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里教太极拳有五大种流派即哪些流派?

太极拳流派 和式太极拳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责编:葛红
发表时间: 10:25
  每一套的太极拳都有各自的独特特点之处,当然也一样有它自己的不同之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和式太极拳有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地方,赶紧了解一下吧!
  和式太极拳特点
  一、三直
  所谓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
  1.头直
  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低头仰面,使头部正直,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也称顶头悬(或称悬顶、提顶、虚领顶劲)。头直时,注意颈不要僵硬,也不能软塌,要自然竖直。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头直可使气血通达、神能贯顶、意能下达,时时处处做到精神鼓荡、周身轻灵,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头正则颈直,颈直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可使外界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得到迅速的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反应,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小腿直
  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部位。在行功走架时,膝不过曲,也不能不及,小腿与地面垂直。膝不过曲,能很好防治膝关节损伤和膝关节受力过重引起的疼痛。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运动方式是曲和伸,在膝关节适当曲时,小腿可做小幅度内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内扣运动,否则极易引起膝关节韧带拉伤。人体在站立时,膝关节弯曲超过90度,膝关节受力明显加重,弯曲度与膝的受力成正比。膝关节弯曲过度时,突然起身发力或旋转不当,都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同时,膝弯曲过度,下肢气血流通不畅,造成小腿活动受限而使步法迟滞。但是膝弯曲不及就达不到练功的效果,因此要求小腿直,并在招式运行中更要注意适时调整。身体重心移动时,要注重调整承重小腿使其直;在膝关节弯曲时,要尽量不使小腿部有过度内扣或外撇。
  3.身直
  这里的&身&,指人体的躯干。躯干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后仰。身直,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骶髂关节传至骨盆,通过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走化对方来力的同时或进步反击,或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躯干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躯干不直,劲不顺达。腰脊是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身直可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
  三直是和式太极拳在练架时综合形成的态势,不可或缺。三直,能促使身体重心保持在垂直线上,从而保证运行中身体的稳定。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114网址导航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
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
学习啦【太极拳】 编辑:方婷
  已经拥有几百年的,而且可分为几个著名的太极拳流派,各个太极流派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欢迎阅读!
  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
  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年)。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明朝亡,其隐乡,在家传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术和经络学等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此拳术经陈氏后人世代传习、演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长短器械等诸多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催动下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运动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节节贯串。其一路拳动作舒展飘逸,以&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採、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突出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拳(亦称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突出刚、快、脆、猛的特色。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所创。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刚猛动作加以改动,多以舒展柔化展现。他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改动的套路,经过三代人的研练完善,最后由其孙杨澄浦定型为现在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也有大小架之分,大架以柔为主,舒展简洁,结构严谨,动作和顺,身法中正,刚柔内含,松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有舒展柔美的独特风格。其拳架有高、中、低之分。习练者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运动量。所以该拳既适应于医疗,养生益寿,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练习攻防技术。杨式小架与大架相比,动作较为刚猛,发劲较多,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吴式太极拳衍变发展于杨式太极拳。北京大兴人全佑(满族,年人)在北京随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学太极拳小架。他吸取陈杨两家太极拳精华,在杨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对架势逐步修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的融化改进,形成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架势紧凑、松静自然、轻灵圆活、以善于柔化著称。其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4、武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曾先随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大架,后于1852年前往河南温县赵堡镇随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学习太极拳,得其精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练拳体悟,创出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伐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迈步时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跟徐徐放下全足踏平。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随。
  5、孙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创编人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今望都县)人。孙禄堂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后从师于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集太极拳、八卦、形意三家拳术之长,创立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6、和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和式太极拳,始创人为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和兆元()。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赵堡镇陈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学习太极拳,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的影响下,和兆元以理学、儒家、道家和理论为指导,规范拳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以柔顺圆活、自然本真为准则,演练时不坐腕、折腕、塌腰、翻臀,无缠绕动作。走架时强调身体中正,脊椎正直,动作不贪不欠,轻灵圆活,要求身似活蛇,腰如反弓,动作紧凑顺遂。手足起、行、止规矩端正,身体守中,步活圈圆,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进必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太极拳
  一、功法
  太极健身功法是一套舒展筋骨、调和气血、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的热身功法。此套功法共分十二个动作,简单易学,既可健身练气,也是一种习练太极拳很好的热身辅助功法。
  1、热身的必要性
  (1).提高肌肉温度和体温,保证运动安全性。
  (2).血流量增加,氧气的扩散加快,肌肉供氧增加。
  (3).物质代谢和能量释放过程加强,加速燃脂。
  (4).提高系统的兴奋性,提升运动效果。
  (5).调节心理状态,快速投入运动。
  2、太极热身功法练习
  练习此套功法应注意的事项:在做此功时,要求立身中正,周身放松、舌尖顶上腭;做完此功后,立身中正、两脚并立,气血还原后----收势。每个动作的运动次数,可因人而定。
  太极健身功法名称
  (1).抓指:立身中正,两脚开立,以肩同宽,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两臂自然放在大腿两侧;两臂内旋,两手中指领劲平举,以肩同宽、同高,松肩坠肘,以肘帯手自然下落,胯前座掌;两手外旋,左右展开向上托起,以胸同高,松肩坠肘,掌心斜朝上;然后做匀速屈伸十指运动,反复数次。(做屈伸十指时,要心静慢数、指快抓。)【活动十指关节,促使末稍神经循环、益健脑。】
  (2).绕腕:接上式,松肩坠肘,两手在胸前十指交叉相握,手腕放松,以手带腕进行旋转,反复数次即可。(此动作也要心静慢数、腕快绕。)【活动腕部关节,可刺激腕部内关、神门两大养身,具有缓解系统不适,缓解失眠、睡眠质量不好等症状的作用。】
  (3).旋肘:接上式,两手自然分开下落,胯前两手左右分开,向外向上弧形上绕,当绕至与胸同高时,两臂开始弧形向内,掌心向下按;向内做弧形画圆旋转运动,要求以手带动小臂,反复做数次;然后再以两手带动小臂,向外做弧形画圆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即可。(两手画圆时,要求走手不走肘。)【活动肘关节,能够刺激曲池穴,促使手臂气血畅通,预防治疗皮肤粗糙、手肘疼痛、高、等症。】
  (4).转肩:当上式动作结束,两手自然下落到跨前时,两臂开始外旋,与肩同宽,两掌向上托起,当托至与胸同高时,曲臂沉肘,两手自然收回放在胸前,掌心微贴胸部;接着两肘做向前画圆旋转,同时,以肘带动肩关节向前旋转运动,反复旋转数次;然后以肘带肩,再做向后画圆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即可。【活动肩关节,可以刺激肩关节周边穴位;肩井、肩髎、肩髃等穴位,可预防治疗肩酸痛、、头痛、眼睛疲劳、、高血压、落枕等病症。】
  (5).扩胸:立身中正,松肩坠肘,两手平放在胸前,掌心向下;然后两手向外旋转,向前打开,掌心向上,同时以手带臂向两边往后运动;也就是做扩胸运动,反复做数次即可。【做扩胸运动,可扩展胸部,增加肺活量。】
  (6).转腰摆臂:立身中正,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放在大腿两侧;以转腰带动两臂左右摆动,先左后右,由下往上依次拍打身体部位;1、先用两臂摆动的惯性,用手掌拍打小腹,同时用另一手背,拍打后背的肾俞穴,左右转腰摆臂,两掌反复拍打数次;2、然后拍打肩前部的云门穴,转腰摆臂,两掌左右反复拍打数次;3、再以转腰摆臂的惯性,用手掌根敲打,两肩上方的肩井穴,左右摆臂敲打数次即可。【此动作主要活动腰椎与任督两脉。1、拍打小腹气海、阴交两穴具有;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2、拍打云门穴具有;预防治疗肩周炎的作用。3、拍打肩井穴具有;预防治疗及畅通气血作用。4、拍打后背刺激肾俞穴具有;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等作用。适用于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诸虚百损等病症。】
  (7).转跨:两脚开立,与肩同宽,立身中正,两手叉腰,拇指朝前,四指在后;两胯先向左,逆时针方向做画圆旋转运动,反复数次;然后再向右,顺时针方向做画圆旋转运动,反复数次。【此动作主要活动腰胯关节,蠕动大、小肠,预防治疗腹胀、等症。】
  (8).弓步压跨:先做左弓步,弓步注意:两脚横向距离以肩同宽,两胯端平,两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先前腿撑,重心后移,接着后腿蹬,重心前移做弓步,做弓步时要求:两胯端平,收胯根,向下坐压,弓步压垮反复数次,然后做右弓步压胯运动,动作要领与左弓步压胯相同,以同样方法做右弓步压胯动作数次即可。【具有开胯、舒筋活血作用。】
  (9).旋腿:两脚开立,稍宽于肩,屈膝下蹲,两手掌放在膝盖上,手扶膝盖,两腿向内进行圆弧旋转运动,反复数次;然后,两手扶膝盖,再向外做圆弧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即可。【可舒经活血,预防腿、膝关节疼痛。】
  (10).揉膝:两脚并立,两膝并拢,屈膝下蹲,两手轻放两腿膝盖上,手扶膝盖向左,逆时针方向做旋转运动,反复进行数次;然后手扶膝盖再向右,顺时针方向做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具有舒筋活血、预防延缓膝关节骨质老化等作用。】
  (11).转脚踝:立身中正,两脚并立,两手叉腰,姆指在前,四指在后;右脚踏实,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在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向外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反复数次;然后换左脚,全脚踏实,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在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向外顺时针方向做旋转运动,反复数次即可。【此动作具有活动踝关节韧带、刺激周边穴位的作用,可抑制高血压,预防老年、健肾等功效。】
  (12).踢腿甩臂:两脚开立,稍窄于肩,周身放松,两臂自然放在大腿两侧;右脚踏实,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右腿微屈,左脚提起向前、向上踢,同时两臂放松随踢腿向上甩;当左腿与两臂自然落下时,左脚全脚踏实,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微屈左腿;然后用同样方法,踢右腿甩臂运动,左右动作交替,反复做数次即可。【具有对身体各部位活动后,进行气血疏通、调理作用。】
  二、松
  初练太极者,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必须要松,习练太极拳松可以让你的气达四梢(毛发为血稍、牙齿为骨稍、舌头为肉稍、指甲为筋稍),可以触动你节节贯穿,一气呵成,只有这样,你才能练习自己皮肤的敏感性,松到什么程度,手抬起来,这是一个掤劲,天上掉下一个羽毛,可以把他压下去,手抬到这儿不掉下去为标准,主要的目的是让气贯通全身,气达到梢上去,这是松的必要性。
  太极拳中,首先应知道腰带以上为松,腰带以下为实,这叫太极。松,首先从放松,大脑90%要休息,只留10%要工作,耳听八方,意守丹田,从百会穴往上领起,脖子往上领,两肩往下放松,两肘往下垂,意守丹田,这种长期习练放松,松到什么程度,有根羽毛落到你手上可以压下去,平常手的掤劲不能丢,不能过,如果太过了就叫丢劲,这样就错了,身法中正,八面支撑,在这个情况下进行放松,放松自己的大脑,放松自己的心理,放松自己的皮肤,放松里面的五脏六腑,都要进行放松,彻底做到完全松下来,长期习练,会得到一定的效果。
  详解:太极拳是一项放松的运动,如何放松练好太极拳,首先要了解松与静的关系,正确掌握习练太极拳放松的原理和方法,才能达到练功与健身的最佳效果。
  1、松与静的必要性:习练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各部位要充分放松,这是练好太极拳的第一关。太极拳的松分为内松和外松;也就是&心要静、体要松&;&先松心、后松身&;所以,习练太极拳首先心要静下来,心静思想才能集中,用大脑神经去支配身体的放松。太极拳注重心静用意,要求练拳过程中心里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心静体松、心平气和、气血畅通&, 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太极拳是通过心理活动引起生理变化,从而达到强心健身的作用。所以说,太极拳是一项放松的有氧运动,太极拳的松与静有着必然关系。
  2、松与静的方法:前面讲了太极拳松的必然关系,&先松心、后松身&,心静才能够体松;静是习练太极拳的条件,松是习练太极拳的过程,达到松沉是练太极拳的目的。下面讲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如何在意识的支配下放松身体,达到太极拳松沉效果:
  (1).心静用意,在意识的引导下,全身放松。练松要从基础桩功开始练起,静桩可练心静及身体各部位的彻底放松,是身体能尽快去僵求松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练功要达到松,首先要心静,也就是&先松心,后松身&,&心静体松&;把心静下来,排除杂念,思想才能够集中,用意识去支配肢体各个部位的放松。放松练习要求:两脚开立,立身中正,下颚微收,下颌两侧到后脑勺轻轻往上领起,使得脊柱上下对拉(像似衣服挂起来一样),两胯端平,松胯圆裆,命门微后撑,尾闾自然松垂,两腿直中有屈,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后背有平滑饱满之感。这时候 ,虚领顶劲,用意念将脊柱一节节拉开拔长,这样就能做到身体的支柱&&脊柱放松。脊柱放松是全身松开的关键,所以说意念虚领是第一要义,脊柱松开以后,身体就灵活了;接下来,就需要用意识支配身体,从上到下的各个关节放松;先松肩与胯关节,接着松肘、膝、腕、踝、指等关节,最后松手掌与脚掌,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轻轻拔长松开,随之身体肌肉也得到自然放松,而达到全身放松。
  (2).体松有度,行拳要轻。在练习身体放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追求松,全身如果松过了,那么就会产生懈、软的现象,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练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不能不松,但不可过松;松不是不用力,而是用最小的力支撑身体各部位的重量,不懈不软即可。人体就像一个气球,向外有一定的张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掤劲不能丢&。第一阶段的静态练松基本掌握以后,当进入习练太极拳套路放松阶段时,往往由于初学太极拳者,对套路动作不熟练,还没有很好掌握太极拳动作中的虚实转换关系;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僵劲。如要达到太极拳的松柔圆活,舒展大方的效果,必须要从轻入手;太极拳有&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之说,所以要练好太极拳要从轻入手,由轻到松,由松再到柔,最终到松沉。也就是有轻才有松,有松才能柔,由柔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松沉。遵循规律,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练好太极拳,达到强身之目的。
看了&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文章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04人看了觉得好
694人看了觉得好
756人看了觉得好
【太极拳】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五大流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