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伴郎伴娘挤气球太污了了吗,还是体育圈就是这文风啊hhhh

体育圈这些套话,你听懂了吗_网易新闻
体育圈这些套话,你听懂了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常在江湖飘,哪能不说说套话。套话不一定是谎话,但却不是真实想法,至少是一种敷衍的态度。爱情关系中有经典套话多喝水 ,平常见面有 吃过饭了吗 ,其实体育圈也不 乏这样的例子。愚人节,我们为您揭开他们的真面目。很多的表达言不由衷,听起来振振有词、发自肺腑,实则闪烁其词、虚与委蛇。
欢迎联想…… 1 “回去之后好好总结”
背后意思:好了别问了,这场比赛就到此为止了常见场合:教练员、运动员赛后总结时
金志扬“另类”谈总结:我们回去会好好总结 (2002 年6月,世界杯后)
杨一民:回去要好好总结(2003年国奥赛后)
马元安:心理体能是问题,刘爱玲:回去会好好总结 (2000 年女足热身赛后)
杜锋:输球有各种因素,回去好好总结(2015年 CBA 季后赛)
王仪涵:每人都有状态不好时,回去得好好总结 (2014 年香港羽毛球公开赛)
这句话在中国教练口中发出的频率,常让人怀疑,中国体育教练上岗前是否都经过了同一个媒体发言培训,以至于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其他什么项目,“回去之后好好总结”总会是教练赛后的高频用词。
“回去之后好好总结”,既规避当场比赛球队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积极向上有错就改的积极态度……应付记者追问,这句堪称完美。当然,这也是现今中国的体育文化的体现。球队、俱乐部、教练员不需要对球迷负责,所以也不需要开诚布公把这些问题和球迷探讨。反过来,中国体育依然还是看热闹的阶段,赢球球迷高兴,输球球迷骂骂,相辅相成,最后大家回去之后好好总结总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2 “×××是非卖品”
背后意思:这个球员想买,但价格不合适常见场合:转会期俱乐部对外宣称
2013年,巴萨副主席约瑟普·巴托梅乌警告曼联,称“法布雷加斯是俱乐部的非卖品”。仅仅一年之后,小法转投切尔西。
同年,皇马狂砸4000万抢苏亚雷斯,利物浦主帅回应:“他是非卖品。”又是一年后,苏亚雷斯转投巴萨……
NBA 赛场,2014年初,尼克斯有意得到隆多,绿军明确表态核心是非卖品。这一年年底,隆多被交易到小牛,凯尔特人得到的筹码仅仅是小牛的超级替补杰·克劳德、后卫贾米尔·尼尔森、一个2015年首轮和一个2016年次轮选秀权。
当一家俱乐部出来宣布×××是非卖品,这支球队的拥趸可要当心了,你们喜欢的这个球星很可能在近期就要被卖掉了。
以上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卖品”都被卖了,但却不是卖到新闻出现的绯闻对象。如此这样并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信息:非卖品并非“非卖”。有时候,这只是认为对方开价太少的一个抬价借口而已。 3 “我是清白的”
背后意思:不关我事不关我事不关我事常见场合:球星出现负面新闻,进行危机公关时
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接受兴奋剂检测,坦然回应:我很清白。直到2013年,他才改口:自行车界没有人清白,我只是替死鬼。
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枪杀女友,称自己是无辜的。
韩国游泳明星朴泰桓尿检被查出阳性,他和团队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但最终被国际泳联剥夺亚运会奖牌,禁赛18个月。
这一句原来不属于套话,而是属于掩盖真实情况的谎话。不过这句条件反射式的谎话出现的频率太多了,反而变成了套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恐怕都已经不再思考事情的真假,而是报以轻轻一笑。
说这样话的人,从伍兹、阿姆斯特朗、刀锋战士、朴泰桓,再到孙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超级巨星纷纷跌落神坛,想当初他们甚至超越了竞技范畴,成为精神符号,可刹那间坠入凡尘,完美不再。 4 “这届赛事精彩绝伦”
背后意思:这届比赛终于办完了,有什么不好的都过去了常见场合:大型运动会(世界杯、奥运会都如此)闭幕式上的讲话
布拉特赞德国世界杯:“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届世界杯,从没有哪届世界杯像本届世界杯一样,融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要素,让人情绪激动。即使单纯从体育的角度讲,本届世界杯的竞技水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布拉特赞南非世界杯:“本届世界杯是一届非常成功的赛事!”
布拉特赞巴西世界杯:“尽管此前存在诸多负面言论,但这是近年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世界杯。”
这样的总结陈词不是任何人都能说的。说的人总要有点分量,场合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届运动的闭幕式。闭幕式要搞得皆大欢喜,这样的话就必不可少。
布拉特是说这样的话的典型。南非世界杯和巴西世界杯各有各的闹剧传出,但每每赛事结束,布拉特都要站出来评价,这是一次成功的世界杯,为什么?这毕竟是他自己任下确定的世界杯主办地,总不能自己打脸吧?而且国际足联赚了一大笔,也不好意思拍拍屁股走人,最后怎么也得给东道主说点好话。 5 “因身体原因不能执教”
背后意思:对,教练下课了,但我们要给他个面子,不能说他被炒了常见场合:俱乐部更换主教练时
又一个中国体育特色用语,常见于 CBA。
2011年年底郭士强从辽宁队下课,俱乐部官方宣布,郭士强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执教辽宁。
2013年初李春江从宏远下课,俱乐部官方宣布,李春江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请辞。
今年初蒋兴权不再坐在佛山队教练席上,俱乐部称:“蒋指导因为身体原因,不再跟队,刘铁也因为个人原因请辞。”
“身体原因”出现之频繁,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都调侃:“在这个谎言众多的时代里,还是有一种谎言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来接受,那就是全世界体育俱乐部主教练离职时的‘身体原因’。”
在 CBA 当主教练压力当然大,身体有恙也是可以理解,但一下课就拿这个当理由,无非是想让双方都有个台阶下。因此,一看到这个理由,熟悉的球迷都心照不宣地一笑而已,背后玄妙,尽在不言中。 6 “这次比赛旨在锻炼队伍”
背后意思:先说好了,这次比赛输了不怪我常见场合:大赛前,中国球队发布会上
2012年男篮亚洲杯,国奥主帅范斌表示:“年轻队伍参赛学习为主。”
2014年全国女排大奖赛,天津队夺冠,主帅王宝泉表示:“一个月,十六场比赛,年轻队员得到了锻炼。”
“这句话透着一种没底气的气息,而且还带着点不想负责任的调调。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凡事都以成败论英雄。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球队害怕担当输球的责任,但主教练又每每遇到这样的赛前提问。于是,就有这样一句“预防针”式的话,大意是“我们输球也不奇怪,大家别对我们有太高的要求”。
听见这话就等着看输球吧。而且,对手通常更年轻,但,谁在乎呢?
和“队伍年轻,比赛是为了锻炼球队”类似的,还有年轻没有失败。但谁说年轻没有失败呢?雷霆总决赛输给热火后,杜兰特和威斯布鲁克还很年轻,年轻没有失败?几年过去了,他们再没能回到总决赛的位置。 7 “这座城市很美丽,球迷们很热情”
背后意思:别再问我啦,我都没怎么逛过这里常见场合:各界体育明星捞金途中
2009年,费德勒参加美网时说:“在纽约,我总会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这里的球迷太热情了。”
2009年,巴蒂尔到访武汉,表示“武汉这座城市很美丽,球迷很热情,小吃也很美味”。
2012年,麦蒂:“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因为这里有最好的球迷,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
这样的话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而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在夏天看到的频率特别高。
最近好些年,进入夏天休赛期,NBA球星都喜欢扎堆来中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行程都非常紧张,麦蒂曾经八天到访八个城市,加内特也有过五天五城的经历。所以当他们被问到对这座城市有什么印象时,球星们只能说说套话:“很漂亮,很美丽,球迷很热情。”
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被问到对中国球员的印象时。“姚明是个伟大的球员,易建联很有潜力。中国年轻球员绝对有潜力进入 NBA” ,这样的话语想必你也 不会陌生吧。总之,这就像见面问吃饭了没一样,对方就这么一问,你就这么一答。 8 “关键是打出精神面貌和特点”
背后意思:技战术问题你别太较真常见场合:中国球队出征前或失败后
2007年朱广沪带领的中国男足先后输给泰国和美国,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的谢亚龙要求国家队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一定要打出精神面貌与作风:“比赛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球迷看到希望!”
2011年 CBA, 巩晓彬回到主队更衣室,就挨个跟队员击掌,“今天都拼得不错,把精神面貌打出来了,输赢什么的不重要。”
请听题:输球不要紧,关键是什么? A. 锻炼队伍;B;打出精神面貌;C:回去好好总结……
说回精神面貌的问题,难道不是对阵每一场比赛都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就因为长期强调精神面貌,回避具体的技战术,因此反而造成中国球员在场上动作粗野,心态浮躁,盲目飞铲,比赛空有激情,技术含量不高……林炀
本文来源:太原新闻网-太原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你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华章管理文章
你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内容概要:
1. 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
2. 他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连接待外地同学见面,都是在办公室。
3. 王羲之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
导读:如果你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并将其奉为圭臬,那你一定要明白,时间简单地堆砌与叠加,并不会帮助一个人通往卓越之路。走向卓越,还需要锁定目标领域,并保持长期的专注和努力。
作者:王冠亚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一直广为流行,甚至被大众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万小时只有在“刻意练习”的前提下,才能通往卓越之路。
我身边有一朋友,特热衷研究成功学。我经常打趣他:“你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何经验之谈?”
他非常笃定地说:“你看看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都在那一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厚积薄发。”他认为,所谓天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时间积累。
每次见面,他都拿一堆案例来教育我:“你看现在搞自媒体写作的大V,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编辑,六神在国社做了9年记者……什么才能带给你成长?时间啊!”他说的这些道理,让我一点都无力反驳。
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也一直在强调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卖油翁为什么能从钱孔里倒油?无他,但手熟尔。愚公为什么坚信能移走大山?因为死而后已,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生活常识还是告诉我,天才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时间可以解释的。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也没有成为T台模特啊!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也没有练出一副好口才啊!我们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行业专家啊!
人是时间的函数,但时间只是天才的变量之一。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就可以通往卓越之路。对于天才而言,时间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儿子王献之问他:“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
王羲之指着院里大水缸说:“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王羲之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
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叹口气说:“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我们很多人,也和王献之初学书法时一样。
我认识一位业余钢琴爱好者,10岁开始上钢琴课,可十年过去了,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的曲子。虽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也还是十年前样子。同样的道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如果不善学习,也不会比年轻时长进多少。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有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事实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去做某件事情,不但不会进步,还会缓慢地下滑。
咪蒙写过一篇《做你喜欢的工作,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当时流行学经济,可咪蒙填的志愿全是中文系。因为热爱,咪蒙5个月写了20多万字稿子。如今,她成了“宇宙第一网红”。很多网友问她,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她给出的答案是:不要去考虑哪个专业就业率更高,也不用考虑哪个行业前景好,更不用考虑哪个岗位赚钱多。你只需要考虑一件事,你喜欢做什么?
六神磊磊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他做自媒体,几乎具备了一切不可能成功的因素。公众号名字太长,聊金庸很“不时兴”,受众又很有限,等等。然而,幽默的文风、犀利的吐槽、深刻的见解,让他迅速爆红。
荣格说,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区域之间封闭、割据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大家看到的,都是每个垂直细分领域最优秀、最杰出的那群人。一个平庸的金融白领,跟一个专业的理发师相比,断然不会更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用力,一万个小时的效用会愈加放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半功倍”。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成功就会水到渠成。扬长避短,而非扬长补短,才是更聪明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股神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向他请教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道。巴菲特让弗林特写下人生的25个目标,然后再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个。巴菲特问,“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弗林特说:“知道了,我先努力实现这5个目标。剩下的20个,等有闲时再去做,再慢慢逐一完成。”没想到巴菲特说:“你错了。那20个目标,不是你慢慢去完成的事,而是应该竭力避免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它们。”
躲避目标?这对很多人而言,还是第一次听说。事实上,巴菲特本人就是这样做的。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他对其他一切——如艺术、科学、筑等,全都充耳不闻。他能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专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知道,一万个小时,平均花在5个目标上,每个目标只有两千小时积累,效果会大打折扣。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说不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精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懂得取舍,学会专注。认准目标后,全身心投入。
1968年,美军在越南战场战斗力持续下滑:击落9架越南战机,自己却损失了10架。美国海军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他们立即采取措施——建立王牌训练计划。挑选优秀飞行员,担任教官,组成“红军”。将其他接受培训的学员编为“蓝军”,专业水平仅次于教官。
一开始,“蓝军”几乎被秒杀。因为红军训练过学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战斗结束后,教官会毫不留情地拷问:“你犯了哪些错误?”,“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第二天,蓝军带着教训,又投入战斗。时间一长,学员不等教官发问,自己便会反思:“这一场战斗为什么会输?”,“为什么当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经过两年训练,蓝军作战水平大幅提升。从1970年开始,美军飞行员胜率达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水平——每损失一架战机,可以击落12.5架越南战机。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不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来自他人或自身的反馈。要准确辨别自己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依照focus(聚焦)、feedback(反馈)、fix(修正)的3F步骤,成长将更为迅速而有效。
2016年底,我从体制内辞职了。并不是觉得哪里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份大多数人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不差,养老有保障。唯一的不好,就是太舒适了。
那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材料。写材料一般遵循不成文的套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很多工作,都是周而复始地做。很多材料,都是周而复始地写。写这些材料,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比如写年终总结,改个年份就行,可做这种舒适工作,有个致命问题——缺乏成长性。工作五年,我发现自己除了会写些八股文外,专业知识都忘干净了。
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工作时间越长,技能就会越进步越专业。一旦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即使再多干数年,也不会有明显进步。
原因在于,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艾利克森认为: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和挑战未知的事物。抓住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将产生质变的飞跃。
我曾经有个领导,工作作风极其严谨。他教导我们,做事要有这样的态度:把每件事当成第一件事来做,当成最后一件事来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热血公务员。领导的话,当然要不折不扣去执行。于是,我开始专注于“细节”——文稿里有一个标点符号不对?不行,太不专业了,重来。第二段标题忘了加粗?不行,太不美观了,重来。我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结果发现,自己的格局越来越小了。
除了在细节上吹毛求疵,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认真做事的态度。只是想说明,以有限的精力,力求所有事情精益求精,最后的结果就是——身体被掏空。
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80%的成就,往往由20%的关键时刻决定的。
高考,决定了我们读什么样的大学。就业,决定了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结婚,决定了我们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一辈子。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今天吃土豆还是番茄,明天穿裙子还是大衣,往往跟人生的进阶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知道自己的需要,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精力、财力、时间等资源,集中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才是做人的格局。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实验,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老师,并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正确性。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进步。而事实上,名单上的学生并没有经过测试,而是随便挑选出来的。罗森塔尔说的,不过是一个“权威性谎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们的行为发生,通常会朝着与期望趋于一致的方向变化。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总是不希望,让欣赏自己的人失望。相反,如果一件事让人感到沮丧,就会弱化动力。“你那么胖,怎么可能练出马甲线?”“我胖,管你屁事,吃你家五花肉了?”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磨炼技能。反之亦然。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通过他人或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技能与心理表征的良性循环。
我有一朋友,白手起家,打拼七年,现在的积蓄,够在北京买几套房子了。我发现,他几乎满足通往卓越的所有条件。
第一,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死磕到底。他读初中时看了港剧《大时代》,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了金融业。虽然月薪才2400元,但他从不计较。
他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是工作给予的最大回报。
第二,他的勤奋刻苦超乎寻常。他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连接待外地同学见面,都是在办公室。有一次跟我聊得很晚,本以为要休息了,没想到凌晨两点时,他又发了一个链接给我。
第三,他的专注程度令人发指。他几乎从不做跟工作无关的事情。不看花边新闻,不买豪车好表,没有特殊嗜好,生活简单。他所有精力,都放在对投资规律的研究上。
第四,他非常善于自我反馈和修正。2008年大熊市,他和很多人一样,被腰斩三次。但其他人骂娘时,他却在反思。2015年,他精准预测到牛市的结束,成功逃顶。
第五,他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挑战。当管理千万级资产时,他把目标定在亿元级别。当量化分析取得成果时,他又开始琢磨新的投研体系。
第六,他从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我每次见他时,他都是同样的标配:一件衬衣,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一个双肩包。这几年,他管理的资产翻了两千倍,但生活依然简单。
第七,心理表征越来越良好,技能越来越娴熟。正因为他的专业素养,获得了广泛赞誉,他从一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心理表征和技能,螺旋式交替上升,朝着更专业的方向进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总结来说就是:
我们要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持续发力,不断挑战,不断修正,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并久久为功。
进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苦卓绝的刻意练习。我们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本文作者:王冠亚
本文「你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转载自网络,作者华章管理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频道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污的体育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