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 城市热岛效应应 明显吗 写出调查报告

[转载]初中物理新旧课标对照表
辛苦了,不错!初中物理新旧课标对照表
(说明:表格中黑体字为有变化的地方)
第一部分 前言
旧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变化很大,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课程基本理念
(一)&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注重个性化学习,个体的学习
(二)&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四顺序调整
(四)&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改为“教学方式”
(五)&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标准设计
(一)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图1为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设计的几点说明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因此《标准》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3)《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
  (4)为了进一步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内容标准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内容标准,《标准》特别在内容标准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必学内容,仅供教师参考。
  (5)《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材编写留有自主空间,也为课程的具体实施留有回旋余地。
  图1 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改为“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旧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让学生:
◇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原1、2条合并】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科学观”改为“世界观”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原5、6条合并】
“初步认识”改为“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原1、2条合并】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原第6条】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原:内容标准
旧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
旧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原名: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删除“(二)& 科学探究实例”
二、科学内容
旧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内容标准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例2& 讨论塑料、化肥、清洁剂、灭蚊片和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例3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4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
  例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例6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例如: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3)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注意: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4)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5)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l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3)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原(1)(2)条删除
删除,落实到1.2.4、3.6.3中
关于探究电冰箱中物态变化的内容删除
1.2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例1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例2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千克、几克的一些物品。
  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还应
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5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6从学校数据库或因特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注意:《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例7调查市场上的服装面料或炊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物理属性。
  注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
2.活动建议
  (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和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安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指导。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1 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例2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5 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研究的信息。
(l)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物品的密度。
(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关于磁现象的内容,移至“2.4 电和磁”部分
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内容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例1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2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音像资料。
  注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以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并感受探索的乐趣。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3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例4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
  注意:图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
2.活动建议
  (1)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资料。
  (3)观看《宇宙与人》等科普电影。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例1 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人,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例2 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或探月工程的新成就。
例3 阅读人类在探索宇宙历程中的有关事例。
l.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设计图表,按电子一原子核一原子一分子一生物体一地球-太阳系一银河系的顺序排列并标出大致尺度。
(1)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科普录像资料。
(2)观看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普音像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1.4新材料及其应用
1.内容标准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例1阅读有关的科普资料,了解超导现象以及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等方面可能的应用。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例2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4)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例3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塑料等)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
2.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从资料室、因特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并写出一篇小论文。
  (2)调查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弄清它们的名称、用途、特点和属性等,并列表显示调查结果。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例l 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2 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3 了解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2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l)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写一篇小论文。
(2)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
1、2、3条整合
2.运动和相互作用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例1& 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形描绘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2 通过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运动的实例,说明不同运动形式之间有联系。
(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例3通过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等现象,证明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2.活动建议
  (1)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对有关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
  (2)从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中举出事例,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原3.3中内容
删除(3),具体内容体现到2.4电和磁中
2.2机械运动和力
1.内容标准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例1利用步长估测学校教学楼的长度。
  例2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例3实验探究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的方向。
  例4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例5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例6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例7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8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2.活动建议
  (1)测量自己的脉搏,再测出正常走路时一步的长度。
  注意:以上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上设置了一个“时钟”和一把“尺子”,可以在没有钟表和皮尺的情况下估算走路的平均速度。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注意安全,不能靠近被测车辆),进行实测。学读《旅客列车时刻表》。
  (4)查阅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运输、安装时对倾斜程度的要求。设计一种方法检查这些机器的倾斜程度。
  (5)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探究弹簧的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
  (6)用饮料软管制作口吹喷雾器。
2.2.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例l 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例5 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6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7 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1)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
(4)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
(5)用饮料软管制作喷雾器。
删除“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减负
删除测大气压强的方法,减负
删除电冰箱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7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例9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5)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例10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2)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 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3.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例3 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例5 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例6 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例7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例8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娇正办法。
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例9 观察两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2)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并用其观察远处景物。
光的传播特点删除
细化反射和折射
不要求知道三者的关系,避免有关计算题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例1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2探究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例3收集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4)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例4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
  例5根据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计算波长。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6了解微波炉的原理。
  例7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
  例8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例9简单介绍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当做动圈式话筒使用。
  (2)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电磁继电器。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4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1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4.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2 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3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4.5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4 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5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知道光是电滋波。
例6 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例7 知道手机和卫星通信等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1)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
(3)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动装置。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增加,小学科学未明确要求
细化、增加
删除例6--9
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实验: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动能,这时,水蒸气做了功;电流流过电炉丝,电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内能,这时,电流做了功。
(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
  (2)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
例2 电流通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讨论大阳能在地球上是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的。
机械功率3.2.2
电功率3.4.5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例1说明荡秋千游戏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例2说明公园中小孩玩蹦蹦床时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机械效率。
  例3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活动建议
  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例2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查找资抖,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1.内容标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例1观察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3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2.活动建议
  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 了解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
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整合至2.1.2
2、3、5整合
与4对应,换
1.内容标准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例1解释: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如果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出现危险。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例2了解:我国电网用交流供电,频率是50 Hz,电压是220 V。
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2)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线,并进行讨论。
  (3)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4)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4.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l 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2 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
(1)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2)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使用电能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删除,理解包括计算
明确不要求电阻,避免繁杂计算
3.5能量守恒
1.内容标准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分析:火炉的温度高,可以利用它散发的热量取暖。但是,散失的能量虽然还存在于自然界,却不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再利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和分析两个具体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2)访问农机或汽车维修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5.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5.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 知道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
(1)讨论和分析简单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2)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内容标准
(1)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1介绍不同历史时代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2)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例2了解当前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例3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该采取的对策。
(2)收集当地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3)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调查当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燃料的化学能或核能等,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6.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1 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3.6.2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6.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例2 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3.6.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例3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核能利用新进展。
(1)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采取的对策。
(2)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的状况,调查、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3)了解有关提倡低碳生活方面的一些信息,调查当地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略)
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
关于学生实验,在“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为了便于教学与评估,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l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技能目标动词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测量、会、学会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
行为动词举例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解释、理解、计算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关心、关注、有……意识
学生必做实验重新排序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4.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6.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0.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11.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4.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8.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9.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⑤
20.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岛效应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