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大家帮忙重新鉴定申请书一下我买的这支是竞技浮漂还是,适合

[转载]关于浮漂
选漂的概论
选漂。由于钓鱼运动的发展和钓具的不断更新换代,过去桶形浮漂明显不如现在长身细尾漂的市场份额大,而棒槌形细尾漂逐渐取代了过去桶形浮漂。通常浮漂价格在5元——200元的在各渔具店琳琅满目,钓友们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去选择某一价位和某种品牌的浮漂。应该说,低价位的浮漂和高价位的浮漂在用法上都是一样的。但产生的作用却有很大差别。在不讲究的钓友心目中,无所谓好漂劣漂,到时候鱼能拉着跑就行了。如果想对钓技有追求的话,选漂是最关键的。一支材质、工艺都很好的浮漂,一般市场价都在40元——80元之间,再贵的浮漂那就是特殊工艺、特殊材料或故意炒作。一支优质浮漂,当你完全调好目数后根据水温的变化,浮漂的变化一般不会超过五分之一目,这是在技术允许范围内的。如果水温不变,调目是不变的。
【转帖】整理
1、&掂:把一支浮漂放在手掌上轻轻掂一掂,轻若无物者为良品!&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COLOR="#浮漂制作大师们或有些名气的生产厂家,一般在选材和做工方面都比较注重,并以此作为价格卖点。比如巴尔杉木浮漂的材料,上等边材与普通芯材的价格差老多,同体积不同等级木材的重量也差老多,还有后来的脱脂及浮漂成型技术也会影响浮漂的最终重量。选用好材料和精密的加工技术,主要目的大概都是为了给浮漂减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同体积的浮漂质量越轻,浮力越大,灵敏度较高。所以,上手先掂一下浮漂的轻重,或可作为判断浮漂性能的第一道关。
俗话说,无比较就没有鉴别。平时您可以拿普通浮漂与较名贵的浮漂做一下比较,把别人用得好、或自己觉得好用的浮漂份量记在心里,再买漂的时候,就有数了!&掂在手上感觉压手或砸手的浮漂(夸张点:象掂一支圆珠笔),不能说不好,特定鱼情时说不定它照样好使。但一般来讲,轻漂比重漂好,是多数人的经验。(&
&&&&-塑料空腔浮漂掂起来很轻,且便宜,有些江湖钓友用得比较习惯。做工较好不轻易渗水的塑料漂,动感强烈应是一大特点。粗漂尾的大号塑料漂,能配载很大的铅重,利于野外抛竿和牵直线组,但因漂尾粗而且又是空心的,虽可承载较大的饵重,但不利于小信号的表现。因塑料浮漂本身自重过轻,又缺乏本质内容,所以相对来说稳定性较差,信号不太真实。羽梗、轻木等材料制作的精品浮漂,集灵敏度与稳定性于一身,信号真实准确,对玩得比较在乎的钓手们来说,必然有些偏爱。且因造价较高,营利空间较大,也是得以被人大量炒作的原因之一吧。
浮漂轻了灵敏、重了稳定,可以用来作为第一道手功衡量办法。其实轻如鸿毛的感觉中已经有一定重量含在内了;等您真的感觉一支浮漂放在手里比较沉重时,可能已经过了!还有不该说的一点:某些浮漂,选材将就,漂身超重,性能较不适合某些钓友的灵敏追求,但厂家却可用减少涂层厚度来予以弥补,这种浮漂掂起来不重,短期使用没问题,灵敏度也不错。但其耐用度和可性方面较差可就难免了,如果漆的弹性再差点,无意中碰撞一次,漂身可能就有裂痕了倒也难怪,咱都想买根漂儿玩它一辈子,人家还卖谁去呀?&
2、担:把浮漂横担在手指上保持平衡,以观察支点在标身的大概位置,来判断浮漂的整体重心。
内行的朋友曾经告诉我,浮漂重心也是浮漂性能方面很关键的一项。一般来说,重心点偏高的浮漂,信号较活泼,动感强,重心偏低的浮漂则相对稳定,翻身较快。早期的孔雀羽软尾浮漂,由于漂身分片粘接工艺所限,以一根细碳芯通体形式为多,后来的巴尔杉木浮漂,为减重和工艺需要,漂尾和漂脚是分别从两头插进漂体后进行粘接的。因此,漂脚和漂尾的粗细及插入深度,就成了浮漂设计制造方面挺讲究的一环,因为它关系着浮漂重心,并由此决定了浮漂的基本性能。根据不同漂形和用途需要,重心偏高或偏低,是有一定限度范围的,如果一支浮漂只求翻身快,一味地通过其它手段降低浮漂重心,那这支浮漂很可能要付出损失自身灵敏度等方面的代价。浮漂的浮心位置通常是在漂身最粗断面附近,重心应在其下,这样才能保证浮漂在水中站得直立得稳。早期我曾用过几支伪劣浮漂,翻身后立不直,永远是歪的!这应该是重心与浮心位置重叠,甚至颠倒所致。廉价的某些浮漂,如果漂脚太轻,漂尾又太粗太重,可能会出现头重脚轻的胎里醉。
&&还有一点是浮漂翻起后与水面的交接、暂停位置。设计比较好的浮漂,不论长身短身软尾硬尾,翻身站立点是在身尾结合部;下沉速度均匀流畅,利于动态信号的扑捉,人看着也舒服。某些问题浮漂(设计不好或限于模仿),翻身后先往下栽,咕咚一下栽到漂尾几目,而后又回弹起来有些浮漂的自身动作更是怪态频出,二次下沉速度忽快忽慢,或有许多天然塄坎!这样的浮漂估计您用着别扭,鱼也钓不美。这些都与浮漂的尾、脚配重及二心位置不合理有关&3、摸:以前挑选浮漂时俺多凭眼力,如今眼花了,所以摸功见长!
漂身:用两或三个手指捏住漂身,来回感受一下漂身涂层,另一只手轻轻转动漂脚,如果感觉有点象摸玻璃又象摸绸子,光滑平顺不黏手,说明漂身漆的质量好,过水阻力小。如果手上能感觉到有类似气泡般疙疙瘩瘩的阻挡;或者漆虽然光亮,但手感却很涩,摸上去不顺滑,就不是很好的漆。好的巴尔杉木,尤其是经过脱脂处理后的材质,很轻也很软,用手微微弯折漂身,就能试出来。看起来漂白、且是透明涂层的巴尔杉木浮漂,漂身却很硬、难以弯曲的,起码用的不是弹性涂料,无意中的撞击,漂身漆容易炸裂。去皮孔雀羽浮漂,软身是一大特点,能轻易弯曲。芦苇浮漂,基本是硬身的,不易弯折。结合部: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尖,分别捏住漂身和漂尾的结合部、或漂身漂脚结合部,另一只手转动漂脚,同时右手微微上下滑动,感觉一下两个结合部位置的接合及涂层质量。没有阻挡,感觉很平滑的,说明质量比较好。
&&漂尾:同样可用两个手指来感受涂层的平滑度,软尾漂的漂尾应属标准件,做得比较细腻;但也有质量差的,摸上去有间段(黑格目)的挡手感觉。硬尾漂尾多是浮漂成型后才进行涂装的,工艺好的手感就好,质量差的会感觉很粗糙(滑尾质量也有不同)!&
&&浮漂的漂尾部分要与水面衔接,涂层质量决定了浮漂受表面张力影响的大小和信号准确度,尤其低温条件下或北方大棚里用的冬钓小漂,漂尾质量更关键!
即使是涂层质量比较好的漂尾,在使用前最好能用洗涤灵之类的清洗剂仔细清洗一下(注意一定温柔点,最好朝外一个方向,以免损折漂尾),去掉上面的油腻。在家里用调漂桶测试新漂时,尤其是冬钓小漂,随意平衡现象难免,目数定不稳,来回变;您用洗涤灵清洗一下漂尾再试试,可能就好多了。
大棚用的小浮力冬漂,初次使用前还可用牙膏挤在手指上,轻轻打磨漂尾一遍(不要用布打),然后再用洗涤灵清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尽量降低阻力系数,削弱由水温低表面张力大所导致的随意平衡现象。质量一般的新漂,如果一上手就拿来钓大棚,忽高忽低定不准调钓目数,会把您搞晕。
4、瞄:漂身漂脚漂尾笔直一条线,是大家都明白的选票常识,好象不需多聊。
瞄的方法是左手托漂身,右手两指捏漂脚,朝向一只眼睛,然后旋转漂脚就像木工师傅刨木条的瞄法类似,观察整支浮漂的直度(同轴度)。漂身的同心度比较关键!如果只是漂尾前部稍微有点弯(漂尾根部不能弯),有可能是运输或存放不当所致,回家用水蒸汽嘘一嘘还能矫正。软身漂漂身容易弯,如果没把握矫正的话,最好还是选根儿直的!歪漂也能钓鱼,但总不如直的好!一套三支或五支的浮漂,多用纸盒式包装;单支浮漂,有的是用背面广告纸板、前面塑料套装的。上述包装方式不宜用来久放浮漂。最简单廉价的单支细塑料管包装,平放在家里,浮漂反不易弯。如果您只有几支浮漂,钓鱼时装在有机玻璃漂筒里带着,可避免损伤;回家用洗涤灵清洗漂尾后,竖直插在泡沫板上,便于欣赏,也不易弯曲。
浮漂挑选,绝不仅这掂、担、摸、瞄四个字就能表达全面,朋友们必有更加实用的经验,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 各种标用途
粗短身软尾浮标——适合钓翻身(翻身快、一二下摆间隔慢、适钓控层),
粗短身硬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翻身快、下沉也较快),
短身短尾浮标——翻身最快、适合钓水皮,
长身细硬长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快鱼(可逮截杀、抓停口)
小号细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底层滑鱼(可钓得很钝)
细长身短软尾浮标——适合钓底层轻口滑鱼(以去皮孔雀羽浮标为最佳、苗子自己改造)
急收肩(端肩膀)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涮口滑鱼(下沉快,回升慢)
竹脚短身细硬尾浮标——立起快(较碳脚)到位也快,
(实心与空心尾的区别):
实心尾:苗子比重大于水、信号幅度大;苗子长、下降快、适合钓中上层及底层轻口等。
空心尾:苗子有浮力、降迅平缓、稳定性好,适合钓底层轻口滑鱼及动水等。
常用的淡水钓浮标应分四大类:长身软尾、长身硬尾;短身软尾、短身硬尾。它们分工各有不同:
长身标稳定性好,适合钓底;长身软尾适合钓滑鱼,长身硬尾适合钓快鱼。
短身标灵敏度好,适合钓浮;短身软尾适钓鱼讯极弱之鱼,短身硬尾适钓浮打快鱼。
孔雀羽受温差变化后的膨胀度比巴尔沙木要大,应首选巴尔沙木浮标。
钓浮通常得用6-7号的大漂。3-4号的白鲫漂因浮力较小,很难控制饵大饵小。
通常4-5号即可。
3.大漂/小漂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对象鱼和水深。如白鲫,因其要求特别灵敏,且饵和钩都很小,用“小鱼儿”3-4号即可,但用来钓罗非似乎就太“娘娘腔”,要我说就有种“小白脸”的感觉。因为罗非饵粒和钩通常要大得多。此外,水深也是重要因素。我通常以1.5米为标准。1.5米以下的,通常以小号漂为多;1.5米以上,特别有时在3米水深时,大号漂是唯一选择。因为这不但可以缓解钓深时,饵粒半水被小鱼抢走的麻烦,而且有利于缩短沉底时间。但是,用大号漂仍然应特别注意灵敏度问题。可大可小时,应小。
4.孔雀翎/巴沙木
如果仅从经久耐用方面考虑,后者比前者好。但要注意巴沙木漂的漂脚有两种,一是细碳棒,另一则是连体木脚,后者不小心容易在装插时弄断。灵敏度上,前者可能比后者要好些。
5.空心/实心尾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二:浮力和视漂的容易度。空心尾浮力大于实心尾,因而理论上其灵敏度要小于后者。但实际如何,看你的感觉和爱好,因为理论未必一定实用,且对结果的影响见仁见智。如果不是专业比赛的话,可能未必有明显的差别。因为休闲钓场鱼的密度通常有限,是难以比速度(尾数)的。值得一提的是,实心漂尾很细,看起来当然不如空心漂容易。这点,对于经常使用4.5米长竿,或对象鱼为白鲫以外的其他鱼类,或大风/阴天的钓友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钓底可选用软尾,如遇鱼吃食很轻,或鱼比较刁滑,可选用长身小号硬尾漂。钓浮可选用短身硬尾浮漂
浮漂的选择方法浮漂是垂钓时必不可少的配件,浮漂的选择使用直接关系到垂钓时获鱼量的多少。所以如何选择浮漂成了关键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垂钓时选择浮漂的一些零碎的观点介绍给钓友,望各位钓友能给于指正。台钓使用的浮漂属于立漂,现在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浮漂:
浮漂的分类:
按形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漂身,一种是短漂身;
按标示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硬尾漂,一种是软尾漂;
按材质可分为:孔雀羽、巴尔沙木、化学合成等;浮漂的选择:
在选择浮漂时如要灵敏度高一点的就选择硬尾短漂身的浮漂;入要稳定性高一点就选择软尾长漂身的浮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选择浮漂应根据当时所垂钓的水域、鱼情、季节、鱼种和天气来选择浮漂。如:所垂钓的水域为平钓池塘(按天收费),鱼种以鲫鱼为主,季节为夏季晴天微风。这时应选择长漂身的软尾漂。因为这种情况下鱼开口较好,摄饵时信号比较稳,同时小杂鱼也比较多,长漂身的软尾浮漂可以过滤掉小杂鱼的拱食信号,反映到浮漂的信号多为鲫鱼摄食信号,浮漂下钝一目或上升一目提竿中鱼率较高。如果选择短漂身的浮漂,因其灵敏度较高,所以就不能过滤小杂鱼拱食的信号,这时浮漂多反映为左右晃动或者上下跳动,信号杂乱无章,提竿中鱼率很低。
再如:所垂钓的水域为养殖塘(按斤收费),鱼种以鲫鱼为主,季节为冬季晴天微风。这时应选择短漂身的软尾漂。因为此种情况下鱼开口较小,摄食动作幅度不大,小杂鱼因季节原因也不会强食鱼饵,短漂身的浮漂灵敏度较高,可以反映出鱼摄食时的微弱信号,而软尾漂的稳定性又比硬尾漂要好,所以此时选择短漂身的软尾漂是明智的选择。浮漂的选择就介绍到此,总之选择浮漂时应记住短漂身的灵敏度高,长漂身的稳定性好,硬尾漂的信号传递灵,软尾漂的信号传递稳。根据实际垂钓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垂钓的浮漂。
竹脚翻身快,打浮或钓接口;碳纤脚阻力小,利于下沉钓底;长脚短身重力上移,放大讯号。
学习和实践台钓多年,为调漂的问题也纠结了很长时间,现在觉得只要原理弄明白了,调漂也是比较简单的事,不用搞得特复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先想好要用多少钓目,正常取3~4目,这样既好观察,需要调整灵钝时上下也有余地。初冬早春需要灵敏时可以钓1~2目;风浪较大,为防止浮漂被波浪压下去,可以钓5~6目或更多些。
2、根据鱼饵重量(指在水中的重量,平时没事试几次就有数了)、散落快慢决定调钓差,从而设定调目(调目=钓目+调钓差):
调钓差就是调目减去钓目的差。台钓找底,正常情况下是要求长子线上的钩饵躺底,短线上的钩饵轻触底,所以调目可以看作两部分组成,去掉两条子线后铅坠压到位的目数减去两个钩重压下的目数;钓目也可以看作是两部分组成,铅坠压到位的目数减去短子线钩饵对短子线的的拉力所产生的目数。单饵重大于单钩重时,把短子线的钩看作悬浮,而饵重看作要分出一个钩重的量代替长子线钩重压下对应的目数以到达调目,剩余重量分配为调钓差形成的浮力和地面的承载力。调几钓几(如调4钓4),钓不灵不钝的状态,正好是鱼饵对短子线拉力为一个钩重,短子线上的总拉力正好是两个钩重。调整浮漂灵钝就是调钓差形成的浮力和地面对短子线单饵的承载力两者的一增一减,相互转变,这才是灵钝调整的基本原理,它形成了以下两个公式:
短子线拉力=两个钩重+调钓差浮力
地面承载力=饵重-一个钩重-调钓差浮力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按以下情况选择调钓差:
红虫、蚯蚓、很轻的膨化鱼饵,调钓差为负,-1~-2目;
钓小鲫鱼:调钓差0~3目,拉饵选小,搓饵选大;
钓大鲫鱼:调钓差2~5目,也是根据饵重而定;
钓混养:大鱼想钓,鲫鱼也不想放过,调钓差5~8目,有时散落饵可以钓钝点,要求稳定一段时间,等鱼试探、品尝,也排除小杂鱼干扰;
专攻大鱼:应该钓得很钝,子线弯曲点,直至可以钓底坠跑线。要知道,如果子线绷紧了,大鱼吐口气都能使浮漂下沉一二目的。
以上只是大概地给个参考数,具体还是要根据饵大小、粘散性、水底软硬、钓法等综合因素取个合理数。
其实钓组灵敏的关键在于漂小、坠轻、线细、钩轻、饵轻,调目与钓目的设定为次要因素。灵敏度够用就行,不能过分追求,不然会失去其它的有利条件。比如,换用小号浮漂,灵敏度是提高了,但到位就更慢,降低了效率,也增加了杂鱼截食时间,而调钓差大了,鱼吸食时钓线更容易挡嘴,浮漂浮力反牵引作用使鱼饵更不易入口。
3、垂钓过程中的灵钝调整:
看到动作提竿就上鱼为正好;钝口漂亮却不上鱼,或动作多,或刚钩到鱼就跑鱼,排除钩线漂选用不当等因素,过灵;不出好钝口、动作少、标慢慢往下阴、溜鱼过程老跑鱼,过钝。4
]3 o, Y, Y% n6 s. D$ B" g$ n. y
4、对付淤泥老塘:往下拉点漂钓灵点(改钓目,可调范围小),还不能解决问题就剪点铅皮(改调目,可调范围大),或者干脆用单钩挂饵调漂法调漂。还有个关键是把饵的比重调轻点。
5、校漂:钓一小时后、换不同的钩以后、有疑虑时等情况,应该把漂拉下来看看调目是多少。
6、对付走漂:视走漂严重程度而定,优先考虑保持一定的浮漂灵敏度。
&#9312;调、钓高目;
&#9313;换用大号的浮漂;
&#9314;坠上铅皮剪下点,短子线上加个比剪下的稍大的铅皮,钓目增加几目;
&#9315;钓底坠跑线。
7、还有两种很重要的浮漂运用,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浮漂使用:
&#9312;底坠跑线:用于抗走水或底层杂鱼干扰。无钩调平水,钓4~6目,缩短子线,钩加大1~2号,打开坠上面太空豆5~10厘米。
&#9313;钓滑铅:对付小杂鱼太多,饵难以到底。最小的标,加很大的铅,短子线,钩大1~2号,打开坠上面太空豆5~10厘米,不打满竿,提住浮标落钩。
叙述精确调漂1.
先任选一支漂,到钓场,漂插进漂座,钩上不要挂食,漂座*近铅皮座(确保半水),抛竿下水,增、减铅皮使漂尾出水小于全目一目。比如,你的漂尾全目是九目,你就让它出水八目(在水里,往往最后一目与漂身的最上面的锥体混为一体,避开它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换一个说法:手中的漂尾一共有九目,你就先空钩、半水调八目。全目如果是六目,那你就调五目,这是第一步。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任选一个钩挂食,食的大小按你平时的习惯,食要尽量做得粘一些,食不容易化,看漂才准确,抛竿下水,看此时漂尾还出来几目。比如此时漂尾还出水三目,就是说刚才那一个食把漂压下去了五目(8-3=5)。
若再双钩挂食,再抛竿下水,此时漂尾就不会出水面来了。因为一个食要压漂尾五目,两个食就要压漂尾十目,而你只调了八目漂尾,两个食中有二目重力由地面承载。
以上就完成了对漂的认识,就是说,你手中的这支漂,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食能压五目。不同的漂有不同特点。死板搞调4调2,道理说了一大堆,可怎么能适应各种漂去钓鱼。
找底.把浮漂大概按水深调到位(按常人智慧这总可以做到吧),双钩挂食抛竿进钓点,如果漂尾露不出水面就把漂向上移动一小段(不要一步到位,只动一小段),再双钩挂食抛竿进钓点,反复几次,直到漂尾刚好出水一目多一点就行了。这个过程就叫找底,底找到了窝子也打好了(前面抛了好几竿都挂了双食,并且都留在了你的钓点里,这叫提食做窝)。说不一定最后一竿你的漂像有点异常,你得赶紧提竿,鱼上钩了!
结果是:调8钓1。怎么回事了?浮漂对钓饵提供了7目的浮力,于是两饵中下饵触底,上饵悬空,地面下饵提供3目的浮力。把漂向上再移动一小段让漂尾露2目,则两饵中还是下饵触底,上饵悬空,但地面下饵提供4目的浮力。比较两中情况,鱼吃饵时,由于饵受地面的定力不同,对水面浮漂的影响程度不同,无疑前中影响大一点。也就是钓得比较灵。继续调....直至把漂向上再移动一小段余8目,两饵重力全部由地面承担,坠悬空;移动一小段余9目,两饵重力全部由地面承担,坠触底。钓钝、灵情况,你来分析吧。
5. 那么,增加铅皮,调5时,无论钓平水,还是钓几目,两饵肯定都触底。调?目,钓钝、灵情况,还是你来分析吧。
认识到这&#8213;&#8213;本质的东西,钝、灵钓,粗、精钓就由你掌握了,你想休闲、想用神钓,那是你的爱好。对各种漂的操作,不同重量饵的调漂,也应该可以运用自如了吧。
钓鱼调漂技术带饵调漂:
调漂时双钩挂饵,水线长度控制在饵球不触底、双饵悬浮。悬浮在水中的双饵,其自重已被浮漂的浮力平衡掉,自重为零,在水中飘飘忽忽的。鱼游近钓饵时,一吸一吐的水流都能带动钓饵移动并导致浮漂产生位移。采用这种方法调漂的人,从思想上来说,是在追求-种绝对灵敏,总是希望在鱼吃饵的第-动作中将其捕获。不过灵敏过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浮漂的虚假信号明显增多,翩翩起舞的浮漂,会搞得你头昏脑胀,无所适从。&
虽说带饵调漂会造成浮漂假动作增多,但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采用调灵钓钝之术即可化解假动作的烦恼。比如说挂双饵调一目,可以钓二目、钓三目,甚至可以钓五目、钓六目,只要浮漂有信号,大胆钓钝无妨。对钓者而言不怕浮漂乱动,就怕浮漂不动。&
不带饵调漂:&
不带饵调漂也可以说成空钩调漂。调漂时除双钩不挂饵外,其他地方同带饵调漂相同。这种调漂的指导思想是忽略饵重不计,垂钓时至少让一个饵球落底。这种调漂方法竞技钓爱好者们普遍使用。它的优点是灵钝共存,攻守兼备,对付滑口鱼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种调漂方法只是在竞技鱼池中钓鲫鱼时无往而不胜,在自然水域中钓其他鱼种则是胜败参半,并无绝对优势。无论是带饵调漂,还是不带饵调漂,都必须在双钩不触底的前提下进行,钩一触底,调出来的漂是不准确的,初学者在这一点上必须格外注意。
单钩调漂:
调漂之前将底钩剪去,只保留一个钩子。喜欢采用这种方法调漂的人,强调的是在垂钓时一定要让一只钩子卧在水底,另一只钩子触底,而且调钓之间不用那么绕脑子。此方法简单实用,为多数中老年人采用。
比如说,你习惯钓三目,那就单钩半水调到三目,忽略一只钩的重量,调好后再换上一副相同的子线。钓的时候让浮漂露出水面三目,此时底钩肯定卧底,上钩也触底。
实钓状态调漂:&&&
调漂的全过程一定要在实际垂钓的状态下完成。
  (1)在确定钓点后在钓点内调漂;&
  (2)用确定要使用的线组调漂;&
  (3)实钓时大线入水,调漂时也要大线入水。实钓时端着竿子钓,大线不入水的,调漂时大线也不要入水;&
(4)一定要在浮漂和线组充分吃水后(浸水半个小时之后)再调漂,否则对一支灵敏度高的浮漂来讲,可能会出现一两目的差距。
半水调漂:&
指调漂时双钩一定要处于悬浮状态,并非指水线是水深的一半。比如说在水深两米处调漂,并不是让你用一米长的水线来调漂,要真是这样调的漂,可能反倒不准了。因为在你调漂时,有一米长的水线自重没被算在配重之内,对一支灵敏度高的浮漂来说,可能会相差一目以上。&
指在正式调浮漂之前,先粗略地调整一下,然后边抛竿打窝子,边泡漂泡线,过半个小时之后再正式调漂;因为浮漂和钓线都有微孔,入水后会吸一定量的水,这种粗调的方法就是让干漂、干线充分吸水后再精调,确保调漂准确。&
微调:微调一般都是在调漂之后,实际垂钓中发现浮漂语言不太准确,而加减极少量的铅皮或上下微量移动浮漂。比如说,当你发现浮漂有信号,提竿却不能中鱼或经常发生一提竿就水底跑鱼现象时,你可以不调整铅重,只是向上移动三分之一目浮漂,即可起到微调的作用。也可以不动浮漂,只往铅坠里加一点铅皮,使钓目向上移动一点;如果开始时是调五钓三,加上小铅皮后变成调五钓二目半。这些方法都属于微调。&
指浮漂调整后与水面相交的平衡点在视标的高位。比如说调一比调二灵,调二比调三灵。但是这种灵是有条件的,并非绝对的,而且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说我调的是三目,挂的双饵正好使浮漂下沉到一目,此时双饵在水中的自重为零。如果改为调一目,挂的双饵与上面说的同重,那么此时的调三钓一从静态理论上来讲比调一钓一要灵。
因为这种调三钓一,其双饵因自重完全被浮漂的浮力所平衡,鱼轻轻一吸,就能把饵吸入口中。&
调一钓一时,双饵自重在水底除水对饵产生的浮力能减轻饵的一小部分自重以外,剩余自重是存在的,鱼来吃食,只有当它的吸力大于饵所体现的自重时,饵才会被鱼吸入口中。这样相比调三是比调一灵。如果双饵重仍是两目,现改为调四目钓二目,同上面的调三钓一相比,这两种方法双饵自重都为零,其结果是调三钓一比调四钓二要灵。因为调四钓二,浮漂露于水面的剩余浮力大于调三钓一的剩余浮力。而且第二目的视标直径可能比第一目要粗,如果按等长计算的话,第二目的体积就大于第一目。那么鱼用相同的力来吸饵时,调三钓一的浮漂所产生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都会大于调四钓二的浮漂。&
从这种角度来讲,浮漂调的目数越少(露出水面越低)越灵敏,反之就越迟钝。
调平水:指把浮漂的平衡点定在视标的顶端,让其与水面齐平。调平水分为空钩调平水和挂饵调平水两种。如果都是钓一目,挂饵调平水比空钩调平水要灵,其道理同第9条调灵中所说的道理相同。
就是上面所说的通过加减铅皮而设定的浮漂与水面相交的平衡点。如果你调整后视标露出水面到第三目,那你就是调三目。视标露出水面到第四目,那你就是调四目。
是实际垂钓时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设定钓目和垂钓中调整钓目,都是在调目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调整浮漂的灵敏度。
钓目调整的原则是--钓目低于调目为灵,极限为双饵离底(像调三钓一);钓目高于调目为钝,钝至铅坠触底(像调二钓肚根)。调几钓几则是以这个调目为基点的不灵不钝。我们在垂钓中要掌握一支浮漂的调整原则:调目为基础,钓目是修正。如果调目设定错了,再怎么调整钓目,效果可能都不理想,因为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是不可能修正出好的效果的。
浮漂平衡点:&
就是浮漂的“钓目”。当某支浮漂在线组配重后,静止在水面不动时,浮漂的示标与水平面相交的那条线就是该浮漂此时的平衡点。此时浮漂在水中产生的浮力同线组形成的重力是相等的,处于一种二力平横状态。
有人说我用的大铅坠小浮漂(意思是说铅坠重力明显大于浮漂浮力),怎么可能平衡呢?其实铅坠落底后大出浮漂浮力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所以只要把水线长短调对了,露出水面不动的浮漂同样处于平衡状态。
浮漂的平衡点,其特性是示标的任何点位都能成为平衡点,但是会随着线组配重的变化而改变。当加减铅坠重量,加长或缩短水线长度,更换重量不同的钩子、太空豆、插漂座、铅皮座、8字环,都会造成浮漂的平衡点发生变化。
特别是悬坠悬饵钓时,当钓饵溶散脱钩后,灵敏度高的浮漂会明显向上浮起。这就是原平衡点被打破,浮漂在寻求新的平衡点。当浮漂向上浮到一定位置不动后,新的平衡又产生了。
浮漂的重心点:
一支竖直在水中的浮漂,逐渐减去配重后,浮漂会因水的浮力逐渐向上升起,当上升到某点位时会出现倾斜的趋势,这时漂身与水面相交的点就是该浮漂的重心点。重心点偏上的浮漂,在水中的稳定性好,抗风力强,信号传递更准确及时。
全浮力点:&
浮漂示标的顶端,体现浮漂最大浮力的点位。全浮力点也是体现浮漂最大配重的点位。在实际垂钓中此点位也是浮漂剩余浮力为零的点位。&
剩余浮力:
当浮漂在水中处于平衡状态,静止不动时,露在水面上的示标部分被称为剩余浮力。露在水面上的目数越多,剩余浮力越大,反之则小。&
剩余浮力为零:当浮漂在配重作用下示标顶端也浸入水中,浮漂处于悬浮状态时,即浮漂的剩余浮力为零。当浮漂剩余浮力为零时,也是浮漂的全浮力体现。处于悬浮状态的浮漂,虽说处于最灵敏状态,但并无太大的实际使用意义,无需为提高浮漂的灵敏度,刻意追求剩余浮力为零。因为垂钓中浮漂的灵与钝所起到实际作用,是根据鱼情的不同和随时发生的变化,时刻在进行着正反转换,浮漂并非越灵越好。
漂的自身语言:当浮漂入水到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在此之间表现出翻身、站立、停顿、下沉、反弹、定位共六种自身语言。这六种自身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如果在此之间有鱼来吃饵,必然打破这六种自身语言的特定规律。
浮漂因鱼吃饵而产生的信号都是鱼讯语言。在浮漂定位之前出现的鱼讯语言有时非常不明显,很难掌握。只有当你非常了解浮漂的自身语言之后,才能区别其中的不同。&
浮漂的鱼讯语言分为降讯语言、定汛语言、次降讯语言三类。
降讯语言:&当铅坠入水带着钓饵和浮漂下沉的过程中直到钓饵沉到某一位置不动为止,在此期间有鱼来吃食,浮漂所表现出的鱼讯语言,属于降讯语言。此类鱼讯语言同浮漂的自身语言混杂在一起,若不用心观察,有时很难分辨。&
降讯语言又是手竿钓鲫中最丰富多彩的鱼讯语言,它给钓鲫爱好者带来的愉悦感同钓底看定讯语言有所不同,属另类享受。这种浮漂在运动(自身语言的表现过程)中的运动(鱼讯语言的出现),给钓者带来了一种飘逸之感。&
降讯语言的具体表现为,凡是浮漂自身语言的规律被打破(定位除外),即降讯语言出现(其他因素除外)。
此类语言出现在钓饵到位,浮漂处于静止不动之后。一般有下顿、上浮下顿、送漂、黑漂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钓底看定讯语言,不用像看降讯语言那样从浮漂一入水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为钓者心里清楚,在钓饵到位之前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一切都出现在浮漂定位之后。
次降讯语言:&
钓底鱼不吃食,出于无奈,轻轻拉动浮漂,带动钓饵离开水底做再一次下沉,引诱鱼来吃食(我把这种被动诱鱼的方法称为“被动荡饵”)。从钓饵离底到再次定位之间出现的鱼讯语言就是次降讯语言。
次降讯语言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浮漂被拉起后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下沉,如果超过此时间仍未下沉,说明鱼在饵离底的瞬间已把饵吸入嘴中
(2)当浮漂再次下沉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加速下沉。这是鱼在底部把下沉中的钓饵顺势吸入嘴中,拉动浮漂,造成浮漂加速下沉。
(3)拉动浮漂时,浮漂没能及时上浮。拉动浮漂的瞬间,鱼把刚要离底的钓饵吸入嘴中,牵制住了浮漂,使浮漂无法上浮.
几种浮漂与钓线的连接方法&
在使用漂钩垂钓时,浮漂是必不可少的。浮漂与钩线连接的要求是:固定牢靠,不会在提竿时往下滑移;便于调整,可以很方便地调整浮漂与钓线的相对位置。浮漂与钓线的连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气门芯连接:用气门芯连接浮漂与钓线是钓者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只要剪一段1~1.5厘米长的气门芯,将钓线穿入其中、然后将浮漂尾端的插接杆插入其中即可,调整时,一手持线,另一手捏住气门芯连同浮漂一起推拉。这种连接方法最简单方便,但只适应有插接杆的浮漂。
  (2)双胶管插杆连接:用气门芯连接,因其与钓线间摩擦力较小,或因气门芯老化,在提竿时浮漂易于下移而影响垂钓。而双胶管插杆连接即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取一段塑胶电线,剪成长0.5厘米两段,抽出铜丝,将胶管套装入钓线,再取一根之厘米长竹签,在竹签中部拴上浮漂,再将竹签插入胶管中。图示为连接有圆孔或金属环的浮漂,也可连接有插接杆的浮漂,但需将插接杆拴死。
  (3)双环活结连接:对于漂体较大,尾部有一圆孔或金属环的浮漂可用此法连接。先将钓线对折成双线,穿过浮漂尾部小孔,打上一个死结。然后把钓线在选走的位置上绕一个双环活结,放入打好的死结,拉紧钓线即可使浮漂固定。
  (4)浮漂与钓线的游动连接:浮钓时,一般采用漂体较大,漂尾有全鹰环或小孔的大中型浮漂,它可沿钓线上下沿动。连接时,先将一个直径5~10毫米的塑料小球穿在钧线上,再将钓线穿过漂尾的金属环或小孔。根据所选定的垂深度,在钓线的相应位置用多股尼龙线打一死结,以限制塑料小球向上移动。这种连接法,使得在用海竿远点甩投时,浮漂滑向坠子,便于甩投。
  (5)线浮漂与钓线的连接:线浮漂是将钓线穿过羽毛翎或塑料小球而成。在穿结时,如发现钓线与羽毛翎或通心球之间间隙较大,难以固定时,可加细竹签塞紧。每个漂体间保持几厘米距离。
冬天钓鱼如何调漂
转—冬天钓鱼如何调漂冬天钓鱼地活动量很小. 所以鱼地吃口是很轻. 几乎在半目之间. 一般来说本人基本看地是顶漂.
几乎不看黑漂。为什么呢?因为冬天地风相对较大. 随之浪就大. 看黑漂地话就可能被浪地假象所迷惑.
所以看顶漂[也就是送漂]地把握性大一些~!其具体地调整方法如下;   
一 在安主线地时候. 你最好用六颗太空豆. 先穿两颗再穿漂坐. 然后再穿三颗安上铅皮坐.
再穿上最后地豆豆系上八字环就成功了。使用方法;当你选择好一个水位较深地钓位时. 主线上地第一颗豆豆了不要动它了. 反之.
在选择了一个水位较浅地钓位时. 你地第四颗豆豆了不要动它了. 我们常把第一和第四颗豆称为记忆豆.
那就是你在回到第一个位置时直接把当中地两颗豆移到第一颗豆地位置了可以了. 反过来.
钓位置最浅地位置时把当中地两颗豆移到最下面地豆地位置就可以了. 有了最深和最浅地记忆豆来做参考. 当中地调值就不应该很难.
如果当中地调整你认为还不够精确. 可以凭豆豆留下地线痕来作参考。这样换钓位调漂是不是很简单?另外. 别忘记了下面还有两颗豆豆.
那是用来固定铅皮坐用地. 当中也有小巧妙. 就是你在固定铅皮坐地时候千万不要把铅皮坐用两颗豆豆来锁死了. 上面地豆豆最好是拉开两公分.
让铅皮坐可以自由地活动. 因为大家都知道铅皮坐又叫通芯坠. 让它活动可以减轻铅皮在水里面地阻力.
提高漂地灵敏度!  
二. 子线. 子线地长短决定漂象. 也就是子线地长短决定黑漂和顶漂. 一般来说. 8cm以内地子线顶. 10cm 以外地子线就黑.
冬天钓鱼不是台钓就不要用较长地子线5--7cm就可以了. 因为您用地是传统地钓法. 短子线对传统钓很适宜.
灵敏度较高。
三. 调漂. 既然是传统钓当然应该是用传统钓地漂. 正确方法是在原塘里面调平水. 意思就是在什么地方钓就在什么地方调.
因为每个塘地水比不一样所以会有一到两目地差异. 钓一目就可以了.
我的野钓调漂小技巧
调法:1、空双钩重铅找底。2、下拉浮漂是子线的两倍左右,空钩半水调平水。3、向上移动浮漂,直至露出两三目,即可开钓,看上鱼情况,适当加减铅,直至上正口鱼为合适。
调漂—找底过程&
1、先将浮漂调至铅皮座附近,通过减铅皮将铅坠的重力和浮漂的浮力找齐,并调出调目;
2、在底钩上挂一小块橡皮找底,通过调整浮漂找出大约的钓目;
3、双钩挂饵,调整浮漂找出精确地钓目。
介绍一个找底的新方法竞技钓法的找底,有很多种方法。如空钩找底,单钩挂饵找底等等。说来简单,使用起来却不大好掌握,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就更大了。在实际的垂钓过程中,有时觉得已经找到底了,而实际不是找过了,就是根本没到底。
下面我把我在垂钓时的习惯做法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把铅皮座上的铅皮取下包在双钩的下钩上(铅皮座上不留铅皮),入水调整到浮标露出水面与自己理想的调目相同。如设定调目为4目,就使浮标露出水面4目。但要注意调目要根据所选用的浮标、水情的具体情况而定。铅皮的重量要控制在比浮标的总浮力稍大一点,使浮标刚好能够沉底即可,太轻了沉不到底就失去找底了意义,太重了又容易陷入水底酱层容易增大找底误差。
  二、将铅皮从下钩取下后包在铅皮座上,向下拉动浮标10—20公分,(拉动前用一粒太空豆在大线上记录下浮漂的原始位置)用增减铅皮的方法调整浮标至理想调目(如4目)后,上钩单钩挂饵看浮标目数(如2目),此目数即可视为施钓时不灵不钝的目数(钓目)。
  三、双钩挂饵,并将浮标拉回至太空豆记录下的原始位置,此时浮标一般会高出单钩挂饵时所看到不灵不钝的目数(如2目)。继续双钩挂饵并下拉浮标,反复调整直至浮标露出水面2目。此时即是下钩触底、上钩离底的不灵不钝钓目状态。
另外,完成上述操作后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法是继续下调浮漂1目,此时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也应减少1目(如钓目是2目,这时应为1目),最后在上调浮标1目才算完成找底的全部过程。之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调整浮标至你的理想钓目了。
议“找底”的是与非几次看到有些钓友对“找底”提出种种疑问,找底找到2目挂饵过后为什么又不是2目而是4目、3目了?水下钩饵究竟是什么状态,是钓灵、钓钝还是钓的不灵不钝?&&&&
有人说:“找底——在垂钓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赛后当头脑清醒下来,想重新找找底,验证一下自己的怀疑所在。当他找到‘真底’后,可能会后悔不已地自责:‘钓狗*啊,离底还八丈远呢!’要么就是自嘲地说:‘早过底八百里了,浮标它能动吗!’这类故事在赛场上已成为保留节目”。“俗话说,学钓一年,调漂3年,找底5年,和饵10年”.。可见“找底”多么重要、多么神秘奥妙。
“找底”真的很难吗?要想解除困惑,缩短“找底5年”的漫长时间,很有必要客观正确认识找底的作用,同时还应该澄清一些流传的错误认识。
一,恰当认识和应用找底
所谓找底简单点说,就是找水深。找水深有下列几个好处:
1,在陌生的钓场,首先了解水深,便于选择钓位、钓组、钓法。调整调目应该使鱼钩在接近水底附近,尤其是在深水,减少水线长短重量对调目的影响。
2,在钓位前方前后左右多找几次水深,可以了解水底地势地貌,有利于选择钓点。
3,在使用个别调钓法时可以避免钩饵不到位、不到底。有人倡导“调4钓2”,由于没有顾到漂尾粗细和饵团大小,如果漂尾粗、饵团小,就有可能
“一场比赛完了才发现离底八丈远”。找底找水深,就可以避免这种调钓法出现的离底八丈远的尴尬。
4,还有,使用拉饵或者小饵,由于饵团很轻或者溶散很快,不能够精确调漂,不能够精确确定钩饵状态,这种情况下,通过找底可以确定钩饵大体位置&#8213;&#8213;在水底。
5,找底还可以帮助初学者简单调漂、方便钓鱼。在首先确定空钩调目以后,上钩挂铅皮、橡皮块、口香糖之类找底,使漂尾露出大约1目、2目、3目,然后挂钓饵钓鱼就可以了〔注意,挂饵以后的钓目可能与找底目数不一样,没关系〕。或者,直接挂双饵找底〔这是更好的方法〕,漂尾完全沉没,然后放长水线,使漂尾露出水面1-3目,OK!无论钩饵是什么状态、是灵是钝,反正钩饵在水底,难道说不能够钓鱼吗。有一些朋友就是这样操作的,我看也可以。尤其在野钓中,灵敏一点、迟钝一点都可以钓到鱼。要想再精确一些,也是可以的呀。在垂钓过程中,根据鱼情、感觉,或上或下调整浮漂,改变水下钩饵子线状态,达到你感觉到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最容易上鱼的状态。这一点十分重要。
要找水深,“找底”不必很精确,大概差不多就行了。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在鱼钩上添加一个什么重物(铅皮、大饵、橡皮块、口香糖),能够把浮漂全部沉没水下,然后向上移动浮漂使其漂尾露出水面一些就行了。搓大饵找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找底兼打窝。
这样的“找底”,需要5年么?——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二,澄清关于找底的一些错误认识
目前,存在一些关于找底的错误认识,不仅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而且把初学者引入歧途,疑问不断,如堕五里雾中。不破不立,只有澄清错误认识,才能够有清醒明白的正确认识,才能够走出迷茫。
1,错误观点之一—用橡皮块(或者其他重物)找底,找到钓目是2目,换上钓饵以后,钓目就是2目。
这令我想起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刻舟的地点与求剑的地点不相同,不顾变化,当然成为笑话。
你在钓鱼的时候,如果饵料溶散、或者把饵团换大换小,钓目还是不是原先的钓目?实践证明,钓目要发生改变。在钓得比较灵敏的情况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饵团大小轻重不同钓目就不能够相同。
橡皮块或者铅皮与钓饵并非体积重量完全相同,代换之后,漂尾露出的目数岂能一样(尤其是细漂尾)?何况,初学者使用的橡皮块、铅皮之类比较大,更加大了差别。遇到厚厚的淤泥层,必然过底,差别更大。怪不得经常有人发出疑问:“找底找到2目挂饵过后为什么又不是2目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橡皮块或者铅皮的重量“变”了!
找底找到2目只是表明水深在2目位置。而钓目是多少目,不是仅仅决定于水深,还决定于饵团大小、漂尾粗细、调目、鱼情等几个因素。不顾饵团大小、漂尾粗细,只是用水深确定钓目是不妥当的。应该明确认识,找底只是找到水深〔水深可以用任何目数标记,2目可以,8目、5目何尝不可〕,不能期望找底找到几目更换成饵团以后,钓目就是几目。
2,错误观点之二——找底能够找到水下钩饵状态,精确找底就能够找到水下钩饵的精确状态。有人确定调4目钓2目,说什么“钓灵,挂底钩,一钩悬浮,一钩到底;钓钝,挂上钩,双钩落底。”这就是“找底”找到的状态。你会信以为真吗?
下钩挂橡皮泥找底,找到2目的时候,上钩是空钩。很明显,上钩挂饵以后,增加了重量,漂尾要下沉,2目就不再是2目了;反之,保持2目,上钩饵就悬浮不起来。可见,用找底的方法去找钩饵状态是一笔糊涂账。上钩法或者下钩法重物是挂在一个钩上,而钓鱼的饵团是挂在两个钩上,不同因素很多,加上饵团大小、漂尾粗细的无穷变化,凭着找底方法根本不可能确定钩饵状态。所以说,找底只是找到水深,不顾饵团大小、漂尾粗细等等因素,企图只是用水深去确定钩饵状态只不过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调4钓2”,既可以用上钩法找底、又可以用下钩法找底,是吧?又出现问题了:上钩法“双钩落底”、下钩法“一钩悬浮一钩到底”。都是“调4钓2”呀,在钩饵大小、漂尾粗细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调目和钓目应该是只有一种确定的钩饵状态,哪有可能因为找底方法不同而出现大相迳庭的两种钩饵状态?这是最起码的常识问题吧。由此,也反证了找底找钩饵状态的不可确定。
如果相信了那些观点,使用那种找底方法,要想精确找到钩饵子线状态,莫说5年,就是10年、20年,永远也找不准确。根本原因:找底只是找到水深,只能找到钩饵的大体位置&#8213;&#8213;在水底。水深与钩饵重量、漂尾粗细、钩饵状态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根据“水深”这一个数据,张三用细漂尾、大饵、钓2目,李四用粗漂尾、小饵、也钓2目,他们的钩饵子线状态肯定是不相同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白水下钩饵子线究竟是什么状态。应该明白,钩饵状态不仅仅决定于水线,还决定于调目、钓目、钩饵大小、漂尾粗细。也就是说,要想确定钩饵状态,应该在调目、钓目、钩饵大小、漂尾粗细上面做文章,应该依靠调漂而不是依靠找底。
总之,所谓找底只能够找到水深,不要把找底的作用夸大,不能够依靠找底确定钩饵状态。确定钩饵状态应该使用正确的调漂方法〔调漂的方法很多,大多数都是钩饵必然触底的,可以应用〕。
还需要说明一点。有些人就是使用的上钩法、下钩法找底,钓鱼效果也不错。这说明什么?正如前面所说,只要找到了底,无论钓目是多少、钩饵是什么状态,都可以钓到鱼〔并不能说明钩饵的状态〕。如果改变观念,不迷信错误观点,正确调漂,钓效可能会更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申请自我鉴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