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尊、自爱、知耻这三个观点,分析“柯震东吸毒看法”吸毒事件。 分析说明题

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真题(120套)分类汇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真题(120套)分类汇编
00​年​中​考​思​想​品​德​真​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2——2013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初中政治专题讲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一)(视频+文本) - 故乡的山水 -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论坛博客
故乡的山水
百度个人同名空间“故乡的山水”文章选篇
本功能需要JavaScript支持,开启以获得更多功能。
&我的主页&&分类阅读&
2012——2013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初中政治专题讲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一)(视频+文本)分类:
查看: 1473 |
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考核方案
发布者:301jxs(省管理员) && 发布时间: 15:39:13
为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学习与交流,保障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本次培训将采用以下指标对学员进行考核,每位学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认真按学习流程完成每个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以下所有学习任务全部完成为100分,达60分为合格)。
成绩核算标准
每门课程的满分学习时间3小时,共6门课程。
若每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180分钟,则为满分=6(分);
若每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少于180分钟,则实际分数=实际学习时间/180×6(分)
最终学习时间总分=各门课程学习时间分数的总和。
本次项目共需提交2份作业,每份作业满分为15分。
本项目共需提交教学设计与反思1份,满分为18分。
发表1篇我的教学故事,满分7分
发表1篇研修日志,满分为6分;
共发表1篇主题贴,2个回复贴。满分为3分;
发表一篇主题贴得1分,一篇回复贴的1分;
关于撰写研修日志的建议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1& 发布时间: 13:35:13
研修日志是学员在研修过程中的学习记录,内容主要有:个人学习的点滴感悟、收获以及通过教学实践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的设想。字数要在200字以上,杜绝抄袭。下面是关于研修日志可关注具体的内容,作为学员提交研修日志的参考。
1.课程内容的反馈:
&&(1)课程讲座对教学实施有何帮助与指导;
&&(2)课程中的案例对自己的教学有何启示;
& (3)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优点与改进意见。
2.关于视频答疑:对继教网组织的国家级专家答疑活动的实用性、针对性等方面的感受与建议。
3.关于在线研讨:对组织的在线研讨活动的实用性、针对性等方面的感受与建议。
4.学科频道的学习与建议:对提供扩展学科性资源的学科频道的相关评论及感受、建议。
5.简报内容的反馈:谈谈班级简报、项目简报、学科综述、学情通报等对自己培训学习的帮助,对简报等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6.关于教学理念的改变:学员参加培训,学习课程、实践反思后,自己在教学理念方面有什么改变,可写出学习前后的变化、微型的案例等。
7.关于教学行为改变:学员参加培训,学习课程后,自己在教学行为方面有什么改变,可写出学习前后的变化和具体的事例。
8.关于学习习惯的变化:学员参加培训后,以网络为载体、打破地域局限,与全国同行进行研讨和交流对自己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9.关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学有效性改进的感言。
10.关于培训:通过培训,自己对培训认识的变化,网络远程培训的优缺点等等。
11.关于培训辅导: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对继教网组建的三级辅导团队(继教网专家团队——省级专家团队——班级辅导教师团队)辅导工作的感受与建议。
12.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可以谈谈参与国培计划后,由硬件设备到网络条件的改观,或者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的同时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
13.关于咨询服务:学员在培训过程遇到问题时按照提供的多种咨询服务途径进行咨询的体验与感受。
14.关于培训学习过程中发生在自己教学中故事。即“我的教学故事”,“我的学习故事”。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一)
【课程简介】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理解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含义和特征,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对于旧课程标准的变化,为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打下基础。
本课程围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简单阐述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含义和特征,并着重谈到了初中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初中生青春期的行为特点,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解读,并着重解读了新增加的“提高媒介素养能力”等内容。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老师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含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和更好地进行道德和国家教育奠定基础。
【学习要求】
1.本专题讲座涉及两大块内容,即道德教育的内涵及重点、心理教育的内涵及重点,要求教师能科学地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含义,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修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结合自己实践新课改的情况,认真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逐步创新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年版)》的能力水平。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一)
——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姜荣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
1.多种角度理解道德
(1)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属于观念和意识上的东西,是一种上层建筑,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2)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这种正面价值取向,对我们判断行为是否正当具有重要的作用。真、善、美一直是我们社会提倡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是社会上仍存在假、丑、恶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价值多元无序,道德底线肆意突破,社会道德责任缺失。这种价值状态会影响很多人。孩子从生下来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逐渐接受社会道德的影响,如何抵御消极道德观的扩散,用正面的道德观去引导学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道德是习惯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道德一定是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整体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国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教化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的道德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因此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国民道德区别很大。比如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过节了,美国老太太家里来一大堆人,她可能会觉得我生活挺好的,你们给我搅乱了,而中国老太太呢,如果来一大堆人,做饭折腾累得要死,她可能会觉得儿女有孝心。这实际上反映出不同文化道德的区别。
(4)道德是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有时候我们会把道德简化成是传递一种价值,它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这从根本上忽略了道德的本意,即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观点。道德作为一个人与外部各种关系规则的内化,涉及到很多东西。比如说,现在的孩子缺少互动,在学校里基本的交流是听课,没有互动,实践就没有道德实践,学生的道德观念很多就会停留在纸上和理念上。道德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因为需要互动,所以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
(5)道德建立在人们自觉遵守的基础上,与法律不同,不是由国家执行的,道德不带有强制性。道德是发自内心的,在道德建设上内在的力量是主要的,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发挥其作用。道德与法律不同,它不是靠强制力来实现,不需要专门机构来制定和执行,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倡导和维持。
(6)道德是依靠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教育示范、社会舆论等力量来维持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道德教育的角度,即在注重外部力量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内心价值观的培养。
上述这些基本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以上角度来理解道德,有助于帮助老师理解道德,道德教育能带来哪些影响,能够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更加理性,在内涵的理解上更加深刻。以上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事实上都是相关联的,比如说礼让和谦和的教育,就可以着眼于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即过去的文人留下的礼让和谦和的诗句、故事;另一个角度就是着眼于现在的礼让和谦和带来的巨大的成功、巨大的收获的例子。这就既考虑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考虑到现实社会的教育示范教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孩子们很多正面导向,包括例子、格言警句,也要关注富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像感动中国人物的报道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教育示范作用。
2.从道德的功能看教育
道德作为保障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通过道德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所谓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功能是多元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从理论上来讲道德有四个功能:
(1)认识功能: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理性的功能,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价值取向,所以道德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辨析”,要引导孩子作价值辨析,得出正确的认识。现代社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特别大,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努力获得成功,但很多人对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根据什么设立自己的成功目标和成功标准是什么却不清晰。小孩子最早的理想是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然后是社会理想。举个例子说,有一次在一个打工子弟学校问一个小孩:“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小孩回答说:“想当城管”。他为什么有这个回答,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总在跟城管打交道,这就是他的生活认识。
(2)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调节与政治、法律等其他社会调节力量和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属于社会“软调控”的范畴,具有经常性和广泛性、多层次性和递进性、正面性和自觉性等特点。能够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因为道德调节的这些特点,所以它能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交往,并对人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活动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让孩子去体会道德给他带来的和谐和快乐、幸福感,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教育的角度,就是要让学生体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周围关系非常好的人,是一个和谐快乐的人。比如说,雷锋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有雷锋留下的照片全笑眯眯的,都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就是道德给他带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状态。由此,老师要在理解道德的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理解道德给他带来的幸福感。
(3)教育功能: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等观念。道德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以感化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境界、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定的道德一经深入到社会舆论之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它就会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的教育功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能唤起人们道德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人们自觉主动地按照社会倡导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调节个人同他人、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4)评价功能: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判断来实现。我们要倡导让孩子去讨论和认识社会上的事件,把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争议的事件拿到孩子当中去讨论和判断,让他们进行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要怕负面的东西、不良的东西,像郭美美事件完全可以拿到学生中去讨论,进行争论,可以在班里搞实话实说的班会。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愿将负面的东西引入课堂,讲课的例子都是尽量使用正面的,其结果是当学生遇到一些负面的事情时,他们就会缺乏判断和评价能力。
3.关于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首先我们要强调道德的目的性。其次,“影响”这个词需要特别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道德教育简化成传递某些道德观点,应当注意“影响”和“传递”有着深刻的区别,“影响”的含义更准确、更丰富,“影响”包括认识、情感的影响、行为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人格魅力。从这个角度说,理解道德教育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影响”和“传递”区别,二是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目的性。
(2)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道德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然后要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最后要培养行为习惯。道德教育是在这三个层面进行的,提高认识只是一步,还有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
(3)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具有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烈实践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点。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复杂性。
(4)当代德育注重价值(认知)、行为(能力)情感(感知理解)的统一。道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认知,认知就是要知道什么对什么错。第二个方面是行为,就是碰到各种不同情形你用怎样的行为去面对。第三个方面是情感。比如说有一万元钱在你面前,一般来讲有两个因素在影响你的行为,第一个因素是道德,从认识的角度说你不拿是因为你价值上就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从行为的角度说你不可能去拿别人的东西,从情感的角度说你觉得这种行为很可耻;第二个因素是法律,就是有贼心没贼胆,拿了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你不拿。所以道德是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
(5)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也是一种能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在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道德能力,我曾经在光明日报的教授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道德——当代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力》,这源于有一次出访德国,看到街头一只狗,会看红绿灯。有人就说德国的狗有教养,其实是这只狗有分辨哪个位置的灯亮了的能力,即适应规则的能力。因此,道德可以看成是一种适应能力,基础的生存能力,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要让学生理解道德不是外界对他的制约,而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从这个思维去考虑,道德教育就不是传递观念,教育塑造人,而是对一个人生存发展的辅导,让人获得能力,最后感受到幸福。
4.道德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1)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同样的一件事社会上所有人的看法往往很不一样,过去孩子的主要价值观念都是从学校传递过来的,而现在各种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调查某个初中生班级,学生全都开博客、微博,这种渠道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学校的主流信息,而且他们都愿意用这些信息来影响自己。这就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过去的道德教育靠传递就行的话,那么今天的道德教育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2)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那儿?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是很世俗的,这种世俗的成功是就是权钱,就是考高分,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道德品质是否符合标准,家长往往很忽视。其实家长的内心都知道这些很重要,但是为了让孩子要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就不得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这种现象让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导致孩子们没有了精神寄托。道德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影响力,如果只重视物质追求,只重视现实化追求,没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一代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
(3)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是组织传播、精英传播、权威传播,传给学生的主要是主流的一些东西,这种传播有两个特点,一是单向性,我说你听,大多数人没有说话的权力,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第二个就是强制性,我说的你一定要听。但现在是大众传播,每个人周围的声音很多很杂,学校教育的声音往往会淹没在其中。这就提出了媒介素养的问题,让你随便听了,你会不会有选择的听,让你随便地说,你会不会在法律的框架下表达自我。所以从道德发展上来讲我们面临着媒介素养、精神建设、道德选择能力的巨大挑战,培养孩子迎接挑战是给我们老师提出来的一个新要求。
(4)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过去是权威社会,比如父亲跟孩子说站住,孩子马上站住了。但现在这个变化非常大,包括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特别是权威的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学的道德教育阶段,必须要重视这个挑战,要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虑道德的最终的内容、最终的目标,创新教育的方式。
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
(1)在“成长中的我”部分:
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独特性、与自然的关系、自救自护的能力。此次修改比原来的表述更准确,内容上也更丰富。此次修改增加了“独特性”,这是时代对每个学生本质认识上的新要求,因为现代社会大家都幻想成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但都有独特的潜能,都有成就自己的意识,要欣赏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欣赏和接纳就是悦纳自我,悦纳自我的前提就是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此外,生命教育中要重视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对其他物种的尊重,还有就是自救自护的能力。自救自护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知识,比如最简单的包扎、火灾自救、防雷防电、旷野上怎么防雷等知识;第二个就是应对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这个是特重要的;第三个是技能方法,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救自己。
自尊自爱的教育——自尊自爱的价值和能力、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首先是价值,就是在认知上要给孩子一种要尊重自己、爱护自己、要有自己的尊严的认识,包括自信自立。其次是态度,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后是能力,即实现自尊自爱的能力。自尊自爱的教育对当代人来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过去我们国家比较重视集体主义,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对人尊严的摧残、践踏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现在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对个人的尊重,但现在有些人会矫枉过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或者自己所谓的尊严,忽略团体利益和共性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则一定要把握好这一个度,要培养学生在遵从团体规则的前提下充分显示个性的能力,在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尊自爱不是唯我独尊、不是个人一点也不能侵犯,要把握很好的度,这个度需要我们老师来做引导。另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自尊自爱和自信,这个能力也很重要的。
分辨与选择能力——是非善恶的价值、分辨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这里也说到三个方面,即价值、态度、能力,懂得分辨恶善、错对、好坏,另外一个就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还有一个就是对社会行为的选择。
(2)在“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有三个重点内容:
文明交往——文明交往的价值、技能。这里特别强调交流,在小学阶段家庭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但从上中学开始孩子的重心逐渐从以家庭生活为主转向以社会生活为主,以社会生活为主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初中生处于交叉阶段,就是他属于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又没有完全脱离家庭走向社会这样一个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景和他的表达方式是群体,就是从家庭关系走入丛林群体关系。所以交往对初中生来说是很非常重要的,是他成长发展的一个途径,所以需要进行交往的指导,包括诚信、善意、和谐等基本价值,特别要注意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青春期的男女交往。青春期男女交往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现在社会的开放程度对孩子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在指导青春期男女交往问题上一方面要倡导大方的群体交往,要使他们进行合理的群体交往,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一对一的过密交往,要倡导不要过密交往,当对某个异性朦胧地产生好感的时候建议他保留情感,允许他把自己的向往、小秘密写在日记里。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主体是学生,老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会对待自己朦胧的青春期的感受,进而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获得成长,道德判断可能就会在这里产生。
集体教育——个人与集体、诚实、正义、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能力。现在的教育相对忽略集体教育,团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团体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集体要抓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一个好集体一定要有目标,这个目标最好的状态是大家都认同;第二个要有以孩子为主体的核心,这是互动很重要的东西,有了集体的核心,有了互动,孩子才能学会怎么遵从怎么统领;第三个需要规则,规则实际上就是内化在班集体里面的行为准则;第四个叫做文化或者叫做价值,现在有很多班集体都树立一种拟人化的价值,比如雷锋中队、小白杨中队等,然后大家围绕着这个目标构建,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认识;第五个是情感,孩子对一个集体的归属一般是从归属感开始的,然后才上升到荣誉感,最后上升到责任感。
正确认识社会复杂状况的能力——诚实的复杂性、社会活动中的竞争等。本次课程标准的修改特别强化了这一内容,倡导要让学生认识社会,要敢于去应对社会的复杂问题。
(3)在“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
第一要理解责任、规则、秩序等基本价值。责任、规则、秩序这些是社会基础的价值,此次课标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孩子学做有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对社会的基础价值的了解就是责任、规则、秩序。
第二要强调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这部分内容在国情里面也涉及到了一些,但是放在国家和社会里面是因为它其实是社会主义的很重要的基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
第三要树立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个体发展如何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是当代人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雷锋是一个不断跳槽的人,开始当公务员,然后跑到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去参军,相对于那一代的人选择职业的从一而终性,雷锋很努力地设计自己的人生,这个跟现代的人有些一样的地方,但雷锋跳槽的标准,不完全是为自己,他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他一直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的。任何社会、任何朝代没有一个人是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第四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亲社会行为。所谓“亲”社会的行为,是对社会主流的认同和接纳,亲社会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对社会主流的认同和接纳。比如志愿者服务就是亲社会的行为,就是为社会服务的行为。
第五要提高媒介素养和能力。这是本次课标修改新提出来的内容。媒介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会选择,懂得知道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在庞大的信息量中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第二个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面对大量的信息你除了需要拒绝吸收不好的信息之外,还要能对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信息的理解、包容和接受;第三个是媒介能力,是指对不好的、不能容忍的信息的协调和处理能力,这一点谈的是文化冲突,就是能非暴力解决文化上和习俗上的冲突,你有能力来解决这些冲突。
第六要提高理解和认识社会矛盾的能力。这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的,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对社会关注起来了,他们也会接触到父母碰到的矛盾,他们父母对社会生活问题的看法都会影响到他,因此理解和认识社会的矛盾在道德教育中是不能回避的。
总体来说,道德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现在的教育来讲,传递价值、训练行为、启迪情感这三者应该并重。
.关于心理素质
(1)心理素质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心理素质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在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为导向。价值观在心理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和道德息息相关。价值观是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对心理素质起着目标指向的作用。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其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3)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多因素。智力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体认识、改造客观过程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非智力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意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相互适应能力等要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只要达到掌握一定领域的知识的新要求的最低限度,那么他们的成绩不管是创造性的还是平庸的,都取决于非智力性因素。经过学校教育的学生个体之间智力差距更小,而且平均水平偏高于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非智力性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4)心理素质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复杂体系。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因素、潜能因素等等。所以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什么环节上启动了或者发挥作用了,心理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初中生心理发展内在特征
(1)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反作用的过程,在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所有人心理都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但是初中生这个阶段特别重要,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最主要的时间,对于“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回答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受社会世俗的影响完全不一样。实际上这两个问的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第一我是谁?是我的角色定位;我到底要什么呢?其实是一个终极的目标。初中这个阶段是主体的自我意识萌发,是主体不断地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然后逐渐完成的过程。
(2)动荡与稳定的结合——思维的批判与经验的短缺;强烈独立愿望与社会的不认可的冲突;高度的热情与意志摇摆的冲撞;强烈的性意识与性道德的冲突。青春期是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的时期,此时的初中生既非大人也非儿童,他们原来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还尚未建立。因此,此时他们的内心经常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比如,独立意识增强与实际能力偏低的矛盾;抱有很大的热情做事但又没有足够的耐力和清晰的目标;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闭锁”的矛盾;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所以一些初中生说他们是大人眼里的孩子,小孩眼里的大人,我们眼里的自己,我们就是自己,半大人半孩子,挺贴切。
(3)突变与渐变的统一——心理特征急剧变化、心理品质丰富多彩。青春期孩子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往往体现出两种极端,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同时,自我意识的增强也让青春期的孩子热衷于打破常规,脱离束缚,去追寻他们心目中“酷”的生活、“酷”的自我。虽然初中生的心理品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它整体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仍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4)心理内容的社会性转换——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会社会知觉,形成复杂的角色心理、交往心理。初中生考虑问题逐渐地从社会这个角度去出发,所以当问他们是谁,他们到底要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会和小学生完全的不一样。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就是要引领他们把握这个特点,在这个时候进行适时引导。
3.初中生的行为特征
(1)要求独立与能力不足的矛盾。随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叛逆思想突出,他们要求独立,逐渐地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越来越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虽然青春期学生生理发育迅速,但是能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不能完全独立。
(2)快速成长带来的不良反应。快速成长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这种不良反应在身心上也都有体现。比如,发育过快或过慢都会引起他们的惶惑不安。
(3)易受同辈团体的影响。初中生处于与家庭情感剥离的阶段,群体对他们有更大的价值吸引力。他们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4)对发展方向和方式选择的困惑。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开始考虑他将来做些什么,但他的选择可能会跟家长要求的不一样,跟社会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所以就很容易产生困惑,但这个困惑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5)地位的含混。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我认识上,他们更多地思考和在乎诸如“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
(6)情绪和行为的不稳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
4.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在他看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表现: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所谓适应力是个体和社会的链接,就是如何去适应社会,适应外部环境,适应和他人的关系。同时适应力也包括接纳社会的制度、价值,一个人发展的前提是你认同这个国家的制度和价值,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现在有很多人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标准都定得过高,没有照顾到这时期学生成长的规律。马斯洛的观点兼顾了外部和个人的关系,尤其后面三条特别重要,需要有一个把握度的能力,只有适度,你的心理才能平衡。
5.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关键
这里面最重要、最主要的是自我认可,自我认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外部形象的自我认可——身体的形象或模式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中心的、最经常的课题。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比如长青春痘、变声等等,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帮助他们悦纳自己的变化特别重要。
其次,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可并不等于他们已经“确立自我”,而是意味着更多的“寻找自我”。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处在寻找自我的阶段,而不是说这时候已经确立了自我,因此我们要不断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去寻找自我。这里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案例,有的男孩抽烟,后来老师就建议他们自己办一个心理诊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抽烟。后来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了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表示我们长大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长大了的标志;第二这是男子汉的形象;第三表示对父母的反叛,家长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偏要做,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老师就引导他们说,男子汉到底应该是什么形象?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紧接着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讨论男子汉到底是什么。并且建议也得说说什么是好女孩的形象。后来就举办了很多活动,包括好男孩儿、好女孩儿的形象展示,未来社会中男人形象的关键词、代言人,好女人形象的关键词、代言人等活动,还通过一个小话剧来表演好男人、好女人的举止行为。
最后,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可——对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群体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自我认定。责任义务的认定也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6.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1)在“成长中的我”部分
了解青春期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我们很多时候把青春期教育简化成为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其实青春期的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教育,它包括青春期的生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性别意识和形象的教育,还包括人生目标的教育、人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包括外部交往能力的引导等。
悦纳自我,不自傲也不自卑。青春期是伴随性器官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和生殖能力具备的一系列身心突变期。生理发育迅速,各方面与儿童期大不相同,接纳自己的变化,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这与前面所讨论的自我认可一样的重要。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对待压力,会应对挫折和逆境。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丰富多彩,但由于成长速度太快,心理成长跟不上,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而且常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多时候并不喜欢把自己的情绪体验都暴露在外,有时会埋在心底,或者掩饰。所以让初中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接受挫折教育,这是针对目前孩子最缺少的部分。
锻炼良好的个性品质。青春期既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自我意识和智慧知识的增长期,同时又是确立人生理想、训练人格品性、培养道德责任感和促进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所以根据初中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尤为重要。
(2)在“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
调试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逆反”心理。
学会理解与宽容。
锤炼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体会与他人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而来的幸福感。
把握好与异性交往原则与尺度。
在“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没有更多的原则,重点是情感和能力,另外这次修改的课标很重视青春期的特点,就是初中生的“闭锁”心理、“逆反”心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际交往问题,因为这个阶段初中生和外界开始真正交往了,独立意识逐步萌芽,与人交往意愿不断增强。在与人交往中幸福感非常重要,由于我们社会的物质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很多人都缺乏幸福感,即便一个人获得物质上的很大成功往往也会缺乏幸福感。
(3)在“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
增强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在国情教育和民族教育中都有这部分内容,从心理素质来讲,它更多的是强调一个概念,一种对民族的感情。比如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一种归属感,然后才是我为中国的成就而骄傲的荣誉感,最后才是我为国家奋斗的责任感。感情实际上是认知和实践的基础,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情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
提高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兴趣。这一点讲的是对国家和民族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行为教育方面,即初中生应该做出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们倡导初中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而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与对国家和社会的兴趣是相连的。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导读教师】:姜荣环(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 )
【导读文本】
一、辛晓莲老师的课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的第一框《同学朋友》。进入青春期,学生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友谊的需求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朋友、珍视友情;与此同时,同伴之间的人际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促进学生同伴交往能力成为本阶段学生人际交往的重点。但是学生中也存在闭锁心理、自我中心等人际交往的种种问题。因此,辛老师为帮助学生打开闭锁的心扉、培养受欢迎的好品质,做了一次教学尝试。
辛老师的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感受友谊、交友的意义、交友的策略,都是常规内容;教学也是常态课,很平实,没有更多新颖的形式。首先,大家可以注意辛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交友意义的教学方式上做了新的尝试,我们平常的教学更多地运用课堂交流,这节课运用了课堂阅读结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其次,辛老师在帮助学生打开人际交往圈的时候运用了心理学理论,更有理论的支撑。再次,运用小组评选的方式带领学生挖掘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和思考。从这三个方面看这个课例,思考我们的中学生同伴人际交往教育可以怎样进行,真正收到实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如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二、吴老师的课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的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本课以认识自尊为主线,设计了走近自尊(什么是自尊)、体验自尊(快乐的自尊)、辨析自尊(真正的自尊)、拓展自尊(维护民族自尊)和实践自尊(打造更值得尊重的我)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构成了一节以自尊为主题的体验式活动课。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准备了各种材料(案例、图片、漫画、视频等)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和点播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案例中教师还设计矛盾冲突和引申问题(如贴吧中对孙天帅行为的不同看法、有缺陷的人如何尊重自己、意见不正确怎样接受、接受帮助是否意味着没自尊、宽容有没有底线、知耻有没有度等),引申了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问题,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自尊门诊的设计也很特别,让学生来帮助自尊出了问题的同学诊断和开处方,既增添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更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顾奥运会和看短片,学生结合刚刚亲身经历过奥运会积极发言,在发言中体会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起到了升华自尊的作用。
案例导读视频地址:
案例展示一:《同学朋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视频地址:
案例展示二:《自尊是人人需要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视频地址:
案例展示一、二评析
视频地址:
【案例名称】
《同学朋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自尊是人人需要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评析教师】
康利(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姜荣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
辛晓莲(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学高级)
【评析文本】
一、辛晓莲老师的《同学朋友》新授课是一节启发式教学课,这节课通过情景交流和体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有较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支撑,能充分从学情出发,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深入挖掘,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精当,逻辑关系清晰,教学策略实效,教学环节目的性强,有梯度,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乐观态度的引领。
主要表现在:
1.追求从“情感唤起”到“理性分析”。
2.追求“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结合。
3.追求“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
4.教师的教学特点可以体现在:
运用基于学生实际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归纳学习要点,更利于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理解。善于营造活跃与沉思相得益彰的学习氛围,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在体验和参与的活动中感受交友的乐趣,领悟交友的策略。了解学生,师生间感情融洽;教学中全员参与,集思广益,教师努力给予了更多学生表达的机会,并对精彩的发言给予及时肯定。课堂活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从情感唤起,到理性分析,再到应用实践,教师始终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将教学铺展开来。
5.建议:在课堂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引导,重视难点的深度挖掘。
二、《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是一节主题体验式活动课;本课的教学流程是:发现自尊、体验自尊、辨析自尊、实践自尊。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根据学情和教材资源等制定合理、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教学设计深入,有比较强的思维度,教学案例选取精当,教学环节有实效。
(一)创设体验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教师以为了维护自尊,放弃工作的打工者孙天帅的案例材料作为导入,在学生面前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是要工作还是要人的尊严呢?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孙天帅的选择,再一步步帮助学生评估利弊、分析、判断中,理解自尊的重要性。在介绍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获胜的材料中,认知自尊的普遍性。
(二)涉及导思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自尊和他尊的快乐
教师帮助学生打开记忆宝盒,回忆一件“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或“我最难忘的被人尊重的经历”。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不论是自尊还是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的体验过程是成长的过程。
(三)陈述内心感受,提炼、深化、生成观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教师营造了自尊门诊这样一个很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尊与虚荣;自尊与知耻之间的关系。探究做自尊的人就是要悦纳自己,做到虚心、宽容、知耻、不虚荣,不断地发展自己。还注重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方法,如全面发展的观点、适度原则等。
(四)进行实践检验
届奥运会,得到了世界的赞誉,为国家和民族增了光。在申办奥运的过程中,许多人质疑中国能顺利举办奥运会吗?质疑的主要问题是空气污染问题、交通阻塞是否能够解决的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市民与观众的文明素质问题等。通过回忆我国政府和北京市民为了开好奥运会,维护国家形象都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增强学生对维护民族尊严的认同感。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同学 朋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同学朋友》学科:思想品德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上)相关领域:心理健康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
理论依据:中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师生关系有所减弱,易与父母产生隔阂,喜欢搞小集体。当然也存在一些交往问题,例如错误的交友观念、不良的个性障碍和缺乏交往技能。因此教师应该从小处着手,细致观察和分析,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教会他们一些必备的规范和技巧。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同学交往的话题《同侪携手共进——同学朋友》,同学交往又分为普通同学与朋友的交往、异性间的人际交往。本话题作为普通同学与朋友交往的中的第一部分:了解自己的交往情况,扩大人际圈的策略。第二部分是妥善解决同学交往中的问题,留到下一课时中学习。由于本课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将内容和形式作了不同程度的深化与拓展。
学生情况: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交往内容、模式有很大的改变。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从同龄人的比较中赢得自信,从同龄人的普遍行为中来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所以,同学之间、同伴之间的人际状况对于他们的影响更大。进入青春期,学生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友谊的需求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朋友,珍视友情。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怎样赢得朋友、获得友谊,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同学们不买“他的帐”,造成同学间的不良人际关系。学生希望获得好人缘,但并不一定了解什么样的品质受欢迎,对自身在交往中的品质也缺乏认识。有的学生也在此时出现青春期闭锁心理和交往退缩现象,不知道怎样迈出自我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因此,帮助学生打开闭锁的心扉、培养受欢迎的好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方式:阅读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技术准备:收集有关人际交往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资料、音乐、阅读材料等;了解所教班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制作有关本班同学活动的视频。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通过阅读和体会,积极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通过评选受欢迎的人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能力目标:能够对阅读资料中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归纳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能够区分案例中人际交往状况的优劣;能够说出受欢迎的品质,并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受欢迎品质。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了解青春期闭锁的害处,懂得人际交往和友谊的重要性;通过分享与友相识和评选受欢迎的人知道和理解人际交往的一些策略。
教学重点:获得良好人际交往的策略和品质。
教学难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流程示意:
视频导入(引出话题)阅读归纳人际交往的意义
分享故事,运用心理效应扩大人际圈
小组评选,归纳受欢迎品质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反应和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趋势;观察学生对教师新授知识的理解力与感悟力;观察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问题生成、思考与解决水平。
2.预期表现:学生能通过阅读材料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理解交友的益处;通过分享自己交友的故事理解人际吸引的心理学效应,并愿意在以后的交往中运用这些效应扩大自己的人际圈;通过操作式的推选“最受欢迎的人”归纳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特点,趋利避害地养成良好的交友策略。
3.自我反思:通过课后反思进行课堂教学自评,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4.同行评价:通过听课,收集同行教师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学生访谈:课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上课的体会,进而了解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情况的对接,调整教学。
我是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辛晓莲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
对于这节课设计的思考源于我对学生的日常观察:都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是“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的心态,我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察中发现,每个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性格的养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都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友谊的需要远远高过其他人际交往的需要,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渴望友谊,却不善于交往,缺乏交往的策略,也不关注交往品德发展和个性养成。怎样帮助孩子们打开人际交往圈,培养受欢迎的品质以赢得友谊,于是就有了《同学朋友》这节课的设计,下面,我就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
教材内容:
本框内容分为两目:
1.我的人际圈&&& 2.与友同行
本课重点实现第一部分的教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属于课标“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它要求“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开人际交往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交往内容、模式有很大的改变。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从同龄人的比较中赢得自信,从同龄人的普遍行为中来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所以,同学之间、同伴之间的人际状况对于他们的影响更大。进入青春期,学生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友谊的需求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朋友,珍视友情。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怎样赢得朋友、获得友谊,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同学们不买“他的帐”,造成同学间的不良人际关系。学生希望获得好人缘,但并不一定了解什么样的品质受欢迎,对自身在交往中的品质也缺乏认识。有的学生也在此时出现青春期闭锁心理和交往退缩现象,不知道怎样迈出自我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因此,帮助学生打开闭锁的心扉、培养受欢迎的好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理论依据
1.学生的心理发展理论:中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师生关系有所减弱,易与父母产生隔阂,喜欢搞小集体。当然也存在一些交往问题,例如错误的交友观念、不良的个性障碍和缺乏交往技能。
2.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通过阅读和体会,积极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通过评选受欢迎的人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2.能力目标:能够对阅读资料中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归纳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能够区分案例中人际交往状况的优劣;能够说出受欢迎的品质,并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受欢迎品质。
3.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害处,懂得人际交往和友谊的重要性;通过分享与友相识和评选受欢迎的人知道和理解人际交往的一些策略。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获得良好人际交往的策略和品质。
2.教学难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式:
1.教法:阅读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法、讲授法。
2.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和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未来的一封来信中的视频
我以“未来的某一天,你的邮箱里收到一封同学来信”引出视频,视频中呈现了同学们在一起活动的照片。
提出问题:(1)看到这个短片时,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感受。
(2)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你还会想到哪些同窗之间的事儿?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体验同学交往的乐趣,激发品味学生同学之间的情感,引出话题。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阅读——归纳交友的益处(突破难点)
引用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都渴望友谊、渴望朋友?”
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归纳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益处。这个材料一共囊括了5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际交往的小故事。
提问:(1)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个案例的内容。
(2)人际交往给案例中的主人公带来什么影响?
(3)一起归纳,人际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益处?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归纳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从正反两面突破“闭锁心理”有危害的教学难点。
活动二、分享你的故事——交友的策略之一:人际吸引的心理学效应(突破重点)
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和好朋友是怎样认识的,是否有什么很巧的因素。以学生与朋友相识的故事为基础,归纳“人际吸引的心理学效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自己结交朋友是哪个效应促成的,了解人际吸引的心理学效应。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心理学的效应去寻找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尝试利用这些效应扩大交友范围。
活动三、评选最受欢迎的人——交友的策略之二:培养受欢迎的品质(突破重点)
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评选最受欢迎的人:每个小组评选1位组内最受欢迎的人,用3个词和1件事向全班介绍这位同学受欢迎的品质,让我们全班同学猜猜这个人是谁。
(1)这些受欢迎的同学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2)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是受欢迎的品质?
(3)你最在乎的哪些品质?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评选,让学生了解受欢迎的人具备哪些重要品质,给那些受欢迎的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本班同学交往中关注的品质。有意识培养自己受欢迎的品质。
活动四、讨论不受欢迎的品质
顺着受欢迎的品质的思路,引导学生朝着相反的方向思考“在与同学、朋友交往过程中最不喜欢别人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特点?”
设计意图:反思不受欢迎的特点,学会改变身上一些不受欢迎的特点。
(三)总结
本节课的总结非常简单,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提出期望,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作一铺垫。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为下一课时做铺垫。
六、教学设计特色
1.追求从“情感唤起”到“理性分析”。
本课设计的导入部分基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用鲜活有趣的视频配以体现友情的音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他们回味友情、珍爱友情的内在情感。运用从现象分析到本质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推选活动直面人际交往中的现象和问题,满足他们对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需要。
2.追求“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本课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懂得交友是人的心理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人际吸引的心理效应”扩大人际圈,从正面引导学生减少或避免“青春期闭锁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本课运用案例分析、推选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态度,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和诚实、乐于助人等优秀道德品质。
3.追求“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素材,通过视频、案例和故事分享展现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层次递进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通过推举“最受欢迎的人”的活动将这些思考积极应用于实践,也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特色:
1.追求从“情感唤起”到“理性分析”
本课设计的导入部分基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用鲜活有趣的视频配以体现友情的音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他们回味友情、珍爱友情的内在情感。运用从现象分析到本质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推选活动直面人际交往中的现象和问题,满足他们对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需要。
2.追求“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本课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懂得交友是人的心理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人际吸引的心理效应”扩大人际圈,从正面引导学生减少或避免“青春期闭锁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本课运用案例分析、推选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态度,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和诚实、乐于助人等优秀道德品质。
3.追求“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素材,通过视频、案例和故事分享展现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层次递进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通过推举“最受欢迎的人”的活动将这些思考积极应用于实践,也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后反思
1.教学优点
本人运用基于学生实际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归纳学习要点,更利于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理解。
本人善于营造活跃与沉思相得益彰的学习氛围,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在体验和参与的活动中感受交友的乐趣,领悟交友的策略。
本人了解学生,师生间感情融洽;教学中全员参与,集思广益,教师努力给予了更多学生表达的机会,并对精彩的发言给予及时肯定。
课堂活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从情感唤起,到理性分析,再到应用实践,教师始终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将教学铺展开来。
2.教学不足
本人太过于重视教学步骤和急于达成教学目标,对学生阅读归纳过程仓促地进行收尾总结,减小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中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诱导,学生对于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本节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
本人讲授的语言较多,不够精炼,有口头禅,对重点和难点的解释不够简练和突出。
假如重新授课,应重视学生对自己人际圈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尝试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际运用“人际吸引的心理效应”。对于打开交往圈,给学生提供更实用和有趣的技巧性知识,比如多一点微笑,用“我们”代替“我”等。更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授课教师:吴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学科:思想品德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下)相关领域:心理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①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采用身边的事例、故事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在体验和感受中产生情绪情感的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作为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上学期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对自己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能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几个单元做了铺垫: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做生活的主人,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本框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起始框,是学习后面框题和课的基础和前提。本框让学生明确了自尊的内涵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尊重他人和彼此尊重,在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自信心。
学生情况:
1.初一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寻找自己的位置,自尊心增强,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和别人的评价,自尊的需求非常强烈。
2.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在生活和学习中常表现为狂妄、偏激、敏感、自暴自弃、害怕困难、虚荣等问题。所以,学生需要学会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尊而快乐的人。
教学方式:活动体验、案例讨论、情景分析、情感激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音响)、PPT课件、桌牌5个。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目标
o通过案例导入,使学生懂得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o通过讨论分析孙天帅的行为和阅读奥巴马的例子,掌握自尊的含义。
o通过回忆“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懂得自尊是快乐的。
o通过对初二(2)班五位同学的分析和帮助,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悦纳自己、虚心、宽容、知耻、不虚荣。
(2)能力目标
o初步学会用全面和发展的方法来分析自己,评价自己。
o学会正确分析和对待别人的意见。
o提高反思自己的能力。
o学会适度的原则(适度宽容、适度知耻)。
o培养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o通过回忆“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和“我最难忘的被人尊重的经历”体验自尊和被尊重带来的快乐。
o通过分析奥运材料和观看《昨天 今天 明天》体会民族自尊,培育民族心和自豪感,激发用行动维护民族自尊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自尊的含义,体会自尊和被人尊重的快乐;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激发用行动维护民族自尊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理解自尊的快乐;虚荣与自尊的区别。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表格描述
教学过程 (表格描述)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是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从前期调查到课堂表现(发言、表演、参与度等)都有教师打分,小组互评打分,有一个可操作的评价系统。
第二是总结性评价,如留填表格的作业。当然今后可以形式更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变为让学生制作个人自尊名片,正面写上自己姓名等基本信息和自尊格言,背面写P7的改造表格、改造计划等。
第三是持续性评价,如课后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回收,学生基本能找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造方案,有改变的决心和计划,并且还进一步跟踪效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努力做记录,每个阶段由各科老师、家长、同学参与评价,督促实施,检查效果。
我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吴溪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教材内容:本框内容分为三目:1、快乐的自尊2、知耻与自尊3、虚荣与自尊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作为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上学期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对自己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能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几个单元做了铺垫: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做生活的主人,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本框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起始框,是学习后面框题和课的基础和前提。本框让学生明确了自尊的内涵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尊重他人和彼此尊重,在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一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寻找自己的位置,自尊心增强,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和别人的评价,自尊的需求非常强烈。
2.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在生活和学习中常表现为狂妄、偏激、敏感、自暴自弃、害怕困难、虚荣等问题。所以,学生需要学会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尊而快乐的人。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自尊是人健康心理的表现,是互相尊重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尊,树立民族自尊是本课的目的。
2.建构基础: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自尊的困惑和社会上关于自尊的事例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案例导入,使学生懂得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通过讨论分析孙天帅的行为和阅读奥巴马的例子,掌握自尊的含义。
通过回忆“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懂得自尊是快乐的。
通过对初二(2)班五位同学的分析和帮助,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悦纳自己、虚心、宽容、知耻、不虚荣。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全面和发展的方法来分析自己,评价自己。
学会正确分析和对待别人的意见。
提高反思自己的能力。
学会适度的原则(适度宽容、适度知耻)。
培养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回忆“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和“我最难忘的被人尊重的经历”体验自尊和被尊重带来的快乐。
通过分析奥运材料和观看《昨天 今天 明天》体会民族自尊,培育民族心和自豪感,激发用行动维护民族自尊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尊的含义,体会自尊和被人尊重的快乐;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激发用行动维护民族自尊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理解自尊的快乐;虚荣与自尊的区别。
四、教学方式:
1.教法:活动体验、案例讨论、情景分析、情感激发。
2.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一)案例导入,走近自尊(什么是自尊)
出示“孙天帅坚决不下跪”的案例,提问:120多名打工者为什么会“淌着泪水”跪下了?跪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打工者有自尊的资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失去自尊的心情。认识不论贫富贵贱,自尊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出示贴吧关于孙天帅行为的不同声音,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评价孙天帅的选择,理解自尊同生命一样重要。
出示奥巴马竞选过程中驳斥“白人至上”观点的材料,思考:什么是自尊?
设计意图:揭示自尊内涵。
(二)体验自尊(快乐的自尊)
活动:你有过捍卫自己的尊严,或者为自己赢得尊严的经历吗?请打开记忆宝盒,回忆一件“我做过的最有尊严的事”或“我最难忘的被人尊重的经历”。(教师附板书记录感受)
设计意图:复习自尊定义,体会自尊是快乐的。
(三)辨析自尊(真正的自尊)
表演小品:期中考试后初一(2)班5个同学在追求自尊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情景中,提出困惑,探究什么是真正的自尊。
活动:“自尊门诊”学生分组讨论5个同学各自的问题,给他们开出处方。
o小红:自轻、自贱、自卑。
设计意图:学会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
出示芭蕾女孩李月、残奥火炬手侯斌、物理学家霍金、高位瘫痪闪客女孩田甜、五体不满足的日本作家乙武洋匡的图片,提问:如果我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是我的一个缺陷,永远都学不好,怎么找到自尊?
活动:模仿句子,欣赏自己。尽管我……但是我……
设计意图:学着如何悦纳自己。
(2)小美:自傲、自大、自我陶醉。
提问:怎样看待别人的意见?意见往往针对的是人本身还是人的具体行为?
提问:别人的意见一定都正确吗?对于别人的意见,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认识到自我陶醉不是真正的自尊,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的意见,真正的自尊应该虚心。
(3)小加:敏感、狭隘、冲动。
提问:如果张慧是来善意帮助他,要不要接受,接受帮助是否意味着没有自尊?
出示恶意讽刺、侮辱的图片,提问:如果张慧是来恶意讽刺的,面对恶意讽刺,怎么做更有自尊?
设计意图:认识到敏感、狭隘不是真正的自尊,真正的自尊应该豁达。
提问:宽容有没有底线?底线是什么?播放视频《神态从容回应干扰语气坚定赢得掌声》,提问:如果突破了底线,应怎样维护自尊?
设计意图:学会适度宽容,用正当方式维护自尊,不能冲动。
(4)小刚:不知耻。
出示“知耻而后勇——孟子”,请解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出示“八荣八耻”。
设计意图:理解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自觉遵守八荣八耻,不做有辱自尊的事。
提问:要是天天知耻,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设计意图:懂得知耻要适度。
(5)小林:追求自尊的方式不对
接话:学生爱第一,……
设计意图:明白要用正确的方式追求自尊。
出示作弊、攀比、请客、减肥的图片,提问: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都是一种什么心理?虚荣与自尊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体会虚荣的危害,区别自尊与虚荣。
教师总结学习前面所学内容,得出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做一个真正自尊的人。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总结沉淀。
(四)拓展自尊(维护民族自尊)
出示罗格对奥运会的评价。
设计意图:将个人自尊的升华到民族自尊。
介绍各方对我国举办奥运会的质疑材料:提问:你知道我国政府和市民为了开好奥运会,维护国家形象都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吗?你参与了哪些?
设计意图:体会要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自尊,探究怎样维护民族自尊。
放短片《昨天 今天 明天》,两名学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感受民族自尊和自豪,激发用行动为民族挣得尊严的决心。
(五)实践自尊(留作业)
填表:打造更值得尊重的自我!让学生根据书P7填写表格,练习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据此为自己制定努力方向。
设计意图:结合自身,巩固,落实
六、教学设计特色
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本课设计的亮点共有四个。
一是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别具匠心的自尊门诊,通过辨析各种发生偏差的自尊来把握真正的自尊。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自尊调查问卷,然后对统计结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由学生设计成小品的情景。这样设计的情景更能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解决班级真实存在的问题。调查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给予适当指导。
然后,学生在课上进行表演。
接下来,教师开设自尊门诊,让大家来帮助自尊出了问题的同学诊断和开处方,这种诊断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增添了学习兴趣,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
在对每个人物的分析和开处方的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问答互动,仿佛每个人都是病人或每个人都是医生,讨论气氛民主自由,是此自尊门诊的特别之处。
二是那些精心设计的材料。
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和点播的作用。这些材料包括四类:有案例(比如孙天帅和奥巴马捍卫自尊的例子),有照片材料,也有漫画材料(比如恶意讽刺的漫画和虚荣的漫画),还有视频材料(如温家宝)。
除了材料很丰富外,还在材料中设计了矛盾冲突和引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问题。比如在出示孙天帅宁肯丢掉工作也不下跪的资料后,呈现农民工就业难的图片,引出生存与自尊之间的矛盾冲突。然后利用一个贴吧的形式,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学生纷纷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材料中除了设计了矛盾冲突,还设计了引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接受帮助是否意味着有损自尊?”这样的引申问题。再如“面对恶意讽刺怎样做更有自尊?”
三是在学习知识之外点播以辩证的方法。
比如适度原则,刚才在视频中讲到宽容要有底线的问题,还有一处是讲知耻要适度。
再如教给学生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在黑板上,这些辩证方法体现在板书的左侧附板书处。
四是第四个环节的设计,把个人尊严拓展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我是以奥运会的举办为例,列举了奥运会举办前国际国内舆论对我们承办奥运的质疑,激起了学生的爱国心。然后让他们回顾我们举国上下是怎样齐心协力克服这些困难的,让学生体会到以维护民族自尊要用实际行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观看学生自己制作的短片《昨天今天明天》,使学生体会和感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升华了自尊。
当然,本课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欢迎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谢谢!
【课后反思】
在本课结束后,本人了解了部分学生对本课的评价,感受如下:
学生1:看到孙天帅和温总理的事例,很受鼓舞和感染。
学生2:在课堂上我们比较放松,即使在摄像也不是很紧张,老师鼓励我们发言,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没有顾虑,老师还给我们质疑的机会,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问题。
学生3:喜欢同学表演的小品,演得很形象,包括一些漫画和事例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
学生4:一些材料如奥巴马、温总理的故事比较新颖,感兴趣。
结合学生的评价,本人做如下自评和反思:
1.设计了各种案例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特别是在一些案例中设计矛盾冲突和引申问题(如贴吧中对孙天帅行为的不同看法、有缺陷的人如何尊重自己、意见不正确怎样接受、接受帮助是否意味着没自尊、宽容有没有底线、知耻有没有度等),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问题。
2.用自尊门诊来帮助自尊出了问题的同学诊断和开处方,使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体验了合作学习,除了师生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自己提问自己解决。
3.小品内容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又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探讨自尊话题,使学生在辨析中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自尊,把握自尊。
4.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注重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方法,如全面发展的观点、适度原则。
5.通过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顾奥运会和看短片)增强了对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升华了自尊。
6.使用多种教学评价:
一是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从前期调查到课堂表现(发言、表演、参与度等)都有教师打分,小组互评打分,有一个可操作的评价系统。
第二是总结性评价,如留填表格的作业。当然今后可以形式更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变为让学生制作个人自尊名片,正面写上自己姓名等基本信息和自尊格言,背面写P7的改造表格、改造计划等。
第三是持续性评价,如课后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回收,学生基本能找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造方案,有改变的决心和计划,并且还进一步跟踪效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努力做记录,每个阶段由各科老师、家长、同学参与评价,督促实施,检查效果。
7.座位打破常规行列,按组围坐,便于交流和合作,气氛轻松。
1.虽然在课前对年级内学生自尊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再设计五个角色面临的问题,但是不是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让每个班的学生自己设计自尊调查问卷(设计不同情景,让学生选择答案),然后学生自己进行调查和统计,老师给予适当指导,再根据本班问卷结果由学生设计小品的情景,这样就更贴近每个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每个班的真实问题。
2.一些案例或问题的设计有待斟酌。如孙天帅的案例冲突不是很大;再如回顾奥运的时候,应设计“在举国上下办奥运的过程中,你看到人们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是怎样做的”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总结维护民族尊严的做法,而不要局限于奥运会。
3.应更加放手让学生搜集资料,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关于孙天帅的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贴吧去找,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建立一个贴吧去专门讨论;再如我国政府和市民是如何迎奥运的,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搜集不同方面的材料。
4.虽然课堂语言比较流畅和亲切,但有些不太规范,书写也应再美观一些。
思考与活动
认真学习新课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1)学习新课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2)对比新课标中心理素质教育修改增加的部分,把握重点;
(3)通过文献查阅和小调查等方式,了解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4)思考教学活动设计上如何使用一些心理小游戏寓教于乐,达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
(5)进行课后反思。
【相关资源】
1.许伟泽:
3.马晓琴、杨泳:
4.张大均:
5.陈军芳:
6.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可搜视频网站观看,参考网址:/s2010/fnbdct/)
【参考文献】
张应杭:《伦理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柯震东吸毒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