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五,怎样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

冯志强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冯志强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修炼混元太极之基本要领与步骤方法(转载)
修炼混元太极之基本要领与步骤方法
(本文刊登于《中华武术》杂志2014年第9期上月刊)
拳欲求其真,必先明其理,得其法。只有正确认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并在践行中使体现太极拳核心内涵的各项基本要领逐步上身,变为自己的本领,才能真正学会太极拳。否则,虽习练多年,也只能止步于缺乏内涵的“太极操”,而难入太极拳之法门。笔者恩师冯志强先生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系列(简称混元太极)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修炼混元太极在掌握太极拳共同基本要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体现混元特色的基本要领和修炼的方式方法。笔者愿以几十年学拳、修炼、传授、悟道所得奉献给广大混元太极的爱好者,以求共同提高。
一、练功筑基起好步
(一)调息养气
混元太极拳属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而调息养气则是内功的基础,无论是健身养生还是太极功夫都离不开它,因此调息养气是习练混元太极拳的第一门功课。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身养气法。冯志强老师传有一套专门练习松身行气的功法,简称放松功,是混元功的辅助功法。通过将身体各部位节节贯穿地放松,而使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能力加强,并使胸部气息下行至中丹田,再放松至脚下的涌泉穴而入地,是为人与地合。能放得下,方能提得起。太极拳的开合呼吸与空气由高压处向低压处流动一样,只有呼得彻底,清空腹腔,才能吸得饱满。放松功是一种优化人体呼吸方式,由后天返先天,简而易行的方法,是放松入门练太极的必须。
2 混元养气法。在放松功的基础上,通过在各种方位和角度上的圆形开合运动采集天地之精气,并将人身各部位的散乱之气,通过混合的圆形运动收归于中丹田,使天、地、人三者合一,来壮大丹田内气,此为混元功。混元功内容丰富,现代人练功时间有限,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练习。冯志强老师说,“拳可不练,功不可不练”,重点是指混元功。
3 活桩养气法。练习太极拳套路就是练习活桩。冯志强老师说,“练拳的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要求练拳时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按照练功的要领来调节意气的运行,壮大丹田内气,以增长功力。
除以上三种调息养气的方法之外,还有静坐养气法、站桩养气法等,都是由后天返先天的方法,或者叫“逆运”之法,所谓返璞归真就是从这开始的。练习太极拳的过程首先是修身的过程,未练拳、先练功,功助拳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属基础性的肢体训练。“筋长一寸,延寿十年”,无论是健身养生,还是练就一身弹簧力,舒展而有弹性的筋骨肌膜都是必不可少的。抻筋拔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练习。
1 拳外抻筋拔骨。初学者在学习拳术套路之前,应学习一些抻筋拔骨的单式操练法,来提高肢体的柔韧性。比如用伸肩摇腕,松肩探臂等活臂法来伸拔肩、肘、腕关节部位及周边的肌肉韧带,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用压腿、下腰、踢腿来伸拔髋关节周围的韧带而增强胯的活动能力等。另外,在每天练习太极拳套路之前,先做一些伸拔韧带的动作,使全身筋骨松开,有利于练拳时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地做好每个动作。
2拳内抻筋拔骨。练拳时,每个动作都要有伸拔之意,做到立体地对抻拔长,在圆的形态下大到极至。同时逐渐地将全身松开,而达抻筋拔骨之功效。在练拳初期,先练大圈舒展大方;待全身筋骨松开后,再练中圈无处不圆;然后再练小圈活而实用;最后练似无圈而有圈以达虚灵。
(三)放松致柔
放松是太极拳习练者永远的追求。这不仅因为放松难,更因为放松至关重要。太极拳界有“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的说法。显然,这“至柔之术”源于“至松之术”,无松必无柔。只有把日常生活习惯的用力方式产生的拙力全部放掉,全身心地进入太极放松态,才能轻灵地阴阳转换,才能进行内劲的整合和传导,才能做到以柔克刚。放拙力,生内劲,体现了道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可是,不少习练者误认为不用力就是放松,其实不然。所谓松开,就是立体地、放射状地向外松开。
练习放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各门派多有论及。本文所述“抻筋拔骨”为体松,“调息养气”为气松,然而不管有多少种方法,最重要的莫过于“心静神松”。心静而致神松,再引导体松和气松。这需要排除一切干扰,放下所有杂念和不良情绪,以进入“清静无为(不妄为)”的精神修炼状态。惟其如此,才能体悟到气沉丹田的松沉,抻筋拔骨的松开,节节贯穿的松柔和螺旋缠绕的松活。
“调息养气”、“抻筋拔骨”和“放松至柔”不仅是练拳前的必修课,而且是贯穿修炼全过程的筑基之法,不管走多远,登多高,只要练功练拳,都须臾不可或缺。
二、掌握要领入太极
(一)规矩塑型
世上万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陈式、杨式、或者其它什么式,尽管各有特色,但太极拳的身型规范基本一致。这是无数太极精英前辈们的共识,是最优化,最科学的太极形体规范。在学会太极拳套路,初步掌握松气松身的方法后,就应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身形规范来练习,即开始通常所说的“盘架子”。
1 头要顶。即下颌内收,两眼平视,用意念将头顶部的百会穴轻轻往上顶。轻轻一顶,顶窍开启,神意相会,真气归中。既凝住了神,又聚住了气,中气上通头顶,下达会阴,犹如树起帅旗,眼可观六路,耳能听八方。这就是太极前辈们所说的“虚灵顶劲”或“满身轻利顶头悬”。
2 身要正。身正则气顺、型稳、肢体协调。身为人体之中盘,又分三节,上节为胸背,胸要含、背要拔,即“含胸拔背”。胸微内含,中气自然下行至中丹田,含胸自然将脊背拔开。脊背骨节松开,中气贯于脊柱,方可力由脊发。身之中节为腰腹,前腹后腰。腹要内收,收腹方可行气,腹不收则中丹田之气难以下行至涌泉穴入地,并易外泄。腰为一身之主宰,虚实变化,内缠外绕都由腰起,拧腰、活腰、塌腰等,松腰是关键。“要想好,腰上找”,收腹松腰至关重要。身之下节为会阴尾闾,会阴要提,尾闾要收,做到“提肛敛臀收尾闾”。这是联通任督二脉的关键。身之下节与下肢形成连接,骨盆上端与腰椎连接,下端与两股骨头连接,形成髋关节。由于这个人体的结构特点,就有“言腰必及胯”之说。提肛敛臂收尾闾,使得胯开、裆圆、下盘圆活而稳固。
3 上肢要灵。通常人们将肩、肘、腕三大关节称为上三节(指关节是手型变化的关键)。肩关节因它的特殊生理结构成为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也是上肢灵活性的根本所在。肩关节依靠肌肉、韧带、筋膜、肌键等软组织的作用来完成它的功能。因此,应将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松开拔长,以发挥出它的最大能量。肘关节在运动时应保持沉坠的状态,松肩坠肘既能使胸中之气下行至中丹田,又能在运动中更好地发挥出进攻与防守的技能。所谓“手护脸、肘护肋”,在任何状态下只要肘部保持沉坠,即可快速回防而不凝滞。腕关节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最后要塞,无论是旋腕防守,还是推掌、切掌、按掌进攻,都得松腕沉坐而力聚掌根。因此,上肢动作形态应保持松肩、坠肘、坐腕的形体规范。
4 下盘要稳。下肢髋、膝、足三大关节称为下三节,是行拳走架的基础。“下盘”髋关节要松开与提肛收尾闾共同形成圆裆。裆圆则下盘成拱形而稳固,这是一身备五弓的第一张弓。裆松开的同时膝关节向里合,一开一合使裆部开而不散,裆劲自然合住而加强了下盘拱形的稳固。足踏地要稳,前后左右用力要均匀。拳谱云:“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故下盘三节中胯要开(圆裆)、膝要合、足要稳(正)。
(二)五弓齐备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不但定式要圆,一招一式的转化过程也要圆,是所谓无处不圆。圆的含义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是多方面的。
1 圆形,这是从形态上来理解的,而一身备五弓则是保证太极圆形的基础条件。武术界对“五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五弓”一词既指身体某五个部位成圆弧形,又泛指全身处处都成圆弧形,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整圆,即全身一张弓。从具体的五弓位置来看,说法也不尽相同。笔者以为(1)圆裆开胯,提肛收尾闾使下肢形成拱形为最基础的一张弓。(2)含胸拔背,收下颌,收腹,收尾闾使身体躯干形成一张弓。(3)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使两上肢形成一张弓。(4)左腿屈膝开胯,通过含胸收腹与右松肩坠肘掤圆成一张弓。(5)右腿屈膝开胯,通过含胸收腹与左松肩坠肘掤圆成一张弓。这五张弓形成一个整体,即为“一身备五弓,全身一张弓”。
2 圆满,要求努力做到内在心神、意气不断地充实,使身体处处具有弹性,并逐渐增强,不断充盈,而达太极内劲饱满。另外,混元运动的形态之美和运动要领整合一体的和谐之美也是圆满的一个方面。
3 圆活,这是从圆形动态功能上来理解的。任何圆的运动,轴心是关键,轴心要活而无滞。传导要通畅而无阻力,由丹田气启动的以腰胯而运的一身螺旋缠绕,环圈套迭的圆活运转,也是混元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三)心意引领
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拳架初具雏形。此时动作运行要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修炼混元太极拳须遵循的要领主要有:
1 心意主导,用意不用力。练拳、练功以心为主,意、气、神、形以意在先;中和元气随意而行,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冯志强老师多次强调“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而不是体力劳动”。这也是定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原因之一。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后天拙力,化去后天僵劲的关键。意到气到,气到力自然到,这是练习太极内劲的不可违反的程序。无论是松柔劲还是虚灵劲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2 拿住丹田,练功行气。练内功即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1)要虚灵顶劲,下颌内收,眼随手走;心中想到,手上做到,眼睛看到;同时意守上丹田,是为凝神。(2)要含胸收腹,气沉丹田;每做一个动作,即放松一次;同时将全身之气松归中丹田,是为聚气。(3)要开胯圆裆,收腹敛臀,始终提肛收阴;同时意守下丹田,是为炼精。于是进入炼精(精微物质)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中有实)的过程,最终炼成丹田一粒混元气。功成后,在行拳时身体就像大气囊,在心意的统领下,以丹田为中心,开时气由丹田输布四体,合时气由四肢回归丹田。一开一合,周而复始,气血自然旺盛,精气神自然充盈。(注1)
3 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这是练习周身协调的最佳方法。不仅是手脚腰身要协调一致,更重要的是意念、气息、神态、内劲与外部肢体动作要协调一致。心意一动,全身顺势而动,功久则自然虚灵,上下内外自然合一。
4 节节贯穿,势势相连。前辈名师说:“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节节贯穿是在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长的基础上,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内气在体内无微不至地运行。各大关节依次流转,并通过全身的螺旋缠绕,引领气血、肢体的蠕动。有了节节贯穿地蠕动方可称为“柔”。势势相连是在拳架招式非常熟练的基础上,阴阳互换,首尾相连,顺势而行,连绵不断,向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境地而努力。
5 腰胯先动,以身带手。混元太极拳是混合的圆形运动,其中有三大要素:圆心、动力和传导。腰处人体中节之中,是为圆心;以意念导引的丹田开合鼓荡之气,是为动力;节节贯穿的内气运行,是为动力的传导。于是,就能以太极之形运太极之气,以太极之气走太极之形,转换往复而混元一气。正如武禹襄先生所说:“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6 胸腹折叠,螺旋缠绕。这是混元太极的一大特点。现在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只知道胸合背开,而不知胸开背合;更有甚者,只知道手脚、上下肢的开合,而不知道胸腹腰胯这个连接上下肢的枢纽也要开合旋绕。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乃乾坤循环之道,五脏藏于胸腹,一身虚实在胸腹,一身缠绕由胸腹而运。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则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胯不做环形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循环,卫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营气不能贯通于血脉之中,势必使“亏者复圆,圆者更圆,练就丹田一粒混元气”成为一句空话。
以上几条要领经反复严格训练,熟练掌握后,其拳法、功力即可突飞猛进。
(四)阴阳相济
古人云:“太极者,阴阳也”。太极拳之阴阳哲理既简单又玄妙。简单者,开合呼吸而已;玄妙者,千变万化,穷毕生之精力难窥其全貌。练习太极拳是践行、体悟太极阴阳哲理的过程,体悟得越全面、越深入,太极功夫就越纯正。
1 阴阳互为其根。外形动作与内在神、意、呼吸互为其根,外形动作的开合呼吸与内在劲力的松紧刚柔互为其根(开时为紧、合时为松)。开中有合,开而不散;合中有开,合而不拘;开合互为其根等等。互根互换,生生不息。
2 阴阳对立统一。行拳时,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内必有外,有刚必有柔。练拳时,一定要找到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掩手肱捶式,前拳后肘,方向相反,力量对拔抻拉,平衡互济。云手式,上手护脸、下手护裆,一上一下顺逆缠丝,圆活照应而成整体。
3 阴阳消长互换。虚与实、刚与柔、进与退、开与合等都是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互换而变化的。混元太极功夫的增长,一方面是内部神、气与外形动作的对应而统一,另一方面就是在刚柔、虚实的不断转换中得以提升。练拳时要着重关注:开时寻找合在哪里,有一分开,必有一分合。紧时寻找松在哪里,有一分紧,必有一分松。何时紧,何时松;何处紧,何处松,需要细心掌控。在意念上,阴时要多关注阳,阳时要多关注阴,这样才能保证阴阳互换而不失平衡。这是心意用功的重要体现,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阴与阳的转换和平衡,体现在太极拳练习中的时时处处,不是仅用语言可以详尽的,而是要用身体去体悟,用心去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转换而提升。
三、整合升华修大道
(一)混元一气
混元太极是和谐整合一体的太极拳运动,可以说,和谐整合一体是其本质特点。然而在传授的初始阶段,老师的传授和学员的体悟都只能逐条进行,这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强化“和谐整合”的意识和体悟,即在心意的引领下,从周身一家、四肢百骸动作的和谐整合,到以内运外、内外一体的和谐整合;从内气鼓荡运化、丹田一粒混元气的和谐整合到精气神升华、性命双修的和谐整合;从人自身太极功夫的和谐整合到天、地、人在意念和气场上的和谐整合。这样,就可达到冯志强先生所说的“混元一气”的最高境界。(注2)
上述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要领整合所产生的效应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效应,而是由量变到质变,功力上大台阶的突破性整体效应。在习练整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此长彼短,此强彼弱的不和谐现象,但这是绕不过去的关口,只有靠意志、智慧和勤奋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还必须把各种修炼的方式方法也都相应地结合起来,主要是拳法、功法、养生法的结合,以及练法、用法、演示法、研究法的结合。
太极拳的修炼是全方位的,任何片面的狭隘的甚至是钻牛角尖的练习方法,都不可能练出纯正的太极功夫。
(二)由拳悟道
太极拳的习练是以“内功心法”为主的“性命双修”,因此称为修炼。可是,太极拳的修炼成功并非终极目标,而由此以拳悟道,从身心的修炼升华至人生的修炼,才是上乘境界。其实,“拳术之道”和“为人之道”是相通的,这两者有着共同的“阴阳中和”的哲理,有着共同的人的生存发展之道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修炼机理和方式。毫无疑问,感悟哲理,完善人生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而“由拳悟道”则有着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独辟蹊径之妙。(注3)
1 提升精神。长期练拳的奋发进取,攻坚克难会培育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身心双修”中滋养生成的旺盛的精气神,自然成为生活中精神面貌的常态。“心静神松”的精神调节功力会帮助习练者在各种场合下保持最佳心态,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和能力。
2 完善人格。“未练武,先修德”,在武德的感化、陶冶下,有利于既继承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又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义、仁爱”的情操。“立身中正”的拳术原则,可迁移为“正直、公正”的为人处世准则。“自然和谐”的行拳要领会启发形成待人接物“包容、和谐”的价值取向。
3 启迪智慧。在行拳中对“阴阳中和”哲理的践行和体悟,能引导学会辩证思维。每天进行整合一体的和谐运动,有利于形成从整体着眼的思维、处事方式。“拿住丹田”炼内功的机理,可运用到人生中对事理关键和枢纽的把握,以盘活全局。抛弃拙力求放松的道理说明,凡事只做加法未必正确,在许多时候必须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尽管修炼成果会因人而异,但实践证明,只要心存虔诚,由拳悟道,通过坚持不懈的人生修炼,势必能够提升精神,完善人格,丰富智慧,因而人生会更加精彩。
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华武术》2014年第01期上半月刊上的《内功修炼说丹田》一文。
2 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华武术》2014年第03期上半月刊上的《冯志强先生与混元太极拳》一文。
3 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华武术》2014年第06期上半月刊上的《武德传承今日谈》一文。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五、怎样修炼混元太极拳这一问题冯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中,从理论到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作了系统的论述。望广大爱好者,特别是习练混元太极拳的同仁们仔细研读。在此就我练拳练功的体会及我们南京地区学员在练习混元太极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具体阐述。1、明理懂法,寻求真知。明理,是要明白太极阴阳变化之理。懂法,是要懂得修炼的方法。太极之道起于宇宙,宇宙间自然变化的规律谓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转 五、怎样修炼混元太极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练混元太极拳对养生有效果吗?_太极_爱学艺武术网
> 陈式太极拳教学:简说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效
陈式太极拳教学:简说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效
分享者:|更新:
  混元太极拳,全称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由一代太极宗师、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武林百杰之首——冯志强(以下简称冯老)先生所创。混元太极拳融合了陈式太极缠丝内功和心意六合内功之精髓,直接表达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即以心意为指导,以丹田混元气为根本,依太极阴阳之理,经太极十三势的体用修炼,达到内外合一、混元一气的上乘功夫。实践证明,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效果好、见效快,对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缓冲压力,缓解大脑疲劳,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增强血管弹性,增强心脏和免疫系统功能等均有积极的疗效。下面我们简说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效。  简说混元太极拳之养生健身功效  一、混元太极拳简介  冯老现为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志强武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八十多个武术团体的名义会长、顾问或总教练。冯老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高徒。陈发科人称“太极一人”,是陈式太极拳第17代传人。胡耀贞人称“单指震乾坤”,是身怀内功绝技的心意六合拳名家。冯老深得二位先师的真传,集二位先师毕生武学之精粹及自身六十多年武学之研修,在其武功练达化境后,将陈式太极缠丝内功和心意六合内功之精髓与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有机地融为一拳,将武学与哲学、易学、中医经络学有机地合为一体,从而创立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该拳种直接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直接表达了太极拳内家拳的内涵真意。  混元太极拳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体系,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传播。目前,国内包括香港、深圳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混元太极拳组织,每年都在开展各种类型的表演和比赛活动。自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间,冯老曾出访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交流,所到之处,在与国外著名拳师过手中从无败绩,为国争了光,为武林界争得了荣誉。特别是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日本国内二十来个武术团体,自发改编成一个团体,称“冯志强太极拳研究会”。混元太极拳不仅在防身自卫方面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养生健身祛病方面也深受人们的信赖和美誉,很多重病缠身的人,通过练混元太极拳而康复。现在几十个国家都有冯老的学生和弟子。自2007年至今,北京混元太极拳总部已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今后还将陆续举办。  混元太极拳练功原则提倡:“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练功法则要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混元太极拳的很多练法都是秘传的,是古人练太极拳的本质练法,冯老现将其公布于世,此举不但为我们后辈怎样练好太极拳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类的健康事业立言立德立功。冯老的口头禅是:“我不能再贪污了,这是中国人的财富,我要把它教出来、传下去,让混元太极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二、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一)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的理论成果  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在大会的“太极论坛”上,有十几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其中有两篇论文对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功效的分析可谓突出其研究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出该项研究的实证性和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篇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运动技能及社区健康系教授、美国太极研究中心主任杨扬博士写的《用于美国临床试验的混元太极拳》。通过严格控制的对照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元太极拳有如下疗效:一是提高了生活品质,如杨扬博士在《太极拳锻炼的多方面积极效果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一文中,论述了通过6个月混元太极拳的锻炼,提高了精神与身体的交融,提高了心理健康和心、身、神活动强度和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三是减轻和控制疼痛;四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对此杨扬博士撰写了《太极拳提高了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文;五是提高平衡功能减少跌倒,对此杨扬博士在其文章中有具体阐述:通过两个月的混元太极拳锻炼,增强了腿部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使老人在身体平衡和腿部力量的指标测试上年轻了10岁;六是提高灵活性、劲力和运动的敏感性。  第二篇是由韩国高在植博士撰写的《混元太极拳放松功对肥胖症的运动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肥胖是21世纪“新种####病”之一,它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癌症等各种疾病。该文作者认为,韩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肥胖者。其实验对象是20岁以上的肥胖人群。第一次研究时间为22个月,选择对象为25人。第二次研究时间为11个月,选择对象为52人(共74名,中途退出22名)。参加混元太极拳放松功练习的参加者当中,有85%以上的成员恢复到正常体型,并意外地得到腰痛、生理痛、头痛、肩臂痛、膝关节炎等的改善效果。各种研究资料显示,根据现代体育学或医学领域中人类体能系统设计的脂肪减少方案,几乎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脂肪减少量的BIA指数只有-0.5±%而已。但是通过混元太极拳放松功练习30分钟后,BIA指数可减少-1.5%至-2.5%,其减肥效果差异非常显著。这次研究显示了混元太极拳放松功不仅对减肥有效果,而且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在医学、哲学、武术学、体育学、人体生命科学、人类脑科学等领域皆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实为对人类造福有所贡献。  (二)混元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案例佐证  1 混元太极拳与类风湿性关节灸  一位女士在2007年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自我介绍:“我叫牛秀荣,今年57岁(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曾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几乎不能走路,正常2至3分钟走完的路,我得走30分钟,北京及外地所有能去的医院几乎都去了,均未奏效。于是,我开始向冯老学习混元太极拳,两年来,经过冯老耐心指点与自己专心致志的练习,把痛经和类风湿病都练好了,是混元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她是德国队的太极拳教练。  2 混元太极拳与高血压、中风  房民:男,2008年51岁,山东淄博橡胶厂职工。2000年9月患脑出血而致偏瘫,左手指不能伸直、左脚面不能着地。住院时血压为230/135。2002年开始练混元太极,一年后血压降至160/100。练功四年,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当地人把他称为“混元专业户”。  3 混元太极拳与心脏病  郑州铁路局的退休干部赵春发(2009年72岁),在不到40岁时曾被国内的权威专家诊断为“心肌炎”、“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并被告知:治疗也只能维持生命,不可能完全恢复功能,并建议其全休。1981年,他跟随王长海老师习练混元太极拳,身体状况明显好转。1997年退休后,全身心习练混元太极拳,最终心脏疼痛完全消失。2003年秋天体检,只出现了“窦性心律”。他说:“是混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心脏病,结束了我长达29年的病痛折磨。”  2007年1月,他患“急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医院在会诊后下 本文作者:文治禄  了病危通知。住院前,他的血小板计数一直在0-4×109/L间徘徊,(正常血小板计数应为100-300×109/L)。住院三个月,血小板仅升至49×109/L,治疗效果不明显。于是出院回家,一边配合中医治疗,一边在王长海老师指导下加大了练习混元太极拳“丹田采气功”的力度。此后,血小板数值稳步上升并停药,八个月时,血小板数已达到111×109/L,恢复正常。连他的主治医师都不得不承认,是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起了决定性作用,并表示要向他学习混元太极拳。  4 混元太极拳与癌症康复  南京东南大学的张永福教授,2003年直肠癌术后化疗康复期间,发现肝部右后叶有转移病灶,经多次化疗,指标时好时坏。2006年手术切除30%的肝脏。此时,他开始向道云龙老师学习混元太极拳,每次化疗或手术后气力全无,他就按老师的叮咛,结合自身客观情况,全身放松,心神安宁,在床上练开合手,下床练舒缓的起势动作,使身体和气息上下相随。日复一日,呼吸由短促变得绵长,心跳脉搏由微弱变得强劲。随着动作的增加,身体关节的松活运动亦增加,原来的肩肘酸痛不知不觉中消退了,穿衣伸袖也不再需要别人帮忙了。随着身体一次次舒缓的开合运动,腹腔大手术肌肤缝合处的痛觉和抽紧感渐渐消失。他意识到这是混元太极拳事半功倍的效果。整整一年来,随着活动量的加大,他的体力和心理承受力也随之增强,精神饱满气色好,而且严重的睡眠问题得到改善,由原来每天3小时的睡眠延长到6小时左右。  但由于大手术导致气血亏损,易受外界环境或自身情绪的干扰,偶然血压也会波动升高。一遇这种头昏脑胀的情况,他就静心练一套混元拳或混元气功的部分动作,全身轻松后,随即自行测试,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张永福教授为了慎重确认康复一年来混元太极拳的效果,在执笔总结混元太极拳的功效期间,他特意做了一次血检,检查结果是:专项指标癌胚抗原参数为2.14ng/ml(正常值在0.00至5.00),呈稳定下降的趋势。他肯定地说:“是混元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5 混元太极拳与白血痛  南京的陶荣琴女士53岁,原曾在南京丝绒厂工作。1990年患白血病一骨髓增生综合症,住院每周输血200毫升,出院后每月还要输400毫升血。五年间一直在“住院——出院——住院”中挣扎。出院后她身体很弱,后来有幸接触到混元太极拳,就每天坚持练习,病状明显好转直至康复。她说,和她一起住院的二十多个同类病人中,只有她和另一个患者活过来了。  6 混元太极拳与高血压、糖尿病  哈尔滨的李馥女士:50岁,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会计。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练混元太极拳前,走路就像踩棉花一样,里倒外斜,血压为155/105-110。2009年4月开始向笔者学习混元太极拳,通过一个多月混元功的练习,血压降到140/90。她说:“以前,低压105至110,吃任何药物从没降下来过。”通过三个多月混元太极拳练习,她空腹血糖从原来的9,5至10.8降到了7.9至8,走路“踩棉花”的感觉也消失了。  三、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机理  (一)混元太极拳的传统养生健身机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它一直是人类提高生命质量的指导思想。但笔者认为:“生命更在于静养。”因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一致证明:太极拳运动是当今世界健身强体、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佳选择之一。而混元太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就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以静为主,以求无极为主。”其练功方法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贵在精神。不允许纵跳发力,震脚乱抖,避免外伤筋骨肉,内伤精气神,从而使练功者静心、放心、专心地进行修炼。混元太极拳练功方法体现出东方人“含蓄”的特点,也体现出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西方人喜欢张扬,应属阳;东方人善于含蓄,应属阴,阴阳结合,才能赋予“生命”完整的内涵。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把阴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是老子,阴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太极拳就是根据阴阳之理而创编的。太极拳一开一动为阳,一合一静为阴。太极阴阳构成天地、万物,太极拳中的动静、开合构成太极阴阳。混元太极拳要求“静极生动”,当“静极”丹田生出“动”来,能用意念指挥丹田、气血随太极13式“动”起来,也就意味着人体的经络打通了。古人讲:“丹田一开百脉皆开,丹田一合,百脉皆合。”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一旦经络被打通,它的养生健身祛病效果就要高于其它运动效果。在“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李连杰的师父吴彬先生在“名家讲坛”中说,外国人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而混元太极拳是内外结合的运动,是经络和武术结合的运动,是高档次的运动,它的养生健身价值要高于外国人说的那种运动。  混元太极拳的练功方法是:以心意为统帅,以丹田为核心,以经络走向为依据,以缠丝混元圈为基本内容,以松沉圆活为手段,以养生健身、技击实战为目的。着重养气、采气、行气、运气,旨在生元、培元、壮元、混元。在丹田混元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气,按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最后达到“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丹田元气补上去了,也就是肾气补上去了,肾气足了,经络通了,正气自然上升,浊气自然下降,养生健身效果自然增强,这就是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效果甚佳的原因所在。以冯老为例,现已83岁高龄,仍旧神采奕奕,便是证明。冯老以推手实战而著称国内外,但孰不知,冯老的推手和实战的功力和威力,主要来源于几十年来的养气、采气、行气、运气、“丹田一粒混元气”的“积蓄”。  (二)混元太极拳的现代养生健身机理  美国等70个国家的抗衰老医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疾病主要来源于负面压力,而负面压力的作用结果就是使自律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即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度,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抑制,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失眠、健忘、便秘、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韩国高在植博士通过11个月的研究表明,混元太极拳具有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平衡的功能。他认为,现代人95%以上患有自律神经失调,通过混元太极拳的练习,可明显改善这些症状。  笔者通过两年多的研究表明:混元太极拳可明显调节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加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进而达到生理平衡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保持稳定性即“稳态”,那么,对失眠,健忘,手脚冰凉、麻木,便秘,疲劳综合症等亚健康状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包括癌症康复等,均有明显疗效。这种“稳态”就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祛病效果的最佳状态。西方著名学者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时生理表现为一种“稳态”,一旦这种“稳态”被破坏,就会引发各种疾病。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拉脱维亚总理伊万斯·戈德马尼斯携子及拉脱维亚驻华大使、中方随同人员一行十几人,专程到北京武馆向冯老学习混元太极拳,也正是出于对其卓著的养生健身祛病功效的向往。  总而言之,不论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案例看,还是从传统与现代养生健身机理角度分析,对于中老年人或脑力劳动者来说,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价值超过其它种类运动的养生健身价值已是确定无疑的。
论文写作技巧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猜你可能喜欢的
推荐太极专题
太极热门文章
太极最新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混元24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