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崛起起》

2012 年七月
发表于 15:08:39
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本站地址
著名的影评汇总网站“烂番茄”()周二宣布暂停针对《黑暗骑士崛起》()影评的用户评论功能,原因是前几天几位为该片打出低分的影评人在该网站上受到该片疯狂影迷的集体围攻并有人对他们发出死亡威胁。
这是“烂番茄”网站自创办以来第一次关闭用户评论功能。该网站的首席编辑Matt Atchity表示,预计到本周末这项功能将会重新开放。他说:“这么多评论我们已经管不过来了,所以干脆关闭。他们的评论充满谩骂,而他们维护的是一部他们还没有看过的影片。”
《黑暗骑士崛起》引发的网络暴力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Atchity担心今年年底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的《霍比特人上:意外之旅》()会重演现在的一幕,因为那部影片也有很多狂热的死忠粉丝。
为了杜绝今后发生类似的事情,烂番茄很可能采取与Facebook类似的用户发言实名制。“我们是把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放在台面上”,Atchity说,“今后可能会彻底取消评论,或者只有当影片上映后才开放评论。”
那条在两天之内吸引了861条评论的《黑暗骑士崛起》负面影评
《黑暗骑士崛起》(Dark Knight Rises)将于本周五在北美上映。目前该片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为87%,共有9条负面评价。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黑暗骑士崛起》评测:哥谭市中的暗夜飞侠
时间: 来源:网络
  《》在预期中下,并没有如约的在中国区上架。又或是恐先剧透,又或者想要借助电影同步而推,然而在一众呼声中,Gameloft还是按耐不住,在中国区APP上正式上架了。在电影版还未正式在大陆上映时,预先用游戏来解解好奇宝宝的意味下,不妨当做预告而体验。
  一句话总评:
  同步电影剧情,动作人设和系统等都很到位,整体的耐玩培养性也很好。
  画面:9.0
  同近期的超凡蜘蛛侠相同,以全开放式的3D城市下,英雄救市之感的同时,蝙蝠侠的造型,人设,尤其是帅气的近身格斗技都具备着堪比PC机上的画面体验,界面也很简单明了,井井有条不显杂乱。
  音效:8.0
  一款略微低沉的音效感更加的使得游戏的黑暗背景相贴合,而战斗是的紧张音效也颇具电影般的魅力,然而在音乐的衔接感上更是很完美,并不会有着突然进入的不协调感。游戏内的其他元素配音也很到位。代入感颇强。
  操作:7.0
  相信各位都熟悉着Gameloft的摇杆加攻击键的左右设定,而这也是游戏操作最为舒适的手位,而除去击打跳跃,飞翔和实用特殊武器等外,本作更是加入了一种格挡反击的动作按键设定,让操作更加的丰富化。
  创意:7.0
  整体感即一种传统的动作类角色扮演,包括装备升级等系统的经典下,就同超凡蜘蛛侠一样,是以电影为主的电影官方的游戏,虽说特色感并不多,但在电影还未正式看过的朋友们,游戏内的小小剧透还是颇为的具有吸引力的。
  粘度:8.0
  地地道道的人物培养,做任务,获得经验,武装自己。跟着剧情,打败Bane的可怕阴谋。英雄的情节和蝙蝠侠的知名度下,耐玩性可谓非常足量了。
  相信各位都知道,我们的蝙蝠大哥并不像蜘蛛侠,超人那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异能,纯以高科技装备和强健的体魄,去和城市黑暗一面相搏斗。而蝙蝠侠系列电影也以一种英雄故事,却也展露着社会阴暗的剧情而所出门。当然,同剧情同模式下,其游戏版本也并不逊色多少。
  游戏主菜单
【更多手机游戏资讯、评测、攻略,请关注91手机游戏:】【玩家论坛:】【手游交流QQ群:】
<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font color=#-31)
热门游戏资讯
新游测试表
最新网游新游评测
专题活动推荐首先是结论:挺好看的一超级英雄片,但不如上一部《黑暗骑士》。下面是我个人觉得不如的原因:
在《蝙蝠侠:侠影之谜》里面韦恩是这样说自己为什么要成为蝙蝠侠的:“歌谭市需要一个图腾,一个正义的象征,一个可以鼓舞民众的希望,正义不会向邪恶屈服,正义终会胜利。”于是他选择成为“黑夜骑士”,但同时他坚决反对他的导师-忍者大师-以及旗下暗影者联盟那一套以暴易暴,自持正义而凌驾于世俗法律之上,一旦认定一个城市或文明已经腐朽溃败,就必须洗牌重来的极端暴力哲学。他相信在现行的法制框架下是可以让世界慢慢好起来来的,为了正义的目的行不义之事是无法带来正义的(“定义你的,不是你的本质或目的,而是你的所作所为”作为点题句重复出现),而复仇与正义往往被人混为一谈。      所以蝙蝠侠不用抢、不杀人、对付罪犯都是最原始的抡晕了,绑好丢警察局或法院门口,而且还同步送上犯罪证据。但在本部里面因为是诺兰第一次掌控好莱坞主流大制作,所以还不敢太过放肆,上述这些都是点到为止,更多还是一个想要毁灭世界的反派,一个力挽狂澜的超级英雄的套路,最后千钧一发,危机解除,皆大欢喜的套路。      在经过《侠影之谜》和《魔道争锋》的练手以及票房收获之后,诺兰更有信心将之前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在不影响戏剧性的前提下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们迎来的最棒的超级英雄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在本片中,诺兰更进一步审视蝙蝠侠本身所无法回避的困境:那怕你不开枪,不杀人,只抓人,还都送交法办,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你本身就是一个法外特权的存在,你的行为本身是违法的。而蝙蝠侠起初想达到的激励民众的目的好像也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发展,民众中开始出现模仿蝙蝠侠情况,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义警,可以对心中的“非正义”进行打击,这对韦恩起初自愿成为蝙蝠侠的初衷是一种莫大的讥讽。      而更糟糕的是出现了一名蝙蝠侠几乎束手无策的反派——小丑(影史最高)。作为自己一体两面的小丑的出现让韦恩更加意识到自己蝙蝠侠身份的纠结之处,而力推丹特作为合法的“白骑士”出现在歌谭公众面前,希望通过这样能手段、目的都合法的的人选来给民众正面希望和象征,那么当这一天到来时,自己黑暗骑士的身份也就可以卸下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最后丹特在小丑的设计之下,变成了另外一个的“忍者大师”,以暴易暴,将复仇和正义混为一谈。所以最后表面是被蝙蝠侠挫败的小丑,实际却是最后的胜利者,而蝙蝠侠其实是在这样失败阴影下决定背负起丹特的罪名,用谎言来维持丹特一个正面形象的低落结局。而不是传统超级英雄的高扬结局。      作为第一部将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提升到如此高度的《黑暗骑士》获得了票房和评论的双丰收,而之后的《盗梦空间》更是使得诺兰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导演,在制作《蝙蝠侠:黑骑士崛起》时有了更高的掌控权。同时这两部影片也证明了观众是有能力接受一点复杂叙事以及探讨一些相对复杂问题的影片的,并且也可以获得丰厚的票房汇报。可是为什么《黑骑士崛起》又回到了简单粗暴的超级英雄改变电影的套路中去了呢?前两部影片里面延续的故事情节和世界观倒是在《黑骑士崛起》里面得到了呼应和完整继承,但对超级英雄自我反省和人性审视的精神内核却不复延续。      这里的"崛起“似乎单纯的仅仅是指蝙蝠侠如何从意志、肉体的虚弱状态重新"崛起“,而在《黑骑士》里面设下的并没有解决的道德困境却消失无踪。蝙蝠侠又重新回到了《侠影之谜》结束时的状态,根本放弃了寻找别的解决途径,而径直穿回战袍,和敌人战个痛快,而且更甚,对人性和警方似乎丧失了信任,而更相信自己(数据要自己解密,不给警方,因为警方没有这样的设备,阿佛尔德说那就把设备给警方,得到的回答是怕被人用来做坏事)。而阿佛尔德和福克斯也同步失去了对蝙蝠侠滥用能力的担忧,同样的对话在《黑暗骑士》里面是”你越过了界限“、”你要知道你能力的极限",而在《黑骑士崛起》里面变成"我担心你会死“、"想看看我给你研发的新玩意吗",女朋友也从"当这个城市不在需要蝙蝠侠的一天,我才会和你在一起”的检察官变成一起干着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非法"勾当的猫女。这一切都像是在自我消解掉《黑暗骑士》里面提出的种种难题。         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反派的设定。为什么《黑暗骑士》这么好,可以谈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和小丑这个反派是离不开的。      我们先不说演技,单纯就角色设定来看小丑本身和蝙蝠侠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两人都采用非法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目的都不是世俗的权利、金钱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纯粹的正义和邪恶。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蝙蝠侠相信人性中善的一面,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唤起民众中善的一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小丑却更信人性本恶,每个人的堕落都只需要“轻轻一推”,包括所谓的超级英雄更是如此,本身就是行走在善恶所交界的钢索上,和自己互为完满的。他的目的不是摧毁歌谭市而是摧毁掉蝙蝠侠和丹特在民众心中、在歌谭市的地位,证明人性就这么的不堪和脆弱,所以他站在马路中间希望迎面而来蝙蝠侠能撞死自己,所以他不为一般的手法拘束,所以他才屡屡设下道德难题去考验人性。      小丑和一般超级英雄片中的反角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他对毁灭世界兴趣不大,更喜欢看到世界在自己的设计下如自己预料的那样混乱不堪,呈现出他认为的本貌。同时小丑对杀掉超级英雄本身也没啥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如何毁掉他,从精神到肉体,从民众声望到自我认知。因此小丑每次的行动都是给所谓的正义阵营出一道选择题,让他们顺着人性做选择。第一次:小丑公开宣布如果蝙蝠侠不出来自首,自己就每天杀掉一个平民。民众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愤怒声讨蝙蝠侠,要求警察局抓人,高呼歌谭市不需要蒙面匪徒;第二次:让蝙蝠侠做选择,是要救自己的前女友瑞秋还是代表着歌谭市正义的白骑士丹特,蝙蝠侠做出的选择是救自己的前女友,却被小丑算计被迫救了丹特而牺牲了瑞秋;第三次,两船难题,一船重犯,一船平民,谁有权利决定对方的生存价值。      三道难题步步紧逼,像一条绳索在蝙蝠侠的颈子上越勒越紧,那怕动用了更加违法和不道德的全城监控蝙蝠侠也被逼的难以招架,而在最后则亲眼目睹曾经被自己寄予厚望的丹特被小丑用言语“轻轻一推”变成了双面人肆掠复仇,残杀警察之时,蝙蝠侠毫无疑问感受到深深挫败,只能选择用谎言这个不高明也不道德的行为来欺骗民众,给予虚假的希望和正义,而自己隐身黑暗中。伴着蝙蝠车轰隆隆的远去,蝙蝠侠披风迎风招展,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小丑疯狂的笑声回荡在歌谭市。自此一个影史最棒的反派诞生了。      而再看贝恩,则如同大部分的超级英雄影片里面的反派,健壮,疯狂,酷,头脑却似乎不大灵光。和《侠影之谜》里的反派忍者大师一样,贝恩也是来自影武者联盟,对歌谭市也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这个城市已经腐败不堪,唯有彻底摧毁。于是故事就进入到一个常见俗套的地步,反派想摧毁世界,超级英雄阻止悲剧发生,二者对立黑白分明,一眼便知,直直的一条道走到黑,毫无分叉,更谈不上什么别的想法。贝恩打扮苏联味道,故意奇怪含混的口音,掌控城市之后宣扬的一系列共产主义理论和做派不过是一些噱头,根本对加强本恩这个角色的深度毫无用处,而最后还来了一发最俗套的爱情戏码,更是酸倒大牙。      而贝恩采取的行动也和自己的目的一样简单粗暴,先把歌谭市炸个半残,然后用3辆车(两假一真)装着核弹满街转遛,路线还基本规律。而不直接引爆核弹炸掉歌谭市一了百了非要拖个几十天等自然爆炸的原因好像是因为他要做一个社会实验:无政府统治的歌谭市会变成怎样?他给蝙蝠侠说你会亲眼目睹到因为民众以为“有希望”而亲手毁掉歌谭市,但影片过半,除了开头的暴民狂欢和中间有点奇怪的公审大会,我只看到了基本上能算是秩序井然的歌谭市,所有的暴行都是贝恩或他的手下做的,和民众几无关系,对民众在失去权力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的乱象着墨甚少。最过分的是那条补给大桥的作用,一开始说只要有一个市民试图通过此桥,贝恩就引爆炸弹的时候,我还以为后面会有市民试图保命过桥而让守桥士兵两难的类似于《黑暗骑士》里面双船难题那样的困境呢,结果到最后,临了临了,在核弹爆炸前10分钟才迎来了第一批想过桥的人,而且还是罗宾带来的校车,最后也就干脆的将桥炸断了事。要是能一开始就有市民来挑战这个桥,不管是被击杀还是导致补给中断,我想歌谭市内部会更乱,更能达到贝恩的实验目的吧。所以我就纳闷了?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一开始就引爆核弹一了百了的好。      这样的反派完全是不进反退,从丰富立体的小丑退回到忍者大师的档次去了。这样的反派只能提供给我们肾上腺素的刺激,却不能带给我们小丑那样的纠结和思考。      我不知道是诺兰无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关于超级英雄存在的的"合法性""和行侠仗义的道德法律困境这个难题的答案呢(《守望者》那样解决方案肯定不是一个好答案)?还是根本诺兰本身对这个系列已经失去了爱,随便和别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样弄点大场面唬弄唬弄对付过去就得了?反正这是我最主要对《黑骑士崛起》不满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是《黑暗骑士》里面所提出问题的进一步挖掘和解决回应,将超级英雄电影的格调进一步提升,而我却只看到逃避和流俗的简单粗暴。
注:这个答案是篇1万字的长文。有点长,不过我自己觉得只有写这么多才能说完整地说出自己对TDKR的所有感受。分成Part 1和Part 2两部分,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对此片的观感。※ PART 1
《黑暗骑士崛起》的武侠面向
※前些天看到李小飞谈论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美国的超级英雄文化的相通之处的一篇雄文(),他提出武侠与超级英雄所反映出的其实都是人们内心对“超人”的迷恋和向往。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虽然它俩一个披着东方传统文化的外衣,一个包裹在科幻元素之内,虽然表面差异巨大,精神内核却相当统一。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第三集《黑暗骑士崛起》就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例证,这部表面上无疑属于超级英雄类型的影片其实可以有一个武侠面向的解读。以这个角度来歪解的话,《黑暗骑士崛起》就完全是一部美国武侠片。 在看《黑暗骑士崛起》之前,这个系列中的第二集《黑暗骑士》的出彩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我对这个系列是“犯罪类型”影片的印象。但在看完第三集之后,再完整地回想诺兰的整个蝙蝠侠系列,发觉《黑暗骑士》其实是一次无比华丽的跑题,而《黑暗骑士崛起》让系列最终回到正题中终结。这个正题根本不是“犯罪”,而是“武侠”。因为整个故事讲的其实完全就是一出“影武者联盟”的师门恩怨——--《蝙蝠侠诞生》--第一部《蝙蝠侠诞生》:拜师与弑师这个故事起始于几乎所有武侠题材里最重要的奠基步骤:拜师学艺。在系列第一部中,韦恩少爷出走,号称是试图去了解罪恶的心理。但这个目标后来被他的师父忍者大师Ra's Al Ghul以一句“罪恶其实并不复杂”就轻描淡写地丢弃,转而帮助韦恩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结果这趟出走最终的收获并不是了解了什么罪恶心理,而是拜成了师,学成了功夫,让韦恩少爷从此有了赤手空拳打击犯罪的本事。这是蝙蝠侠之所以能存在最重要的基础——“老子练过”(另一个基础是“老子有钱”)。这也是为什么韦恩少爷口口声声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蝙蝠侠”,但其他假蝙蝠侠都只有挨揍的份(没钱没练过)。而这其实也是所有武侠片的基本逻辑:要行侠仗义,你得打得过坏人才行啊。在“拜师学艺”之后,另一个武侠片观众烂熟于心的情节紧接着上演:“弑师”。就像令狐冲最后发现恩师岳不群才是大恶人一样,韦恩少爷赫然发现自己敬爱的师父竟然就是BOSS。只不过韦恩没有像令狐冲一样纠结,他很干脆地就灭掉了自己的师父。--《黑暗骑士》--第二部《黑暗骑士》:出师表面上看来,蝙蝠侠弑师之后就算是正式出师了。但其实没有。因为韦恩少爷实际上继承了忍者大师的一些重要观念,比如“罪恶其实并不复杂”。韦恩少爷天真地以为,罪恶其实真的都是不难理解的,罪犯无非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抓住目的,就可以搞定罪犯。而在第一集里,蝙蝠侠的确就是这么对付费康尼帮的黑帮罪犯们的。于是,横空出世的小丑一脚把蝙蝠侠踢回到了系列开始时的状态。因为直到小丑登场后,韦恩少爷才忽然意识到其实他对罪恶的认识并没有比他出走前高深了多少,有些罪恶仍然完全不是他可以理解的。在小丑的“恶”面前,忍者大师对罪恶的观点瞬间崩塌。忍者大师被小丑鞭尸。在罪恶的维度上,忍者大师与小丑处于相反的两端,几乎没有交集。忍者大师说罪恶并不复杂,那是因为他觉得罪恶无非就是为了他那个伟大的目标而不得不经历的过程——正像他后来自己做的那样。让文明回复平衡这个伟大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罪恶只是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的某些手段而已。所以你只要理解了犯罪的目标,罪恶就不难被理解。而小丑则在另一个极端。小丑的目标是什么呢?犯罪对于小丑来说似乎只是游戏。要说目标,那无非就是想要展示唤起人心里的罪恶是多么容易——而人如此容易堕入邪恶不正是罪恶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吗?所以小丑的目标除了展现罪恶之外,别无其他。这是一种剥离了“目标”之后的纯净的恶。虽然在小丑眼里,这只是游戏。但在我看来,这代表了罪恶的另一种极端面貌,这是一种“无欲则刚”的罪恶,是罪恶之“禅”。忍者大师的犯罪是工具性的,服务于另外的目的,是“入世之恶”,可以说是罪犯中的儒家或行动派,而小丑的犯罪是更纯粹的艺术,是“出世之恶”,小丑是罪犯中的道家或艺术家。--忍者大师的“入世之恶”----小丑的“出世之恶”--所以忍者大师强调目标的意义,而小丑精于展示犯罪的艺术。蝙蝠侠所了解的罪恶本来只限于前者,是小丑让他见识到了罪恶的另一个面向。经过小丑一役,蝙蝠侠才真正在对罪恶的见解和体悟上完成了对师门的超越。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丑其实是蝙蝠侠的第二个师父。--《黑暗骑士崛起》--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师门余孽所以我觉得只有在经过了忍者大师和小丑双重磨练之后,蝙蝠侠才算真正的自立门户,算是出师了。接下来按照我当初的猜想,在系列的最后一集里,已经更加成熟的蝙蝠侠所要面对的肯定是空前强大的罪恶。而这种强大应该不光光是表现在具体的力量,还更应该是表现在罪恶的境界上。这个最后的对手,应该是一个集罪恶之大成者,他应该集忍者大师的入世之恶和小丑的出世之恶于一身,将艺术家般的犯罪技巧坚毅地执行于一个改天换地的狂热目标,以道家的空灵手段来行儒家的治世之业。我多么期待第三集的贝恩就是这样的一个罪恶宗师啊。可惜我完全猜错了。我的猜想是顺着“犯罪”这一主题而来的,因此在第三集中蝙蝠侠所面对的罪恶境界将是前两部之大成。可没想到的是,诺兰不这么想。诺兰在这第三集中并没有让罪恶的境界升级(虽然规模上是升级了),而居然是让“武功”升级了。唉,在诺兰的心目中,这个系列终归还是武侠片啊。接下来先说武侠面,后说犯罪面。1.武侠面向:太祖长拳与崖中秘籍就身份来说,贝恩的身份是我们这些看了太多武侠故事的观众心中又一个烂熟于心的设定——师门余孽。第三部的反角并没有在第一、二部共同的基础上再做升级,而是好像完全跳过了第二部,直接续上第一部:当初被赶出师门的余孽反而杀回来为师报仇来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像很多武侠小说那样,师门余孽通常总能学到点魔功啥的,导致功力总是比其他正经的师兄弟们强很多。蝙蝠侠与贝恩师兄弟的第一场对决是整部电影最好看的一场戏。在诺兰有意的安排里,三部曲中的动作场面一部比一部“朴素”,《蝙蝠侠诞生》中的动作场面其实有相当的超现实色彩,这种色彩在《黑暗骑士》里就淡了很多。而到了《黑暗骑士崛起》里,动作场面简直就是笨拙,所以大概不少观众不会喜欢《黑暗骑士崛起》的动作场面。不过“笨拙”和“有意的笨拙”是有本质差别的。笨拙是太祖长拳,而有意的笨拙就是萧峰打太祖长拳。这一战里贝恩根本就是聚贤庄里萧峰用绝世功力打太祖长拳的绝世高手气派,武功里除去了所有花哨的装饰,剩下来的只剩拳拳到肉的杀伤力。最强大的武力来自于最简单直接的杀招——诺兰对武学的理解相当到位啊。先不管贝恩是不是犯罪大师,至少在武学上,贝恩的确是大师风范。--贝恩的“太祖长拳”--蝙蝠侠惨遭贝恩断背之后,接下来,被徐克附体的诺兰又将情节转入又一个我们烂熟于心的武侠桥段:悬崖之下练功升级!如果贝恩年轻时读过武侠小说,就不会犯下此等大错,把蝙蝠侠扔到一个悬崖底下了。中国观众都知道被丢到悬崖下的主人公一定是不但不会死,而且还一定能在悬崖底捡到武功秘籍练成绝世武功爬上来复仇。韦恩少爷在那个悬崖底的经历虽然没有像捡到武功秘籍那样直白,不过也是相当狗血的了:不但有神医帮忙接骨疗伤,而且还有隐世高人指点开悟,最后终于练成神功,满血出关。--悬崖底下练神功--所以《黑暗骑士崛起》的主线故事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从遭遇强敌而不敌到练功升级后再次挑战强敌的武侠片模式,几乎完全背离了我个人对它的预期。2.犯罪面向:土改与中子弹回过头来看犯罪面向。贝恩的入世之恶,也就是他的犯罪目的直接与忍者大师相关。他的目标基本上有两个:报师仇,以及继承师父的遗志摧毁高谭市(至少表面上是这两个)。那么我们就得看一看当初忍者大师要摧毁高谭市的原因。在第一集的忍者大师看来,当时的高谭市腐败、罪犯横行,用片中台词来说就是“the city is rotting”,面对病入膏肓的病人,只有使用休克疗法。既然高谭市腐败到无可救药,那么忍者大师的激进行为就有他的逻辑合理性。忍者大师的目标,至少从他自己的逻辑出发是站得住脚的。而到了贝恩这里,这时的高谭市已经和平了八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地方,早已不是当初病入膏肓的情形。这时要毁掉这样的城市,就已经没有当初忍者大师的逻辑合理性了。所以诺兰只好为贝恩的犯罪目标寻找一个使之逻辑上合理的基础,诺兰找到的是“贫富差距”。结果《黑暗骑士崛起》就变成了一个贝恩在万恶的资本主义高谭市发动贫下中农闹土改的故事。在我印象中,上映前诺兰在某个访谈中还透露出他要在影片中对富人阶层和革命中的暴民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彷佛要对贫富差距和随之而来的革命做一番深刻的探讨。可最后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是他对两者各挠了一下痒痒而已:一方面,片中的富人阶层根本还远远没到为富不仁到惹人革命的地步,他们好歹还真的在开慈善晚会啊。所以贝恩发动革命的心理基础无比微弱,为这么点破事,革个屁命!另一方面,对片中的穷人阶层——后来的暴民,诺兰对他们从市民到暴民的转变过程没有任何细节描画,他们在贝恩无比低劣的煽动下瞬间就转化成了暴民。在前两部中,高谭市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却还“isn't beyond saving”。要表现它还值得被拯救其实不难,只需要花不多的笔墨展示一两例普通市民的人性闪光点即可。第一集里的闪光点其实是那个贫民窟里的小男孩,几个简单的眼神就让观众相信这个城市里还有纯真美好、值得被挽救的东西。第二集里的闪光点是两艘渡轮上的市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而到了第三部,全体高谭群众全部沦为面目模糊的背景,类似的闪光点一个都没有,影片中最后敢于反抗贝恩的反而全部都是公务员(包括警察),而没有任何一个普通市民。唯一有一个类似闪光点角色的是那个拿粉笔画蝙蝠侠标志的孤儿院男孩,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像第一部的小男孩那样纯真闪光的东西,他纯粹就是蝙蝠侠的脑残粉而已。因此,虽然在革命之前贝恩并没有发动革命的基础,但革命的进程却又肯定了贝恩的行动,这一矛盾的设定于是又让蝙蝠侠的拯救行为失去了逻辑基础——在《黑暗骑士崛起》里,高谭市已经沦为一座根本不值得被拯救的城市。如果一个文明里的民众这么容易整体转化成暴民,那我会选择做《三体》里的叶文洁去灭了这个文明而不是像蝙蝠侠这样试图去拯救它。总之,影片在犯罪的目标——革命的诸多设定上相当混乱。
--面目模糊的人民--再来看贝恩的出世之恶,也就是他的犯罪艺术。先说个人魅力。与小丑的出口成章、留下一串经典台词相比,贝恩的口才简直就是灾难。影片前半段,在他说话还不是那么多的时候,从霸气的劫机到轻松KO蝙蝠侠,贝恩的气场还是非常强大的。但这股气基本只维持到他发表革命宣言的那一刻。这场没逻辑、没内涵、也说不上有什么表现力的演说基本上毁掉了贝恩的魅力。在影片前半段,那些跟随贝恩的亡命徒被塑造成狂热的信徒,是随时都可以听从贝恩的一个命令就慨然赴死的死士。但在那场演说之后,我们就很难相信一个只有这种水平煽动力的领袖居然可以让那么些人如此死心塌地地跟从,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程度的迷信绝不是光靠强大的武力就可以维系的。--让人崩溃的口才--再说犯罪技巧。上一集里小丑的犯罪基本上是低投入高产出、花小钱办大事,仅靠一些最廉价的武器就几乎让一座城市覆灭,靠的全是头脑,凭的全是技术含量。而贝恩玩的却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一招——用中子弹这一大规模杀伤武器作威胁,这是在多少电影里被玩腻了多少次的最俗套招数啊。武器的技术含量是上去了,可是犯罪技巧本身却乏善可陈。所以在我眼里,贝恩只是一个武力达人,与犯罪大师的标准相去甚远。在“犯罪”这个第二部发展起来的主题上,第三部的表现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于是我也就只好把它当做一个武侠题材来看了,至少在武侠这个面向上,这个系列最终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架构。但以上所说的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不太喜欢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理由。这部影片最让我失望的,其实是诺兰在系列之初便开始尝试的“在现实背景下讲述漫画英雄故事”的努力,在这第三部中功亏一篑。这就是Part 2要讨论的观点。※ PART 2
“在云端”与“接地气”,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前两集最重要的贡献,是让观众见识到有人居然可以在如此现实的背景下讲一个本该很不现实的漫画英雄故事。原来我们印象中的漫画英雄都是翱翔于云端的,诺兰却成功地让他们接上了地气。1.在云端对于绝大多数发生在一个架空世界里的漫画故事来说,比较轻松的电影化方式是在银幕上继续像原著漫画那样割断超级英雄与现实的联系,让他们继续在云端飘着,在一个飘渺的虚构世界里展开银幕传奇。这样一个虚构的背景带来的好处是:影片可以只遵从这个架空世界的逻辑,自给自洽,与现实完全绝缘,让故事的进展摆脱现实逻辑的限制。这样一来,故事的展开似乎就可以天马行空了。但难点则在于构建一个既有趣又能在逻辑上自洽的虚构世界并不比遵从现实逻辑来得简单(很多时候都难得多),所谓“天马行空”也并不是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蒂姆伯顿的老版《蝙蝠侠》采用的就是这种“在云端”的处理方式。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高谭市是一个与真实世界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架空世界,高谭市本身就是那个故事里的整个宇宙。而且显然这个宇宙的种种设定都相当超现实,所以片子里的角色一个个都可以跟唱戏一样。现实中没有人会像片子里的角色那样说话,也不会穿片子里的人物穿的衣服,不会用片子里的招式打架,但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它在自己的宇宙里自洽,观众就买账。所以在诺兰的蝙蝠侠系列里,希斯·莱杰的小丑是个现实中的高智商反社会罪犯,而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杰克·尼科尔森的小丑则像个唱戏的,貌似前者比后者有“深度”得多,但其实两个小丑我们都喜欢。如果杰克·尼科尔森用希斯·莱杰的方法演小丑,反而会很突兀。--杰克·尼科尔森版小丑--
--希斯·莱杰版小丑--现在看来,本世纪之前漫画电影走的大多是老版《蝙蝠侠》的路子,银幕上的漫画英雄与现实世界关系不大。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也不限于漫画题材。比如现在回顾一下就很容易发现过去的几代007都比现在的这一代“卡通”很多。我们说的“卡通”,其实就是指这些片子里的很多元素在现实中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但站不住脚一点也不意味着不好。一部电影只要在它自身的背景内符合逻辑,就没有任何问题。在新世纪,由于技术的进步,营造一个更有趣的虚构世界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性。所以这种架空世界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一系列影片中发扬光大。比如大名鼎鼎的《罪恶之城》和很被低估的《歪小子斯科特》就很恰当地利用新技术在银幕上呈现出令人着迷的漫画世界。
--被严重低估的《歪小子斯科特》--2.接地气另一方面,在本世纪初开始延续至今的这一波漫画改编的热潮里,一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开始流行起来。那就是让漫画英雄们接上地气,把这些超现实的漫画英雄嵌入到现实的世界中去。我们可以在《绿巨人》(李安版)、《超人归来》、《钢铁侠》等一系列漫画题材影片中很明显地看到这样的趋势。但是一旦超现实的漫画英雄来到现实的世界,他们就必须遵守现实世界的逻辑。原来的天马行空这时就必须限制于现实的框架,很多在云端上合理的情节,到了现实的土地上就未必成立了。比如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高谭市就是整个世界,而在诺兰的《蝙蝠侠》里,高谭只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别小看这一点差别,完全相同的一个事件,在这两个高谭市里激起的反应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同样的一个反应在前一个高谭市里是合理的,但在第二个高谭里就是个bug。所以故事发生时所依托的背景非常重要。我曾经认为故事的背景没什么了不起的。尤其烦透了那些特别爱搞背景设定的奇幻小说,总喜欢虚构一块大陆,设定一些种族,再搞个编年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九把刀说,对于故事,“一个漂亮的剖面足矣”。我原来很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故事情节本身是一坨屎,把背景设定得再详细又有什么用?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故事的背景其实就相当于是诗歌的格律。格律有多重要?它几乎决定了诗歌的一切。在宋词的词牌里写出再好的唐诗,那也是不及格的宋词。在什么背景里讲故事,就得遵守相应的格律,所以背景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背景不同,故事所需遵循的逻辑就不同。漫画英雄只在云端时,只需要遵循云端的逻辑就可以了。但一旦接了地气,就要服从地上的规则。所以,在云端还是接地气其实是一个遵从什么样的故事逻辑的问题。在编剧界的圣经《故事》这本书里,编剧界的上帝罗伯特·麦基大爷说过这样一句心灵鸡汤式的格言,他说:“所谓逻辑,只不过是一种儿戏。只有想象才能使你走上银幕”。在读了大半本关于编剧的各种逻辑之后,忽然看到这句话,顿时让我很错乱。虽然这本书平均每三页就让我醍醐灌顶一次,但身为一个逻辑狂人,我不得不质疑一下麦基大爷的这句话,我的观点是:想象能使你走上银幕,但只有逻辑才能让你在银幕上呆下去。所以在那些接上地气的漫画英雄电影里,想象固然重要,但让超现实的漫画英雄遵循现实的逻辑才是一个更艰难的挑战。因为绝大多数漫画原著本身的设定都很荒诞,而现实世界的背景又应该很正经才对。如果“在云端”和“接地气”根本就是矛盾的,那又该如何将荒诞正经化呢?3.雷神为什么像唱戏的,以及霸天虎为什么打不过美军以最难融合这两端的《雷神》为例。据说《复仇者联盟》的导演乔斯·韦登最初是反对将雷神纳入《复联》的。我想他的考虑原因很简单——《雷神》的背景设定与其他几个英雄的背景设定太难融合在一起了。当《复联》里托尼·斯塔克讽刺雷神托尔是一个从马戏团里跑出来的精神病时,你几乎可以听到这是编导借钢铁侠之口的对这种不协调设定的自我解嘲。当然,这样的不协调早在《雷神》的故事单独呈现时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在《雷神》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编导为这个天上的英雄接地气的尝试。在《雷神》里,天上的是魔法,地上的是科学。天上的那一端基本上是一个舞台剧倾向的奇幻设定,而地上的这一端又基本可以归为写实倾向的科幻设定。一边是三句不离各种科学术语的科学家,一边却像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这两边站在一起,唱的算是哪出啊?如何调和云端的“魔法”和地上的“科学”呢?编导其实是采用了类似于心理学里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学里有一个叫“缄默知识”的定义,指的是一些我们能使用却不知其原理的知识(或技能)。乍一听这好像很不可能——你怎么可能在连一项知识背后的道理都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使用它呢?比如程序员在编程序前总得先学会编程语言吧?但其实这样的知识或技能实在太多了。最典型的缄默知识就是“语言”。一个学前期的孩子就能运用大部分复杂的语言,但是即使是一个最最权威的语言学家都未必搞得清楚这个孩子的语言里的所有语法。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搞不清我们天天在说的话里的哪怕最简单的一些语法规则,但这完全不妨碍我们熟练地运用它。这就是“缄默知识”。而类似编程那样的技能,我们先需要用理智理解它的原理方可运用,那是“显性知识”。另一个例子是蝙蝠利用它的声纳来飞行和捕食的技能。这种技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高科技,到今日为止,人类倾尽智慧造出来的雷达系统在诸多性能上也不及蝙蝠的声纳系统之万一。但是你能说蝙蝠的智能高于人类吗?显然不能。因为这样的声纳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是“显性知识”,是必须通过理智去理解的(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困难),但它对于蝙蝠来说却是一种“缄默知识”,是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上被自然赋予的却并被不它自己的意识所自知的能力。它精巧无比、可以毫不费力的运用,却与智能无关。我们可以用它来理解《雷神》中的魔法与科学。对于雷神托尔和他的阿斯加德文明来说,那些无比先进的、犹如神力的“力量”是一种“缄默知识”,他们可以仅凭自己的本能就毫不费力地驾驭它,所以对雷神来说,这种力量就是魔法。而对于地球人来说,雷神他们的力量就变成了“显性知识”,只能以智能来理解,于是这种力量在地球人眼里就是高深的科学。这就是雷神也许连地球人上的初中数学题都不一定会做,但他所掌握的科学力量却让地球人最牛的科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原因。在这里,雷神就是会用声纳系统捕食却对声纳知识一无所知的蝙蝠。也正因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驾驭能最牛×的科技,于是雷神他们的阿斯加德神域也就“不思进取”地发展成了一个大戏台的模样。相反“落后”的人类反而演化成了一副很现代的样子。所以既然“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雷神这个最缺乏现实联系的漫画英雄也就好歹算是接上了地气。也因此,在后来的《复联》里,奇幻取向的雷神勉强跟以科学幻想为取向的钢铁侠、绿巨人们调和在了一起——大家好歹都是科学,只不过理解和运用科学的角度不同。以上的观点其实也可以用来理解《变形金刚》中的霸天虎为什么还打不过美军。在《变形金刚》里,那群从遥远的外星球远道而来的变形金刚们怎么说科技水平都比地球人强了亿万倍吧?可为什么好像他们使枪还未必有美军士兵来的准呢?道理其实跟上面说的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变形金刚们看起来像是机器人,但其实毕竟是一种“生物”(按照刘慈欣老师的说法应该算做“硅基生物”;人类是“碳基生物”)。只不过是人家的生理基础类似于咱们的计算机,于是他们身上就“长”出了很多在我们看来是高科技的东西。所以,变形金刚们也是蝙蝠,他们也是像雷神那样“本能”地运用了在我们眼里是高科技的东西。变形金刚的科技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道不明所以然的“缄默知识”。所以就像我们人类啐人时吐出来的唾沫不一定能吐得准,霸天虎们吐出来的虽然是激光、是导弹,但也未必吐得准。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霸天虎打不过美军这件事,非常非常非常勉强地,还是说得通的。(关于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讨论,还可以参看我的书 《》中的“Nothingness 自由意志的幻象”这一章 )4.绿巨人的裤衩和超人的眼镜不过,即使我这样狡辩,我也不能说服自己《雷神》把“接地气”这件事情做好了。事实上它做得挺糟的。基本上我看《雷神》时还是很难把阿斯加德神域的戏码跟地球上的戏码协调起来,整个观影过程非常出戏,总觉得这是两盘不同影片的胶卷不小心混在了一起。实际上,雷神一族的存在让后来《复联》的设定也变得很别扭。要让一个超现实题材满足现实背景的各种要求,要关照的细节实在太多了,哪是一句“在我们那儿,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就能搞定的?比如,虽然在你们那儿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但不至于你们的母语都是英语吧?不要笑我太蛋疼。如果《雷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背景中,那他们说日语我都可以接受,爱说什么说什么。但一旦故事是发生在一个看起来很像咱们生活的这个真实地球这样的地方,这就不是个蛋疼的问题。在现实中,外星人的母语没有理由是英语。如果真用心,编导们就应该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样在《阿凡达》里真的搞出一门纳美语来。一旦背景变得现实,很多类似的蛋疼问题就会冒出来。比如《复联》里绿巨人的裤衩为什么不会在变身时爆开?当然,这是个分级的问题。但也不是不可以解决,诺顿版的《绿巨人》里就用弹性超好的牛仔裤回答了这个蛋疼的疑问(尽管还是很不合理)。当然,最决绝的做法,是扎克施耐德在《守望者》里对曼哈顿博士的巨型JJ的处理。他的处理方法就是,不作任何处理(图略^_^)。再说超人。超人隐藏身份的方式,是没有任何现实合理性的。为什么克拉克·肯特一摘下眼镜就没有人能认得出他——而且是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露易丝都完全认不出来?5.诺兰的蝙蝠侠,浦沢直树的少年所以要让一个超现实的题材接上地气,要顾及的层面和细节是非常多的。这方面,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在现有的漫画题材中做到了极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才是这个系列划时代的贡献。诺兰做了很多努力让他蝙蝠侠的故事变得更加写实。这样的细节太多了——比较明显的是蝙蝠侠的心理刻画。心灵的困惑、恐惧和成长等等,虽然观众未必感同身受,但完全可以把布鲁斯·韦恩当做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去理解。我想在这一方面的高度上能与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相比的,除了李安的《绿巨人》之外再无其他。此外还有很多不那么被人注意的细节,同样帮助诺兰营造出一个更加写实的背景世界。比如之前提到的隐藏身份的方式,在《蝙蝠侠诞生》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蝙蝠侠的衣服是从福克斯那里拿来的,但是头盔却得自己订做,于是韦恩与阿尔弗雷德之间有了这么一段对话:阿尔弗雷德:头罩的组件,我们从新加坡订购。韦恩:通过一家皮包公司。阿尔弗雷德:没错,然后我们从另一家中国公司单独订购一套蝙蝠耳。韦恩:然后自己组装。阿尔弗雷德:不过必须是大批量订购,避免引起怀疑。韦恩:多大量?阿尔弗雷德:大概10000左右。韦恩(惊讶的表情):至少有备用的了。阿尔弗雷德: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又幽默的交代就比超人那种扯淡的隐藏身份方式可信太多了。不过以上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诺兰做得最好的,是美学。诺兰在美工和摄影上力求将整个故事的发生场所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城市中。在看《蝙蝠侠诞生》时,对老版《蝙蝠侠》有印象的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到它与蒂姆伯顿版之间强烈的反差。蒂姆伯顿的高谭市是一个童话世界,而诺兰的高谭市根本就是一个现实中的美国城市。而且这种感觉随着三部曲的推进越来越强烈。--蒂姆伯顿版高谭市----诺兰版高谭市--除了宏观的城市,还有其他各种美工上的细节。比如蝙蝠衣的设定。美漫中超级英雄的战衣都有点“内裤外穿”的意思,我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种审美倾向。以往各版本蝙蝠侠的战衣也都有挥之不去的“戏服”感。但在《蝙蝠侠诞生》里,诺兰通过剧情交代,也通过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美术设计,让观众相信这套蝙蝠衣更像是一套高科技的防护服而不是戏服。--蒂姆伯顿版--
--诺兰版--所以诺兰不但在情节上告诉你这可以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故事,还让你的眼睛相信这就是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故事。《雷神》在接地气上做得最糟糕的就是美学上的不协调。一边是真实世界,一边是个戏台,虽然是剧情需要,但美学上巨大的冲突感仍然让观众出戏。当然,接地气最重要的一方面仍然是剧情本身得具备现实合理性,即一个行动以及它所激发的反应必须在现实中是可能的。在这一方面,诺兰的三部曲里,《黑暗骑士》做得最好,而《黑暗骑士崛起》却有不少现实合理性方面的缺陷。其中有一点特别明显的是是片中在高谭市围城这半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毫无作为的设定。在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里,高谭市就是整个世界,所以高谭市的政府力量失去对罪犯的抵御能力之后,蝙蝠侠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后一个反制力量。但是诺兰的《蝙蝠侠》里,既然诺兰花了那么多的细节让我们相信高谭市只是现实美国的一个城市,那么当一个美国城市面临灭顶之灾时,美国政府必然强力介入。这个问题在系列的前两部里基本上没有显现出来。这是因为:在第一部《蝙蝠侠诞生》剧情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反派干的看上去都只是规模有限的犯罪事件,只有到最后时刻才突然转变成恐怖袭击。因此它虽然是标准的恐怖袭击,却是一个政府还来不及做出反应的突发事件。这时候政府来不及介入。在第二部《黑暗骑士》里,同样地,小丑也是到后期才把犯罪提升到了威胁整个城市的恐怖袭击级别。这个转变差不多发生在小丑威胁炸医院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戈登提到国民警卫队开始集结,所以外部强制力量介入的时间点是合理的。而且在本质上小丑的所作所为在这之后也仍然是更像一个犯罪者而非恐怖分子,他一直躲在暗处,所以即便美国政府介入,也只能是采取跟高谭市警察类似的方式来对付小丑。他们能做的事跟高谭市的警察没有太大差异。但到了《黑暗骑士崛起》里,一个美国本土城市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国本土遭受核威胁,但美国政府居然容忍这样的局面存在数月之久?在这期间美国政府除了派出一个后来被秒杀的特种部队外完全无所作为,即便是担心核威胁而投鼠忌器,这也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被《24小时》这些最优秀的反恐影视剧熏陶过的观众们早已在脑中帮美国政府拟出n种解决危机的方案了,即便这危机是核威胁也完全不在话下。比如以美军如此强大的情报能力、侦查和精确打击的能力,居然没有方法锁定几辆卡车并将其摧毁?(认为外部打击会引爆核弹的同学请去看《真实的谎言》。)在现实世界中,一旦爆发威胁国家安全层面的危机,国家政府的强力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国家政府所掌握的处理危机的资源和能力,恐怕远远超过一个像蝙蝠侠这样的蒙面义警。所以在这种规模的危机里,蝙蝠侠有所作为的空间其实是很小的。诺兰其实犯了一个错误,在第三集中,不应该把危机升级到国家安全的层面。既把事件升级到美国政府不得不管,但最后又得让蝙蝠侠独挑重担,这就让事件的进展远远偏离了现实合理性。其他试图接地气的漫画题材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事件一旦升级,那就会大大压缩主角们的行动空间,因为按照合理的现实逻辑,这时候政府就应该跳出来把主角们应该干的事干掉了。浦沢直树《20世纪少年》故事的后半段里,当反派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升级为全球性事件时,全世界政府却对全球性的威胁放任不管,对显而易见的骗局无动于衷。于是这“半部”杰作就这样被生生地毁掉了现实合理性。6.守望者真正道出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可能的境遇的,反倒是那部不怎么写实的《守望者》。漫画英雄在现实中到底会扮演什么角色?《守望者》里的笑匠临死前道出了最无奈和悲凉的真相:“这是个笑话,全都是个他妈的笑话”。--《守望者》里的笑匠--其实周星驰也说过这个笑话。在《百变星君》里,把超级芯片扔到周星驰嘴里后,徐锦江鸡昂说道:你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七十二变的超人,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周星驰(面无表情):你说甚么?徐锦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吴孟达(面无表情):可以怎么?徐锦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吴孟达面无表情地站起来。)徐锦江:你去哪儿呀?吴孟达:我去歼灭银河系五大行星的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个笑话。在《守望者》里,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最终都是被利用和被愚弄的对象。即便连最嫉恶如仇的罗夏,也曾不自知地沦为政府的杀手。--(上图:罗夏杀害了本该揭露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导致尼克松连任,使片中的美国滑入极权社会)--现实世界里,在深渊般晦暗莫测的人心与迷宫般复杂诡谲的阴谋面前,这些蒙着脸、穿着内衣内裤行侠仗义的“英雄”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笑话而已。--(上图:与诺兰的“去戏服化”不同,《守望者》里的战衣真的就是内衣内裤——他们只是一个个笑话)--这恐怕才是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真正的遭遇。在现实的艰险和残酷面前,再正经的蒙面大侠也都是个幼稚的笑话而已——你们根本就不是现实之恶的对手!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太恐怖的恶,这是云端的漫画英雄们永远也接不上的地气。现实世界里,天无眼,诸侠退隐,不知所踪。文:疯狂钻石
提示:这是一篇6000字的长文,把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打通评论,且有第三部【剧透】# 壮志未酬的黑暗骑士## 诺兰结构《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一开场全体观众就鼓掌的电影。「他几乎没有拍过烂片。」这就是人们对导演诺兰的评价。2005年的《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诺兰在平生第一部大片中,把「蝙蝠侠」塑造成一个内心冲突激烈的「黑暗英雄」,加以他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把这个经典超级英雄故事说得跌宕起伏,却又不至于让普通观众觉得像《记忆碎片》那样看着费脑子。2006年的《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他进一步在大片中尝试挖掘人物心理深度的可能。2010年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他把原本复杂的梦境说得层次分明,再次证明了他作为叙事大师的能力。而2008年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这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顶峰。在有了第一部蝙蝠侠的试手后,诺兰对于大片的处理已经了然于胸。他史无前例地在一部好莱坞漫画超级英雄影片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他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甚至不可超越的经典反派形象,同时,这部影片做到了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诺兰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大片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在诺兰的后两部电影《盗梦空间》与《黑暗骑士崛起》中被采用,也被其它题材的大片所借鉴。照着「诺兰结构」拍的大片,几乎都不会很差。不过需要说的是,这个结构并非诺兰首创,只不过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导演。至于「诺兰结构」是什么?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也许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把《黑暗骑士》与《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今年另一部票房极佳的超级英雄电影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叙事节奏和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两部片子都是以反派人物的登场为开篇,而且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犀利」是关键,为的是快速渲染出敌人的强大。如果反派角色没有在影片早期登场,那这部片子就只能拍成悬疑剧了,不然观众会看得没头没脑——他们要在影片中解决什么坏人?而很快地,正义英雄得紧接着登场,并且秀一下自己的本事,在《黑暗骑士》中是蝙蝠侠勇擒「稻草人」与意大利黑帮;在《复联》里是各种英雄轮番显身手。然后的叙事的套路必然是正派反派的多回合较量,一般来说,在影片50%之前,是反派占上风,到了60%进度是,正派状态必须跌入低谷。然后正派勇猛反弹,强势回归至影片75%-80%的进度,笔锋一转,在眼看胜利时出现新的危机,但这个危机需要「很严重」,但有需要主角当机立断,花10%的进度解除危机,使全片进入最后的高潮。两部影片在叙事上莫不如是。在这个看似俗套结构上相似的前提下,《黑暗骑士》是如何做得更好的?至少有几个方面决定了它的优秀。首先,影片的思想深度让《复联》望尘莫及。其次,反派塑造上,小丑也是超乎寻常的丰满。一般来说,一个导演塑造反派,往往有三条路。一是让反派力量强大无比,如《复联》中的洛基;二是让反派的经历坎坷,以至于让人产生同情,如最近《蜘蛛侠3》(Spider-Man 3)中的「沙人」。这两种都是最好走的,前者直接,而后者追求的是所谓的「人物戏剧性冲突」。而诺兰却走了第三条最难走的路,让「邪恶」走向极致:小丑一点不值得同情,小丑也没有超凡武艺,但它的犯罪如此迷人,又有品味。最后,作为大片,大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复联》的战斗场面非常过瘾,要做出好的大场面不容易,不是砸钱就能堆得得出的,这点我佩服乔斯·韦登。而诺兰在《黑暗骑士》中给出的大场面不仅节奏紧凑,匠心独具,以那段经典的「保卫哈维·登特」追车戏为例,从一开始小丑巧设路障,扫清障碍,到蝙蝠侠舍生挡炮弹,刚让警车上的警察松口气,小丑又把直升机给拿下,正当大家心焦时,蝙蝠侠的摩托车拍马赶到,把小丑卡车掀翻,原以为小丑搞定,却不料蝙蝠侠因不肯下杀手而自己撞倒在地,眼见小丑得逞时,哥顿警长「死而复生」,制符小丑。整个追车戏一波三折,不仅场面漂亮,而且处处为的是「推进剧情」。而《复联》用的场面却是人海战术,显然低了一个档次。正是这些对电影细节和整体的非凡掌握,成就了诺兰如今的盛名。那么他是否把这套结构在蝙蝠侠系列终章《黑暗骑士崛起》中发挥好,甚至到一个新境界呢?## 蝙蝠侠的旅途「每个英雄都有一段旅途,每段旅途都有一个终点。」作为第三部蝙蝠侠影片,诺兰的首要目标是给蝙蝠侠一个归宿,一个合情合理的归宿。《侠影之谜》中,蝙蝠侠的诞生缘起于布鲁斯·韦恩的父母双亡。布鲁斯因为害怕蝙蝠,而要求父亲带全家提前离开歌剧院,结果父母被抢劫犯杀害。正是这份对父母之死的内疚,使得布鲁斯对于「恐惧」有着极大的厌恶;正是对那些抢劫犯的痛恨,让布鲁斯渴望「复仇」和「正义」。然后这个年轻人对于「恐惧」、「正义」和「复仇」的理解都有偏差:黑帮老大法科尼「训斥」这位「高谭之子」根本不懂真正的恐惧,他以为自己已经无所畏惧,其实远非如此;布鲁斯从小的玩伴瑞秋训斥他把「复仇」和「正义」混为一谈;训练布鲁斯一身本事的「影子联盟」大师 Ra’s al Ghul 灌输给他一种凌驾于法律的正义观。布鲁斯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伴随着蝙蝠侠整个成长过程:《侠影之谜》中,布鲁斯克服了对「蝙蝠」的恐惧和神经毒气带来的身心恐惧,并让犯罪者恐惧蝙蝠侠;当第一部最后 Ghul 告诉布鲁斯,他们「影子联盟」早已策划摧毁高谭,但因布鲁斯父母这样的慷慨之士用他们的财富与之对抗而未获成功时,布鲁斯与「影子联盟」的对决就多了一重「为父母报仇」的含义——尽管这个联系非常牵强,也是第一部为何不够优秀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蝙蝠侠最后并没有亲手杀了 Ghul:「我不杀你,但也不打算救你」。至于「正义」,这是蝙蝠侠永远的原罪:尽管他严格奉行「不杀人」原则,但从他披上披风,遁入暗夜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凌驾于法律至上的「义警」。没错,他每次都把罪犯制服后送给警察,但这不能抵消他在行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这个原罪被小丑在第二部中利用,让影片《黑暗骑士》成为经典。如果诺兰能够在第三部给于蝙蝠侠解决这个「合法性」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极好的结局。蝙蝠侠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正义」。如果小丑是「纯粹的恶」,那么蝙蝠侠更像是政府——一个「必要的恶」:一个为了维护社会和平,拥有极大权力的执法者。约束政府的是宪法,而约束蝙蝠侠的是他自己的道德信条。民众相信蝙蝠侠能遵守信条时,一切平安无事;一旦民众不相信他还是个有自控力的英雄,那么他就和小丑没有什么区别了。可是蝙蝠侠希望做得更多。在第一部中,蝙蝠侠回到高谭市前跟老管家阿尔弗莱德说蝙蝠侠诞生的初衷。他希望有一个象征,一个不死不灭的象征,能够激励全民与这个腐败、黑暗、罪犯横行、官商勾结的势力作斗争。这才是蝙蝠侠最终的目标。作为布鲁斯·韦恩,他最爱的女人瑞秋也希望有一天,这个城市不再需要蝙蝠侠,正义和公平可以通过一套完善的秩序维持,那时候,她愿意和他在一起。在第二部《黑暗骑士》开头,已经有一些民众带着蝙蝠侠面具投身到蝙蝠侠的志业中,然而这并非蝙蝠侠想要的。哈维·登特,这位高谭的「光明骑士」才是蝙蝠侠完美的接班人。他不仅在与布鲁斯第一次会面中给蝙蝠侠深刻印象,而且作为公诉人(District Attorney),哈维不需要面具就能把全城黑帮绳之以法,他有着和蝙蝠侠一样的正义感,而且并不像大多数经常对蝙蝠侠心怀不满。最重要的是,这位真正的「打黑英雄」广受民众欢迎——We believe in Harvey Dent。他能够做到蝙蝠侠做不到的事情:让所有人相信,正义是可以通过法律实现的,腐败并非不可战胜。可是最后的结局我们都已清楚,这位最完美的蝙蝠侠接班人——准确地说应该是蝙蝠侠的替代者——却彻底堕落了。蝙蝠侠为了不让民众失去信念,担下了所有的罪名。问题是,正如诺兰在第三部影片上映前所说,「基于一时谎言的安稳是不持久的」,如果谎言被揭穿,民众信念彻底崩塌,该怎么办?蝙蝠侠,作为一个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恶棍,需要在第三部中重新恢复声誉。但这还不是当务之急,他是一个不怕背负骂名的「黑暗骑士」,只要能够重新让「正义」重建,让全民,无论是底层平民、中层白领、还是顶层精英,都能够重新相信,高谭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社会公平公正,让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不需要行贿,不需要巧取豪夺,甚至不需要蝙蝠侠在夜色中行侠仗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蝙蝠侠的精神。拥有最优秀的大片叙事结构,和完美思想内涵的蝙蝠侠系列,在最终的第三部中是否做到这点?## 搞不定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结束,全场再次响起掌声。观众们在为什么鼓掌?火爆的视觉场面?一如既往的深刻思辨?还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我不确定。我能肯定的是,第三部中诺兰犯了致命的错误。全片结构和第二部类似,尤其是前半段可以完全与前作媲美。不同于一些观众和影评人批评的,我觉得前半段毫不拖沓,节奏把控完美,没有一点罗嗦的内容:影片开始于第二部八年后的时间,高谭市一切太平,大家活在八年前蝙蝠侠和哥顿警长编织的谎言上,纪念着城市「光明骑士」哈维。另一边,影片反派登场,用了极其惊人的方法偷天换日地劫走了一个科学家。回到高谭市,猫女登场,她的身份是一名盗贼,在韦恩家偷财务,更重要的工作是,采集布鲁斯的指纹。而蝙蝠侠呢?八年没有现身,而且布鲁斯本人状态奇差,苍老无力,一瘸一拐。此时,另一个重要任务登场,警察布雷克。布雷克始终对哈维死亡那夜存有怀疑,他是蝙蝠侠的笃信者。贝恩在高谭市的地下水道组建军队,被哥顿警长发现,但警长被擒,虽然他拼死逃脱,但中弹受伤。布雷克见事态严重,竟然跑去韦恩家求见布鲁斯。布雷克表示他洞察到布鲁斯就是蝙蝠侠,希望蝙蝠侠复出拯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高谭市,布鲁斯不置可否。对于蝙蝠侠是否复出,老管家阿尔弗雷德始终是反对的,他希望布鲁斯重新好好生活,但不要去继续做蝙蝠侠了,因为他觉得一旦付出,蝙蝠侠必然送命,而且觉得布鲁斯甚至希望为城市牺牲。俩人裂痕出现。布鲁斯还是决定复出。他门面探访病床上的警长,警长也希望蝙蝠侠能再次拯救城市,这更加坚定了布鲁斯的决心。接着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歌迪亚扮演的米兰达(Miranda Tate),一个富有魅力,财力雄厚且对投资绿色能源很有兴趣的女人,她与布鲁斯在酒会上碰面,表达了想投资的意愿。很巧,韦恩集团近年财力不济,又有一个秘密研制多年的核聚变项目,总裁福克斯也建议布鲁斯找米兰达投资。贝恩第一波攻势到来。他带领手下占领证交所,通过仪器篡改交易系统,让韦恩身无分文。蝙蝠侠八年后首次现身,但没能阻止贝恩计划,贝恩全身而退不算,自己还被全城警察围追堵截。当然,开着飞机(The Bat)的蝙蝠侠要脱身自然不是问题。韦恩身上现已分文没有,米兰达倒是在这次股市混乱中拿到了董事会席位。另外,阿尔弗雷德对蝙蝠侠复出非常不开心,他告诉韦恩,贝恩来历非比寻常,必是经过「影子联盟」训练过的高手。布鲁斯不想听管家唠叨,管家越说越激动,把当年烧毁瑞秋给布鲁斯诀别信的事情和盘托出。布鲁斯彻底心碎,与管家告别。「人财两空」的韦恩把核聚变设备交给福克斯和米兰达。蝙蝠侠请猫女帮忙带他去见贝恩决斗。那场打斗完全一边倒:蝙蝠侠用尽十八般武艺也动不了贝恩半根汗毛,自己却被贝恩心狠手辣的打个半死,背部错位。别说猫女不忍心看,连周围的的贝恩的雇佣军都不忍一瞥。贝恩当着蝙蝠侠的面把韦恩公司的所有装备,包括蝙蝠车和核聚变反应堆劫走。第二波攻势到来。全城警察杀入地下水道,早被贝恩料到:一些炸药就把警察困在地下。接着贝恩带着变成核弹的反应堆到橄榄球场,威胁民众。但这不是贝恩的真正目的,他是想要「革命」。他之前从哥顿那里得知的哈维之夜真相,此时将其公布于世,全城的精神支柱崩塌。接着贝恩宣布要结束这个城市的腐败,精英的特权,把权力还给人民。他把出城的桥除一座外,全都炸断,此桥作为补给桥,凡有人胆敢越过此桥,引爆核弹。除此之外,民众做一切皆可,无论是打砸抢烧,掠夺富人财富,还是抓人去「公判大会」。至于蝙蝠侠,他被贝恩丢在异国的一个地底牢房中。至此,全片上半段结束。除了布雷克开场就认出蝙蝠侠身份非常突兀外(竟然比小丑还聪明?!),贝恩展现出了一个超级反派所应有的心计和力量。他也做到了小丑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整个城市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狂欢。而正方,无论是蝙蝠侠的身心俱疲,老管家的痛心疾首,还是警长的中弹和警察的集体被俘,都把这个城市推到了三部影片中最危险的时刻。可是,影片后半段陷落了一种奇怪的俗套剧情:布鲁斯所在的监狱与其说是监狱,不如说是一个训练营,因为根本这里没有狱卒,也没人阻拦你通过唯一的出口——那个天井爬出去,只要你有本事。伤痕累累的他得到了狱友的帮助。狱友不仅帮他恢复身体,还告诉他许多过去的故事,关于这里的一个传奇:多年来只有一个小孩子逃出去过,这个孩子徒手爬出牢房天井。布鲁斯想到了贝恩。高谭之子在牢房的电视里看到高谭彻底成为无政府主义的天堂,悲愤交加,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而在高谭市,警长,布雷克领着仅剩的一些人马作着抵抗。他们从福克斯那里得知这个核弹被拆下后很不稳定,三十余天就将爆炸,所以高谭毁灭不可避免,除非能把它装回实验室。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没人能从贝恩手里抢东西,直到蝙蝠侠回来。蝙蝠侠回到高谭,与被这所谓「人民自治」的乱世吓坏的联手,从地下救了警察,并打通了去实验室的道路。次日,警察与暴民展开街头大战,蝙蝠侠与贝恩再次对决。知道了贝恩命门的蝙蝠侠,专打贝恩面具,成功打败对手。就在蝙蝠侠逼问贝恩核弹引爆装置在何处的时候,米兰达一刀捅向蝙蝠侠——原来她是最后的反派。米兰达花了一点时间介绍了她的身世:其实她才是那个逃出牢房的孩子,而贝恩是在牢里保护她的人,自然,她爱贝恩。另外,米兰达其实是蝙蝠侠的导师,「影子联盟」首领的女儿。惊愕无比的蝙蝠侠看着米兰达将即将爆炸的核弹开走。好在猫女及时赶到,一炮轰死贝恩,俩人一个飞机,一个摩托,追击米兰达。最后的结局是,米兰达因车祸而死,她死前将实验室用水淹了,在那里焦急等待核弹归为的福克斯白忙活。还有一分钟就要爆炸了,蝙蝠侠决定献身,用飞机提着核弹飞向大海,核弹爆炸——所有人都知道蝙蝠侠牺牲了。最后五分钟的剧情,我就不说了。无可挑剔的前半段和漏洞百出的后半段让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影片。各种小细节的错误使人心烦:一向「现实主义」的影片突然出现了「影子联盟」大师的鬼魂幻觉;无故出来送死的三个联邦探员;一会儿说外语,一会儿说英语的导师(他似乎在牢房中承担了阿尔弗雷德的角色);莫名其妙地让稻草人出来露脸;至于 Rises,诺兰似乎除了在影片中反复点题就想不出别的办法说通了。影片中出现几次生硬的点题:第一次是贝恩说「The fire rises.」;第二次是管家说「Sometimes, a man can rise in the darkness.」;第三次是牢房中狱友唱「Rise」歌为蝙蝠侠助威;第四次是蝙蝠侠归来在大楼上点燃了他的 Logo;第五次是最后两分钟的时候,一个新人物渐渐升起的镜头。但这些小细节还不足以致命。最大的问题是,诺兰没有把这个故事说通。我想问任何一个觉得「第三部优秀」的观众一个问题:最后,民众纪念蝙蝠侠是因为他和核弹同归于尽还是因为蝙蝠侠重新让民众相信了正义的可能?诺兰根本没有解决第一第二部留下的问题。蝙蝠侠在三部影片中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成为一个「象征」,希望民众相信正义,希望终有一天,蒙着面的「黑暗骑士」成为不需要。可是,第三部影片中恰恰反映了这一切的不可能:民众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此自在。除了孩子和被困的警察,电影中所有给普通百姓的镜头都表现出了「暴民的狂欢」。蝙蝠侠失败了,他彻底失败了,完全沦为一个「人肉拆弹部队」。民众对蝙蝠侠的同情也就是因为他自我牺牲地解决的核弹问题,仅此而已。可以想象,若日后再来一个反派,只要再次抓住腐败、特权、不平等问题,做做文章,就能成功。如小丑所说「It wasn’t hard. You see, madness, as you know, is like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更进一步,诺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它是无解的。在影片前半段,诺兰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矛盾可以挖掘,顺着那些线索,我都可以找到比原作好得多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核弹根本不是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民众信念问题。诺兰甚至可以把影片设计得更加戏剧性:如果核弹不再是威胁,民众是否会继续享受这种无政府状态?如果是,蝙蝠侠如何重建正义?如果让蝙蝠侠与核弹同归于尽是诺兰口中所谓「重大牺牲」的话,那也太小家子气了。他完全可以让蝙蝠侠真实身份公诸于世——这个多次拯救城市的英雄,其实是民众最痛恨的城市精英,富人,所谓特权阶层。但是现在,他身无分文,女友惨死,新欢背弃,管家黯然离开,整整八年被世人唾弃,被敌人打得半死,可他依然没有抛弃高谭。蝙蝠侠的力量,不在于他受过特训,他有万贯家财,他有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是他意志坚定,他相信民众内心终究向善。他的经历能让民众相信精英可以善良,为富亦可为仁。实在可惜。诺兰原本可以让蝙蝠侠来一个真正精神上逆转。然而,他选择了一个最差的结局:让蝙蝠侠的初衷未得实现。
半罐水响叮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暗骑士崛起在线观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