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活动指导要点这么多,为什么要登山

爬山要的是什么感觉?为什么要爬山?_百度知道
爬山要的是什么感觉?为什么要爬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不登上山顶如何可见美景 经历未知的一切艰难险阻后 终于到顶了 回想一路的遭遇那叫过瘾 酸甜苦辣都有 。
其实 最好的感觉都是在爬山的过程中 每发现一处美景 每四驱着越过险段 每每挑战自己完成更大的体能测试 那心情真的很愉快 爬山大概就是这种成就感和放松感而吸引更多的人来爬山的吧。 现在的人生活的压力都很大 时间长了如果没有个发泄口把情绪释放出来 人是很容易憋出病来的 所以 人们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压 爬山就是解压方式之一 即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户外运动。
采纳率:6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爬山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登山为什么要穿护膝? Eye看天下文章
登山为什么要穿护膝?
内容概要:
1. 最后,行前的准备和训练永远都不嫌早,因为良好的体力与强奸的肌耐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
2. 专家表示,虽然登山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但很容易伤害到膝盖,因此要注意登山频率,减少登山次数。
3. 因为护膝相当于一个减震器,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轻膝盖受到的损伤,而且护膝还能避免膝关节受凉。
登山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虽然登山的风险较低,但登山注意事项还是要引起重视,要掌握一定的登山技巧,特别是登山保护膝盖的技巧。登山伤膝盖是众所周知的,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避免出现“登山膝”,那么登山如何保护膝盖呢?
登山为什么会伤膝盖?
在进行登山运动时,需要大量的屈膝运动,而且在曲膝时,膝关节要承受全身的重量,加重膝盖的负担。而且在下山时,膝盖承受的重力更大,有数据显示,在下山时,膝盖的软骨面之间承受的压力强度高达自身体重的3倍多,使得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使关节受到损害。
虽然人体有自我恢复的功能,但这种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一旦软骨之间磨损过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软骨损害和韧带老化,出现各种骨关节疾病。因此,在登山的时候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以免伤害膝盖,还要节制登山次数。专家表示,虽然登山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但很容易伤害到膝盖,因此要注意登山频率,减少登山次数。
怎样登山不伤膝盖?
登山前要热身
登山前做好热身很重要。因为热身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发热,使我们的肌肉韧带处于运动准备状态,增加身体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的灵活性和柔韧度,减少肌肉拉伤的几率,同时,热身运动还有助于维持呼吸稳定,避免呼吸频率突变。
登山时要穿上护膝
护膝可以帮助我们在登山运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对膝关节的伤害,对于保护膝盖的作用很大。虽然穿上护膝的时候腿部会有紧绷感,但还是最好穿上护膝。因为护膝相当于一个减震器,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轻膝盖受到的损伤,而且护膝还能避免膝关节受凉。
登山时借助登山杖
登山杖在登山过程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帮助登山者借力使用,以保持行走中的稳定性。借助登山杖登山可抵消下肢部分压力,有助于减轻登山过程中身体压力对膝关节造成的磨损,登山者在登山后也不会感到明显的腰酸腿痛。
登山要穿登山鞋
山路崎岖不平,穿普通的运动鞋或其他休闲鞋登山易发生不必要的损伤。专家表示,在登山的时候最好穿上专门用于登山的鞋子,因为登山鞋具有很好的抓地力,有减震缓冲的作用,可以保护脚踝,而且还能防止滑倒摔跤。
最后,行前的准备和训练永远都不嫌早,因为良好的体力与强奸的肌耐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满满加强与锻炼体力与肌力,有好的体能才能避免膝盖受损,更加享受登山的过程。
本文「登山为什么要穿护膝?」转载自网络,作者Eye看天下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喜欢户外运动,特别是爬山,但是最近有很多人的膝盖都出了问题,让我很担忧,怎样才能不伤到膝盖而又能继续爬山呢?
下山如何保护膝盖(ZT)
快速下山膝盖受到的冲击力约是自身体重的5-8倍,即便是一个不胖的人,从一座1000米的山峰一路冲下来,膝盖将遭受成千上万次半吨左右的打击,如果再负重,就和拿锤子猛砸自己膝盖基本是一样的,结果能好得了吗?
  关于膝盖健康的文章有很多,本帖列几条关于爬山时保护膝盖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受用。
1. 最重要的一条:下山一定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慢,要小心。下山猛冲对膝盖是最致命的,大部分残废的猛驴都是因为这个。正确的下山方法是:重心偏后并稍降低,前脚站好才把重心移过去(不是重心放在前脚上往下砸),永远要有一只脚支撑在地面上。
2. 尽可能减少负重。出发之前一定量力而行,即使是去爬座小山,直立行走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负重超过体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从保护膝盖的角度控制节奏了,即使是特殊情况,负重也尽量不要超过体重的1/3。
3. 开始爬山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包括拉伸,让关节、肌肉、韧带等得到良好的预热。也可以用双手手指揉搓膝盖下边缘,促进关节润滑夜的分泌。
4. 使用护膝和登山杖。登山杖要选可靠的,最好是...
下山如何保护膝盖(ZT)
快速下山膝盖受到的冲击力约是自身体重的5-8倍,即便是一个不胖的人,从一座1000米的山峰一路冲下来,膝盖将遭受成千上万次半吨左右的打击,如果再负重,就和拿锤子猛砸自己膝盖基本是一样的,结果能好得了吗?
  关于膝盖健康的文章有很多,本帖列几条关于爬山时保护膝盖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受用。
1. 最重要的一条:下山一定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慢,要小心。下山猛冲对膝盖是最致命的,大部分残废的猛驴都是因为这个。正确的下山方法是:重心偏后并稍降低,前脚站好才把重心移过去(不是重心放在前脚上往下砸),永远要有一只脚支撑在地面上。
2. 尽可能减少负重。出发之前一定量力而行,即使是去爬座小山,直立行走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负重超过体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从保护膝盖的角度控制节奏了,即使是特殊情况,负重也尽量不要超过体重的1/3。
3. 开始爬山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包括拉伸,让关节、肌肉、韧带等得到良好的预热。也可以用双手手指揉搓膝盖下边缘,促进关节润滑夜的分泌。
4. 使用护膝和登山杖。登山杖要选可靠的,最好是两根,上臂尽量多的分担腿的负重。我发现有很多人鄙视用护具,是觉得太"事儿"了么?我也不太明白原因,不过我强烈建议用这两样护具,尤其是登山杖。
5. 不要有炫耀的心理,不然只能证明不够成熟,如果你实在想爬得爽点,就选在上山的时候表现速度吧,顺便别忘了帮大家背着水。
6. 是什么体力就先爬什么样的山,挑战新难度要循序渐进,建议出发之前正确评估自己的体力和户外能力,想想能不能跟上同行者的速度或者进程安排,最好不透支自己的膝盖。
7. 穿适合爬山的鞋,并且记住一般松软的土地、草地、碎石坡、雪地对膝盖都相对友好,不过要注意防滑,还有走碎石路的时候一定要照顾走在你下面的人,不然就太孙子了。
8. 不要"锁关节"。当大腿过度劳累的时候,走路时就会不自觉的锁关节,就是把腿部伸的笔直,这样可以减轻大腿肌肉的负担,暂时放松肌肉,但是却很容易造成膝劳损,膝冲击伤,脚踝劳损和脚踝扭伤。
9.加强腿步肌肉的力量,发达的肌肉可以在一定情况下缓解膝盖所承受的压力,让膝盖的损伤降低到最小。平时加强股四头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韧带的锻炼,如果有条件去相关信息会所的话最好,因为有教练指导,能避免错误姿势导致受伤,要是在锻炼的时候损伤真是太不值了。
  女孩儿别用过大的重量,可以结合肌肉伸展,比如瑜伽或压腿,不用担心锻炼腿部力量大腿会变粗,以大众的强度锻炼,会加快脂肪代谢促进减脂,即使是想变粗都很难。
10. 最后一条,如果膝盖损伤已经比较严重,就不建议你再登山了,培养点别的爱好吧,比如游泳、划船、打CS、推魔兽、玩弹球、拍洋画儿。。。 在山下边玩边等同伴吧,呵呵。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爬山注意事项
强度不宜过大。爬山的强度不宜过大,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爬山是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一般每周锻炼3—4次为宜。据测定,一位体重在70公斤...
有一点,主要是要准备两支登山杖,通过手部运动来减轻膝部的负重,也可以用有弹簧的护膝保护一下,当然不要摔伤了是最好的
膝关节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及早治疗,但是我想提醒你一下;治疗请注意:一是少用西药,西药多是含有激素的止痛药,副作用较大,用久了会伤害脏器,如封闭针,用多了,病不但...
一般只要没有其他的并发症,你所表现的几乎都是骨伤外固定以后应该出现的症状!你所以大腿比另一条正常的细,主要是你在外固定时期没有进行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发...
一小时不应该会损坏吧。
答:   建议:对于胆囊内有一粒7mm*3mm息肉不建议手术治疗。建议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消除体内致息因子,清除胆囊胆道毒素,改变胆囊息肉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衰老细胞...
答: 你好,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不要使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休息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很重要,祝健康
答: 疝气又名小肠疝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医学证实多为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造成,部分病例有遗传史,治疗疝气的方法有保守疗...
答: 可能是奶藓吧,因为喝奶的时候,嘴外面都有点湿湿的,所以容易长红点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2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30页
0人评价98页
0人评价56页
0人评价14页
0人评价98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2积分VIP价:1积分户外运动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登山之痛是谁之过_网易体育
户外运动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登山之痛是谁之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遇险的主因是这些驴友不仅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而且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的冒险精神,不顾专业人士的告诫而最终酿成大祸。这些不良现象,也正是国内驴友们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
按照中国紧急救援联盟官方网站上《2010年度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的显示,我国户外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因为夏季户外活动比较频繁,几乎都和登山或者穿越有关,10月份最高有42起,其次是7月份有27起,8月份有23起。报告收集了22个省份的户外事故,其中陕西省有40起,遇难人数15人,为全国最多;四川省有6起,遇难人数3人。“事故一年比一年多。”该调研报告的起草组负责人远山称,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而本月在四姑娘山遇险的14人穿越团(9名驴友、4名背夫、1名协作)是在经验丰富的协作带领下,因为天气突变后迷路,导致“失踪”数日。在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看来,遇险的主因是这些驴友不仅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而且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的冒险精神,不顾专业人士的告诫而最终酿成大祸。这些不良现象,也正是国内驴友们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四姑娘山,海拔4500米。一群徒步四姑娘山的驴友,平均年龄不到30岁,领队名叫许宁,他们正在穿越“死亡禁区”———“海子沟—大黄棚子—龙眼—卧龙”线路,在下雪的间歇,他们看到了著名的“日照金山”奇观,一切都和预想中的一样美丽。然而,这支原计划于10月7日结束穿越的14人驴友团却没能按时出山,并一度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10月12日,在几百人的搜救队伍先后进山搜寻无果后,他们居然奇迹般地走出了大山,所幸无一人伤亡。
然而,“重回人间”的他们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追捧,他们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责备,因为官方称他们的“失踪”是因为违规在先。近年来,全国和登山、穿越等有关的户外运动事故频发,仅在全国知名的四姑娘山景区今年10月份就发生了两起事故,有人因此丧命,有人则失踪至今,这14人只是其中一个案例。但这一次却引起人们对户外运动如何管理的大讨论。户外运动组织散乱,驴友自身素质欠佳、安全意识差,协作、背夫愿为丰厚报酬铤而走险,处罚违规行为无法可依,成都商报记者近日通过多方走访,揭秘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背后原因。
勇敢而鲁莽的驴友———
“户外运动在我们国家兴起的时间较短,驴友们对此的认知度较低,多数人都缺乏野外生存经验和技能,安全意识差。”在高敏看来,这是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户外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拥抱自然,挑战自我,固然可贵。但很多驴友并不了解户外运动的真谛,他们以为探险就是去冒险。”高敏说国内目前热衷于参加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多数人都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往往只是凭借一时兴起就敢直接挑战“高难度”。高敏给成都商报记者举了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去年冬天,有一个驴友团队到四川省登协备案,准备去省内某山区进行穿越,当这个团队的路程进行到一半时,高敏接到了其中一个驴友打来的电话,“他居然问我衣服没带够怎么办?”令高敏哭笑不得,“可见这些驴友连基本的户外常识都没有。”违规穿越四姑娘山景区而被困的14人团队的领队许宁事后也在反思,为何当初进山时没有携带一部能随时与外界联络的卫星电话。
在许宁等14名驴友身上,可以折射出目前国内在登山等户外极限运动开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浮躁情绪。成都商报记者加入了多个户外驴友的QQ群,发现很多驴友,并不具备野外生存的经验和技能,尤其在危险性极大,对个人经验和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登山运动中,很多驴友盲目乐观。圈内比较有名的巴山旅游部落组织者巴山告诉记者,在每一个户外爱好者心中,都有一个征服极限,挑战自我的梦想,这是可贵的。但如果不善加引导,这种梦想,也可能危害到自身的生命。“以登山为例,3500米以上的山峰,需要攀登者必须有熟练的技术,攀登这个高度的经验,以及身体能够适应这个高度的气压以及气候。但是现在在这个圈子里,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例子比比皆是,‘刚爬了塔子山,就敢爬喜马拉雅山’,这就是我们用来描述这种盲目狂的。根本不去考虑每一座山峰的独特性,也不实地考察,仅仅在网上看了一点所谓的‘攻略’,就敢背着行囊出发。”
成都商报记者还与一位曾经4次攀登过3500米以上高峰的驴友艾克进行过交流。艾克回忆说:“2005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在户外网上看到有人在召集去登雪宝顶。当时我只是在室内攀过岩,从来没有过户外经验。但就是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很好,应该没什么问题,就报名参加了。装备什么的,都是临时去买的,好几样东西都不会用。结果上去了才晓得厉害,几次都差点踩到雪窟窿里。幸亏当时的领队经验很丰富,而且请的几个当地向导也是老手,我才平平安安的回来。现在想想,简直是后怕。”
大自然千变万化,即便做了充分准备,仍有遇险可能,此时相应的急救知识就成了能否成功脱险的关键。高敏说,驴友要做好足够的功课,还要掌握基本的抢救知识,如遇到大出血,即使救援队赶到,也没法挽救性命。如迷路,应学会如何保存体力,如手机信号不强,如何使用信号报警等。“所以学习技能也是保护自己。”然而现实却是,成都商报记者在市内多家户外俱乐部走访时了解到,很多驴友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伤口,“没想那么多,反正队中一般都有人了解一些急救知识。”一名叫海风的驴友告诉记者。
没有资质的“驴头”———
登山=组团自杀
户外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被驴友们亲切地称为“驴头”,按理说,一名“驴头”至少应该具备省登山协会认可的高山协作资质,或者至少要有丰富的户外经验,但成都商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大部分的驴头,户外经验的确比较丰富,但并不具备省登山协会认可的高山协作资质。而且不少团队会到目的地附近寻找当地人当向导,这些人,也是不具备资格的。”巴山如此告诉记者。成都商报记者随后寻找到一位经常组织登山活动的杨姓“驴头”(应他本人要求隐去名字)。杨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组织的登山活动接近百次了,但自己却并没有去考登协的高山协作资质,至于原因,他解释道:“要获得省登协认证的高山协作资质,需要参加他们组织的培训班,价格在元之间,而且,培训的内容,也是最基础的下降和top rope保护之类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认为不值得交这笔钱。退一步说,即使省登协的培训很到位,每一个要领都讲到了。但理论和实践并不能等同,指望一个短时间内的培训班就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高山协作,这可能吗?而且,每一座山峰,特点各不相同,环境也有差异。这些,在培训中不可能完全涉及到。所以大家都喜欢请当地人做向导,这些熟悉情况的人,才是最好的向导。”
杨先生还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之所以近年来“违规登山”现象屡禁不止,也与登山管理办法有关,“照目前实行的登山管理办法,虽然登协不收费用,但像我们这种民间登山的人依然无法去进行登记,因为每个队伍需要一个所谓的证件,比如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目前这些证件几乎全部被俱乐部或专业公司的少数人所垄断,所以“偷”登也是迫不得已。”对此,高敏承认目前在省内只有省登协具备培训和发放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的资格,但是培训是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而在省登协登记备案的团队的领队必须持有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
常年担任“驴头”的某知名户外俱乐部的老板吴晓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年来驴友数量虽然逐年上升,但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其往往通过网络论坛发帖来组队,或者参加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探险活动。在这些团体中,负责人或组织者(驴头)的资质认定没有标准,在队员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就算是被认可了。吴晓江说,不少民间驴友团体,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在这样的组织下出去,我们称之为组团自杀。”但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一些驴友并不会这样理解,“我以前也组织过一些登山或者穿越的活动,我发现很多刚入门的驴友选择团队时看重的不是你专不专业,而是价格是不是便宜。”
高敏对此也非常认同,正因为如此,来自欧美等户外运动开展较为成熟发达的国家的驴友团队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陆续接待外国团队到四川省内开展户外运动,他们的素质确实要高很多。”高敏说这些国外团队在登山或者穿越之前,都会先对穿越地区做好细致的调查工作,会事先制作出详细的计划,包括危险性评估,线路选择,选择协作、装备清单等,“目的非常明确,感觉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安全理念上的差距也是相当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在成都街上骑自行车的外国人,基本上都会戴头盔。”
以网会友的“AA制”———
“AA制”是目前国内驴友圈中最常见的一种组队模式,驴友们通过网络发帖相邀,发帖人起着“召集人”甚至“驴头”的作用,队伍中的所有人费用平摊,风险公担。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驴头”,而多数驴友之间都是以网名相称,这也给安全埋下了隐患,“相互之间可能之前都没见过面,连对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一旦出事,连遇难者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次在四姑娘山遇险的9名驴友也是由“AA制”聚集起来的。成都商报记者粗略在网上搜寻发现,目前驴友网站很多,甚至在一些高校论坛上也有专门的旅游板块。而在网上发帖组织旅游的方式,因为其简单、方便、费用低等特点,更是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然而,这种看似简单方便的“组团”方式,却存在较多安全漏洞。高敏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网上发帖的“召集人”或“领队”往往没有专业的资质。通过这种方式聚集起来的队伍较为松散,在大家相互没有更多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便掉入了种种陷阱,风险升级。“出事的队伍中,网上发帖组织起来的队伍占了绝大多数!”而高敏一再强调,对于没有经验的驴友来说,这种方式极不安全,“最好是能寻找有相关资质的正规户外运动俱乐部”。
由于户外运动从业机构资质认证不够规范和严格,这种“AA制”使得很多驴友团的人数严重“超标”,召集者一般只管发帖邀人,而很少想到去如何管理,“一般一个团队二三十个人就很多了,但我曾经还见过100多个人的穿越团队,简直不可思议。”吴晓江说,一个专业团队要按照人数比例配备协作或者背夫,根据性别和身体状况,一般是3名驴友配备1名背夫,而人数如此众多的团队,很难实现科学安全的管理。
另外,“AA制”也使户外运动的法律风险陡增。2006年,21岁的广西女孩小骆与12名“驴友”露营时山洪暴发,不幸遇难。随后,小骆的母亲把与小骆同行的12名“驴友”告上了法庭。当年11月16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12名“驴友”要赔偿21万余元,其中领队赔偿约16万元,该判决很快在“驴友”中引发震荡,被称为“中国户外第一案”。关于这一事件,经常组织“AA制”方式出游的巴山旅游部落组织者巴山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领队,之前也跟我们一起徒步过,当时我们也知道他没有资质,但没想到他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居然在夏季,将营地扎在河道附近……稍微有点户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去当组织者。”巴山告诉记者,他们组织户外活动,会详细了解报名参加者的相关经验,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不会被接受参加。但巴山也承认,目前国内的“AA制”组队模式“很不健全”。
本组稿件由成都商报记者 武萧迪 何鹏楠 采写
亲爱的“驴友”,能不能专业点?不要再浪费纳税人的钱了,道什么歉?你们向贫困山区捐助点钱最实际。———一位北京网友
还有人在这说大江大河哪都能走,四姑娘山旁边就是卧龙自然保护区,而国家保护区在全世界都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地方。
———duke潇
遇险和找死是两回事,这帮人就是拿着“反正有人来救”的心态,违规进入险地,这些以及有这种心态的愚蠢“驴友”就不该救。
———飞扬骨头
支持严肃的探险者和探险活动。说实话,有些人即使征服再多,人格依然猥琐。但有些人,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超越了自我。后者保持沉默,而前者却纠集在一起咋咋呼呼。
———nbchen2003
做“驴友”是件很专业的事情。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体,需要专业仪器,需要野外求生技能,需要详细的地图,队伍里还需要一个医生或者护士,最起码也要有相关经验或者知识。现在有些人,以为“驴友=旅游”。啥都不懂,平常生活里恐怕连韭菜和禾苗都分不清楚也跟着去。———一位云南网友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户外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