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你好精彩

&&&&12月21日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尽管之前科学家已证明那是扯淡,但依然有少部分深信末日轮的人惶惶不可终日。好在被宣判的末日终于过去了,末日轮的迷信者们在庆祝劫后余生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应该如何生活?
  世界没有末日,但我们每个人都终将有自己的末日,别等到世界末日之前,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你的末日到来之前,你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吗?
梅婷婷:玛雅人靠谱吗?靠谱的话这个月信用卡就不用还账了,也不用减肥了,我要吃鱼翅燕窝金钱豹!
米小师:如果真有末日,那也一定有复活节。我最害怕的是,末日是真的,复活节传言却是假的……神啊,请让我在明年的复活节满血满状态原地复活吧!
刘小美:当你把信用卡全部刷暴,把讨厌的同事同学老板上司痛骂一顿,向老婆坦白婚外情向基友表白准备不留遗憾过完12月21日,却发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这,才叫世界末日。
易小丁:末日就是花光了所有钱,21号中午吃得饱饱的决定不当饿死鬼,然后慢慢等死没死成,第二天发现自己还活着。 告别所有悲催的事情,满心欢喜迎接2013吧,2013年我许愿想要一车切糕。
窦效典:没事儿就想人类会怎样灭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太低了,还不如说人类最后破坏生态最终咎由自取可信。据说几十颗核弹就能让人类灭亡,可预见的未来毁灭人类的只有我们自己啊……
汪文斌:末日当天晚上,我想跟一个女孩子说我想做你孩子的爹,幸好当时理智让我觉得我应该把这句话带到棺材下面,不然我就要赔上一辈子了!
伊尹:末日过去了,带着过往的辛酸和遗憾,带着曾经的风残和忧伤消失在岁月的尽头!新的一轮太阳照常升起,载着新的希望和憧憬!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且行且珍惜!
冯敏儿:2012天灾人祸,我们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中存活了下来。庆幸没末日,庆幸还活着、再见2012,你好2013!5天后新的一年就拉开帷幕了,我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预算。但愿疾病远离我,我只想做个健康的孩子。
张倩:不相信末日,但仍然忍不住调侃,都末日了还要工作么?然后继续手头各种忙碌……末日前一晚特别认真地晚睡了,结果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太阳已经把棉被晒得暖乎乎的。忽然就想欢乐地喊上一句,新生的日子真好!
李珊:有什么比活着更令人开心的事情,2012世界末日已经过去,2013张开双手迎接吧,新的一年,我们祝福,我们期盼,我们努力,我们希冀,做一个真实有血肉的人,努力健康幸福的活着……
&&&&过了即将来临的元旦,就是新的一年,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末日轮,都要向2012告别。让我们一起对2012说再见,在新的一年里,让自己变得更好。
&&&&再见过去,你好,我的2013。向死而生的人,总是懂得抓住适时的幸福,请记得,你的末日总会在某一天等着你,别以为你还有很多时间,想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未完成的梦想,就从现在开始,从2013年开始出发吧!
消息加载中,请稍候
消息加载中,请稍候
Copyright & 1998 - 2011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方登录:你好:我老公以前前列腺炎,现在治愈,但是现在他没以前硬了,可是他精彩又想要我,我担心怕他生体吃不消怕
来自于:山西|
提问时间: 11:01:29|
基本信息:
病情描述:
你好:我老公以前,现在治愈,但是现在他没以前硬了,可是他精彩又想要我,我担心怕他生体吃不消怕,我们该怎么办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8731收到了:
病情分析:
前列腺炎表现尿线分叉(典型症状)、、尿急、尿痛、尿沥滴、尿不尽,严重者可有脓性分泌物以及影响性功能等。
指导意见:
治疗针对病因治疗,戒烟酒,不吃辛辣食物以刺激食物,抗菌消炎,有疼痛的可适当止痛,局部可热敷、按摩或针灸等。
已经治愈,但现在我担心他没以前硬怕阳痿
只要是主要应该没事的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40814收到了:
病情分析:
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的疾病可能会影响性功能。性生活太频繁的话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前列腺炎,有可能会导致阳痿早泄。
指导意见:
目前应该先去正规公立医院检查一下前列腺。一般是无菌炎症比较多,可以适当服用其药物治疗比如前列舒通胶囊,也可以服用前列泰胶囊要连续治疗一段时间。
他现在没以前硬,目前每次时间正常,每次我们很合拍,有时候拒绝他的要求就是怕太过影响健康,我老公应该怎么保养,谢谢医生
注意劳逸结合戒掉烟酒性生活每周一次。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同志大哥靓仔先生,你们好--百度百家
同志大哥靓仔先生,你们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摘要 : 2008年春,吉林延边人罗永浩被一干广州当地朋友带到大排档宵夜。罗坐定后,一年轻服务生问他:“靓仔,要什么?”罗惊问:“你这是在叫我么?!”
2008年春,吉林延边人罗永浩被一干广州当地朋友带到大排档宵夜,罗坐定后,一年轻服务生问他:“靓仔,要什么?”罗惊问:“你这是在叫我么?!”得到肯定回答后,罗整晚都在试图说服朋友们接受“你们南方人真JB虚伪,靓仔多TM肉麻”的观点,未遂。
“靓仔”罗永浩
很多南方人同样会遭遇罗永浩式的不适,只不过情形相反——北方洗浴中心多是东北人开设,顾客准备更衣入浴时,操东北口音的服务生多会亲切上前道:“哥,我来帮你拿”。南方顾客多半会被这声“哥”叫得浑身打战。因此罗永浩的南方朋友们认为,相比“靓仔”、“靓妹”,东北服务员叫顾客“哥”或“姐”才是虚伪、肉麻、乱套近乎。
不过,回溯二三十年前,罗永浩和他的南方朋友们在称谓上的分歧或许不大,那时南北方虽有方言差异,但对陌生人、熟人、朋友之间的称谓习惯是一致的——模拟亲缘关系的称谓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即便在年代,“同志”这一政治性称呼在全国普遍用于各个场合时,民间的熟人社会依然给拟亲属称谓留有一席之地。
受儒家等传统文化因素影响,汉族的宗族观念极为强烈,强调内外亲疏有别、长幼尊卑有序,有着世界上最丰富发达的亲戚关系称谓系统。相比英语用aunt和uncle两个词就可称呼一切父辈亲戚,汉语能清晰地表达父系与母系之分、宗亲与外亲之分、血亲与姻亲之分、直系与旁系之分。
汉族的血缘观念,也延伸到了非亲戚关系的熟人社会。除了必须以“先生”、“老爷”、“太太”、“小姐”呼之以体现尊卑有序的特殊情形外,地位相对平等的人,会在称呼中模拟亲戚关系。为显示亲近,血缘关系中最近的等级会被选用。譬如对男性长辈,我们会用爷爷或伯叔这样的父系称谓,而非外公或舅舅;同样地,女性长辈会被称为奶奶或伯母、大婶,而非母系称谓中的外婆或姨妈。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韩国,同样在日常交往中喜欢使用拟亲属称谓,韩国又远较日本强烈(韩语中亲戚称谓的复杂程度与中国难分高下,而日本的亲属称谓中不分父系、母系),甚至模拟亲戚关系犹嫌不足,还要加上复杂的敬语。同时,因为男权意识相对强烈,女性称呼男性时,则较少使用拟亲属称谓。
【同志,老板】
不过,拟亲属称谓习惯在1949年后被打破。革命化的“同志”一词扫荡了中国人称谓传统中的温情脉脉和礼制秩序。
之前被称为“老爷”或“先生”的那些人,在新社会却多半没有资格获得“同志”待遇。除非是民主人士,否则“先生”一词多半不是好称呼——一旦被用毛泽东式的嘲讽语气重新称为“先生”,多半意味着此人前途不妙。
“同志”大幅简化了中国人称谓的复杂性,长辈是“老同志”,晚辈则是“小同志”。革命化的称谓在监狱内略显尬尴,犯人没有资格称管理者为“同志”,因为他们是政府的象征,以“政府”称之恰如其分。比较难的是犯人之间的称呼,互称“同志”等于罪加一等,于是,“同犯”这个词流行起来。
当然,革命并不完全排斥中国人的拟亲属称谓的习惯,只不过,这种称谓方式同样要服务于革命——将国家机器与人民的关系模拟为亲戚关系。譬如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所以对青少年来说,解放军后面是必加“叔叔”二字的,与之类似的还有警察。虽然工人阶级是老大哥,但工农联盟还是长幼有序,教科书谈到农民,一定是贫下中农X大伯,而工人则是叔叔。
文革后期,国民普遍对政治运动疲惫厌倦,称谓上的政治色彩悄悄淡化,更具温情和敬意的“师傅”一词,由蓝领工人阶层逐渐在城市中蔓延,一直延续到今天。
至于“同志”一词,今天党政军、公检法这些国家机器仍是其自留地。但“同志”也不免被温情化,高级官员互称或背称时,姓名是三个字的,会去掉姓氏以显示团结亲切。也有人喜欢以同样方式忽悠某个南方土豪,就像以前的官宦子弟在以“老爷子”称呼自己父亲的非亲生兄弟,假装自己与高官亲近。
在南方不少地区,“同志”甚至已经一席不保,党政官员开始喜欢被下属称为“老板”,各级党报以《“老板”称谓与领导作风》为题敲打这种风气,收效却不明显。“老板”也在高校内流行,一些研究生用其称呼自己的导师。而在东北城市,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顾客体貌特征及与同伴关系,决定是否对其用“领导”称之。
【大爷、靓仔】
在“同志”的高压时代,民间尤其是农村,模拟亲属的称谓方式仍如野草,在“同志”退入国家机器大院后,更如春草般迅速复生。
除去党政官员、商人、知识分子等人群开始有了专属称谓外,模拟亲属称谓现象也因城乡、阶层、地域乃至受教育程度而出现巨大分化。
陈松岑在《北京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使用亲属称谓的变化》中提到,工人比知识分子更喜欢用亲属称谓语。年轻一代,在传统的以“大爷”、“大妈”称呼长辈之外,又增加了几乎没有父系色彩的叔叔、阿姨;并且根据统计,前一组称谓更多用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农民、小商贩,后一组称谓则会用于知识分子、工人、军人等。
同为北京人,胡同里长大的年轻人在关系非常好时,称对方父母会用上“咱爸”“咱妈”,而大院、机关的北京年轻人,通常不会如此。同一城市,传统世代熟人社会和流动性较高社会在使用模拟亲属称谓时的差异现象,在中国各地程度不一的存在。
整体而言,北方使用模拟亲属称谓的习惯强于南方。不过新疆是个例外,其日常称谓中模拟亲属的痕迹极淡,可能因为新疆的汉族社会系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组成,他们一开始就被组合进等级序列严密的体制之中,“同志”文化来得特别强烈。兵团汉族过去称少数民族为“老乡”,这个称谓系革命军队对老百姓称呼的遗留物。今天,新疆汉人在广泛使用“师傅”一词时,依然为“同志”留有一席之地。
天津、东北等传统熟人社会文化浓厚的地区,模拟亲属称谓的传统依然稳固。两个陌生的典型东北人,在火车上相遇半个小时后,对方的太太就成了嫂子,对方的父母则很容易变成咱爸咱妈——广东人很难接受这种迅速“同父同母”般的亲切。
虽然潮汕人、客家人依然有着极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在粤文化传统深厚的熟人社会还保留着强烈的拟亲属称谓色彩。但整体而言,在广州周边地区,称谓上的去亲戚化特征最强烈,靓仔、靓妹或帅哥、美女,成为对年龄跨度较大的陌生人的最广泛称呼。
这些称谓系由香港舶来,它更像是英语文化的产物。即英国语言学家Leech总结的“称谓和日常交往的礼貌六原则”中,唯一在中国很难找到对应性的赞扬准则:对他人尽可能缩小批评,增强赞扬——这甚至会让中国人觉得虚伪。
英国少数地区依然保有模拟亲属关系称谓的习惯,用aunt和uncle称呼非亲属成员,但更流行的是熟人使用Mr、Mrs 、Miss,陌生人使用Sir 和Madam。Sir 和Madam带有强烈的敬称色彩,其内在逻辑和原则是权力等级,而非中国式的辈份和血缘,譬如Sir与爵士的称谓有历史渊源。
靓仔/帅哥、靓/美女是一组脱离了任何中国文化习俗的称谓——既非传统的模拟亲属,又非今日权钱崇拜文化中的“老板”。广东部分地区如今流行熟人相见一律以姓氏加“总”,这更符合以年轻人为主的高流动性社会的胃口,所以,它能一路北上,在长江流域部分地方广泛流行。
——在高度使用拟亲属称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罗永浩听来,以无条件赞美为原则的称谓,听起来当然刺耳又虚伪。
只不过,高度拟亲的人际环境,有时也会让罗永浩感到不适:在默默无名的潦倒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去一家天津的东北餐馆吃饭,服务员见他每次只点蔬菜豆腐之类,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他俯身凑近翻来覆去看菜单的罗永浩,亲切地说:“哥,咱今天吃点啥好的吧。”
[大象公会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大象公会所有。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idaxiang@idaxiang.org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14804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0万)
阅读(207万)
阅读(3306)
阅读(2760)
最新文章NEW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失而复得的感觉真好!在经历了百...
热门文章HOT NEWS
每年的双十一都是进行一年盘点的时刻,而每年的618就成为了半年...方可成:再见,南方周末;你好,博士生活_平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8,012贴子:
方可成:再见,南方周末;你好,博士生活收藏
一在南方周末内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3年是一个坎,如果能迈过去,就会有很大的可能性长久留下。这道坎看似不高,但要迈过去,难度却相当大,许多人都在这个时间节点前离开了。我也停在了这道坎前。2013年7月底,我和南方报业集团的合同到期。8月中旬,我将飞赴美国,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读博士(PhD),研究方向是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预计将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此前,我的很多同事都曾出国,他们大多参加的是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项目,也曾有同事去欧美国家读硕士,但出国读PhD的几乎没有先例——原因很简单,读PhD基本等于告别职业媒体人的生涯,转而投身学界。如果说从记者转行做公关、市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变换车道,那么从记者转行做学者则像是直接开到了另一条岔道上(而且是一条注定艰辛的、“性价比”不高的岔道)。当然,我并不想夸大这一转变,因为它不是一次凭空的跳跃,而是一次自然的转向。我的研究课题,必定有关中国媒体和中国政治,它将建立于我3年从业经历中的观察与思考基础之上。我也不希望用“逃离”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的选择。我从记者经历中获益颇多,这一行业的吸引力也并非同行们自嘲的那般不堪。我站直身躯与之挥手作别,胸中怀有感激,脑中不断反思,并将在未来以另一种方式和它相连。二如果问我为何而去,我会先回答为何而来。我在很多场合重复过那个青春期少年被南方媒体“蛊惑”的故事。特殊的时代背景——SARS、孙志刚事件、南都案;特殊的个人成长阶段——躁动不安的高中生,身在理科实验班,却总喜欢写文章指点江山,每周买南方周末,误认为当记者是比当科学家更能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选择。两者碰撞之下,我手握着因数学奥赛省一等奖而获得的保送机会,在北京大学的保送生申请表格中只填写了一个专业:新闻与传播。使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短语,我并不觉得冠冕堂皇或言过其实。当时的我、现在的我,都坚定地认为“理想”、“责任”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东西,并且习惯将其与自己读过的学校、工作过的地方联系起来。我记得读高中时曾询问一位在网上认识的大学生姐姐:北大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她告诉我,是社会责任感。尽管现实中的北大有太多令人失望的地方,但我们至少应当铭记这样的精神传统。先北上,再南下,然后在南方媒体的北京记者站工作,这就是我在过去9年中的求学和工作轨迹。琐碎的时光中,在某些具体的时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参与了历史的进程,并且做出了不后悔的选择;但更多时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在工作之前,我对“理想”、“责任”的理解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媒体揭露真相,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理性等价值观,便是履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阻力,于是理想碰撞了现实。这个模型非常简洁,容易理解,也很正确。但问题是,实际情况会复杂得多。比如,媒体和媒体人本身也是社会中的存在,甚至是体制内的存在,他们为何要承担责任,何以承担责任?那些值得记取的闪光案例中,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他们肩负的其他目标(如经济目标)是否会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又如,媒体对社会运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庙堂”的层面,媒体是否真的能影响历史的走向,成为进步的动力;在“江湖”的层面,媒体又是否真正在塑造一个可靠的公共领域,促进理性的辩论?对于“理想碰撞现实”,我的思考是:政治和商业力量的侵入自然是重要的负面因素,但泛泛而谈“管制”是没有太多益处的,有许多细节的问题等待回答:它们为何发生?如何发生?是否可以寻找其中的逻辑和趋势?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应该如何评估?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媒体和媒体人自身扮演的角色。在每一次具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产品是否会因媒体机构的定位与目标、媒体人的认知与局限、新闻操作的方法规范而发生偏移?这种偏移进而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或者说,民意)?我在这一行中行走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也天生不善与人打成一片,不过这三年的时间足以让我对一些现象形成初步的观察,萌生研究兴趣。既然发现“承担社会责任”这件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为何不先把事情弄清楚?循着这样的思路,我愿从参与者变为旁观者和研究者。有许多人问:你选择出国读书,跟年初的新年献辞事件有关吗?我的回答是,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申请工作是在去年下半年完成的。但我想,这一事件无疑坚定了我出国的决心,它让我窥见了中国媒体平时并不示人的那一面。事件结束后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事件?又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事件中决定性的力量是什么?它的最终走向与整体的社会结构有哪些关联?我无法在这里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保证会在不久的将来给出自己的思考。
三在这个行业中,我遇到了很多真诚的、有才华、有热情的人,也遇到过虚伪的、晃悠着半桶水的人。贵圈很牛,贵圈也很乱,这是这个行业的真实生态。单就“理想”和“责任”而言,在这个世界上,高举理想和责任的,不乏欺世之徒。即便是心术纯正的人,将理想和责任的旗帜举久了,也容易陷入两种结局: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麻木,变得钝感;或自我感动,自我中心,变得偏狭,甚至偏执。在中国的新闻业中,不乏这两种人的身影,甚至成为一个行业的病。只有切身站在一个行业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种种症状。记得三年多前参加南方报业校园招聘时,C社委问我:你觉得南方周末有什么缺点?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追随者”、“仰慕者”,这样的问题太难了。如今作为一个内部人,若让我再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大概可以滔滔不绝很久:从内到外,从机制到个人。对问题与病态的观察,也在激发着我投身研究的好奇心。做记者时,我常常心里发虚:我们这群人的意愿和能力是否足够?对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否有足够深入的理解,还是仅仅人云亦云地重复一些教条?媒体人掌握着讲述和阐释世事的权力,左右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但这群人是否真的可信?有没有可能是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最近几年,对“南方系”的批评很是热闹。身为“南方系”的一员,虽然只是个小角色,但我也曾被当作靶子批判。最初,我很愤怒,对于批评的声音或奉上怒不可遏的回击,或报以轻蔑的一笑。但是后来,我已经变得相当平静。在我看来,来自左边的批评声音中不乏真知灼见,它完全可以成为督促自身反思和进步的资源。而对于其中那些毫无价值的文字,也不必愤怒或惊慌——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里,也可以读懂中国。正如中国是新闻的富矿,中国的媒体其实也是研究的富矿。可惜的是,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界依然孱弱。和美国学界对美国媒体的丰富研究成果比起来,中国学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中国媒体拿得出手的研究凤毛麟角。转型为研究者之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填补这方面的缺失。四其实,要回答我为何而去,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是:“我是我。”我始终自认为不是一个好记者,或许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典型的好记者。在我心目中,一般意义上的好记者应该性格外向,跟人自来熟,或者用南方周末内部的说法,有“匪气”,能拿料;一般意义上的好记者应该是故事爱好者,喜欢追寻和讲述故事;一般意义上的好记者应该适应乃至喜欢不规律的生活。至少,一般意义上的好记者应该具备以上素质中的两条。但很可惜,我一条都不具备。我性格内向,不善沟通,打个电话都会紧张好久。我浑身书生气,一点也不匪,不懂怎么混朋友。我不排斥故事,但更习惯也更擅长讲道理。我喜欢有条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突发事件带给我的紧张和焦虑感远远胜过兴奋感。当然,这些都可以说是表面因素——新闻界有很多内向的好记者,电话恐惧症也是不少记者的普遍病。或许,让我想要离开新闻业的更关键的性格因素是:我总是喜欢想太多。想太多的一个后果是,我总在反思上文提及的那些问题,也许只有读博士才能让我有办法解答这些问题。想太多的另一个后果是,我因高强度且不规律的记者生活对阅读和思考时间的侵蚀感到懊恼。想来想去,也许还是做学术更适合我吧。
五尘埃落定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偶然间听到洪启的《我是一只离群的鸟》,立刻欲罢不能地喜欢上了这首歌。我将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心思细腻的Z老师评论说:这首歌太符合你的心境了。没错,我在洪启的歌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愿,特别是这一段:看见河水要去的地方我的清晨在那里闪亮我的追求越过山冈我的欢笑洒满在路上我要离开周末的团队,飞往地球的另一面,开始至少5年的求学生涯。但我想,我不会彻底“离群”。我会继续写作,虽然不再是职业记者的身份;我会继续观察中国的新闻业,虽然不再是身居其中的一线工作者;我会继续思考,并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思考心得。这确实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憧憬着这种即将到来的变化:在五大湖区一个安静的小城,过几年简单而专注的生活,潜心读书,锻炼身体。再见,南方周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愿你永远如那一缕打在人们脸上的阳光。你好,博士生活。我将献出30岁之前的最后几年时光,愿你看到我每一丝微小的进步。日
来源:蔡鹤云 Tom源地址: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好精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