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但是有肌肉和肘关节疼痛是布病吗

→ 布病检查是阴性,但是说结果不准还有可能是
布病检查是阴性,但是说结果不准还有可能是
健康咨询描述:
您好,我想问问,之前打地塞米松停了两天检查的布病,结果不是?!检查的医生说点地塞米松就不准,要停药10到15天在检查是这样吗?我这个病的症状就是反复高烧高烧的时候就是38.5退烧的过程出汗特别多!在生病之前的半年也是一直体虚无力出汗这可能是布病吗?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晋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生会员
擅长: 主要呼吸内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对常见的头疼和失眠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你好,你说的医生说得是对的,因为用地塞米松可以掩盖症状&&&&&&指导意见:&&&&&&建议你最好按医嘱过一段时间再检查一下,这样是比较好的。
好的谢谢!这个不检查确定不了是不是布病对吗?现在是肺炎了,以前就是支气管炎发烧了但是持续点滴都是一天两天好的,之后还会高烧,而且一天高烧好几次!这个情况有可能是布病吗
16:16医生回答:
不是的,对症治疗一般就可以了。
擅长: 血液病,贫血,哮喘,肺炎,心绞痛,糖尿病,甲亢,脑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这种情况目前不支持布病,这种情况可能是风湿免疫疾病,成人still病引起的。&&&&&&指导意见:&&&&&&一般这种情况可以查查风湿免疫全项检查确诊,针对病因治疗。
好的,谢谢您
16:12医生回答:
按我说的检查治疗,可能改善症状,祝早日康复,有问题随时咨询。
如果是风湿病拖延会出现什么症状?
16:21医生回答:
可能发热加重。
有没有可能是肺结核?现在是低烧!37多
19:23医生回答:
结核不能排除的。
参考价格:10.5
参考价格:28
参考价格:300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用于肾亏腰痛,膝软无...
参考价格:¥18
本品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用于肾亏腰痛,膝软无...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图文】布病讲义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布病讲义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布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brucellosis,布病),也称,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等。布氏菌属的细菌是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宽0.3~0.6μ,长0.6~1.5μ。无芽胞、无鞭毛、不形成荚膜。
布病病原学
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其他菌为绿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分裂一次时间约132~227分钟。尤其初代分离的野生株生长更慢,通常需5~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长出可见的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37℃,个别种型初代生长需一定浓度CO2。
国际上将布鲁菌分马尔他(羊)、流产(牛)、猪、犬、沙林鼠及绵羊附睾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个生物型)、牛种(8个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布鲁菌分类学会将其合并为一个生物型称为3/6型)、猪种(5个生物型,原为4型,1982年国际会议上增加第5型)、沙林鼠种、绵羊附睾和犬种各一生物型。中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年发现在23个省区,犬中的犬种为7.5%,五省区抽样调查,人群的感染率为6.1%。
近年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人根据布氏菌属内DNA同源性,提出布氏菌属内只有一个种,其余者为型的分类方案,但未获公认。 近些年,对布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值得提出的是,对布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经研究表明,ery、H2O2酶基因、SOD、RecA、groE、HtrA等基因都与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这些工作为布病的病原学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布鲁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具一定毒性。
布病发病机理
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 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
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一样,其发病机理以为主。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
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巨细胞、、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在羊型和猪型病中,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形成。
布病病理改变
血管的增生破坏性病变也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脏器的浆液性炎症与微小坏死等。
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骨髓炎、、神经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肾混浊肿胀,偶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此外,尚有睾丸炎、、子宫内膜炎等。
布病主犯脏器
⑴:关节肌肉疼痛。出现膝关节、腰、肩、髋、肘等关节痛。
⑵ 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干涸神经根的损伤,导致神经痛。出现腰痛、臀部疼痛、等。
⑶ 呼吸系统:部分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而出现咳嗽。
⑷ 消化系统:急性期病人个别因肝脏损害较重,而出现尿黄、巩膜、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⑸ 泌尿生殖系统:男性患者因睾丸炎或附睾炎而出现睾丸疼痛及。慢性期可出现,以致出现阳痿、、性机能减退等。
女性患者可出现肿痛、腰痛、小腹痛、月经不调、闭经或流血过多,白带过多、、早产、流产、等表现。
还可发生肾炎、肾孟肾炎、膀胱炎。
布病症状危害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肿大(单例),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颈部、、腹股沟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布病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布病流行病学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布病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布病传染途径
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粘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布病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牧区牧民的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布病灾害的影响
人畜布病一般不受水灾影响,因我国布病疫区皆不在主要河流的两岸,处于干旱的边疆地区;即使在河流两岸洪水对疫情影响不大。但布病受风雪及旱灾影响较大。因旱灾影响牧草质量,风雪灾影响牧区牲畜食草,这就使牲畜抗力下降,布氏菌感染增加,流产畜增多,从而影响人间布病发生。
布病控制措施
布病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人次。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3.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布病环境管理
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人群进行布病检疫,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处理;对引发布病的传染源必须追查,对患者家中及邻居饲养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历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对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有效处理。
布病流行期措施
当出现布病暴发流行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临时领导机构,包括当地人兽医的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尽快与上级有关行政和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并报告。迅速利用现有的通讯宣传设施等进行宣传教育。
2.对现患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对周围人群进行检疫。
3.对传染源进行调查和管理。一般采用专访及座谈,并对牲畜进行检疫。确定外传性(即疫畜来自外地)及内源性(本地疫畜)。查出的传染源及时处理(隔离和淘汰),对各类传播因子,如流产胎儿(牛、羊、猪等),污染乳肉等应做消毒处理或深埋、焚烧等。对传染源曾栖息之处应予以消毒处理。
4.预防接种,对疫区内高危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及非职业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对健康畜或畜群进行预防接种:牛应以S19免疫,羊应以S2苗免疫,因对猪无合适疫苗应注意观察。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布鲁菌病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疾病名称:布鲁菌病
其他名称:疾病别名:波浪热,波型热,波状热,布鲁杆菌病,布鲁菌病,布鲁氏杆菌病,布鲁氏菌病  疾病编码:ICD-9:023.901 ICD-10:A23.901  所属部位:全身,  所属科室:急诊科,传染科  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就个别病人而言,其临床表现可以很简便,仅表现为局部脓肿,或很复杂而表现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的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国内以羊型布病最为多见,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但可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其病程一般可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潜伏期7~60天,一般为2~3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天内发病。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1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关节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1.1 热型:以弛张型最为多见,波状型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其发热其增殖为2~3周,继以3~5天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状型;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偶可多达10个以上。其他热型尚有不规则型、持续低热等。  1.2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每较其他热性病为著。常于深夜清晨热急骤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软弱。  1.3 关节疼痛:常使患者辗转呻吟和痛楚难忍,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主要为骶髂、髋、膝、肩、腕、肘等大关节,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呈锥刺状,一般镇痛药无效。部分患者的关节有红肿,侧有化脓。局部肿胀如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后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  1.4 睾丸炎:也是布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乃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单侧性,可大如鹅卵,伴明显压痛。  1.5 次要症状:有头痛(30%~84%)、神经痛、肝脾肿大(约50%)、淋巴结肿大等,皮疹较少见。  2 慢性感染:特点为:①主诉多,尤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易被诊为神经官能症。②急性期遗留的症状,如背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迁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于猪型。  如药物的疗程不足,则复发率可达10%~40%,高于未接受特效治疗的患者(6%~10%)。经彻底治疗3年后再发病者称为再感染。  
  1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①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②传染途径: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2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③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2 病原学:国际上将布鲁菌分马尔他(羊)、流产(牛)、猪、犬、森林鼠及绵羊附睾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个生物型)、牛种(8个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布鲁菌分类学会将其合并为一个生物型称为3/6型)、猪种(5个生物型,原为4型,1982年国际会议上增加第5型)、森林鼠种、绵羊附着和犬种各一生物型。我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年发现在23个省区,犬中的犬种感染率为7.5%,五省区抽样调查,人群的感染率为6.1%。布鲁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形成。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天至4个月。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  3 发病机制:布鲁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制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  4 病理改变:血管的增生破坏性病变也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脏器的浆液性炎症与微小坏死等。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强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经炎、神经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肾混浊肿胀,偶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此外,尚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  
  1 医技检查  1.1 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1.2 细菌培养: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80%。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需10%的二氧化碳。从尿液、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脓液等中也可分离出病菌,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  1.3 免疫学试验  1.31 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需乱菌苗后也可呈阳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1.33 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体内凝集即以IgG型为主(初为IgM型),该IgG对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后3个月内的凝集素均以IgM为主,可为2-ME所破坏。  1.34 补结试验:补结抗体亦属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过1:16。本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特异性亦高,但出现时间晚于凝集试验。  1.35 抗人球蛋白试验:病人尚可产生一种不完全抗体,后者虽可与抗原结合,但肉眼不可见。当将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体复合物中,即出现直接可见的反应。不完全抗体出现早而消失晚,故可用于急、慢性期病人的诊断。鉴于本法操作复杂,只适用凝集试验阴性的可疑病人,效价&1:80为阳性。  1.36 皮内试验:布鲁菌素皮试乃为一种延迟超敏反应,24~48小时观察结果。仅有局部红晕而无肿块者为阴性,局部红肿和硬快的直径达2~6cm者为阳性。皮试在病程6个月内的阳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几近100%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1.37其他免疫试验:有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因操作复杂,不适于普遍采用。  1.4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其余均正常。心电力产可示P-R新时期处长、心肌损害、低电压等。骨、关节的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钙化、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椎间盘和椎间隙变窄等。肝功能及脑电图的改变的均属非物异性。  2 诊断依据  2.1 流行病学:有流行地区旅居史;曾与病畜及其排泄物接触或饮用未消毒奶类等。  2.2 临床特点  2.21 急性及亚急性:发病多徐缓。发热以波状热型最具特征,亦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每波持续一至数周,间歇数天至2周,少则2~3波,多则十余波。体温下降时伴有大汗及关节痛。常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可有神经痛及睾丸炎等。亚急性期尚可并发各处化脓性病灶。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2.22 慢性期:有长期低热、寒意、疲惫、失眠、夜汗、肌痛、关节痛、神经痛等症状。久病可发生关节强直或挛缩。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  2.32 血、骨髓或局部病灶穿刺液等培养阳性。  2.33 血清免疫学检查:①血清凝集试验:单份血清凝集效价1:l6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递增者有诊断意义。②补体结合试验:病后3周呈阳性反应。③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等阳性有利于早期诊断。④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凝集试验阴性者。⑤布鲁菌素皮试阳性(用于未接种过布鲁菌苗者: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 容易误诊的疾病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官能症等相鉴别。  治疗  1 急性感染  1.1 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1.2 抗菌治疗:利福平对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四环素200mg/天,疗程6周,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一般采用二个疗程,每次间隔5~7天,每一疗程为3周。四环素每天剂量为2g,4次分服。发热一般于用药后3~5天内消退,此时剂量可减为1.5g。链霉素的每天成人剂量为1g,分2次肌注。SMZ和TMP合剂对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对四环素过敏者、孕妇等可以采用。疗程宜为4~6周,过短易有复发(复发率4%~50%)。链霉素也需同用,成人剂量每天1g,分2次肌注,疗程3周。  2 慢性感染  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布氏杆菌骨髓炎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除四环素及链霉素外,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疗程。脊柱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需外科引流。关节炎患者偶需做滑膜切除术。  布鲁菌心内膜炎宜用四环素治疗,疗程2~3个月。链霉素6周。四环素亦可与庆大霉素复方SMZ联合治愈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疗常需换瓣。  布菌疗程已沿用20余年,静脉注射,首剂为25万个菌体,以后依次为50万、125万、250万、500万、1000万、2000万、5000万、7500万、1亿、1.5亿。每次注射后引起短暂的发热有效。禁忌证为:活动性且肺结核、风湿热、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鲁菌病并发症有心内膜炎、心包炎、脑膜脑为、脑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病人可发生失语、瘫痪、听力减退、耳聋、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布鲁菌病食疗方:  〖组成〗大蒜60 瓣、雄黄30 克.  〖用法〗雄黄研细未, 大蒜捣烂, 配制成60 丸, 每次1 丸, 1 天3 次, 连服20 天为一疗程.  〖主治〗布鲁菌病慢性期, 痕乏, 多汗, 低热, 失眠, 烦躁.  布鲁菌病患者适宜吃什么?  饮食宜选择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如汤汁,饮料,稀粥之类;  宜吃具有清热,生津,养阴作用的食品;  宜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浆,甘蔗,西瓜,番茄,黄瓜,萝卜,冬瓜,金银花等等。  布鲁菌病不适宜吃什么  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鸡肉,鸡蛋,鲫鱼,鳗鱼,杨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一)各种培养检查需要较长的时间,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80%。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需10%的二氧化碳。从尿液、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脓液等中也可分离出病菌,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  (二)围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绝对或相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三)各种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 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需乱菌苗后也可呈阳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体内凝集即以IgG型为主(初为IgM型),该IgG对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后3个月内的凝集素均以IgM为主,可为2-ME所破坏。  4.补结试验 补吉抗体亦属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过1∶16。本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特异性亦高,但出现时间晚于凝集试验。  5.抗人球蛋白试验 病人尚可产生一种不完全抗体,后者虽可与抗原结合,但肉眼不可见。当将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体复合物中,即出现直接可见的反应。不完全抗体出现早而消失晚,故可用于急、慢性期病人的诊断。鉴于本法操作复杂,只适用凝集试验阴性的可疑病人,效价&1∶80为阳性。  6.皮内试验 布鲁菌素皮试乃为一种延迟超敏反应,24~48小时观察结果。仅有局部红晕而无肿块者为阴性,局部红肿和硬快的直径达2~6cm者为阳性。皮试在病程6个月内的阳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几近100%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7.其他免疫学试验 有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因操作复杂,不适于普遍采用。  (四)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其余均正常。心电力产可示P-R新时期处长、心肌损害、低电压等。骨、关节的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钙化、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椎间盘和椎间隙变窄等。肝功能及脑电图的改变的均属非物异性。
  1、全依赖家畜型:来源于家畜布病,感染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中循环,当家畜布病消失,野生动物布病也消失,虚牲。  2、半依赖家畜型:来源于家畜,感染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中独立循环,虚性。  3、非依赖家畜型:原本就在野生动物中循环,偶然感染人和家畜,真性。
  1、血清学依据:全世界范围内利用各类血清学方法检测200多种野生动物,呈阳性反应的多达60多种。其中非洲有12种,主要是羚羊、鹿;美洲23种,主要是野猪、鹿;亚洲5种,主要是黄羊、岩羊;澳洲4种,主要是鲸鼠、大鼠;欧洲10种,主要是褐兔、鹿。  2、分离细菌的依据:从血清学阳性的60多种野生动物中分菌,其中有30多种野生动物分出布鲁菌。  3、模拟试验:对一些野生动物进行模拟试验,亦完整地再现了布病发病全过程。  4、媒介昆虫:从蚊、蚤、蜱等体内分离出布鲁菌,用媒介昆虫作实验模拟。  5、佐证:北欧有几个国家50年代曾消灭布病,但至60年代又重新出现。  6、目前一些菌型的主要宿主仍然是野生动物:猪2型--褐兔,猪4型--鹿,猪5型—苏联鼠,沙林鼠种菌--沙林鼠。
布鲁菌病 流行特点 防控措施  随着关于人兽共患性疾病的报道不断增多,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 而布鲁菌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布鲁菌病,也 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布鲁菌为布 鲁菌病的病原菌,该菌可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布鲁菌病分布广泛, 危害性非常大,其传播流行使世界各地经济受损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 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控,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畜牧 业的发展极其重要。 1.布鲁菌病的历史与现状 1.布鲁菌病的历史与现状 本病全球分布, 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 畜布鲁菌病存在和流行,约占全世界1/5~1/6的人受布鲁菌病的威胁,全世界现 约有500万~600万人患布鲁菌病。 近年来,布鲁菌病疫情呈持续增长态势,统计资料表明,布鲁菌病在我国约 25个省市区的人和动物中广泛存在和流行。全国受布鲁菌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5 亿,有1 200多个县市布鲁菌病疫区县,现有布鲁菌病患者30万~50万,每年新 发病5 000人~6 000人,每年实际新病25 000人~30 000人。20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初,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布鲁菌病在多数疫区有明显回升趋势。我国布 鲁菌病疫区经常有疫情暴发的报告, 如陕西、 山西、 内蒙、 新疆及河北等地。 1990 年~2001年我国累计检出病畜6 542只,平均阳性率为0.36%,累计检出新发病人 1 373例,平均阳性率为3.28%。1995年以来,我国人畜布鲁菌病疫情明显回年较 2001年上升90.0%, 2004年较2003年上升77.9%, 2005年较2004年上升71.4%。 2005年新发病人数超过历史最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 2.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 2.1 布鲁菌病的流行因素 (一)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 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 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及尿液也常染菌。 (二)传染途径 ①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 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 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 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 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末夏初或 夏秋之间。 2.2 动物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 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鲁菌病疫情,其中,地中海地区、亚洲及 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而且不同动物布鲁菌病流行也有一定的地域性。绵羊和山 羊布鲁菌病流行主要集中于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 牛布鲁菌病流行主要分布于非 洲、中美洲、南美洲、东南亚以及欧洲南部等;猪布鲁菌病主要集中于美洲、非 洲北部和欧洲南部等。其中,以牛种布鲁菌感染牛的布鲁菌病为主,占家畜布鲁 菌病分布国家和地区的1/2以上。 在我国年动物布鲁菌病阳性检出率高达41.27%, 而从 年,动物布鲁菌病得到了有效而显著地控制。布鲁菌病阳性检出率从2000年的 0.11%上升到2004年的0.63%。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鲁菌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 病牲畜总数为7123头。2009年动物布鲁菌病发病数比2008年增加了49.12%,2010 年1~7月份动物布鲁菌病发病数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22.79%。由此可见,动物布 鲁菌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3月份开始达到发病高峰期。 2.3 人类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布鲁菌病疫情呈现出持续快速上升的趋 势。 年,全国人间布鲁菌病发病率从 0.09/10 万上升到 1.50/10 万, 10 年间上升了 16.7 倍。2006 年和 2007 年年发病人数分别上升到全国甲类和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顺位的第 10 位。 2008 年全国报告布鲁菌病人数 30002 例, 2007 比 年(21560 例)增加了 39.16%,2009 年(37734 例)发病人数比 2008 年增加了 25.77%,而 2010 年(35693 例)发病人数则比 2009 年降低了 5.41%。由此可见, 2009 年布鲁菌病发病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10 年以后也一直持续这个水 平。鲁菌病疫情地理分布上也呈逐年扩散的趋势,发病县数由 1999 年的 127 个, 增加到 2008 年的 763 个,10 年间发病县数增加了 5 倍。因此,布鲁菌病疫情已 经再度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3.布鲁菌病的防控措施 3.布鲁菌病的防控措施 近年来,由于布鲁菌病的频繁流行,全世界已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因 此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与教训。布鲁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涉及人类,动物和生 态三个主体,因此,对布鲁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通常采取多个部门的共同协调的 策略。 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布鲁菌疫苗的研究发展,在人和动物 布鲁菌病疫苗的研究方面得一致意见,并进行国际合作,在任何时候分享资源与 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国际上其他相关 的团体联合, 共同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包括人兽共患病)的全球早期预警体 系 ”,同时强调了布鲁菌病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而且还影 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贸易,同时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牧区经济的影响 最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布菌的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布病防 治要贯彻以畜间免疫、 检疫、 淘汰病畜和培育健康畜群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只有控制和消灭畜间布鲁菌病,才能防止人间布鲁菌病的发生,最终达到控制和 消灭布鲁菌病的目的。 3.1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完善的消毒工作制度牛场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 门口应设消毒池和消毒间。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员工的工作服、胶鞋要保持清 洁;车辆、行人不可随意进入场内;至少每周彻底消毒1次。1%~3%的石炭酸溶 液、2%的福尔马林溶液、3%的漂白粉溶液、20%的石灰乳和苛性钠溶液消毒效果 都很好。养殖场地可采用20%石灰乳或10%漂白粉乳剂消毒, 圈舍可用3%来苏儿喷洒消毒。 3.2 做好防治计划 为了防止病原入侵,应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按时清除粪便,定期 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和干燥。做好杀虫灭鼠工作,一定要预防该病传 入未感染蓄群中,对新的家畜进行严格检疫,必需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期间进 行2 次布鲁菌病检疫,观察无异常,确定健康后才能合群。 3.3 加强布鲁菌病的宣传 定期举办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技术培训班,提高养殖者整体素质。同时,加 强饲养环节的技术服务, 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业务素质和进场入户服务水平。 加强自我保护,尽量把畜舍迁出居住区,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的现状, 接触畜群 尤其是接触布鲁菌病污染畜群的饲养人员、兽医、工人等都要及时进行消毒,定 期进行免疫。加强牛、羊、猪及牛奶等的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放心食 品。 3.4 定期检疫家畜与监测 我国布鲁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和猪,其次为鹿和犬等。应尽量 减少病畜数量、严格制病畜的流动,避免患病的和为患病的病畜混养,及时检疫 家畜。疫区各种家畜均为被检对象,其中羊4月龄和牛8月龄以上检疫为宜,接种 过菌苗的动物也应在免疫后12个~36个月时检疫,每年至少2次,对检出的阳性 病畜进行及时隔离和淘汰,对已感染的病畜要集中焚烧或深埋,对病畜所产的流 产胎儿、 排泄物和乳制品等也要进行严格消毒, 并做无害化处理, 以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并对可疑家畜进行隔离和消毒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切实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严处置”,严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3.5 切断传播途径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衣应该在指定地点深埋或焚烧,不能随意丢弃,以防污 染环境或被其他动物食用而引起布鲁菌病传播; 被污染的场地, 应立即彻底消毒; 来自疫区的皮毛应在收购地点进行消毒;奶和奶制品应加热后食用;家畜粪便须 经生物热发酵消毒。 3.6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活疫苗进行接种。在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菌2 号弱毒活菌苗, 该苗是一株毒力减弱的布鲁菌菌株, 该菌具有独立稳定及使用安全的特点。 经布鲁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检查为 阴性者,可接种104M 冻干活菌苗,免疫期1年,第2年可复接种1次,以后不需再 接种。 4.小结 4.小结 布鲁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正威胁着全世界的人和动物, 根除布鲁菌 病的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也是矛盾的。 矛盾的焦点在于有效的控制布鲁菌病要花费 很大的代价,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资金缺少和制定的政策不到位等一 些问题,而这些都将影响布病的控制。在这些国家控制动物布鲁菌病仍需要做一 些基础工作, 例如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布病的危害, 提供合适的实验设备, 培训样本收集和检测人员,做好并保管好监测记录及制定有效的监测程序等。从 发达国家长期有效的控制布鲁菌病来看,布鲁菌病的根除是能够实现的,但如果 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来适当补偿因布鲁菌病患畜扑杀的损失, 那么布鲁菌病的根 除和控制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国家的帮助, 制定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根除布鲁菌病的可行措施,使布鲁菌病从此远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肘关节的肌肉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