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石墨烯前景的前景如何呢?石墨烯前景耳机如何?

推荐到广播
6998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青萍之末)
第三方登录: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作者:野泽 哲生&&&&来源:日经BP社
欢迎访问e展厅
碳原子呈六角形网状键合的材料“石墨烯”具有很多出色的电特性、热特性以及机械特性。具体来说,具有在室温下也高达20万cm2/Vs以上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远远超过铜的对大电流密度的耐性。为此,石墨烯有望用于高速晶体管、触摸面板、太阳能用透明导电膜,以及成本低于铜但与铜相比可通过大电流的电线等。
另外,在目前可以制作的片状材料中,石墨烯的厚度最薄、比表面积也较大。而且,还具有超过金刚石的强度、弹性模数和导热率。如果没有缺陷的话,即便是单层石墨烯,也不会通过大于氦(He)原子的物质。这些性质可以使石墨烯作为电池的电极材料、散热膜、MEMS,或是理想的阻挡膜(Barrier Film)。
与其他材料相比,石墨烯还拥有许多极为特殊的性质。例如,在室温下也可呈现量子霍尔效应;可实现名为“Klein Tunneling”的、透射率为100%的通道效应;值为固定值而与距离无关的“弹道输运”(Ballistic Transport)的有效距离较长;按照由石墨烯上的自由电子来描述中微子的方程式(韦尔方程,Weyl Equation),石墨烯可以像质量为零的粒子一样运动;而且,石墨烯具有被称为“赝自旋(Pseudospin)”和“赝磁场”的、宛如存在电子自旋和磁场的特性;石墨烯还拥有负折射率,等等。这些特性可以使石墨烯用于超高精度的气体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等。
本系列将介绍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石墨烯的各种出色性质或特殊性质的先端技术。
“触摸面板”最快于2012年面世
相当于一层石墨的材料——石墨烯的研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正热火朝天地展开。仅2010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就超过了3000篇。其中中国科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在论文数量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而理应在新材料开发上占有一定优势的日本研究机构却处于苦战之中。
在应用方面引领全球的国家是韩国。其中韩国三星电子已经发表了多项应用石墨烯的触摸面板和高速晶体管等研究成果。
三星目前在产品化的竞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因石墨烯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人员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和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曾在诺贝尔获奖演讲“Nobel Lecture”等上表示三星已经制定利用石墨烯的产品群开发蓝图。开发蓝图中的第一个研发目标就是把石墨烯用做透明导电膜的触摸面板。另外三星还计划于2012年推出配备有该石墨烯制触摸面板的便携终端。
三星曾于2010年6月宣布与韩国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共同制作出了30英寸(对角线约76cm)的石墨烯片。这一消息令全球震惊。这是因为实现数十cm对角线大小的石墨烯片一直是人们的梦想。此前制出的最大石墨烯片最大仅能达到对角线为数mm~1cm(韩国曾实现了数cm对角线大小)。
相当于10平方公里大小的食品保鲜膜
这个巨大石墨烯片的制作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诺沃肖洛夫所采用的使用粘着胶带的“机械式剥离法”。机械式剥离法是先把粘着胶带(最初使用了Scotch胶带,后来使用的是日本的日东胶带)贴在石墨上,然后通过揭下胶带把石墨烯转印到胶带上。成均馆大学等开发出的方法是采用卷对卷的方式把以CVD法制备于铜(Cu)箔上的石墨烯片转印到大型树脂片上。
有许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这一方法持半信半疑态度。这是因为“假设石墨烯是厚度为10μm的食品用保鲜膜,采用这个方法就相当于要把10km见方的保险膜完好无损地粘贴下来”(某研究人员)。
不过,如果我们不要求像晶体管一样的质量的话,在触摸面板用途中轻微的褶皱和破损可能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触摸面板需要满足的条件较低,才使得触摸面板成为首个开发目标。
当然,在将石墨烯用于触摸面板用途方面还存在几个课题。一是导电性的确保和掺杂(Doping)的稳定性。如果能够制备出完全没有缺陷的单层石墨烯片,那么光透过率将达到97%以上,几乎呈透明状态,同时还可实现高柔性触摸面板。然而由于纯净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较高,但同时载流子密度却非常小,因此由两者乘积所决定的导电率未必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掺入提供电子和孔洞的杂质,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掺杂加工。
成均馆大学和三星等开发出的巨大石墨烯片由于最初的掺杂物(Dopant)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消失等,因此导电率的不稳定成为课题。这一课题将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予以解决。
日本产综研等在制造方法开发方面奋起直追
在用于触摸面板的石墨烯开发方面,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也正在试制A4尺寸大小的石墨烯片和触摸面板。其最大优点在于与成均馆大学的方法相比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制备出石墨烯片,能够采用卷对卷方式进行包括CVD在内的全部工序。谁将率先实现触摸面板的投产?这一问题最快会在未来的1~2年内得到解答。
2013年将实现以500GHz频率工作的高速石墨烯晶体管和光学元件
在通道层采用石墨烯的高速晶体管开发方面最积极的企业之一是美国IBM公司。该公司曾于2008年开发出了第一个石墨烯晶体管,并在2010年12月的国际学会“IEDM 2010”上发布了栅长240nm、截止频率为230GHz的石墨烯FET等,在相关研发活动中一直位于领先地位。
不过,最近有不少竞争对手正在奋起直追IBM。比如韩国三星尖端技术研究所(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AIT)。SAIT在IEDM 2010上发布了截止频率为202GHz(栅长为180nm),直逼IBM公司的石墨烯FET。另外,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富士通研究所、NTT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和美国波音公司(Boing)与美国通用公司的共同研究机构美国休斯研究所(HRL Laboratories, LLC)等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也都纷纷加入了开发竞争的行列。
2年时间性能提高10倍
实际上,目前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既不是出自IBM公司、也不是出自三星公司,而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制作的晶体管。UCLA曾于IEDM 2010之前的2010年9月在学术杂志《Nature》上发表了截止频率为300GHz(栅长为144nm)的石墨烯FET。300GHz的截止频率可以与采用GaAs和InP等化合物半导体的晶体管相匹敌。
不过,UCLA的石墨烯FET所采用的元件构造和材料略显独特,例如栅电极材料采用以Al2O3涂覆的Co2Si纳米线。
无论是哪个公司进行开发,惹人注目的是开发速度都非常快。比如,IBM公司栅长150nm、截止频率为26GHz的石墨烯FET是在2008年12月的IEDM上发布的。从那时起还不到两年时间,截止频率就提高了10倍左右。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到2011年中期采用化合物半导体的晶体管的最快截止频率可能会超过600GHz,到2011年12月,截止频率可能会提高到1THz。
以THz频率工作的晶体管连接电和光
各公司为何纷纷致力于利用石墨烯的高速晶体管开发呢?其原因之一在于如果开发出以THz频率工作的晶体管,就能够使迄今在技术方面有很大不同的电子和光子、也就是电和光的控制技术实现无缝连接。
最近,NEC等开发出了通过名为太赫兹波的波长为0.1mm左右的电磁波制作图像传感器等的技术。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电磁波频率为3THz,但目前还未开发出能够以该频率工作的晶体管,因此大多应用于“光学方面”,准确地说就是红外线收发技术方面。不过,由于作为受光元件使用的辐射热测量计(Bolometer)的响应时间长达10μs,因此不能应用于“太赫兹波通信”用途。
要充分利用太赫兹波所具有的潜力和信息量,就需要能像手机电子电路一样在THz频率下工作的光收发元件、控制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反之,如果能够实现这个条件,超过毫米波通信的几十G~几百Gbit/秒的超高速通信便成为可能。
积极进行这一方面开发的研究机构之一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ARPA在名为“Carbon Electronics for RF Applications(CERA)”的项目中,提出了到2013年实现以500GHz频率工作的石墨烯FET的实用化的目标。要使工作频率达到500GHz,一般情况下截止频率需要达到其3倍、也就是1.5THz,不过从迄今石墨烯FET呈现出的高速发展态势来看,实现可能性非常大。
应用于光学元件非常容易?
除高速晶体管外,石墨烯作为光学方面的技术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如果活性层材料采用石墨烯,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太赫兹波在内带宽非常大的波长的激光振荡便越来越可能。虽然此处主要探讨的是作为光学方面技术的应用,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断言“虽然在石墨烯晶体管用途方面还存在一些课题,但作为光学元件来说几乎不存在什么课题”(日本东北大学电气通信研究所尾辻泰一教授)。
在这一领域目前也有非常多的研究机构在积极推进开发。其中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等目前在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除晶体管之外,如果发光元件等也能用石墨烯制作,材料本身就无需再使用高价化合物半导体,同时还可大幅降低整个元件的成本。
“太阳能电池”——石墨烯成为大幅提高转换效率的王牌材料
石墨烯被寄予厚望的应用实例之一是转换效率非常高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展望其今后的应用领域,首先是透明导电膜领域,其次是中间电极等领域。
不仅仅是代替ITO
对于石墨烯制透明导电膜,触摸面板阵营的期待比较高,不过太阳能电池厂商的期待可能更高。这是因为石墨烯不仅在代替ITO方面的性能或其柔性较高,而且只有石墨烯透明导电膜才能实现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非常重要的特性。
这个特性就是对于包括中远红外线在内的所有红外线的高透明性。尽管红外线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但现有的大部分太阳能电池都无法把红外线作为能量源来有效利用。这是因为除了有效的光电转换本身不易实现之外,迄今多用于透明电极的ITO和FTO对红外线的透射率实际上也比较低。
如果只要对于红外线确保透明性就足够了的话,材料的开发并不困难。不过,这种材料大多在原理上会面临导电率大幅降低的问题。
其理由如下:在一般情况下要确保大范围波长领域的透明性,载流子的密度越低越好。不过,由于导电率与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密度的乘积成比例,因此如果载流子迁移率不是很高,那么较小的载流子密度也就意味着导电率较小。其典型示例就是玻璃这种绝缘体。无论多透明,只要电流不能通过,就没有任何意义。
石墨烯几乎是唯一一种能够避免这种问题的材料。其原因在于石墨烯具有非常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即使载流子密度非常小,也能确保一定的导电率。这种材料是非常罕见的。
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实现近在咫尺
最近有些研究机构正在积极进行光电转换层材料的开发,一些红外线高效转换技术也相继面世。这样一来,如果可以利用对红外线透明度也较高的透明导电膜,那么就可期待实现远远超过现有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目前,在这些开发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厂商之一是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该公司目前正在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革新性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中,积极开发采用石墨烯的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膜。
不过,富士电机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迄今一直在研发的使用氧化石墨烯制作石墨烯片的工艺。同时作为替代方法导入了三星公司等也采用的热CVD法。通过一系列自主改进得到的2层石墨烯片的“导电率将高达ITO的几倍,并且能够确保90%的光透射率等,已经达到能够充分满足性能指标的水平”(富士电机)。
有待解决的课题是量产性问题。“我们希望再能降低CVD法的工艺温度。同时需要确立该方法中所使用的铜的再利用工艺。另外,还需要确认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层的相容性等”(富士电机)。
作为电子和空穴两者的传输材料
石墨烯在太阳能电池用途方面被寄予厚望的不仅仅是与太阳有关的透明电极。插入半导体层之间的中间电极方面的应用目前也正在探讨之中。
石墨烯最能发挥威力的领域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首次分离单层石墨烯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曾在接受《日经电子》杂志采访时表示“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最接近石墨烯实用化的应用之一”。
在太阳能电池中使用石墨烯作为中间电极的优点是透明且与半导体层的相容性较高。特别是中间电极材料要求同时兼具这两个性质。具体来说,“与(迄今普遍用做中间电极的)TiO2/PDOT相比,石墨烯电极与半导体层的相容性更好”(日本埼玉大学上野启司副教授)。
在这一方面,石墨烯中电子和空穴的载流子迁移率相等这一性质也作出了一定贡献。以前,中间电极一般重叠使用n型和p型两种材料。由于石墨烯既有n型又有p型,因此仅需1层石墨烯就能替代原来的材料。
“新一代蓄电池和氢吸附材料”——梦想已久的大容量大功率即将实现?
对于石墨烯,现在正期待着通过与其他材料的混合使用,使多种元件,特别是能源相关元器件的性能实现飞跃性提高。具体的做法有,将石墨烯混合到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电极或者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层中,以大幅提高性能。目前这些研究在海内外极为盛行。同时,石墨烯还是氢吸附材料的研究对象。
通过混合石墨烯来提高性能这一想法的理论根据,其实并不明确。只是,许多研究人员看好石墨烯比表面积非常大这一点。具体来说,石墨烯比表面积为m2/g,每1g单层石墨烯就相当于大约50m见方的薄片。通常对于电池等化学反应发生的表面积和半导体间接合面积越大,材料利用效率就越高的产品而言,没有理由不利用石墨烯这一特点。
在p型和n型半导体材料接触面积的大小左右性能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2010年已经有多项据称通过在半导体层中混合使用石墨烯从而大幅提高了转换效率的研究实例。
在快速充电领域大有前景?
在锂离子充电电池领域,日本的住友电木、美国的国立研究所PNNL(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等,也纷纷在进行部分或全部电极材料中利用石墨烯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负极在许多情况下采用了石墨,因此比较容易替换为石墨烯,这也是石墨烯备受关注的理由之一。
在迄今为止的试制实例中,已有数个报告在不改变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大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高了输出密度。有预测称“手机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在几分钟内便可充满电”(向PNNL提供石墨烯的美国沃贝克材料公司(Vorbeck Materials))。
Graphene,GraFane,Graphane…
除了采用纯石墨烯外,意在拥有控制带隙和导电率等其他特定功能而制作的石墨烯“亲戚”也在迅速增多。许多物质已经有了新名称。具体有使石墨烯氧化生成的“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Graphene)中添加氢使之变成像碳化氢一样的“Graphane”。添加了氟的“氟化石墨烯(Fluoro Graphene)”或“GraFane”目前已经被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制成了氟化碳树脂“Teflon(特富龙)”的2维薄片。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之广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半导体材料相关文章:
· 上海昊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Reza Asgari ()· newmaker ()· newmaker ()· newmaker ()· newmaker ()· Frank J. Bartos ()· Rene Paquet ()· newmaker ()· newmaker ()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我要为该文章留言:
留言不能少于8个字符,广告性质的留言将被删除。
对 半导体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畅所欲言吧!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 Email:石墨烯,尤其是石墨烯电池的未来前景如何?
都说石墨烯是下一代发展的核心,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石墨烯生产成本偏高,那么我请问几个问题。提问可能不够专业,还麻烦自行理解一下首先,先不考虑石墨烯原料的价格,将石墨烯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这个步骤的成本跟传统的几个产业比起来如何?尤其是石墨烯电池,假设石墨烯原料的价格足够低(跟传统电池的原料差不多的话),那么成品上价格有没有优势?其次,石墨烯产品与传统设备的兼容性如何?还是电池为主,原本用锂电池的产品可否直接使用石墨烯电池?比如石墨烯电池大规模上市了,可否直接买石墨烯电池换掉现在的锂电池?
按投票排序
谢不邀。唉。唉。唉。石墨烯这个泡泡吹的太大了。我是个搞电池的,试着来回答以下楼主的问题吧。先上结论:石墨烯在别的方向用我不敢下结论,在电池领域,尤其是锂电池方向用,做“石墨烯电池”,基本就属于扯蛋(在这里,不包括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等新一点的电池,它们可能要乐观一些)。首先我想问一下,啥叫石墨烯电池?其实到现在也没什么严格的定义吧?不像锂离子,起码你维基百度一下都有。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在传统电池里面加点石墨烯进去,OK,好点的,把一个电极的材料全换成石墨烯(不过一克上千的价格,最后做成电池贵的一比,你会买么)。说来说去,99.99%的石墨烯电池几乎都是在传统的锂离子等电池里面添点石墨烯,然后就办了。所以,基本就不存在什么石墨烯电池,只存在“掺/用了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当然了,少数科研中也有少数的真﹒全石墨烯型电池/电容器,不过对于石墨烯表面氧化状态等等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更不用说全石墨烯的那高的吓人的成本。你们天天嫌电池贵,这玩意真上了,你们会用么?不过考虑到此,全石墨烯电池的链接也可以祭出一篇,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所以说来说去,我们讨论的仍然是石墨烯用在锂离子电池中有没有前途这样的一个问题。1、首先还是说说成本吧,虽然楼主也说先不考虑成本。在锂电池中应用,石墨烯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导电剂,二是可能做电极嵌锂材料。其实,这两点,都是在和传统的导电碳/石墨竞争。a、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这俩玩意多便宜么?都是论吨卖的,论克卖的石墨烯哪天能降到这个价?现在锂电池用的各种材料,都是一吨几万十万左右的东西,而且天天承受着要求降价的压力,用石墨烯完全不现实。b、就是石墨烯石墨烯比表面积这么大,分散什么的问题一大堆,电池厂调工艺还不累死,谁愿意上这个技术?石墨烯表面特性受化学状态影响巨大,批次稳定性,循环寿命等等都有很多问题,怎么满足锂电池生产的一堆细致的要求?c、 哪怕解决了以上问题,石墨烯做负极,理论上最多是石墨负极两倍的容量,首次效率低的吓人,性能受表面状态影响极大,你给我一个不用硅用它的理由,硅的理论容器近石墨的10倍,石墨烯就是成本低了也玩不过人家。。。(硅负极这两年各大电池厂已经上开了,松下的4AH18650就已经开始了使用),大家要是搜到了哪个大电池厂(注意:大)用石墨烯做锂电池的具体信息,告诉我一声。d、做导电剂的话,如果分散不好,白扯。而且碳家族物美价廉的材料多的很,为什么非要用死贵的石墨烯呢。而且还听说石墨烯一张大纸的这种状态,会把锂离子扩散通道给堵死,这不是我说的,是宁波所的负责这块的人说的。2、所以,基本也不存在什么石墨烯电池与传统设备的兼容性的问题,因为本来就是掺了点石墨烯的锂离子/铅酸电池,也不存在替代问题,因为这个技术压根就不靠谱。说点认真的,你可以搜搜三星,松下,LG等企业的美国专利,里面石墨烯的专利是很多,不过大部分都布局在了柔性器件半导体显示屏等方面,电池只占少数。点开仔细看看,大多专利里石墨烯只出现个三四次,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只说某个东西可以加点这玩意进去,仅仅是提到,提到而已。松下的这方面的专利就更少的可怜了。电池,松下就是一个标杆,人家的专利里,这方面的内容不能说没有,但是不多,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美国专利局网站什么的。我相信松下18650电池的容量3.2-3.5-3.7-4.0Ah这样一点点涨,不能相信这种动不动100%以上的“突破”。谁在踏实做工作,人在做,天在看。大家可能天天看到XX把电池在半分钟内充满的新闻。我想说的是,在实验室做出一个快充的小电池很容易,但是要让它走出实验室,工业化,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了,可能十几个人几十人人忙一年,就是在调一个,注意,仅是一个参数或性能,而如果能成功了就阿弥陀佛了,失败的还有好多呢。再说到快充,对于汽车这样的东西来说,TESLA的半小时快充已经很极限,别再追求大电流,不安全。再说,汽车几千节电池和手机一节电池的快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事情,无法放在一起讨论。另外,西班牙Graphenano和Cordoba合作的那个的石墨烯电池呢?“1)储电量是目前市场最好产品的三倍。一个锂电池(以最先进的为准)的比能量数值为180wh/kg,而一个石墨烯电池的比能量则超过600wh/kg。2)用此电池提供电力的电动车最多能行驶1000公里,而其充电时间不到8分钟。3)使用寿命长。其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四倍,是锂电池的两倍。4)重量轻。石墨烯的特性使得电池的重量可以减少为传统电池的一半,这样可以提高装载该电池的机器的效率。 5)成本低。生产这种电池的公司表示,它的成本将比锂电池低77%。”这么说吧,这电池要是真这么好,为毛MODEL S不用?为毛日产LEAF不用?为毛BYD秦唐不用?为毛PRIUS不用?为毛VOLT不用?宣称没用啊,我还可以宣称我娶了高圆圆,是世界首富呢,问题是你们信吗。。。。这条信息没什么用,电池性能提高太多的新闻大都不可信,我想反驳都不知道从哪开始,因为槽点满满。至于他们和德国汽车企业合作嘛。。。反正你是搜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信息的。考虑到一般汽车企业对于新技术可靠性的严格的要求以及相对保守的态度,我认为这个信息基本不可信,最多也就是给人家送了个样而已。结语:对于很多事情,大多数人宁要虚假的希望,也不要残酷的真相。我从不拒绝想像力,这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但是你不能指望这个东西万能,套进来就能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要不然你用互X网思维给我做个电池试试?电池技术发展的确比较缓慢,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踏实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天天指着满天飞的噱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看看日本做电池的那种匠人精神,这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S:本人仅仅表达了对于石墨烯电池的观点,并没有评价石墨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其实我认为在新型柔性电池、器件、显示、催化剂方面,石墨烯可能是有前景的。但是电池方面嘛,不看好。嗯。
石墨烯生产成本已经接近膨胀石墨了,所以价格不是问题,重点是可用性。所有做材料而不是以发表论文,而是以取代现有指针产品为前提。首先,我们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做成开发产品的规格书﹔第二,做出试样并经工厂客户测试可行,依经济规模计算生产成本。如果产品可以问世了,除了表示可以取代现有产品直接使用以外,下一个阶段才是创新与突破现有技术。这点你不必担心,企业要接地气,没有几家能像apple可以创造业界标准,只能先让客户接受它再说。
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回答,首先,看行业发展是否必要。现在智能移动产品的屏幕、主板、运算速度都在更新,唯独电池技术更新较为缓慢,移动产品最大的问题也在于续航。首先我们要理解的就是,是否会存在有一天,电池技术真的成为制约移动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看来还没到这一天,但是这一天肯定会到来。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超大容量的电池,而且这种电池是可以快速充放电的。这些都是石墨烯电池优于传统锂电池的地方。但石墨烯电池要想真取代传统电池,光有快速充放电这个优点还不可以,制程复杂性、良率、成本等也是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石墨烯是好东西,可是做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大规模量产的原因。石墨烯的原材料很便宜,就是石墨,但是从石墨到石墨烯,从石墨到完美晶格的石墨烯还是比较难的,短时间内还是无法与传统锂电池的成本抗衡。第二,希望楼主考虑一下,锂电池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有一天锂电池具备了可以快速充放电等特点,也许石墨烯电池就真的发展不起来了。第三,石墨烯电池的另一个特点是柔性,可以与柔性设备组合来实现整机的柔性,但柔性的电子设备何时到来,到底有没有到来的必要,这都是值得考虑和等待的。。第四,现阶段的锂电池虽然不可以做柔性,但薄膜锂电池是可以柔性的,已经有人做出来了,可以给楼主篇论文看一看,这也是我最近在学习的东西。如果锂电池也能做成柔性的话,相信石墨烯电池的柔性优点在锂电池身上就 彻底没有竞争力了。现在在赶一个报告,洋洋散散写了以上的话,没有什么逻辑性,希望楼主可以理解
近日,中国石墨烯可再生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实现了石墨烯单晶在六角氮化硼表面的高取向快速增长,这一技术可以避免石墨烯在生产中因为物理转移而导致介面污染或破损缺陷,从而可以使石墨烯更好地在集成电路深层应用中有更好发挥。石墨烯是一种特殊的纳米级材料,最早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得,由于其具有出色的电学性能,良好的热导率与卓越的力学性能,因为石墨烯被视作21世纪的“神奇材料”,并将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与能源领域带来巨大革新。除了石墨烯再生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外,近期我国石墨烯产业还有以下利好消息。近日,国内研究人员对外表示,有关石墨烯的超级锂电池研发顺利,有望在2015年实现量产。以石墨烯为原料的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是传统动力锂电池的5倍,石墨烯电池研发成功后,国内新能源汽车续航将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难题也有望得到解决。2015年3月,我国研制的全球首批石墨烯量产手机影驰“SETTLER α(开拓者α)”在重庆问世。该批量产石墨烯手机搭载了全新的石墨烯触摸屏、锂电池与散热膜,与传统智能手机相比,具备更高的触摸灵敏度、更高电池续航与更好的散热性能。石墨烯手机量产,体现了我国石墨烯产业从原材料到组装再到智能手机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石墨烯产业化的一大进步。日,工信部对外表示随着石墨烯技术与应用的不断突破,我国将出台石墨烯专项行动计划,对石墨烯产业重点扶持,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将加快。随着石墨烯材料受到国家认可,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2015年石墨烯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未来5年到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化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受此利好影响,中国宝安、华丽家族与中超电缆等具备石墨烯概念的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
等回答。。。。。。我记得前几年nature上有石墨烯的专题报道。大概内容就是石墨烯前景光明,但离真正被行业性应用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
前景好,可是也得玩的起啊~
重庆有公司生产部分用石墨烯材质的手机和电池了,上市价格也没超过3000元的。就是新闻报道很少,不知道是不是造假的!
用我们学校一个很牛逼的导师的话说就是:能做石墨烯研究的人都是国家养的人。拿着六倍黄金价格去做实验,除了烧钱还是烧钱。所以,个人认为石墨烯没什么钱途,除非石墨烯本身价格降下来。另外,碳纤维前景不错。
如果你读过很多科学和技术新闻,可能对这个说法印象深刻——石墨烯对什么都有好处。石墨烯由仅有一个原子那么薄的碳构成,却实实在在地拥有最高级别的电子、光学、力学性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墨烯概念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