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对教育央企改革概念股有哪些发展的影响体现有哪些方面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
前言:本期和下期学习资料主要收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经验介绍及政府的相关意见和规划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在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标时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信息化与“新教育”
●广东省教育八大行动计划节选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
●陈至立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关于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比如,多媒体教学大都是看重对学生感官的强化,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还没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即便是目前搞得如火如荼的网络教学,也多是着力于对现行教育的能量放大,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随便进入一所网校,基本是名师主讲、同步(或异步)辅导、答疑解惑等传统教学程式,具体内容多是将课本、教案、习题等复制到网上,除自由度大一些外,似乎还显不出更强的优势。当然,对现有教育的优化和拓展是计算机及网络应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绝非仅此,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大信息量及时空结构的变化,使我们得以在新的观察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创新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升级换代频繁。与此相适应,通讯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游戏机都在一次次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发出新功能。与之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迟缓,如前所述,跳不出传统的框架,少有革命性创新。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计算机及网络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计算机引入教育始,人们就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因而对计算机的功能利用也就局限于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其实,这只是其作用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应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 WBI(Web一Based Instruction)。 CAI是一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基础(Based)和辅助(Assisted)虽一词之差,但其中却蕴涵着一种观念上的创新,即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一种基础地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能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增加一个维度来思考和规划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需要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我们以前做的大量的是前一方面的工作,对后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还远远不够,然而,只有后一方面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对传统教育作出实质性的突破。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统整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增息容量大。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改革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陈至立部长强调:“要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①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
人们称网上信息为信息的海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这个海洋中学会游泳而不是被它淹没。要想使每个人都能便利地进入网络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除硬软件的设计要更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外,还需要有实用、快捷的信息服务。人们需要的是精品信息、分类信息、鲜活信息,希望节省网上查询时间,信息之车直达用户之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要以此为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且多借助于名师名校效应,一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品牌”和既得利益而固步自封。在具体内容上,多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少有基于网络教育需求的统整。网络信息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方向。我们应利用教育管理权相对集中的特色,克服教育信息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着力于教育信息资源的统一开发、规划和整合。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了不少工作。但总体来看,网上教育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些也体现不出比其他信息渠道包括书本太明显的优势,并且网上还时有劣质信息的干扰,这也是实际上真正上网学习的学生比上网游戏或聊天的学生少得多的原因之一。因此,网络教育信息的质量亟待系统地提升,否则将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网络教育信息主要应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学信息,这应是精选且多样的;二是教和学的参考或备用资料,这应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这些都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优势,充分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无论从质或量上才会对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集等产生巨大的超越。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育信息网及资料库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越来越强的智能性,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这就使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如阅读是传统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学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它提供的电子多媒体读物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计算机及网络的联想功能、非线型地组织和管理信息,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检索式阅读方式。因而阅读教学应从单纯的内容记忆或文本阅读技能的教授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上来。又如,随着信息环境的开放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思想,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德育为首,但目前学生中一些思想意识问题还不容乐观。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是不良信息的始作俑者,也可以成为学生精神食粮的供给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清除网络污染,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力度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德育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现代信息环境的实际,改变疏离学生的枯燥内容的灌输,增加鲜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和选择能力的素材,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涉及到教材的编写问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惟一载体,由于有信息资料库的强有力的支撑,教材可以采用与传统不同的编写方式。如教授一个定理,教科书不必给出从定理的提出、证明、例题到练习等一个完整的套路,可以略去某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或只提出问题及相关资料概况,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论证、去解决问题。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给出的主要不是要记忆的知识,而是问题、思路或策略指导等。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
互联网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就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宏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全面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送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会得以更好地体现。
又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在实际中人们也进行了诸如主体性教学、参与性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不少有关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却久久不能进入主流教学。这里的原因除了认识问题以外,现实教学条件没有提供所需的便利也是重要方面之一。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更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的意愿。教师的作用将更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营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
再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及网络本身就呈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神秘世界,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吸引着我们的求索兴趣,启动着我们的创新智慧,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创造路径。例如,最基本的对网上众多信息的分析、归纳、抽象等,就可能找出倾向性、法则性、因果关系等规律,就可能得出新的结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能给我们提供的这一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成分。探索类的教学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实验检验、表达交流等环节。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可以为此创设更充分的条件: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丰富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等。北京景山学校的“景山教育网”已推出了“情境探索学习”模式。不仅在中小学,此类的教学和研究可以推及大学、研究生乃至研究人员的研究。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多方面求教,可以与国内外同行一起来探讨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组织研究伙伴并随时进行讨论交流等。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我们应将此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
五、师生关系的改善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都有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教师仍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师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在面对面的教学中没有多少学生敢顶撞老师,不用说体罚、贬损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就是教师对学生一个脸色也足以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网上教学可以从一个方面改变这种状况,师生不直接面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程度可以大大降低。《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为《网络教师有点困惑}),其中讲到:“最让他难堪的是,当教师十几年,头一次遭到学生的痛骂,还是集体痛骂。虽然不知道学生的名字,但肯定是他的学生。‘他们什么都知道,就像当面撕开我的脸皮,这太难堪了’”。②这种对师道尊严的反叛虽然有点极端,但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在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一些网络学校打破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当作客户来对待,树立一种服务的思想,由此将出现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变从根本上讲还不在于是否面对面这种形式,关键是师生内涵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打破了知识权威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笔者曾与一位博士生导师谈他带研究生的方式。他说他主要是设计一系列课题(这些课题也是自己的研究范畴),指导学生选择。学生根据选题要求,主要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生得到的是国内外最新的信息,不少是老师不知道的,在许多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咨询或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会自行放下尊严,师生教学关系将得到更大改善,不仅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一般意义上的主导、主体关系,可能更增加了同事或是合作伙伴的成分。
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更模糊了师生界限,谁都可以在BBS上请教或提出问题,同样,谁都可以在此解答别人的问题,这就无所谓教师还是学生,所有参与者成为一个学习或讨论问题的共同体。
六、学校体制的变革。
据悉,截止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高校远程教育试点校达31所,网上大学生达18万人。在中小学,目前仅北京就有200多所网校对外招生,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北京10个郊区县都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网络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一种创新。它冲破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使主办学校的教学影响迅速扩张。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的教育理念、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这既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为学校带来腾飞的机遇。通过网络学校不仅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向外界输出,也导致了大量社会信息和资源的输入,丰富了学校的内容。如一些网校的建立,本身就是和信息企业合作的结果,这就把这些企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引入了学校,这将对学校的治校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网络学校的优势在于它的无极限延伸性,不仅可以延伸到国内各个角落,还可以扩展到世界各国。英国牛津大学已成立了世界范围的网络大学。更进一步,还出现了一些学校联合组建的网络学校,特别是一些世界名牌学校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体现了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世界范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着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据悉,日本公立东北大学即将通过与韩国汉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20余国的80余所大学结盟,凭借网络教学、交换学分等方式,共同建立全球性大学网络。
实际上,网络与学校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办学组织形式。这些将对封闭的学校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使学校体制跃出传统的框架,在更开放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突破。
七、教育功能的拓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着力点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网络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目前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在招生宣传上就把如何帮你提高考试成绩,考上好学校为重点,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强化,不少是为应试服务的。这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实际上,目前一些家长让孩子上网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就在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除了校外应试辅导班、课外应试资料等以外,学生又增加了一项应试的网络学习负担。一些网络大学,也多以承认学历文凭为招牌,主要内容为学历教育。包括网上研究生教育,走的也是招生、办班、上课、考试的老路。一些人上网学习主要还是为了收获文凭。这些在我国目前教育稀缺的状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网络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普及性和多性化,而避免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所共享,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其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远程网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便于社会化、多样化是网络教育的优势,因而网络教育要侧重于大众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如农村会计要学查乱账,个体户要学经营,公务员要补充某方面的知识等,都应能从网络教育中得到满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注重围绕国民多方面的需求,为国民的终身教育而设计。
八、学习理念的提升
上学读书,这是传统的学习观念,虽然近些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拓展,重视了在实践中学,在社会生活中学等多维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总体来讲,人们学习的观念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终身学习远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条件,二是许多人还没有学习的紧迫感。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给人们的学习以促进。第一,现代信息息技术能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条件。当网络教育真正走向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全民学习的大课堂时,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在家里、在办公室、在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时学习才能真正不局限于学校和传统的学龄期而伴随人的一生;学习的目的才不仅是为了升学而更多地是为了一一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才不是谁要求或规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总之,学习才能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启动器。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将从一个方面决定个人的发展。一个人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操作,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进入网络,如果不懂英文,大量的信息只是一堆不起作用的符号;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熟练,也直接影响着人本身的信息化程度等。人和现代信息技术互为对方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中运载的大量信息,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功能,也是任何传统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个体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其发展变化,也才能运用它来完善、丰富和提升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体验恐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深刻,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将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需和伴随人生命的始终。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③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标时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概念、名词不断产生。对这些名词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并形成共识,对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展非常重要。
1、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国际上流行的说法,各国在具体表述上也有一定差别。如:在英国基础教育中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而在法国则简称为TIC(Technology of informa。ion and
commtlnlcatlon)。
信息技术的一般定义为: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显而易见,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信息技术所应该突出的是: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
与“信息技术”不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专门术语,但可以从内涵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理解,其基本内涵包括:
△先进理念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的先进理念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能以多媒体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就能更好地得到贯彻。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进技术装备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要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进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先进技术的学习
指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例如,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方法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思想教育中新形式、新问题
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好的形式,但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又要特别注重网络安全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利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表现形式:
这里指的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种形式以及必备条件。如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探究性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而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则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必需的硬件支持。
3.“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实现
陈至立部长在去年10月 25日的工作会议上说:“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具体来说,一定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技术。
●信息化与“新教育”
我们正在从发展中的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同样,我们的教育也正在从工业社会的教育走向信息社会的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教育”。本文不可能系统地分析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新教育”的区别,也不否定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仅仅就“新教育”的社会基础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一、从生存空间的扩大到思维空间的拓展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根本性变化是什么,这是回答和认识“新教育”及其特点和性质的基础。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由于劳动工具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和比较封闭的自然经济的限制和束缚,开始走出了非常狭隘的生活和生存空间。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比较,工业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的扩大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生存空间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人们开始学会从一种更加普遍的角度看待各种社会和人生现象,并且按照一种比较普遍的标准来衡量各种是非曲直,同时根据更加丰富的参照系来塑造自己的生活。这种转变及其主要含义为我们认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关于这种新的转变的理论和看法中,至少有这样几种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首先是奈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知识成为了新的财富,工业经济时代诞生的“劳动价值论”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替代;第二,时间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既不像农业社会那样习惯于面向过去的经验,也不像工业社会那样注重眼前和现在,而是更强调面向未来和如何预测未来;第三,生活目标的变化,即更加激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人与各种自然的竞争。(崔保国等编著:《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2页。)
其次是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在将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比较时,贝尔这样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商品和产业的社会,而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为信息处于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地位。在贝尔看来,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在职业结构中,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的地位;在社会结构方面,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源泉。(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当然,除了上述两位以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托夫勒等人的理论,他们的看法和观点都从一定的角度为我们认识信息社会的特征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发。但在我看来,如果说从与教育更加相关的角度进行选择和比较,美国学者嘉格伦在《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中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本身的进化速度要快得多。信息社会的首要资源是信息。信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它通常没有重量,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信息社会的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制造、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如果说工业社会使得人类活动扩展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的话,那么知识革命的主要特点,则是它能够大幅度扩展人类的思维空间。人类思维空间的延伸,再辅之以生产力的进步,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美」嘉格伦著:《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用我们的语言,用简要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也就是说,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信息社会相对于工业社会,则通过新的传播工具和方式,特别是通过新的传播理念,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而正是这种新的极大的思维空间,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新的平台,成为了新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按照目前比较通俗的语言,这样一种作为现代社会的平台和重要标志的思维空间,也就是信息世界中所谓的虚拟空间。当然,也正是由于新社会形态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它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和创造了一个具有现实性的虚拟空间,而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思维活动,因此,谁在思维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够在这样的虚拟空间和思维空间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谁就能够在新的信息社会中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这种思维性恰恰构成了我们理解和建构“新教育”的关键。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由于通信和传播工具与手段的限制,“在场”的存在和事物与“不在场”的存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是非常清楚的。重要的是“在场”的存在,“不在场”的存在对人们的实践,对人们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思维活动本身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这种“在场存在”与“不在场存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由于通信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于出现了所谓“全球化”的现象和说法。另一方面,这种“不在场存在”的意义及其对“在场存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决策和行为的依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仅仅取决于当下的现实,而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虑各种其他的因素,包括那些“不在场存在”的影响。能否充分地认识与当下现实有关的各种“不在场存在”,以及各种包括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远距离的事件”,往往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的质量与水平。对此,尼葛洛庞帝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说:“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中文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二、“新教育”的新功能和教学模式
显然,信息社会的教育活动的这种社会基础的变化,必然给“新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特点,也给我们认识这种“新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角度。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只讨论“新教育”的功能和新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首先,教育具有规范人们思维活动和维护思维空间秩序的新功能。无疑,与农业社会的教育比较,工业社会的教育如同它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一样,大大突破了传统的个体活动的形式,而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即一种社会化的教育。这种社会化的教育以社会为基础,按照一种工业社会的模式,根据某种比较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培养和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确,它适应了人们生存空间极度扩大的需要,满足了人们扩大交往和发展的要求。它重视的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性,强调的是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但是,当人们的思维空间在信息社会得到极大扩展的时候,当这种思维空间成为新社会的平台和标志的时候,特别是当这种思维性活动的价值和地位在新的社会中得到极大的张扬的时候,具有上述特点和功能的社会化的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物资空间,而扩大到广袤的思维空间;人们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也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在场”的存在,而是扩大到了那些“不在场”的存在。因此,如果说,在人们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的工业社会中,教育活动重视和强调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范和这种实体性生存空间秩序的维护,那么,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教育活动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这也就是说,建立在巨大思维空间基础上的信息社会需要一种真正思想上的认同和文化上的“新秩序”。换句话说,信息社会为人们所拓展的思维空间中的协调和一致,并不能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契约”来保证,而必须同时也依靠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来支持。这也恰恰是信息社会教育不同于过去教育的一个特点。简单地说,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虚拟空间和思维空间的新秩序的建设,“不在场”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确立和具有新的功能;实际上,这种功能和目标的变化,体现和反映了信息社会的教育已经获得了一个新的社会基础。而且,由此所建立和形成的“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带来教育活动自身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教育模式的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评价标准的变化,等等。
其次,根据上述信息社会的特点,特别是思维活动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概括地说,过去比较重视教师的教的活动和学生的训练,而现在的教育活动则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要求的是人们对“在场存在”的超越。而这恰恰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的秩序的维护,决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强制和训练,而必须依靠社会成员自己的自觉和认同。没有这样一种个体的自觉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信息社会中思维空间的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不可能的。
个人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作为“新教育”的重要形式,正是它与传统工业社会教育不同的地方。对此,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表述。他说:“个体生活中的变换总是需要心理重组,它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以过度的仪式被仪式化。在这样的文化中,集体层面上的事情代代之间少有改变,而改变了的认同清楚地处于监视之下,如当个体从青春期迈向成年的时候。相反,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英I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页。]尽管这段话有些晦涩,但是,它却是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意思,即在现代社会中,反思的活动和过程在人们的思想变化,以及自我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像在传统社会中那样,仅仅是一个外在的仪式化的过程。在团中央最近的一个文件中,也十分清楚地把“实践体验”作为我国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新教育”特点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新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显然,只有通过内在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自我,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信息社会思维空间的秩序和要求,真正建立起自己在这种思维空间中的自我同一性。而这种从外在规范到内在反思与体验的转变,同样要求社会的教育模式的变化。不待言,这里反映了一个主体的变化,体现了一个本位的变化,即学习者真正成为了这种反思和体验的不可替代的主体,而且,学习者自我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成为了这种反思和体验的基础与本位。
非常重要的是,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在信息社会中是非常现实的,具有可靠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成为本位,为实现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体化等等,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正是由于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具有更大的选择,使得任何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任何学习需要,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而且,这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必然要求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内化,即反思和体验等活动。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育活动的一体化真正成为了可能。通过这种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拼贴画”。在这幅“拼贴画”中,人们可以凭借手中的鼠标器,在电脑上反映出世界各个地方的信息,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这样,过去在传统社会中的“不在场存在”,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场存在”,虚拟的空间成为了人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部分。应该看到的是,由互联网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个地方,它的优越性和长处也就是为人们的自我主动的学习,以及学习的一体化提供和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广东省教育八大行动计划节选
一、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计划
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原则,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规划。2002年全省所有高中(含完全中学)和珠江三角洲镇以上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4年;全省所有县城以上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建设300所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2005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积极推进城域网建设,加快实施“校校通”工程。建成有广东特色的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管理现代化。
八、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师资队伍行动计划
重构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师资培养加快从旧三级(中师、专科、本科)向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转变;调整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提高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比重;加大信息技术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师资培养规模;健全各级各类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和英语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建立教师培训网络,提升教师整体水平。继续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师,2003年,全省70%以上的中学教师。50%以上的小学教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50%以上的中学教师、& 2 0%以上的小学教师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和阅读。加强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和英语专业师资建设。加大信息技术高级人才的引进和交流。至2003年,全省高校教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普通高校40岁以下教师英语基本达到六级以上水平,加快部分专业用英语教学步伐。
为保证八项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要采取以下几方面配套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省教育厅成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领导小组。高校和各市、县要结合教育“十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调整和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教育规划和实施步伐,并加强对实施行动计划的督导和检查。
二是多渠道筹措经费。省将研究制订贫困地区加快教育信;g化的资金筹措办法,各市、县要根据本地的财力状况,结合布后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适当安排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经费。彭励省属行政事业单位及发达地区将更新的旧电脑及语音设备无偿支援贫困地区,提倡相邻或相近学校共建电脑课室和语音课室,其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等办法,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
三是加大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改革力度,建立有广东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广东特色的大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加强教材建设。建立信;自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教学科研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是改革科研体制,加大高校科技创新力度。以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以贷款贴息、项目扶持。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改革科技成果评价体制,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应作为科技人员晋升职称、增加薪金、参加评奖的重要依据。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管理,支持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供和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刘文献编辑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改革基金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