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7岁。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产后半月,全身肢体麻木10天,如虫行蚁爬之感,有时全身肌肉疼痛不适,伴纳差,

当前位置: >>
金匮要略习题1
绪论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 金匮要略方论 二、填空题 2. 《金匮要略》 约成书于 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的专书, 作者是我国 著名医学家 所著。 3. 《金匮要略》共有 篇, 条原文,载方 首,用药 味。 4. 《金匮要略》是由 朝 、 、 等整理 的。 5. 《金匮要略》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是属于总论性质,该篇对疾病的病 因、病机、 、 、 等方面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 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 意义。 6. 《金匮要略心典》的作者是 ; 《金匮要略本义》的作者是 。 7. 注 释 《 金 匮 要 略 》 原 著 的 第 一 人 是 代的 ,他的著作 为 。 8. 《金匮要略论注》的作者是 ; 《金匮要略编注》的作者是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9. 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作者是( ) A.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张机 E.巢元方 10. 《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E.《金匮玉函要略》 (二)X 型题(多项选择题) 11. 《金匮要略》的内容包含( ) A.内科学 B.妇科学 C.外科学 D.护理学 E.预防医学 12. 《金匮要略》的治疗手段包括( ) A.药物 B.针灸 C.食疗 D.外治 E.按摩 13. 《金匮要略》写作特点有( ) A.开门见山与借宾定主 B.以脉喻理 C.证以方略或方以证略 D.重视比较 E.略于一般与祥于特殊 14. 《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 ) A.病机相仿 B.证候相似的病 C.病位相仿的病 D.不便归类的病 E.分科合篇 15. 《金匮要略》体现出的基本论点有( ) A.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B.辨证论治 C.据脉论理 D.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E.因势利导 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16. 《金匮玉函要略方》最早是由北宋王洙发现的。 ( ) 17. 《金匮要略》原著共有二十五篇。 ( ) 18. 《金匮要略》均采用以病分篇的形式编排。 ( ) 四、问答题 19.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有哪些,包含哪些基本论点?答案一、名词解释 1. 金匮谓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重要的韬略,方论乃有方有 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 二、填空题 2. 公元 205 诊治杂病 东汉 张仲景(张机) 3. 25 398 205 155 4. 宋 高保衡 孙奇 林亿 5. 诊断 治疗 预防 纲领性 6. 尤怡 魏荔彤 7. 明 赵以德 《金匮方衍义》 8. 徐彬 沈明宗 三、选择题 (一)A1 型题 9. C 10. A (二)X 型题 11. ABCDE 12. A B C E 三、是非判断题 16. √ 17. √13. A C D E14. A B C D E15. A B C D E18. ×四、问答题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 思想,脏腑经络为依据,运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的杂病诊疗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论点:①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 的核心;②据脉论理;③辨证论治;④治未病;⑤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⑥ 因势利导。 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原著根据《内经》制方 的原则,针对杂病证候的特点,创制了众多的经方。这些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 当,化裁灵活,治疗范围广泛,临床疗效显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具体体现在:①载方 205 首,临床应用广泛;②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③重 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上工 2.治未病 3.实脾 4.客气邪风 5.虚虚实实 6.吸促 7.吸远 8.痼疾 9.卒病 10.五邪 二、填空题 1.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之药调之。入肝,入心 入脾。 2.问曰:病有急当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 , 者, 急当救里; , 者,后乃治其 也。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后乃治其 也。 4.师曰:五脏病各有 者愈,五脏病各有所 , 者为病。 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1.凡见所有的肝病,都需遵循“治肝补脾”的治疗原则。 ( ) 2.春季肝旺,脉弦,色青,为正常色脉。 ( ) 3.表里同病者,必需解表,后治里。 ( ) 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系是( ) A.客气邪风侵袭 B.五脏元真不足 C.七情内伤 D.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轻清升散,常居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的病邪是( ) A.风邪 B.雾邪 C.湿邪 D.寒邪 3.其性散漫,多于午前侵犯肌表,脉多浮缓之邪是( ) A.风邪 B. 雾邪 C. 寒邪 D.湿邪 4.重着下沉,多侵袭人体下部及关节的病邪是( ) A.寒邪 B.雾邪 C.湿邪 D. 饪之邪 5.其性紧束,常在日暮中于经络之里,脉多紧急之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邪 6.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 ) A.吸促 B.吸微数 C.吸远 D.呼吸动摇振振 7.留饮者( ) A.色青 B.色鲜明 C.色赤 D.色黑 8.病人语声喑然不彻者,为( ) 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9.病者脉浮在前,其病为( ) A.心气虚 B.肺气虚 C.在表 D.在上焦 10.早春之时,脉毛,色白,其病机是( ) A.肺气失宣 B.外邪袭肺 C.其病在表 D.木受金克 (二)B1 型题(配伍题) A.有病早治 B.治未病 C.分先后缓急 D.审因论治 11.表里同病时宜遵循什么治疗原则?( ) 12.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体现了那种治疗思想?()).(三)X 型题(多项选择题) 13. 《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预防思想有( )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早期治疗 D.防止误治 E.治未病 14.对于“治肝补脾”正确的有( ) A.适用于所有肝病的治疗 B.是治未病思想的一种体现 C.适用于肝脾两虚证 D.适用于肝实而脾虚证 E.是有一定适用条件的 15.除了治未病以外,仲景还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 ) A.虚实必须异治 B.表里当分缓急 C.新久宜有先后 D.攻邪当随其所得 E.先解表后治里 16.以下属非其时色脉有( ) A.春季色青脉弦 B.秋季色白脉浮 C.夏季色赤脉洪 D.冬季色黄脉缓 E.冬季色黑脉沉 17. 《金匮要略》举用脉象( ) A.说明病机 B.判断预后 C.指导治疗 D.鉴别病证 E.指导处方 六、问答题 1.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意义何在? 3.本篇提出预防疾病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仲景对杂病途径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5.本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出了哪些观点? 6.五邪伤人各有什么特点? 7.为什么“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8.试述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9.对病痼疾加以卒病,应该如何治疗?为什么? 10、何谓“厥阳独行”?本篇论述“厥阳”有何代表意义? 11.举例说明何谓“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 12.本篇篇名中“先后病脉证”有何涵义? 13.整体观念在本篇中是如何体现的? 14. 《金匮要略》论脉象有何意义? 15. “未至而至”如何理解?此段原文有何意义? 16.何谓“四时各随其色”?若“非其时色脉” ,为何“皆当病”?答案一、名词解释 1.工指医生,上下指高明的医生。 2.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前者是人体未发疾病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调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等,以增强正气和防止疾病发生。后者指发病之 后,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未病的脏腑采取防范措施,阻止疾病的传变。 3.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4.外至日客,不下地日邪。客气邪风,指能够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5.虚虚实实是一错误治疗方法。前一个“虚”和“实”为使动词,后一个“虚” 和“实”为名词不达意,即虚证和实证。 “虚虚”指对“至虚有盛候”的“虚证” 误作实证而用攻下,使虚证更虚; “实实”指对“大实有羸状”的实证误作虚证 而用补益,使实证更实。这种虚作实泻,实作虚补的错误治法,易使病情恶化。 6.吸促指吸气浅短。 7.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8.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9.卒通猝。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0.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二、填空题 1.酸 焦苦 甘味 酸 苦 2.续得下利清谷不上 身体疼痛 3.卒病 痼疾 4.得 恶 各随其所不喜 三、是非判断题 1.× 2.√甘 清便自调3.×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 B2. D3. A4. C5. B6. C7. B8. C9. C10. D(二)B1 型题(配伍题) 11. C 12.D (三)X 型题(多项选择题) 13.ABCE 14.BDE 15.ABCD16.BD17.ABCDE五、问答题 1.人体脏腑在生理方面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而在病理变化方面则有虚实相 传的基本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邪传。如“见肝之 病” ,是指肝实而言,故有“知肝传脾” ,而曰“补用酸” ,此即实则传而虚则不 传之旨。再如“知肝传脾”为脾虚,故云“当先实脾” ,而“四季脾王”为脾不 虚, 、故云: “不受邪,即勿补之” ,此亦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邪传之意。总之, 脏腑邪盛则传而脏腑邪不盛则不传,脏腑虚则受邪传而脏腑不虚则不受邪气相 传,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2.此句说明了肝虚证的治法。因肝虚之证,多体阴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 当从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 令母实, “心旺则气感于肝”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又甘入脾,土旺可以荣木。 另外,酸甘相合,又是可化阴以养肝体。 这些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 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止眩晕, 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说明肝虚之证不仅要补肝 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 3.本篇在预防方面的具体措施,归纳起来有未病预防和已病防两方面。关于未 病预防,仲景强调“养慎” ,具体措施是“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 , 热,苦酸辛甘” ,并指出“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保持身体健康,既要加强道 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并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 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而健康无病。已病的预 , 防,应掌握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早日治疗以截断其传变途径,不使病势发 展蔓延。 4.杂病虽然虚证多,错综复杂,而归纳其发病途径,约有以下三条:第一条为 病邪由经络而入脏腑,是邪气由外而乘袭于内所致;第二条为病邪在肌表四肢, 不传于内,而属肌肤血脉相传,上述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所致;第三条 即不由: “客气邪风”的侵袭,而由于房劳过度,以及意外的金刃创伤、毒虫猛 兽的咬伤等直接致病。 5.仲景在《内径》《难经》的理论基础上,对杂病的发生强调“客气邪风,中 、 人多死”等外邪致病因素,以其重视人体内在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说: “若五 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以及“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由此阐 明外因邪气,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人体发病的根本依据,如果 人体正气不虚, “不遗形体有衰” ,纵有“客气邪风”侵袭,也能抗御,不受邪侵, 或虽病亦不能深入, 从而为后世发病学提出的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为发病的 根据,外因邪气必通过人体才能发挥它的致病作用这一论点奠定了基础。 6.五邪是指雾、湿、风、寒、宿食五种致病邪气,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 奎饪之邪。 五邪伤害人体, 各有一定的规律, 即原文所说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 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伤于而犯皮腠;湿邪重浊居下,伤于下而流关节;风为阳 邪,虽大而力散,多中于午前而犯腠表,令脉浮缓;寒为阴邪,紧敛而气锐,多 中于日暮而伤经络,令脉紧急;宿食即奎饪之邪,从口而入,主要损伤脾胃。以 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 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 7.上焦为肾。肺虽主呼吸,但与肾密切相关,故后世有“脾为气之主,肾为气 之根”之说。病人吸促,多为肺之气阴不足,以致吸气不能归根,所以说: “在 上焦者,其吸促” ;病人吸远,指吸气深长,多为正气不足,肾气虚惫,不能摄 纳所致。肺虚与肾虚之病,在临床上多病程长,疗效慢,所以说“难治” 。如果 “呼吸动摇振振者” 这是形体与气忆不能相保, , 有元气乍脱之虞, 故曰 “不治” 。 8.在一般情况下,表里同病有三种治则可供选择,至于临证选择哪一种治则, 须视其具体病情而言。①先治表证,后治里证: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不重,表 证势急的病症。②先治里证,后治表证: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势急,表证轻减 的病证。③表里同证:适用于表里同病,表病与里病俱急或俱缓的病症。 9.应该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在“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由于卒 病易治,痼疾难拔,故一般先治卒病,后治痼疾。首先从病势来看,痼疾势缓, 变化较少;卒病势急,传变迅速,瞬息万变。其次从病情方面分析,痼疾多病情 沉重,证候复杂,非旦夕可图;而卒病多病情轻浅,易于骤除。所以,在痼疾加 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再治痼疾。 10. “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阳气所附,有升无降,独盛于上的病况,临床 上见到的肝阳上亢而面赤、眩晕、甚至跌仆,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症。 《金匮要 略》在第一篇中论述厥阳的意义在于:强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与阳是相互维 系,相对平衡的。而阴阳失去平衡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总机制。 11.由于五脏的生理特性不同,故其病理亦有其特点。临床应根据五脏病的喜恶 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的恢复。 如脾喜燥而恶湿, 脾为湿困, 则宜辛开而恶肥甘,这就是“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反之,如果治疗、护理违 背五脏特性,则会滋助病邪而使病情恶化,如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食后 则会助长病气而发热,这就是“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所以,临床治疗要遵照 “远其所恶,近其所喜”的原则来处理。 12.篇名中“先后病脉证”五字,即紧接在“脏腑经络”之后,阐明在脏腑经络 的理论指导下,讨论杂病在经络、脏腑和出现的先后,换言之,也就是辨证论治 的问题。如本篇第二条原文中“始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与第五篇第二条原文 内“邪中于络”“邪中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等,都是指出病邪有在 , , , 经络脏腑的不同病变表现, 第十四篇第二十条中 “经水前断, 后病水” ; “先病水, 后经水断” ,以及第十七篇第二条内“先呕却渴”和“先渴却呕”等,都属具体 阐述杂病有经络脏腑和出现先后的不同情况,并根据这些疾病的不同表现,详细 分析,辩证论治,所以说“先后病脉证” ,实质上就是辩证的问题。前人有“病 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瘥”之说,就是指出辨证的重要作用。 13.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如第 二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即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气候正常能促进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 育,气候异常则能损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如第七条“寸口脉动者,因其 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 病” ,亦说明自然界变化,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人体与自然界的 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从而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 整体观。②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如第一条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 “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说明脏腑疾病可 以相互传变, 即在某脏有病时, 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 又如第二条: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从上 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变的关系, 反映了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体现了人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 的整体观。 14. 《金匮要略》论脉象处甚多,初步统计论脉约有一百二十多处,单一论脉的 有十八种,论相兼脉有五十一种,若不理解《金匮要略》论脉的意义,便不能很 好地掌握《金匮要略》脉象在临床上的运用。由于脉象的变化,可以反应出脏腑 经络的复杂变化,故原书脉法往往用几种错综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 有时还依据脉象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如本篇第九条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 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即 阐明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不一样,必须在凭脉辨病的同时,结合 其他症状全面考虑, 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 总之, 即不可单凭脉, 也不可重视脉, 应以脉合证、脉证相参,才能掌握《金匮要略》脉象的主要精神。 15. “未至而至”句中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那个时 令的气候到。 本条原文主要阐明了时令与气候宜相适应, “太过”和“不及”都是异常气候, 会影响到人体而发生疾病。因此,医生在防病治病同时,要从“天人相应”的整 体观出发,注意因时制宜。 16. 人体内在环境与自然的外界环境是相互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故人体的色脉 应随着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而改变。 《内经》中就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的脉象,以及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黄等不同,也就是“四时各 随其色”之意。但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只是相应的微弦、微洪、微毛(濡) 、 微沉,绝非单纯地弦、洪、毛、石之意;而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黄等, 也非绝对地孤色外观,只是相对地因季节气候而其色微青、微赤、微白、微黑、 微黄之意。至于“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主要说明不符合季节气候变化而色改 变,这是一种病变的表现,故必须色脉相参,问切结合,早期诊治。痉病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痉病 2.刚痉 3.柔痉 4.口噤 5.背反张 6.卧不着席 7.将息 二、填空题 8.夫痉脉,按之 , 。 9.病者身热足寒, , ,时头热, 反张者, 也。 10.太阳病,其证备, , ,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12.痉为病,胸满口噤, , ,,独头动摇, ,此为痉, , , ,可与大承气汤。,背 主之。 主之。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啮齿,可与葛根汤。 ( ) 14.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柔痉。 ( ) 三、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5.痉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 A.皮 B.骨 C.肉 D.筋脉 E.血 16.痉病的主脉是( ) A.脉浮而弦 B.脉浮而缓 C.脉沉而细 D.脉紧而弦 E.脉沉而缓 17.葛根汤的组成是( )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栝楼根 D.麻黄汤合桂枝汤加葛根 E. 麻黄汤加桂枝 18.下列哪一症状不是典型的刚痉之症( ) A.无汗小便反少 B.身体强 C.脉反沉迟 D.口噤不得语 E.恶寒 (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丁某,男,素体强壮多痰,已巳二月廿二日,晨起感冒,即头痛发热,头痛如劈 不能俯,角弓反张,两足痉挛,苔白滑,脉弦迟,瞳神弛纵,项强颈直。 19.此案属于哪种病症?( ) A.柔痉 B.欲作刚痉 C.阳明痉 D.头中寒湿 E.寒湿在表 20.应怎样治疗为宜?( ) A.瓜蒂散 B.麻黄加术汤 C.栝楼桂枝汤 D.葛根汤 E.大承气汤 (三)B1 型题(配伍题) A.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 B.身体强,*几(shū殊)*几然,脉反沉迟,其证备 C.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无汗小便少 D.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 E.太阳病,发热汗出,反恶寒者 21.柔痉病的症状为( ) 22.葛根汤方主治的病症为( )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23.痉病的临床特征有( ) A.身体强直 B.口噤 C.恶寒 24.治疗痉病的处方为( ) A.麻黄汤加术汤 B.葛根汤 子汤D.角弓反张 C.栝楼桂枝汤E.脉紧弦 D.大承气汤 E.桂枝附四、问答题 25.痉、湿、⑷『掀泻我庖澹课稳〉奶跷亩脊谝浴疤舨 薄疤簟保 、 26.刚痉和柔痉有何异同? 27.哪三种病误治可导致痉病?为什么?其基本病因病机是什么? 28.“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有何含义? 29.试以“栝楼桂枝汤”方论述柔痉的证治,其辨证要领是什么? 30.试述欲作刚痉的证治机理,葛根汤的临床应用还有哪些? 31.试述阳明痉病的证治机理,大承气汤的临床应用还有哪些? 五、病案分析题 里海辛村潘塾师之女,八九岁。发热面赤,角弓反张,谵语,以为鬼物。符 无灵, 乃延予诊。 见以鱼网蒙面, 白刃拍桌, 而患童无惧容。 予曰: 此 也, 非魅!切勿以此相恐,否则重添惊疾矣。 32.此案例属于哪种病症?(答案填写在原文空白处) 33.此例须用何方医治?(写出此方药物的剂量及服用方法) 答案名词解释 1. 痉, 《说文解字》曰强急也。痉病邪在筋脉,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 脚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外感内伤都可致痉,但本篇所论是以外感风寒所致 者为主,内有津液不足,与温病热盛或津伤引起的痉厥有所不同。 2. 痉病风寒客邪,以寒邪偏盛,见项背强急、口噤不开、发热、恶寒、无汗者 为刚痉。 3. 痉病风寒客邪,以风邪偏盛,见项背强急、口噤不开、发热、恶寒、汗出者 为柔痉 4. 口噤指牙关紧闭,不能言语。 5. 背反张指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6. 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的意思。 7. 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填空题 8. 紧如弦 直上下行 9. 颈项强急 恶寒 面赤目赤 卒口噤 痉病 10.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栝楼桂枝汤 11.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葛根汤 12. 卧不着席 脚挛急 必^齿 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13. × 答案分析:参照原文,应该用大承气汤治疗。 14. × 答案分析:痉病无汗,应为刚痉的特点。 三、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5. D 答案分析:痉病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 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其病位在筋脉。 16. D 答案分析:痉病是由于筋脉强急而致,所以其脉亦见强直弦劲之象。 17. B 18. C 答案分析:脉反沉迟是柔痉的表现。 (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19. C 答案分析:头痛发热,头痛如劈不能俯,角弓反张,两足痉挛,苔白滑, 脉弦迟,瞳神弛纵,项强颈直,是风邪挟湿,侵犯项背督脉经道所致,为欲作刚 痉的表现。 20. D 答案分析:风邪挟湿,侵犯项背督脉经道,欲作刚痉,故以葛根汤治疗。 (三)B1 型题(配伍题) 21. BD 答案分析:参见原文。 22. AC 答案分析:葛根汤用于治疗刚痉。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23. ABDE 答案分析:不是所有的痉病都表现为恶寒,如柔痉,故 C 不正确。 24. BCD 答案分析:柔痉用栝楼桂枝汤治疗,刚痉用葛根汤治疗,阳明痉病用大 承气汤治疗。 五、问答题 25. 本篇论述了痉、湿、⒉〉牟∫虿』⒅ず颉⒅瘟萍捌湓ず螅咚淙徊』 和证治不同, 但在病因方面都感受六淫之邪, 属于外感方面的疾患。 由于痉、 湿、 ⑷《加赏飧杏辗鸩《嘤刑舯碇ぃ肷撕嗨疲屎衔黄 痉病的病位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虽然与内在津液 不足有关, 但更主要是外感风寒,最终导致筋脉失养,故原文中冠以“太阳病”三字。所论 述的湿病主要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 骨节疼烦为主症;⒓瓷耸睿苑⑷壬碇亍⒑钩龇晨省⑸倨鲂槲髦牒笫 所谓烈日下远行, 猝然昏倒之中暑有所不同。 本篇所论湿、 ⒕惺芡庑八拢 因此条文冠“太阳”两字以着重阐明。 26. 刚痉和柔痉都具有外感表证的一般症状,如发热、头痛等,尽管原文没有明 指颈项拘急,口噤等症,但两个“痉”却是“画龙点晴”所在,无痉之症,何以 言痉,这是《金匮要略》的省文法。刚痉、柔痉的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 上,无汗、恶寒为刚痉;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27. 太阳病,发汗太多;风病下之,复发汗;疮家身疼痛而发汗都可导致痉病。 其原因为过汗、 误下导致津液损伤, 筋脉失养。 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多气血两伤,其身体疼痛,为营血不足,又感外邪,虽有表证,但禁用汗法。表 证过汗或误下,疮家兼外感表证误汗,均可更伤营血津液,筋脉失养可致痉病。 可见误治方式尽管不同,但伤津劫液致痉的机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津液不 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是痉病基本的病因病机。 28. 这条原文论述了痉病的主脉。 “紧如弦”应读作“紧而弦” “如”“而” , 、 古人往往互用,故痉病的主脉是弦紧脉。 “直上下行”是形容脉象自寸至尺,上 下三部,皆见强直而弦之脉。痉病是由于筋脉强急而致,所以其脉亦见强直弦劲 之象。再从原文“按之”两字来看,痉脉含有沉紧弦劲有力,重按不减之意,故 原文第 8 条曰“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这与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 缓都是有区别的。 29. 栝蒌桂枝汤用来治疗柔痉,而栝楼桂枝汤即桂枝汤加栝蒌根,桂枝汤可调和 营卫,以方测证,则柔痉有发热汗出的病状,属于营卫不调。条文言“太阳病, 其证备”而不言“发热、汗出” ,是其省文。太阳病汗出恶风,脉当浮缓,今反 沉迟,可知本证除风邪在表外,还有内在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加一味栝 蒌根清热生津。此外,本条证治与《伤寒论》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证类似,学习 时可相互比较,以利区别。 30. 欲作刚痉者乃刚痉将要发作之征象。刚痉的病机是风寒表实,故证见无汗而 恶寒。 本条更有小便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的症状, 乃风寒湿邪与Y气相持, 既不能向外透达,又不能向下通行,逆而冲上所致。葛根汤即是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麻黄与桂枝汤相合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葛根则起解肌疏筋的作用。 葛根汤具有解肌通络,舒挛缓急的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肩周炎、颈 椎病等, 可根据病情需要酌加防风、 秦艽、 羌活、 威灵仙等药物提高疗效。 该方重用葛根、 白芍、甘草,可用治咀嚼肌痉挛症;加白附子、僵蚕、全蝎、钩藤、菊花,用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加石膏、菊花、升麻,用治阳明风火上扰、太阳经脉瘀阻的 血管神经性头痛;配合牵引可治疗儿童自发性寰椎半脱位。此外,近年来葛根一 味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高血压病人改善项背疼痛症状效果明显。 31. 痉病不曰“太阳病” ,说明痉病属里,从方证来看当属阳明实热。足阳明胃 经起于鼻旁,环口绕唇,入齿中,上至头,下达足。热邪耗灼阴津,阳明经脉失 养,故可出现痉病的症状。用大承气汤可釜底抽薪,泻下实热,则痉病可愈。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有报道本方加蝉衣煎汤,再加灭滴灵灌肠,用治破 伤风;加丹参、丹皮、红花、菖蒲,用治颅脑损伤;加胆星、桃仁、红花,用治 狂躁症。这些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六、病案分析题 32. 痉病。 33. 本案需要大承气汤治疗。原文记载大承气汤的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 、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其服用方法为:分 温再服,得下止服。百合病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 百合病 2. 中病,勿更服 3. 百脉一宗 二、填空题 4. 百合病者, ,悉致其病也。 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 者,百合 6. 百合病, 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7. 百合病,变发热者, 汤主之。 8.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 法救之;见于阳者,以汤主之。法救之。 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9.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是治疗百合病的基本方法。不同原因所致的百合病和不 同体质病人所患的百合病,其证候没有差别,都要使用养心润肺、益阴清热的方 法。 ) ( 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0. 百合病的病位在( ) A.心 B.胸膈 C.心肺 D.心肾 E.肺肾 11. 百合病的病机是( ) A.肝肾阴虚 B.阴虚火旺 C.肺肾阴虚 D.心肺阴虚内热 E.心肾阴虚 12. 百合病,服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如漆是( ) A.远血 B.近血 C.瘀浊从大便出 D.地黄本色 E.百合本色 13. 百合病,发汗后者,治宜( ) A.百合地黄汤 B.百合知母汤 C.滑石代赭汤 D.百合鸡子汤 E.百合滑石 散 14. 百合病误吐后,治宜( ) A.百合知母汤 B.滑石代赭汤 C.百合鸡子汤 D.百合滑石散 E.百合地黄 汤 15. 栝蒌牡蛎散所治百合病为( ) A.病形如初者 B.下之后者 C.汗之后者 D.渴不差者 E.变发热者 16. 百合病见于阴者,治宜( ) A.以阳法救之 B.以阴法救之 C.攻阴 D.攻阳 E.攻补兼施 17. 下列哪味药物需要“水洗,渍一宿,当白沫出”? ( ) A.赤小豆 B.杏仁 C.百合 D.地黄 E.栝楼 (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一人病昏昏默默,如热无热,如寒无寒,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虚烦不 耐,若有神灵,莫可名状,此病名百合。虽在脉,实在心肺两经,以心合血脉, 肺朝百脉故也。盖心藏神,肺藏魄,神魄失守,故见此症。良由伤寒邪热,失于 汗下和解,致热伏血脉而成。用百合一两,生地汁半钟,煎成两次服,必俟大便 如漆乃瘥(摘自《续名医类案》。 ) 18. 本案属于百合病哪种救治法? ( ) A.百合病误汗后救治法 B.百合病误下后救治法 C.百合病误吐后救治法 D.百合病正治法 E.百合病变治法 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 不时上升,自汗不止,心神恍惚。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 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 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烘热??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 粥饮和服,聊籍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VV欲脱, 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 迥殊。直至仲春中龋缯镏F渎鑫⑹蟪哂胱蟠绫队谒浚诎 之,似有似无。诊后,疑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 19. 本案属于哪种病症?( ) A.百合病 B.狐惑病 C.阴阳毒 20. 怎样医治? A.甘草泻心汤 B.百合地黄汤D.脏躁E.虚劳C.升麻鳖甲汤D.甘麦大枣汤E.酸枣仁汤(三)B1 型题(配伍题) A.津液耗伤,内热加重,损伤胃气,可见小便短赤,呕吐呃逆等症。 B.心肺阴虚内热,神志失常;阴虚水热互结,可见发热,小便短涩不利。 C.阴血不足,神志恍惚,行、卧不能,饮食失调,寒热皆见,形如常人。阴虚生 内热,出现口苦、小便短赤、脉微数等。 D.经久变渴,久治不愈,阴虚内热较甚,出现口渴。 E.肺胃和降被扰,而见虚烦不眠、胃中不合。 21. 百合病的主要症状是( ) 22. 百合滑石散治疗的证候是( )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23. 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为( ) A.身形如和 B.心神不安 C.饮食失调 D.肠热化痈 E.口苦尿赤, 脉微 数 24. 百合病总的治疗原则为( ) A.见阳攻阴 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C.见阴攻阳 D.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E.阴阳并治 25. 百合病的病理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说, “一宗”指( ) A.心 B.脾胃 C.肺 D.肾 E.三焦 26. 百合病变渴,宜用( ) A.百合知母汤 B.百合地黄汤 C.百合洗方 D.栝蒌牡蛎散 E.雄黄熏 法 五、问答题 27. 请指出“百合地黄汤”方除治疗百合病外的临床运用还有哪些?(至少回答 3 种) 28. 请解释: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29. 辨别百合病临床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0. 百合病误汗救治法及其误治原因是什么?怎样调治为宜? 31. 百合病为什么会发生三种误治? 32. 百合病误吐后百合鸡子黄汤的临床应用有哪些变化? 33. 百合病变发热者病机是什么?如何调治? 34. 百合病误治后有哪些救治法?请答出各个方剂及功能。 35.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渴者”的病机是什么?应怎样治疗? 六、病案分析题 李某,女,来诊时步履艰难,必以他人背负,自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 头晕,乃按胸痹治之。投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之类,久治不效。细审之,该患者每 于发病时除上述症外,尚喜悲、欲哭、嗳气、善太息,便于前方中合百合、地黄、 旋复花、代赭石之类治之,药后其症渐消。 36. 此案例符合百合病的哪种救治法?其治病的机理是什么?答 案 部 分一、名词解释 1. 病症名,是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多 见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和情志不遂,郁火伤阴。主要病机为心肺阴虚有热。 2. 中病,谓治疗方法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临床治病应根据服药后 的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原文在服百合地黄汤后提到“中病,勿更服” , 旨在告诫医者中病即止, “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当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为防 止病情反复,中病后仍应适当守方,予以巩固,也是需要的。 3. 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 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其养。如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所以“百脉一宗” 之“宗” ,实际上是指心肺。 二、填空题 4. 百脉一宗 5. 如初 地黄 6. 发汗后 7. 百合滑石散 8. 阳法 阴法 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9. × 答案分析: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是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不同原因所致 的百合病和不同体质病人所患的百合病, 其证候互有差别, 因此治疗应因人制宜, “随证治之” 。 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0. C 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 皆得其养。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而百合病的特点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 其病机为心肺阴虚有热,所以病位在心肺。 11. D 答案分析:百合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 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其二为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等症状。其病机关键在于心肺阴虚有热。 12. D 答案分析:地黄本身为黑色,服药后,可以使大便呈黑色。地黄引起的大 便色黑有别于胃肠道出血引起的黑便。 13. B 答案分析:百合病的病机为心肺阴虚,内有燥热,误用汗法后,阴液耗伤, 肺阴不足及燥热更甚, 应该补虚清热、 养阴润燥。 知母可以养阴清热、 除烦润燥, 用泉水煎药可清内热,与百合同用,起到了补虚、清热、养阴、润燥的作用。 14. C 答案分析:百合病误用吐法,损伤脾胃之阴,而且扰乱肺胃和降之气,引 起虚烦不安、 胃中不和等症状, 应滋养肺胃之阴以安脏气, 所以用百合养阴清热, 鸡子黄养阴润燥以养胃阴。 15. D 答案分析:百合病经过百合地黄汤和百合洗方治疗后,口渴仍然不缓解, 说明热盛津伤,药不胜病,所以用栝蒌根之苦寒以清解肺胃之热,生津止渴;用 牡蛎之咸寒以引热下行,津液得生,虚热得清,则口渴自解。 16. A 答案分析:百合病的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应当养阴清热。但阴虚较甚者, 病程日久,阴中之阳也受到损害,可兼见怯寒、神疲等症状,在治疗上当酌用养 阳之法,即“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17. C (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18. D 答案分析:本案属于未经误治, “病形如初” ,用百合地黄汤,为百合病正 治法。 19. A 20. B (三)B1 型题(配伍题) 21. C 答案分析:百合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两方面,其一为心肺阴虚,阴血不足, 神志恍惚,行、卧不能,饮食失调,寒热皆见,形如常人;其二为阴虚生内热, 出现口苦、小便短赤、脉微数等。 22. B 答案分析:百合病发汗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阴液受伤,肺阴不足,燥 热尤甚,出现心烦、口燥等症。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23. ABCE 答案分析:这些都是百合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4. BD 答案分析:百合病的病机主要是心肺阴虚内热,应当补阴之不足,以调 整阳之偏盛,即所谓“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但阴虚较甚者,阴中之阳也受 到损害,可兼见怯寒、神疲等症状,在治疗上当酌用养阳之法,即所谓“见于阴 者,以阳法救之。这是百合病总的治疗原则。 25. AC 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 皆得其养。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而百合病的特点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 其临床表现说明百合病的病机为心肺阴虚、阴虚内热,所以其中的“一宗”所指 的是心肺。 26. BCD 答案分析:以方测证,则百合病当有口渴。未经误治, “病形如初者” 用百合地黄汤治疗; “一月不解, 变成渴者” 说明口渴加重, , 宜用百合洗方治疗; 经过内服外洗两法治疗而口渴仍然不解者,为药不胜病,用栝蒌牡蛎散治疗。 五、问答题 27. 百合地黄汤与酸枣仁汤合用可治癔病;与甘麦大枣汤、生龙牡、琥珀、磁石 等合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麦冬、沙参、贝母、甘草等可 治肺燥或肺热咳嗽;加太子参、滑石、牡蛎、夜交藤、炒枣仁等可用于热病之后 调理。 28. 若病见于阳,不予养阴以配阳,而反攻其阴,则阴更伤,复发其汗,并伤其 阳,是错误的;若病见于阴,不予扶阳以和阴,而反攻其阳,则阳更伤,乃复下 之,并伤其阴,也同样是错误的。 29. 辨别百合病临床的主要依据是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 调等症状;其次是阴虚内热所致的口苦、小便不利、脉微数。 30. 百合病本来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是禁用汗法的。若将阴虚内热,气血不行 所致的“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误认为表证而用汗法,则汗后阴津更伤,燥热尤 甚,可出现心烦、口燥等症,此时需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救治。本 方以百合为主润肺清心,益气安神;以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润燥;以泉水煎药清 其内热。 31. 百合病之所以会发生误治,主要是辨证不清:①将“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 误认为表证而用汗法;②将“意欲食复不能食”误认为里实而用攻下;③将“饮 食??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误认为痰证壅滞而用吐法。 误治后均会产生相应病症, 临床上一定要仔细辨证,四诊合参,透过现象看本质。 32. 百合病误吐不能食者,百合鸡子黄汤加玉竹、石斛、桑白皮、粳米;若惊悸 不宁者,加龙骨、牡蛎、炒枣仁、柏子仁等;若手足蠕动,肢体震颤者,加龟板、 阿胶等。对急性热病余热未尽,或久病之后阴精不足,肺胃阴虚者,可用百合鸡 子黄汤合生脉散。 33. 百合病的症状原为如热无热,热象并不明显,现在变为明显的发热,说明病 情起了变化。 据方药分析, 该变证当与 《伤寒论》 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相似。 因此,临床表现除见有明显的发热外,还应伴有小便短涩不利的症状,这可以从 服药后小便“当微利者,止服”得到证实。百合滑石散中百合润肺清热,以清水 之上源; 滑石清里热而利小便, 使热从小便而解, 共奏养阴润肺, 清热利水之功。 34. 百合病误治后分为误汗后救治法、误下后救治法、误吐后救治法。百合病本 不应发汗,如果误用汗法,则汗后阴液更伤,势必虚热加重,而增加心烦、口燥 等症状,可用百合知母汤以养阴清热、除烦润燥。如果百合病误用攻下之药,既 伤原已不足之阴,又可损其胃气,使胃气虚而上逆,出现呕吐、呃逆之症状,此 时可用滑石代赭汤以养阴清热、降气止逆。如果百合病误用吐法,则吐后更耗胃 中阴液,胃阴不足则胃中虚热, “胃不和则卧不安” ,因而出现烦扰不安等症状, 可用百合鸡子汤以养肺胃之阴,同时安中和胃。 35. 百合病本无口渴之症,但经一月之久而不愈,增加口渴的变症,说明阴虚内 热较甚,此时单纯用百合地黄汤内服则药力不够,当内服外洗并用。百合浸汤外 洗, 通过皮毛与肺相合的关系, “洗其外, 所以通其内” 起清热生津补液的作用。 , “洗已,食煮饼”能调养胃气以生津,帮助除热止渴; “勿以盐豉” ,以豆豉味咸 反能伤津增渴,故当禁用。如上法治疗后,口渴仍不解,是因为药不胜病,所以 用栝蒌牡蛎散治疗。方中栝蒌根清肺胃之热以生津止渴;牡蛎咸寒镇潜,引热下 行,使热不上炎,津生热降。如此,则津液得生,虚热得清,口渴自解。 六、病案分析题 36. 本案符合百合病误用攻下法后的救治法。误用攻下法后往往会导致胃气上逆 而发生呕恶诸症。故治当养阴清热,利水降逆,用滑石代赭石汤。方中百合仍为 主药,用泉水煎煮以增强其清润心肺的作用;用滑石清热利尿;代赭石重镇降逆 和胃。如此,则心肺得以清润,胃气得以和降,小便清,大便调,呕恶除,用药 丝丝入扣。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1、疟病,宜用温法的脉象是( ) A 浮大 B 弦小紧 C 弦数 D 弦迟 2、但热不寒的热型见于 ( ) A 温疟 B 瘅疟 C 牝疟 D 疟母 3、温疟的热型是( ) A 但热不寒 B 但寒不热 C 寒多热少 D 热多寒少 4、鳖甲煎丸用于治疗( ) A 牝疟 B 温疟 C 疟母 D 瘅疟 5、鳖甲煎丸中具有补气血作用的药物是( ) A 人参、白术、当归 B 人参、阿胶、芍药 C 黄芪、阿胶、当归 D 黄芪、当归、芍药 6、鳖甲煎丸用多味虫类药祛瘀散积,它们是( ) A 蜣螂、V虫、鼠妇、水蛭 B 蜣螂、*虫、蜂窠、九香虫 C 蜂 窠、鼠妇、蜣螂、V虫、 D 僵蚕、蜂窠、水蛭、九香虫 7、 “温疟者,其脉如平”中的“其脉如平”是指( ) A 弦脉 B 与正常人的平脉相近 C 弦数脉 D 弦迟脉 8、鳖甲煎丸治疗疟母,最佳的服用时间是( ) A 食后服 B 空腹服 C 临睡服 D 平旦服 9、吞服蜀漆散宜用( ) A 白酒 B 米汤 C 苦酒 D 浆水 10、牝疟的易患者,其素体多( ) A 阳虚 B 阴虚 C 阳盛 D 阴盛(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11、胡某,女,51 岁。3 月前,突发高热寒战,经用西药消炎退烧,寒热减轻, 热型转为间日而发,再用中药截疟方药,寒热退尽,惟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 神不振;近因劳倦,微热又起,胁下痞硬,触诊见肝脾肿大,按之质偏硬,轻度 触痛,脉细涩,舌质暗滞,苔薄腻。治疗用( ) A 白虎加桂枝汤 B 蜀漆散 C 鳖甲煎丸 D 柴胡疏肝散 E 牡蛎汤 (三)B1 型题(配伍题) A 温之 B 吐之 C 发汗,针灸 12、疟病,脉弦紧者,可( ) 13、疟病,脉浮大者,可( )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D清之E 下之 14、鳖甲煎丸的组方特点和功效是( ) A 寒热并用 B 通阳截疟 C 攻补兼施 D 行气化瘀 E 除痰 消* 15、蜀漆散中具有的药物是( ) A 蜀漆 B 云母 C 青蒿 D 草果 E 龙骨 16、蜀漆用治疟疾易致呕吐,预防方法有( ) A 饭后服 B 饭前服 C 煎前酒炒 D 配伍半夏 E 控制用量 17、疟病篇中的治疟疗法包括( ) A 药物疗法 B 饮食疗法 C 针灸疗法 D 按摩疗法 E 精神 疗法 18、涉及瘅疟病因、病机的描述是( ) A 阳气孤绝 B 阳气独发 C 阴气孤绝 D 阴气独发 E 邪气内 藏于心 19、属于温疟症状表现的是( ) A 手足热 B 时呕 C 欲呕 D 骨节疼烦 E 其脉如平 20、属于瘅疟症状表现的是( ) A 手足热 B 但热不寒 C 欲呕 D 寒多热少 E 少气烦冤三、名词解释 1*瘕 2 烦冤3 其脉如平四、填空题 1、 温疟者,____,____,____,____,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2、 ____,____,蜀漆散主之。 3、 此结为*瘕,名曰____,急治之,宜____。五、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r” ) 1 、 疟 脉 自 弦 是 指 疟 病 的 脉 象 总 是 弦 的 。 ( ) 2、 “以饮食消息之”是仅对弦数者风发的疟病而言,不适合其他脉象的疟疾。 ( ) 3 、 瘅 疟 和 温 疟 都 具 有 里 热 炽 盛 的 共 同 特 征 。 ( ) 4 、 疟 母 可 见 于 疟 病 的 各 个 阶 段 。 ( ) 5 、“ 急 治 之 ” 仅 适 用 于 疟 母 , 不 宜 用 于 初 发 之 疟 病 。 ( ) 6 、 ( ) 瘅 疟 的 主 方 是 白 虎 加 桂 枝 汤 。 7 、 蜀 漆 散 中 的 蜀 漆 就 是 常 山 苗 。 ( ) 8 、 疟 病 论 篇 中 提 出 , 疟 病 的 基 本 治 法 是 和 法 。 ( ) 六、问答题 1、 疟母是如何形成的?临床上如何治疗? 2、 瘅疟与温疟在病机、症状、治疗上有何不同? 七、病案题 梁某,男,33 岁。因入山中砍柴,初起寒战,继而低热,入夜寒热均消,悉如 常人。3 日午后,寒战又起,全身酸困,胸闷不渴,入夜则症消如前,如此间日 而作,病发 5 次,脉弦,舌质淡,苔薄白。 一、单项选择题 (一)1、D 2、B 3、D 4、C 5、B 6、C 7、C 答案分析: “其脉如平” ,历代注家有两种解释,一者认为与正常人的平 脉一样。二者认为应与平时疟病脉一样。结合临床实际来看,里热炽盛之人,脉 多洪数,滑数不可能出现于常人之平脉。而第一条已明言“疟脉自弦”“弦数者 , 多热” ,则“平脉”当属温疟的弦数脉较为合理。 8、B 答案分析:鳖甲煎丸方后注云“空心服七丸” ,故当空腹服。胃中空虚容 易吸收,最大程度发挥药效。 9、D 10、A 答案分析:牝疟多由素体阳虚,复因疟邪痰阻所致,发作时以寒多热少为 特征。 (二)11、C 答案分析:本案属疟母,当用鳖甲煎丸加减治疗。 (三)12、C 13、B (四)14、ACDE 答案分析:鳖甲煎丸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 痰消*的方剂。 方中鳖甲软坚散结消症,合牡蛎灶灰浸酒以祛瘀消积行药势为主 药;大黄、赤硝、桃仁、蜣螂、V虫、鼠妇(地虱) 、蜂窠、丹皮、紫葳(凌霄 花)祛瘀凉血;乌扇(射干) 、葶苈子、石苇、瞿麦利水道,清湿热;柴胡、黄 芩、桂枝、干姜、半夏、厚朴理气机,调寒热;人参、阿胶、芍药补气养血,诸 药相合成为治疗疟母的主方。 15、ABE 15、CDE 答案分析:蜀漆辛、苦、有毒,使人呕吐,酒炒可降低其致吐的副 作用;用时要控制用量;半夏和胃降逆,有止呕作用,故可配伍运用。 17、AB 18、BCE 19、BDE 20、ABCE三、名词解释 1、 *瘕指腹中积聚块的统称。*指腹中有痞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 时聚时散。 2、 烦冤谓烦闷不适,难以言状的样子。 3、 其脉如平指脉象不弦,与正常人的平脉差不多。也有的认为其脉如平是指 处在疟病的缓解期而言。四、填空题 1、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 2、疟多寒者 名曰牝疟 3、疟母 鳖甲煎丸骨节疼烦时呕五、判断题 1、r 答案分析:疟病病位在半表半里,归属少阳,弦为少阳的主脉,故疟病以 弦脉为主脉。疟邪伤人,往往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病位有上下深浅之别, 病人的体质又有强弱之分, 因此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伴见其它不同的相兼脉,如 弦迟、弦数、弦紧、弦小紧、浮大等等。 2、r 答案分析:采用饮食调治方法,提高疗效,促进疾病的痊愈,是张仲景重 要的治疗思想。 “以饮食消息止之”虽列在“弦数者,风发也”后,既说明疟病 热盛的可用甘寒饮食调理治疗,如梨汁、蔗浆之属,也说明疾病后期应该采用饮 食调护的方法。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骨肉果菜,食养尽之。 ” 3、√ 4、r 5、r 6、r 7、√ 8、r 答案分析:疟病的治疗,也应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 辨证论治原则。 六、问答题 1、 疟母因各种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致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 块居于胁下而成,病情较重,故需“急治之” ,用鳖甲煎丸行气化瘀,除痰消*, 扶正祛邪。 2、 瘅疟的病机是阴气孤绝、阳气独发,由于内热炽盛、阳盛阴亏,故临床上 可见但热不寒、手足热而欲呕、少气烦冤、脉弦,治疗宜清热养阴,原文并未出 方,后世认为宜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骨汤;温疟的病机是里热炽盛,表有寒 邪,其症状表现为热多寒少、骨节疼烦、时时欲呕、其脉如平,治疗宜清里热、 解外寒,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七、病案题 提示:本病属牝疟,拟用蜀漆散加减治疗。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尊荣人 2、风痹 3、虚劳 4、面色薄 5、卒喘悸 6、短气里急 7、目瞑 8、脱气 9、喘喝 10、足烦 11、阴寒 12、酸削 13、失精家 14、梦交 15、里急 16、风气 17、虚烦不得眠 18、缓中补虚二、填充题 19、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 ,重 因 , 加 被 , , 遂得之。 20 、血痹阴阳俱微, , ,外 证 ,如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1、夫男子平人, 为劳, 亦为劳。 22、男子面色薄者,主 ,卒喘悸,脉浮者, 虚 也。 23、男子平人,脉 ,喜盗汗也。 24、劳之为病,其脉 , ,春夏剧,秋冬 瘥, ,酸削不能行。 25、虚劳里急,悸,衄, ,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主之。 26、虚劳里急,诸不足, 主之。 27、虚劳腰痛, , ,八味肾气丸主之。 28、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主之。 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答案后打“√” ,在错误的答案后打“×” ) 29、血痹是痹证之一种。 ( ) 30“血痹阴阳俱微”中的阴阳俱微,是指肾阴肾阳几近衰竭。 ( ) 31、 “夫男子平人”中的平人,是指内脏气血不太虚,接近常人的病人。 ( 32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 33、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黄芪。 ( ) 34、虚劳篇中,仲景治疗虚劳,补肾重于补脾。 ( ) 3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与小建中汤证均为阴阳两虚证。 ( ) 36、虚劳夹有风邪,不可专补专散者,可用薯蓣丸治之。 ( ) 37、大黄V虫丸证是因劳而致虚,因虚而致瘀。 ( ) 38、大黄V虫丸的服法是酒饮送服。 ( ))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39、血痹病的主要症状是( ) A、关节疼痛 B、肢体局部麻木不仁 C、半身不遂 D、肢体疼痛 40、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 A、芍药 B、生姜 C、甘草 D、大枣 41、虚劳病脉浮大的病机与下列无关( ) A、内热亢盛 B、虚阳外浮 C、真阴不足 D、肾虚精亏 42、虚劳病篇治疗虚劳的大法是( ) A、益气养血 B、滋补肝肾 C、补益脾肾 D、补益脾肺 4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病机是( ) A、阴阳两虚 B、肝肾阴虚 C、心肾阳虚 D、心脾气虚 44、虚劳里急,诸不足,治宜( ) A、小建中汤 B、黄芪桂枝五物汤 C、黄芪建中汤 D、八味肾气丸 45、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治宜( ) A、大黄V虫丸 B、酸枣仁汤 C、薯蓣丸 D、小建中汤 46、薯蓣丸的功效为( ) A、祛邪 B、扶正 C、祛邪为主兼扶正 D、扶正为主兼祛邪 47、虚劳虚烦不得眠,治宜( ) A、甘麦大枣汤 B、小建中汤 C、百合地黄汤 D、酸枣仁汤 48、大黄V虫丸治疗虚劳的作用是( ) A、扶正 B、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C、祛邪D、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49、某女,57 岁,8 年高血糖病史,手足麻木 1 月余。诊见:口渴喜饮但量不多, 疲乏,手足麻木,时有刺痛,下肢发凉,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缓细。治宜选 什么方加减?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芍药知母汤 C、小建中汤 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E、大建中汤 (三)B1 型题(配伍题) A.目眩、脱发、遗精或梦交、少腹拘急 B. 虚劳虚烦不得眠,舌质红脉细数 C.五虚劳极羸瘦,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D.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50、酸枣仁汤证的辨证要点( ) 51、宜缓攻瘀血,兼顾扶正治疗的( )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52、血痹的发病原因,主要有( ) A、气血不足 B、阳气不足 C、阴血不足 D、感受风邪 E、感受湿邪 53、虚劳篇中提到的虚劳脉象有( ) A、浮大 B、虚沉弦 C、浮弱而涩 D、虚弱细微 E、沉小迟 5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治的症状有( ) A、男子失精 B、女子梦交 C、腹中痛 D、少腹弦急,阴头寒 E、目眩,发落 55、小建中汤所治的症状是( ) A、里急 B、呕吐,便溏 C、咽干口燥 D、心悸,衄血 E、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 56、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为( ) A、生姜 甘草 B、生姜 大枣 C、芍药 胶饴 D、桂枝 炙甘草 E、桂枝 黄芪 57、酸枣仁汤的除外方名中的药物外,还有( A、知母 B、甘草 C、川芎 D、茯神 E、茯苓 58、酸枣仁汤包含的治所涉及到的脏腑有( )) A、脾 B、肾 C、心 D、肺 E、肝 59、导致虚劳干血的原因有五劳七伤,七伤是指( A、饥伤,劳伤 B、食伤,忧伤 C、房室伤 D、虫伤 E、六淫伤 60、大黄V虫丸所含之虫类药有( ) A、V虫 B、蜣螂 C、蛴螬 D、虻虫 E、水蛭 61、大黄V虫丸所治的症状是( ) A、梦失精 B、腹满不能饮食 C、肌肤甲错 D、消瘦 E、两目黯黑)五、问答题 62、血痹的成因及临床辨治思路? 63、血痹与中风在病机、症状与病位方面有何区别? 64、试述虚劳病的脉象总纲及其意义。 65、治疗虚劳为什么重在脾肾? 66、治疗虚劳为什么重在调整阴阳平衡? 67、试述虚劳病的证治规律。 68、试析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虚劳的异同点。 69、试以方证为例说明虚劳病治疗特点。 70、大建中汤证与小建中汤证如何区别? 71、酸枣仁汤证与《伤寒论》栀子豉汤证均有“虚烦不得眠” ,如何区别对待?六、病案分析题 72、病案一: 李某,女,27 岁。患者产后半月,全身肢体麻木 10 天,如虫行蚁爬之感,有时 全身肌肉疼痛不适,伴纳差,乏力,面色无华,大小便尚调,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细。 73、病案二:张某,男,50 岁。患遗精滑泄,延近廿载。频频遗泄,每三至五 夜或二三夜,即遗精一次,甚或一夜两次,有梦或无梦,手足心热,易汗出,汗 出恶寒,少腹拘急,脉弦而大,按之似觉中空。舌苔白,质淡红,口不渴。叠进 滋补补肾阴、固精止遗之方,达百余剂之多,未见效机。 74、病案三: 周某,男,8 岁。两年来腹痛反复发作,经服中西药均不见好转,现症见面色少 华,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腹时痛时止,按软无包块,肝脾未扪及,四肢清冷, 午后手足心热而躁烦不安,口干而饮不多,偶见鼻衄,血色淡稀,不思饮食,大 便稀溏,脉细弱,舌淡苔白。答案部分一、名词解释 1、养尊处优的人。 2、是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3、是因虚致劳的病症,临床范围很广,凡是由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疾患,皆 统称虚劳。 4、指面色淡白无华。 5、卒同猝。意指病人稍微动作,即突然气喘、心悸。 6、指呼吸急促,腹中拘急。 7、瞑与眩通用。目瞑即目眩,两眼昏花的意思。 8、指病机,即阳气虚衰而言。 9、即气喘。 10、手足心烦热。 11、前阴寒冷。 12、指两腿酸痛消瘦。 13、指经常梦遗、滑精的人。 14、指梦里性交。 15、指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16、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17、指心中郁郁而烦,虽卧而不得熟睡。 18、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一种治法, “缓中”指缓消在里之瘀血, “补虚”指补益阴 血之不足。缓中补虚,即寓补益阴血于缓消瘀血之中,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正气 恢复。二、填充题 19、骨弱肌肤盛 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 20、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身体不仁 21、脉大 极虚 22、渴及亡血 里 23、虚弱细微者 24、浮大 手足烦 阴寒精自出 25、腹中痛 梦失精 小建中汤 26、黄芪建中汤 27、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28、薯蓣丸微风 风痹状 三、是非判断题 29、× 30、× 提示:此处之阴阳俱微,是指营卫气血皆不足,并非指肾阴肾阳几近衰 竭。 31、 × 提示: 这里是指从外形看来, 好象无病, 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32、× 33、× 34、× 35、√ 36、√ 37、√ 38、√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39、B 40、C 41、A 45、C 46、D 47、D42、C 48、D43、A44、C(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49、A 提示:本病属于血痹,因阳虚血寒、气血瘀阻所致。 (三)B1 型题(配伍题) 50、B 51、C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52、AD 53、ABCDE 54、ABDE 55、ACDE 提示:本题答案易错选为 ABCDE,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认为小建中汤 主治脾虚, 而呕吐、 便溏为脾虚的常见症, 故将其归属小建中汤所治的症状之内。 其实呕吐、便溏多为脾虚寒湿所致,小建中汤证为脾虚营弱,寒湿不明显,故正 确的答案应选 ACDE。 56、BCD 57、ABCE 58、CE 59、ABC 60、ACDE 61、BCDE 五、问答题 62、 血痹病的成因为气血不足与微风侵袭两个方面。 病机为血行不畅, 阳气痹阻, 肌肤失养。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为特征。血痹轻证感邪较浅,气虚较轻,治用针 刺引阳气,祛风邪;血痹重证感邪较深,气虚较重,除肌肉麻木不仁外还兼有轻 微疼痛,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内服助阳和营,益气祛风。 63、 血痹与中风在病因方面都因气血不足, 感受风邪而发, 都有肌肤不仁的症状, 但二者在病机、症状、病位方面有显著区别。其一,在病机方面,血痹为阳气痹 阻,血行涩滞;中风为邪阻经络,筋脉失养,或内陷脏腑,神志丧失。其二,在 症状方面,血痹以肌肤不仁为主症,而在中风症状中,除具有肌肤不仁外,尚有 半身不遂,口眼沸保蝗换杵偷戎F淙诓∥环矫妫圆≡诩》簦 风病位或在肌肤经络,或在脏腑。 64、虚劳的两大纲脉为脉大和脉极虚。脉大指浮取而大,重按无力,阴虚阳浮或 阳虚气浮者多见此脉。 极虚是指脉轻取而软, 重按极无力, 精气内伤者多见此脉。 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实统领虚劳病两类脉象,其临床意义在于表示了虚劳 的主要病机是肾元亏损,若非真阴不足,即是元阳亏虚。 65、虚劳病虽然证候繁多复杂,但总不离阴阳气血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 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病久不愈,必当求之脾胃。故虚劳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脾肾证候表现较 为明显,虚劳治疗自当重在脾肾。因此,建立中气和补益肾气是虚劳的两个治本 大法。 66、虚劳病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其临床表现或偏于气虚,或偏于血 虚,或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然气虚之甚可以及血,血虚之甚可 以及气,阴虚之甚可以及阳,阳虚之甚可以及阴。因此,气血并亏,阴阳两虚之 证更为多见。另外,阴阳两虚证的治疗往往比一般单纯的阴虚或阳虚更为困难, 故治虚劳要重在调整阴阳平衡。 67、虚劳因五脏气血阴阳虚而致损,积损成劳,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根据其偏损 何脏,偏损何物,因证而异。如阴阳两虚,虚劳失精梦交,兼目眩发落、少腹弦 急、阴茎头部寒冷,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如脾虚营弱之虚 劳腹痛,兼腹中里急、心悸、衄血、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或自汗盗汗,治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如肾 气虚衰之虚劳腰痛,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用肾气丸益气补肾;如气血阴阳 俱虚兼风气之虚劳百疾,治用薯蓣丸调补脾胃,扶正祛邪;如肝阴不足虚热内扰 之虚劳不寐,治用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如虚劳干血,症见羸瘦、腹满 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治用大黄V虫丸缓中补虚,祛瘀生新。 68、 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由桂枝汤加减而成,均能调补阴阳治疗阴阳 两虚的虚劳病,但功效、适应证又有一定的区别。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 糖而成, 重在甘温建中, 缓急止痛, 适用于中阳不足, 阳损及阴而致的阴阳两虚, 症见里急腹痛,心悸,衄血,失精,四肢烦疼,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桂枝加龙 骨牡蛎汤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重在潜阳固涩,适用于肾阴不足,阴损及阳 而致的阴阳两虚,症见失精梦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芤动微紧或 极虚芤迟。 69、治疗虚劳病共七方,反映了虚劳病治疗有四个特点:其一,重视补益脾肾: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重在补脾益气,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大 黄V虫丸重在补肾。其二,重视阴阳:肾气丸益气温肾,酸枣仁汤补益肝阴,大 黄V虫丸补益肾阴,薯蓣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调补阴 阳。其三,扶正祛邪兼顾:薯蓣丸调补脾肾,兼以祛邪;大黄V虫丸祛瘀活血, 兼以扶正。其四,甘温扶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均属于 甘温扶阳的范畴。 70、大、小建中汤证的病机均与中焦虚寒有关,证候均见脘腹疼痛,形寒怕冷, 治法均以建立中气为主,但两者又有区别。大建中汤证偏于脾阳衰微,以腹痛连 及心胸,呕吐不食,发时腹部有块,剧痛拒按等为主症,治法为温中散寒,大建 中阳,药用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培补脾胃。小建中汤证偏于胃气虚 寒而兼寒热错杂,以虚劳里急腹中痛,悸衄失精等为主症,治法为健运中气,平 调阴阳,方中饴糖为主药,合甘草、大枣甘温建中;重用芍药配上药酸甘化饮; 桂枝、生姜辛散配上药辛甘化阳,诸药合用,中气得以恢复,阴阳气血自和,则 阴阳气血虚弱之虚劳腹痛诸症自消。 71. 酸枣仁汤证由肝阴不足, 虚热内生, 上扰神明, 心神不安而致 “虚烦不得眠” , 酸枣仁汤养阴清热, 宁心安神。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 安神明; 知母养阴清热; 川芎理血疏肝; 茯苓宁心安神; 甘草清热缓急, 调和诸药。 栀子豉汤证为伤寒汗、 吐、下后,余热未尽,内扰胸中而致,其症状亦为“虚烦不得眠” 。栀子豉汤中 栀子苦寒泻火,泄热除烦;豆豉透邪散表。二药合用清热透邪而除烦,使余邪尽 而虚烦自除。六、病案题 72、本病属血痹,治宜 助阳和营,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73、本病属虚劳失精,治宜调和阴阳、潜阳固涩,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74、本病属虚劳腹痛,治宜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肺痿 2、肺痈 3、快药 4、浊唾涎沫 5、辟辟 6、遗尿 7、上虚 8、上气 9、肩息 10、水鸡声 11、吐唾浊 12、目如脱状 13、肺胀 14、咳嗽上气二、填空题 15、曰:寸口脉 ,其人 ,口中反有 者何?师曰: 为肺痿之病。若口中 ,咳即 ,脉 ,此为肺痈,咳 唾脓血。脉 者为肺痿, 为肺痈。 16、肺痿 者,其人不渴,必 ,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多 , 主之。 17、大逆下气 ,止逆下气者, 主之。 18、咳而上气, ,射干麻黄汤主之。 19、咳而上逆, , ,皂荚丸主之。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 ,在错误的命题后打“×” ) 20、虚寒肺痿的主症是咳唾浊沫???????????????( 21、本篇所论肺胀均属邪实病症???????????????( 22、越婢加半夏汤适宜于寒饮郁肺的咳逆上气证????????( 23、甘草干姜汤用炮姜温肺散寒???????????????( 24、虚热肺痿因阴虚内热所致,故禁用所有温燥药物??????( 四、选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25、症见“吐涎沫”“多涎唾”“遗尿、小便数”者,治宜用( 、 、 A、 葶苈大枣泻肺汤 B、 甘草干姜汤 C、 小青龙加石膏汤 D、 泽泻汤) ) ) ) )) 26、 治疗虚寒性肺痿的主方是甘草干姜汤, 其方中药物炮制与组合比例是 ( ) A、 生甘草倍于炮干姜 B、 炙甘草、干姜等分 C、 炙甘草倍于炮干姜 D、 炮干姜倍于炙甘草 27、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比例为( ) A、 4:1 B、 5:1 C、 6:1 D、 7:1 28、 《金匮》 治疗 “大逆上气, 咽喉不利”用麦门冬汤,本方主治的脏腑是( ) A、 心肺 B、 肺肾 C、 肺胃 D、 心肾 29、上气虚证的脉象为( ) A、 浮大无根 B、 沉迟 C、 微弱 D、 细微 30、射干麻黄汤主治( ) A、 饮热迫肺 B、 寒饮郁肺 C、 痰浊壅肺 D、 寒饮夹热 31、饮热迫肺的主方是( ) A、 越婢加半夏汤 B、 射干麻黄汤 C、 厚朴麻黄汤 D、 小青龙加石膏汤 32、厚朴麻黄汤主治咳嗽喘促,痰声漉漉,咽喉不利,胸满烦躁,脉浮苔滑的咳 逆上气病,其病机为( ) A、 寒饮郁肺 B、 饮邪乘肺 C、 寒饮夹热 D、 痰热壅肺 33、泽漆汤证的病机为( ) A、 痰饮迫肺 B、 饮热乘肺 C、 寒邪束肺,饮热迫肺 D、 寒饮夹热,饮溢正虚 34、下列各方证的病机何者与痰饮无关( ) A、 皂荚丸证 B、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C、 麦门冬汤证 D、 越婢加半夏汤证 35、肺胀产生的原因是( ) A、 重感寒邪,肺气郁闭 B、 寒饮逆阻,肺气失降 C、 痰浊粘塞,肺气不利 D、 外寒内饮,肺失宣肃 36、紫苑、冬花二味组合,是临床常用配伍,具有温肺止咳之效。这种组合最早 见于哪个方剂( ) A、 小青龙汤 B、 射干麻黄汤 C、 泽漆汤 D、 厚朴麻黄汤 (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37、某男,48 岁,食道癌放疗后,口干、咽痛、动则气逆,乏力,舌红少津, 脉细数,治宜( ) A、 射干麻黄汤 B、 麦门冬汤 C、 甘草干姜汤 D、 越婢加半夏汤 E、 小青龙汤 (三)B1 型题(配伍题) A、麻黄 B、皂荚 C、干姜 38、仲景治疗咳嗽,若痰浊粘稠多用( 39、 仲景治疗咳嗽,温肺化饮多用(D、杏仁 )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40、肺痿的成因包括( ) A、 发汗太过 B、 呕吐频繁 C、 消渴、小便利数 D、 大便难,又被攻下太过 E、 素体阳虚,肺中虚冷 41、虚寒肺痿的主症包括( ) A、 频吐涎沫 B、 咳嗽 C、 遗尿 D、 头眩 E、 口不渴 42、治疗饮邪所致咳嗽上气的主方有( ) A、 厚朴麻黄汤 B、 射干麻黄汤 C、 越婢加半夏汤 D、 小青龙加石膏汤 E、 泽漆汤 43、肺胀的主方是( ) A、 厚朴麻黄汤 B、 射干麻黄汤 C、 泽漆汤 D、 小青龙加石膏汤 E、 越婢加半夏汤 44、用石膏的处方有( ) A、 小青龙加石膏汤 B、 射干麻黄汤 C、 泽漆汤 D、 越婢加半夏汤 E、 厚朴麻黄汤 45、 《金匮要略》中因饮邪而致肺失肃降的病证是( ) A、 肺痿 B、 肺胀 C、 肺痈 D、 支饮 E、 溢饮 五、问答题 46、何谓肺痿与肺痈?虚热肺痿与肺痈怎样鉴别? 47、试述虚热肺痿的病因与病机。 48、虚热肺痿为何会出现咳吐唾浊涎沫? 49、虚寒肺痿与消渴都有小便数,如何鉴别? 50、虚热肺痿与虚寒肺痿如何辨治?两主方配伍特点是什么? 51、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均有出现,论述其异同点? 52、试述上气虚实辨证及预后判断。 53、试分析“肺胀欲作风水”的机理及治则。 54、寒饮郁肺咳嗽上气的证候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55、痰浊壅肺咳嗽上气的症状有哪些?这些症状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治疗? 56、射干麻黄汤与皂荚丸的主要区别何在? 57、何以知越婢加半夏汤证属饮热合邪为患? 58、 射干麻黄汤与越婢加半夏汤所治咳嗽上气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有何不同? 59、厚朴麻黄汤与越婢加半夏汤所治咳嗽上气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有何不同? 60、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这节原文应如何理解? 61、试述“脉沉者,泽漆汤主之”的机理。 62、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有何异同? 63、 《伤寒论》小青龙汤证与《金匮》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证异同点怎样? 64、越婢加半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症状、治则方 面有何不同? 65、试就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说明两方证的异同。 66、肺胀病有何特点?其用药特点又是怎样? 67、咳嗽上气、肺痈、胸痹、支饮均可见不得卧,其病机、症状有何不同?其主 治方剂是什么? 68、试述咳嗽上气的证治规律? 69、试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病合篇的原因。 70、肺痿、肺痈、肺胀辨证论治对目前临床有何指导意义?六、病案分析题 71、陈某,女,48 岁。素有咳嗽史。近 1 周来,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咳吐稠 粘痰,胸闷气急,经服感冒发汗药多次,未见好转。刻诊见面色晦滞,形体消瘦, 皮肤干燥,体温 39℃。舌红苔白不润,脉细数。 72、张某,女,56 岁,有哮喘史 10 余年,近日来突然出现咳嗽,气短,喘促, 心悸,吐粘痰色时黄时黑,烦躁,两目胀突。刻诊舌苔薄黄,脉见浮大兼滑。 73、朱某,男,49 岁,1 周来感冒咳嗽,自购小柴胡冲剂,川贝枇杷糖浆等药治 疗,恶寒头痛发热略为减轻,但咳嗽、胸闷气急、口渴、心烦、尿短色黄未见好 转。刻诊见脉浮滑,苔薄黄。练习答案一、名词解释 1、病名,指因肺气痿弱不振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病症,有虚热、虚 寒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 2、病名,指风邪热毒侵犯于肺所致,以发热,咳嗽,胸中隐痛,口中干燥,咳 吐脓痰或脓血,形如米粥,腥臭异常为特征的病症,其病理及临床表现分初期、 成痈期、脓成期分三个阶段。 3、指泻下峻猛之药。 4、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5、形容口中干燥状。 6、一般指遗尿,这里应作小便失禁解。 7、指肺量。 8、指气逆而上。 9、气喘而抬肩呼吸,又称摇肩,抬肩大喘,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 10、水鸡就是田鸡,俗称蛙。水鸡声,是形容吼间痰声连连不绝,好象田鸡的叫 声。 11、战吐出浊黏稠痰。 12、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 13、病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咳嗽上气,因外有表邪,内有饮邪郁热,内外合邪, 闭塞肺气, 肺气胀满所致。 又根据表邪有风寒与风热而分为外寒内饮郁热肺胀与 风热内饮郁热肺胀。 14、病名,指咳嗽与气逆不降而喘并见的病症,本篇所论以上气为主,有虚实之 分,以内外合邪者为多,与单纯的痰饮咳嗽或外感咳嗽不同。二、填空题 15、数 咳 浊唾涎沫 辟辟燥 数虚 数实 16、吐涎沫而不咳 遗尿 小便数 17、咽喉不利 麦门冬汤 18、喉中水鸡声 19、时时吐唾浊 但坐不得眠 三、是非判断题 20、× 21、√ 四、填择题 (一)A1 型题(单项选择题) 25、 B 26、 C 27、 D C 33、 D 34、C胸中隐隐痛 必眩 涎唾反滑数 甘草干姜汤22、×23、√24、×28、 C 35、D29、 A 30、 B 36、 B31、 A32、(二)A2 型题(病历摘要最佳选择题) 37、B 提示:本病因放疗后,肺气痿弱、阴液亏耗所致。 (三)B1 型题(配伍题) 38、B 39、C (四)X 型题(多项选择题) 40、ABCDE 41、ACDE 提示:本题答案易错选 ABCDE。究其原因主要是将原文第 1 条所述的肺痿主症 咳吐浊唾涎沫理解为各种肺痿的主症,即认为虚寒肺痿也当有咳嗽一症。其实, 第 1 条所述的肺痿是指虚热肺痿,而第 5 条所述的虚寒肺痿明确指出“不咳” , 其病机为上焦阳气,肺气痿弱,肺冷气沮,故正确的答案应选 ACDE。 42、ABCDE 43、DE 44、ADE 45、BD 五、问答题 46、肺痿指因肺气痿弱不振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病症,有虚热、虚寒 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肺痈指风邪热毒侵犯于肺所致,以发热咳嗽,胸中隐 痛,口中干燥,咳吐脓痰或脓血,形如米粥,腥臭异常为特征的病症,其病理及 临床表现分初期、成痈期、脓成期三个阶段。 虚热肺痿与肺痈两者均为 肺部有热,损伤津血,临床均有咳嗽脉数,但虚热肺痿因阴虚内热,肺气痿弱所 致,以咳吐浊唾涎沫,脉数虚为主症;肺痈因邪热壅肺,蓄结痈脓所致,以胸中 隐痛,口中干燥,咳唾脓血腥臭,脉滑数为主症,两者完全不同。 47、肺痿病临床上有虚热与虚寒二种证型,但以虚肺痿为多见。导致虚热肺痿的 病因很多:或因发汗太过;或因呕吐频作;或因消渴,小便利数;或因大便难而 被峻下之药攻利太过等等,这些因素均足以导致津液消亡。津液被耗伤则阴虚, 阴虚则热自内生, 虚热上炎, 熏灼于肺, 故气逆作咳。 久咳不愈则肺气痿弱不振, 肺叶枯萎不用而形成虚热肺痿。因此,仲景以“重亡津液”“热在上焦,因咳为 , 肺痿” ,高度地概括了虚热肺痿的病因病机。 48、虚热肺痿是阴虚有热,热在上焦所致。肺有虚热一般应干咳无痰,但若因虚 热熏肺,气逆而咳,咳久肺气痿弱不振,不能敷布脾气上散之津液,津液又被虚 热熏灼,以致为稠痰白沫,随肺气逆而咳出,故虚热肺痿可出现咳吐浊唾涎沫。 仲景于原文中加一“反”字,以强调说明有其特殊意义,与一般阴虚肺燥之证有 别。 49、 虚寒肺痿与消渴二者均属积渐而起之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都有小便频数之症, 故有必要加以鉴别。虚寒肺痿的小便频数(或遗尿)是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 肺的治节功能失职,通调失常, “则上虚不能制下”所致。故虚寒肺痿除小便频 数外,还伴有多涎唾,口不渴 之症。消渴病的小便多,为肺胃热盛,火迫津液 偏盛膀胱或肾虚不摄所致。热盛则灼津,肾虚则不能蒸津升腾,故消渴病除小便 频数外,必伴有口渴喜饮之症。由此可知,小便数既可见于虚寒肺痿,亦可见于 消渴,而肺痿与消渴之辨,关键在于口之渴与不渴。 50、虚寒肺痿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 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恢复阳气。针对本 证属虚寒, 理当温肺复气, 而虑其阴亦不足, 由不能过用温燥, 故本方甘草蜜炙, 干姜炮用,且甘草之量倍于干姜,暖而不燥。 虚热肺痿为津伤肺热,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不爽,上气, 咽喉干燥不利,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肺数虚,治用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 逆下气。麦门冬汤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六味组成,麦门冬 润肺阴,清虚热为主药;半夏下气化痰而除浊唾涎沫,虽辛燥之品,但用量仅麦 冬之七分之一,大量麦冬与之相配,能去其温燥之性而取其用,故无燥液伤津之 弊;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气,以资化源,含培土生金之意。诸药合用, 清养肺胃,止逆下气,化痰除浊。 51、 甘草干姜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方名相同,但药物略有 区别。 故主治病证、病势不同。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用性猛走而不守的干姜,主治病 势危重的阳虚厥逆证,以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为主症。 《金匮要略》甘草 干姜汤用性缓守而不走的炮姜,主治病势较缓的虚寒肺痿证,以吐涎沫、不咳不 渴、小便数、眩晕为主症。 52、上气虚证以喘而兼脉浮大无力,按之无根,面目浮肿,肩息为特征,乃由肾 气衰竭,肾不纳气,水气上溢所致,属虚,预后不良;若再见下利,脾阳败绝, 则为阳越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决,脾肾衰败,预后更差,不及时抢救终为不 治之症。 上气实证以喘而兼烦躁,欲作风水,脉浮大有力为特征,乃由风邪外束,水饮内 停,邪实气闭,肺失宣降所致,属实,预后良好,用宣肺发汗法使水从汗泄,气 机条畅而愈。 53、 《金匮》指出: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本条所云 “上气喘而躁者” ,即是外为邪郁,内有饮阻,且已郁遏化热的肺胀重证。由于 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宣肃功能严重失调,则上焦水津日盛,势必因风气相激而 散溢于肌肤,形成以上半身浮肿为主的风水。这种由肺胀向风水转化的现象,是 病情恶化的表现,必须预以防止。所以原文最后提出,在风水欲作而未发之时, 应迅即宣肺发汗,以阻断风水的形成。 54、寒饮郁肺咳嗽上气的症状特点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即临床所见的 哮喘病。病属外感风寒引动内伏痰饮,故治先宜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 痰。待急性症状控制后,宜根据实际情况益肾健脾补肺等调理之,以防止复发, 进而根治之。 55、痰浊壅肺咳嗽上气的主要症状是“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本 证因痰浊壅肺所致。因肺被痰壅,气道不利,清肃之令不行,则咳嗽气喘;肺中 痰浊随上气而出, 故时时吐浊; 但因痰浊壅盛, 虽吐而咳喘不减, 卧则气逆转甚, 所以但坐不得眠。此外,由于痰浊胶固难出,故还可见痰多粘稠,咯唾不爽,胸 满,便难等。因本证虽“时时吐浊”而痰浊不减,说明痰浊壅盛; “但坐不得眠” , 又表明喘息殊甚,邪实证急,若不速将痰浊扫除,很可能有痰塞气闭的危险,故 治疗应以祛痰为急务,方用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俟痰浊渐平,再以降气 化痰之剂调治。由于本方药力峻猛,为防止伤正之弊,故方中皂荚酥炙蜜丸梧子 大,枣膏和汤调,服三丸,日三夜一,峻药缓攻。 56、射干麻黄汤与皂荚丸均治痰饮壅肺。但前者以喉中水鸡声为临床特征,可知 其痰质清稀,故以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降逆化痰为治。因该方药性平和,故煎 服无特殊要求。后者以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临床特征,可知其痰质稠粘,难 于咯出,虽时时吐浊,但痰浊壅肺之机无减缓之势,故仍但坐不眠。可见此证较 前证病势严重,治疗以峻猛除痰之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由于本方药力峻 猛,故有酥炙、密丸、枣膏调服等特殊要求,以防伤正之弊。 57、原文指出: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 半夏汤主之。 ”此节原文是论饮热郁肺,内外合邪的喘咳证治。 “饮”是指水饮内 作, “热”是指外感风热与饮邪郁热。这一病机可结合方证测知:脉浮大相兼, 脉浮主表,亦主上迫,脉大主热,风热挟饮热上逆,故脉象浮大有力。从方药配 伍上看,麻黄、石膏辛凉相伍,有发越水气,兼清里热之功;生姜、半夏化饮降 逆以平喘咳;甘草、大枣安中以培脾土。诸药合用,可收宣肺泄热,化饮降逆之 效。由此可知,本条病机系饮热合邪为患。 58、射干麻黄汤能散寒宣肺,降逆化饮,故所治咳嗽上气是内有痰饮,外感风寒 所致。由于寒邪入肺,引动伏痰,肺气逆而不降,故见上气咳喘,吐痰清稀;痰 阻气道, 气触其痰, 则痰气搏击, 见喉中痰鸣如水鸡声。 所以, 其主要症状是 “咳 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而越婢加半夏汤功可宣肺泄热,化饮降逆,故所治咳嗽 上气的病因病机为内有水饮郁热,外受风热。由于内外合邪,肺气胀满,饮热上 逆,所以可见咳嗽,痰黄粘稠,气逆作喘;肺气胀满,气壅于上,可致两目胀突, 有如脱出之状;风热挟饮为患,其脉不但浮大,其按之有力。所以其主要症状是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 ,与前者明显他同。 59、 厚朴麻黄汤与越婢加半夏汤均治咳嗽上气,但两证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有 所不同。在病因病机上,厚朴麻黄汤证为寒饮夹热,上迫于肺所致,而越婢加半 夏汤系因内有水饮化热,外感风热,风热夹饮热上迫所致。在症状表现上,因两 者同属饮热上逆,肺气不降,所以均有喘咳、胸满、烦躁、脉浮之症。但厚朴麻 黄汤证因寒饮化热,上迫于肺,内扰胸膈,病近于表而邪盛于上,故又见烦躁脉 浮;越婢加半夏汤证因风热夹饮热上迫,肺壅喘甚,因而除烦躁外,又见两目胀 突,有如脱出之状,其脉浮大,这是两者在症状上的区别。 60、 “咳而脉浮” ,其“咳”字,提示本证的病变在肺。 “浮”既指脉象,更是病 机的概括。脉浮本应主表证,而病邪在上之脉亦浮。此脉浮实喻本证病机为邪盛 于上而病近于表。再以方测证:麻、姜、辛、夏、味是小青龙汤的主要成分,可 知本证的咳喘系寒饮内停所致; 石膏伍以麻黄能发越水气兼清里热,可知本证之 饮已郁而化热; 重用厚朴说明有胸满症状。 据此分析, 可知本条病机为寒饮夹热, 上迫于肺,病近于表而邪盛于上,主症有咳嗽喘息,胸满烦躁,故用厚朴麻黄汤 散寒化饮,宣肺降逆,兼清郁热。 61、 “脉沉者”是承上条“咳而脉浮”而来,故以咳为主症。 “沉”与“浮”对应, 也是既指脉象,又是病机的概括。 “沉”脉主里、主水,故“脉沉”二字,概括 了正气亏虚,寒饮内停的病机。水饮内停,上迫于肺则为喘咳;外溢于表则为身 肿;停久不去,必夹有郁热。此外,本证还当有小便不利,胸胁引痛,舌淡苔白 滑等症。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扶正培脾,兼清郁热,与上述病机合拍, 故曰“主之” 。方中泽漆消痰逐水;紫参通利二便以逐水;桂枝、生姜、半夏、 白前温阳化饮,止咳平喘;人参、甘草扶正培脾,标本兼顾;少佐黄芩苦寒泄热 以解饮邪郁久之热。 62、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同用麻黄、石膏、半夏、甘草,均有解表化 饮清热之功,同治外有表邪,内有郁热,症见咳嗽上气,烦躁而喘,脉浮之肺胀。 但两者同中有异,在病机、证治上有所区别。在病机上,前方证属外感风热,内 有饮邪郁热,热甚于饮。后方证属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饮甚于热。在证候 上,前者喘甚于咳,目如脱状,可见烦闷、发热、口渴汗出,脉浮大等郁热之特 征,发病急骤。后者喘咳并重,恶寒较显,可见头痛身疼,脉浮紧等,病势较缓。 在治疗上,前者重在疏风泄热,清解郁热,方中重用石膏六两以清热,配麻黄以 发越水气。后者重在散寒化饮,清热降逆;方中以麻、桂、姜、辛、夏之温以散 寒化饮,因郁热较轻,故仅用二两石膏兼以清之。 63、药物方面,小青龙加石膏汤是由小青龙汤加石膏组成,故麻黄、桂枝、芍药、 干姜、细辛、甘草、半夏、五味子为两方所共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多一味石膏。 功用方面,两方均有发散风寒,温化水饮之功,但小青龙加石膏汤还兼有清热除 烦之功。病理方面,两方证均为外有风寒束表,内有水饮停蓄,而小青龙加石膏 汤证还兼有郁热。证候方面,两方证均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咳嗽气喘,但小 青龙加石膏汤证还兼有烦躁不安。 64、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上皆为内饮外邪, 内外合邪;在症状上都有咳逆喘促,咳吐痰涎的证候,但三证亦有明显区别。在 病机方面,越婢加半夏汤证病属外风热内饮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病属外寒邪, 内寒饮夹热;射干麻黄汤证病属外寒邪,内水饮。在症状方面,越婢加半夏汤证 既可见发热恶风等中风表虚证,又可见咳嗽喘促,目如脱状,口渴自汗,脉浮而 大的饮热迫肺症状;小青龙加石膏汤证除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伤寒表 实证外,尚可见咳嗽气喘、烦躁不安等饮热内停的症状;而射干麻黄汤证则兼见 伤寒表实证与水饮迫肺的症状,如恶寒无汗,咳喘气逆,痰声漉漉,其脉浮紧。 在治疗方面,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疏风清热,散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用 散寒化饮,清热降逆;射干麻黄汤证取散寒化饮,止咳平喘。此即三证在病机、 症状、治则方面的区别。 65、小青龙加石膏汤取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即为厚朴麻黄汤, 两方均用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麻黄、石膏,故两方能温化水饮兼清郁热, 同治水饮郁热,主症皆有咳而上气,烦躁,脉浮,但同中有异。厚朴麻黄汤以厚 朴为君,伍以杏仁、麻黄功在宣肺理气,可知本证邪迫于上,胸满明显;而小青 龙加石膏汤中麻黄与桂枝同用, 可以解表散寒, 可知本证风寒束表, 恶寒、 发热、 头身痛较甚。 另外, 厚朴麻黄汤中石膏为鸡子大, 重于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二两, 前者清热除烦,发越水气胜于后者,可知厚朴麻黄汤证烦热之症较重,而小青龙 加石膏汤证烦热较轻。 总之, 厚朴麻黄汤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均属寒饮郁热之 证,但前者属寒饮夹热,上迫于肺,病偏于表而邪盛于上,郁热较甚;后者属外 有风寒,内有饮热,内外合邪,郁热较轻。 66、 “肺胀” ,顾名思义,即肺气胀满,是《金匮》中一种疾病的名称,主症为咳 嗽、气喘、胸满。肺胀病的病因病机为水饮内停,外感风寒,肺失宣降,肺气逆 满,引发肺胀。肺胀的特点有二:就疾病的性质而论,则皆为实性咳喘;就病机 而言,则同属内因外邪。本篇原文已明确指出为“肺胀”有越婢加半夏汤证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证, 分析其药物组成不难发现, 麻黄、 半夏、 石膏三味为必用之药, 此即肺胀的用药特点,这是因为肺胀乃外邪与内饮相合而成。皮毛为外邪所郁, 则肺气不得宣;肺为饮邪所阻,则肺气不得降;而肺中气机壅遏,则每易化热, 热亦令气胀。故上气奔迫,咳喘不已。针对以上病理特点,所以采用麻黄以宣散 外邪, 半夏以肃清水饮, 石膏以清泄郁热。 本篇基于治咳各方, 虽亦属肺胀范畴, 但原文并未直接指肺胀之名,则为不典型者,故方药组成稍有不同,但外宣内降 是完全一致的。 67、咳嗽上气、肺痈、胸痹、支饮虽然均可见不得卧,但其病机、症状不尽相同。 在病机方面,咳嗽上气之不得卧是因痰浊壅盛,阻塞气道所致;肺痈不得卧是由 风热挟痰浊壅滞于肺,气机不利所致;胸痹不得卧,主因胸阳不振,痰浊壅盛, 阻闭胸阳而发;支饮不得卧,是因内有停饮,外感风寒,外寒内饮互相搏结,使 肺气失宣而成。在症状表现上,咳嗽上气除但坐不得眠外,还见咳嗽气喘,经常 吐粘痰、量多,肺痈则还见胸满气喘,咳嗽胸痛;胸痹则又见喘息咳唾,心痛彻 背,短气;支饮则尚见咳嗽清稀,气喘痰鸣等等。在治疗上,咳嗽上气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道政全身刮痧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