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号黄泛区农场信息网夏收视频

一心一意谋发展——访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长兼党委书记张鹏举
数九隆冬,正是中原大地最冷的季节,但位于豫东平原的黄泛区农场却到处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刚刚结束的黄泛区农场第八次党代会绘出了新的发展蓝图。新年前夕,就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黄泛区农场的发展,记者采访了黄泛区农场场长兼党委书记张鹏举。话题从刚刚结束的农场第八次党代会谈起。张鹏举告诉记者,这次大会认真回顾总结了农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5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后4年全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大会提出的“为创建繁荣富裕文明的现代农垦企业而努力奋斗”的响亮口号得到了全场上下的积极拥护。目前,全场上下都在议发展,想发展,“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场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回顾5年来的工作,张鹏举欣慰地告诉记者,农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按照“改革、管理、调整、提高”的基本方针,全场干部职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心同德、顽强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为黄泛区农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笔者采访了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张鹏举。张鹏举首先回顾了黄泛区农场2001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状况;全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68万元,社会总产值达到5.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8.4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6.19%,第二产业增长20.88%,第三产业增长1.34%。张鹏举说,春节前召开的全场2002年经济工作暨五届四次职工代表会议,已确定了2002年全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想方设法扩大农场经济规模,千方百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切实保持农场职工增收和社会大局稳定。基本目标是:争取实现社会总产值5.5亿元以上,较上年增长4%;力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84万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040万元,较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273万元,增长1...&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到黄泛区农场调研新春伊始,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一行来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视察工作,先后深入到黄泛区鑫欣牧业有限公司、地神种业农科所、麦田视察农场生猪生产、农业科研、推广以及抗旱浇麦和小麦生长情况,并听取了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张鹏举的工作汇报。刘满仓对河南农垦和黄泛区农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农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当前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中央对“三农”工作十分重视,农场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认真研究分析哪些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理清、创新、拓宽发展思路。制订措施,要有大力度、大动作,加快发展,使农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农场在农业发展上要当好排头兵,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黄泛区农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农场,要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方面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准农业、科技农业,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要在科技、示范、推广、普及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做大做强企业,发挥优势,解放思想,开...&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每逢夏收,河南农垦黄泛区农场都会引来一批批的新闻记者进行报道。仅今年夏收短短五天时间,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就刊(播)发了《这里的麦子都是良种》、《这里的秸秆变成宝》等7篇稿件。对此,农场新闻科钱国顺说:“之所以会吸引许多记者来报道,可以用三个特点来形容,那就是咱农场场面大、收割快、产量高。”场面大。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最大的农垦企业,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农场有14万亩集中连片的耕地,每块少则上千亩,多则近万亩,便于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农场充分发挥规模作业优势,在小麦生产上实行了“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种子供应,统一重大技术措施,统一机械收割,统一晒场管理,统一征收、销售”的六统一措施。麦收时,一望无际的麦海里奔驶着十几辆收割机和拉粮车,十分壮观,拍出来的画面也特别大气,而这种大场面在国有农场之外是很难看到的,这是吸引记者前来采访的一个主要原因。去年麦收时,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河南日报》原总编辑常...&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为进一步推动河南农垦小麦品种创新和利用,加强与省内外小麦种子科研、生产和销售单位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背景下的小麦品种利用工作,5月12日,由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主办,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承办的首届河南农垦小麦品种利用学术研讨会在风景如画的黄泛区农场成功举办,《中国农垦》杂志、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农家参谋种业大观》杂志社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农业科研系统与农机系统的多个单位参会,来自安徽、江苏等相关地方企业也在临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国家小麦产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与发展对策,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河南农垦小麦品种研发与推介、标准化小麦种子基地建设现状与河南垦区内外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的产销对接,以及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支持农垦种子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等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探讨。5月12日上午,黄泛区农场场长谢天丁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将本次研讨会正式拉...&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2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黄泛区农场利用先进的雾化喷灌设备对小麦进行灌溉的消息。此前的19日、20日,中央电视台7频道、新闻频道已分别播发过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播发这一消息,彰显了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运用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最大的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是“中国种业50强...&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黄泛区农场位于豫东平原,地跨西华、扶沟两县,场部位于114012‘E、330一5‘N,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属河南省唯一的大型一类农垦企业,拥有耕地面积6800h而。因种植大豆具有省工省时的优点,“十一五”期间黄泛区农场常年种植大豆4o00hm“,占秋作物总面积的60%,每667m,平均产量已由2005年的一62kg提高到2009年的1 90.6kg。1“十一五”期间黄泛区农场大豆种植现状Ll优良品种得到职工认可与应用职工自由引进种植一批新品种,筛选出适合黄泛区农场粘土地种植的商豆1099、泛豆5号、泛豆4号等;适合沙土地或沙壤土地种植的地神22、豫豆22、豫豆29、邯豆5号、徐豆14等;一些老品种逐步被淘汰,如豫豆14、诱变30等。LZ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几年场领导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力度,大量打井,增加灌水设施,并利用冬闲时间整修沟渠,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使黄泛区农场近几年没有因涝灾而造成较大面积绝收的地块。有盐碱地的分场采用...&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牛越丽到太康西华黄泛区农场调研“三夏”生产工作
15:44 &&来源:周口日报&&&&
&&&&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周口日报报道:6月4日,副市长牛越丽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太康县、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就夏收和夏种情况进行调研。
  在太康县、西华县调研时,牛越丽指出,农业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做好农机调度工作,利用现在的有利天气和墒情,赶在雨天到来之前,抢收抢种;各级政府及有关农业部门要在宣传良种良法使用的同时,把好种子关,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高效良种,保证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项目区内统一供种。谈到土地流转时,牛越丽说,现在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关键时期,要正确引导并鼓励群众开展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只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于小麦收购工作,牛越丽指出,要做好粮食市场的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确保农民粮一出手、钱就到手,切实维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
  在黄泛区农场调研时,牛越丽指出,黄泛区农场耕地面积大、成规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优良小麦种子生产繁育基地,在做大做强种子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要加强合作,在泛区农场周边乡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借助农场的农业科技平台,合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记者 刘俊涛 张猛)
责编:任伟
 |  |  |  |  |  |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668-0040 传真:010-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牛越丽到太康西华黄泛区农场调研“三夏”生产工作-周口市-政府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牛越丽到太康西华黄泛区农场调研“三夏”生产工作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周口市政府
  6月4日,周口市副市长牛越丽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太康县、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就夏收和夏种情况进行调研。
  在太康县、西华县调研时,牛越丽指出,农业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做好农机调度工作,利用现在的有利天气和墒情,赶在雨天到来之前,抢收抢种;各级政府及有关农业部门要在宣传良种良法使用的同时,把好种子关,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高效良种,保证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项目区内统一供种。谈到土地流转时,牛越丽说,现在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关键时期,要正确引导并鼓励群众开展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只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于小麦收购工作,牛越丽指出,要做好粮食市场的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确保农民粮一出手、钱就到手,切实维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
  在黄泛区农场调研时,牛越丽指出,黄泛区农场耕地面积大、成规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优良小麦种子生产繁育基地,在做大做强种子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要加强合作,在泛区农场周边乡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借助农场的农业科技平台,合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相关链接
?&& 14-06-09
?&& 14-06-05
?&& 14-06-05
?&& 14-06-05
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备案序号:&|&&|&&|&&|&
&&&新闻热线:&&
您的位置:&>&&>&&>&>正文
黄泛区农场大旱不减产 示范作用显
时间: 08:21:11&&&&&&&&nbsp来源:周口网&&&&&&&&
&&&&周口网讯:10月24日,笔者来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采访,在农场一分场(丰硕农作物原种场)职工卫平原家的玉米晒场,听其讲述了大旱之年保丰收的点点滴滴。  卫平原一家3口人,承包农场土地99亩,今年秋季全部种植玉米,其中50亩为分场的高产攻关示范田,单产达到750公斤以上,总产375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每公斤2.8元计算,总收入105000元,除去成本17500元,利润可达87500元。交谈中,卫平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随手捧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说:“我这块地,光肥料就施了110多斤,水浇了六遍,昼夜不停地浇。今年天这么旱,能有这么好的收成,种田还要依靠科学啊!”  据黄泛区农场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今年6月中旬夏播后,连续3个月干旱少雨,降雨量不足常年的三分之一,尤其是7月份,降雨量仅为常年的17%。伏秋连旱,是农场60多年来未遇到过的。黄泛区农场今年秋作物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00亩,平均预产为600公斤以上。大豆、花生预产也与正常年份持平。大旱年份,为什么这里的秋粮单产仍能保持常年的高水平,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黄泛区农场是省属大型农垦企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健全。今年夏收后,我场抢时早播,采用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综合集成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今年种植的4万多亩玉米密度大都在4500株左右,留苗密度合理、耕作流程标准、肥料撒施均匀、化控效果明显,实现了大旱之年玉米产量不减。”该场总农艺师罗家传介绍说。  粮食要高产,选对品种是关键。黄泛区农场近几年通过品种特征特性对比,筛选出增产潜力大的品种,鼓励引导职工选用。今年农场种植的玉米品种有泛玉5号、登海605、中单909、伟科702、郑单958等;大豆有泛豆5号、郑9805、商1099、徐豆14等;花生有泛花3号、郑花15等。优良品种的选用,为秋粮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想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利设施建设一定要跟上。近年来,我场打机井、修桥涵、筑洪堤,防汛、抗旱两手抓,田间水利设施趋于完善。”该场水利局局长杨丙中说。目前该场的10万亩耕地上,布满了2257眼机井,平均40亩地一眼井,水泵、喷枪、喷带等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特别是“井井通”工程实施后,该场由机灌改为电灌,不但降低了灌溉成本,还极大提高了灌溉速度,现在农场10万亩耕地七天就能浇一遍水。今年旱情严重,农工普遍浇水五六遍,充足的水源为秋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补贴政策在该场得到了很好落实,农机装备更新速度快,该场现有联合收割机200余台、耕作机械2300余台套,机械总动力9万千瓦。小麦生产机械化率达100%,秋作物机械化率达98%,实现了从整地、播种、施肥、化除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也是促进粮食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场副场长、农办主任何景新说。农场拥有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名优新品种引进;建有高标准科研繁育试验田500亩,进行品种展示、配方施肥和示范推广。全场16个农业分场的50余名农业技术员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每个分场开辟有高产攻关示范田和农作物实验田,将先进农业技术集中实施,供职工学习观摩。同时,结合国家阳光工程,对农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工的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作为河南省惟一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黄泛区农场的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作物种植实现机械化,农田水利设施全覆盖,农技指导贯穿全过程。在谈到农场未来打算时,黄泛区农场党委书记、场长谢天丁自豪地说:“农场拥有自己的种子繁育田、种子公司及饲料加工厂,形成了产、供、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根据农业部农垦局提出的抓住机遇启动‘国际大粮仓’培育计划,黄泛区农场还将与周口市政府联手,在周边地区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创新农垦农业经营方式,拉长加粗农业全产业链,不断膨大农场规模,真正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07:12:53 16:16:21 15:20:19 14:46:42 17:13:47 08:15:28 16:41:56 11:20:39 08:36:04 10:16:59
网友评论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验证码:&&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今日热点推荐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周口网版权所有
周口广播电视台主办 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周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
新闻许可证:豫新网备201001号 网络视听节目播出许可证:1612639号
中国地方新闻网站十佳品牌单位 豫公网安备02号
服务热线: Email:
互联网信息备案ICP证:豫ICP备号独到的观点 专业的评论
您的位置: &
麦客升级 夏收三变
&&来源:经济日报
& & & &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小麦2.63亿亩,麦收进度过七成半,其中机械收获面积2.38亿亩,机收比例超过90%。今年麦收,机械化作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麦客的作业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都使我国的夏收面貌今非昔比&&
& & & &机具饱和 长途跨区在减少
& & & &6月8日中午,刺眼的阳光下,来自河南驻马店的麦客陈更在山东泰安收割,饱满的麦粒随着收割机隆隆声倾泻而下。已入行8年的他,今年5月底从湖北仙桃一路北上,每天收割80多亩。他告诉记者,已净赚3万元。进入山东、河北后,每亩作业价格从45元涨到70元,估算这一季能挣5万元。
& & & &像陈更这样有经验、高收益的麦客如今已不多。&前几年收割机少,单台机器能跑一个半月,从湖北襄阳一直收到河北藁城。这家还没割完,下一家已预约上了,有时还遇到半路拦机器要求先割的。那时,一天到晚连轴转是常有的事情,一季赚6万元很轻松。&山东高青县麦客周作华说,去年他只赚了不到2万元。最近两年,农户不愁收割,麦客没那么吃香了,钱就不好赚了。
& & & &记者发现,在很多地方,单台收割机日均作业时间已由10至12个小时降为6至7个小时。同时,雇用熟练机手的工资从每天200元上涨到近300元,柴油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而机收价格近3年却只是略有上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机手不愿意跑长途,跨区不出省成为他们的选择。
& & & &&近年,主产区收割机保有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小麦机逐渐饱和,长距离跨区作业不断减少。以山东为例,今年出省的农机数量约3万台,比前年减少数千台。&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徐振兴长期关注跨区机收,他说,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后,国家及时调整了方向,加快了玉米等作物的机收市场培育。
& & &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胡乐鸣说,今年单机平均小麦机收作业面积为500至600亩,比上年略有下降;参加跨区作业的平均单机作业纯收入为每台1.6万元至1.8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据预测,今年投入小麦收获的增幅为5%,但参加跨区作业的机具数量稳中有降。
& & & &抱团出征 合作社成主流
& & & &在农村,现在很少能看到拿着镰刀割麦的传统麦客。山东诸城麦客高安青12年前就是镰刀割麦走四方,如今的他却是农机新兵。在他周围,镰刀割麦的传统麦客几乎为零。&旧式麦客没市场,都改行了。一来,没必要,机器割麦又快又干净,一亩8分钟就能割完,直接脱好粒,才收50元。二来,不划算,人工割麦累得要死,时间又长,即使个别地方不适合机收,也都是农户自己割,雇人割麦很不划算。&
& & & &高安青转行的背后,正是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胡乐鸣说,如今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在黄淮海主产区这个数字高达96%以上,河南今年更达98%。全国机具投入总量和机械化水平都超过去年。
& & & &传统麦客几乎已经消失,新型麦客却开始抱团发展。今年,全国5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三夏&生产,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4.2万个,山东、河南等省都超过5000个,农机合作社已成为&三夏&生产的主力军。各地成立跨区作业队超过10000个,全国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3580个,都比去年有所增长。
& & & &小麦跨区机收自1996年启动以来,已有18个年头,从成长期迈进了成熟期,组织方式已由行政推动转变为市场引导。河南省农机局副局长李明枝说,农机合作社和跨区机收队很重要,可以为机手提供市场信息,协调安排作业时间和进度。眼下,河南5362个农机合作社高效运转,全省八成以上的夏收是由各类合作社完成。通过农机合作社及传统的定点结对等方式,许多麦客在夏收前早已落实好作业路线。
& & & &免耕直播 &三夏&变&两夏&
& & & &夏收、夏种、夏管是&三夏&的一贯景象,现在,随着小麦机械化作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传统&三夏&生产开始出现新变化,机收机种同时进行,实现小麦随收、玉米随播,&三夏&变&两夏&。
& & & &今夏,河南黄泛区农场采用了&雷沃一条龙&作业模式,小麦收获、秸秆回收和玉米播种一次完成。收割机启动后,成片的小麦瞬间被一分为二,籽粒汇集到粮仓、秸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此后,打捆机开始作业,将秸秆捡拾、打捆,散落的秸秆变成了结实的麦秸捆。不必耕地、耙地,免耕播种机在灭茬后的田里直播玉米。&一台打捆机一天可以作业100亩,捡拾20多吨秸秆,这些秸秆会送到附近的有机肥厂。&农场第一分场农机中心负责人李军说,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肥力,铁茬播种可以蓄水保墒。
& & & &6月5日,山东大规模开镰。在潍坊市坊子区西曹庄村农田里,入行刚2年的麦客董振增驾驶着雷沃谷神GE50收割机紧张作业。&你看麦子脱粒多干净!&趁着谷仓放粮的时候,他走出驾驶室,捧起一把麦子说,&大喂入量收割机,割得快,收得干净。&去年的作业季,这台收割机为他带来了3万元的纯收入。
& & & &从小型升级到大中型,从背负式到自走式,从看重价格到更注重性能,麦客操纵的收割机越来越先进。而随着成套农机具一条龙作业,秸秆打捆、麦茬还田、铁茬播种一气呵成,&绿色三夏&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胡乐鸣说,全国3.4亿亩冬小麦,1万多个机收队只需20天就能完成,单个主产省通常只要一周就可收割完成。
2014年中国农机热词盘点——直击各种穴道
2014年01月
2013年12月
友情链接:
电话:010- 传真:010-
在线客服:编辑部: 广告合作:客服: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
农机1688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农场201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