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小学体育理论课ppt

|||||||||||
体育部新闻
当前位置:
一、二年级体育理论课试题
& & & & & & & &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理论口试题、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概念题
答: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答: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边缘状态的一种身体状况。
3.生活方式病
答:指由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过少、吸烟、酗酒、吸毒与精神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
4.心理障碍
答:是由心理弱点和思想疙瘩不能解开而导致精神处于不良状态。
答:体能又叫做体适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的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与健康和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答:指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理反应的时间。
7.生理健康
答:指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
8.道德健康
答:道德健康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思想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两部分构成。
9.社会健康
答: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10.心理健康
答:心理健康是指由社会环境引起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1)心理健康的人,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能保持心理的平衡;2)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
11.有氧锻炼计划
答:是指导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
12.超负荷原则
答: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时或强于已适应的刺激强度。
13.柔韧性
答: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皮肤和其它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可以通过经常性的身体练习而得到提高。
14.心肺耐力
答:指一个人持续身体活动的能力。良好的心肺耐力对体育运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5.力量素质
答: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完成多种活动的基础。
16.最大心率
答:指人体做极限运动时的心搏频率。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最大心率=220-年龄。
17.靶心率
答: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常用它来调节人体的运动负荷。
18.肌肉耐力
答:指一块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肌肉收缩的能力,与肌肉力量密切相关。
19.生物钟
答:是指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有一个固定的规律,就想中表那样有节奏地控制和调节着机体,使神经系统形成有规律的“动力定型”,使人体各部分保持其独特的协调节奏。
20.运动强度
答:是指锻炼时人体承受的生理负荷量。
21.恢复性原则
答:人体机能的提高是通过锻炼、疲劳、恢复、再锻炼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实现的。由于锻炼会使身体产生疲劳,因此,要想从锻炼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下一次锻炼之前必需注意休息,保证体力得以恢复,即为恢复性原则。
答:指当运动或静止站立时保持身体稳定性的能力。
二、简述题
23.心理健康一般有哪三个方面的标志?
答:1)人格完整,情绪稳定,有自知之明(25分);2)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正常(25分);3)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能切合实际地追求自己的理想(25分)。
24.体育锻炼对人体哪些系统有积极的影响?
答:1)对新陈代谢系统有影响(12分);2)对运动系统有影响(12分);3)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12分);4)对呼吸系统有影响(12分);5)对消化系统有影响(13分);6)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14分)。
25.什么是心理障碍性疾病?
答:是指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弱点的诱因作用下(25分),导致人们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的疾病(25分),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过敏症、狂躁症、行为与情绪障碍症等(25分)。
26.怎样维护健康?(说出5点即可)
答:1)坚持体育锻炼(15分);2)控制体重、防治肥胖(15分);3)保证良好的睡眠(15分);4)合理膳食,平衡营养(15分);5)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15分);6)顺应生物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15分);7)戒烟、禁毒(15分);8)节制饮酒(15分);9)避免和清除环境污染,保持机体与环境平衡(15分);10)加强个人的安全防范(15分)。
27.导致人体亚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1)过度疲劳(15分);2)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偏食、暴饮暴食等(15分);3)环境污染,接触过多有害物质(15分);4)人体自然老化(15分);5)缺乏运动(15分)等。
28.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尽管具体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但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锻炼效果,应遵循以下原则(3分):1)体育锻炼的FIT原则(9分);2)超负荷原则(9分);3)循序渐进原则(9分);4)安全性原则(9分);5)专门性原则(9分);6)恢复性原则(9分);7)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9 分);8)大小运动量相结合的原则(9分)。
29.体育锻炼的监控方法有哪些?
答:1)知晓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15分);2)运用心率来调控运动强度(15分);3)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调控(15分);4)防止过度疲劳(15分);5)对锻炼环境的监控(15分)。
30.增强肌肉力量、耐力有何重要性?
答:1)不仅可增加肌肉体积和提高运动成绩,且对健康有重要价值(15分);2)减脂肪和改善身体成分(15分);3)改善骨骼状况、推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15 分);4)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15分);5)有利于心血管机能的发展和提高(15分)。
三、多项选择题
31.目前我国三大类疾病主要包括( ABC )
A.生活方式疾病;B.心理障碍疾病;C.性传播疾病;D.感冒
32.运动不足病一般包括( ABCD )
A.肥胖症;B.冠心病;C.高血压病;D.动脉硬化症;
33.下列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哪些( ABCD )
A.心肺耐力;B.柔韧性;C.肌肉耐力;D.身体成分;
34.下列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有哪些( ABC )
A.速度;B.力量;C.灵敏性;D.神经肌肉协调能力。
35.肌肉耐力评价方法有( ABC )
A.一分钟仰卧起坐;B.仰卧起身;C.一分钟俯卧撑;D.台阶实验。
36.心肺功能评价方法有( ABC )
A.12分钟跑;B.台阶实验;C.肺活量测定;D.一分钟俯卧撑
37.柔韧性评价方法有( AB )
A.肩部柔韧性测试;B.坐位体前屈;C.台阶实验;D.12分钟跑。
38.健康中“五快三良好”中的“三良好”是指( ACD )
A.良好的个性; & & & B.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良好的人际关系; & &D.良好的处世能力。
39.常见的有氧运动方式有:( ABC )
A.步行;B.慢跑;C.骑自行车;D.举重
40.每周有氧锻炼( AD )次,不能使心肺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A.2次;B.4次;C.3次;D.1次
四、是非判断题
41.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没有疾病。( √ )
42.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边缘状态的一种身体状况。( √ )
43.健康实质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内容。( &)
44.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 √ )
45.体重不正常的持续上升为过度疲劳的症状之一。( & )
46.台阶实验是肌肉耐力的评价方法。( & )
47.神经肌肉协调能力是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 & )
48.12分钟跑是心肺功能的一种评价方法。( √ )
49.专门性原则不是发展肌肉力量、耐力的原则。( & )
50.增强肌肉力量、耐力与身体健康无关。( & )
一年级第二学期体育理论口试题、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概念题
1.向心肌肉收缩
答:是肌肉长度发生缩短的收缩形式,是力量练习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分为普通向心收缩和等动向心收缩。
2.等长肌肉收缩
答: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或是肌肉紧张用力维持肢体保持某一姿势时,此时肌纤维虽然积极收缩,但肌肉的总长度并没有改变,称等长肌肉收缩。
3.超等长肌肉收缩
答:是肌肉先进行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形式。譬如跳起落地紧接着再向上跳,此时股四头肌先在落地时离心收缩(被拉长),紧接着又立刻做猛烈向心收缩实现向上跳起。
4.肌肉延迟性疼痛
答:在一次活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或是隔了较长时间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但肌肉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以后,故称为肌肉延迟性疼痛。
5.磷酸原供能系统
答:这个系统是当ATP分解放能后,磷酸肌酸立刻分解放能以补充ATP的再合成,这一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因此也称非乳酸能系统。但这个系统持续供能时间很短。
6.乳酸能供能系统
答:当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时间持续较长后(超过8-10秒),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已不能及时供ATP补充,于是动用肌糖原进行无氧酵解供能。这一系统供能不需氧,但产生乳酸堆积,故称乳酸能供能系统。
7.氧运输系统
答:氧运输系统由呼吸系统、血液与心血管系统组成。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并运送到各器官组织,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力的制约。
8.每搏输出量
答:心脏每搏动一次向血管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健康成年人每分钟心跳约75次左右,心脏每搏动一次大约向血管射血70ml,即每搏输出量为70ml/次。
答:心脏射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即为血压。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10.最大吸氧量
答: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到最大能力时人体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标志一个人氧运输系统功能的强弱。
11.肺活量
答:指尽最大可能深吸气后作尽最大可能的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健康成年男性肺活量值大约3500-4000ml,女性约为2500-3500ml。
12.运动性疲劳
答: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后出现的正常疲劳对身体并无损害,而且正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性信号或称保险阈。
13.活动性休息
答:当局部肢体疲劳之后,可通过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的肌肉的体力恢复,故称为活动性休息。
14.自我概念
答: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答:是指体育学习情景中,所体验到的紧张、不安、恐惧、忧虑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情绪。
16.特质焦虑
答:指一个人具有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
17.状态焦虑
答:指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并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认知焦虑、身体焦虑和自信心三种表现形式。
18.表象演练
答:是指个体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所有感觉在脑中对过去经验进行重现或再创造的过程。又称想象训练、念动训练、心理演练等。
19.交互抑制
答:当个体产生焦虑性反应时,要求他产生一种与之相对立的肌肉松弛反应,这样可使焦虑反应的强度随之减轻,这种现象称之为交互抑制。
20.动作技能
答:是指通过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方式。
21.动作技能的迁移
答:是指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已经学会的新技能对原的技能的保持起积极作用。
22.动作技能的干扰
答:是指业已掌握的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会阻碍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或者学会了的新技能影响了原已掌握了的技能。
23.模糊目标
答:是指一些不具体的目标。如“尽最大努力”、“再好一点”。
24.行为目标
答:是指一个人要完成技术动作的标准。如某人的目标是将400米跑的成绩提高1.5秒。
25.明确目标
答:是可测量的、数量化的目标。如“我这周五,投篮效果要达到每分钟命中10个”。
二、简述题
26.怎样预防和缓解肌肉延迟性疼痛?
答:缓解:⑴热敷(15分);⑵伸展练习(15分);⑶按摩(15分);⑷口服维生素C(15分);⑸针灸、电疗(15分)。
27.哪些因素可提高最大吸氧量?
答:有氧锻炼是增进最大吸氧量的最有效措施,在锻炼时应掌握⑴运动强度应适宜,可用心率来掌握和控制运动强度(25分);⑵一次锻炼时至少持续运动5分钟以上,也可根据健康状况及锻炼基础延长到15-20分钟甚至30分钟以上(25分);⑶锻炼频度为每星期锻炼至少3次(隔天一次)(25分)。
28.引起运动性疲劳有哪些因素?
答:⑴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25分);⑵精神意志因素(25分);⑶体内能源贮备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25分)。
29.加速疲劳的消除有哪些对策?
答:⑴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15分);⑵活动性休息(15分);⑶采用一些物理性恢复手段(15分);⑷营养合理补充(15分);⑸心理调节(15分)。
30.影响运动能力发挥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⑴喊叫声(25分);⑵竞争(25分);⑶暗示和激励(25分)。
31.比较磷酸原供能系统与乳酸能供能系统的特点及异同。
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⑴当ATP分解放能后,磷酸肌酸立刻分解放能以补充ATP的再合成(25分);⑵这一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20 分);⑶系统持续供能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此系统供能能力仅能持续8秒左右(20分);⑷供能能力的强弱,主要和绝对速度有关(10分)。
32.锻炼对心脏有什么良好的影响?
答:生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脏的重量、直径、容积均比一般人大(60分),心脏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15分)。
33.简述锻炼对呼吸器官的益处。
答:经常锻炼能使呼吸肌力量增大(15分),胸廓活动性加强(15分),肺泡具有更好的弹性,肺通气量增加(15分),使呼吸器官得到锻炼与增强(15分),有助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15分)。
三、多项选择题
34.人体运动系统是由下列哪些组成?( BCD )
A.心脏;B.206块骨;C.关节;D.400多块肌肉
35.人体运动时ATP的消耗最终由下列哪些能量物质补充?( ABC )
A.糖;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36.下列哪两项生理因素和肌肉力量大小无关?( BC )
A.肌肉生理横断面; & &B.肌肉内脂肪成分;
C.肌膜和结缔组织; & &D.肌肉收缩前初长度
37.对肥胖而想消耗体内多余脂肪的人来说,应选择哪些运动合适?( ABD )
A.健身慢跑;B.较长时间散步;C.短距离快跑;D.健美操
38.锻炼时,脂肪作为运动能耗比例逐渐增加的运动,应符合下列哪两项条件?( BC )
A.强度大;B.强度较小;C.持续时间长;D.短时间
39.下列哪些能力和乳酸能供能系统能力并无直接关系?( ABC )
A.绝对速度;B.耐久力;C.肌肉力量;D.速度耐力
40.下列哪些因素与发展有氧供能系统能力并无密切关系?( BCD )
A.人体心肺功能;B.肌肉力量;C.泌尿系统功能;D.消化功能
41.最大吸氧量除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影响外,还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 ACD )
A.训练水平;B.肌肉力量;C.疾病;D.遗传
42.氧运输系统由下列哪些器官系统组成?( BCD )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血液;D.心血管系统
43.下面哪几项不符合健康成年男性肺活量值?( ABC )
A.1500~2000毫升;B.2000~2500毫升;
C.3000~3200毫升;D.3500~4000毫升
四、是非判断题
44.整理活动中,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有助于预防肌肉酸痛的发生。( √ )
45.肌肉的弹性成分是肌纤维。( & )
46.增进最大吸氧量主要宜进行无氧运动。( & )
47.肌肉力量与发展有氧供能系统能力关系密切。( & )
48.速度耐力与乳酸能供能系统能力有直接关系。( √ )
49.两人肌肉粗细程度相似,则两人肌肉力量大小一定相同。( & )
50.肌肉酸痛(延迟性疼痛)是由乳酸堆积引起的。( & )
天津市红旗南路延长线天津理工大学主校区体育中心 邮编:300384
版权 2016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部.保留所有权利.POWERED BY 6GREEN下载费用:9 元(CNY) &
&&&&&&&&&&&&大一 体育理论课考试题库含答案
其他行业热点推荐
大一 体育理论课考试题库含答案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元(CNY)
资源描述:材物 111 共享资料 序号 第一、二、三、八章 单选题 考试内容 答案 1 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育用于广义时,通常就是指 D A:竞技体育 B:体育教育 C:健康教育 D:体育运动 2 根据目的、对象和社会施予的影响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可由哪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A A: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B:学校体育、健身运动和娱乐体育 C:学校体育、健身运动和娱乐体育 D:学校体育、娱乐体育和群众体育 3 学校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它 D A:既是社会体育的前期教育,也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B:既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 C:既是娱乐体育的补充,也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D: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 4 学校体育在解决与之有关的各项任务中,应以下列哪项任务为中心? B A: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B:增强体质 C: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D: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5 学校体育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下列哪四种组织形式? B A: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辅导及体育运动竞赛 B: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运动竞赛 C:体育讲座、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运动竞赛 D: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社团体育活动及体育运动竞赛 6 竞技体育欲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力、智力与运动才能,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首先应建立的基础是 A A: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B:掌握基本技术技能 C: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D: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7 在原始社会,体育与生存需要之间的天然联系,主要表现在 A A:谋生与防卫需要中 B:宗教与祭祀需要中 C:娱乐与游戏需要中 D:战争与掠夺需要中 8 经原始教育提炼和改进后的身体运动,由于增添了强身手段,使之有可能通过提高各种身体效能和活动技巧的训练,为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本领提供了方法。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 B A:强身健体 B:维持生存 C:消遣娱乐 D:技巧训练 9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体育在学校所起的教育作用,集中在下列哪一方面 D A:发展身体素质 B:掌握运动技能 C:获得体育能力 D:培养体育素养 10 体育作为一种传播体育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及培养社会公德俄方面所起的教育作用,是要教育人们 D A: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B:成为社会体育活动家 C与社会保持一致性 D:树立个人奋斗目标 11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 他的作用出表现在学校这个特定领域,也深刻影响着 D A:政治领域 B:军事领域 C:经济领域 D:整个社会 12 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下列哪些方面的需要? C A: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B:提高生物潜能的需要 C: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增强体质的需要 13 体育的经济功能,最初是由体育本身的发展,间接通过提高国民的身体 C 材物 111 共享资料 素质,在转化为 A:精神意志力 B:社会感染力 C:生产劳动力 D:政治鼓动力 14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政治之间有哪些联系 C A:体育与政治无关 B:体育是超政治的 C:体育与政治有关 D:体育隶属于政治 15 体育的经济功能,有下列那个因素决定? B A: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B:体育与经济相互促进作用 C:国民经济对体育的合理投资 D:体育促进了劳动生产力提高 16 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 B A:传授知识,提高技能 B: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C:培养品德,提高素质 D:造就骨干,指导普及 17 体育课程是我国高的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使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 B A:唯一途径 B:基本组织形式 C:唯一组织形式 D:必修课程 18 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各高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 并由体育专长的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 B A:学习过程 B:教育过程 C:比赛过程 D:交流过程 19 素质教育是人整体发展的基本素质其内容包括 B A:品格、思想、能力、态度 B:品格、知识、能力、身心 C:品格、文化、技能、身心 D:品格、知识、技能、身心 20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C A:竞技体育 B:群众体育 C:高校体育 D:课余锻炼 21 神经基本分为感觉神经和 B A:中枢神经 B:运动神经 C:神经细胞 D:神经纤维 22 人体的肌肉分三种:平滑肌、心肌和 A A:骨骼肌 B:前锯肌 C:胸肌 D:快肌 23 外周的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神经传到中枢,经中枢神经系统分析、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从而感受温度觉、光觉、触觉、味觉和等。 B A:知觉 B:压觉 C:感觉 D:听觉 24 肌肉的收缩就是由肌动蛋白和什么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A A:肌球蛋白 B:压觉 C:感觉 D:听觉 25 氧的运输是靠呼吸和什么来完成的。 D A:能量代谢 B:物质代谢 C:新陈代谢 D:循环系统 26 氧的摄取与运输 氧气的摄取和运输是通过呼吸、血液和什么来联合实现的,生理学上称之为氧的运输系统 A A:血液循环 B:肺换气 C:新陈代谢 D:体育运动 27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什么两个方面。 A A:能量代谢 B:基础代谢 C:糖代谢 D:脂肪代谢 28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人体体温的维持和进行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但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的光能,也不能利用外部供给的电能、机械能等,人体只能通过体内糖、脂肪和什么的分解获得所需要的能量。 A A:蛋白质 B:水 C:新陈代谢 D:无机盐 材物 111 共享资料 29 当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要时,运动中所需能量即由糖和什么的有氧氧化供给,称有氧氧化系统。 A A:脂肪 B:蛋白质 C:水 D:无机盐 30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按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人工作状态、什么疲劳和恢复过程。 B A:赛中状态 B:状态发挥 C:稳定状态 D:赛后恢复 31 在运动疲劳后,饮食中要有充分的糖和蛋白质补充。如果是长时间的锻炼或训练,也可适当食用一些脂肪。此外,维生素 C、 B1、 B2、 A、 E和什么的补充对疲劳消除也有重要作用。 A A:无机盐 B:水 C:肌酸 D:氨基酸 32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体质,什么是被公认的,并得到了社会的应有重视,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以及体育的心理效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A A:增进身体健康 B:增加身体新陈代谢 C:延年益寿 D:娱乐身心 33 体育运动由于项目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运动过程中的克服困难,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会给人以多种多样的刺激,从而丰富人的情绪体验,并且刺激越丰富,情绪体验就越多、越强烈、和什么,这也是体育运动吸引力的所 A A:越复杂 B:越快乐 C:越激动 D:越高 34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它的作用有:引起和发动个体活动;指引个体选择活动的方向;调节功能,即维持、加强或制止、什么某一活动。 B A:增强 B:减弱 C:消失 D:强烈 35 参加体育活动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力量、 ( )、耐力素质,解除脑疲劳,促进和保持良好的睡眠的需要。 A A:提高速度 B:提高弹跳 C:增强身体免疫力 D:增加食欲 36 学生在体育教师设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或锻炼,由于情境的不同,效果会有很大差异。例如,同一教材内容老师组织教法丰富多变、新颖,学生就感到有趣,愿意学。反之,学生就可能兴趣黯然,不愿意学。所以教师应创造问题情境,引起期待心理,满足其好奇心,就可诱发其学习和锻炼的 ___。 A A:内驱力 B:外驱力 C:动力 D:兴趣 37 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锻炼意志力,培养开朗的性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A A:加强注意力 B:增强体质 C:增强身体免疫力 D:增进身体健康 38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 ( ),超量恢复也越明显。 A A:消耗过程越剧烈 B:消耗过程越小 C:消耗过程越大 D:消耗过程缓慢 39 脂肪被消化成脂肪酸, ___、胆固醇等,能与钾盐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胶粒,通过小肠绒毛被吸收入血液。 A A:甘油酯 B:类固醇 C:蛋白质 D:无机盐 40 物质代谢过程可包括营养物质的 ___与吸收、中间代谢和排泄三个阶段。 B A:食物摄取 B:消化 C:物质转换 D:后续代谢 材物 111 共享资料 41 影响肺活量测试结果最显著的因素是 A A:体重 B:身高 C:年龄 D:性别 42 计算肺活量体重指数时,肺活量单位为毫升,测试时保留__ A A:整数 B:小数1位 C:小数2位 D:小数3位 43 影响肺活量测试结果最显著的因素是 B A:身高 B:体重 C:年龄 D:胸围 44 把单项指标的单项分值相加计算总分,根摒总分评定等级,分为: A A:优秀( 86分以上好( 76分~ 85分)、及格( 60分~ 75分)、不及格( 59分以下) B:优秀( 85分以上好( 75分~ 84分)、及格( 60分~ 74分)、不及格( 59分以下) C:优秀( 86分以上好( 71分~ 85分)、及格( 60分~ 70分)、不及格( 59分以下) D:优秀( 81分以上好( 相关资源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453|
上传日期: 17:36: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理论课教案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