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勒和纳达尔是不是就是李昌镐和李世石谁更强

894被浏览337,387分享邀请回答weiqitv.com/index/video_play?videoId=53c744fa8b461f 看围棋TV孟泰龄对珠钢杯李昌镐对孔杰一局的讲解,梦梦简直是化身为了李昌镐的“脑残粉”。李昌镐被棋手如此崇拜,我对此很能够理解,正如彭荃在围棋TV讲棋时多次说的,李昌镐的对手总是很困惑:我也没下什么坏棋,似乎还占了些便宜,怎么下着下着就不够了,并且还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很多?对李昌镐和曹薰铉战绩都很差的赵治勋在自述中说,输给曹薰铉自己服气,但实在没看出来李昌镐强在哪里,大家都说计算准和官子强,但这两点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现在当然我们知道李昌镐的强大来自于精准的判断和对全局的掌控。时越在围棋TV讲棋时说,虽然一般爱好者可能觉得李昌镐的棋不好看,但他们专业棋手十分佩服李昌镐对全局的掌控,确实非常强。这就是第二点要说的,李昌镐的赢棋方式很特别。
战绩和赢棋方式之外,第三点要说的是李昌镐对开局下法的创新。总是有很多人说李昌镐保守,没什么创新。这些人想必是被李昌镐的棋风误导了。棋风稳健和开局保守是两回事。回到90年代,当时《围棋天地》等围棋杂志上经常刊登韩国的新变化。而所谓韩国流定式基本上都和曹李师徒有关。
八十年代韩国兴起了围棋热,又碰上经济高速增长,因此很多企业赞助围棋。尽管韩国的比赛很多都不像日本七大头衔战那样持久,经常停办,但马上又有新的比赛取而代之,所以同时间存在的比赛始终很多,这也造就了韩国顶尖棋手惊人的对局量。训练量的提升必然带来研究水平的提升,韩国棋手不满足于已有的日本理论,而是对各种老变化重新研究,重新评价,并探讨新的下法,所谓韩国流呼之欲出。后来中国围棋赶上韩国,也是在训练量和布局研究这两方面实现了提升。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迷你中国流开始盛行的时候,但这方面中日韩三国棋手都有功劳,韩国棋手主要是研究了星位的变化。(当然韩国棋手在小目的变化上也有创新,参见刘昌赫对赵治勋的某盘“中刀名局”。)现在我们都知道星位小飞守角后二路跳把角部实地守住很大,据俞斌说这就是李昌镐最先意识到的。俞斌讲,90年左右他去韩国访问,和刘昌赫下棋,刘昌赫就下了这个二路跳,他当时没见过,以为里面还有棋,就试着点进去,结果被净吃了,而这当时在韩国已经是常识了。我们在对局中经常看见放点入的棋子渡过,那不是因为吃不掉,而是吃掉了会被弃子封外势。
当时日本的最强者小林光一喜欢下星加无忧角的新小林流,因此很多比赛形成了新小林流对二连星的布局。白棋的下一手一般都是拆在黑棋的无忧角这边,有拆在星下和多拆一路两种。最开始拆在星下多,认为多拆一路不好,因为黑棋内挂时若尖顶则黑棋在白阵中拆二,若一间夹那么黑棋点角后白棋成为外势加拆二的凝形。只有李昌镐独树一帜,经常在一间夹取外势后悠闲地拆二。他认为黑棋一子有活力,拆大了有破绽,所以只拆二并不是凝形,是积蓄力量的好手。俞斌也讲了这一点,我当年也对这个拆二印象很深,因为这确实违反了经典的日本理论。由于李昌镐对这一拆二的重新评价,对新小林流多拆一路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后来渐渐地拆星下几乎绝迹了,都是多拆一路了。
不管是白棋拆在哪里,接下来黑棋外挂后白棋怎么走都是个问题。韩国棋手对这个情况下白棋的走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两个定式,一个是压虎,第二个是守角后黑棋飞角,白棋碰。这两个下法如前面所说都是老变化,都不是韩国棋手发明的,但是韩国棋手发扬光大的。特别是后面的碰,甚至被称为韩国流定式,因为是韩国棋手使这一碰从另类下法变成流行的普通定式。在这两个定式中李昌镐都有不少新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二连星对二连星成为了最流行的布局,韩国棋手对星位的研究就更有用武之地了。这一时期特别流行一间夹,李昌镐就是这个时候用悠闲的拆二改变了棋界的看法。被一间夹时跳起的变化也有发展。这时星位变化最让人震惊的发展是挂后飞角再拆二这一看似完美的形状竟然可以被严厉地冲击,冲击手段是尖顶挂角的一子,不过要和二路点结合使用。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很少看到这一尖顶了。
后来在星位的变化上李昌镐又下出了相当神奇的棋。我们最开始学棋时都学过对挂角不能尖顶,因为这样会给对方立二拆三的好形。高手比赛中也确实很少这么下,坂田荣男在对吴清源的十番棋中这么下过,那是另一边有势力配合并且从结果看来并不好。而李昌镐竟然下出了被教科书彻底否定的尖顶,就是让对方立二拆三。接下来李昌镐是怎么继续的呢?是打入后再扳粘,既取地又给对手留下缺陷。要是几十年前的日本棋手穿越到现在看到这样的棋会惊得晕倒吧。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奇特下法,反正自从李昌镐这样下之后各种尖顶给对方立二拆三就成了一种可行的下法,因为棋手才意识到立二拆三其实也没那么厚。
插个无关话题,这几年对星位挂角,二间低夹的下法比较流行,而以前要夹击不是一间夹就是二间高夹。这有几点原因。首先二间高夹那模样的方向就不在夹击这边,要在夹击这边发展模样一般总是一间低夹,但这有两个缺陷:第一,对方跳起之后正好大飞肩冲夹击的一子。第二,就算对方点角,那之后可以肩冲夹击的一子,被肩冲的一方一般是爬了拐,但这就离外势太近,太重复了,二间低夹那间隔就好些。之所以以前没人下二间低夹是因为觉得被双飞燕后不好,但现在大量的研究证明被双飞燕之后还是可战的,所以二间低夹就流行了起来。
当然李昌镐的创新比起吴清源那是小巫见大巫了,李昌镐只是发展了星的变化,而吴清源发展了星和小目的变化。作为番外篇就再讲一下吴清源的贡献。
提到吴清源的创新都会提大雪崩内拐,但对此事的叙述有很多错误,在此澄清一下。大雪崩定式中黑棋内拐时,白棋如果先挡再断,那黑棋可以还原成外拐定式但便宜两目,所以白棋要先断与黑棋打交换后再挡。一般认为吴清源最开始走内拐时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不然,他是为了吃角,先拐可以紧一气,因为当时的配置取外势不利。当时高川格先挡,但吴清源还是照后来的标准定式下的。所以有人说高川格惊慌失措,结果应错崩溃,也是没看棋谱的胡说,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选择。如果说哪里下错了,无非就是先点了一下,让另一边长不再是先手,但这个长本来就是很晚才发明的,在这个长发明之前的定式和高川格实战的唯一区别就是先点一下损失了一个劫材和连环劫的变化,这个损失也没有多大,谈不上崩溃。还原成外拐定式便宜两目可能是藤泽秀行的发明,而那盘棋藤泽秀行的对手正是吴清源。
其实我觉得拿大雪崩内拐当做吴清源创新的代表实在有点……这种定式中的具体新手藤泽秀行、梶原武雄、桥本宇太郎甚至不以创新著称的坂田荣男都有的是。这几位当然很厉害,但在创新方面比吴大师还是有差距。
吴清源的贡献首先在于占角的选点。传统的日本布局,都是先占小目或目外或高目,再守角或挂角,再拆边,再向中腹发展。秀荣开始在不贴目时大量执白走星位,但还是没人执黑走星位。三三更是没人下。是吴清源和木谷实的新布局革命解放了棋手的思想,使三三和星位成为可以的选项。新布局革命之后,星位和小目才成为两大占角选点。而吴清源对星位和小目的变化都有过革命性的的影响。
我们现在看古代的让子棋,就会发现那时对星位小飞挂,最常见的应法是大飞,单关也有,而现在最流行的小飞则根本没有。古人觉得,要下高位就单关,要下低位就拆二,也就是大飞。几百年大家也就这么过来了,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吴清源发明了小飞的应法。他认为,大飞看似多拉了一路,但空虚,还是小飞坚实。小飞的最直接好处是限制了对方点角后的活动空间,相比大飞相差很大。看看现在棋里对星位小飞挂有多少是小飞应的就知道这一发明是多么重要了。有趣的是,如果把星位落到小目的位置,吴清源的看法就反过来了,他认为无忧角是凝形,小目应该大飞守角。
我们现在看三四十年代的棋谱,就会发现,那时黑小目白小飞挂黑夹击(黑白是为了方便叙述,换做白棋先占角是一样的)之后,白棋总是托角,托了再虎,几乎没有例外。然后黑棋退,于是白棋立下,舒服地安定。但是,只有一个棋手不是退的,就是吴清源,他是扳打取角,放白棋取外势。最开始日本棋手根本没想过可以扳打,都觉得退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觉得黑棋角上就这么一点空,让白棋取外势实在划不来。但是,就如同李昌镐对一间夹后拆二重新评价一样,吴清源独树一帜地认为,黑棋在角上提一子很坚实,而白棋的外势反而有成为孤棋被攻击的危险。日本棋手托虎然后吴清源扳打,这样的对局下了无数盘之后,日本棋手也输了无数盘之后,日本棋手终于认识到,吴先生也许是对的。后来吴清源晚年摆棋时还嘲笑说:他们就会这个托虎,被我一扳打就不会了。五十年代托还有人下,但后来就逐渐绝迹了,尖顶、飞等下法取其而代之了。
如果把占角看做第一手,挂角看做第二手,那么吴清源首先是改变了第一手的下法,小飞应是改变了星位小飞挂的第三手的下法,使托虎绝迹是改变了小目小飞挂夹击的第四手的下法。那些定式新手都不知道第多少手了,相比起来都不值一提了。
至于为什么吴清源可以有这样的创新,参见他本人的自述。关于定式
不少人对我创造了许多新定式、为围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给予很高的评价。(注:武宫正树在《围棋实战研究》中有这样的评论,作为一名经济学学生,我每次想到那段评论都会想到肯尼斯·阿罗。) 对此,我不胜感激。倘若来问我的意见,我会开门见山地告诉诸位:盘角上的定式本来就和没有一样。其证据是,综观一流棋士的对局,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按书上写的定式下棋的。
角上的定式本来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四个角在很大程度上被布局与征子所左右。由于棋子的配置关系,往往出现许多一般看来不成立的手段。大体说来,“定式”这一名词本身就不好。既然说是“定式”,就容易被字面的含义所束缚,使人总是想当然地把它奉为固定不变的东西。可以说“走式”本来只是个单纯的“标准”而已,为了向初学者传授时方便才被过分地固定化了。因此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像奴隶一样被它打上烙印而盲从于它。比起角上的定式,我倒是想把中盘的手筋、终盘的收官中的许多部分叫作“定式”呢。
如果说我真的创造了许多“新定式”的话,那是因为本人对历来的“走式”毫不重视才引起的。在新布局诞生之前,“一占空角、二守或挂、三要开拆”的顺序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当年的定式相当死板的。特别是在师道尊严、不得造次的战前,同一宗门的年轻棋上要想打出新手,必须要有极大的勇气才行。只要未成强手,稍有标新立异就要遭到周围的一阵怒斥:“你小子还没那个份儿来打新手!"所以,那个时代很难出现新的定式。
因我并非大权威的门徒,不受既成观念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思考。我的师傅濑越先生从未搞过全门棋士的研究会。只要我的成绩不下降,师傅不管我下什么样的棋都不责怪。反过来说,我始终只能一个人单独地研究。虽然这种千里走单骑式的方法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潭中去,但毕竟可以自由思考。就这点来说,我的学习环境可谓无比优越、得天独厚。
即使是铭刻棋史的新布局,我与木谷实在摆脱传统布局思维这一点上虽说一致,但出发点仍有不同。本谷实非常重视中腹难以计算的势力,我则主张“将一手棋便守往角的打法省略,那怕只是一手,也要尽早在边上展开”。被称为“新布局之花”的三连星,就是以我首创二连星为根据的。我刚到日本时,人们都遵循本因坊秀策以来的传统观念下棋,黑棋的第一手只局限于投在小目上。但后来我发现秀荣名人曾执白打在星位上,于是我的黑二连星设想便找到了根据。既然执白打星位都成立,那我执黑去打就更无可非议了。我向来是我行我素,对秀哉名人的对局中,也一视同仁地打出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这本来并非蓄意向本因坊门的权威挑战,只是觉得可以这样打才毅然打出来的。
可是,遇到难解的定式时,职业棋士也同样容易被定式束缚。如我在“大雪崩”定式中,首次打出向内拐头的新手时,据说在隔壁房间里研究的职业棋士们顿时骚乱起来,纷纷叫嚷:“吴先生搞错定式了!”另外,比如某个旧“定式”,它是一百多年来始终认为黑棋绝对坏、谁也不去打的“定式”。我之所以敢这样打,只因我总不服气、黑棋究竟为什么不好?如今果然风头调转,都认为白棋不好了。虽说此棋形已少有人打了,但从试探起直到得出白棋不好的结论,足足花费了十年的光阴。说实在的,我本人并没有为了打出新手而事先煞费苦心地反复钻研,许多新手都是在对局中灵机一动地想出来的。
目前,在几百种基本定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这些定式的变化有关的定式。也许全部加起来早已超过了一千多种。如此浩繁的定式,就是职业棋士也未必全能记得住。更何况业余棋手那种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毫无意义。实许相告,本人不但对定式知之甚少,而且就在知道的几个定式中仍然混杂着许多不解的东西。我觉得一般业余棋手应该把定式只当作一种“标准”,顶多记住五十至六十种基本形也就足够了。而后再靠自己的棋力,全力以赴地去下自己能透彻理解的棋即可。
只有心中没有定式,才能创造定式。只有毫无拘束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最伟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一个毫无拘束的天才出现后,日本棋手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被既有观念束缚,直到几十年后韩国棋手的崛起才再次改变了围棋。132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xEg_JrTENelKrfBF9x3W (二维码自动识别)352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李昌镐:和李世石下棋最刺激 今年要读书破百卷可能会结婚
恍然间李昌镐已35岁,年近中年,但是&神童&之影依然尾随着他。现在的李昌镐经常因体能不堪勉撑对局,让人看着揪心,但是他依然是&李昌镐&。最近李昌镐再次上演农心杯主将三连胜夺冠的奇迹,而且重新登上最具传统的国手位。几欲疲倒,犹如电池枯竭,但是转眼作为王者复归,赫然是国内三冠王(名人、国手、KBS杯)。那么,&永远的神童&李昌镐,近来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呢?
-最近你的对局数太多了,今年头三个月已经下了22盘,在国内240名棋手中对局数断然第一,你能撑下来吗?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
&正如成绩起伏很大,身体状况也是好坏反复无常,我确实耽于慢性疲劳。不过,通过指压疗法和颈椎校正按摩,身体确实好多了。而且,我通过登山和健身运动在管理体能。有很多棋迷要给我送药,但是处方与处方之间相极相克,我只有谨谢。对局数多,问题是比赛经常会赶到一块。而4月,确定的对局只有两盘。&
&-是因为对局太多?你经常一路赢过来,在重要关头忽然莫名其妙输掉。
&现在没有容易对付的棋手。我认为我比过去长棋了,可是其他棋手比我长的更多。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棋手可以横扫所有头衔的时代了。我的状态,妙就妙在和成绩不成正比。举例说,和输掉LG杯决赛时相比,随后农心杯三连胜时身体状态才更糟。&
&-在国际大赛,近五年你打入十个决赛输掉了九次,可是国家对抗赛的农心杯上,你保持了九成以上的胜率。你是国际大赛最多冠的保持者,很难理解会在大赛决赛连败。
&国家对抗赛更有责任感,这是事实。而且个人赛连亚,也是分明给我造成压力...但是要看到决赛的胜算本来就五五分,连亚也没有什么奇怪,不过是重复发生了不好的结果。而且连亚也是不错的成绩,不是吗?&
&-只要李国手成绩出现起伏或者体能出问题,棋迷就会拿出&结婚&的处方,你是怎么看?
&结婚确实是人生大事,但是我不能同意和围棋成绩联系在一起。只是,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我就很想结婚。因为比赛,我经常去中国,中国有我3岁的侄子,他太可爱了。每去中国我必找弟弟家抱抱侄子。&
&-我知道你正在交往,为什么不早结婚呢?
&我们的感情很好,经常在一起。只要不是出门比赛,每周要约会两次。我们一起吃饭,看电影和音乐剧...还没决定什么时候办婚事,可能的话,也许今年就会举行婚礼。&
-你说包括你在内,所有棋手都长棋了。你认为这种现象会持续吗?围棋的水准会提高的什么境地?
&&我偶尔会摆我十年前的棋谱,十年来围棋手法已经迁换多次,我经常觉得我过去的手法很落后,无法令人满意。当然,也有相反的时候。我觉得,即使顶尖棋手,尚不理解的领域实在太多了。 我想,遥远的以后,棋手们也会嘲笑我们现在的围棋水准吧。&
-李国手在弱冠以前平天下,引发了巅峰实力的年龄应该在几岁的争论。你经过二十岁一代,到三十岁一代依然据守顶尖一角,你是认为围棋的巅峰实力在几岁?
&(想了一会)怎么说呢...应该在三十岁左右吧?25岁达到巅峰以后,大致可以保持到三十岁。&
&-你11岁入段,已经保持了二十四年的职业生涯。你有没有觉得枯燥过?或者觉得围棋无趣?
&在十岁的年龄段,我只知道围棋,进入二十年龄段开始有所旁骛,对其他事情有所关心,而现在是分散的更多了。但是围棋,始终让我感到常新,感到欢愉。围棋有其他领域不具备的独特魅力,就是可以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这相当于阅历人生几千年,能数千、数万遍地摆上假想的经验、变化是一种幸福。当然,即使这样永远也不会有什么正解...&
&-我无数次看着棋手输棋后难过的样子,李国手是输棋后如何克己呢?
&我喜欢摆脱人多的地方去散步。走着走着,能徐徐找回内心的平静。输棋后遗症,我算是克服的比较快,胜负师这个职业确实适合我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刚刚手机没电了
没睡的宝宝来聊天~
这梦做的能绕地球一圈
灵魂深处的独白
求破一万!感谢老铁
再不直播就吃柴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为什么常昊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连败10次以上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常昊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连败10次以上
为什么常昊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连败10次以上&
08-12-29 17:03:09 &&
&&& 作为公认的高手,常昊先后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连败10次以上。谢锐先生对此感慨不已,认为棋品人品俱佳的常昊不应如此。棋迷对此也多有议论,莫衷一是。本人从十几年来对常昊棋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态度的形成的感觉(全来自相关报导),试分析如下:
首先,这与棋品人品无关,如果棋品人品俱佳就可成第一高手、创造一个时代,这事情就太简单了,我们找一些棋品人品俱佳的棋童培养培养就好了。
其次,这与棋力没有关系。因为棋力不如常昊的国内外高手,在其漫长的连败期间,都不时有过战胜这三人的记录。常昊在他们鼎盛时候,对他们胜率不高可以理解,但长达1-2年间的十几连败就不是棋力的问题。
第三,这与棋风没有关系。当初常昊对李昌连败的时候,很多意见认为与棋风有关,但现在对李世石和古力又十几连败,就不能再用棋风相克来解释。总不能说对稳健和力战棋手同时棋风相克吧。
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缺乏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一代宗师的气质。常昊最有胜负师气质的时候是05年应氏杯半决赛对宋泰坤和决赛对崔哲瀚。从时间上看,这正好是李昌镐开始走下神坛,而李世石和古力还没有确立江湖地位的时候,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无论是中国棋界,还是国际棋界,没有公认的第一高手。这时的常昊没有精神枷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下出了诸如“空挖”、“三鼻顶”等妙手,终获应氏杯。反观,一旦棋界公认谁为第一,常昊就形成无形的负担,甚至产生从心里产生甘拜下风的心理,这点对李昌镐的表现尤其明显。在常昊追赶李昌镐的过程中,常昊从根本就没有让李昌镐形成如蛆附背、芒刺在脊的感觉,让人的感觉是常昊完全臣服了,把李昌镐当做大哥、朋友。两人下棋是朋友在切磋,而不是舍命相搏。结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氛围下要超越基本上是空想。如果当年马晓春对小林光一也如常昊对李昌镐,马晓春是不可能让小林光一高挂免战牌的。我们也可以想像,如果纳达尔如果把费德勒当作私下聚会的大哥,他可能在2008年取代费德勒吗?你可以佩服,但不能臣服,不能是哥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气场。而当李世石和古力成为棋界公认的高手,发生在当年李昌镐身上的一幕又重演,一二次好局被逆转后,一发而不可收,一败涂地。
二是缺乏关键时的决断魄力。这从常昊的棋外表现也可见一斑。一是早年的“聂卫平收徒奖金分成”的事,这事是由常昊他妈妈出面的;二是今年的“房产门”的事,是由张璇出面的。早年的事可以年少为借口,但今年的事是没任何借口的。今年“房产门”的事,结果是可想而知,常昊就因为缺乏决断力,让事情泛滥。在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的棋上也是如此,一当觉得大家都认为对手是棋坛第一高手,而自己又有好局被对手翻盘的事发生后,就产生心理阴影。开局落后的棋往往成为完败,开局领先的棋到中后盘,遇到对手顽强抵抗后,心理就产生动摇。退让怕半目输、强硬怕走崩(这两种情况确实交替发生)。几次之后,心理更是产生阴影,对对手明显的无理手、欺着也苦思冥想,生怕中套。明显缺乏一种与上手对局时一代宗师应有的决断魄力,优柔寡断,痛失好局。
说句题外话,如果周睿羊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很有可能重蹈覆辙。
&&&&&& 本评论也可见
本帖地址 http://club.weiqi.tom.com/item_111__0.html 
08-12-29 17:16:58 &
也许是这样的:常昊04年彻底凉快了,彻底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了,也豁得出去了,也搏的出去了,就象赵治勋读秒时决断更坚决更义无反顾一样,所以应氏杯和擂台赛爆发了。
现在,常昊与其他三人并称天下四超,又穿鞋了,所以,原先的犹豫什么的气质上的缺陷,就又都回来了,所以,连败。
建议: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再连败又能咋滴,跟丫拼了!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这个怕,不止是说对对手的怕,更是对自己的怕,怕自己输的心理。
08-12-29 17:24:09 &
个性即命运!顶起
08-12-29 17:26:46 &
所见略同。
08-12-29 17:39:14 &
一句话,实力不够。连败给最强的这三人不算丢人滴。
08-12-29 17:41:12 &
楼上,开始有人想把常昊吹为四超,但显然非常可笑,现在一般公认三超:大小李古房产门完全暴露了常昊棋上和性格上的缺陷,缺乏敏锐度,对后果判断缺乏准确度,一相情愿,导致因小失大;不连贯,既然已经告上法庭,就该坚决打官司,体现在棋上,就是发现对手的无理手,犹豫,勉强反击,走了几步觉得很麻烦,发现有风险了,于是又萎靡,对手无理手大获成功。其实常昊的所谓反击,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舆论天天骂他缺乏血性,他要表现出血性,为了反击而反击。多次失败后,彻底认命,象小绵羊一样任狼宰割。缺乏决断力,常昊就和袁绍一模一样。
08-12-29 20:06:30 &
回复: zh3207#tom 发表于 17:56:32原贴: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失败的婚姻,面面也算一表人才,怎么就非要嫁个老女人呢?想不通.
夜雨说的虽然不中听,但也在理
你这个既没道理,又搞人参攻击,有点过了,
08-12-29 20:12:17 &
常昊性格上确实有点缺陷,他就是玩一般的游戏,也会很在乎输赢,也会很认真,太求全,就显得犹犹豫豫,犹抱琵琶,还一唱三叹。
官司门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打到底,这才像话。(既然有人说了,我再说也没啥)
麦蒂也应该学学阿泰斯特的精神。
(zzclff)&&
08-12-29 20:13:46 &
回复: zhouk#bc 发表于 17:03:09原贴:
&&& 作为公认的高手,常昊先后对李昌镐、李世石、古力连败10次以上。谢锐先生对此感慨不已,认为棋品人品俱佳的常昊不应如此。棋迷对此也多有议论,莫衷一是。本人从十几年来对常昊棋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态度的形成的感觉(全来自相关报导),试分析如下 ..
探讨一下,楼主说常昊1、缺乏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一代宗师的气质。2、缺乏关键时的决断魄力。
对于1没什么好说的,安到谁身上也貌似合适,同样,谁也不敢说自己就“不缺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一代宗师的气质”,对于2,是否这样我先不置可否,但是起码楼主的论证过程有问题,楼主显然先有这个结论,然后再找论据,“论证”出也不足为奇了,为什么这么说?楼主论证“这与棋品人品无关”“这与棋力没有关系”“这与棋风没有关系”的套路完全可以论证出“这与关键时的决断魄力没有关系”,因为,常昊关键时有决断魄力的例子太多了,魄力嬴棋的例子、输棋的例子都很多。
还有“但长达1-2年间的十几连败就不是棋力的问题。”我也不认可,我觉得,这种情况体现的最多的恰恰就是“实力问题”。1败运气不好,2败心里紧张,3败大意了,4败.......10败之后体现最多的是什么?不是运气,不是心理,不是大意,显然不可否认的就是“实力”。都10败了,能捡一盘算一盘了,哪还有什么压力负担?运气也趋于平衡。
常昊既有决赛败北之时,也有擂台连赢之时,基本体现了他的水平,这就是对常昊的定位问题,很多朋友都对常昊高估了,可能认为常昊赢擂台当然,赢2李也当然,我认为不对,常昊就这个水平,他也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因为“没有一个参照物可以证明他应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以前“常昊从来都很硬”的贴中也说过这个观点。
我认为常昊就是一个稳健跳1.8米的选手,跳1.8米以上的,他基本没辙,1.8米以下的,基本拿住。大李以前稳健跳1.9米,常昊就不行了,一度大李低谷,跳1.8米以下了,OK!2:0拿住!也没见常昊没有什么决断魄力,顾及什么大哥小弟的。
(zzclff)&&
08-12-29 20:26:08 &
回复: 不适应社会 发表于 20:13:46原贴:
对于1没什么好说的,安到谁身上也貌似合适,同样,谁也不敢说自己就“不缺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一代宗师的气质”,对于2,是否这样我先不置可否,但是起码楼主的论证过程有问题,楼主显然先有这个结论,然后再找论据,“论证”出也不足为奇了,为什么这么说?楼主论证“这与棋品人品无关”“这与棋力没有关系”“ ..
常昊对下手“稳拿”对上手“稳输”的特点,本身就体现了他的一个“稳”字,和实力定位。
这么长时间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竞技状态,不太容易。
对古力、小李和当年的大李,基本就是技不如人,棋差一招缚手缚脚,心理因素有但显然不大,有什么手段对手都很透,越熟常昊越找不出突破点,显然他的算路已经就这水平了。
只有技高一筹或棋风相克的,才可能“杀熟”,水平相当,或者略逊一筹的不可能“杀熟”。
馆藏&2032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石和李昌镐谁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