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不是一朝一夕是什么意思的事,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容易练出

练太极锻炼身体 没想到成了大师

1989年,翟晏秋有幸结识了太极拳的大师陈正雷,从这之后她便跟着陈正雷系统地练习太极拳,水平快速提高。
2011年,学习太极拳28年后,她终于成了陈正雷的入室弟子,成为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二代传人,这时她已经74岁高龄。
每天清晨,在人民公园的一角,几十位太极拳爱好者伴着音乐起转,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
“练好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陈正雷大师常对我说需要‘恒心’、‘耐心’、‘决心’和‘信心’。”翟晏秋说。
翟晏秋结缘太极拳之后,除了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每天清晨都到人民公园练习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1994年,她在人民公园建了陈氏太极拳辅导站,每天教授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太极拳。
“我从练习太极拳中得到了健康和乐趣,我要尽我所能为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传授技艺,传播健康。”翟晏秋说。
20多年来,翟晏秋教过的学生已有上千人,直接拜她为师的弟子也有20多人。这些弟子很多成为高级拳师,他们又在碧沙岗、绿城广场等公园建了5处陈氏太极拳辅导站,教授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养生运动,它根据中医的原理,通过脉络的调和,对练习者的健康有很大的益处。”翟晏秋说,跟她一块儿练习的很多人都是因为身体原因才练习太极拳。
40多岁的江阿姨是翟晏秋的弟子之一,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经过人民公园,看到这里有人练习陈氏太极拳,之后每天都过来跟着学习。
“以前身体不太好,练了太极拳后,明显感觉到神清气爽,身体状态特别好。”江阿姨说。
“只要对太极拳感兴趣,都可以跟着我们一块学。”翟晏秋说,作为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他希望将陈氏太极拳传授给更多的人。
除了大女儿,在翟晏秋的带动下,她的大儿子和几个女儿、还有孙女都爱上了太极拳,一家三代有8口人先后踏入“武林”。翟晏秋的大儿子张志伟学习太极拳也有20多年,如今他也成为陈正雷入门弟子,母子俩都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传人。
翟晏秋的一个孙女,几年前受家庭环境影响,选择了体育专业,后来考上了郑大体育系的研究生。“孙女考研复试时,表演的就是我教给她的那套太极剑呢!”翟晏秋幸福地说。
翟晏秋对太极拳的执着与坚持,即使在老伴瘫痪之后,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1999年,翟晏秋的老伴突患脑溢血,右手和双腿失去了知觉,生活无法自理。这之后,翟晏秋悉心照顾老伴10多年。
每天清晨4点多,她就起床了,在床上做一会儿保健运动之后,便开始料理老伴,给老伴按摩、做操,然后给老伴做饭。安顿老伴睡下后,她便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公园教拳,这时还不到7点。
“只要我身体好了,我就能更好地照顾老伴。”翟晏秋说,这也成为她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动力。
前几年,她早晨骑自行车去公园练拳的路上摔了一跤,之后家人都不放心她骑自行车。她的大女儿张春彩住在南三环,现在每天早晨都会骑电动车先去母亲家,接上她一块儿去人民公园练拳。

  打太极拳时,意念很重要,因为太极拳是唯一一种内家拳,不同于其它拳法,内劲全在自己掌握,内功太极拳的练习要不断的坚持,一日不可中断,速度宜慢不宜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的重点。欢迎阅读!

  练习太极拳的重点在于习练内气

  太极拳属内家拳、内家功,通俗点说也是一种气功,是气功中的行功,所不同的是太极拳的气功与通常所说的气功有所区别。通常意义上的气功是静气功,外家拳练的硬气功是“气”的集中,而太极拳所练的气功是“气”的化合。一聚一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太极内功的练习方式方法也与外家拳和静气功有着本质的区别。

  太极内功完全是由“内气”作后援。没有“内气”的太极拳,那就是太极操了。

  体会到练气应着重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是认识“内气”。“内气”是人体自身存在的生命源动力,没有“内气”就意味着死亡。人之将尽,也就是吐尽最后一口“内气”之时。“内气”有先天和后天之说。据相关史料称,先天“内气”俗称元气,是从母体中带来的,这种元气伴随你成长,至男16女14时几乎耗尽先天“内气”。后天的成长,就是靠自身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和锻炼形成后天元气。后天元气维持生命的延续。后天元气因人而异,基本上从青年到中年即40岁间,后天元气培养较为充足,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耗后天元气,直至气尽身亡。但后天元气是可培养的,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增强元气,即固本培元之说。可见“内气”对生命和养生的重要性。

  二是培养“内气”。我认为,“内气”与日常消耗品一样,如汽车、家电等,虽有使用寿命,但与保养有着直接关系。人也是一部机器,工作生活就是使用机器,休息养生就是保养机器。如何休息养生,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寿命。“内气”充盈,疾病消除,身体康健“内气”匮乏,疾病入侵,身体欠佳。影响“内气”培养的因素较多,有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营养因素等。练习内功太极拳就是身体因素之锻炼,即培养“内气”)。

  三是巩固“内气”。“内气”无止境的。不是练成后就大功告成。“内气”是用来养身体的,若不继续培养巩固,也是会消耗殆尽的。因此,内功太极拳的练习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保持每天都要练上一遍以上,且练习的速度不宜过快,一趟拳最少也要练半小时以上。作为初练者,练拳速度过快,难以将腰放松,不宜体会到“内气”的流畅与涌动,如此久而久之,“内气”将不断充盈和纯足,内功也将随之产生和增强。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先哲及大师们对太极拳的各种练习方法及要领有太多的论述,十分精辟,十分宝贵。但是,实践证明,以上十二个原则.则是练拳入门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遵守以上练拳原则.就不会产生气感,没有产生气感就不会入门。如果没有以上的原则和体会,不论练拳时间多长,动作多么舒展.拳路多么华丽.也仅是太极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极拳在养生及技击方面的特点及威力。

  虚灵顶劲:头项竖直.百会穴虚虚领起,舌顶上腭,下颌里收.嘴唇轻闭。有领起全身和竖直定位的感觉。

  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脊椎竖直,胯弯向后弯曲与竖直的脊椎成90。。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颈到肩到脊椎节节松开下沉.胸膈下降.使内脏自然下垂,胸空腹实,小腹松沉。

  沉肩坠肘:在顶劲领起的同时,双肩放松.自然下沉。双肩下沉.才会使双肋下沉,即“束肋”。只有”束肋”才会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同时在拳路运行中.肩关节只起内劲的传递作用,绝对要避免架肩耸肩。架肩耸肩会使内气传导中断.形成突出的“点”,在技击中极易被对方捉住。练拳中,肩关节和腕关节全部放松.双肘就会自然下垂。坠肘不但利于内气下沉传导,更重要的是,在技击中不会亮出双肋而易于防御.同时坠肘是”按”劲发力的必要动作。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气贴脊背:练太极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气沉丹田”,岂不知太极拳谱强调“腰是第一主宰”,而“气沉丹田”则是第一辅助。“气贴脊背”是练好太极拳极为重要的原则。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可见腰的作用在太极功夫中是多么重要。

  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就是以腰为发动机.使腰劲通过脊柱一节一节旋转地传到四肢。这个传导过程,正是缠丝劲运转的过程.也是气达四梢、力达四梢的过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正是先以身领手.再以手领身地使内劲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一进一出的运行路线。

  以意领气:既然太极拳的气是在意念指导下与呼吸相配合,对经络及神经的调节运动.那么,意念就成了练习太极拳的关键。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运化全在一心中,”“运用在心,此是真诀…’打拳心是主””一心为主,而五官百合无不听命”。这里的“心”就是指的大脑意念。

  以气运身:所谓“以气运身”,其实就是在意念引领下.调动神经及经络随身体的螺旋缠丝劲缓缓从腰放射到全身的各个角落.遵守“腰、肩、肘、手”的传递原则.将气感运达“四梢”.特别要到边到沿。拳论指出.“气要运到十个手指头“。

  运劲平稳:不少太极拳练习者,为了表示”柔”和“圈”.特意放大了肩、胸、腰、胯的扭转,使肩摇摆抽动,腰左拧右吊.结果形成了“过”.拳路打成了拧腰吊胯。这正是拳师们指出的“妄动“。妄动会形成“提…’拔“”抽”“撤”.违背了拳谱中的“无提拔之意,无抽撤之行”的原则,也形成了“断劲”和各部位的“死角“,进而“气”难通.劲不圆。

  定式深沉:“气沉丹田”“牵动往来气贴脊”,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定式下沉”中。每一式的定势下沉都会使气从肩沿脊柱到肋到丹田逐级下降。“定式深沉”充分地锻炼了中气的运行,是练气的重要方法。所以.定式时.顶劲要领起.中气要随脊柱灌足,并逐级下降,要缓慢呼气,使气沉到底,甚至要沉到涌泉穴(脚心)。只有这样才会使拳路显得外柔内刚深沉有力,久而久之.才能练出内劲和沉劲。

  阴阳开合:太极拳的阴阳开合,其实就是行拳中刚柔轻重互为转化的劲力.就是动作的动静、高低、收放、刚柔、虚实的具体表现形式。陈鑫讲到:“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转战随意见天真。”所谓识阴阳,其实就是在拳路中要懂得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准确运用

  虚实分明:打太极拳,要在阴阳开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虚实。所谓虚实,就是在开合的动作中,人体重力和劲力的不同分配。动作中,支撑重力的主要部位为实,次要部位就为虚。劲力的刚劲方向为实,柔化方向就为虚。拳路中,随缠丝劲的运行,虚实总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定式.都有不同的虚实。太极拳谱要求“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需留意也…。

  “内气”的锻炼顺序

  太极拳内气的掌握方法.归结起来无非三个字:“懂”“练”“悟”。如果对拳路的运行路线不懂,或一知半解,就很难正确入门,更谈不上成功.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所以,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要懂得拳理.懂得劲路,懂得行拳路线。

  但是,尽管读了很多太极拳的书,或经过老师指点,已经懂得了其中道理,若不去苦练.还会化为乌有。这里的“练”,即为拳书中所说的“恒”,是持之以恒的意思。拳书中说:“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因为,若要改变肢体原有的运动习惯,建立新的运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要经过长期锻炼。

  练内气,除了“懂”和“练”,还要“悟”。太极拳理博大精深,含蓄深沉。但是,自古人创拳以来大多以口授为主.传至近代才有文字记载,更谈不上音像实录.所以,其中深刻的内涵,很难完全确切表达。即使学者能全面接触拳理.但各自理解体会不同.也会事倍功半。因此,“悟”就显得特别重要。太极拳讲究以意练气.这个意,本身就是一种感悟。

  练习太极拳要按照体能顺序,经过五个阶段:即“架”“意”“劲”“气”“灵”。

  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讲的诸多要求,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定式下沉、裆走下弧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无从谈起。

  在拳架成熟之后.重点要转向练“意”。陈鑫在拳谱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练意.要特别注重摈弃杂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静气,绝不可心猿意马。“意念集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反复锻炼。拳谱云:”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时,要从第一阶段的注重架势转向注重练拳路线。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是拳就要讲劲。只不过太极拳的劲.不是僵劲、拙劲、直劲,而是柔劲、化劲、掤劲、粘劲、随劲,总之是旋转中的螺旋缠丝劲。陈鑫提出“太极拳缠丝法也”。所以正确掌握了行拳路线之后,就要在意念的带领下,按照行拳路线反复盘架子.下大功夫练好缠丝劲。久而久之,全身就会贯通一致,就会“周身一家”,就会“一动无有不动”,就会“浑身俱是缠丝劲”,就会“其劲发于动,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

  全身劲路通顺之后,就要练好气。由于在上一阶段注重了意的源头一一“腰隙”的锻炼.以命门穴为核心的两腰眼不断调节虚实.进而带动小腹不断随动。如此久练,会使小腹充实而内转.此时.就出现了“丹田内转”。这个丹田内转与动作相配合,人们常常会觉得丹田气在运动,而且运到了四肢百骸。到了这个阶段.练拳者会将意念聚集于丹田,并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去带动周身的缠丝劲。练到此时.才会觉得“气”上身了。

  太极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将人发出.主要是依靠四个要素:反应能力、支点、惯性和重力加速度。对方来力时,首先要抽取对方力的支点.再加以旋转,顺着对方力的惯性,向着对方力的方向加力。对方的力因为没了支点,再加上惯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会将对方摔出,即”四两拨千斤”。这里的抽取对方力的支点、顺着对方力的方向加力.主要依靠反应能力.这个反应能力就是“灵”。

  练拳过程中.在具备了前四层功夫之后.就具备了“周身轻灵“的基础。此时,要在练拳路的同时全力投入推手锻炼.依此练出“听”劲、“化”劲和“灵”劲。“灵”劲的锻炼.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坚持,太极拳博大精深,内涵极广。非—人一事一论能概括的。况—人一身一太极,虽功成者甚多,但各有千秋。

练习太极拳的重点相关文章:

原标题:练习太极若能做到静而不争,也是人到中年最好的修行

一辈子究竟有多长,没人能预测。

几十年光阴,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不停走下去,任何人都不能给自己量身定做,唯有顺其自然。

不得不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心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从年幼无知的幼年,狂妄不羁的少年,追求梦想的青年,至踏进不惑门槛的中年,整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身不由己。

或许,是练习太极拳影响了心态,渐渐不再急躁,人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安静下来。

似乎很多身边正在发生的事物,和自己无关,生活的节奏跟随着太极拳也慢了起来。

以前,别人的一句赞美能开心好久,在鲜花和掌声里渐渐迷失自己,生活在虚拟的梦里,不肯醒来。

话不投机,火气十足,就会争论的面红而赤,不争上下不罢休。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太极拳久了,偶然间发现,喜欢放慢了脚步,身心也静了许多。慢慢的不再追求名利,不再对喝彩声付诸太多的热情,回归宁静。

激情褪去,那些平常日子里的琐碎,一言不和起身愤然离去,恨不一拍两散的愤愤然,情绪化的拌嘴,越来越少了。

杨绛说,我不争,我谁都不屑争。

是啊,到了一定年龄的人,早就没了分别心,嫉妒心,日子从容从指尖划过,不惊不扰,放下了所有的情绪的羁绊,有了惰性,平淡如水,每天打打太极拳就觉得很知足了。

在练习太极拳中,修一颗静心,静而不乱,静而不争,不争就少了烦恼,多了温和。

人生短短一辈子,有什么值得争得呢?

和名利争,欲望就会膨胀;和命争,平添负累;和亲人争,势必疏远,得不偿失;和爱人争,只能让生活多了琐碎,少了宁静;和朋友争,只能让感情越来越淡,渐渐疏离。

静下来的时间,不想折腾了,安静下来,做一个安静的太极人吧!

打理生活,看看书,打打太极拳,留时间给自己,余生不长,善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那是太极拳大智者的修为。

参天大树,不是一朝一夕长成,青青碧草,亦非弱者,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哪一个生命的存在不是要循序渐进,做最初的自己呢?

练习太极拳,回归自我,寻找最原始的状态,那就是静,清空欲望,先洁净内心,等一等灵魂,切莫迷失自我。

余生的日子有多长,谁都无法估算,活在当下,淡然看待人生的所失与所得,未尝不好。

这匆忙的时间隧道里,你是旅人,我是过客,遇见请好好珍惜,余生,还能一起并肩练习太极拳,相处多久,谁能知晓呢?

记得朱瞻基在《乐静诗》中的静字,更是多了一丝从容:

暮色动前轩,重城欲闭门。

残霞收赤气,新月破黄昏。

已觉乾坤静,都无市井喧。

阴阳有恒理,斯与达人论。

最喜后四句,乾坤安静,没有市井的喧嚣,阴阳自然是亘古不变的恒理,就不要争论不休了。

我想,人到中年,日子屈指可数,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一切,清空杂念,洗涤灵魂的污垢。

余生,若能在练习太极拳中做到静而不争,也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吧!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朝一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