体会战术的运用,笔者随陈正雷老师习练陈氏太极推手多年,对太极推手技法略有体会,并深感战术在推手实战中的重要性,在此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望同行指正. 一
实战技术中包含的战术运用 1 直攻战术 此战术是指在没有虚晃及假动作的掩护下,使用技术直接进攻对方.即与对方搭手后发现对方有明显漏洞,出现被动身法,这时不要犹豫,要乘虚而入将对方击倒. 运用这个战术的前提是感到对方的实力明显不如自
11/19 22:22
--兼论对现行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看法(来源于网络)
太极拳其理精深,其技独到.行拳过程中,松柔和缓,轻灵自然,搏击实践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并有舒筋活络,强身健体之功效.而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 幼,体质不分强弱皆可练习,尤其适于年老体弱者.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开始推广&简化太极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太极拳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又被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认识和接受,堪称中华武术园地中一枝盛开不衰的奇葩.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所特有的竞技运动,
06/10 01:30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麽.用又是什麽.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点明体用之概念.练习之诀要.)十三势是掤捋挤按踩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拳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动后若无作字似更好)?(此点睛意也,立意甚明且正.)当然有许多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初学太极推手要注意什么?
我的图书馆
初学太极推手要注意什么?
初学太极推手,切不可执着于胜负的观念,因一求胜败,必先从蛮力上比试高下。若初学者只是想用大的力量去求胜的话,则往往是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僵劲。遇到比自己要弱的人,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威,但遇上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顶牛较劲,这就与太极推手避实就虚的趣味相去甚远了。另一方面,即使你能将对手顶出去,让他后退了几步,也很难使别人感到心悦诚服——因为对方会认为只是自己的力量大小不如你,无非是大力胜过了小力而已,心中是万万不会服气的。太极推手初学者,首先要明白“损”的功夫。学习新的理念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舍弃旧的想法,练习太极的劲力就很讲究“旧力不退,新力不生”的道理。初学太极推手就要甘心损去自己的旧力,甚至是矫枉过正,完全的不用力,一味地退让,也比一上来就气势汹汹,急于求胜要来得好。太极拳融合了道家的心性和功夫,道家是最讲求养光韬晦的,最善于向“水”学习——学习水的屈就下位,不争于世,澄污纳垢,无所不容。初学太极推手之时,就是要让别人想方设法来推动自己,我则不能还手,唯以柔化应对。久而久之,慢慢就会有了尺寸分毫之感,人进我一寸,我亦退彼一寸,步步合拍,用功愈久,愈能让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则近太极推手之道矣。这里所讲的“退让”,初时去做往往容易被人察觉,为人所乘,反而会经常的失利,被人一推就倒退,无法抵抗。这时就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如何稳住自己的重心,又能控制对方的重心。要能明白“退让”实际上是一种转动,而且是有轴心的转动。对方推住我手臂,我手臂即不动,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肩井一定要松开,则人推我手臂,丝毫不影响我身体主干的中正);推住我胸肋,我之胸肋即不动,亦是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可用双手敷盖对方,使之不得逞力)。只要我能站住中定,轴心不失,则无可无不可也。这里要讲一下怎样才算站住中定。不少学习太极推手的同道以为两腿死死撑住即是站定——别人推我,我以两手向外撑住,不让人进;以两脚撑住,人亦一时无法进 ——实不知如此操作,已全是与人顶抗,即使能抗住对手,却少有变招,背道已远矣。前面我们讲过,太极推手是随机而动的,拳经上教人要“舍己从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要周身处处整合,一应俱应,这样才能受得住对方的劲力,运转自如。好比一扇门户,将两边封死,或可堵住猛力的冲撞,但容易受到损伤,且当冲撞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被封死的门还是会被撞开。若在门的一边安置门轴,人冲撞之时自然打开,即使所用之力极大亦不过是转变其用力的方向而已。事实上,当别人推我之时,我就是要始终处在一种“开门”的状态中。需气势开张,中轴敛住,挨在何处,何处便不可有着力点。起初时要做到一条腿变转虚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平时早已习惯了用两条腿来固定自己,这种固定是定式的稳定,而太极推手时则要求空掉一条腿,两条腿可以随意变换稳固重心,这才是一种随机的平衡。要做到有感即应的“开门”状态是很困难的,因为作为一个有思虑的人要做到不思不虑,抛开自己固有的成见,完全地以静待动,随人而动,不经长期的“喂劲”训练,形成直觉的反应,是极难做到这一点的。另外,我们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虚腿在推手发放时的应用。用虚腿踏入对方中门,最不易被人察觉,而此时的“虚”不是全然无力,瞬时可以踏实。当虚腿变为实腿的一刹那,手脚齐到,间不容发,势态逼人,则对手如草芥般飞出矣。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太极推手时“中轴”的重要性。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提顶、裹裆、涵胸、尾闾正中,无一不是要我们找到身上这根虚拟的“中轴线”。只有体认自我的“中轴”,左旋右拧方能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人推我时,我处处有一轴心滚动,上下内外又能浑然一体,对方才会有如踩踏落空之妙。太极推手技能高明者并非相较一拳一脚的肌肉蛮劲,而是着眼于控制对方的中轴线,拿住对方的重心,这样才能随手奏效。太极拳打拳时的规矩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如既要气沈丹田(甚至涌泉),稳如山岳,又切不可忘了虚领顶劲,身轻如羽;一式之中既要有左顾又要有右盼;既要有前进又要有后退,有上有下,开中寓合,中轴乃成。不可执其一端,讲的时候正与反分开来讲,用的时候却不能分开,要合在一起用,抱元守一,否则即是片面的。若片面地讲“堋”劲,则易犯“顶抗”之病,片面地讲“走”劲,则易犯“丢扁”之病。要如如不动,如冰释然,是为化矣。(所谓“劲由内换”,全在中轴的运转自如,上下一动俱动,我方劲已走化,而对方却无从察觉。)我们在《金刚经》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式:所言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所言中定者,即非中定,是名中定。(止而后能定,定不是定死,而是活泼泼的);所言支撑八面者,即非支撑八面,是名支撑八面。(若想到要去“支撑”八面,即是错的)只有这样,我们推手时才能达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和而不流”的中庸境界。讲到这里就必须要强调一个持之以恒的问题。练习太极推手应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我们初学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十年之内,只可视为初学)。不是今日知道了一个运用的诀窍,明日就能从自己的身上做出来的。因为师长告诉你的道理是他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你若不通过自我的实际操作,反复验证是无法让窍门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所以方向既明,还需加上不断的实践钻研,要想做到太极推手中的劲到稍节、不丢不顶、发即中节、轻而不浮、紧而不僵,都需要一个长期自我琢磨和与同道切磋的过程。只有虚心好学,将与我推手者都看作是纠正自己身上缺点错误的老师,我们才能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初学太极推手不可以执着于胜负的观念。但这并不等于讲太极推手没有优劣之分。大体上说,我们是以轻灵圆活为优,迟重艰涩为劣;以周身整合为优,局部动作为劣;以人不知不觉为优,相顶相抗为劣。与好手相较,己之未觉彼动分毫,而根部已被引动,己虽屡屡失利,却不得不由衷叹服。正如品饮美酒,淳厚而不显辛辣。推手明家棋高一着,步步占先,全因胜在“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也。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初学太极推手要注意什么?
初学太极推手,切不可执着于胜负的观念,因一求胜败,必先从蛮力上比试高下。若初学者只是想用大的力量去求胜的话,则往往是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僵劲。遇到比自己要弱的人,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威,但遇上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顶牛较劲,这就与太极推手避实就虚的趣味相去甚远了。另一方面,即使你能将对手顶出去,让他后退了几步,也很难使别人感到心悦诚服——因为对方会认为只是自己的力量大小不如你,无非是大力胜过了小力而已,心中是万万不会服气的。
太极推手初学者,首先要明白“损”的功夫。学习新的理念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舍弃旧的想法,练习太极的劲力就很讲究“旧力不退,新力不生”的道理。初学太极推手就要甘心损去自己的旧力,甚至是矫枉过正,完全的不用力,一味地退让,也比一上来就气势汹汹,急于求胜要来得好。太极拳融合了道家的心性和功夫,道家是最讲求养光韬晦的,最善于向“水”学习——学习水的屈就下位,不争于世,澄污纳垢,无所不容。初学太极推手之时,就是要让别人想方设法来推动自己,我则不能还手,唯以柔化应对。久而久之,慢慢就会有了尺寸分毫之感,人进我一寸,我亦退彼一寸,步步合拍,用功愈久,愈能让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则近太极推手之道矣。这里所讲的“退让”,初时去做往往容易被人察觉,为人所乘,反而会经常的失利,被人一推就倒退,无法抵抗。这时就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如何稳住自己的重心,又能控制对方的重心。要能明白“退让”实际上是一种转动,而且是有轴心的转动。对方推住我手臂,我手臂即不动,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肩井一定要松开,则人推我手臂,丝毫不影响我身体主干的中正);推住我胸肋,我之胸肋即不动,亦是以周身之转动应对(此时可用双手敷盖对方,使之不得逞力)。只要我能站住中定,轴心不失,则无可无不可也。
这里要讲一下怎样才算站住中定。不少学习太极推手的同道以为两腿死死撑住即是站定——别人推我,我以两手向外撑住,不让人进;以两脚撑住,人亦一时无法进 ——实不知如此操作,已全是与人顶抗,即使能抗住对手,却少有变招,背道已远矣。前面我们讲过,太极推手是随机而动的,拳经上教人要“舍己从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要周身处处整合,一应俱应,这样才能受得住对方的劲力,运转自如。好比一扇门户,将两边封死,或可堵住猛力的冲撞,但容易受到损伤,且当冲撞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被封死的门还是会被撞开。若在门的一边安置门轴,人冲撞之时自然打开,即使所用之力极大亦不过是转变其用力的方向而已。事实上,当别人推我之时,我就是要始终处在一种“开门”的状态中。需气势开张,中轴敛住,挨在何处,何处便不可有着力点。起初时要做到一条腿变转虚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平时早已习惯了用两条腿来固定自己,这种固定是定式的稳定,而太极推手时则要求空掉一条腿,两条腿可以随意变换稳固重心,这才是一种随机的平衡。要做到有感即应的“开门”状态是很困难的,因为作为一个有思虑的人要做到不思不虑,抛开自己固有的成见,完全地以静待动,随人而动,不经长期的“喂劲”训练,形成直觉的反应,是极难做到这一点的。另外,我们用一条腿来支撑整个身体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虚腿在推手发放时的应用。用虚腿踏入对方中门,最不易被人察觉,而此时的“虚”不是全然无力,瞬时可以踏实。当虚腿变为实腿的一刹那,手脚齐到,间不容发,势态逼人,则对手如草芥般飞出矣。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太极推手时“中轴”的重要性。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提顶、裹裆、涵胸、尾闾正中,无一不是要我们找到身上这根虚拟的“中轴线”。只有体认自我的“中轴”,左旋右拧方能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人推我时,我处处有一轴心滚动,上下内外又能浑然一体,对方才会有如踩踏落空之妙。太极推手技能高明者并非相较一拳一脚的肌肉蛮劲,而是着眼于控制对方的中轴线,拿住对方的重心,这样才能随手奏效。
太极拳打拳时的规矩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如既要气沈丹田(甚至涌泉),稳如山岳,又切不可忘了虚领顶劲,身轻如羽;一式之中既要有左顾又要有右盼;既要有前进又要有后退,有上有下,开中寓合,中轴乃成。不可执其一端,讲的时候正与反分开来讲,用的时候却不能分开,要合在一起用,抱元守一,否则即是片面的。若片面地讲“堋”劲,则易犯“顶抗”之病,片面地讲“走”劲,则易犯“丢扁”之病。要如如不动,如冰释然,是为化矣。(所谓“劲由内换”,全在中轴的运转自如,上下一动俱动,我方劲已走化,而对方却无从察觉。)我们在《金刚经》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式:所言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所言中定者,即非中定,是名中定。(止而后能定,定不是定死,而是活泼泼的);所言支撑八面者,即非支撑八面,是名支撑八面。(若想到要去“支撑”八面,即是错的)只有这样,我们推手时才能达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和而不流”的中庸境界。
讲到这里就必须要强调一个持之以恒的问题。练习太极推手应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我们初学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十年之内,只可视为初学)。不是今日知道了一个运用的诀窍,明日就能从自己的身上做出来的。因为师长告诉你的道理是他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你若不通过自我的实际操作,反复验证是无法让窍门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所以方向既明,还需加上不断的实践钻研,要想做到太极推手中的劲到稍节、不丢不顶、发即中节、轻而不浮、紧而不僵,都需要一个长期自我琢磨和与同道切磋的过程。只有虚心好学,将与我推手者都看作是纠正自己身上缺点错误的老师,我们才能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初学太极推手不可以执着于胜负的观念。但这并不等于讲太极推手没有优劣之分。大体上说,我们是以轻灵圆活为优,迟重艰涩为劣;以周身整合为优,局部动作为劣;以人不知不觉为优,相顶相抗为劣。与好手相较,己之未觉彼动分毫,而根部已被引动,己虽屡屡失利,却不得不由衷叹服。正如品饮美酒,淳厚而不显辛辣。推手明家棋高一着,步步占先,全因胜在“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