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会写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论文的啊??根据当代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来分析 3000字 我头都大了!!谁能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对每一个人,尤其对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以获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几个外在环境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缺乏连续性。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教育既是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调节和工作。   2.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为了升学,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可见,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关系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的生活规划。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的就业对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许多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3.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求知欲极强、辨别力弱、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已经不多见,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玩罢游戏就睡觉,同学之间也很少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几年。大学生的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但是,扩招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只要有资金,一两年就可以建好。但软件资源,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怎么能得到及时解决呢?   2.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而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降临?何时才会来?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陌生的面孔、轻松的课程、自由的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与环境变1&&
百度中搜索:
谷歌中搜索: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 赞助商链接
|〓 论文更新
|〓 范文更新
|〓 在线读书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随便看看
|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号 E-mail: 网站QQ群:跪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要(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这个是最主要的,我要写这个社会调查,但是不晓得怎么设计问卷.谁可以告诉我问卷要从那些方面提问.谢谢要问卷啊    不要论文,有论文也可以但是要附带问卷哦
08-03-30 & 发布
到 cnki 上面去查啊 很多的(如果你们学校的网络买了这个的就可以免费查了) 还有你要自己设计问卷吗? 这方面应该有很多问卷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就是不会设计问卷啊,不晓得该从那些方面问.有现成的问卷格式和内容发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下的网站都是一些与你的论文相关的研究报告等,您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wo  我要问卷啊    大哥大姐们    问卷   你们的明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大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2004年11月至12月,团市委成立专门调研组, 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首先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他们进行了个性成熟度测评。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00份、个性成熟度测验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 92%,有效率88%。随后,又分别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辅导教师、团委书记和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课题组经过综合分析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情况后得出结论:在哈尔滨市青少年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和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强势诱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对“健康”的认识尚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全面含义的诠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然而,调查显示,仍有10.9%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真正全面的健康”(见表1)。 表1:您认为一个人全面的健康应是什么? 项  目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有效百分比(%) 10.9 17.4 71.7 2、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经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见表2)。 表2:请选出您有过的下列行为?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时常焦虑不安 4.7 恐惧 3.3 神经衰弱 3.3 精神抑郁 3.6 易怒 6.9 冷漠 10.5 自卑 4.3 逆反心理 9.4 情绪稳定 3.3 乐观 13.4 开朗 15.6 积极进取 6.9 敏感 7.2 多疑 5.1 其他 2.5 3、心理问题普遍困扰青少年。在调查目前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程度时,有31.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5.2%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有5.4%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常受心理问题的干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1.8%的人认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或极为迫切。在团市委2004年组织开展的“哈尔滨青年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中也显示:当代哈尔滨青少年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4、个性成熟程度较低。课题组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个性成熟度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28.4%的大学生个性欠成熟,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善于观察问题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56.8%的大学生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一半幼稚;只有14.8%的大学生较为成熟,能很得体的处理大部分事情,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起较良好的人际关系;接受测验的大学生中尚无一人达到很成熟老练的程度。 5、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调查问卷也显示:有8%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孤独”,分别有7.2%和5.1%的大学生敏感、多疑(见表2、表3)。 表3:您或您的同学、朋友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学习或考试压力 4.7 家长的语言暴力 2.2 老师的语言暴力 1.1 同学的语言暴力 2.5 未来就业压力 13.8 怀疑自己的能力 10.1 挫折 12.3 自卑 14.5 敏感 9.8 清高 3.6 孤独 8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6.2 6、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科学引导。青少年心理问题极易引发轻生、犯罪、自毁前程等严重事件。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有了烦恼和痛苦多采用抽烟、喝酒、睡觉、上网聊天等消极方式对抗(见表4)。 表4:您或您的同学、朋友产生心理问题后常用排解方式?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读书 4 向朋友或同学倾诉 17.4 写信写日记 10.9 睡觉 5.8 向老师、家长倾诉 5.1 喝酒、抽烟 6.2 假装高兴 3.3 顺其自然 13.8 看电影、录相或听音乐 9.4 上网玩游戏或聊天 8.3 自我安慰 10.1 心理医生热线或其他媒介 2.5 找心理医生 2.2 其他 1.1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学习压力。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14.5%人表示面临学习或考试压力(见表3)。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也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2、教育缺失。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而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3、家庭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4、校园暴力。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5、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为此,共青团组织要加大服务青少年的工作力度,加强服务青少年的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水平。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团队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深入剖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拓宽新渠道,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提高工作成效。 2、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二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三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四要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2.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们对财富理解片面了。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而已。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  也许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让你觉得难过,但这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要有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嬗变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人生的一大选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在“统分”政策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然而,为了分配好工作,毕业学生及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各种专业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出国所需要的语言等级考试等让大学生应接不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果显示,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 二是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全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 三是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既不谈个人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或经济标准去判断职业。1986年,詹万生等人的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渴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四是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 二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其次,功利性职业观挑战诚信价值观。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违背做人原则,背信弃义,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种证书,使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重。一些用人单位发现,他们所收到的学生简历,有2/3以上的称自己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有近一半的称自己获有计算机或其他等级证书,有80%以上的称有工作(实习)经验。这说明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行为倾向。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还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据报道,浙江余姚某电器企业招聘省内外20余名大学生,不到一年只剩下1名在坚守岗位,公司不得不再到洽谈会上急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另外,毕业生的诚信问题在助学贷款归还上面也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 再次,竞争性职业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安定,是古今中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追求的理想王国。“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这容易使他们满脑子充斥竞争,忘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独显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他人合作。经历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的锻造,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这给他们的事业与生活发展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 最后,多元化职业价值观挑战一元主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集合体。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当今,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观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图像。 三 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择业观是大学生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若再用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结果只能被拒绝被否定。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应指向集体最长远的共同利益。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在城市也可到乡村,既可在内地也可去边疆。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目前,团中央和教育部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动放弃了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4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分配到部队。毕业前夕,他们在写给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信中表达了他们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8]江泽民致信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对他们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高校应抓住这些事例,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003年,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思民预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盟海王集团。他认为:“一个愿意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对自己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对企业而言,有责任感的人是最好的员工。”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发起的“共青团无人监考班”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开展的“诚信、责任、青年”征文评比活动,北京工业大学以“无人售报”为契机进行“诚信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目的都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与责任”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还应结合人才市场上的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竞争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2000年,上海高校以“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自我判断”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竞争意识、科学精神、法律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评价较高而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评价不高甚至较低。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员通力协作方能成功,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如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形式而增加了团体赛形式。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所形成的心态则是宽宏大量,而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高校在教育中应多引入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惠普、微软雅虎、苹果电脑等世界优秀企业都是从团队创业起步的,让大学生明白优秀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北京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在招聘时就十分注意招聘对象的潜在素质与协作技能。如果两个应聘者具有相同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独立完成的,另一个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实验室更倾向于后一位应聘者,因为他经受过团队合作的考验,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可见,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支撑竞争,高校教会学生合作比教会学生竞争更重要。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的大学经历对我的人生的影响 和很多刚到大学校园的新生一样,我以为大学的学习是和高中一样的,有班主任,有任课老师,有生活老师,只是学超不过十门的功课,每门课学四年...... 殊不知,大学里的班主任几百年见不到一面,生活老师更是见面都不认识。学习的课程更是五花八门,每学期都有十来门课,而且都只是学一学期,然后是有可能四年再也没时间系统复习的,每门课的老师都不一样的。 来自小山沟的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来到首都北京,本来就有些不适应,加上从高中紧凑的生活猛然间的转入大学自由宽松生活的不适应,我第一次迷茫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这个时候我急需一个能告诉我“该怎么办”的人来给我指导。可人生地不熟,我该找谁呢?如果是在高中,我可以找班主任,可以找生活老师,甚至可以回家找父母,可是,现在是大学...... 我在大学接触的第一个老师即是我的第一个班主任——一个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他比我大五岁。于是我忽略了年龄背景的差异,我把他当成我的“好朋友”,大学里的知己,我将我的想法全盘托出,希望他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那时候我得到的回答是:你应该乘大学专业课还比较轻松的时候,特别是大一期间,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多参加学校的学生会活动,争取机会锻炼自己。在大一大二期间就快速塑造自己的个性。他给我的理由是“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这也是我们唯一一次比较深入的聊天,因为后来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都比较忙得缘故! 这种理念,这种观点对于在中学阶段只懂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十分兴奋。当然,接下来的时间我倒是充实了不少,我加入了七八个学生组织,而且每个组织有活动时我总是全力以赴,十分用心的在锻炼自己。(这是我的性格,一旦认定的事情总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去努力!)其中,我最用心的,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是学生会,当时我是在外联部。作为外联部的干事,我也就有很多的时间和师兄师姐接触,我也基本上从离家的伤心和彷徨中解脱出来。 不幸的是,我总是没法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大学的课程总是安排的很多,虽然大一大二已经是相对的轻松。而我总是没办法“工作”和学习兼顾。于是在旧的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我是否应该像中学时代一样,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可是如果这样,我就没有时间参加学生组织的任何活动,那样又与“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师训相背离。我该怎么办呢?我第二次迷茫啦! 在一次老乡会上,练就“一身交际能力”的我,和刚刚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师兄聊得很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其中,对于学习与“工作”的冲突问题,他送给了我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的话,令我是如救命稻草一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他是研究生,是优秀本科毕业生,加上是老乡,我就更加的相信他的话啦。从此以后,自以为聪明的我就开始了我的逃课历程,大有不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不罢休的劲头,于是心安理得的逃课去参加、策划、组织学生社团的活动。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名气也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升,在本校区,几乎是路人皆知的活跃分子和逃课大王! 这种充实又风光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学期末前一个月,当时班级里充满得考试气氛提醒了我,我即将迎来了大学的第一场考试——期末考试。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理解“害怕考试是不用功学习的学生的特权”这句话的含义了。我的心是空前的每把握!这种心情比起面对黑色的七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令我欣慰的是在考试之前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这一个月里学生会的活动也全部停止了,也不上课啦。而且考试得科目虽多,每门考试时间安排得比较开,相隔好几天。于是我每天熬夜,开始了猫头鹰的生活,没日没夜的啃书。可是我总是没把握,像这样的学习方式我是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直道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还是忐忑不安。就这样,我打了人生第一场没有把握的战役。 战绩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但也不尽人意:有一门课亮红灯,其余的科目全部是六七十分。看到这样的成绩报告单,我第一次有了不敢回家的想法,第一次有了不敢面对父母的想法,第一次有了对不起父母的想法!于是我决定过年不会家了,告诉父母的理由是想锻炼自己男儿志在四方的勇气。至于学习,当然是报喜不报忧了,理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因为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帮不了我,只要我下学期开始好好努力就行啦! 在内疚和悔恨中第一次单独过了春节,没有欢笑声,没有祝福声!当我在除夕夜给往家里打电话时,听到我母亲的声音我只剩下哭了。那时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好好学习,我一定不会再次对不起父母的!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进入的更深的一个层次——我怎么样好好学习? 带着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迎接来了大学的第二学期。学期初,我告诉自己只要上课好好听课就行,下课时间还是要好好的参加学生活动的嘛。因为我始终没有忘记老师说的“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这句话。可是因为第一学期没有学到本该学的知识,第二学期的课听起来十分费劲,于是另外一句话——“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解救了我。我总是告诉自己这门课不重要,或者这门课很简单。有了这些想法,我又一次心安理得的逃课去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唯一不同的是:班级里的同学们之间已经相互熟悉,常常一起打牌、游戏的活动我也常常参加了。时间总是平等的,我有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玩,有时间参加学生会的活动,那么就更加没有时间去学习啦。此外,通过交流,从同学那得知,有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没有认真学习,但只要期末好好复习是肯定能通过考试的。因此也就玩得更加的痛快了,更加的肆无忌惮啦! 通过复制和进化,我果真更好的诠释了“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这两句话!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我第二学期竟然全部通过了所有的考试!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心情,表面上乐观、积极、开朗的我,已经在心里不知不觉地埋下了不自信的种子,而且茁壮的成长着,一步一步地吞蚀着我的心灵。 (更多内容请查看“我的大学经历对我的人生的影响续”)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大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2004年11月至12月,团市委成立专门调研组, 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首先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他们进行了个性成熟度测评。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00份、个性成熟度测验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 92%,有效率88%。随后,又分别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辅导教师、团委书记和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课题组经过综合分析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情况后得出结论:在哈尔滨市青少年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和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强势诱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对“健康”的认识尚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全面含义的诠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然而,调查显示,仍有10.9%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真正全面的健康”(见表1)。 表1:您认为一个人全面的健康应是什么? 项  目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 有效百分比(%) 10.9 17.4 71.7 2、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经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见表2)。 表2:请选出您有过的下列行为?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时常焦虑不安 4.7 恐惧 3.3 神经衰弱 3.3 精神抑郁 3.6 易怒 6.9 冷漠 10.5 自卑 4.3 逆反心理 9.4 情绪稳定 3.3 乐观 13.4 开朗 15.6 积极进取 6.9 敏感 7.2 多疑 5.1 其他 2.5 3、心理问题普遍困扰青少年。在调查目前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程度时,有31.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5.2%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有5.4%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常受心理问题的干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1.8%的人认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或极为迫切。在团市委2004年组织开展的“哈尔滨青年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中也显示:当代哈尔滨青少年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4、个性成熟程度较低。课题组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个性成熟度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28.4%的大学生个性欠成熟,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善于观察问题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56.8%的大学生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一半幼稚;只有14.8%的大学生较为成熟,能很得体的处理大部分事情,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起较良好的人际关系;接受测验的大学生中尚无一人达到很成熟老练的程度。 5、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调查问卷也显示:有8%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孤独”,分别有7.2%和5.1%的大学生敏感、多疑(见表2、表3)。 表3:您或您的同学、朋友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学习或考试压力 4.7 家长的语言暴力 2.2 老师的语言暴力 1.1 同学的语言暴力 2.5 未来就业压力 13.8 怀疑自己的能力 10.1 挫折 12.3 自卑 14.5 敏感 9.8 清高 3.6 孤独 8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6.2 6、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科学引导。青少年心理问题极易引发轻生、犯罪、自毁前程等严重事件。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有了烦恼和痛苦多采用抽烟、喝酒、睡觉、上网聊天等消极方式对抗(见表4)。 表4:您或您的同学、朋友产生心理问题后常用排解方式?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项目 有效百分比(%) 读书 4 向朋友或同学倾诉 17.4 写信写日记 10.9 睡觉 5.8 向老师、家长倾诉 5.1 喝酒、抽烟 6.2 假装高兴 3.3 顺其自然 13.8 看电影、录相或听音乐 9.4 上网玩游戏或聊天 8.3 自我安慰 10.1 心理医生热线或其他媒介 2.5 找心理医生 2.2 其他 1.1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学习压力。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14.5%人表示面临学习或考试压力(见表3)。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也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2、教育缺失。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而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3、家庭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4、校园暴力。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5、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为此,共青团组织要加大服务青少年的工作力度,加强服务青少年的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水平。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团队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深入剖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拓宽新渠道,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提高工作成效。 2、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二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三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四要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毕业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