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太极图怎么用ai做啊是怎么做的吗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从太极图看何为中华传统美
——任京生在“菲莎文化讲坛”上所做的讲座
文字、图片在《都市报》连载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太极图看何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在讲座前我做了一个调查,我从网上随便找了六幅图让大家举手表示美还是不美。
第一幅图是一幅厨房装修图,一半人举手认为美,一半人举手认为不美。第二幅图是模特秀,这是2014年具有争议的服装设计,设计者认为是最美的,而反对者却认为是失败的设计,在座诸位也是一部分认为美,一部分认为不美。第三幅是一位男士穿着露出屁股蛋的破牛仔裤。在座所有人都认为丑,但你要是跟那位穿着者说不美,他会打你。因为他认为美才会这样穿的。这说明美不美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第四幅是红花绿叶图,在座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只有个别人认为不美。第五幅图是一位女士穿红裙绿衣,在座大部分人认为美。第六幅是一位男士穿红衣绿裤子,大部分人认为不美。红花配绿叶本是大自然美妙的搭配,过去人们过节、跳舞也都是穿红戴绿;可是却有人说“红配绿赛狗屁”,认为那俗气。同样的红配绿,穿在女孩子身上,大部分人认为美;穿在男人身上,大部分人就认为不美,这也说明在颜色搭配上男女有别。
从以上调查我们得出结论,人们的审美观是千差万别的,同样一件东西,有人认为美,有人却认为丑,所以你绝对不能用自己的审美观去想象别人。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人们的审美观有这样大的差异,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寻找一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和赞许的美。从著名的黄金分割率1:0.618得到启示,有最美的长方形比例搭配,那有没有最美的颜色搭配呢?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美是千古流传,经久不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被这个民族普遍接受的呢?
下面我们就从中国道家文化的太极图出发,去寻根溯源,寻找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原始的传统美,大众美。
一个民族传统的审美价值观是一个很庞大宏观的课题,从一个小小的太极图中就能探出端倪吗?我用的是西方的研究方式。大家知道,中西方思维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东方式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宏观到微观,甚至重宏观,轻微观。中国人搞研究往往面面俱到,例如研究学校的教育,恨不得连学生食宿、教师待遇等等学校的后勤、社会工作都包含进去,再小的单位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从微观到宏观,特别重视微观,注重社会分工。西方人研究问题往往是找一个很窄很小的话题,然后一刀切下去,切得很深很深,最终得出一种宏观的感悟。
为什么要选择太极图来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的大众美呢?这来源于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的一门课——中华文明史。课上老师要求大家每人写一篇20页的论文,然后列出一些题目让大家去选择。我的习惯是凡事让别人先选,我最后捡剩。结果等大家选走了自己的题目后,我拿到手的是“太极图”。拿到题目后,我苦思苦想了许久,从太极图里能研究出什么呢?
在英语里有几大疑问词,通称5W1H,大家掌握了这几大疑问词后,研究任何问题就都有目标了。5W1H就是What——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Who——这是谁设计的?When——什么时候设计的?Where——在哪里设计的?Why——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图?How——是怎样设计的?
思考着这些问题,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太极图不就是一个徽标吗?很多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徽标,国家有徽标叫国徽,大学有徽标叫校徽,企业、协会有徽标叫司标,商品有徽标叫商标。而太极图,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徽标。
人们为什么要设计徽标?为的是要用一幅最简洁、最美观的图形来代表这个单位组织。这幅图不是随手画出的,而是经过众多人精心设计,千挑万选出来的。其必然包括两方面是最完美的,一个是内在美,一个是外表美。内在美就是她的形状结构最能代表那个单位组织的内容含义。外在美方面,人们看起来是感觉赏心悦目的。就像我们找对象一样,你一定要看对方内在美与外在美两方面,外表美是直观的,内在美包括她的性格、思想、品德等等。因此,太极图的内含意义一定是最能高度概括地代表道家文化,她的外表也一定是道家认为最美的图案。
有了研究方向之后,我就开始去图书馆、网上查资料。我发现,研究太极图内在含义方面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而探讨太极图外在美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这无疑给了我一次填补空白的机会。于是我的研究开始了。
既然太极图是道家文化的一个徽标,我们就要先搞清道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平时一提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佛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等。后来,其他文化式微,儒家、佛家、道家得到发展。到了唐宋,儒释道三教合一,发展至今。
这三教中哪一教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呢?我认为是道教。佛家起源于印度,主要是宗教学,是教育人们积德行善的。儒家是起源于本土,但主要包含了深刻的伦理学内容。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主流文化,是上层社会、统治阶层推崇的,引导人们济世报国,积极向上的。是对民众的一种教化。
而道家,不仅起源于本土,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本质、民族性、自然规律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包含了很深刻的哲学思想。所以说,你要想了解中华民族最倡导的行为方式是什么,就去研究儒家文化。你要想了解中华民族的本来面目,真实的精神风貌,就去研究道家文化。代表道家文化的太极图,其所表现出的外表美,就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取向。你把太极图的美研究透了,就知道中华民族最原始,最本质的审美价值观了。
下面我们就从5W1H这六大疑问词来进行探讨
What——太极图是代表阴阳(太极)思想的中国符号,是由黑白两色的半圆曲线组成。太极圆被分成四部分,每两部分组合起来,便成为一对阴阳双鱼。或者是由一个反S型曲线将一个圆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标记有一个不同颜色的圆点。
在西元前五世纪凯尔特艺术和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军服的纹章中都有这种类型的符号。这说明不仅中华民族认可这种图案,其他民族也认可。
&Who、When、Where——太极图据说是宋朝处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隐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曾将《先天图》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等人;种放又有传《河图》、《洛书》给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则传《太极图》给周敦颐。
从出土文物看,远古时期已有太极图的雏形,只不过到了宋代加以完善了。
太极图是什么样的一幅图,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设计的都查到了资料。而我们要重点加以探讨的就是Why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How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见太极图,如果不去深究,我们仅通过直观来看太极图,就会发现有如下之美:
黑白相间之美。
强烈反差、对立统一之美。
圆润之美。
曲线、流动之美。
&&阴阳首尾交合,循环往复之平衡美。
天人合一、彼此相含之包容美。
两性环抱相吸的和谐美。
大道至简之意向美。
给人以想象空间之朦胧美。
下面,我们就去探讨上述这些美所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天体之美。
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小农经济体系,农耕社会离不开日照,人们必然产生对于日月星辰的崇拜。设计太极图时也必然按照星球的模样设计成圆形,而不是方形。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面对的就是白天、黑夜的转换,黑白两色就成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色。自古人们就对黑白两色和圆形具有一种宗教般的喜爱。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五彩缤纷,但最早的黑白照片反映出来的只有黑白两色,这是世界的本色。道家的思想精髓是崇尚自然,必然也崇尚自然之本色。
我们再看山川之美。山脉是连绵起伏的,道路是曲曲弯弯的,表现的是曲线美。
我们再看江河之美。人类泽水而居,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河都是九曲十八弯地曲折向前的,水面是波浪起伏的,水纹也都是曲线形的。均表现为曲线美。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大自然多么美,人们审美的焦点最终还是集中在人的身上。如果你要问一个人眼里什么是最美,最让其销魂摄魄的,那自然不会是风景、植物、动物,而是人类异性之美。太极图是男人创造的,异性美必然影响其思想,其设计中必然包含有对异性美的观察。
我们看这幅图,白色的脸庞配黑色的头发,人的头部像不像似一幅太极图?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是黄种人,脸是黄色的。可实际上,黄种人是西方人为了区别他们的皮肤,给我们所下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都是认为自己是白皮肤的,且都是以白皮肤为美的。我们看古诗中对于女性皮肤的描写,都集中在一个“白”字之上,如:
“肤若凝脂”,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古诗中经常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女性身体之白净、光洁、柔滑。甚至说“一白遮百丑”。
相反,描写头发,则集中在一个“黑”字,如:
《陈书·高祖纪》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鬒发如漆,其光可鉴”。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以乌黑浓密的头发为美。
这样一半白,一半黑,不就形成了一幅太极图了吗?
我们继续看人体之美。
人的眼睛即黑白两色,犹如两个太极图。古人描写美女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均为曲线形。古人描写美女细柳腰、水蛇腰,表现为曲线美。
见附图10:
从人种上分,地球上的人种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几种肤色。若再加以归类,可把黄种人归为偏白色,棕种人归为偏黑色,这样世上就黑、白两大类人种了。造物主是如此的奇妙。
植物有雌雄,动物有公母,人类有男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两情相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爱情是人类最动人心魄的感受。因此,把黑白两色以曲线形紧紧环抱在一起,不正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追求吗?如果把太极图中的黑、白两色比喻为男人和女人,自古男人就以阳刚为美,女人以阴柔为美,两性差异越鲜明,异性相吸便愈紧密。不光人类如此,自然界、动物界、南极北极等都是这样,阴阳相吸与相济。一幅太极图,把宇宙世界的发展规律都概括进去了。
见附图12:
下面我们来看太极图审美思想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太极图审美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显现的莫过于国画和书法艺术了。五彩缤纷的颜料早已被人们制造出来,而中国几千年社会却情有独钟地发展了黑白两色的水墨画。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举世无双,很少其他语言将文字变为艺术悬挂于厅堂之上的,而汉语的文字书写形式却变成了书法艺术令人赏心悦目。书法实际上就是黑白两色的搭配美,加上文字似流水般的曲线美。即使不识汉字的老外见了也都喜欢。太极图的审美思想与国画、书法等艺术的审美思想如此相一致。何以如此?这不是民族心理深层次对于黑白两色的钟爱吗?
见附图13:
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在于国画写意,油画写实。写意重在朦胧美。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是宋徽宗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叫学生作画,很多人都在古寺上下功夫,可是一位学生没有画古寺,却画了一个小和尚在深山老林中挑着一担水,使人们用意向去想象那座古寺,由此获得褒奖。从审美理论上来讲,朦胧美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意向美,中国国画正是在追求这种最高境界之美。
从国画写意,西洋画写实看出,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更注重朦胧美。朦胧美的核心在于神秘感,给审美对象蒙上一层面纱,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古代诗词的魅力也在于此,写得直露了就失去其审美价值了。对人也一样,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让你一见钟情。可是一交往发现非常浅不薄,一览无余,很快也就失去魅力了。人们穿衣打扮也是这样,敞胸漏怀,赤脚穿个拖鞋满街跑,都被认为是粗俗不美的。保持神秘感,是保持长久魅力的秘诀。
从性学上讲,性是需要遮掩的,性的吸引力在于其神秘性,若一切都裸露无遗,其吸引力也就降低了。从人类进化史上看,当原始人类从地上站立起来,开始会使用工具的时候,最早用遮羞布遮起来的就是最性感、最隐私的部位,因为两情相悦的基础就是审美感,让对方感受到的一种朦胧美是最使人愉悦的美。
见附图14:
不仅国画、书法如此,中国人发明的围棋也是黑白两色,整体上表现为黑白反差美。而棋子是圆的,表现为圆润美。
见附图15:
人类自身的美是人们审美的核心,太极图审美思想对人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人的穿着打扮了。中国有句话:“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穿衣打扮在人的外表美上占据着70%的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百姓的衣着就以黑白两色搭配为主。《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一书中介绍:宋朝时期“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远的不说,就以近的而言,民国时期的服饰可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个代表,而民国时期的校服和旗袍又为民国服饰的一个代表。先以校服为例。民国女生校服,上身为白色的襟衫;下身为黑色的长裙,脚下是黑色的扣绊鞋配白色的长筒袜;有些女生还在乌黑的长发上戴一副白色的发套。看上去就像似上(头)、中(身)、下(脚)三幅太极图。可见人们对黑白搭配的喜爱。不仅校服这样,民间服饰也多为黑白两色。
见附图16:
若民国离我们还是太远,就以当代各国校服来看,虽然五颜六色丰富多彩,但还有不少校服是以黑白搭配为主的。
见附图17:
舞台上、正式场合上的着装往往代表人们对服饰的最高审美价值。不仅中国,在日本、韩国、欧美等许多国家也是这样.
见附图18:
年纪大的人或许还记得文革时期不让人们追求美,人们服饰千篇一律地蓝色,看上去一片蓝色的海洋。后来人们发明了假领子,就是一个白布条缝在外衣领子里面,露出一点白,以为美。后来又发明了半截衬衫,买不起衬衫的人就买一个半截衬衫,露出一个白领子就行了。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服装越来越丰富多彩,但脚下仍以黑鞋白袜为主。舞蹈演员也多是这样。
见附图19:
旗袍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美不胜收,为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夸赞。旗袍的特点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女性身体的曲线,和太极图中表现的曲线美相得益彰。
见附图20:
或许有人说,西方葬礼为一身黑,中国葬礼为一身白,你说这美吗?这个问题提得好。纯白与纯黑在东、西方分别变成了丧服。人们也常用“黑道、白道”这两种纯阴、纯阳颜色来表示黑社会和腐败官场。这也正好印证了太极图的审美思想,完全的纯黑或纯白都是一种阴阳失调,不美的。必须要二者搭配、黑白平衡才显宇宙世界的和谐。就像水过多就变成涝,火过多就变成旱一样,阴阳平衡、风调雨顺才是人们期待的美好景象。用纯白与纯黑来作为丧服,也正好表现了阴阳两隔,缺失了另一半的痛苦心理。
见附图21:
有人说在西方国家不能黑皮鞋配白袜子,其实这只是针对男士。就像女人穿裙子很美,男人也跟着穿就奇怪了。男人要追求帅,帅是一种阳刚美。西方社会男士要黑皮鞋配黑袜子。女士则不同,合唱队、教会唱诗班的女孩子很多都是白上衣,黑裙子;黑皮鞋、白袜子,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也喜欢这种清纯之美。正式庄重场合人们的着装往往是黑西服、白衬衫。
说到脚下饰物,很多人都会疑惑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要裹小脚,男人为什么会特别注重女人一双脚呢?这实在是一个谜,若从太极图的阴阳观来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解释,那就是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男人至上的部位为头顶,头顶天为至阳,所以古人描写男人的阳刚常常用怒发冲冠,浓眉大眼,虎背熊腰,宽阔的胸膛等词汇来赞美男人的上身。女人至下为足,双足下立地,足为至阴,因此古人描写女人常常用三寸金莲,柳蛇腰,凌波袜,轻挪莲步等词汇来赞美女人的下身。西门庆调戏潘金莲最初不是摸她的脸,而是俯下身去捏她的脚。因此男人的脸面,女人的双足都在古人眼里很具审美价值。表现出一种大的阴阳反差。李楠甚至在《黑镜头:绝世金莲》一书中写道:“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
有文章分析,若要从外形上看,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酷似今天的高跟鞋。高跟鞋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让脚面略为凸起形成一种曲线美,犹如乳房不够突出就戴假乳的功能一样。西方社会发明了高跟鞋来展示女人脚的曲线美,而中国封建社会却残忍地把女人的天足生生地修理成了高跟鞋形状。
可是,当你看到图片上一双裸露的小脚畸变成四个指头骨折之后被翻压在脚底下的奇形怪状时,你会感到一种恐怖,一种惨不忍睹,你会痛恨封建社会对于女人的蹂躏。那为什么古代男人会爱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畸形脚呢?那是因为自古女人鞋袜是不脱的,就像当今伊斯兰妇女的面纱不能摘一样。小说《等待》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群护士想看淑玉的小脚,可淑玉给钱也不让看,护士们急切想知道为什么,淑玉说:“闺女,你不明白,脱鞋露脚就是脱裤子啊。”
那为什么男人鞋子要包脚面,女人鞋子是开口的露脚面的呢?如果如李楠所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那么袜子就具有了乳罩的功能。从古代的春宫图可以看出,男女行房事即使是赤身裸体,但女人的袜子却仍穿着。人的脚型毕竟不完美,包裹在鞋袜中就具有了朦胧美,似露又不露,给人以完美想象。
因此,从中国整个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服饰自古非常重视脚上饰物,注重鞋袜的质量。人们常说:“脚下无鞋穷半截。”鞋袜在人们的服饰中占据着一半的地位。女人要是穿了一双露了脚趾头的破鞋袜,那就是令男人们大倒胃口的。过去社会上骂女人,最难听的话就是“破鞋”。
古人也常赋诗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魏·曹植《洛神赋》);“几折湘裙烟缕细,一钩罗袜素蟾弯”(北宋·晏几道《浣溪沙》);“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北宋·苏东坡《菩萨蛮》)
见附图22:
人们可能要说,现代人追求时尚,每年都有不同的流行色,黑白搭配已经过时了。这话也对也不对。所谓时尚,不过是人们为了推广产品想出来的营销策略而已。你会真的今年喜欢这种颜色,明年喜欢那种颜色吗?时尚美和传统美就好比是主食和菜肴一样,人们穷困时只吃米面主食,没有菜。有了钱之后,就要吃各种各样的菜肴。但不管你吃多少种菜肴,每天必吃的还是离不开主食。这主食就好比是黑白传统美,菜肴就好比是花样翻新的时尚美。现在民间舞蹈虽然上身色彩鲜艳,但脚下仍以黑鞋白袜为主。脚下就好比是主食,上身就好比是菜肴。脚下为基础,保持传统美;上身变换花样,追求时尚美,就形成了主食和菜肴的合理搭配。
西方国家穿衣讲究天天换,主要也是上身的衬衣要天天换,裤子和鞋却不常换,似乎无意中也应了宇宙中这种无形规律。
见附图23:
从房屋建筑上也可看到太极图审美思想的渗透。古代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都是黑屋顶,白墙壁。这些黑屋顶,白墙壁的小屋像是人的头部,头顶为黑,脸为白,与太极图相得益彰。古代家居中很多家具摆设也选择黑白两色,如白窗纸,黑窗棂等。很多山水画中也都是朦胧薄雾笼罩之下的青山碧水之中若隐若现地现出一些黑屋顶、白粉壁的错落的小屋。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喜欢黑白两色的搭配呢?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喜欢一张一弛的生活,难忘爱恨交加的情感,喜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敏感寒暑交替的季节。如果人们仅是一种生活,即使每天都是舒适的,也会感到心理上的平淡乏味。人们不明白一些豪门出身的人为什么不愿意享受荣华富贵,却要反叛家庭去自讨苦吃,就是这个原因。人们的心理就像人的脉搏一样,是需要有跳动,有张弛的,这是人的本能需求。因此,只要宇宙有严寒酷暑,一日有白昼黑夜,人有喜怒哀乐,黑白相间的图案就永远会是最基本的流行色。人们感到反差大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比较悦目,比较能吸引人的目光,就是因为其反映了人们心理上需要有张弛的本能需求。太极图,正是把人们的这种本能需求通过一幅图集中地体现出来了。
见附图24:
不仅中国建筑如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很多也是黑屋顶,白墙壁。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日本、东南亚各国。
见附图25: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很多这样的建筑又表现出圆润美。中国古代社会盛行风水学,风水学特别注重家居布置。园林设计等要讲究阴阳平衡,布局和谐,要注重平衡美、和谐美。而江南的许多园林布局都讲究曲折迂回,曲径通幽,表现出圆润的曲线美。正好和太极图所表现出的美相对应。
见附图26:
太极拳打起来很好看,手、脚、身体总在画圈,很符合太极图审美思想的圆润美、曲线美。太极拳看起来很舒缓,柔软,但是柔中带刚,缓中有疾,阴阳结合,刚柔相济,甚至比纯阳刚的外家拳还要功力强大,威力无穷,因此被称为武术至尊太极拳。
见附图27:
太极图审美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对人的性格特征的审视。人们最喜欢的人往往是阴阳结合之人,例如:智勇双全,文武双全,才貌双全,德才兼备,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内方外圆,刚柔相济,侠骨柔肠,柔中带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等等这样的人。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什么深受大众喜爱,因为其表现的是在亲人面阴柔,在坏人面前阳刚这种阴阳结合之美。
见附图28:
阴阳观,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表层的行为方式,而且左右着人们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例如,中国人往往在感情上爱憎分明,在对人的看法上非好即怀,在人际关系上非亲即漠,使人际关系常常发生大的波动。对比中西方的人际关系,我们发现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令人陶醉的浓厚的人情味,一极是让人胆寒的残酷的窝里斗,常常是两极之间作大的摆动,不是窝里亲就是窝里斗,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昔日最亲密的朋友很容易就转眼间变成仇人。而西方式的人际关系则没有东方式那样的感情色彩,也没有那样大的摆动。这是一种钟摆效应,跨距越大摆幅越大,跨距越小摆幅越小。
为什么中国式的人际关系会有那样大的摆动?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强烈的爱常常容易转化为强烈的恨。然而,我们更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去寻找根源。如前所述的阴阳观对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直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很多人在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只注重矛盾的对立性,却忽视了矛盾的统一性。很多人在看到太极图时,只注意到经纬分明的非阴即阳,非黑即白的两极性,却忽视了黑中有白点,白中有黑点的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性;忘记了阴阳环抱的和谐性。这种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观的狭隘、片面理解,是培养人们非亲即仇、非左即右、非好即坏这样一种简单思维模式的主要原因。这造成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常常容易踩钢丝,走极端。要么,他就是好人;要么,他就是坏人。要么,我们是朋友;要么,我们就是敌人。在西方,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很富和很穷的人都在少数;极左极右的人也很少,持中间观点的人在多数。而中国是划分左派和右派,你想当中间派吗?那不行,那是立场不坚定。我们经常处在一种非左即右的摇摆之中,人际关系总是大起大落。我们虽然理智地认为黑白太分不可取,但我们感情上却一直褒扬爱憎分明,黑白分明,我们的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殊不知,这种偏激的思想模式给我们的发展道路带来多少曲折?
孔子可谓是对中国人际关系中的这种感情用事洞察较清的人,于是他提出了“中庸之道”,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要讲究不偏不倚,矛盾调和。可是一些人却对此产生误解,以为是要人们办事不讲原则,耍滑头,和稀泥。这又是人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实际上,世间大部分事物都是中间大,两头小,好人坏人都在少数,大部分人则好坏品性兼而有之。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对社会存在的不调和的现象的一种修正。
也有人认为,孔子自古就提出中庸之道,所以中国自古就是讲究中庸的社会。这又是一个认识误区。人们为什么要倡导一种精神?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社会欠缺而提出的;就像一剂良药,是针对一种病症而来的,有病才开药,无病不会开药。如果一种良好的风气已在一个社会蔚然成风,人们都习以为常了,还会专门去倡导吗?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是个礼仪之邦,那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礼仪现象就会让你疑惑不解了。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就代表那个社会的真实现象,实际上并非如此,主流文化往往代表了一种社会理想,而社会亚文化则更多地代表了那一社会的真实写照。主文化与亚文化也是阴阳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
在传统的人际关系上,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很多人对此也难以理解,以为君子之间关系非常冷淡,可殊不知此话的真切含义是:正人君子之间表面上关系不是太密,保持一段距离;但却能彼此心心相映,肝胆相照,关键时刻能召之即来,拔刀相助。而小人之间关系会非常密切,平常聚在一起说三道四,议论是非,可一遇利益冲突就彼此翻脸绝交,关键时刻各奔东西。“君子之交”的观点,正是因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常常有的“小人之交”和矛盾变数而提出的。
认识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观进行全面地认识,克服我们非阴即阳、非黑即白的片面的思想认识,改变我们偏激的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与人相处千万不要走极端,一会儿亲密得不分你我,一会儿又斗得你死我活。要减少我们人际关系中钟摆幅度,以使我们的社会关系变得祥和、稳定。
一幅太极图,包含了宇宙世界很多深刻的哲学道理,这是古代哲人对现实世界的精辟总结。当今社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大不同于以往的黑白世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世事变幻,令很多男女迷失了自我,分不清哪是美,哪是丑。不过中国有句老话:“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就像无论我们的个头再长多高,人变得再怎么聪明,都改不了黑头发、黄皮肤一样。传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是根植在民族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的,是不可改变的。了解一些传统的审美思想,可以使你“以不变应万变”,使你生活更美好,更和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做太极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