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毕业去开健身房需要多少钱上班还需要学什么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心理学是一个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可以很专业&也可以很神秘&&但&&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发现&&去体验&&就会体会到其真正的美&&&也许你忙于日复一日的工作&&也许你忙于年复一年的学习&&但有时&&你也应该停下脚步&&好好观察&&感受心理学的乐趣&&&&&&&&&站长的另一个小站&【吃货天堂】欢迎关注~~&/tipoftongue&你也可以关注主页君的微博:&/&&&&&&【如喜欢本站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谢谢大家纸齿!!】&&【如非常喜欢本站请点击右上方的【星星~★】,谢谢大家纸齿!!】&&有各种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记得@俺哟!&&&&注:四处云游网罗好玩东西,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小站站长协调处理,网络资源,&大家互相扩散才好玩嘛O(∩_∩)O~&
心球崛起——心理学宣传片
一个由学生拍摄的有关心理学的视频中选取的实验比较新颖,而且贴近现实~其灵感来源应该是BBC的看穿读心术系列&&转自&
美女医师千叶敦子在一家精神医学研究所工作.她和天才科学家时田浩作一起发明了一种能监测患者梦境的仪器“DC MINI”,这种仪器可以改变患者的梦境,在精神治疗方面相当有效.不料,该仪器突然被盗.接着,这项研究相关人员相继在梦中遭到侵扰,变得疯狂起来.敦子为此展开了调查,也遭到暗算.然而,敦子可不是一般人物,她拥有另一个身份——“梦侦探红辣椒”.红辣椒具有同步体验他人梦境的特殊能力,曾多次成功治愈患者的心灵创伤.红辣椒与利用“DC MINI”进行破坏的梦境恐怖分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缠斗.凶犯究竟是谁?其目的何在?出人意料的真相在梦境与现实交错的瞬间闪现……
电视制造脑残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花越少,转而上网冲浪的时间越花越多。然而,一项法国媒体测评机构的最新研究却得出相反结果,2011年的数据还刷新了旧记录:法国人平均每天花3小时47分看电视。这个数据每年还在稳步上升。1993年,平均值&仅为&2小时56分。老年人是最&上瘾的&,他们平均每天花4小时59分看电视,年轻人看电视的时间也有一拼:青年(15到35岁年龄段)每天花2小时45分看电视,儿童(4岁到14岁年龄段)花2小时18分看电视。这个数据还没有把看DVD的时间算进去,如果都算上,我们会发现2011年一个法国孩子在电视机前呆的时间超过了他在教室呆的时间。法国人平均要在电视前花掉寿命中的11年,其结果不可小视。&
这就是米歇尔&戴斯姆凯试图在他的书&电视制造脑残&里向大家说明的:作为机构的神经科学研究主任,他在书中罗列了目前对电视对人产生的作用的各项研究的结果。结论比任何当初的想象都吓人。电视对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体健康及社交能力都造成了高度的破坏。
这就是米歇尔戴斯姆凯试图在他的书&电视制造脑残&里试图向大家说明的:作为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的神经科学研究主任,他在书中罗列了目前对电视对人产生的作用的各项研究的结果。结论比任何当初的想象都吓人。电视对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体健康及社交能力都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该书第一个结论:看电视让人变傻,尤其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让我们来细细描述一下危害。德国两个儿童心理学家皮特.温特斯坦及罗伯特.J.琼维斯以无可反驳的方式展示了电视对儿童的创造力的伤害。他们进行的是&画小人&测试,两组五岁儿童,第一组几乎不看电视,第二组每天平均看3小时电视。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排小人是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二排小人是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三排,是那些看电视时间和内容不受限制,显然是被电视内容吓到过的孩子们画的。
另一些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每天看电视一小时,孩子增加了43%的肄业可能性。另一项研究对青少年做了长达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下降和看电视的时间成正比:那些在观察期间减少电视&消费&的孩子,他们考试不及格的危险也随之下降了50%,相反,那些&消费&电视时间增多的孩子,考试不及格的危险率也成倍增加。&
电视同样损害了负责关注事物和集中注意力的大脑机能。大脑产生两种注意力,外界刺激引起的注意力和自觉注意力。外界刺激的注意力是天生的,动物也有这种注意力,由条件反射引起。如果周边环境有什么新情况,就会吸引这种注意力。电视就是以快速运动的影响和鲜艳的颜色引起孩子们这种注意力。但要注意,在同一种条件反射反复刺激下,大脑潜力就会匮乏。短时间内,小孩在看电视后不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另一项任务,持续不断的外界刺激调度起来的注意力将影响大脑回路产生自觉注意力,而这种自觉注意力不是天生的。自觉注意功能将在人的一生不断生成,它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更直白地讲,就是使智力得到发展(大脑对信息的分级有序处理)。一项针对电视对自觉注意能力影响的量化研究发现这些危害是可以累加的。三岁时每天看电视一小时可以诱使被调查者到他八岁时发生注意力涣散问题的可能性成倍增加。八岁时每天看电视一小时可以诱使被调查者发生注意力涣散的可能性增加50%,十四岁时每天看电视一小时,这一可能发生的机率增加44%。如果一个孩子在16岁时有注意力涣散的症状,那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多四倍。&
另一项针对0到3岁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即使仅仅把孩子放在一个开着电视的环境里(就算孩子不看电视),孩子都会有被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是智力发展迟缓的症状(频繁更换玩具、游戏方法越来越简单、提前结束游戏、游戏时间不能集中精力)。
电视对语言能力的破坏也很大。美国人对语言障碍和电视的关系做过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建立在从六十年代至今的大学入学的语言测试上。在电视进入美国家庭以前,语言测试的平均分是550,六十年后,30%的家庭都有了电视机,平均分掉到540,到了七十年中期,93%家庭拥有电视后,平均分掉到了500一下。从那时到现在这个分数不再有变化。&
电视屏幕对语言能力的破坏也存在在DVD和教育类电视节目中。这个结论是这样得出的:将家有12到18个月孩子的家庭分成三组,第一组我们没做任何要求,第二组我们告诉家长让孩子学习一个清单上的25个单词。第三组我们给了一张包含清单上上述单词的DVD,要求其在一个月内每周观看五次。结果:学得最好的是第二组和家长有互动的孩子,看DVD学单词的孩子学得最慢,认识的单词甚至比第一组没有任何特别教育干预的孩子还少。还有一项研究证明,教育类电视节目使孩子的语汇量降低了10%。一个没有父母互动的孩子,他能获得的单词数每天都下降25%, 这样的减少速度如果坐视不管,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电视不仅让人变傻,还让人变得有攻击性&&
所有的研究出版结果都证明了消费暴力图像和个体攻击性的关系。要知道60%的电视节目都有暴力镜头。平均一个电视观众观众每年要看到2600个犯罪和13000个暴力行为。那些想要弱化屏幕暴力效果的人总是用&渲泄情绪&的作用来当挡箭牌,说什么暴力图像帮助我们排解攻击冲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仅3500个就此问题展开的研究无法证实这一点,而且这些研究反倒证明了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对产生攻击性冲动的巨大影响。研究已经证明儿童的反社会性行为(撒谎、欺骗、不听话、出走,等等)和电视有关。森特沃的研究更是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和犯罪率的关系(尽管电视并不是唯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它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电视技术从未出现,今天美国每年将比现在至少减少一万个杀人案件、七万个强奸案件、和七十万个伤害性袭击事件。&&
天天看暴力镜头的人更容易赴之暴力行动。眼窝前额皮质是大脑负责抑制暴力冲动的部分,这一部分发育较晚,要等到青少年时期才开始。看暴力图像看得太多的孩子,这一部分完全萎缩了。他们大脑里完全不能产生抑制暴力行为的物质。&
电视看多了还经常减少寿命。&
首先是那些间接效应:肥胖(电视抑制身体产生吃饱感觉的机制),烟草中毒(尽管烟草广告被禁,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吸烟镜头让人觉得它有积极的一面,对超过一半的吸烟青少年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性(就像烟草一样,选择神经元机能受反复出现的镜头影响,电视的不良影响让青少年过早怀孕,还有流行病研究证实传染上性病的危险增加三倍)。这一切是否是悚人听闻?我们以为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
在斐济群岛进行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我们把电视信号通到了其中的一个岛屿上。安电视之前,大家都喜欢女人的丰满,没有人减肥,由此引起的饮食问题根本不存在。三年后,研究者发现70%的青少年在节食,11%由于饮食习惯引起的严重疾病(暴食症、厌食症)。但这并不是最糟的。一项非常严肃的澳大利亚疾病研究表明:由于看电视长久不动,看电视有使人减寿命2.5到3年。看一小时电视,也就是肥皂剧的一集,减少22分钟的寿命。科学证明了,看电视是自杀?理论上是的。你还想看&王座游戏&(热播大剧)吗?&
中日若战,中国必胜 -- 一个心理学家的分析
文/张学新 香港中文大学&
钓鱼岛危机愈演愈烈,日本完成所谓&国有化&程序,而中国则针锋相对地公布了海基线,双方进入国家层面的实质性对抗,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中国的外交对策,日本基本不予理睬。单纯的经济对策,也不是捍卫主权的直接方式。目前中国采用渔政巡视,宣示主权,是对等的反制措施。但双方是否会爆发海上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媒体和网络对事态有很多分析,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决定人行动的根本因素,是人的心理。分析钓鱼岛危机中相关政府和国民的心理考量,揭示其心理底线,对预测未来的事态发展至关重要。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重大冲突的每一方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想法,更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尽可能避免误判,做出正确抉择,不要等到出现严重后果以后,政府埋怨民意的逼迫,民众指责政府的误导。
日本没有勇气单独发动对华战争
中日目前如同两车迎头飞驶,考验的是生死对决的勇气。那么,日本内心有没有勇气跟中国开战?有人说,日本民族超级勇敢,二战末期曾计划&一亿玉碎&,如果不是天皇下诏,会同美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这话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当时的日本深受军国主义的极端教育,民众心智未开。经历了几十年的优裕生活,今天的日本自己都知道,年轻人是普遍厌战的。
有人说,日本是岛国,极其看重领土,钓鱼岛事关领土,全体国民一定会寸步不让。但要注意在钓鱼岛争端的同时,日本还在跟俄罗斯争南千叶群岛,跟韩国争独岛。前者是苏联二战对日开战,英美许诺给予的,是日本侵略战败的代价。如果日本真的认为领土高于一切,为什么不跟俄罗斯打一仗,而是除了抗议还是抗议?独岛最早属于韩国,有明确的历史记录。日本趁朝鲜战争抢占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韩国夺回去了。如果日本寸土不让,为什么不跟韩国打一仗呢?
跟俄罗斯打,美国应该不反对的,但日本不敢打。这样,所谓的为了领土主权能&一亿玉碎&,就摆明是说给人听的了,不用当真。也可能美国不愿意韩日两个盟友打架,不允许日本打韩国。 可这不也就说明,日本的领土主权并不是至高无上,还是要屈从于美国的利益吗?独岛给日本还是给韩国,对美国有什么区别?日本真要是能狠下心来,硬夺过来,韩国抗议也没用,美国也不会把日本怎样。就是这样,日本还是不敢打。这样就知道,日本所谓的&至高无上&,所谓的&不计代价&,都是唬人的。今天的日本,根本没有魄力去开战。不说俄罗斯,连韩国都不敢打,还说敢同军力远远超过韩国的中国打,也是个笑话了。 所以,根本不用去比较中日的武器装备。日本吹嘘的8-8舰队、反潜机,自卫队世界第几,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了。真那么厉害,为何不动手?
如果日本有勇气跟中国打,唯一的可能就是有美国支持他。最近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肆无忌惮,其实是如其前首相安倍晋三所说,认定了中国不敢打。安倍口头上说,中国要发展经济,不愿打仗,心里想说的是,打我就是打美国,中国你不敢。日本一天到晚跪求美国确认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原因就在这里。试若美国最高权力机构明确说不适用,日本立刻就软了。所以,日本不傻、不楞、也不横,它的决策有充分的理性考量。当然,中国政府也不傻,也看得出日本政府的算盘。 那么,中国政府心里要判断的就是,美国会不会帮日本打仗?这样,目前事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看起来是中国心里对美国的心理如何把握。
美国没有足够动机支持日本的对华战争
那么,美国会不会为钓鱼岛跟中国打?美国要维持老大的地位,其根本思路是,中国是非民主国家,需要利用日、韩遏制。它希望东亚几个大国维持适度紧张,自己保持表面中立,渔翁得利,掌控局势。当然也不能过分责怪他,老大是得维护自己的影响力。不然,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它就没什么戏唱了。比如,前段日本考虑疏远些美国,跟中、韩建立东亚经济自由贸易区,美国就立刻要对日本翻脸,让这个事黄了。当然,如果东亚国家撕破脸皮,真打起来了,可能就不听它劝了。它要保持影响力,就得站位一方,出手参与打架,也失去了渔翁的优越地位,长久看不划算。
所以,美国希望通过蓄势不发,保持震慑。如果中日开战,它觉得局面可控的话,它可以在背后支持日本。中国是战略对手,用钓鱼岛、台湾等第一岛链控制中国出海,对它总是好事。 前提是要考虑代价。控制了第一岛链也不等于控制了中国。朝鲜战争后封锁中国很久,也没制住中国。今天再把中国逼急了,万一跟俄国一起形成它所说的 &邪恶帝国&,美国不是自找苦吃吗?说到底,美国内心希望中国&民主化&,中国一天不&民主化&,它就会不断借机遏制中国。当然最近日本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也未必是美国策划的,但它符合美国控制太平洋的新战略,所以得到美国默许。
钓鱼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全部自尊
这样,如果有美国支持,日本是敢同中国开战的。而美国是否支持日本开战,取决于它对中国的判断,判断中国决心付出多大的代价跟日本抗衡,从而衡量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大小,看看是否划算。这样分析,好像是说中国要看美国的心理,而美国要看中国的心理,没法得出个确定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最根本的事实:钓鱼岛不是一个普通的领土争端,它关系着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全部自尊。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宏伟帝国,在历史上具有无比的辉煌。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的自尊造成了巨大的挫伤,使中国对西方国家形成了仇恨性的心理情结 (Psychological Complex,人格心理学中,情结是一个公认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无意识冲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本能性的驱动力)。这些国家中,唯有日本全面侵华,几乎使中国灭亡。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山河破碎,无比的艰难困苦、无限的屈辱伤痛,都根源于日本。如今,中国跟欧美国家的直接冲突渐行渐远,它们也不否认当时对中国的入侵。中国人用宽宏和时间让这些历史的伤痕慢慢愈合,相应的仇恨情结也慢慢消融了。但对中国伤害最深的日本,却一直拒绝认错,而且不断挑衅中国,所以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结,极为强烈、也极为深刻。表面上可以不说,但每出现一次中日对抗,这个情结就得到一次强化。渐渐的,在普通中国民众的心理意像中,日本已经成为导致中国百年屈辱的唯一根源。
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的最大贡献,也是中国人民支持它的最根本原因,是它建立了一个不容任何国家欺辱的新中国。尚未立国,就敢在长江口对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军舰开炮,重创其&紫石英&号。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就敢跟美国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随后的中苏冲突,对印度、越南的反击,没有一场对外战争是失败的。这个光彩而亮丽的成绩单,这个同甲午战争、旧中国无数屈辱战败和城下之盟的天地之别,让共产党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重新树立了自己的尊严,拥有了一个独立、自主、刚强不屈的现代中国。而这个民族自尊的核心,就在于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确立并捍卫了中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钓鱼岛本身是中国历史里领土屈辱的一部分。97香港回归,邓小平在主权问题没有给英国任何谈判的空间。钓鱼岛主权搁置,中国觉得已经是给日本极大的让步了。日本反过来得寸进尺,是完全是不可接受的。在中国人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图景中,中国可以输给任何人,但决不能输给日本,尤其是在事关领土的钓鱼岛上输给日本。在钓鱼岛上输给日本,等同于这一百年来的努力化为虚幻,中国人获得的一切骄傲、自豪,恍如回到甲午战争,全部归零。共产党的形象,必将瞬间崩溃,中华民族的自尊,也会荡然无存。自尊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维系于他(她)的自尊。比毁灭一个人的肉体更可怕的,是毁灭他(她)的自尊。所以,一旦中日为钓鱼岛开战,中国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求胜,因为中国民众会不惜一切代价求胜。13亿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结一旦释放出来,只会形成一个不可抗拒的国家意志的滚滚洪流,让每个中国人斗志激昂,哪怕玉石俱焚。
中国有足够实力打败日美同盟
日本是多党制,打败了,两党互换位置,国家照转。美国这个霸主栽在越南,结果就是个政党交替,天也没塌下来。日本认为中国不敢触动美国,实在是对中国的极大误解。 日美是有军事互助。可比如说,如果日本哪天不高兴,朝中国轰了几炮,中国就因为这个条约而不敢回击吗?如果真是这样,日本干嘛还在钓鱼岛上跟我们争,直接打中国不就完了,反正中国也不敢还手,不敢攻击日本本土。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装备那么落后,都敢跟美国打,今天有什么不敢打的?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遵循孙子兵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言战。可惜的是,中国文化是如此的独树一帜,无论是西方,还是曾经模仿过中国的日本,都过于傲慢自大,理解不到中国人心性中最高远的追求,也认识不到中国文化中最深邃的智慧。
所以,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日本不撤回&国有化&,将钓鱼岛恢复到搁置争议状态,中国没有任何退路,一定会对日开战。一切其它因素,包括对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追求,都会被置之度外。战争一旦爆发,假设美军在幕后援日,中日双方会首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海、空军作战,彼此都争取在局域战争中获胜,不扩大战争范围。对抗一段时间后,如果日本战败,因为中国已经发布了海基线,肯定会顺势控制钓鱼岛。如果日本暂时战胜,中国必定会投入更大的力量反击,直到取胜。如果由于武器差距和美国参与等因素,中国评估自己在局域战争中不能很快获胜,就必然避短用长,采取不对称战法,用导弹等打击机场、港口、军事基地,把战争扩大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包括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同日美同盟展开全面战争。
虽然中、日都声称不惜一切代价,但真正没有退路的是中国。中国政府一直对钓鱼岛事件比较谨慎,是因为它心里非常清楚,不打则已,一打则必须取胜。那么,中国能抗衡美日联合作战吗?美国军力很强,但如果不发动核战争,其主要力量是航母,但航母近海作战,效力大打折扣,而且还要忌惮中国独有的反航母导弹。马岛战争中,英国派出海军三分之二的舰只,远赴阿根廷作战,也是冒了极大风险,如若不胜,老牌帝国也就只有一蹶不振了。美国跑到中国门口打仗,也要估量一下风险,很难说就有必胜的把握。中国战略纵深大、不惧牺牲,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对人口密集的日本大城市进行饱和攻击,双方将进入一场资源、生命和意志的消耗战。1937到1945年,中国那么落后,日本在持久战中也没有耗过中国,今天再跟中国打持久战,更是没有希望,注定是失败的结局。美国号称世界第一,打越南、打朝鲜,打伊拉克、打阿富汗,一个个都是小国家,也搞不定,最后都深陷泥潭,不得狼狈不撤军,跟中国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日本声称能够迅速生产核武器,以为可以吓住中国。中国对美、俄都能保持核反击能力,怎么会抗不住日本的先发核打击?核战争是人类的噩梦,中国信守诺言,绝不会第一个发动核战争。但就算核战争爆发,实现美国有些人所说的,把中国打回石器时代,可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日本的小岛,毁了整个日本,毁了半个中国,带来全球性的核污染,美国怎么向自己的国家交代,怎么向世界交代?不错,中国是要再花几十年重建家园,但灭了日本这个宿敌,中国一定很愉快,工作效率也会更高。美国同中国翻脸,等于给自己又制造一个苏联,重新回到冷战,跟它希望的中国走向&民主化&,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钓鱼岛危机呼唤日本的理性反思
日本在钓鱼岛上挑战中国,基本的考量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中国不敢应战,它当然收获了钓鱼岛;如果中国应战,它可以借美国之力,打败中国这个它在亚洲的唯一对手,重树&大日本&的荣光。问题是,日本没有认识到,中国完全有胆量、也确实有能力同美日同盟对抗,而且有必胜的把握。它也没有认识到,&齿寒唇亡&,中国一旦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美国决不会成全日本的正常国家之梦,日本反而立刻会成为美国遏制的目标。毕竟,自美国立国以来,日本是唯一一个攻击过美国本土的国家。美国如果任由日本开战,就算打败了中国,回头还要考虑遏制日本。中国是不是有侵略性,怎么说也是个未知数,但日本的侵略性可是举世皆知的。
今天的日本,当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石原慎太郎自己都说,&日本就像一个被阉割了的狗,对谁都无害,年轻人完全没有爱国主义。&日本20年经济低迷、高度老龄化、社会动荡、国家管理混乱。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日本没有拥有钓鱼岛,也不能归咎于中国的崛起。日本1.3 亿人,中国13亿,中国走上正轨,10个人干活,实力肯定超过一个人,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自己发展过了、风光过了,也得让别人发展一下、风光一下。日本人口世界第10,国土第61,仅有中国的1/25,个头不小,但也不大,安分守己地过自己的日子,何乐不为?当初狂妄地挑战美国,结局惨痛,还落到沦为美国制衡中国的棋子,表面再风光,心里知道是个牵线木偶,痛恨自己不是正常国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今天又来挑战中国,难道不知道是重蹈覆辙?
日本声称是个民主社会,但民主社会并不意味着国民就一定心智成熟,也不意味着国民就一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日本不断挑战中国,说穿了,是因为心理深处有着对现代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的鄙视。他们服了白人,或说不得不服了白人,但还坚持认为自己比中国人的品种好。自己鄙视的人站到了自己的头上,戳破了日本人的自我高贵形象,颠覆了它最后的自我优越感,实在让它难以接受。日本自以为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却根本没认识到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包容天地的平等精神。所以,日本知道怎么跟强者打交道,也知道怎么跟弱者打交道,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跟与自己平等的人打交道。它不懂得,每个民族都有其价值,并不需要比别的民族优越才有权利去生存,也并不需要压倒别的民族才能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日本民族的人格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存在根本性的缺失。
中国人心理上对日本有一个深刻的负面情绪。这个情绪在一个13亿人群体的心中数十年来挥之不去。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了,而成为一个理性判断,反映了中国人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人格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警惕。中国不愿意开启战争,但如果中国选择同日本开战,绝不是出于狂热的盲动,而是有着深刻的理性基础。这一点,不但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要十分清楚,还应该让日本十分清楚,让全世界也十分清楚。&
博客原文:
在此帮助推广~
“宅”是一种精神病?
宅男宅女高喊“无故中枪好痛”
&作者 /朱菁菁 徐晓蓉 程守勤来源 /金陵晚报插画 /Juliana Bollini &以前,"宅"在家里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宅文化"风靡一时;但最近,网络疯传"宅"成了精神病调查线索,让许多宅人都高呼"中枪了!" 可"宅"真的是精神病征兆吗?专业人士说,无故的"宅"背后如果藏着社会功能退化,那么真的有此可能;但如果只是一般的躲个懒、宅一宅,是不可能随便"被精神病"的,宅男宅女们也别想太多。
"宅"是一种精神病?躺着"中枪"
宅者,顾名思义,躲在家里不出门,交流靠微博,购物有快递,没事出门多累啊。
可以说,现代的网络催生了一代"宅人",有了手机、QQ、微博,有了各式各样的购物网和上门快递,这些宅人越来越不愿意专程出门;甚至就连工作都能在家解决,因有网络付款,什么都能"宅"着搞定。
可近日上海卫生局将在辖区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行为异常人员将成为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也就是说,"宅"也成为调查线索。
于是网络上众多宅人高呼自己"中枪","突然就被精神病了。"
金陵晚报记者在相关报道中看到,其实在上海市这项普查工作中,"宅"只不过是调查线索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指的是"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过自杀或者自残;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都被视为需要关注的表现。
有种"宅"真的是病
到底宅是不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或者我们不如这么问,有没有一种"宅"可能是精神病?
答案是肯定的。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专家谢世平教授说,有许多精神疾病,初期真的就是以"宅"为表现特征,可和一般的"宅"比起来,这种疾病引起的"宅"大不相同,所以宅男宅女们还真不用紧张自己"被精神病"。
一提到"精神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疯话连篇"、"手舞足蹈"、"妄想幻觉",可医生们却经常见到以"懒洋洋宅着不动"为初发表现的患者。
"比如单纯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表现就是无缘无故的犯懒,而且懒得很厉害,不肯起床,不吃饭,不洗澡,不和人交流,表现得非常'宅',而且以青少年居多。"谢世平说。
不过这种"宅人"和一般宅男宅女有本质区别。宅男宅女也就是偷个懒,能网购、网聊就不出门了,可他们的兴趣还在,也会积极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疾病引起的"宅",背后隐藏的是动机丧失、兴趣缺失,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甚至连生命的最基本要求都没了。
"通俗来说,你该出门就出门,躲在家也照样和人通过网络交流、购物、娱乐,那这种就只是生活方式'宅'了一点。可要是你见到一个人,无欲无求地'宅'着不动,对什么都没兴趣了,甚至连吃饭、洗澡都不愿意做了,这种懒得匪夷所思的'宅'法就肯定不对劲,得去医院就诊了。"
其实除了精神分裂症,有不少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初期表现都是一种异常的"宅",所以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时,将"宅"作为筛查线索之一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筛查标准和诊断标准是两码事,许多宅男宅女的担忧也压根就没必要,因"此宅"非"彼宅",在诊断精神病时根本不可能混为一谈。
过分"宅"会不会致病?
不过,医学心理专家倒是提醒宅男宅女们,"宅"生活本身没什么,可要是宅得过分,也是可能致病的:就算不一定导致精神疾病,也可能增加一些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
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专家袁勇贵教授说,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沟通,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和娱乐,这没什么。可网络交流和真正的外出与人交流还是两码事。
"就拿聊天来说吧,你可能觉得QQ、电话和面对面聊天没区别,可在我们看来,区别大着呢。"袁勇贵说。
当你面对面与人交流时,你除了要倾听对方的言语,你还会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上来获取信息,甚至就连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可要是通过网络交流,你面对的可能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这样的社交模式,损失的有效信息是大把大把的,所以靠现代媒体手段来交流,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面对面"。
同时,人类的社会功能本身也是"用进废退"的。"一个人总是不出门,出门面对人群就难免觉得紧张,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宅太久,与人面对面交流就可能出现障碍。如果当时人的适应能力强,也许很快能协调过来;可也有不少人会更加回避人群,一来二去,这就真的要'宅'出点问题来了。"
露左脸?露右脸?那得看看你学什么专业!
如今理科生文科生在网络上互相吐槽的情况实在不少见。学习的专业不同真的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影响是确实存在的,至少是在拍照片时喜欢露左脸还是右脸这件事上。&
产生表情时,你的脸是不对称的
最早发现人的左右脸在表情表达中不对称的是达尔文,他注意到他周围的人在展现出表情时倾向于动左边脸的肌肉而不是右边脸的肌肉。人脸部表情的不对称性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左脸在产生表情时的动作幅度更大。就如下图表示的那样:中间的图是原始的人脸,左侧的图是将人的左脸对称后拼成的完整的脸,右边则是右脸对称后拼成的。如此看来,左脸表达出的情绪是不是看起来比右脸更加强烈呢?这被认为是由于人大脑两半球在产生、控制和分析表情上功能的不对称性导致的。
左文右理&&别人是这么看你
如果给你一张学生的脸部照片(当然不是正对着脸照的那种),让你仅仅根据照片中展示的左脸偏多还是右脸偏多,来判断这个学生究竟是学英语、化学还是心理学,你会怎样选择呢?研究者让209名被试进行了这样的选择,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认为左脸露的多的的人是学英语的,而右脸露的多的是学化学的。即使实验素材里有一半的照片是经过镜像处理的,也就是说本来露左脸的照片处理后变成了露右脸。这个研究说明,在别人眼中,你展示哪一侧的脸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专业背景:较为平静的右脸暗示你学的是硬科学,而夸张的左脸则表明你学的是文科专业。&
左脸感性,右脸理性&&连你自己也这么觉得
你有没有注意过你上传到各类网站上的个人照片是露右脸多还是左脸多呢?研究者搜集了英语、美术、表演、心理、化学、数学、工程七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网站上的头像照片,并且确保了这些照片是学生本人在自然状态下自愿拍摄的。在分析了5829幅头像照片后,研究者发现理科生的头像偏向于展示右脸,而文科生的头像偏向于展示左脸。虽然学美术和表演的同学在展示脸部时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倾向。并且他们还发现,男生更喜欢露右脸,而女生更喜欢露左脸,这种偏向在学英语和心理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
心理学,你究竟是个什么专业?
心理学研究者搞的研究,自然也不会放过拿自己专业开刀的机会。在让被试根据照片判断专业的研究中,人们对心理学的学生究竟是露左脸多还是右脸多没有什么偏向。所以研究者说:心理学果然属于既是社会科学又是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啊!然而有趣的是,在上文提到的第二个研究中,心理学的学生上传的头像偏向于露左脸更多!于是研究者又说:看来心理学还是更像文科啊!&
看来连心理学家们自己都矛盾了。&&&
Churches, O., Callahan, R., Michalski, D., Brewer, N., Turner, E., Keage, H. A. D., Thomas, N. A., et al. (2012). How Academics Face the World: A Study of 5829 Homepage Pictures. (F. Krueger, Ed.)PLoS ONE, 7(7), e38940. doi:10.1371/journal.pone.0038940
Lindell, A. K., & Savill, N. J. (2010). Time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The influence of left and right poses on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specialisation. Laterality, 15(6), 639&50. doi:10.
Sackeim, H., Gur, R., & Saucy, M. (1978). Emotions are expressed more intensely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face. Science, 202(4366), 434&436. doi:10.1126/science.705335&
转自:心理享学习
泡妞要等到晚上零点?——谈《进化心理学》
在学心理学之前,我知道在夜晚比白天更容易让人挣脱束缚释放自我,也常听说各种夜店的风流韵事,不禁心旷神怡。读者诸君请别笑邪恶,作为一名PSYER,我们眼里更好奇因果。
在D&M&巴斯博士的这本《进化心理学》中,阐述了这个问题,叫做零点效应。来自于一项在单身酒吧做的研究,要求酒吧的137位男士和80位女士分别在晚上9:00、10:30和12:00对异性成员的性魅力评分,使用十点量表。结果随着零点的逼近,男性对女性的评分也逐渐增加。9:00时的平均得分是5.5,而零点时刻得分超过了6.5。女性对男士性魅力的评分也随时间而增加,但相对于男性她们的评分还是较低。9:00时女性对当时酒吧的男性的平均评分为5.0,而零点时也只达到5.5。
这种现象的心理学机制可以这样解释,即男性对猎取性伴侣的机会特别敏感。随着夜晚时间的推移,男性如果还没有猎取到一位女子,就会觉得酒吧里剩下的女子越来越吸引人,这种转变可以解释为男性为了勾引异性所作的尝试。零点现象显然代表了性的可接触性问题的一种心理上的解决方法&&在特点背景下随着性的可接触性的下降而降低自己的标准。
《进化心理学》不仅是将心理学的知识用于泡妞这一社会行为这么简单,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心理学的未来是多元化的未来,各种学科在这里获得新的生命力,进化论和心理学的优良育种,就是这一充满可能的心理学流派&&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的两大原则,一是生存,一是繁殖。进化心理学也遵循了这两点,所以本书全是围绕着两大原则展开的,包括进化心理学的起源、生存问题、性问题、亲代抚育和亲属关系问题、群居问题、地位声望社会支配以及作者对进化心理学的看法和期盼。
最后部分很有意思,题目叫&走向统一的进化心理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勃勃野心&。他认为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走向大一统的部分,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具有解释大部分心理现象的能力,并最终能消除心理学流派的分界。
对于作者的看法,我们先不作评价,但是进化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从眼前的人和事延伸到了几十万年以前时间的长河里。许多困惑我们心头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无可争议的是,进化心理学确实是一门心理学流派,并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也饱受质疑,比如,在不可证伪的原则上,进化心理学显得太能解释了,好像什么现象都能解释一样,有些问题显得数据不足。这是进化心理学的劣势。
但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书中大部分理论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并且有着充分的数据支撑。我将列举一二。
首先,要读进化心理学,我们先得懂进化过程的三大产物:适应期、副产品和噪音。
在进化的长河中,适应器是一种通过遗传获得的、能够稳定地发展起来的特性。它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它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比如脐带,而副产品就是肚脐眼,噪音就是特殊形状的肚脐眼。
适应器必须是由基因决定的,可能不只一个基因,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而人类全身上下都是适应器,可能有人就会想,进化心理学是不是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遗传决定的?
笔者在读此书以前也存在这样的疑问,但读了此书过后,才知道这是常见的误解。
适应器的发展和激活,需要环境的刺激,比如茧子,这是一种适应器,当你的脚板与大地长期摩擦,将会生成大量细胞形成茧子保护你的脚板,但是如果没有与大地的长期摩擦,茧子是不可能形成的。人的行为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点目前无法推翻。
还有,进化心理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在科学上被证明了。那么,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最佳的?
这无疑也是错的,因为合理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在进化心理学中,它合的理是在适应器开始产生的上万年前的理,在当下可能早就与时代的潮流不合。
自然选择让我们优胜劣汰不断进化,我们也不断产生各种符合当时环境的适应器,但是这种进化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人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根本无法感到这种进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能导致一种后果,我们的适应器在几万年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比如我们对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热爱,是源于那个缺乏食物的时代,但是在当今,却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适应器在产生之初,也不一定全是好的,它是从一种宏观上的利益取舍而确定的。
比如恐惧,恐惧能让我们规避风险,保证安全,但是有时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不过你无法想象一个一无所惧的人会怎么样,从整体上来看,恐惧这种适应器是必需的。
在我们知道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后,我们来看书中的一些研究。
在了解进化心理学之前,我们对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可能有这2种看法,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另外一种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源于被虐待的儿童等等。
但是从进化心理学来说,这两种看法无疑都不是科学的。
孩子是父母繁殖成功的主要载体,孩子对父母如此重要,父母进化出了&父爱母爱&这种机制,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必然会有冲突,这种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在遗传上的利益是用基因的比例来表现的。
比如自己对于自己的利益是100%,而子女对于父母的利益就是50%,你的兄弟姐妹对于你的利益是50%(平均而言)。
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资源消耗的增加量随着递减的收益;也就是说,第一份食物让你生存,第二份食物让你发展。比如第一份食物的利益是4,第二份食物的利益是3。然后有2份食物,你的父母会如何分配?
肯定会平均分配(如果没有哪个孩子残疾或其他),因为如果假如是2份食物,平均分配,父母所获得的利益是4+4=8。但是自己会怎么想?平均分配后,自己本身有4,但是兄弟的利益比例只有50%,所以是4+4*50%=6。如果全部给自己,那就是7,所以父母和子女的冲突就出现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而父母总是希望能平均分配!
这便是遗传利益的冲突,有着大量的假设可供检验:(1)父母和子女就孩子何时应该断奶的问题产生了冲突,父母一般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断奶而孩子希望继续占有母乳资源;(2)孩子天性上往往重视自己,父母则鼓励孩子更重视自己的兄弟姐妹;(3)父母倾向于惩罚子女之间的冲突,奖励他们的合作。
该隐和亚伯的著名故事以及当下层出不穷的家庭伦理剧也证明了这点。
仅仅关于亲代关系,《进化心理学》就提出了包括内涵适应性等许多理论,给人以深刻启迪。
而且至少在开阔视野解释困惑方面,《进化心理学》是无可挑剔的好书。是进化心理学的教科书。
当然,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士来读此书,也将收获不少,你将像开了天眼式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边听音乐边记忆怎么样?
音乐向来都是一个神奇的事物,一只优美的曲子或是一首好歌,总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的确,许多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聆听自己喜爱的歌曲可以显著地促进健康水平和认知功能,这被认为是音乐改善了人们的情绪和唤醒水平。但这些研究也有一个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听音乐是在进行实验任务前。那如果在听音乐的同时完成一些实验任务呢?
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Perham和Sykora的研究表明,当在听音乐的同时完成记忆任务时,人们对于所听音乐喜爱、熟悉与否对回忆任务的成绩产生了显著影响。
25位大学生受邀参加了实验,而这些人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不喜欢&碾核金属&这一极为冷僻的重金属乐风。
被试们需要在安静、听喜欢的音乐和听不喜欢的音乐三种条件下记忆屏幕上呈现的8个字母,并在之后按照顺序将他们回忆出来。在&喜欢的音乐&条件下,被试们听的是来自Infernal组合的名曲&From Paris To Berlin&,这是一首在英国非常成功的流行歌曲。而&不喜欢的音乐&则是几首来自碾核金属乐队Repulsion的歌曲。
音乐声贯穿整个任务的记忆和回忆阶段,但被试们被要求尽量忽略这些声音,集中精神去完成记忆任务。在完成实验任务之后,被试们还需要填写有关自己对背景歌曲的喜爱程度和感受的问卷。
意料之中的是,被试们在安静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最好。然而,在都听音乐的条件下,听不喜欢的音乐时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听喜欢的音乐。虽然听喜欢的流行音乐完成任务给人们带来了好心情,而重金属音乐也确实不怎么悦耳。
研究者对这样的结果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人们在听喜欢的音乐时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更加严重,二是普通流行音乐中的唱词在语言上对人们记忆的效果产生了影响,而碾核金属多为嘈杂的电音和鼓点,总之是唱词较少,而且就算有也很难听清。
想当年版主也很喜欢在写作业的时候塞上耳机听歌呢!不过也仅仅是在写理科作业的时候,而写文科作业的时候则是万万不可听音乐的,更不用说背书的时候。
总之,不管怎么说,想好好学习的话,还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吧。
Perham, N., & Sykora, M. (2012). Disliked Music can be Better for Performance than Liked Music.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6(4), 550&555. doi:10.1002/acp.2826&
转自:心理享学习
当“谎言”变成“真相”的时候
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着各种信息的轰炸:&XX小窍门&&你不可不知道的XX件事&&XX真相:请为了你爱的人转!&,还有各式各样无孔不入的广告推销。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些网上流传的所谓&真相&和广告商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描述是不是真的呢?
也许你曾经听说过一款产品非常的好用,而对你而言,这样的推荐若是出自你的朋友家人之口,自然比从广告上读来更让人觉得可信。但是,当你真正面对这款产品的时候,你大概只会记得好像从某个地方听说过这款产品很不错,但究竟是从哪里知道的,却已经记不清了。而事实上,消息的来源和消息本身是一样重要的,消息来源这一情景信息直接决定了这个消息的可信程度甚至是正确与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无法回忆起消息原始的来源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则消息所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他们认为它们真实的原因,也许仅仅就是:我好像之前听说过,觉得熟悉。
我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的确非常容易受到信息熟悉程度的影响。心理学决策理论中的&再认启发式&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当人们面对选择而其实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选项。
但不幸的是,即使你在获悉一则消息时知道它是错的,你仍有可能于一段时间后在一堆新的信息中将它当成对的挑出来。并且,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年轻和老年的被试阅读屏幕上一系列健康小知识的陈述,并且,他们在阅读完每一条陈述后便会立即得知这条陈述的正误。三天后,被试们又得到一份包含了许多和健康有关的陈述的试题,他们要做的就是判断这些陈述的正误。这些句子,既有之前被试在实验中看到的,也有新的句子。结果发现,那些之前阅读过一遍陈述的年轻人,有24%将之前看到过的错误陈述误判为正确,阅读过三遍的年轻人仅有14%认错为对。而真正令人惊奇的实验结果发生在老年被试身上:阅读过一遍的被试有28%认错为对,而阅读过三遍的被试竟然有高达40%认为错误的陈述是正确的。
在后续的研究中,实验者还发现,如果陈述正误的信息并没有与陈述同时出现,也就是说被试是先看一遍陈述,在实验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才得知陈述的正误,也会导致错误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误判为正确。
于是我们不得不佩服起商家做广告的&良苦用心&,他们不需要你记住这个产品有多少特性多少优点,他们只要不遗余力地让你记住它们的品牌名字,便可以让你在购物时不由自主地选择更熟悉的品牌。于是那种把十二生肖念一遍的挑战人忍耐力的广告的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对老年人来说,或者是当你老了之后,这种熟悉就会变得更加危险。年纪大的人更容易受到商家宣传的蛊惑而买些不必要的东西或选择错误的商品,遭受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失。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谣言的持久性和辟谣的困难。一则流言在你面前出现数次,即使之后有人告诉你这是假的,在很久之后你仍可能相信流言。
想起曾经那则&被老鼠尿污染的可乐罐使广东一妇女迅速死亡&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每年都会死灰复燃一阵子。果壳网、松鼠会等机构在2011年初就发布了辟谣的文章(《》),而这样的谣言在今年又开始传播。倘若我现在告诉你这则谣言纯属无稽之谈,三年之后,谣言再次出现,你还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吗?
图片来自:.cn
文献来源:How Warnings about False Claims Become Recommendations&
转自:心理享学习
科学一课第24讲:人类是地球上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种。为什么?
期:人類是地球上唯一遍佈全球的物種。為什麼?
天发出,请同时查收垃圾邮件。
这次我讲座的主题叫做:《人类是地球上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种》。
你不觉得奇怪吗?
好像没所谓啊。
注意!这句话是一个绝对描述,而非相对描述。意思就是,在地球这颗巨大的圆球上,人类这种生物是所有生物之中,唯,一,一,种,遍布全球,包括极寒的南北两极的生物哦!
你开始觉得奇怪了哦。
嗯真的有一点内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最奇怪的是,居然之前都没有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至于为什么?现场听我讲咯
是相同的。若有从外太空来的动物学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人归类成第三种黑猩猩。我们对人类并不陌生,但是,人类是怎样演化成今天的模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又是哪些关键因素的杰作?如果你看过《第三种黑猩猩》,那很好,你已经提前拥有了深入讨论本次话题的绝佳资本;如果没看过也没关系,王道还老师深入浅出的演讲一定会让你大呼过瘾,迅速进入这个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领域;如果你拥有不同意见,更欢迎你来现场挑起唇枪舌战!
月日,中科院计算所,王道还再谈演化论。
月日(周日)下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院南路号
年,台北市出生,台湾大学人类学硕士,专业背景是演化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心理学。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助理研究员。业余从事科学写作与翻译,担任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发展月刊》常务编委、台湾《科学人》()编译委员、中国《环球科学》()专栏作家。译作已有十本。&
果壳阅读策划少儿图书。
拖拉是因为冲动?!!
最近,一本剖析拖拉行为及其心理成因的新书《拖延心理学2》被引进国内,它颠覆了人们先前对拖延的种种认识。作者皮尔斯&斯蒂尔博士是加拿大人、心理学家,被封为&全球最顶尖的&战拖&权威&&&因为他本人也曾拖拉成性。听说他成了研究拖延的专家,他的一位兄弟这样评价:&笑死我了!在高中和大学时代,这家伙的&拖功&可是无人能敌。&  有拖拉的切肤之痛,斯蒂尔下决心找出原因:为什么拖拉会贯穿人类历史、遍及各种文化?在研究了全球超过800份&拖延行为报告&之后,他提出结论:几十年来我们都误诊了拖拉,因此过去给出的大多数建议都没啥用处。  &你不是一个人战斗&  据斯蒂尔考证,&拖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英语里是16世纪。从一开始它就不是泛指一般的&推迟&,而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明知道拖下去情况会变得糟糕,可还是不由自主或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比如手头有一份明天就要交的报告,它很重要,所以你很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感,你查邮箱、看电视、上微博,甚至打扫屋子,一边不停地安慰自己:&我是在打腹稿。&直到最后1分钟来临,你才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开始东拼西凑,结果弄出一份自己都不愿再看一眼的报告。  如果你饱受拖拉之痛,不仅把生活弄得一团糟,而且成了他人心目中不可信任之人,那么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调查显示,大约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拉行为,其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拖拉已经成了他们&慢性的、决定性的人格特质&。在《拖延心理学2》中,斯蒂尔披露,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深为拖拉而内疚;女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承认,她经常&把早上的时间耗费在拖拉和忧虑中,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在一片焦虑和狂乱中,一头扎进稿纸。&美国在线和联手调查了超过1万人的工作习惯,结果显示,平均每个8小时工作日中有超过2小时在拖拉中&蒸发&。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  人们常常以为,拖拉是人的惰性或者完美主义在作祟。但斯蒂尔说,这是最大的误解!先说懒惰,虽然人们容易把它和拖拉混为一谈,但跟真正的懒汉不同,拖拉者们还是有追求的,他们想做事情,而且常常还真折腾过那么两下子;至于将拖拉与完美主义画等号,更是天大的误会&&一项有上万人参与的调查表明,由完美主义导致的拖拉是微不足道的,同为心理学家的罗伯特&斯莱尼甚至发现,相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比较不容易拖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一项长达30年、包含数以百计研究项目的大型调查揭示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冲动。心理学家发现,易于冲动的人无法为了长远的获益而忍受眼前的痛苦;他们很容易分心,会冲动地试图暂时逃离那些引发焦虑的任务,或者把它们从意识中屏蔽掉&&&那些做事不走脑子的人、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那些由着性子冲动行事的人,都是拖拉的人&。  &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如果这种解释让你感觉难以捉摸,那么脑科学可以提供更确切的说法:当我们决定要把某件事完成或者放弃时,大脑中有两个部分被激活: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边缘系统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作出反馈,尤其是我们闻到、尝到、摸到或听到的一切,而前额叶皮层负责制定计划,被视为意志力的堡垒。皮尔斯&斯蒂尔的研究发现,有些人的前额叶皮层天生就没有边缘系统发育得好,当边缘系统为了眼前的快感而否决前额叶皮层的长期规划时,拖拉就发生了。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拖拉的程度,&有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环境当然也是拖拉的一部分诱发原因。在《拖延心理学2》中作者写道:从吃零食打乒乓球,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几十年来,工作带给人的乐趣稳定不变,但分心物的吸引力却增加了。&特别是最近两年兴起的社交网站,更成了引发拖拉的最新的强大诱因。结果,拖拉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流行病。  战胜拖拉要设法远离诱惑  既然发现了造成拖拉的原因,那就得对症下药。在做了超过800项研究后,斯蒂尔总结出若干被证实有效的&战拖大法&,而它们的核心是&抑制冲动&。  最直接的一种办法是远离诱惑,离得越远越好。请你删掉电脑里的游戏、断开网络连接、拔掉电视机插头、屏蔽邮件通知功能&&虽然科技进步让诱惑无处不在,但也为抵制诱惑提供了便利,比如谷歌上有个&休息一下&按钮,能在15分钟内禁用你的电子邮箱;还有一个叫&邮件防护镜&(mailgoogles)的程序,在晚上10点以后开启,要求使用者在发出邮件之前先解答5道数学题;苹果用户则可以借助freedom程序,在上网超过8小时时切断网络。  尽管这些手段不过是在推迟、而不是阻止你向诱惑靠拢,但如果你能在一段时间里暂离诱惑,肯定有好处。  斯蒂尔的另一个建议是:为工作和娱乐设置各自独立的领域,以此提高工作时的专注力&&研究发现,这种方式能在几周内显著减轻拖拉症状。比如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工作的独立账户,在每次拖拉瘾发作、想玩一玩时,你得先有点麻烦地从工作账户注销;如果在家工作,就确定一个工作区域,哪怕象征性地隔断一下也行&&这些环境信号有助于你把自己跟诱惑隔离开,从而在不同空间专心做该做的事。日期: 作者:邵岭 来源:文汇报
拖拉是因为偷懒?是因为追求完美?有人说,我们曾经相信的这些答案都错了&& 拖拉是因为冲动?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  最近,一本剖析拖拉行为及其心理成因的新书《拖延心理学2》被引进国内,它颠覆了人们先前对拖延的种种认识。作者皮尔斯&斯蒂尔博士是加拿大人、心理学家,被封为&全球最顶尖的&战拖&权威&&&因为他本人也曾拖拉成性。听说他成了研究拖延的专家,他的一位兄弟这样评价:&笑死我了!在高中和大学时代,这家伙的&拖功&可是无人能敌。&  有拖拉的切肤之痛,斯蒂尔下决心找出原因:为什么拖拉会贯穿人类历史、遍及各种文化?在研究了全球超过800份&拖延行为报告&之后,他提出结论:几十年来我们都误诊了拖拉,因此过去给出的大多数建议都没啥用处。  &你不是一个人战斗&  据斯蒂尔考证,&拖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英语里是16世纪。从一开始它就不是泛指一般的&推迟&,而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明知道拖下去情况会变得糟糕,可还是不由自主或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比如手头有一份明天就要交的报告,它很重要,所以你很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感,你查邮箱、看电视、上微博,甚至打扫屋子,一边不停地安慰自己:&我是在打腹稿。&直到最后1分钟来临,你才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开始东拼西凑,结果弄出一份自己都不愿再看一眼的报告。  如果你饱受拖拉之痛,不仅把生活弄得一团糟,而且成了他人心目中不可信任之人,那么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调查显示,大约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拉行为,其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拖拉已经成了他们&慢性的、决定性的人格特质&。在《拖延心理学2》中,斯蒂尔披露,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深为拖拉而内疚;女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承认,她经常&把早上的时间耗费在拖拉和忧虑中,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在一片焦虑和狂乱中,一头扎进稿纸。&美国在线和联手调查了超过1万人的工作习惯,结果显示,平均每个8小时工作日中有超过2小时在拖拉中&蒸发&。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  人们常常以为,拖拉是人的惰性或者完美主义在作祟。但斯蒂尔说,这是最大的误解!先说懒惰,虽然人们容易把它和拖拉混为一谈,但跟真正的懒汉不同,拖拉者们还是有追求的,他们想做事情,而且常常还真折腾过那么两下子;至于将拖拉与完美主义画等号,更是天大的误会&&一项有上万人参与的调查表明,由完美主义导致的拖拉是微不足道的,同为心理学家的罗伯特&斯莱尼甚至发现,相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比较不容易拖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一项长达30年、包含数以百计研究项目的大型调查揭示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冲动。心理学家发现,易于冲动的人无法为了长远的获益而忍受眼前的痛苦;他们很容易分心,会冲动地试图暂时逃离那些引发焦虑的任务,或者把它们从意识中屏蔽掉&&&那些做事不走脑子的人、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那些由着性子冲动行事的人,都是拖拉的人&。  &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如果这种解释让你感觉难以捉摸,那么脑科学可以提供更确切的说法:当我们决定要把某件事完成或者放弃时,大脑中有两个部分被激活: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边缘系统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作出反馈,尤其是我们闻到、尝到、摸到或听到的一切,而前额叶皮层负责制定计划,被视为意志力的堡垒。皮尔斯&斯蒂尔的研究发现,有些人的前额叶皮层天生就没有边缘系统发育得好,当边缘系统为了眼前的快感而否决前额叶皮层的长期规划时,拖拉就发生了。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拖拉的程度,&有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环境当然也是拖拉的一部分诱发原因。在《拖延心理学2》中作者写道:从吃零食打乒乓球,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几十年来,工作带给人的乐趣稳定不变,但分心物的吸引力却增加了。&特别是最近两年兴起的社交网站,更成了引发拖拉的最新的强大诱因。结果,拖拉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流行病。  战胜拖拉要设法远离诱惑  既然发现了造成拖拉的原因,那就得对症下药。在做了超过800项研究后,斯蒂尔总结出若干被证实有效的&战拖大法&,而它们的核心是&抑制冲动&。  最直接的一种办法是远离诱惑,离得越远越好。请你删掉电脑里的游戏、断开网络连接、拔掉电视机插头、屏蔽邮件通知功能&&虽然科技进步让诱惑无处不在,但也为抵制诱惑提供了便利,比如谷歌上有个&休息一下&按钮,能在15分钟内禁用你的电子邮箱;还有一个叫&邮件防护镜&(mailgoogles)的程序,在晚上10点以后开启,要求使用者在发出邮件之前先解答5道数学题;苹果用户则可以借助freedom程序,在上网超过8小时时切断网络。  尽管这些手段不过是在推迟、而不是阻止你向诱惑靠拢,但如果你能在一段时间里暂离诱惑,肯定有好处。  斯蒂尔的另一个建议是:为工作和娱乐设置各自独立的领域,以此提高工作时的专注力&&研究发现,这种方式能在几周内显著减轻拖拉症状。比如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工作的独立账户,在每次拖拉瘾发作、想玩一玩时,你得先有点麻烦地从工作账户注销;如果在家工作,就确定一个工作区域,哪怕象征性地隔断一下也行&&这些环境信号有助于你把自己跟诱惑隔离开,从而在不同空间专心做该做的事。&&&& 邵岭/文
【恭贺小站关注量达到500~】虽说本小站面向较为专业的人群,但同时也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一手资料,希望能通过大家,把真正的心理学推广出去~!
奥运与心理【4】
如何确定奥运心理咨询师是有效的?&怎样评估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心理学咨询师们以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呢?我们使用了一个咨询评估表格(CEF)来检验什么样的运动心理咨询师的特征是对于咨询有效的;以及确定未来运动心理学咨询师所具备的特征和项目需求。总共有162名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心理咨询师,运动科学和医学管理员,国家队教练以及运动员们参加了这一评估,他们都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奥运项目。有超过四个次级样本的咨询师们得到了大家的好印象。在10项CEF咨询师特征中,咨询师们获得了较高的等级评价。此外,咨询师特征的相关性与有效性等级排名揭示了,咨询师们与运动团队的融合度,以及他们对运动员优势的描绘都是最重要的特征。Ss 确定了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运动心理策略的需求,因为咨询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更好地满足运动员的需求。
小编观点:话说这奥运比赛其实也是一场心理赛啊,所以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们就是运动团队的幕后英雄。越来越多的咨询师投入到对运动心理的服务中,运动员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咨询,还有认知一行为方法直到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有与运动心理相关的机构,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中国运动咨询师认证标准
转自小站:心理享学习
奥运与心理【3】
人民日报版吐槽星座&原文转自星座为夺冠添了几分力?(&闲&看奥运)&有媒体统计,1984年至2008年奥运会的所有奥运冠军中,摩羯座的冠军最多,紧随其后的是白羊座、水瓶座和双鱼座;本届出征伦敦的中国奥运代表团中,摩羯座运动员也占到了15%。  有人从星座性格角度分析认为,摩羯座强大的目的性、持久的耐力和&工作狂&的作风,许是他们夺冠道路上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为本届中国奥运代表团夺取前4枚金牌的选手都不是摩羯座。  夺取首金的易思玲是金牛座,而且对于需要&平心静气&的射击项目来说,&稳定&也并非金牛座独占,双鱼座的杜丽、巨蟹座的庞伟、双子座的杨凌、水瓶座的陶璐娜、射手座的王义夫都曾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还有人说,双鱼座运动员在游泳项目中夺取奖牌的几率比其他星座的运动员多30%左右。&代表双鱼座出战&的小将叶诗文惊艳夺冠,似乎是完美例证。但看看巨蟹座的菲尔普斯、射手座的孙杨、摩羯座的张琳、天秤座的索普、水瓶座的罗雪娟&&看来,双鱼座在游泳项目上的成就并非明显高人一筹。  也许出生的季节对人的体质、性格有一定影响,但是菲尔普斯和邓亚萍似乎都没有从各自的星座中获益太多。菲尔普斯的教练曾评价他&给自己的压力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要求&,他每天游泳12英里,深信&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菲尔普斯自己也说:&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邓亚萍年幼时被认为身体条件不符合体校要求,进入国家队后,每天接打球1万多个。  看来,想要成为奥运冠军,不一定非得&赶上合适的星座&,刻苦训练才是王道。
奥运与心理【2】
很多报道提及在运动赛场上心理服务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能看到有研究能够系统的对&体育心理咨询&。该篇研究根据瑞士代表团在年都灵奥运会,年的北京奥运,年的温哥华所进行的心理服务为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发现:~~运动员运动心理运动心理学家提供运动员每天2.1~~4.6次的心理50%的运动员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原文请点击
小编观点:最近网上一直在争执的关于如何看待奥运金牌的问题,或许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视角放在运动员的心理疏导,无论是对待训练还是对待名词,这方面的心理干预觉得未来可能是各个国家都需要看重的吧。一味的争吵,还不如拿出行动来关心下这些值得我们尊敬的运动员。啊!!看到吴景彪的自责,心都碎了。
奥运与心理【1】
在重大事件(自然灾害,全球政治回忆,国际运动赛事)发生过程中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其犯罪率是否会有影响?根据温哥华冬季奥运会的一项研究希望,探究盗窃,袭击,意外伤害是否在温哥华举办奥运之际有所变化。根据一系列研究,并没有明显证据支持奥运会的举办会影响当地的犯罪率。不过,袭击事件的概率在奥运比赛的某些重要场地倒是有所上升。而在先前的研究中显示了安保人员的增加使潜在的犯罪率有所下降。&&&&&&& &
原文请点击
小编观点:倒是以为犯罪事件会有所减少,估计犯罪分子也在家里享受奥运了,而一些比较热门的比赛中的斗殴事件上升,可能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心情以及所支持一方的胜负矛盾。不过增加安保能力确实需要。此次伦敦奥运的安保也曾引来人们质疑
【壹周心文献】不知道比知道要好,认知偏差激励你前进
图片来自:topit.me
宋丹红/编译
无意识假象刺激我们不断向困难的目标前进
当我们第一次把小提琴的琴弓架在琴弦上,或者开始学习跳桑巴舞,或者学习第一个外语单词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畏惧,觉得成功的目标遥不可及。
放弃这些目标并且尝试一些其他的不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的诱惑总是很强烈。所以,我们怎样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呢?小我们的认知偏差在激励我们坚持下去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证如Hang等人的最新的一项巧妙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搜集1,000件T-恤
在这个研究中被试们被告知他们要尽全力搜集1,000件T-恤送给海地的难民们。他们被告知那些州的难民们急需物资,包括他们缺少基本的衣物。
然后他们被分成了两个实验小组,研究者给这两个小组分别看了两张不同的照片,照片展示了这个活动的两种不同的进展。
l一些被试看到的是2个装着满满的T-恤的箱子,并且暗示他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l另一组的被试看到的是10个装着满满的T-恤的箱子,并且暗示他们距离目标很近了。
最重要的是,每一组都被要求估计在这些箱子里已经搜集了多少件T-恤
看过有两个箱子的被试接受了我们的活动才刚刚开始得暗示,感觉仍旧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所以这些被试会怎样解决估计T-恤的问题呢?结果显示,他们高估了已经被搜集到的T-恤的数量。事实上,另外一个看到10个箱子的组平均估计每个箱子里有92件T-恤,相比之下他们平均估计每个箱子有220件T-恤。这样的过高估计使他们觉得目标更容易达到。
快到了吗?
看过有10个箱子的控制组接受了我们的活动接近达到目标的暗示。
那么当只有很少的工作需要做的时候被试们是怎样保持被激励状态的呢?是的,你猜对了:他们低估了箱子里的T-恤的数量。控制组的平均猜测是617,而被激励的实验组被试猜测是424.
当接近任务的尾声时他们通过低估他们的活动进程,使自己在有些懈怠的时候继续向目标前进。
实验者用其他的任务验证了这个发现。他们再次得到了同类的结果。当人们被激励去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会在开始的时候高估任务进程而在快结束的时候低估任务进程。这就给人们在完成任物的整个过程中都提供了心理的力量。
这个效应在一些大的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尤其明显。甚至是接近终点线的时候,它仍旧让我们觉得还有好长的路要走,然后在惊讶之中就完成任务了。
这个发现是振奋人心的,因为有时候这些微妙的认知偏差会与我们的最大利益相抵抗,就像在&邓宁-克鲁格&效应[1]和&差于常人&效应中那样,但是在这里它是帮助我们的。
在两个不同情形下被试们的思想在扭曲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以至于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尽管严格地讲他们不怎么准确,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完成那生死攸关的目标。
这是一个认知偏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重要的例子。
这个发现是迷人的,还因为它证明了有时候得到关于进程的准确信息反而会减弱动力。
比如如果你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并且你就快筋疲力尽了,然后事实上准确跑步机的告诉了你已经跑了多长的路程,这就没有给那些有帮助的无意识偏差一些施展的空间。
有时候真的是不知道比较好,让你的无意识认知偏差帮助你向目标迈进吧。
[1]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本文编译自:Automatic Drive: How Unconscious Cognitive Biases Help Fire Our Motivation
TED演讲集:拆穿通灵的骗子
灵媒,宗教学上称禁厌师(sorcerer)、医巫(medicine man)、术士(magician)。西伯利亚和北亚洲以及阿拉斯加等地则称为萨满(shamans)。是指一些能够通神、通灵 、通鬼的人。他们能够差遣某些鬼神来驱除另一些鬼神;或者是请示某一些鬼神来,协助求助的人们、指导人们如何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及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欲望。所以他们和人类的心理、生理上的弱点有著与生俱来的供需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他们活动的踪迹。
TED演讲集:從幻覺認識我們的心智(中英字幕)
邦纳症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简称CBS)是在心智正常的人身上发生的一种鲜明而复杂的幻觉。这个症状是以瑞士的自然博物学家Charles Bonnet为名,他在1760年首度描述他87岁的祖父的情形。他的祖父因为白内障两眼近乎全盲,但是却可以看到男人、女人、鸟、车辆、建筑物、织锦画、图腾等幻象。有此症状的病人通常因为年老、眼球或视神经受伤而导致视力障碍。
中国的宫崎骏
发人深省的神作——09年广美动画系毕业作品《WATERBRAIN》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个健身房需要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