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机鱼沉底不动是什么情况况


图为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陈姣摄

  总面积150亩的鱼塘,却只有3.7亩水面里养着鱼,这样的鱼塘究竟是怎么回事?昨天,记者走访了位于靖江市东兴镇海镇村的一处水产养殖基地,见识神奇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这也是泰州首家“零排放”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基地。

  鱼塘污水近乎零排放

  3月27日,记者来到海镇村鑫源家庭农场,只见这里一片150亩的水产养殖水面上,设置了22条水泥槽“跑道”。每个水泥槽成长方形,长25米、宽5米、深2.5米,水面面积125平方米。水泥槽的四周用PC板覆盖,两端与池外的水面相通,并隔有一张渔网。

  靖江市农委水产站站长朱爱奇告诉记者,水泥槽总面积约3.7亩,槽内就是养殖区,其中还可用渔网进行再分割,养殖不同鱼类。“一个水泥槽就是一台‘跑步机’!”朱爱奇说,水泥槽的一端在水下安装有一台“增氧推水”装置,通过风机鼓风推动水流由一方向另一方不停地流动,这让整个水泥槽就像一台“跑步机”。鼓风推动的过程使槽中始终保持充足溶解氧的同时,让鱼儿也不停地做“有氧运动”,这样能使鱼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保持高存活率。

  水泥槽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地势相对较低的集污池,急速的水流把水泥槽中的鱼粪、残存的饲料带到集污池中。这一端还装有一台吸污泵,可将底部约60%的废弃物回收到岸边的集污塔,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后,作为种植水果、蔬菜的有机肥。剩余肥水再次循环流进水泥槽以外的净化区,净化区中养有螺蛳、河虾、贝类和水生植物等,它们依靠剩余肥水和浮游生物生存。

  “整个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养料的充分利用和残渣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让整个池塘污水接近零排放。”朱爱奇介绍。

  引进国外技术解难题

  记者了解到,这项低碳高效养殖技术由美国奥本大学设计,并通过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引入我国,近两年刚开始在江苏省试点。鑫源家庭农场负责人陶先生了解到这一技术后,邀请市农委水产站人员进行指导,成功引进了这一项目。

  “这其实就是我国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升级版’。”朱爱奇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行池塘“80∶20”养鱼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池塘混养家鱼、花白鲢,其比例分别为80%和20%,由号称“清道夫”的滤食性鱼类花白鲢来消纳肥水和浮游生物。但多年来,这项养鱼技术受水中溶解氧的限制,养殖密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加之肥水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致使池塘淤积严重,既不能有效提高鱼质,又增加了池塘清淤成本。如今,鑫源引进的这项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则通过鼓风设备和吸污设备,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该技术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水库、池塘,鑫源目前的养殖规模较为符合。

  将在其他水产养殖领域推广

  陶先生告诉记者,因水质保持清洁,鱼有氧运动量大,基地养出的鳊鱼、草鱼、鲈鱼肉质更紧实,也没有土腥味,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这是我市建立的第一个‘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基地!”朱爱奇说,这项技术预计可使水槽单产量达到每平米150公斤,产量丰富,同时排污接近于零。他表示,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是一个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不仅可大幅提高水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养殖户收入,而且大幅度减少了药物的使用,使得产品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靖江市还将借助这一技术,探索青虾、白对虾、甲鱼等高档水产品的高密度流水养殖,探索水面种植水生蔬菜,进一步优化水产产业结构,提升水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原标题:大开眼界!这里的鱼儿恋上“跑步机”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文/摄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跑步作为强身健体的时尚运动。但水里的鱼儿也恋上“跑步机”,对大部分人来说,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日前,记者随杭州市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推介交流会的代表,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睹真容,大开眼界。

干净整洁的“高档小区”里,

7月25日下午3时,室外气温高达41.2℃。

在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水面泛着刺眼的白光,增氧机不知疲倦地轰鸣着,激起一柱柱水花。远远望去,一排排钢架上面铺着黑色的遮阳网,而下面就是鱼儿的生活小区。走在小区内,记者发现里面又被隔成一个个长条形的“单间”。工作人员介绍,这叫“小区域流水养殖区”,小区域流水槽“圈养”吃食性鱼类,主要目的是控制鱼类排泄粪便范围及精准投喂饲料,并有效收集残饵和鱼类排泄物,再利用吸污设备将其抽入沉淀池,经过沉淀、脱水、发酵处理,变为陆生植物(如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大批的鱼儿集中朝着一个方向“冲锋”,原来它们的正前方就是大区域水质净化区,清洁水源源不断地通过水泵输入“小区”,冲走鱼儿排泄物和剩余食料。大区域水质净化区内,套养着滤食性鱼、虾、贝类或种植水生植物营造自净生态系统,不投喂任何饲料,使整个池塘始终保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养殖废(尾)水体零排放。

最后方的水池里,水面明显浑浊,相当于鱼儿生活小区的化粪池。池底下早已布置好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整个池塘生态自净循环养殖系统的最后一环。

“入住率”高,养殖效益有效提升

杭州市农业局渔业处副处长吴小兰告诉记者,2015年,杭州市从美国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到2016年底,已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22个、养殖流水槽105条(11550平方米),且养殖品种、模式丰富,基础设施材质多样。

谈到饲养效率,吴小兰举了个例子,以30亩左右池塘面积为一个单元,在其中建设三条流水养殖槽,每条槽规格为长22米×宽5米×高2米,三条流水槽面积为330平方米,占单元面积的1.6%,其余98.4%作为水质净化区。330平方米流水槽的养殖产量为90吨(单元30亩,折合3.0吨/亩),是传统池塘养殖产量(以1吨/亩计)的3倍。养殖管理方面,以90吨产鱼量计算,传统养殖方法需鱼塘面积90亩,饲养管理人员至少3人;而同样90吨产鱼量,流水槽养殖塘仅30亩面积,2人即可管理到位。按每产出1公斤鱼的耗电量计算,传统养殖技术约耗电0.35度,流水养鱼技术则为0.78度。捕捞人工方面,传统养殖90亩池塘清塘至少需要100人次以上,多次牵网,分拣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鱼,对鱼体损伤大,最后捕净还需要干塘,劳动强度大。90亩流水槽养殖塘清塘只要6人次的劳动力即可,起捕率可达100%,鱼体伤害程度小。

据介绍,每条养殖槽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养殖各种鱼类。它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包括起捕时,可以打开养殖槽后端的闸门,将养殖槽里的鱼赶到一处,不仅便捷,而且不会损伤鱼体。

生活环境好了,鱼儿“身强体健”

鱼儿生病怎么办?这一直是令养鱼人头疼的大问题。传统的池塘养殖在鱼种入塘后和养殖过程中的防病治病难度大,尤其难以做到准确计量用药,防病效果也不理想。吴小兰告诉记者,生态自净循环养殖的流水槽养鱼,可以实现精确计量用药,药量可比传统池塘养殖用量减少98%。记者发现,流水槽内的水一直在流动,鱼群逆流而上,好比一直在“跑步机”上跑步。这样的话,饲料投喂比较精准,不浪费。由于饲料投喂精准,残存饲料极少,减少了对水体污染。而且,流水槽中长大的“跑步鱼”不仅身强体健,而且肉质口感好,市场前景看好。据介绍,流水槽养鱼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配备有养殖环境监控设备(如养殖水质监测、断水断电报警器等),可进行室外工厂化养殖管理,全程监控,确保养殖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养殖产品安全性。

据吴小兰介绍,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革新为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即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通过添加气提式增氧推水等设备,对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进行收集和再利用,池塘养殖水体原位净化,实现零排放。2016年试点效益明显,单条流水槽(110平方米)最高产量、产值、利润分别可达26.4吨(余杭黑鱼)、44.9万元(余杭黑鱼)、23.4万元(富阳云飞),养殖水产品折合后产量可达3.1吨/亩(余杭黑鱼)、产值可达5.0万元/亩(余杭黑鱼)、利润可达2.3万元/亩(富阳云飞)。

水产养殖业是杭州市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2016年杭州市有淡水养殖水面总面积30万亩(除水库面积),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7.6万亩;涉及养殖品种30余种,养殖产量过万吨的有8种(养殖产量占全年养殖总产量的84.3%)。池塘养殖是杭州市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及“五水共治”的实施,渔业发展空间趋减,加之灾害性天气频发及生产成本上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难度加大。为实现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从2013年开始,杭州市农业局协同相关区、县(市)渔业管理、技术推广等部门开展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今年,杭州预计新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34个、137条养殖流水槽(14740平方米),其中在建试点5个、养殖流水槽34条,近三年将建成56个试点、242条流水槽(26620平方米),流水槽池塘养殖产量可达7500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沉底不动是什么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