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十二形精典套路劈拳时呼吸法,何时为呼,何时为吸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谈郭派形意拳的活步劈拳 享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文/蔡永强
  形意拳宗师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享誉武林,有关半步崩拳的成因及具体练法,笔者已在《武魂》2006年第6期发表的《说说郭云深的半部崩拳》一文中详述。本文再说说郭派形意的活步劈拳。
  笔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国际形意拳交流比赛活动,并担任过裁判和评议长,对当代形意拳的各大流派都有所了解,在劈拳(注:实际上多数流派是用掌劈,因是五行拳之首,通常概称劈拳)的练法上,大多有定步和活步之分。定步劈拳由左三体式起式,左脚向前提脚垫步寸余,左脚尖外摆45度,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不要跟步,重心偏于左腿,成右脚右手在前的右三体式,照此法左右式轮换向前。活步劈拳与之不同的是右脚向前上一大步,然后左脚跟进半步定为右三体式,此时前后脚踵之间的距离比定步劈拳要短一些,具体到郭派,前者为本人的两脚半,后者为两脚长度。
  本文要介绍的郭派活步劈拳与众不同,详述如下:
  一、由左三体式起式,前后脚踵间距为本人的两脚长度(图1);
  二、左手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的两侧,在左手下落变拳的同时,左脚微提离地向后平移一脚长度(图2);
  三、左脚再向前上一大步,定式时前后脚踵间距约三脚长度,脚尖向正前方,膝部微屈,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在左脚上步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成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翻转,肘尖下垂,整个伸出的左臂要弯曲适度,不能挺直,左拳高与鼻尖平,右拳不动,眼看左拳(图3);
  四、右脚前移至左脚内侧,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寸许与左脚踝关节凸起处接触微停(鸡提步),双膝微屈,同时右前臂先向外旋,右拳经胸由口前钻出,拳心向上,在与左拳相交时,右拳背贴着左手腕,两臂相裹,含胸拔背(图4);
  五、右脚向前一大步,左脚随之也向前跟进半步,脚尖外摆45度,重心落于左腿,前后脚踵间距两脚长度,同时两拳交锉滚动翻转变掌,左掌勾拉撤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下,右掌向前方劈出,掌心向前,成右三体式(图5)。
  要领:左脚回撤须和左手向后下方抓扯捋带动作一致,形成合力;两拳须磨锉而出,两拳到位前后一致,用力要匀,形成二争力;右掌劈与右脚踩必须合二为一,做到六合整劲。劈拳似斧,如斧劈物,不可直推,亦不可举手过高,落差过大。
  主要技击含义:假设敌用右拳向我中上盘进击,我即用左三体式应之,左手顺其右臂内侧切入抓扯其肘弯至肩部位,顺其力向后下方牵拉;如敌下盘较稳且力大,一般会有向其后用力挣脱、保持身体平衡地反应,这时一旦感觉到敌力变向,我左手即拧转变钻拳击其头颈部,左脚同时上一大步插向敌中门,增强左钻拳的攻击力度;右脚再上一大步打出右劈拳,左脚跟进半步催力,也可视敌情撤左脚,打出右式倒劈拳。
  以上介绍的是郭派活步劈拳左起式,练右起式时方法相同,惟方向相反。为了区别于通常的活步劈拳练法,笔者在教学生时,称其为郭派形意的双活步劈拳。从此也可看出,郭派形意不光是有半步崩拳式的硬打硬进无遮拦,也有许多借力打力、灵活应变的招法,笔者以后将分别介绍。
  笔者的师爷马耀南()与郭派形意宗师郭云深是远亲近邻,他们在河北省深州市(原深县)西马庄的故居相距仅有几十米。马先生8岁时不幸成了孤儿,因其父曾随郭云深学过两年形意拳(未正式拜师,后因出外做生意而中断),郭云深把他收养在身边,从他9岁起,向他亲授郭派形意拳。马先生勤学苦练十多年,技艺功夫大成。因他按乡间辈份称郭云深为爷,加之年龄也较小,郭云深把他归于高徒李魁元门下,与孙禄堂先生(孙氏太极拳创始人)成为师兄弟。孙先生拜大枪李魁元为师习形意拳三年后,被师父推荐到师爷郭云深处又学了八年。由于他俩直接在师父处学艺,遂成为关系最亲密的师兄弟。
  1930年春,经时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长的孙先生推荐,山东省国术馆委派教务主任田振峰前往河北深县邀请马先生担任该馆形意拳教习顾问。马先生应邀到济南后,威震齐鲁的王玉仙、刘鸿斋先生及山东武术界的一些高手闻讯前来,要和他切磋交流,马先生欣然答应,并掏出随身携带的旧怀表交给旁观者计时,声明如超过5分钟未能胜对手即为己负,并且强调只用形意拳的劈拳招式,如使用了其它拳式也为己负。结果马先生获全胜,与他比试过的好汉都心服口服。一位慕名而来的摔跤高手李树文,身高一米九零,长得虎背熊腰,他凭着力大臂长,一上来即出右手欲抓马先生用跤法摔之,马先生即用活步劈拳的招法,先以左掌切入其来手内侧抓住其肘弯处借力向己后下方捋带,左脚同时后撤加力,李树文急忙向后用力欲保持平衡,马先生紧随着快速进右脚右掌打出劈拳,左脚紧跟半步催力,李树文应声腾空跌出丈外,当即表示要拜马先生为师。笔者的恩师张祥麟时年19岁,力大过人,能身负八百多斤重物走几十米,之前已在他老家山东曲阜,随孔府护院总管高善人(早年曾是清廷御前侍卫)习练过三年少林功夫,年轻气盛的他连比两次,都是一交手即被马先生劈倒,自己还弄不明白是怎么倒的,心悦诚服地拜马先生为师。此后,马先生被众人誉为“独步劈拳震山东“。
  马先生武德高尚,与人比武切磋,皆根据对方的功力深浅、技艺高低分别应对,点到为止,从不伤人。王玉仙、刘鸿斋等几位山东武术界名流同他结拜为兄弟,并提出跟他学习形意拳。马先生让他们拜大枪李魁元为师,由他代师授徒。在济南,先后有张祥麟、王谷臣、杨杰、杨世昌、刘永路、苏长明、李树文、李子彬、韩宝树、何洪滨等数十人,拜马先生为师学艺。
  今年6月上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成都市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隆重举行。相信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广大门人的共同努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定能不断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附照说明:5张拳照为本文作者演示。题图是1998年本文作者(左一)在西马庄与深州市的形意拳名师们合影留念
  本文相关推荐
  形意拳劈拳
  形意拳拳谱图解
  活步劈拳
  劈拳练法
  劈拳呼吸方法
  散打崩拳加多少
  形意拳钻拳
  形意拳崩拳
  形意拳十二形拳
热点新闻排行榜
天津民生资讯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求形意拳三体式基本练法 图片 姿势_百度知道
求形意拳三体式基本练法 图片 姿势
脚趾扣地;同时身体左转约90度。③胸部略向内函,肘微屈,左掌向前劈出,平行站立。手腕向下塌劲,食指要向上挑,臂微屈,右脚向右侧撤步。背部肌肉要尽力向两侧伸展开。  5,前膝不要超过踝关节,头正项直。  2,臂内旋使掌向内翻转向下。  4。  要点,两脚尖外展,重心落于右腿,两臂屈肘内旋,两掌经肩前向下按掌至小腹前。②两肩向下松垂,手心向里凹,虎口成半园形。五指撑开,拇指根节紧靠肚脐处。腹部要自然充实:①上体要正直;同时两掌回收至小腹前、重心移左脚,左手掌心向下,脚距与肩同宽,十指相对;同时两掌上提至胸前,不可伸直,左脚随即跟进半步,两腿膝部微屈。  3,掌心向前下方,掌心向上,掌心内函;④两膝微向里扣,掌指高与肩齐,向上运行至两掌与肩同高时,左膝微屈,五指自然分开,重心略偏于右腿、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两掌掌心向下、上动不停,腕部要向下塌动,右手掌心向上,不前俯后仰,牙齿要扣,前臂肘部下垂,身体要稳固,下颏略向后收,目视两手、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向前进半步;同时两臂屈肘向外,目视左前方,脚跟提起,眼向前平视,两肘微屈,两脚尖向前;臂部不可向外突出,表情要自然,脚尖虚点地面;呼吸要自然,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前脚掌点地,两前臂紧靠腹部的两侧、身体直立,左腿回收半步,右腿微屈,重心略偏重后腿。右掌落于腹前,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右臂小臂靠在腹部右侧  三体式  1,两掌由腹前向左侧前伸,眼看左手食指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搞不好还把身体练伤了就近找个师傅吧,光看网上说的永远练不对的。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因为师父不在身边姿势不对练了膝盖一直疼
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
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述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F月,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练拳忌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练努气时,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诸疾。
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也。
明劲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易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取其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之规则。
易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通感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四梢三心归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
发为血梢,属心。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为筋梢,属肝。手足之动,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为骨梢,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老耄,上下成行。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悬,人心要灵。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二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起落钻翻分明。
塌腰者,尾间上提,而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
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
扣胸者,开胸顺气,而通任脉之良笺,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涌泉。
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顶而力推山。
提者,谷道内提也。古仙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而又谓之醍醐贯顶,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横者起也,起者钻也,起为钻也,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顺者落也,落者翻也,落为翻也,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
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钻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蛰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龙卷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于饮食茶水之间皆有可能。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奇正也不可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也。
拳经曰: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谓之此意也。学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意得矣。
十六处练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颈、十警、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也。夹,如夹剪之疾也。合,内外六合。疾,疾毒内外合一。正,是正直,看斜有正,看正有斜。颈,手摩内五行。警,警起四梢也,火机一发,有物必落,磨颈磨胫,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成起落。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阴阳,看阴有阳,看阳有阴,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能成一气,气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在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拳经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抡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口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固灵根而动心者将敌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武艺虽精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传授要择人。
无极者,空空静静,若虚无一物也。圣人自阴阳以说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日: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极之五太也。胎胞气质形之本也,一惊而生气质形也,气之轻清而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然太易者,末见其气者;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寻生万物也。如易仍无形,太极也不生气,形质混沦而相离,虚无缥缈复而谓之无极也。
虚无无极含一气
虚无者,无形之势也。无极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气也。此气乃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氤氲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祖、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极之发源,而谓之无极也。
开势先将身体立正,面向前,两手下垂,两足九十度之姿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道要,形意拳之基础也。
太极者,气形质之本,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太极中于四象两仪之母也,其性属土,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在人五脏属脾,脾旺则人之四肢百骸健全,取诸形意中为横拳,内包四相,即劈、崩、钻、炮之拳,共为五德,而又谓之五形。
将无极之姿势,半面向左转,左足跟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姿势。随时再将身体下沉,腰塌劲,头顶劲,目平视,内中神意抱元守一和而不流,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顶上腭,谷道内提,此势取名一气含四象,谓之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相,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真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双修也。故心以动而万物生,其理流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无物不有,心似静,其气缩至于心中,退藏于密,无一物之所存。故练拳以此开势之法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要道,形意拳之基础也。
两仪者,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极左伸则为阳仪,太极右伸则为阴仪,所以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阴阳相生,则生生不息。
天为之一大天地,人为之一小天地,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相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也。三田往返,阴阳相交,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之金丹也。拳术之理亦然,且拳术左分为阳仪,右分为阴仪,阴阳伸缩,生生流行,绵绵不息,即拳内动静、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之玄妙也。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体用一源,动静一理,分而言之为万法,合而言之仍归太极之一气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正是此意义也。
左足不动,右足向外斜横进步,两手攥上拳,左手阳拳,停在左胯,右手随足进时向里拧劲,拧成阴拳,如托物之势。顺胸上起,往前伸出,头顶身拗,目视右掌大指根节,谓之鸡骨妥、龙身、熊膀、虎抱头。鸡骨妥者,独立之势。龙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顶直立之劲。虎抱头者,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总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也。
两仪生三才
将太极之姿势,右足不动,左足向前半步,左手同时进时,往前顺右肱推出,至右手腕向下翻动,成半阴半阳掌,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时,向里拧劲,回拉至下丹田,成半阴半阳掌,两手大指虎口圆开,两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目视左手大指梢。两肩松开沉劲,两胯根塌劲,是肩与胯合;两肘垂劲,两膝合劲,是肘与膝合;两足蹬劲,两手五指伸劲,是谓手与足合。此谓之三合也。
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为一,此时身势不可前栽后仰,右斜左歪。正是斜,斜是正,阴是阳,阳是阴,阴阳相合,内外如一,此谓之六合也。总而言之,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开势,皆用三才势为主,熟读拳经,深默温习,法无不中。
拳经云:三才三身非无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术之中即超群。
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成一气之起落也,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气之一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其五行循环之理。土生金,故先练劈拳,上下运用,有劈物之意,其形像斧,故名劈拳。所诸身内则为肺,劲顺则气合,劲拗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势曰:两手紧握,同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顺胸前,高不过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脐,肘至肋边,眼平舌卷,气降丹田。
三体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