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万达广场有100个骑行自行车推荐在那骑行的是哪个公司哦?》

15,330被浏览4,064,933分享邀请回答1.9K15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291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26被浏览64,002分享邀请回答3261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4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用车轮追寻历史,2014年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骑行游记,全部更新完毕!!!
14787 &&49
7楼:斯图加特至苏黎世、博登湖;10楼:因斯布鲁克、米藤瓦尔特、菲森;13楼:兰茨贝格、多瑙沃特至结束
2014_deutsch.jpg (190.26 KB, 下载次数: 4)
16:05 上传
1、计划制定:在2013年台湾骑行之后,便有了实现重返德国,并且部分路程通过骑行方式来旅游的想法。考虑到对语言和文化的不了解,行程对教堂宫殿的兴趣不多。因此,此次旅游重点在于自然风光以及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汽车和音乐等。所以在自然景观方面路线上综合了莱茵河、多瑙河、内卡河、因河等多条河流,博登湖、苏黎世湖、普兰湖等湖泊以及阿尔卑斯山等。在汽车方面设计了辛斯海姆发动机技术博物馆、奥迪博物馆以及玩具和小提琴博物馆。(奔驰、宝马、保时捷汽车博物馆由于时间问题未作计划)2、骑行设计:骑行路线也是通用的前重后轻,前面的路线骑行距离多些,中后段则更为轻松一些。10天下来,实际骑行距离约为680公里,比计划少了100公里。所有骑行路线均通过谷歌地图观察图片、松拓手表规划工具(movescount)和google map来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请参考专门关于movescount的介绍:)。德国骑行信息参考:http://bbs.biketo.com/thread--1.html3、交通设计:除了自己希望骑行的路段。其他区域交通则采用火车方式来实现。由于当年去德国并没有过骑自行车的经验。因此,此次骑行之前只是了解要去的几个国家铁路是可以携带自行车的。并且通过德国铁路网站:,瑞士铁路网站:;以及奥地利铁路网站:,专门对可以携带自行车的车次进行的查询。可以说,实际走下来,实际情况要比之前的预期好很多。所以,在上述国家通过铁路携带自行车再方便不过了。(请参考专门关于骑行交通的介绍)4、手续准备:相关手续全由携程代办,自己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机票是4月份携程购买;出行计划酒店信息全部由booking.com提供。提交审核材料时,由于我有过德国出行记录,并且提供了近两年旅行的资料,德国大使馆很快就出签了,携程都觉得效率很高。所以,建议有过国外旅行记录的朋友在提交材料时附上一些旅行信息和照片会好很多。
重返德国的想法:& & 2002年8月初,工作不久的我便有机会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出国工作,与德国著名的电器厂商Grundig(根德)有关。由于工作为主,因此并没有太多的旅行经历,并且那时候自己收入很低,周末出去旅游成本也撑不起。不过老板不错,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还是带我们到纽伦堡、慕尼黑、柏林以及吕根岛转转了。在这样一次德国之行之后,就一直有个想法:再回去好好转一转,玩一玩。& & 继2013年国庆骑行台湾之后,并没有将下一次骑行的地点定在德国,考虑的更多的是日本的北海道或者是挪威的峡湾。但当我在这个两个地方之间犹豫的时候,我的一个车友发给我了“德国印象”的公共微信账号,里面有一篇”德国汽车博物馆“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奔驰博物馆;慕尼黑的BMW博物馆、因戈尔施塔特的奥迪博物馆以及辛斯海姆的汽车博物馆。对于一名汽车爱好者来讲,能够有一次汽车博物馆的参观之旅的确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因此,这次旅行的主题便锁定了:国外的历史和文化我不懂,不是重点。但德国的自行车骑行路线以及汽车文化是我所喜欢的,再加上当年一点点德语基础,这次骑行德国的计划基本敲定了。由于不想仅仅在德国,所以安排了瑞士和奥地利的路线,除了平原丘陵骑行,还加入了阿尔卑斯山。在骑行之后,我对此次路线设计的满意程度同样超过预期。& &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此次骑行的行程,看完这部分内容大家或许会更有兴趣把这篇游记看完。& & 1、法兰克福----海德堡:途经拉登堡,中世纪老城,地处莱茵低地的内卡河畔,宁静的小镇、老教堂和卡尔本茨的故居是亮点;终点海德堡,不用多说,内卡河边著名的古堡,旅游胜地;& & 2、海德堡----斯图加特:途经辛斯海姆的“汽车与技术博物馆”;& & 3、苏黎世----韦森:苏黎世及骑行苏黎世湖;& & 4、韦森----布雷根茨:骑行莱茵河、经过列支敦士登,到博登湖;& & 5、因斯布鲁克:阿尔卑斯山城游览;& & 6、因斯布鲁克----菲森:途经米滕瓦尔德,著名的小提琴故乡,骑行阿尔卑斯山、普兰湖至著名的新天鹅堡;& & 7、菲森----多瑙沃特:骑行浪漫之路,经福尔根湖、莱希河、兰茨贝格、奥格斯堡、多瑙沃特、多瑙河;& & 8、多瑙沃特----因戈尔施塔特:骑行多瑙河、途经古城诺伊堡,参观奥迪汽车博物馆;& & 9、纽伦堡----班贝格:骑行佩格尼茨河与雷德尼茨河至古堡班贝格;
& & 当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的时候,包括签证到手,离出发还有1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原本以为会很兴奋,但实际上过的再从容不过了,直到出发前一天心情也没有太多的异样,平静的自己都不敢相信。为了不像去年台湾那样背负太多的行李,除了自行车和装车箱,我只有一个能装下一台单反及所有电子器件的前车包和一个只装衣服的背包。实际证明我对那边天气的估计以及装备的准备是合理的,够用的。但唯独扎破外胎这件事我没有做相关准备,不过对旅行没产生任何影响。& & 出发日是国庆节前的周四,航班是凌晨1点30分。和上次出行一样,办理登记手续后,把自行车箱推到超规行李处。通过安检机后,里面的人伸出大拇指示意ok。于是,我背着包来到登机口,此时的时间是22点20左右,距离飞机起飞还有3个小时。& & 终于,在坐下来等待的时候,自己的心开始活跃了!距离上次去德国整整12年的时间,也是我的上一个本命年。回想这12年,我只能用悲喜交加这样词来描述。喜的是我结婚生子,悲的是一度被工作压的身心憔悴以及母亲的去世。但这12年里,我喜欢了一项体育运动:骑行。重返德国的想法是很早就有的,故地重游嘛!但骑行游德国在两年前是我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 此时的大脑就如同在放映风光片,无数的场景不断闪现:法兰克福机场、慕尼黑市政厅、纽伦堡凯撒堡等等。虽然是在用力回忆,但也已如同年久的照片儿显得影像模糊。唯一清晰的就是自己的面孔,从12年前的青涩变得有些老成。一直在想这次出行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像去年骑行台湾一样,而今年除了骑行还有哪些不同么?慢慢的有一种感觉:骑行到哪里已经不是目的,就像人要走完一生一样只是结果,骑行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的精彩,就在于路上看到的风景和遇到的人。或许,对于很多将要出游的人来说,到底有哪些精彩,恐怕只能是在经历的过程中去描述了。
一、早!法兰克福!& & 点半,准时登上飞机。这次是夜班,虽然按习惯也是选了靠窗的位置,但整个过程都是在黑暗中完成的。虽不指望能睡个大觉,但多迷瞪几次应该是可以的吧?实际情况是,兴奋+困倦+噪音+餐饮服务+有限的乘坐空间,我真正休息的时间估计也就有1个小时吧。剩下的就是呆呆地望着机翼上闪烁的灯光以及看电影来打发时间了。& && &&&飞机开始降落,我习惯性的向窗外望去。这个城市的夜景着实让我感到诧异:不同于上次到法兰克福的下午3点,能看到这个金融城市的摩天大楼;夜景下,城市的灯光显得没有那么密集,略显稀疏,不像在国内晚间看到的城市,灯火辉煌,甚至映红了天。不过细想了一下,德国人口最大的城市柏林也就才有350万人口,而名列德国第五的法兰克福虽然有着欧洲第二大机场,但人口也不过70万。这样的夜景就会告诉你,法兰克福虽然在金融和空运方面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不是个拥挤的城市、繁荣富有的一面呈现出一种低调和沉稳,或许这就是德国人的秉性吧。& && &&&6点10分,我走出机舱来到边检排队。左边一队的中东妇女由于一句英语都不会,边检官员在那和她说了半天双方都显得有些激动,随及腰跨枪支的警察把那个妇女拦到了一边。这样的气氛有些不好,这边轮到我过去。于是心里有些打鼓。其实边检员也只是简单的问了句干嘛来,去哪玩的问题,很轻松就通关了。顺着指示来到行李提取出,我随即找到服务人员询问超规行李哪里取,服务人员指了指不远处的地方,我望去发现我的大箱子已经在那里了。真是高效率,通常都是要等到最后才能送出来,在这儿竟然能这么早拿到,一百个窃喜!& && &&&放着一身的轻松,推着行李箱,背着背包没走多远就来到了出租车站点。都说德国出租车贵,通常旅行的人都不打车。但我没办法,偌大的行李箱要推很远去坐S-bahn,到了站还要走很远,偷个懒享受一下出租车服务吧。路边停了很多出租车,都是奔驰的三厢车,看着我的大行李箱,这些司机都直摇头,但伸着胳膊给我指向了远处的一辆出租车。奥,是帕萨特B6的旅行车,我念叨着这总归行了吧!随即推着行李来到不远处的出租车,从驾驶位下来一个20多岁的小伙,看着这个行李一点不发怵,搬起来就往后备箱里放,居然还长一点,索性放下后排座椅,这旅行车的优势凸显出来了。ok,上车走人!& && &&&在路上跑的时间已经接近7点,这天依然是黑的。我别的没想,一直在捉摸原计划每天7点左右出发的时间是否合理,这都是要打头灯的。而事实证明,不仅是灯的问题,这边的旅店通常也不会让你那么早退房。在路上,与这个年轻小伙聊了几句,在限速100的路上我看到他开到140公里,这不是超速了么?小伙不以为然:现在路况好,没有车,没问题。我晕!在德国,不是出名的遵守秩序么?这家伙!!!& && &&&在等红灯的时候,我拍了下到德国的第一张照片:& & 看着路上的自行车标志,对于没有在德国骑行经验的我来说,是利好的信息。而这清晨7点的街道映着东方微薄的晨曦似乎在告诉我一段未知的旅程即将开始。到了预定的旅店,出租车表显示的是27欧元,由于我没有零钱,递给他一张100元的并且说给他5欧的小费,这哥们啥也没说,径直收了35,满嘴的谢谢!这哥们,我是无语了,也谢过他,拜拜吧!& & 由于房间入住时间是下午2点,此时才7点半,于是我将行李存放在旅店便出来转悠。天已经亮了,不远处的美因河畔有三三两两的人在跑步晨练,还有很多骑车上班的人在路上狂蹬。去哪呢?时间早的很,于是做在河边的长椅上,放松一下吧!美因河畔跑步晨练的人这些河边休息的鸭子,根本不管你是谁,1米的距离无视你。
WP__46_58_Pro__highres.jpg (46.53 KB, 下载次数: 5)
除了早晨跑步的人,在这个自由的城市,河面上还有划船的人
16:14 上传
除了早晨跑步的人,在这个自由的城市,河面上还有划船的人。
& & & & 由于今天没有安排任何事,除了把自行车装起来就剩下闲逛了。这里应该是初秋的样子,到处是绿色,也到处都是落叶。想想骑行的计划里有南面的阿尔卑斯山,不知道因为靠南和海拔的原因会不会也是这个温度,对于此次的骑行我是充满了期待。& & 对于法兰克福,景点其实吸引力并不大,只是转了转旁边的大教堂和铁桥,欧洲银行这样的高楼大厦,北京上海都看腻了。心里一直强调此次旅行的意义:骑行、吸氧、自然、放松,还有汽车!法兰克福哪个地方和这个沾边呢?ZOO!动物园!& & 看着here地图,从河边大约走上15分钟便来到动物园。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刚带着闺女逛过动物园,法兰克福动物园与之相比,这里环境上感觉会更接近自然,动物的生活质量更高,知识性也更强。虽然在知识方面只有懂德语的人才能会了解,但对于影像和图片形式的介绍,我依然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在熊的生活区,会有视频录像介绍熊的成长、生育及生活,让参观者可以了解到相关的知识& & 对于猫科动物,这里可以通过翻动不同脚印的卡片看到不同类型的猫科动物。下面的金属模型展示了猫科动物爪的结构,并且能够演示活动的过程,让参观者可以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猫科动物的头骨展示这是不同猫科动物的声音按钮,通过不同的声波来告诉参观者是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介绍动物园的构造,参观区、动物活动区、卫生区、厨房等结构展示。这里是介绍动物眼睛的结构,以及瞳孔根据光线变化的原理。这里是动物的厨房,动物的食品都是在这个地方进行准备的,看起来比我家的厨房要干净很多。这是水族馆
& & 法兰克福动物园给人的感觉是相对动物的规模和数量,这里的场地是足够大的。对于大猩猩,它是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从这边的树上,它可以飞身连续纵跃200多米的距离。远处看着它不是很大,其实那家伙要比人大好几倍。飞身跃起的时候,我都担心它会越过围栏蹦出来。其次是动物园的知识性,虽然很多内容是德文看不明白,但从图的信息量上看,都能够了解到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比如前面图片里面展示的关于猫科动物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在野外的人如果看到脚印或者听到声音就会分辨出是哪个猫科动物;总之,来动物园看动物,你会感觉到它的生活环境似乎更接近与自然,生活空间也不是很局促,它们应该是快乐的。
& & 不觉得在动物园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4个小时,想一想明天还要去海德堡,就回到旅店去装自行车。好在打包的时候保护的比较好,大概20分钟左右的时间车子装好并且打足了气,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吧!想想明天要出发去海德堡,所有的路还都是未知,休息好,德国骑行之旅就要开始了!
二、寻找明信片上的城堡& & 第一天的骑行对于从来没有过德国骑行经验的人来说充满了未知感,不晓得号称70000公里专用自行车道的国家骑起车来会是怎样的感觉,对于路线我完全是依赖于在家里规划的数据。收拾好东西,出门打开手表导航功能,心里一喜:定位不偏,随后按照导航开始骑行。一开始都是在划有自行车标志的车道里骑行,但随着路线的延伸,我发现有的道路没有了自行车的标线,和机动车完全混到一起。于是我就停在路边观察该如何走,结果发现很多人都依然是在这样的路上骑行。慢慢的,我逐渐了解到,在城市里,只要没有标识自行车禁行,并且除封闭道路,大多数路是可以骑行自行车的。如果不确定能不能走,可以观察一下其他的骑车人。下面的图是骑自行车经常会看到的标识,依次是:行人自行车共用道路,注意礼让行人;行人和自行车分道行驶,车在右侧或左侧行驶;自行车frei的标志是自行车可以行驶,但这个标志通常都和行人的蓝色标识在一起,个人理解是当遇到行人时不要骑,推行或者低速行驶,注意路人安全;Ende是自行车道终止了,但不见得不能走,如果行人能走,前面的路较窄的话,最好推着走,除了一些危险的地方和特殊情况,自行车在德国应该是没有不能走的地方,要看本地的情况。& & 法兰克福城市不大,大约骑了20分钟,集中的建筑就渐渐少去了,随着导航,我进入了真正属于自行车的专用道。9月底的德国气温白天应该有20多度,我穿着外套还是有些热。不过行进到这样的自行车道真的是很爽的一件事。这里空气氧度很高,一片片的树林遮住了阳光并不算热。路上遇到的骑车的人并不是很多,相反,遇到遛狗的人却很多,通常他们都会把狗叫到一边,让狗蹲下,静等着你过去。通常,我都会和这些人打个招呼。大家都会报以微笑给你,亦或有人会有点诧异:一个外国人到这来骑车。& & 在德国的路口,通常都会有行人信号灯,大多是触摸式的。你接触一下感应器,信号灯便会提示你等待,稍后通过。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些信号灯通常不会让行人等很久,最多30秒左右的样子就能通过了。不过在慕尼黑我就遇到了等候过长的信号灯,在车少的情况下与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看来,不都是行人问题,确实是设置不合理的管理问题。& & 骑行约两个小时,在达姆施塔特市郊,遇到一位50多岁的德国大妈,她手持登山杖在郊区徒步。我俩同在一个路口等信号灯。出于礼貌,我用德语向她问好:Morgen!早上好。gutwetter!好天气。大妈看我的打扮,来了句:…,jungemann我只听懂年轻人这个词,前面不知所云。然后她接着说:woher(哪里)……一大推,我回复她Frankfurt main。这个灯等的时间有点长,大妈就冲我说开了,一大堆德语我没有一句能听懂的。看她比划的意思,应该是这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的不合理,让行人等的太久。我就在那认真的听她说,不住的点头。过了一会灯绿了,便和他招呼着离开了。看来我前面的地名回答对了,大妈一定是认为我懂德语,才说了一大堆话。这样的感觉很微妙:骑车出来,如果不是很风尘仆仆的样子,人家可能会认为你是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人,骑车出来可能是通勤或者是短途游。确实,包括后面苏黎世自己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面逛,看上去和城市里面的游客完全不一样,大家看待你就像是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这种融入感很不错,让旅游感觉很生活,与当地人很近。出法兰克福至达姆施塔特周边多是这样的自行车道,很不错。& & 过了Weinheim(魏恩海姆),转向Ladenburg拉登堡的田间小路。这里东面是山,西面是小块平原,风景很美,有点台湾花东纵谷的感觉,只不过这边种的不是稻谷。其实最初的骑行计划是没有拉登堡的。当然,这和阿富汗的拉登没有关系,和一位汽车人有关系,他就是卡尔本茨。规划路线时在海德堡的游览介绍里,提到近郊内卡河畔的一个中世纪老城,并且卡尔本茨的家就在那里。所以,为了使自己的追寻汽车文化的旅游更充实,我便安排了这个城市的行程。
& & 路上骑得兴致,没有水了也有些饿,于是便在路边苹果树上摘了两个苹果。事实证明,这种没有围起来的果树在德国是可以随便摘果子吃的。只是本地人是没有人去吃的,通常这些果子会掉下来,烂在地上。骑车经过,整片树林都是果子腐烂的味道,但这不会令人作呕,反而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 & 骑车进入拉登堡,旁边停着的汽车足以说明德国人的用车喜好。大屁股车旅行车为了装载空间,小屁股两厢车为了出行方便。总之,都是大屁股!拉登堡的主广场,露天有个小菜市场,其他空地上都是坐在户外喝酒吃饭的人。
& & 漫步在拉登堡,老城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留给人的感觉是很恬静,很生活。小城不大,被断断续续的城墙所围绕。这里由于并不被旅行者所关注,所以街上游人比较少。不过,既然来了,按规矩还是要寄明信片回去的。不过,街边的商店里居然没有明信片卖,老板告诉我到西边路口报刊亭,路的对面就是卡尔本茨的家。呵呵,都齐了!骑车在路边买了明信片贴好邮票,放在那里就行了,人家帮我放去邮筒。& & 路边就是卡尔本茨的家,另一侧是一片绿地。此时脑海里努力在回忆着纪录片《汽车百年》中本茨驾车时街道的情景。不过,百年过去了,早已沧海桑田,或许当年试车时并不是在拉登堡。不管怎样,站到这所房子旁,望着屋子里陈设着本茨发明的汽车(应该是仿制品),我还是不能压抑住内心的一点点激动: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能够来到汽车的发明地,并且通过比汽车历史更早的自行车来进行旅行,内心有着一种强烈的历史冲击感。
& & 在拉登堡转悠了大概一个小时,便起身奔往海德堡,这才是今天要去的目的地。& & 接着又是穿过一片片菜地,慢慢穿过北城,远远的望见内卡河。此时心里一直在想,那多年前明信片上印着的城堡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 记得2002年来德国,在慕尼黑的街上,我看到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图片上古老的城堡、建筑、老桥、森林、游轮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在我的想象里,这里应该是一个历史味道很浓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除了看起来在动的游船,整个画面仿佛是历史凝固在那里一样。那时,我就很想能到这个城市去看看。很无奈,各方面因素都没有成行。能够再次来到德国,能到海德堡看看,算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吧。
路边遇到美国的游客,帮忙拍照留念。& & 看着松拓手表的导航,我应该离目的地不远了。当手表的信息提示我目的地就在附近时,我抬眼一看,网页上旅店的图片跃然眼前。哈哈!感谢科技,给了我神一般的力量,今天这100多公里的骑行,没有走一点弯路,精确到达,堪称完美!!!& & 为了居住便宜,booking上面找到了45欧元一晚的私家旅店SchwarzerAdler。在海德堡东内卡河畔的Ziegelhausen。这里的环境很好,室内整洁。我住的房间在二楼,外面是个露台,可以看到对面的内卡河。接待我的前台是个50多岁的大妈,对房间介绍的英语说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对于其他的就不太能讲了。很高兴遇到一个英语水平和我差不多的,虽然她岁数比较大。& & 所以,当我这次德国旅行过来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英语,没有人在意你说成什么样子,担心自己的英语不行?没事,上过中学的,就够用了。
站内露台可以看到内卡河和远处的森林
& & 在旅店里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出门便来到了公交站。车站有一个年轻女孩在那等车,我问她在哪买票,她告诉我车上能买,于是跟着她便上了开往市内的公交车。上车后才发现没有零钱是不行的,我最小面额20欧元的票子,司机没有办法找开,兜里仅有的两欧元硬币又不够买一张票。不过司机楞是没理我,继续开他的车。而我坐在那里待不住了:没票怎么行?万一被查怎么办?于是问了一下旁边的乘客,他跟我说没关系,你可以到广场站去买一张今日有效的公交往返票,回来的时候打上孔就ok了。听了这样的话,我心里才踏实。于是在广场站的报亭买了一张当日有效的公交一次往返票。从这样的情况看,在德国坐车买票靠的就是自觉,极少会遇到查票的,包括火车也是。但后面在瑞士和奥地利的较长途火车,查票的概率是很高的。
& && &&&从广场往北走,上桥过了内卡河进到城区,一眼便看到了著名的Philosophenweg(哲学家小径)。沿路走不远,便看到了海德堡大学的物理学院。这个山间的学校没有大门,随时可以进入,站在门口向里望去,空无一人。& &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海德堡的标准景色便映入眼帘。下面这张照片是出现在媒体上最多的角度。我想,无数人应该都是和我一样,从这张照片开始认识海德堡的。不过,近看到这张照片还不行,明信片取景的位置在哪呢?我拿着相机四处寻找。海德堡& & 左边是12年前买的明信片,右边是我拍到的照片。现在再看到这样的图片,我不禁在想,吸引我最终要看到这个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城市的魅力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它展现给我们定格于历史某个时间的画面吧!再过若干年,如果我有机会再来到这里的时候,或许它还是今天的样子吧?寻找明信片上的城堡,不,应该是寻找历史中的城堡,愿望实现了!
三、汽车与技术博物馆!我来了!!!
& &今天的目的地是斯图加特,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一定会告诉我要去保时捷博物馆和奔驰博物馆。是的,我原本也是这么计划的。但是有个朋友在微信群里向我推荐了“德国印象”公众账号。本来只是想增加个了解信息的渠道,却没想到里面有一篇“精选德国汽车博物馆”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历史信息里面查,是8月22日的信息)。里面提到辛斯海姆的“汽车与技术博物馆”,号称是欧洲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堪称德国最完整的汽车收藏。我的天呐!随即赶紧到网上去查,哈哈!就在海德堡和斯图加特中间!于是,在出发前,将保时捷和奔驰博物馆的计划放下了,如果有时间再去看吧!虽然保时捷是我最喜爱的品牌。& & 昨天入住的时候和大妈说过了,能不能早点退房。我还是希望能早些出发,至少为后面的保时捷博物馆争取些时间。可大妈说,不行,平时是8点,明天是周六,8点半!我的神!你们生活能不这么悠闲么?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我入住时直接把钱付了签了单,第二天早晨我随时都可以走的。只是我没有变通的去想,那个大妈也死板到也不会主动这样去想。& & 没办法,我早晨6点就醒了,于是直接骑车到了河边,将自行车锁在了老桥旁边。锁的时候还有些担心车子会丢,于是向不远处的执勤警察招了招手,示意我把自行车锁这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意会到了,反正他回应了我一下(估计就是打个招呼)。于是,我便又反向走上了哲学家小径。此时已经快到七点,不过已经有游客过来拍照了。下来的时候遇到个韩国人,用发音极其不标准的英文问我走这条路要多长时间走完。到老桥的时候又遇到两个叨咕日本话的日本女孩。看来亚洲人出来旅游起的都很早。在海德堡除了遇到日本、韩国还有香港人外,还没碰到大陆人,挺奇怪!不过在我住宿的小镇的超市遇到两个说普通话的母女俩,我和他们打招呼,他们竟然没有理我。呵呵,女孩的父亲不会是在大陆做官吧?清晨的老桥空无一人。& & 和旅店的大妈墨迹到9点出发,主要是和她谈论早退房的可行性。叨咕半天大妈才明白:昨天你只是随便一说,我也不知道你很着急早走,其实提前办完手续,你早晨什么时候走都行!哎,为时晚矣!不能耽误时间了,出发!直奔辛斯海姆!& & 之前答应过一个朋友从德国寄一张明信片给他,于是在路途中的一个小镇将两张明信片投入邮筒,结果我的那张明信片过了一个半月才收到,上面标记着它去了台北,而寄给朋友的那张至今没有收到。想着原来德国同事寄明信片都写上VR China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在德语是volksrepublik china,看着眼熟吧?volkswagen?哈哈!如果加上VR,估计德国人就不会搞错,不会寄到台湾去了。不过想想也挺有意思,去年这个时候正好去台湾骑车,今年人没去,明信片又去了一趟。& & 出了海德堡的这段路的确是骑行的天堂,都是专用的自行车道,并且有相应的标识牌指明周边城镇的方向以及距离。在这样的路上骑车,无比的轻松、惬意!上面的图片显示,我休息的地点距辛斯海姆还有13公里。
出海德堡一路飞奔,不到11点便来到了辛斯海姆博物馆。我到的时候已经来了很多旅游大巴,看样子是一帮美国人。注意到它是右舵车了么?隶属英国layland集团1969年出品的Triumph TR6,150匹马力的6缸跑车,难得一见!果然是汽车博物馆,门口的车都够进博物馆的了!两架超音速飞机!如今都歇着了,法航的协和客机和CCCP的图-144。想想当年苏联牛的,什么东西都能拼!确实是有实力,百分百大国范!据说全世界能同时看到这两架飞机的地方,只有这里了!IMAX3D看介绍就棒的不行了!可惜我今天没有时间体验了,把车看够了就心满意足了!
& & 进入展览馆,将骑行的装备和包存放在寄存箱,该服务是免费的,记得是3欧元押金,门票是14欧元,一本介绍手册3欧元。拿到手册之后才发现,辛斯海姆的博物馆只是一部分,另外在距辛斯海姆以西40公里的莱茵河西岸Speyer市还有一个 &TECHNIK MUSEUM SPEYER &,那个博物馆除了汽车还有大规模航天技术展出,更是壮观。并且由于场地有限,这个两个博物馆大量的汽车都是按计划要批量替换展出的,也就是说,我现在看到展出的展品只是冰山一角,每年来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展品展出。目前展出的汽车是“美国梦想车”主题,大部分核心汽车都是美国的品牌。美国车虽然不是我喜欢的,但平生第一次买的汽车杂志里面大部分车型都是美国的,对美国汽车的品牌也是很熟悉的。& & 由于此博物馆展出的种类比较丰富,我主要针对汽车进行了资料的整理,供大家进行交流。 Oldsmobile (奥兹莫比尔)Rocket 98型:& & 1950年代初的双门敞篷跑车,采用5.3、6.1、以及6.5升的V8引擎的前置后驱车型。记得在90年代初,北京的街头能经常见到奥兹莫比尔的进口车,不幸的是,在这个品牌103岁的日(如今大家网购的日子,确是一个汽车品牌逝去的日子),通用公司宣布这个品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个人并不觉得残酷,因为这是历史的进步,并且历史不会因为你的衰败而忘记你,放在这里的汽车就充分说明这个品牌曾经的辉煌历史。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Coupe:& && &&&这款车在现场并没有注意什么型号,因为那个年代的车,像别克,凯迪拉克车子的造型都太像了。尤其是这款车,和同年代的Buick Regal车型非常相像。或许是奥兹莫比尔的退出,在网络上关于该车系的信息并不多。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这款车的样子,身材不是很大,操控相对灵活,外观比较内敛又不失大气。包括同在通用旗下的旁蒂克,虽然都已经退出市场,但这些品牌所创造的经典车一直是藏家们的最爱。克莱斯勒300G V8HEMI:& && &&&如今在国人眼里高大上的车型里应该有克莱斯勒300C,这款车在街上犹如坦克的身躯。不过,在50年前的前辈面前,现款的300c却不会显得过于魁梧。这款300G是1960年推出采用6.3升305匹马力的HEMI发动机。其实300系列有300K、300J、300F等多款车型。同样不幸的是,这么大排量的发动机在石油危机时代1979年开始停产了20年,直到1999年才恢复生产。国内引进的300C是2005款V8引擎版本,如今第二代新款也已经上市了。克莱斯勒300 Convertible :下图为1968年款,配备V8 7.2升发动机, 350PS!雪弗兰 CorvetteCabrio 1:& && &&&这是一款1954年产的corvette c1版本,采用v6引擎,但只有区区154马力。而后续v8 5.4升版本的马力便已翻翻达到300匹马力,60年代号称2档破百的车型(0-100公里加速只需6秒)。额的神呐,看来美国人是过了玩车的年代了(有钱有石油),他们现在开的车估计都很少有这么猛地了。雪弗兰ChevroletDel Ray:& & 这是一款1955年的两门小车。我在网上很难找到关于这款车的介绍。而且图片中英文的介绍也没有讲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从参数看,这是一款采用3.8升引擎,最大功率160PS的车子。雪弗兰 Caprice:& & 生于雪弗兰家族的Caprice从1977年一直到1997年一直是美国汽车的热销车型,以其“大块头”的外形所著称。不仅是图中显示的警车版本,当年在美国街头的出租车版本更是数不胜数。可惜,在9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虽然一直有Caprice车型出现,但始终遭到冷遇,没有再风靡起来。图片显示的是1979年款4.8升V8发动机,输出功率325PS。雪弗兰 CorvetteC3 Stingray & && &&&这款车和前辈C1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C3更具肌肉感,也更动感。该展车为1969年推出的V8全铝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30PS,其0-400英里加速为惊人的12.1秒。截至到1982年,C3一共生产了54万辆,是Corvette历史上最成功的车型。2013年美国市场上推出了Corvette的第7代车型C7,采用6.2升V8引擎,最大输出功率450PS以及610牛米。时过40多年,V8发动机的功率好像没有多大提升啊?呵呵,不到4秒的加速能力还有什么不能满足你要求的呢?
FORD SKYLINER :& && &&&这是一款1957年产美国福特skyliner,它著名之处不在于多大的排气量和输出功率,而是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辆机械式自动敞篷的两门轿车。在美国,这款车至今仍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在则可以看到很多先相关的信息。FORD SUNLINER & && &&&单从外观和体型上我看不出两款车的较大的区别在哪,配备的发动机都类似。区分这两个车系的方法可能就是sun完全敞篷,sky自动车顶吧。该展车是升V8引擎,最大输出功率250匹,最高时速175KM/h。福特Thunderbird:& && &&&这是一款野味十足的跑车,诞生于1955年,是一款同前面雪弗兰 corvette 相竞争的车型。相比C1圆润的可爱相,这款车更像是小肌肉男的感觉,也难怪厂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雷鸟。从介绍中看这是一款采用5.2升V8引擎的车子,最大公功率248PS。不过提到的油耗真是很吓人:百公里26L。& &&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雷鸟车型已经生产了超过430万辆,和野马一样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经典跑车。1997年,由于销量问题,Thunderbird车型停止生产。2004年雷鸟问世50周年时福特推出过T-bird车型,然而该车型叫好不叫座,2005年2月最终这个系列车型永远的告别了市场。如今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福特野马跑车,而雷鸟恐怕知者甚少。卡迪拉克Brougham:& && &&&Brougham源于一种四轮箱式马车,首款车型诞生于1934年,名为fleetwoodBrougham。这辆粉色车是1948年卡迪拉克二战后推出的第三代车型:fleetwood 60 Special;黑色版本是1950年推出的四门版本,5.4升V8发动机,150匹;蓝色版本是凯迪拉克50年代末的第四代车型,配备的是6.4升的V8发动机。棕色版本则为1960年代末fleetwood 60Special的更新的两门版本,汽车之家在2014年初有一篇凯迪拉克Brougham 90款的实拍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DMC-12这是一部最具传奇色彩的车子,由美国DMC(德劳瑞恩汽车公司 DeLorean Motor Company)于1982年开始生产。之所以说他传奇,是因为它有意思的命运:1、这是第一款使用转子活塞发动机,由于燃油效率问题被PRV集团6缸发动机替换;2、这款车只生产了9200辆,目前尚存7600辆;3、这家公司只生产了这一款车型便破产了。4、这是一款鸥翼式车门跑车。别克 Roadmasterskylark& & 这是别克于1953年推出的50周年纪念版,其前保险杠上圆形图案里“special”字样说明其特殊身份。从网上很多资料来看,这款车的后视镜以及前雾灯都是后期diy的。53年,别克V8的高压缩比发动机诞生,该车配备的则是5.2升8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88马力。并且这款车的配置也比较高,配备了刹车助力、转向助力、以及Dynaflow自动变速箱。如今这款车已经非常珍贵,其敞篷版本在市场上已经拍卖到了40多万美金,已是高端藏家的镇宅必备。American lafrance:& && &&&这其实是一家超过200年历史的专业救火车和消防设备公司。在没有发动机的年代,这家公司的前身就在生产基于马车的云梯和消防工具。图片中的两款车应该是在1910年前后的type 5和type8 车型(分别为95ps和98ps),它们看上去更像是那个时期的汽车,或者说它们就是那时候的汽车,并且有赛车的味道。但实际上这些车子是用于消防机动的车子,专门携带一些简易装备确保快速抵达现场救援。当然,他们用做日常的交通也是没有问题的。
上面这台白色的lafrance车子是参加了1997年北京至巴黎老爷车拉力赛的车子,数字二则说明它取得的名次。
Amphicar:& && &&&呵呵,只是一台有意思的汽车。它的出现满足了对出行充满挑战的消费者们。除了可以在公路上行驶以外,还可以在水里面行驶,是名副其实的水陆两用汽车。你可以在上面晒太阳,也可以在上面钓鱼。但这款车只生产了2年,因为它只能在相对平静的水面穿行,对登陆的水岸也有要求。由于基于传统汽车制造工艺,它并不具备好的防锈能力。因此,如今这些车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了。德国的博物馆,展出的是美国梦想车的主题。虽然和自己期望的有些差距,不过还是相当的满足。因为欧洲有一些老爷车现在在大街上偶尔能够见到。而美国车恐怕就很难见到了。汽车部分除了展出的这些美国车,还有一部分少量的奔驰车。而这些奔驰车,看上去都很是气派,旁边打扮贵族的模特与它们很配。即便是现在,能够坐在里面,那种优越感依然能很让人满足。Mercedes-Benz 630:& & 630的生产始于1926年,这也是戴姆勒和奔驰合并后首次使用梅赛德斯-奔驰的标志。该车最大功率可达到140PS,最高时速可以接近150公里/每小时。看着展板上的数据,我不禁在想: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判断一个国家汽车社会是否成熟,能不能用在高速路上限速情况来判断呢?想着12年前曾经驾驶帕萨特B5 2.0TDI在去往柏林的高速路上开到接近时速200公里,那是我目前体验的最快的汽车速度。想想在中国,按照法律要求,我如今开上这辆上世纪30年代的奔驰在高速上都会超速,那绝对是件很令人痛苦的事情。好艳的紫粉色!Mercedes-Benz540K& & 当我站在这辆红艳艳的540K面前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一辆天价车。如今在网上查到他的信息的时候,我很遗憾当初没能多看它几眼:2012年圆石滩拍卖超过1000万美元!& & 这是一部全手工打造的车型;这部spezial roadster车型完好保存来下的仅有3部;5.4升V8引擎,115千瓦;Auburn(奥本) Supercharged-851& & 看看这个超长的发动机舱吧!里面隐藏着一款康明斯直列8缸的发动机,最大功率150匹马力。并且该车采用了三速手动变速箱和四轮液压制动装置,最高时速超过160公里/小时。该车型Supercharged 于1935年推出,在1935年至1936年该车型一共生产了500台。可谓世间稀少的物件,如今该车售价已经超过了40万美元。不过,相比奔驰540K还是有些距离的。& & 奥本汽车公司诞生于1903年,1931年成为美国第13大汽车生产厂。但好景不长,仅不到两年,其市场就开始出现剧烈下滑。直到1937年,奥本卖掉了控股的Cord工厂,但即便如此,奥本公司还是没有撑多久便倒下了。Cord&&812& & 这又是一家已经沉于历史长河中的经典车型。812在1937年倒闭前还推出了包括敞篷、酷派、phaeton、sedan等6款车型。敞篷的酷派版还被称为“sportman”。该车的最大功率为170PS,采用Lycoming 公司(美国著名的直升机发动机公司)的V8引擎。售价为$2560。图片上这款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大灯是隐藏式的,在开启的时候才会升起,这样的设计在那个年代太时髦了!&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 获取该品牌多个车型的信息。看介绍,这是一款靠后扇叶发动机来推动的,并且可以改装成雪地版,可以在雪地中行驶。是给小朋友玩的车子么?
& & 看到这样的小车,我不禁在问什么是汽车文化?在德国,我能见到十几岁的小孩骑着小型越野摩托穿越丛林;见到更小的孩子开着类似上面大小的车子跑在山丘;看到汽车博物馆里面摸这摸那的小孩。在孩子们眼里汽车应该是各种技术的集合体,汽车是可以自己驾驭娱乐的机器,汽车是体现自己个性可以随意打造的玩具。汽车是一本教科书,它可以讲述历史、讲述人文、讲述科技。而我们的孩子,只知道邻家孩子的爸爸开的车比咱们家的是否高级。& & 展厅中还有很多摩托车展出,所有的摩托车都修复的接近完美,几乎都和当年刚出厂时一样。和汽车相比,一点都不含糊。对于这些展出的摩托车,我并不了解。虽然上中学的时候开过建设125,父亲经常开单位的幸福250,但一直对摩托车并不来电。反倒是现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买辆摩托车通勤的想法时常会浮现出来。去年在台湾的骑行让我充分了解到摩托车对于台湾百姓的重要性,而大陆对摩托车始终处于高压态势。对于一种既环保又快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态度,多少有些不理解。
展览馆内还有大量的军事及农业等题材的展品,由于本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匮乏,因此就展示几张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照片吧。
& & 看完辛斯海姆汽车与技术博物馆,个人感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馆,里面很全面的展示了上世纪中期汽车及军事工业发展的程度。虽然现在汽车及军事工业更为先进,但始终没有脱离展览馆中的基础原理和结构。所以,相对19世纪的马车年代,这里的展品则是颠覆性的。& & 这个链接是博物馆中那个年代机械音乐的代表,可以真正了解到当时机械大师们的智慧!即便在今天,这也是独一无二的。
& & 参观完辛斯海姆博物馆,已经接近下午2点。想着还有70多公里才能到斯图加特,一路飞奔不休息也要至少5点才能到保时捷博物馆,那正是停止入馆的时间。因此,彻底放弃赶路,想着接近7点天黑前能到斯图加特就ok了。& & 实际骑行这段路还是比较辛苦的,由于这一路都是起伏的丘陵,但个坡虽然不辛苦,但起起伏伏的坡特别多。不过路上的风景自然没的说。& & 由于在一段下坡路上没有控制车速,车子的前胎被碎石刺爆了。起初我还以为只是内胎爆了,于是换了个新的内胎打足气有继续骑行。没过多久还是在一段碎石路前胎又爆了,于是我把车子停在路边的椅子上,开始处理轮胎。这时才发现是外胎外侧被刺了个小洞,这两次爆胎都是因为内胎暴露导致。不过,后面再骑起来只要能一直在柏油公路骑行,砂石路慢一些就不会再爆胎,至少我是提心吊胆又骑了200多公里。& & 修车和休息的地方是距离施伟根不远的一片草地,也是一个开放式的高尔夫球场,草地上有5-6个大人和小孩在那打高尔夫,应该是一家人。不一会,一个男的走过来,问我是否遇到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忙。我示意手中的工具说一切ok。于是他问我要到哪去,我回答斯图加特。“欧,还有60公里,不过看你的样子,天黑前应该是能到喽!”。很高兴我能听懂他说得英文,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我也微笑着表示感谢。于是,他冲着走过来的家人喊了几句德语,估计意思是不需要帮忙,回去继续打球。那些妇女和孩子冲我挥了挥手就径直回去玩了。其实,在来骑行德国之前,就一直担心会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比如摔车无法继续骑行。我就想着像古月和刘畅(公路片”搭车去柏林“的行者)那样搭车走。毕竟我的车子前后轮都是快拆,德国人又以旅行车居多,搭上我和自行车应该没有问题。还在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并且事实证明德国人也确实愿意帮助你。为什么这么说,不仅是这个男人,在我快修好车子的时候,一位坐在电动轮椅上的老人到我跟前,用德语和我说了一大堆话。虽然我只能听懂关于”问题、去哪、辛苦“之类的词汇,但我知道他是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甚至试图和我聊天。怎奈我德语只会写基础词汇,英语也不能随意交流。但比比划划还有挺有效果的,老爷子就这样比划也和我呆了20来分钟,沟通的内容大概是需不需要打气的东西,需不需要喝水、吃东西。我从哪来,旅行计划大概怎样等等。我说欢迎他来中国,他指指自己的轮椅,表示去不了。& & 呵呵,确实如“搭车去柏林”里面所讲,有时,语言不通并不重要。相互的表情、手势就足以做一些简单的沟通。这位德国老者,很显然他很欣赏一个外国人这样的旅行方式,以及自己具备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或许在德国,骑自行车更多是倾向于专业公路或越野,年轻人都是针对性的玩。像这样的长途旅行方式,我见到更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比较少。& & 一路上难得的好天气,这样的照片是否会激发很多骑行爱好者的骑行欲望呢?农田里作业的拖拉机,正值十月,这边都在收玉米。& & 大约晚上6点半,顺利到达斯图加特。城市靠着山,一部分在山下平原,一部分在山坡上,风景还是不错的。到了旅店,服务人员正在楼下等我,因为今天预约入住的只有两个人,除了我还有一个美国人,我算来的早的。他告诉我房间号,钥匙就在门口地垫下,明天早晨8点早餐。我把自行车停在车库,见那服务员走了。我正纳闷,便看到门上贴着一个英文标签,意思是:“xxx游客,你的房间号是xxx,钥匙在地垫下面,明天8点早餐”呵呵,这个懒家伙!!& & 在房间洗完澡,便出来溜达,直奔火车站。由于自己从来没有买过火车票,因此来到服务台。讲明行程后,服务人员给我打了一张行程单(左边),是明天早晨由stuttgart至singen,再由singen至konstanz至zurich。由于我是要携带自行车,所以这些车次的衔接都是支持自行车运输的。中间的票据就是火车票,说明全程乘客的费用是60欧元,自行车的费用是10欧元。右边中间的标签告诉我乘车的时候贴在自行车上,下面的票据是我信用卡付款的凭证。
& & 票面金额和我在diebahn.de网站查询的价格一样,车次也都一样。至于怎么查询和乘车,我会专门写个介绍出来,供希望出行的朋友参考。
选择打赏数量
剩余0香蕉币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哈哈,后面的内容都已经准备好了,慢慢上!感谢支持!
开开洋荤呀
国外骑行开洋荤,人辛苦开眼界永远健康快乐!
骑行在路上的人永远是快乐了!
& & & & 骑车旅行,它的核心自然在骑上,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是骑行人独有的一种幸福!& & 不过,太阳出来了,早餐还没好,城市又这么小,呵呵,那就到王宫广场转转吧。& & 从旅店出来往皇宫广场走,路过一家自行车店,还没有开门营业。透过展示窗可以看到这是一款KTM出品的电动自行车。与我们追求的高配置不同,这款自行车用的轮胎、减震、变速都比较一般,而最不同的就是这个bosch的电池,证明这是一辆电动自行车。而它的售价我记得至少在2W人民币以上。值得一提的是,KTM作为一家奥地利的自行车生产公司,其品牌自行车在德国销量很高,我在火车上见到很多人骑的车子都是KTM品牌。在德国买自行车价格真心贵,最普通的车子也要至少2000多人民币,但质量都很好!
王宫广场的喷泉,很漂亮。& & 由于是早晨7点多,广场上基本没有人。只有不远处打扫卫生的人和垃圾车跑过来处理垃圾。坐在旁边长椅上发呆,想着今天要带自行车坐火车心里既新奇又担心。其实,像斯图加特这样的城市,在德国乃至欧洲很多国家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去看“宫保鸡丁”。但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平时周而复始的工作和生活就已经很令我厌倦了,我更愿意将自己的旅行看作是古月一样“另类旅行”或者是“另类体验”。这样才会觉得有一点点满足感甚至是成就感。新王宫旁边的人工湖。很多鸭子在这里溜达,他们根本忽视你的存在。从它们中间穿过去,它们只是停下来等你,从来不会有被做烤鸭的恐惧。
& & 第一次推着自行车走进火车站,这种感觉很新鲜。昨天晚上到车站买票的时候,就见到出出进进的人流中有不少推着自行车走的人。所以,这样的出行在本地人眼里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斯图加特火车站并不是很大,对应的站台也很好找,相关车次的信息在bahn.de的网站上就可以查询到。带自行车的话,通常选择RE、IRE、IC这类车就可以了。来到出发的站台,我有意去找了一下,好像没有相关信息告诉你自行车的车厢在什么位置。不过,见到一些自行车停在站台靠前的位置,我也把车子放了过去。& & 火车靠近后,发现很多车厢都标有明显的自行车图示,上车时上到这样的车型就ok了。& & 通常这样的车厢是可以放置轮椅、婴儿车以及自行车的。在这样的车厢里还是带自行车的人比较多。就像下图中一样,有蓝色的小座椅可以供骑车人乘坐,黄色的带子是用于固定自行车的。车窗上的标识说明这是一节自行车车厢。所以,在德国带自行车乘车真的很方便。不过,对于没有任何优惠手段的乘客来说,携带一次自行车至少5欧元的价格还是略有些贵了。& & Konstanz 康斯坦茨车站。这个小城位于德国与瑞士交接的博登湖西岸,城市西面还有一个小湖,因此城市周边的景色非常不错。不过,后面的行程会安排到博登湖南岸位于奥地利的Bregenz 布雷根茨。康斯坦茨只是路过,今天的目的地是苏黎世。& & 从康斯坦茨到苏黎世的火车应该算是过境车次,换上的车子便是瑞士铁路公司的火车了。这个车厢承运自行车的方式有些不同,它并没有设置较大的自行车专用车厢,而是在上车过道的旁边设置了自行车挂钩,需要携带自行车的人需要将车子挂在挂钩上面,这样做或许更安全一些吧。
& & 到了瑞士,感觉不同的是上来就有人查火车票,并且瑞士人用的iphone手机多了起来,看来瑞士人相对富裕和时髦不是吹的。不过在德瑞奥三国,看那里人用手机,和国内随处可见的iphone、note3等大屏智能机相比真的差了好多年。他们用的手机感觉功能机和智能机各有一半吧,并且智能机也多是尺寸和屏幕较小的手机,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实用主义,我从兜里掏个6寸的手机出来感觉特别另类,有一种莫名的不好意思。
WP__32_54_Pro__highres.jpg (42.21 KB, 下载次数: 1)
21:50 上传
& & 苏黎世火车站比较大,出了站台我便找地方去存包。到了存包的箱子出才想起来人家是用瑞士法郎而不是欧元。于是拿着欧元跑到旁边的面包店买了瓶芬达,然后找了我一些零钱。记得寄存的箱子好像是6法郎,并且是不退的。存好行李,便骑着自行车到苏黎世街头闲逛去了。& & 为什么要来苏黎世?是瑞士军刀?手表?巧克力?都不是!这一天正好是周日!即便是最繁华的旅游中心也鲜有店铺开门。呵呵,所以来这里扫货当然不是我的风格!记得很多年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苏黎世湖边悠闲散步的行人在给湖里天鹅投食的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对这种画面的向往一直存在。& & 骑车在城市里闲逛,我认为是在城市旅游的最好方式,它解决了脚力所不及的距离和辛苦,也解决了对公共交通的陌生与等待。由于欧洲的城市都不是很大,尤其是旅游景点都相对集中,骑车最为方便省时。苏黎世,一看就知道是个繁华的城市,沿河岸有很多深具历史感的建筑;河道中停放着数不清的游船河游艇;商业银行、高档消费商店比比皆是;但这一切看上去却并不感觉很浮华!这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街面整洁,天鹅、野鸭和小孩一起在湖边嬉戏,历史和现代、商业/工业与自然、人们与动物之间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请原谅我不由自主的羡慕起这样的环境,因为常年身在帝都已经不敢奢望这样的环境了。& & 苏黎世湖是瑞士著名的冰蚀湖,位于瑞士北部。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显然,我不是来消费的,没这个能力!为了跟近亲自然,当然同时也是为了省些钱,我今天选择了距离苏黎世50KM外的小镇入住。但事实证明,都不便宜!
无数的游船停靠在湖边,不愧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简直就是个豪华船艇俱乐部。
& & 我的梦想之车!不过现在想来兴趣也逐渐淡去。拥堵的城市、混乱的交通、污染的环境、坑洼的路面和限速坎、无处不在的拍照和限速,在帝都开上这样一辆车,速度起不来,敞篷不能开,地库不敢进!再加上油品质量问题,除了那虚无的身份优越感,根本体会不到驾驶的乐趣。跑在京城马路上的911!可惜了这一副好身子骨!& &&&为了避开城市,也更好的配合骑行规划,今天的计划是到距离苏黎世50多公里的Weesen,瓦伦湖Walensee边上的小镇。来到booking预定的酒店“FLYHOF”,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靠在瓦伦湖边。店老板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听说我从中国来,更是兴奋,因为自从上了booking以来,我应该是屈指可数的几个造访这里的中国人了。听了这话,我反而有点失望,居然不是第一个!呵呵,谁叫中国人多呢!
窗子外面就是瓦伦湖,风景很漂亮。
& & 卧室很简单,图片左侧是洗漱卫生间,中间一张床和简易的桌台。下面是门口的一个衣柜,在普通不过的房间了。今天也算是挺累的了,洗了个热水澡便来到楼下餐厅,呵呵,独自享受一次晚餐吧!
随便一次晚餐就是80多瑞士法郎:炸猪排、蔬菜沙拉、面包和啤酒。这么偏的地方,消费也不低。
& & 吃完晚饭天也已经黑了,随便在周边转转。这里虽然距离苏黎世只有50多公里,但已如另外一个世界,村镇里寥寥的灯光,公路上零星闪动的车灯,感觉像是国内偏远的西部区。起雾了,感觉空气特别潮湿,整个小镇云雾缭绕很是悠闲。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晚上是住在苏黎世,我出来看到的可能就是街上交织的人群。呵呵,要是看人还是回北京吧,来这里就是享受一份清静、一份悠闲!望着远处延绵的山和灯光掠过的公路,我不禁对明天的骑行充满了期待!想想去年台湾的山与海,今年便竟是山、丘陵、河流与湖泊了。骑行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而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探寻自己的存在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事实证明,今天所住的Wessen韦森至bregenz布雷根茨也确实是一条非常适合骑行的路线。
五、博登湖在等我!& & 第二天一早六点钟就起来了,闲的没事,便来到湖边的小院转悠。看着青山绿水,自己便萌发了一个想法:游泳!正担心自己一个人游泳比较危险的时候,老板娘到院里拿东西,我就问她湖里能不能游泳,她示意没问题。但当我拿了泳衣和眼镜再回来的时候,老板娘去厨房忙了。显然,估计她没有想到在这么冷的早晨我会下去游泳。(当时的气温应该是10度多一点,水温估计比零度高不了多少)这时,来了一只小猫,在我身边蹭了半天。这只小猫的花色,和我20多年前家中养的小猫颜色差不多,并没有看出太大的区别。同样,这只猫和这里的飞禽动物一样,很容易亲近人。我抓着它的下颚,它舒服的打着呼噜。不过,我要游泳了,就没再理它。于是这只小猫就蹲在一旁呆呆地看着我换衣服。& & “噗咚”一声,我就这样跳进了湖里。正和我预期的一样,湖水的温度很低!虽然我在很多海边和湖里游过泳,但如此低温下还是第一次!由于在上面充分热身了将近10分钟,在水里的动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陌生的环境和低温,尤其是周边没有人,我取消了游到对岸的想法,只是沿着岸边5米左右的距离来回游了两个来回,大约20分钟左右便回到岸上。此时浑身冰凉,但并不感觉很冷,呵呵,冬泳会不会就是这样的呢?在岸上擦水,我发现那只猫还依然卧在那里看着我。呵呵,这是观看我游泳忠实的观众吧?& & & & 到了该走的时候了!今天的目标是沿着莱茵河到博登湖边的奥地利小城Bregenz布雷根茨。上面的图片是离开wessen后回头望去的照片。其实这一路在瑞士的时间只有2天,晚上就要到奥地利了,呵呵,欧洲国家真是小,算上路上经过的列支敦士登,我今天是途经了三个国家!& & 一路上除了欣赏瓦伦湖周边的风景,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莱茵河是什么样子。或许大家在网络和视频上通常会看到一条湖面宽阔壮美的莱茵河。然而我第一眼见到瑞士境内的莱茵河,却是一条河面很窄,水流缓缓的小河,很难与视频上波澜壮阔的莱茵河相比。但这并不奇怪,长江的源头也不过是一条小河而已!&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由山上的两条河流“前莱茵”和“后莱茵”在tamins塔明斯附近汇成莱茵河,然后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注入北海。我今天沿莱茵河骑行的路段虽然看不到壮阔的河流,但一路的风景依然很赞。
站在下面图中的位置回望瓦伦湖,wessen小镇就在尽头。& & 虽然没有下雨,但是由于晚间湿度很大,路上阴的地方会比较滑。盘山的公路是半封闭的,但为自行车依然留出了方便的道路,虽然有些起伏,但路况很好,一直有专用自行车道。
早晨9点多,宁静的小镇。路边荒废了的古堡,本打算骑车过去看看,结果没找到明显的路。背着孩子骑行的父亲。& & 这就是瑞士境内的莱茵河。呵呵,比自行车道宽不了太多吧?不过,这里的河水干净得透亮,没有一丝的杂质。为什么会是这样?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么?其实不然,图片上的这条莱茵河,其实也有着一部心酸的血泪史!& & 和我们现在一味的发展经济一样,德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战后经济飞速发展。莱茵河作为德国境内河运的主要河流,承担了工业生产原料煤炭、原油、化工繁忙的运输工作。而沿岸兴建的无数工厂日以继夜的向这条德国的母亲河排放着污染的工业废水,导致莱茵河生态恶化,一度冠以“欧洲下水道”之称。而处在下游的荷兰,由于水源问题,重要的乳牛养殖产业受到严重打击。然而,更是雪上加霜的是:日,瑞士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1250吨剧毒农药流入莱茵河,使生态环境彻底摧毁!莱茵河多年无鱼可捞,堪称“水工业的切诺尔贝利事件”。随后,人们终于从被经济发展冲昏的头脑中惊醒,意识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8年,沿岸国家签署了“莱茵河保护公约”。并通过一个只有不到10人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负责政府、非政府之间关于河流保护的管理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图片上这条蓝wawa透亮的河流。
& & 虽然发达国家给了我们很好的历史教训,但我们似乎依然在走着人家当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将神态环境恢复还是个未知数。下面的链接就是上述内容的相关介绍:。小米盒子搜索莱茵河也会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河的这一边是瑞士、另一边就是列支敦士登。位于瓦杜兹附近的施华洛世奇工厂。位于瓦杜兹的列支敦士登政府大楼。& &&&骑行到瓦杜兹城区,无法感觉出来这是个国家的首府,和其他的一些村镇感觉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车站,我询问一个小伙子有没有自行车商店,(之前被硌破的外胎还没有补)结果告诉我往回走过两个城镇大概10KM的样子。没办法,反正都是一水的柏油马路,坚持到布雷根茨吧。
& & 说实在的,列支敦士登这样的小国,风景真的很棒!主要是这个国家的居民大都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周边,环境爽的让人羡慕啊!至于国家博物馆和邮票我都没有时间去看了,这一路的风景已经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 & 那个挠头的女孩是从美国来的,骑了一辆美利达自行车,说是走的时候就卖了。看看面前的地图和指示牌大家是不是都会挠头呢?指示牌上不仅有瑞士自行车路线标号,还有欧盟的自行车道路标号,甚至还有轮滑的标号!在瑞士乡镇,经常可以见到滑轮滑的行人,并且在路上有轮滑路线规划和道路警示牌,可见规则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任何交通工具,只要你按照规矩来,都会是安全的。而我们为了所谓的优越感和安全感大家都愿意包在汽车里面,加之人口的拥挤和资源的紧张,道路的拥堵则是必然的了。这张照片是在博登湖南岸的自然公园照的,距离今天将要入住的Lochao不远了。& & 进到酒店,服务员就在等我一人,办完手续付了款,我问她明早走的时候钥匙给谁?她告诉我放到门口的邮筒里就行了。呵呵,都是懒家伙,上班的人都这么轻松啊!& & 洗了澡徒步来到湖边,今天最美的事情除了骑行,就是躺在湖边看落日了!此时距离落日还有1个小时的时间,于是靠在湖边的石头和浮木,望起这里的湖和山直发呆。不远的地方有个40多岁的女人,不一会便径直脱掉身上的衣服,露出一身比基尼,伸着胳膊伸着腿走到湖里游起泳来。随后又有一位中年男子拖着一条自划艇到湖边,他收起后边的小车轮,放在艇里,随后自己便坐到艇里向湖中间划去。呵呵,回旅馆的时候在湖边看,好像并没有类似我们这边禁止钓鱼、游泳,淹死概不负责的警示牌。我们的思维是: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限了之,不听话的出了事概不负责。
& & 博登湖是由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共管的湖泊,为沿岸450万居民提供日常用水,而水的一部分来源就是上游的莱茵河。其实,博登湖附近的林道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值得推荐的地方。而我的旅行更期待的是一路的随意与轻松。伴随着一天的结束,我对明天的因斯布鲁克更是充满期待!& & 夕阳即将落下,那个玩划艇的哥们也回来了,留下这张照片作为这一天的结束吧!& & 在Lochao火车站,可以看到来往于德国林道的车次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通勤列车都是可以携带自行车的。而我则乘坐1站到布雷根茨车站,去买到因斯布鲁克的车票。& & 出乎意料的是,之前在瑞士铁路公司查询由布雷根茨到因斯布鲁克由直达的车次,或者有换乘1次的车次。但是车站的服务员告诉我近期这段铁路线有高空作业,因此我中途需要换乘大巴,然后再换成火车才行。换乘大巴,我要带自行车的,此时心里不由得打起鼓来!
要多来biketo看看。
一早由旅馆出来到bregenz火车站,由于我出发的早,车站的人很少。今天的目的地是innsbruck,买好的车票是由bregenz到Feldkirch(费尔德基希)的火车,再由Feldkirch至Landeck(兰德克)的大巴,最后再换成到Innsbruck的火车。由于之前就一直关注Innsbruck的天气,预报今天是阴天,明天是雨天,然而是阴还是雨不是我担心的,我最担心的是大巴带自行车的事情。& & 一路到Feldkirch,火车还是沿着阿尔卑斯西面的丘陵地带行进。远远望去,阿尔卑斯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想想1964年在奥地利萨尔兹堡拍的“音乐之声”的电影,那风景秀美的阿尔卑斯山,心里已经醉了!在哼着“孤独的牧羊人”、“Do-Re-Mi”、“雪绒花”等歌曲,那心中快乐的小鸟已经飞到山里去了!今天在innsbruck的旅行感觉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明天要骑行阿尔卑斯山!& & 火车到Feldkirch,由于换乘票显示换车的时间只有15分钟,我便和大家一样匆匆的往站外走。更换大巴是临时措施,因此从出站到上车的位置,一路都有箭头表示去landeck。来到大巴前,看着大巴下浩大的行李箱,我不知道我的自行车能不能往里放。此时服务人员好像很司空见惯,示意我把自行车放进去。为了方便,我直接把车子前轮卸下,放在了旁边的位置,服务人员见了,笑着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呵呵,带自行车,在这边真的是件太普通的事情了。行进至山里的小镇。& & 大巴行进到山里,并且有的地方雾气很大。但司机在这段路上的速度一点也不慢,我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总是被晃来晃去,而坐在两边的当地老兄则是闭着眼来回晃,撞到我身上眼也不睁扭头冲另一侧继续睡。到了landeck,换乘去innsbruck的人很少,我所坐的车厢只有寥寥3-5人。捡完车票后,我不觉有些困就在车上睡着了,到innsbruck的时候是列车员把我叫醒的。呵呵,好在这一站是终点,否则要走过了。& & 出到bahnhof 大街,感觉这个奥地利的城市和德国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这里的建筑更显老旧,有些房子感觉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文明很恰当的融合在了一起,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想想在旅游书中介绍的黄金小屋尽在咫尺,便骑着车子赶到旅馆,由于这边是下午3点才能办理入住,因此只能将行李先存好,随即背着相机出来闲逛。
著名的安娜柱
路边有为市民提供自行车服务的设施,不过我只看到里面有个打气筒。
& & 穿过博物馆街,来到因河边,而这个城市的名字就是由因河而来:因河上的桥。在桥修建之前,在河的两岸只是零星的分布着一些居民。城市中有很多优美的哥特式建筑,深得统治者的喜爱!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南部的城市,距萨尔兹堡180公里左右,距东部的维也纳更远。但这个城市很有自身的特点,群山环绕有点闹中取静的味道。沿河往西面走,放眼便是连绵的群山。这和去年在台湾骑行的感觉类似,很多地方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记得在此次出行之前,小米盒子里面有一部风光纪录片《因河的美丽世界》,片中充分展示了因河沿岸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无数的动植物快乐的生活在河流两岸。因河和莱茵河一样,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奥地利至德国,但全长只有510公里,和这条河流关联最大的就是这个城市了。
美丽的因河!& & 行走在河边,见到路边有一个自行车店,走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不是一家销售店,而是维修店。这里放的自行车都是店主的收藏品。而这些收藏品不管价值如何,里外都透着一份店主对这些物品的喜爱!& & 能看到画面里左下角的那款自行车么?我认为这应该是店家的镇店之宝吧!(即便它有可能是后来仿造的)这个车子所处的年代应该是1861年之后,当时法国有个米肖父子,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无标题1.jpg (48.29 KB, 下载次数: 3)
22:06 上传
这个车的骑行姿势真的很难拿!比较老的梅花钢管自行车。而这样的车子,我当天在innsbruck的街上就见到过两辆,很寻常的锁在大街上。看来还是比较安全的吧。
秋意初上树梢的因河
拥有一样旅行车是多少车友的梦想啊!从这个路口进去,就能看到黄金屋顶了。& & 这个黄金小屋是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当年为了方便观看广场的仪式而修建的,使用了2657片金箔瓦片,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小楼的三层,还展出了当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一些用品,还包括一些浮雕和武器。& & 当然,到了innsbruck,除了安娜柱、黄金小屋、凯旋门(我去的时候整个凯旋门处于封闭施工状态,未能一睹真容),还要到宫廷教堂去看看,那里有许多真人大小的铜像,看上去很是威武。由于我在此停留的时间只有大半天,因此就没有去更多的地方。但是我建议有充足一天时间的朋友,能够买一张innsbruck卡,不仅能够乘坐公共交通和参观博物馆,还能乘坐缆车和索道。如果时间再充裕的话,建议去一下哈弗徕莱卡峰,欣赏一下阿尔卑斯全景。
& & 晚上入住的酒店是HotelAltpradl,环境不错,服务员也很热情,就是单人房间比较小,但价格还算实惠。不过从现在的价格来看冬季的房价还是略高一些的,看来innsbruck称为滑雪胜地名副其实。傍晚出来找饭吃,很有意思的是,沿着PradlerStra攀向南走不远就有一家中餐厅,一进门便听到讲中文孩子在说话,顿时感到亲切了许多。对于嗜面如命的我来说,看到菜单里的面条很是兴奋,随即便点了一份海鲜面。老板娘看起来很忙,电话接起来没完没了,订餐和外卖的很多。一个电话,通常要说上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我能感觉出来她是在询问每个菜的具体配料和顾客的要求,非常耐心。这一碗海鲜面吃起来算是比较一般,红烧牛肉面才是我的最爱,可惜这里没有。这个餐厅是很中式的布置,到了饭点当地人来吃饭的还是比较多的,看来中餐在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
& & 值得一提,也是我深感后悔的是,在innsbruck有一家模型店,里面销售的火车模型做工非常精致,价格应该150欧元左右起。只是因为我是骑车没法随身携带,邮寄的话费用也比较贵,所以就成了遗憾。不过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买两款回来。
七、雨中阿尔卑斯& & 由于昨天傍晚就开始下雨,并且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是有雨的天气。因此,我放弃了从innsbruck骑到Füssen(菲森 )的计划。而是乘火车至 Mittenwald(米滕瓦尔德),然后再骑行至菲森,骑行路程由原计划110公里缩减到70公里。而事实证明,这个调整是正确的,既没有失掉骑行阿尔卑斯的乐趣,也没有耽搁计划的景点和行程。& & 早晨一起床,便推开窗子看到外面厚厚的云层,浓厚的雾气一直冲进屋里,外面是哗哗的小雨。此时心里感觉比外面的空气还要冰凉。但一转念,这雨中的阿尔卑斯是不是上天给我的一种赏赐呢?路还是一样的,但景致或许更不一样。而事实也证明,这雨中的行程注定不会让人失望!& & 趁早来到火车站,买了最近一班到Mittenwald的火车,大概10点多便到站。很爽的是,车站的寄存箱足以塞下我偌大的背包和杂物;不爽的是傍边商店老板不让我在他家门口空着的长椅上吃别人家买的东西。呵呵,倔强的德国人!车站门口,有几名士兵,拿着花名册在站前点名,那20多个刚到的小伙子是不是要开始军旅生涯了。望着还在下着的小雨发愁,此时从不远处便来了一个骑行队,都是15/16的孩子和长辈们在雨中骑行,他们身穿雨衣,裤子和鞋子都湿了,可依然在雨中有说有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彻底轻松了,骑行是不需要顾虑的。
& & 安排到这个城市的原因就是著名的小提琴。Mittenwald是著名的小提琴生产地,号称德国的小提琴故乡。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闻名整个欧洲了。我虽然不会拉小提琴,但非常喜爱小提琴演凑,家里更是有很多小提琴的CD。正是出于对小提琴的喜爱,我特意安排了到这里来,除了逛一逛克茨世家的小提琴商店,还有一家著名的制琴博物馆。在小城一家超市门口拍摄的景色。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再能开上一辆图片中敞篷的golf,岂不是一件人生美事!教堂
是乌尼莫克么?只拍到了尾部!这些工艺品是小城里最常见的,个人感觉像是类似树脂的东西,闻上去是没有任何味道的。教堂外面的雕塑大众的皮卡Amarok
总是有一样的发现:骑行途中的我永远有一种平时看不到的“精气神”!小提琴博物馆外墙& & 进到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工作台。但这个工作台显然不是现在制作小提琴的地方,这里所摆放的工具和用料应该都是百年以前的物品。而就是这样看似简陋的工具依然可以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油画中展示的是100多年前Mittenwald洗衣房的场景小提琴各个部件的介绍给小提琴上漆染色的原材料。制作小提琴工匠的名帖。这些名帖都是小提琴收藏爱好者捐献给博物馆的。Mittenwald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工匠:Martin Kriner。其家族制作的小提琴(年左右)在美国市场上都是几千甚至上万美元的价格。1875年由Martin Kriner制作的小提琴。20世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工匠:LEOASCHAUER,下图是网上找到关于他制作的小提琴的信息。
无标题2.jpg (35.07 KB, 下载次数: 1)
22:19 上传
上图是上世纪中叶当地的一些明信片和图片,下图是一张1725年的古画。& & 其实这个制琴博物馆并不大,慢慢转下来最多2个小时也差不多了。但这里面看点很多,它不仅展示了提琴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提琴生产的演进及所带来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名匠所制作的小提琴,还有许多曾经在音乐家手中使用过的小提琴(比如著名的莫扎特)。所以,我们不难看出,Mittenwald在欧洲小提琴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 谈其发展,Mittenwald早在17、18世纪就开始出现制琴业,并且是欧洲最早将制琴工业化的地方。这里除了盛产制琴所需的枫木和云杉木之外,Mittenwald还是阿尔卑斯山上重要的运输通道。由东瑞士、奥地利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商业运输均会途径于此。于是,很自然地这里将小提琴乐器进行了商业化,从而奠定了提琴制造工业的地位。在Mittenwald,最著名的制琴世家当属克茨(Kolz)家族,它是促使Mittenwald制琴工业发展的奠基人物,他的作品是mittenwald制琴派的代表,也是本地最大的制琴家族。然而Mittenwald的繁荣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没落,随着东欧、美国及日本制琴工业的崛起,Mittenwald的制琴业也走向了衰败。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个制琴博物馆以及1858年成立的制琴学校。& & 就个人而言,对小提琴演奏技艺的欣赏是远高于如今名噪一时的互联网大亨的。当你看到一把工艺上乘的小提琴在一名演奏家手里发出韵律时,那简直就是上帝造就的一个合体。当手指与琴弓互动起来之后,那由弦间弹跳出来的各色音符就犹如你大脑里面的神经一样产生共鸣。尤其是像帕格尼尼这样癫狂的音乐家,琴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复制西方一些业务模式并取得成功之后,我深有感触的确是这些可以传承但不能复制的经典。当一名制琴师离开世间的时候,他曾经的经典则成为永恒,因为在世间没有人能做出和他一样的小提琴!同样,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经典也同样不可被复制,因为没有人能演绎出和他一模一样的音符来!& & 这就是音乐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它、尊重它,或者是传承它!& & 从制琴博物馆出来,便开始整理心情,准备今天的骑行了!此时已经过了12点,于是随便买了个Doner土耳其烤肉垫底。时过中午,雨也变得小了,雾也散去了些,出发! & & 离开Mittenwald,便是不少缓慢的上坡。不过,整条路骑下来还是下坡多一下。由于是靠近边境,路上看到了两名德国士兵,一男一女,两人都是把枪带挂在脖子上,双臂压在枪上,背着一大包的行军行李。见到我骑车过来,两个人都和我打招呼,气氛非常友好。路牌指示去往:加米施-帕滕基兴山间的公路,边上有专用的自行车道。这里冬季应该是滑雪道自行车道穿行在乡间的全景照。公路边上的森林与河流铁路边上是自行车道骑行在德国23号公路上
& & Griesen小镇,路牌指向Plansee(普兰湖),前面要骑行的路线主要是沿着德国和奥地利的一条边境河走。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因为google地图的自行车路线里有这样一条路,并且从图片上看这条路是一条户外路线。带着一种好奇与神秘我计划要完成一次有点挑战性的旅行。通往Plansee户外骑行路线路口的房屋这条路在公路处的入口这条路充满未知!
通过近10公里的山间骑行,终于来到去往plansee的出口到了plansee,车子已经到处都是泥巴。我索性把车子放到湖里涮了涮,直接拖出来继续骑。
& & 离开公路进到山里,这基本上就是很接近原始森林了。这天既不是休息日也不是旅游季,整个路程中没有遇到一个人。这不仅是挑战和刺激,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生怕前面冲出一只熊来,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过,这么骑行终究是我的风格,我喜欢这样的体验。& &&&这段路,当然并不适合公路车骑。为什么敢骑主要是因为在google地图的图片中看到路的情况了。这条路主要为沙石路,山地车当然最适合。但我个人感觉,修路的人显然是考虑到了骑通勤自行车的情况,一般自行车基本上是可以把全程骑下来的。& & 直到接近湖边的时候,才见到一个跑步的哥们过来,相互打了个招呼。呵呵,终于见到人了。& & Plan see,是在网上看到的自驾游记中提到的,并且通过路线和考量才决定要从这里走。这个位于德奥边境的小湖映衬着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真的是让人醉了。这雨中的山与湖就像是在童话故事里一样,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来到湖边的草坪,虽然潮湿,但还是坐在了地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感受着毛毛细雨打在脸上的轻痒,我想:这就是骑行的一种收获吧!对于看惯了城市,厌倦了嘈杂的人,到这里来感受一下清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 时间的车轮要走,我的车轮也要走。离开plansee,下一个目标菲森!& & 跟随GPS导航路线,我由一个环岛貌似是上了一条封闭公路。之前在地图上曾经花费很多精力来找一条自行车专用路线,可惜的是,google的数据库里并不能为我找到合适的自行车线路。所以,我也是很无奈的骑上了这条公路,而这段公路的距离大概有10公里,好在都是下坡,在类似应急车道的位置我骑完这段行程,最终在傍晚6点左右到达了预定的酒店(VillaToscana)。这是一家葡萄酒庄园酒店,并且拥有一片自己的草坪和树林,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这家酒店的价格不贵,环境很好,强烈推荐给大家。& & 渐渐的太阳露出了脸,这预示着明天将是一个好天气。在酒店的前台,看着我身上脏兮兮的样子,两位漂亮的服务员问我怎么回事?我告诉他们今天早晨由Innsbruck骑车过来,我以为她们会有些吃惊,不曾想她们很自然的应了一声,就办起手续来。看来,骑车旅行对于德国人来讲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到了房间,洗了澡洗了衣服,便出来溜达。这个小镇和德国其他小镇没有什么区别,普通的很,只是因为天鹅堡,超市里面的东西稍稍贵了一点。看着三三两两的中国人出现在街头,我失去了散步的兴趣。回去休息,明早新天鹅堡!& &
论坛管理员
户外骑行有风险,BIKETO提醒你购买
BIKE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途骑行用什么自行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