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本包括老师用的教本吗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
&&&&&&&&&&&&&&&&
/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 
语文第九册教案看图学文             1 小站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内容,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 精神。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继续培养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练习用“竞赛”“一 尘不染”造句。4.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 培养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小站”的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出示“小站”图(或打出投影),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板书课题1 小站)  2.看图,想想小站的样子,指名说图意。(提示全班注意该同学观察和 口述的顺序)3.指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个小站的。4.结合指名读正音,并提示注意读准以下字词的音。zh4n ch0 Zh3 zh1i ch6n r3n“小站、 疾驰、 眨眼、摘要、一尘 不 染”注意读准翘舌音。 z1i c4n “栽着、灿烂”注意读准平舌音。 b3ng j@ng ch6ng mailto:j@ngng j@ng“红榜、竞赛、乘车、 宁 静”注意读准后鼻音。chu lan liang“清楚、栅栏、商量”注意读轻声。
y2 po “山崖、活泼”注意不要读错字音。 二、进一步观察图画,明确观察顺序。1.我们初读了课文,大体上了解了作者是怎样观察小站的。各自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看图说说小站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口述,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观察的顺序:小屋(车站)——屋后(栅 栏)——小屋左边(红榜、小黑板、出站口的宣传画)——月台上(人物、景物: 喷水池)——月台两头(杏树)——小站背后(石头山)。可见,作者是按照小 站——月台——小站后面的顺序观察的,体现了由主要景物到次要景物、以 景为主、景人结合的观察方法。  3.引导学生读描写“喷水池”的一段文字,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 察的。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1.读了课文,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在同学发言之后,引导归纳出两点:(1)小站很小;(2)小站是精心布置的。  2.小站很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出预习时画出的有关语句,并 加以解释。(小站的小,是从两个方面说的:一是快车不停,慢车也只停两 三分钟;二是车站很小: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月台上只有两三个乘客、 两个工作人员??)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是经过精心布置的?  (最突出的是喷水池——自己动手美化环境;还有张贴的红榜、宣传画, 写有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小黑板??)4.小站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精心布置,这说明了什么?  (修喷水池,给乘客一个美的环境;张贴红榜、宣传画,既说明工作人 员责任心强,又说明对乘客安全、卫生方面的关心;公布当日新闻,不仅说 明工作人员身居山坳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而且为旅客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提供 了方便。从中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木字旁的字:栅、榜; 口字旁的字:嗡、啸(“嗡”结构复杂,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的字:崖(里边是两个“土”)、竞(下边是“兄”,不要多写一横)、秃;左右均等的字:驰。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1.读课文。2.练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并订正。疾驰 栅栏 山崖 红榜 竞赛 嗡嗡长啸 光秃秃 喷泉 一尘不染2.指名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出示“思考·练习”2 的句子,逐句讨论、理解。  “疾驰而过”和“来不及”看清楚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车开得太快了, 所以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也从侧面说明小站的“小”。  “温暖的春意”原指大地回春的景象,课文中指春天般的温暖。旅客在 地处山坳的小站看到精心设计的喷泉、盛开的杏花,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 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心里热乎乎的。所以说喷泉、杏花给旅客带 来了温暖的春意。三、练习用“竞赛”、“一尘不染”造句。1.找出课文中含有上述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用法。  2.说说都可以在哪些范围里使用,也可说出哪些词语可分别同“竞赛”、 “一尘不染”搭配。3.说句子,然后写下来。四、有感情地读课文。 五、观察教室里的陈设或教室外一角的景物,然后写下来,做到有顺序,语句通顺连贯。六、作业。1.完成小练笔。2.复习生字词,朗读课文。3.预习《卢沟桥的狮子》。                       2 卢沟桥的狮子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 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 育。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 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 2 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 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第二句:这座桥建于 1870 年。 第三句: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板画理第四句: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3.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1.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相(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 的大小、形状、神态。2.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 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 述句式,排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 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 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 间。3.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 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4.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5.默读第三自然段,谈谈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总共有 485 只。)6.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提醒注意:“厘”字上面不要多一点;“蹲”字右边 中间不要少一横;“偎”字右下不要多一撇;“概”字中间的最后一笔是点。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抄写两遍。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 1937 年 7月 7 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侵华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 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 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又称“卢 沟桥事变”。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 建筑的原因。第四句: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2.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3.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三、朗读全文。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作业。1.背诵第二自然段。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3.预习《古诗三首》。课 文
3 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人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3.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鹿柴》、《梅花》。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具准备根据诗歌的意境绘制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三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板书课题:3 古诗三首),要求:借助注释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是怎样 描写景物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能背诵、默写古诗;学习阅读、理解古诗 的方法二、学习《宿建德江》。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然后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靠岸停船。在诗中有停下来宿夜的意思。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日暮:即日落。客:指诗人自己。愁新:即新愁。由落日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为什么?教师要点拨一下:因为身在异乡,引起思乡之愁。 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后两句诗。 先借图画,理解“野旷”、“天低树”、“月近人”,再理解这两句诗。“野旷天低树”是说旷野无垠,远远望去,高高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表面是写景,实际上表现了作者举目无亲、孤苦无援的心境。“江清月 近人”是说夜幕降临,水中之月和船中之人离的是那么近,望着明月,似有 和家人团圆的希望,使诗人在愁苦中增添一丝喜悦。3.看挂图或投影,再听范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自己放声朗读,达到能够背诵。5.全班齐声背诵《宿建德江》,在头脑中浮现图画。6.学习生字“愁”、“旷”,练习书写。 三、学习《鹿柴》。1.听范读,整体感知这首诗。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但:只。 闻:听见。  第一句讲山中空旷无人,突出其“静”。第二句讲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显其“动”。用在“空心”中能听到“人语响”,来衬托山之静。这种写法, 值得学习。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后两句诗。  想象一抹夕阳的余晖射入林中,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体会一小片光影 衬托出“深林”的宽广和幽暗。3.看挂图或投影,再听范读,边听边想象。4.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5.全班背诵《鹿柴》,在头脑中浮现图画。6.学习生字“苔”,练习书写。 四、作业。1.朗读、背诵《宿建德江》、《鹿柴》。2.抄写《鹿柴》这首诗。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听写字词:日暮、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闻、返景、深 林、复、照、青苔。2.指名背诵《宿建德江》、《鹿柴》。 二、学习《梅花》。1.指名范读,全班同学整体感知这首诗。  2.自学理解词句,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如有理解不准确的 地方,教师加以指导。凌:冒着。遥:远处。为:读 w8i,因为。 后三句写出了梅花的三个特点:耐寒、洁白为雪、幽香。用这么精练的文字,这么准确地写出梅花的主要特点,很值得学习。3.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4.全班背诵,在头脑中浮现图画。5.学习生字“凌”,练习书写。 三、启发学生小结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初读,整体感知;理解词句,了解内容;再谈,边读边浮现图画,并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加深印象。 四、抄写《梅花》这首诗。 五、背诵本课的三首诗。六、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2.默写《鹿柴》、《梅花》。
基础训练 1一、教学要求  1.通过“字·词·句”的练习,区别音、形上易混的声母;区别形近字 的音、形、义,以利把学过的字写对、用准;了解一字多义,练习在字典中 选准义项;练习扩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生动;了解书名号的用法。  2.通过“听话·说话”训练,学习在“客人来我家”时,怎样说,怎样 做。  3.通过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 法。  4.通过看图作文,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描述图 意的能力。二、教学时间 六课时。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1.打开课本,学生自己拼读,想想声母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说声母的不同点,并说说从不同中懂得了什么(如,要分清平舌 音和翘舌音,n、l 读音要分清)。3.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易混声母。三、练习第二题。  1.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上面四组的形近字组词练习,同时指名 在小黑板上做同样的练习。2.订正。先区别字形,再组词,做到区别形、义,准确使用,并提示学生上面的四组音同、形近、义异。3.分头做下面四组形近字组词的练习。4.订正。提示学生“偎、喂”声调不同,其他三组音同。  5.鼓励学生每学了新的生字,要注意和形近的熟字比较,做到学过的字 会写、会用,不写错别字。四、练习第三题。1.出示第一组含有“熟”这个词的三个句子,指名读。  2.每个学生自己查字典,联系句子内容,确定“熟”在每句话中的意思, 然后交流。(在第一句中指程度深;在第二句中是成熟的意思;在第三句中 指知道得清楚。)  3.小结方法: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到“熟”字再联系句子内容,确定“熟”在每句话中的意思。准确确定义项,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并能培养和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4.用上述方法完成第二、三组练习,分别说出“带”、“闻”在每个句 子中的不同意思。五、练习第四题。  1.出示例句,明确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进行扩句,使句子表 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2.每个学生试填,然后订正。所填词语只要恰当都应当肯定。  3.使学生认识到,增加括号里的部分,句子在表达意思上更具体、更生 动。六、练习第五题。  1.默读题中的三句话,认识书名号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书名号的 写法。2.说说三句话中在哪些地方使用了书名号。(在报纸、杂志、图书的名称或一篇文章的题目上加书名号。)  3.第三句中的两个“小站”,为什么一个加书名号,一个不加?(因为 后一个不是文章的题目。)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完成“听话·说话”训练内容,要求: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要说清楚你或家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语句要通顺连贯。  二、指名两人表演“小伙伴来我家玩”,重点是“我”是如何接待的, 然后练习说话。三、指名三人表演“长辈来我家做客”,一人演“我”,一人演“我”的父亲或母亲,一人演长辈,要表现出“我”和家人是怎样接待的,然后练 习说一段话。四、指名两人表演“有人找父母亲,他们不在家,我替父母接待客人”,然后练习说话。 五、小结:要把接待过程说清楚,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得体,要使用礼貌用语。 六、各自选择一个内容,练习说话。 七、指名说话,全班评议、补充。第三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学习按顺序表达的方法。 二、朗读短文《登汇波楼》,理解内容。1.出示卡片或小黑板,读准下列字音。 b# ch) bi3n li* y4o y2n 汇波 矗立 巨匾 琉璃瓦 照耀 屋 檐x( r3n pi1n ch6ng x) 栩栩如生 冉冉升起 翩翩起舞
澄 碧如镜 和煦 l0n c) y#ng
ru! Xu4n ju4n粼粼波纹 簇 拥 花蕊 绚丽 画卷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我”站在汇波楼上看到的景物,然后交流。看 到的景物有:湖面、游船、百米喷泉、垂柳、远山。  三、默读课文,理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然后讨论,交流。观察和表达 的顺序为:近观汇波楼——登楼南望,观察湖面上的景物——看岸边、小岛 上的垂柳——远望群山。是按照由楼到其他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和描 写景物的。四、再读课文,想想哪部分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先同位互说,再全班讨论。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对汇波楼和百米喷泉的描写,因为这两处景物描写具 体,读了使人如临其境。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1.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板书:看图作文。  2.明确要求:(1)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写一篇看图作文,题目由自己 定;(2)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述;(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4)作文内容 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5)写完以后要修改。二、从观察图画上加以指导。1.各自看图,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全班评议,逐步明确:(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述, 可由环境、陈设到人物,也可由人物到环境、陈设;(2)人物的穿着、神态、 动作是观察的重点;(3)要围绕“节日的早晨”,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小 学生穿上新衣服要去干什么,他和妈妈都做了些什么,以便做到内容具体。三、从写法上加以指导。1.按一定顺序,怎么说,就怎么写。每个意思写一段。2.把人物的穿着、神态、动作、语言作为重点来写。3.要紧紧围绕“节日的早晨”这个意思来写。4.语句要通顺,连贯。5.写完以后加上合适的题目。6.把写完的作文读一读,从内容和文字上进行修改。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第五课时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修改。第六课 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进行作文讲评;根据讲评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选择中上等的作文一篇,抄成大篇子或制成投影片,出示后由作者 朗读。三、从内容方面进行讲评,看看是否是围绕“节日的早晨”来写的;是否符合图意;想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 四、从写法上进行讲评,看看是否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没有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有没有不够通顺连贯的句子;有没有重复啰唆的地方;有没有接不上或句子顺序颠倒的地方;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等等。把种种表 达上的毛病找出来,讨论怎样进行修改,提醒学生注意,修改不要改变原意。五、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4 挑山工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 走的精神。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 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 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 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 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 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 (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 续读课文。三、讲读第二自然段。1.齐读第二自然段。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 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 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 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 时一、复习旧课。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 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 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 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 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总得停下来 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 更不能耽误工夫 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 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五、讲读第六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 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六、讲读第七自然段。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 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第三课 时一、复习旧课。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 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 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 说一说。2.同桌互相讨论。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 长”的意思。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5 可爱的草塘一、教学要求  1.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思想感情。2.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清澈”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1.了解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2.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2.小黑板(抄写思考·练习题用)。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 时一、复习旧课。  1.听写《挑山工》一课的生字词:泰山 节奏 布褂 拘束 咧开 耽误 朴 素2.指名说说《挑山工》一课的主要内容。二、检查预习。1.《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写的是北大荒的景物。)对北大荒,你们原来知道一些什么?(酌情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作 适当介绍,着重说明,北大荒原来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 自然资源长期处于沉睡之中;解放以后,广大解放军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起 了一个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把北大荒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2.课文写了北大荒的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课文。本课生字比较多,要注 意读准字音。(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3.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朗读课文中读错的字,重点指导一下。)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1.学生自己默读,试着分段。  2.讨论课文的分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将课文分成 四段:从开头到“我还能怕”为第一段;从“说走就走”到“茫茫的跟蓝天  相接”为第二段;从“我情不自禁地说”到“故意关上了话匣子”为第三段;从“往前没走多远”到课文结束为第四段。) 四、指名逐段朗读,读一段就说说这段的主要内容。 五、讨论草塘的可爱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自由发言,主要找出:1.在草塘边上看到的美丽景色;2.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的 特有景象;3.草塘全映在河水里的美景。)六、体会在草塘边上看到的美丽景色。1.指名朗读“说走就走??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2.刚才读的这一段中,哪几句是描写草塘的美的?(“这么大这么美的 草塘??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三句话是描写草塘的美的。)3.从这三句话中,你体会到草塘的哪些特点? 在学生发言、讨论的过程中,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句。(1)第一句讲草塘很大。“置”,放,摆。“置身于”,把身体放在??。“走了进去就像 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是用具体感受说明草塘的大。(2)第二句讲草塘的颜色很绿。句中的“浪花”指的就是草塘中的芦苇、蒲草。因为前面把整个草塘比作大海了,所以草塘里的草好像是浪花。 (3)第三句进一步讲草塘绿得有变化,有层次。“鲜绿”的颜色比较浅,“翠绿”比鲜绿深一些,“墨绿”比翠绿更深。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塘的美丽景色。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描写草塘美丽景色的一段最好能背下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指名朗读第一、二段。2.试背描写草塘美丽景色的部分,表扬能够背诵的学生。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1.请两名学生朗读小丽和“我”的对话。  2.小丽介绍了哪几件事情?小丽说的“一点不掺假”是什么意思?(“掺 假”,原来的意思是把假的、坏的东西混到真的、好的东西里去。小丽说的 “不掺假”,意思是邮给姐夫的鱼干的鱼,都是用瓢舀的,没有一条不是用 瓢舀的。)从这几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物产丰富和非 常好玩等方面谈谈体会。)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情趣和小丽作为一个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1)同桌分角色读。(2)指名分角色读。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2.挂出小黑板,让学生做“思考·练习”3 的第三题填空,再说说为什 么芦苇和薄草显得更绿了,天空显得更蓝了,云朵显得更白了。(“清凌凌” 形容河水清澈见底。“显得更绿”、“显得更蓝”、“显得更白”都是因为 河水清澈。)          3.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小河里所构成的画面,就是草塘美丽景色的 缩影。认真读读这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面。 四、联系全文,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提出要求。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经过叙述的。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 “我”的思想感情也在一步步地发生变化。你们能把“我”思想感情变化的 线索理出来吗?2.学生自学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理出“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开始时,对北大荒不了解,觉得没意思;见到草塘这么大这么美,情不自禁 地发出赞叹;听了小丽的介绍,再亲自在水泡子里逮鱼,又看到倒映在小河 里的草塘美景,深深地爱上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也就深深的爱上了北 大荒这个地方。)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指名说说每一段的段意。2.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复习巩固生字词。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掺”是翘舌音,“茫”是后鼻音。  2.讨论: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挎”是提手旁,要注意与“垮” 字的区别;“豪”的下面是“豕”,要注意与“毫”字的区别;“筷”是竹 字头,不能写成草子头。)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用“自豪”、“清澈”书面造句。第三课时一、听写词语。挎着 茫茫 掺假 自豪 清澈 筷子 棍子 刮大风 清凌凌(听写后同桌互相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二、检查造句。指名读读造的句子,从词语用得是否准确、句子写得是否通顺两个方面酌情评议指导。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自选一段当众朗读,表扬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 四、明确“练笔”要求。1.各人读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自己参加过的一次升旗仪式。 主要写升旗仪式的场面,还可以写当时的感受。)在表达上有哪些要求?(要 把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五、学生按要求写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写得有特色的和练笔中的问 题。  六、指名朗读写的作文,酌情表扬鼓励,并对练笔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 出修改要求。七、布置作业。1.修改练笔。2.预习《在希望的田野上》。                       6*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教学要求  1.理解每节歌词,了解整首歌词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 学生受到爱劳动、爱生活、爱祖国的教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唱这支歌。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并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具1.录音机。2.课文朗读及歌曲磁带。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放录音,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的录音。 三、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 (指出易读错的字音,讨论“流淌”、“冬麦”、“荷塘”、“明媚”等词语,求得初步理解。)  四、自读第一节,联系具体词句,理解“富裕”“兴旺”,并明确“我 们的家乡”是泛指“希望的田野”,指祖国广大的正在走向富裕的农村。五、自读第二节,联系具体词句,理解“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即通过辛勤的劳动,使农、林、牧、副、渔实现丰收,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六、自读第三节,联系具体词句,想象“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明媚的阳光”,指和平、安定的环境。“生活??变样”,指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幸福,向现代化迈进。 七、指导朗读,读出韵味,读出幸福、自豪以及对祖国热爱、赞颂的思想感情。 八、跟着歌曲录音,学唱这支歌。九、熟读课文,有条件的最好背下来。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读写例话)一、教学要求读懂例话,知道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初步理解例话内容。 二、讨论例话内容。  1.对刚升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一篇课文有哪几条要求?(有四条 要求:一是理解字词的含义,二是读懂每一句话,三是能给课文分段和归纳 段落大意,四是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2.这四条,既是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也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例话是怎样说明这个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的?(是用《挑山工》为例来说明 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读懂《挑山工》这篇课文的方法说一说吗?(请几个 学生按例话的内容说说。)三、举一反三,巩固对例话内容的理解。1.回忆学习《可爱的草塘》的过程,说说是怎样读懂这篇课文的。  2.回忆学习《小站》、《卢沟桥的狮子》的过程,说说是怎样读懂这两 篇课文的。四、总结。  这篇例话中说的四条是读懂一篇课文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学习每篇课 文都要按这样的要求去做。以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达到更高的 要求。  
基础训练 2一、教学要求1.复习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辨析多音字,认识介词,练习扩写句子。2.练习独立阅读短文,能读懂课文内容。3.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4.练习写家庭中的趣事。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抄写“字·词·句”的第一题和“作文”第一题要修改的一段 话。)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先各人自己试着把第一、第二题做一做,然后再集体讨论。自己试着做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1.讨论第一题。(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读大写字母,再将大小写字母连起来。 (2)讨论连得是否正确,有错的加以改正。2.讨论第二题。  先指名读每个字的两个读音,再指名说说组的词语,大家讨论补充或修 正。四、学生自己练习第三、四题,教师巡视辅导。五、讨论第三题。 先指名读句子,再指名说说自己用加点词语写的话,有词语用得不当或句子不通的讨论修改。 六、讨论第四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挑山 工在什么地方抽烟,比第一句写得具体。)  2.指名说说怎样扩写句子。(第一小题可加上什么时候去动物园或去哪 儿的动物园。第二小题可加上有多少运动员或有什么运动员。第三小题可加 上下着什么样的雨。)七、布置作业。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自读课本》中的《壮国威,增军辉》。下节课把《自读课本》 带来。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阅读训练,二是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二、进行阅读训练。  1.指名读题,明确阅读要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主要 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2.学生按要求自读,也可同座讨论。3.全班按要求讨论交流。(1)讨论分段和每段段意。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具体、真实的感受。三、练习修改一段话。1.挂出小黑板,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同学试着在课本上修改。2.讨论改得对不对,修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1.朗读《壮国威,增军辉》这篇课文。2.预习作文要求。第三课时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拓宽思路,明确要求。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家里发生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2.题目中举到了哪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 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你们家中有没有过题目中举到的这些事 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介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谁还能讲讲题目中没有举到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几个学生 说说,酌情表扬鼓励。)  4.小结。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许多既有意义又有 趣的事情。同学们仔细回忆回忆,选择一件写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 通顺,自己加一个题目。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课时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先写完的学生进行修改。第五课时一、作文交流。 这次作文,同学们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不少作文写得很具体,很清楚,也很有趣。我们请几位写不同内容 的同学把他们的作文读一读。(指名读,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酌情评 议,着重评议哪儿写得具体,写得有趣。)二、指导作文命题。1.这次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许多同学的作文题目起得很好。  2.请题目起得好的学生报自己的作文题目,教师将题目逐个写在黑板 上。3.讨论:从黑板上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定作文题目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总结,如:用事情做题目,用一句有趣的话做题目,用最 深的感受做题目等。)三、指导修改病句。  1.这次作文中有些语句有毛病。我读几个句子,大家注意听,看谁能一 下子就听出毛病来。2.教师读,学生评议:有什么毛病,该怎样修改?(着重修改语义重复及前后矛盾的病句。) 四、各人小声读自己的作文,有不通顺的地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注:第五课时可在作文之后的下一周适当时间安排。)                       7 鱼游到了纸上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 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三、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 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2.揭示课题。板书:7 鱼游到了纸上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 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 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1 中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 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 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 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 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 非常专注。)(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 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 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 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 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2.教师范读课文。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 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 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 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 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 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1.指名读词语。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8 火烧云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观察周 围事物的兴趣。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2.小黑板一块(抄写“思考·练习”3)。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8 火烧云 二、检查预习。1.什么叫火烧云?见过火烧云吗?(请见过的同学说说。)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纠正读音。3.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哪部分讲霞光,哪部分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3.学生讨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讲读第一段。1.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2.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通过霞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 色的变化来描写的。)描写了哪几个人?霞光照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变化?(小 孩子和老头儿。孩子的脸红红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笑盈盈” 的意思是什么?(盈,充满。满脸笑容的样子。)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 颜色有什么变化?(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大白狗变成红色, 红公鸡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讨论:课文是主要从哪几方面来讲火烧云的?(是 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讲的。)2.默读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3.讨论。 (1)讲火烧云的颜色,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2)“金灿灿”“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各指什么 颜色?(“金灿灿”,指像金子那样的色彩;“百合色”,指像百合那样的 颜色。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葡 萄灰”,指像葡萄表面那层霜的灰色;“梨黄”“茄子紫”,分别指像梨那 样的黄色、像茄子那样的紫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 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同时表明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绚丽多彩。)(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变化。4.默读思考:火烧云的形状是怎样的?5.讨论。 (1)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讲火烧云的形状,突出了哪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7.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观察火烧云有怎样的感受?2.讨论第三段。“恍恍惚惚”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怎样?  (“恍恍惚惚”,这里指看不真切。观察火烧云时觉得它像马、像狗、 像狮子??都是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 不像,而且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发花。所以课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 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 云时的感受。)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试着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请二至三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指名分段背诵,教师适当做些 提示。3.练习背诵全文。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是重点抓住了火烧云的哪些特 点来观察的?(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 的。)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先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观察朝霞或晚霞的,自己看到的朝霞或晚霞有哪 些特点,与作者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 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明确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3.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要注意学习作者 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材料的习 惯。留心观察,随时练笔,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比较快的提高。三、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1.出示小黑板。指名朗读黑板上面的两段话。2.指名说说这两段话讲了什么,好在哪里。3.抄写这两段话。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1.指名朗读词语。自由朗读。2.引导学生注意:“盈”、“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前者上大下小,后者上小下大。“盈”,不要丢掉“又”。“揉”的右上是“矛”,右下是 “木”。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背诵《火烧云》。 预习《鸬鹚》。                       9 鸬鹚一、教学要求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 丽。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3.学会生字新词。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 法。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 的小黑板。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1.听写词语。霞光 乘凉 模糊 庙门 笑盈盈 金灿灿 茄子紫 揉眼睛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 的方法。三、检查预习。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 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 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 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 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 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 训练得非常听话。)(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 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 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2.做“思考·练习”3 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2.学生自学思考。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 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 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 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 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 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各人试背课文。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 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 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教学要求1.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具准备1.中国地图。2.抄写“思考·练习”第一、二题的小黑板。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夕阳 悠然 船舷 喉囊 甩进 逐渐 恢复 水痕2.指名背诵《鸬鹚》。 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2.解释下面的词语。(指名说说字典中的解释和在课文中的意思。)摇篮——原指供婴儿睡觉用的家具,形状像篮子,可以摇动。在课文里指黄河自 然环境很好,养育了中华民族。悬河——指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所以称悬河。忧患——困苦患难。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生息繁衍——生儿育女,使人口逐渐增多。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三、进一步自学。1.挂出小黑板,明确进一步自学的要求。2.学生按“思考·练习”题自学。同座互相讨论。3.集体讨论交流。 (1)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把课文中讲变化原因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2)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 (3)对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都懂了吗?有不懂的地方再提出来讨论(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答疑或引导讨论解决)。 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想一想,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提问,复习旧课。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后来黄河变得怎样了?3.黄河变“坏”有哪两个原因?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回答。) 二、继续讨论课文内容。1.黄河变“坏”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原因是自然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对于自然造成的原因,人们不是想办法去改善, 而是采取错误的做法,这就加重了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2.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先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提出的方案,再说说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方 案。)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我们从黄河变“坏”这件事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引导学生从要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增强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等方面谈体 会。)2.你们还能不能举些例子来说说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酌情举例,如能联系当地实际,更应表扬鼓励。) 四、小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大自然就会对人类进行惩罚。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注意积累材料
(读写例话)一、教学要求1.懂得只有注意积累材料,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2.学习一些积累材料的方法。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例话,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意积累材料, 应该怎样积累材料。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理解例话内容。1.为什么要注意积累材料?(不注意积累材料,就不可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例话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用《火烧云》、《鱼游到了纸上》 这两篇课文作例子来说明。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具体,很生动,就是因为作 者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材料。)2.应该怎样积累材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例话中讲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结合作文实际,加深对例话的理解。1.举一篇学生的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留心观察和积累材料的。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平时留心观察和积累材料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按照基础训练 3 中“作文”的要求,以观察秋天田野或校园附近一处景物,可以连续观察几次,注意积累材料,为下次作文做好准备。
基础训练 3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表示程度或范围 的副词,练习缩写句子。2.通过交流见闻,进行听说训练。3.独立阅读短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4.练习写一处景物。二、教具准备1.抄写“字·词·句”第一、第四题的小黑板。2.抄写一两篇供讲评用的学生作文。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项练习。 二、练习第一题。1.学生自学:看拼音读句子,再把整体认读音节画下来。2.指名读纯拼音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指名说说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用彩色 粉笔将整体认读音节画出来。三、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再填表。(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 动手查字典,从字典上查到要查的字以后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再填表。)2.同座互相检查。(着重检查是否从字典上查到了要查的字。学生所用字典的版本不同。“在字典哪一页”的答案不必统一,只要和自己的字典相 符就行。)  3.讨论应选取的解释。(“发痛”的“发”,应选取“显现,觉得”。 “簇拥”的“拥”,应选取“围着”。“沉寂”的“沉”,应选取“程度深”。)四、练习第三题。  1.学生自学:读句子,体会:有加点的词和没有加点的词句子的意思有 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加上“很”,强调了 浅的程度。第二句加上“极”,强调了快的程度。第三句加上“都”,强调 了说书包好的人的范围。)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用上“很”“极”“都”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五、练习第四题。  1.比较例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保留了第一个句子的 主要部分,把附加在上面的“深红的”“夺目的”删去了。)2.学生照例子试着缩写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讨论怎样缩写,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附加成分 删去。六、布置作业。 根据听说训练的要求,准备说话内容。第二课时一、指名读题,明确训练要求。 二、交流见闻。(多请些学生说说,再从中选择比较有价值的见闻,让学生说具体。)  三、就重点介绍的见闻谈看法。对别人谈的看法,可以作补充发言,也 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四、教师小结。(主要从留心周围的事物和要学会正确地看问题等方面加以指导。)第三课时一、指名说说阅读的要求。 二、学生各自独立阅读思考。 三、同座互相检查。1.检查朗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帮助纠正读音。)2.说说文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一人说,一人补充。) 四、集体讨论交流。1.指名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  2.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写了雾凇的样子和形成雾凇 的原因。)  3.讨论:读了这篇文章,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 (作者把雾凇的特点写得很具体,很形象,是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对形成 雾凇的原因写得很清楚明白,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注意积累材料。)  五、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 酌情解答或引导讨论解决。)六、布置作业。1.朗读短文。2.观察一处景物,准备写作文。第四课时一、交流写作内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1.你最近重点观察了哪一处景物?2.你主要发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在观察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问题都多请几人发言,注意表扬观察仔细、想象合理的学生。) 二、讨论怎样表达。  1.再读读题目,想一想,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一定的顺序 写,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写出人的活动,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 顺连贯。)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一处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写。师生酌情讨论。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他们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不同特点、展开不同想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指导修改。选择一两篇作文用大字抄写贴出,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选择语句比较通顺连贯,但在表达顺序方面存在缺点的作文,使学生通过评议体会到应该 怎样有顺序地表达。)三、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六课时在本次作文后的一周内安排时间进行。)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电子琴大教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