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动漫画卡通画法图怎么画

11岁少年已读600多本书 还擅长象棋与绘画(图)|青岛|半岛网
专心读书的徐梓健。  今年11岁的徐梓健是麦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据了解,他从9岁时开始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军事等书籍,酷爱读书的他至今已读了600多本书,读书丰富了他的思想,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同时,徐梓健也十分热爱象棋与绘画,已达到象棋2级、素描6级和国画8级水平。5月18日上午,在麦岛小学教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爱好广泛的少年。  9岁开始读少儿版“三国”  利落的短发,沉静的气质,记者眼前的徐梓健是一个内敛稳重的男孩。“在我9岁那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配带着插图,很有意思,我一读就喜欢上了,每晚都读一两个小时。”徐梓健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又央求着妈妈去书城给我买了很多名著。我最喜欢的读本是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书中人物非常有特色,这本书我总共读了7遍。”  据了解,酷爱读书的徐梓健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读书的机会。“放学回家后,一扔下书包我就赶紧捧起本书来读,有时候看入迷了甚至连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有一次我看一本名著看上瘾了,便在晚上开着小台灯躲在被窝里读,一直看到凌晨一点多,这几年来我读了有600多本书了。”徐梓健笑着说道,“读书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同时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而且我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长大后想成为一名画家  除了读书,徐梓健的爱好可不少。据了解,他从3岁开始跟着老师学象棋,至今已达到象棋2级水平。“下象棋时,用脑思考很重要,要在心里揣摩对手可能会走哪步棋。或许是受读书的影响,我的思考能力比较强,下棋时能够沉住气,做到严谨细致。”徐梓健说道,“老爸也特别喜欢下象棋,我们爷俩儿没事时就对战两局,运气好的时候我还能赢了老爸呢。”  关于未来,徐梓健心中早已有了规划。“我学了好几年绘画,现在已经取得素描6级证书和国画8级证书。我喜欢画鱼、虾,齐白石是我非常欣赏的画家,在他笔下的鱼和虾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我要努力把绘画基础打好,长大后成为一名像齐白石一样有名的画家。”  文/图 记者 庞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 复古花纹国际象棋跳棋英文装饰画下一张&&[版权图片] 复古花纹国际象棋跳棋英文装饰画复古花纹国际象棋跳棋英文装饰画模板下载 复古花纹国际象棋跳棋英文装饰画图片下载
卧室 简欧 欧美 客厅 餐厅 卧室 装饰画 油画 美式 有框画 画芯 田园 花卉 软装 绘画 古典 挂画 壁画 无框画 冰晶画 素材
【声明】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本网站的原创作品(含预览图),否则将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被要求承担最高达5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责任。正版授权100%质量保障贴心售后你可能正需要这些
设计作品交易平台
设计总数:3,020,248 个,总下载 : 1,985,754 次
让您更轻松更多的赚钱
我图网为696,387家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印刷厂,文印店,威客提供下载服务,让他们更轻松更多的赚钱
Copyright &
我图网 沪ICP备号 用时:0.0168&&
秒 V1.3若您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起知识产权投诉,象棋绊马脚是怎样的,画示意图_百度知道
象棋绊马脚是怎样的,画示意图
提问者采纳
com/zhidao/pic/item/80cb39dbb6fdaba7360a.hiphotos如图://c.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jpg" esrc=" &nbsp.baidu://c.hiphotos.baidu://c.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0c080c9c37e557e9dee5//zhidao/wh%3D600%2C800/sign=7d0f91abba99adadbb6fdaba7360a.hiphotos,红马可以吃黑马 &nbsp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图所示,因为三路兵憋住了马脚。。,马不能往右边跳,被二路炮憋住了马脚,马不能往上面跳。 同理、
象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图像象棋看看你能认识几个&&&&&&&&&&
发布者:&|&
浏览(8348) 评论
&|&发布时间: 19:02:31&最后更新时间: 19:39:24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独家
图像象棋看看你能认识几个&
&& 城市大街小巷里,四处都能看到几位棋友围坐在一起杀得热火朝天,这足以看出中国象棋受国人欢迎的程度。但下中国象棋的绝大部分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不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一样在国际上都受欢迎。也许是中国象棋上复杂的汉字影响了传播,浏阳市北盛镇边洲村的聂后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发明了一种图像中国象棋。
&&&&“围棋走出了国门,在日本、韩国掀起了围棋热,而且现在水平已经很高。那为什么象棋就不能让外国人接受呢?”3月4日,聂后昌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疑问,让他开始思索对中国象棋的改造。聂后昌认为,棋子上的汉字是阻碍象棋走出国门的真正原因——外国人不识汉字,这成为聂后昌改造中国象棋的方向。从2005年开始,并没有美术基础的他靠着棋友们的建议和自己的琢磨,对棋子进行了三次改进,终于设计出了一副图像象棋,并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聂后昌设计的图像象棋,根据原来每个棋子汉字的意义,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符号,类似于一种象形文字。改造后的中国象棋保持了原来的规则,但新的符号简单易懂,无论是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很快看懂。
&&&&“第一批只做了500副,不过还是受到很多棋友的好评。”聂后昌告诉记者,“希望中国象棋让外国人也能接受,能够国际化、世界化。”&
图、田超,&& 文、杨桦&&刘涛&&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中国象棋(图像式)
一直以来,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推广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提出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
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图像式中国象棋比文字式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中国象棋诞生之初,能够传播开去,并非因谁特别推广,也不是因谁以冠军或者奖金吸引。如今无论走向哪个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下中国象棋者,他们都非靠推广,也不是为得冠军或者奖金而下。中国象棋以其独特魅力俘获了中国人,因此能够融入中国社会而在中国普及。中国象棋对中国人有魅力,能够融入中国社会,为何不能融入世界?是欧美等国人跟中国人的文化审美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吗?那为什么跟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六搏”的国际象棋和也是国粹的中国围棋能够融入世界?中国象棋和中国围棋是姊妹花,各有千秋,中国象棋比中国围棋国内爱好者多,但中国围棋比中国象棋容易为别国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不以文字为符号。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流行,重要原因就是以图像为符号。试想:如果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是俄文的或者日文的,那怎么好在世界上传播?这就可以看出,中国象棋不能融入世界的症结在于其与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的文字式,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的瓶颈是文字式。
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的根源在于:棋子的汉字不能翻译,而原封不动地照搬,由于汉字不能被同化,改变不了“异类”身份,在感情上就会有隔膜,别国难以接受,即使进入别国,也不能够融入,只是客居。况且,汉字结构繁复,不易认读。大英博物馆只收藏中国的绘画作品,而不收藏中国的书法作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字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讲究书法,但在欧美等国人眼中,汉字总是枯燥,不会欣赏。试想: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下中国象棋,带一副中国象棋回国,在其家周围的人中传授,而那些人不懂中文,传授不会顺利。若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的就不同了。
世界上自大的国家并非只有夜郎。对于外国文化,心理是复杂的。容易融入,而又特别有用的,主动拿来。全世界使用阿拉伯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看法。容易融入,一般有用的,也会拿来。各国吸收外来词汇,就是例子。不易融入,但特别有用的,被迫接受。全世界都看重英语,属于这种情况。并非英语胜过任何语言,大家格外喜欢,而是为势所迫。法国人曾对世界风行英语冷眼旁观,可是后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寸步难行,不得不重视英语。不易融入,而只是一般有用的,难以接受。中国象棋即是此类。这说的还只是关系正常的国家之间,不包括敌国。我们没有敌国?想想层出不穷的反华活动和屡见不鲜的排华事件。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不会因对中国存在敌意而抵触中国文化呢?
目前,用作棋的符号而该棋能够融入世界的文字,只有英文。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要想融入世界,只有等到中国国力强大,中文像现在的英文一样成为世界主流文字,才有可能。那时,就像如今学习英语一样,人们都以学习中文为乐,见到汉字就想记住,见到汉语句子就想读懂,那当然就容易接受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了;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普及就像如今在中国普及一样容易。并且,由于别国的中国象棋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平,可以直接阅读高深的中文棋谱,就具备了成为高手的条件。或曰:未必。如今越南中国象棋那么普及,并取得世锦赛前三名。由于中国是越南邻国中唯一大国,且比越南先进发达,由于地缘关系,历史渊源,商贸往来……越南必然热情对待中国文化,中文在越南人生活中的地位,不下于英文。因此,越南的例子不仅不能动摇,反而更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
等到中国国力强大,那是遥遥无期的,是个未知数。除此之外的路就是,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即图像化。
在中国象棋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上,众说纷纭。
有的说,搞事,舆论先行,吸引眼球。霍英东曾为中国象棋的推广设立了一个奖项:如果非华裔棋手在有胡荣华参加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励。这总算“搞事”吧,“舆论”哗然。但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拿到该奖,“吸引”的只是华人的“眼球”。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没有土壤,生长不出栋梁之才,奖金再高也只是虚设。
有的说,利用“头羊”效应。“头羊”效应当然不可小觑。国际象棋遇上欧美等“头羊”,中国围棋遇到日韩等“头羊”,地位就高起来。问题是“头羊”只钟情于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文字式中国象棋难以融入世界,没有“头羊”青睐,何来效应?
有的说,吸引国际象棋棋手。因有很多相似之处,国际象棋下得好的人,中国象棋一学就会。问题是,天赋突出者,其在国际象棋方面有所成就,岂肯轻易放弃国际象棋而下中国象棋?资质平平,甚至在国际象棋领域碰壁者,改下中国象棋怎会冒尖?靠挖国际象棋人才不是上策,中国象棋应开辟自己的天地,这首先就要使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有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提出为中国培养强大的对手,并为此到中国象棋比较普及且水平相当高的越南去当教练。越南中国象棋再普及,水平再高,也难比中国。中国很多省份至今没有出过全国冠军,只相当于中国一二个省的越南要出世界冠军不容易,除非越南人对中国象棋像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中国围棋一样痴迷。即使如此,仅一个越南也不够。只有促使中国象棋融入世界,像日本和韩国看重中国围棋一样看重中国象棋者比比皆是,中国以外出中国象棋冠军才不难。
只有在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之后,上述种种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否融入,至关重要。只有融入,才能普及,只有普及,才能多出高手,而要融入就得改文字式为图像式。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就收到了把棋子上的汉字改为世界语,从而剔去国家色彩,消弥感情隔膜的效果,不仅如此,还直观形象,便于认识。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在别国就不是客居,而是出嫁,永远属于当地,并且繁衍后代。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因其入门不难,将比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更易融入世界,就可能像诞生之初在中国传播那样在世界上传播开去,就如种子,丢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熟了,又会撒播更多种子……
有了正确的思路,还要有合理甚至巧妙的设计。根据中国象棋的特点,改为图像式必须考虑的,除了直观形象,还应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这就要求以线条构图,设计一套简洁得接近汉字的图像,即简笔画,作为符号。怎样区分人物类三种棋子的图像和动物类二种棋子的图像?本外观设计采取正面和侧面的形象差异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形象差异区分。将(帅)为正面,静态,两腿劈开,双手叉腰,像是在观战,又似在运筹。士(仕)为侧面,静态,只能看见一腿一手,手向前伸,俨然拦挡擅闯的人。兵(卒)为侧面,动态,四肢毕现,像是操练,又似攻击。象(相)为侧面,静态,只能看到两腿。马为侧面,动态,四腿皆见。此方与彼方同种棋子图像的区别将(帅)、士(仕)和象(相)因为不过河,不相会,只以颜色区别。其余棋子因为过河,互相混战,图像除了以颜色区别,还以形象差异区别。兵和卒上身相同,而双腿不同,前者为站桩式搏斗状,后者为奔跑式搏斗状。马身段相同,但红马四脚着地,绿马一条前腿提起。车之车厢和车轮一般大小,但或车厢简化,或车轮简化。炮之炮管相同,但炮架各异。有了这些区别,在光线暗淡时容易分辨,尤其是,色盲的人可以下,把棋盘做成线条凹下去,盲人也可以下。无论做什么,应尽可能考虑弱势群体。这套图像不仅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的主要优点简洁,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而且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没有的优点能够变化出各种与实物形似或者神似的图像,尤其是,淡化国家色彩,消除感情隔膜,别国在感情上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消除认识障碍,便于别国传播。
有人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采用与实物形似的图像。与实物形似的图像易得只要从有插图的古籍中或者名家画册里请来项羽或诸葛亮为“将”,请来秦琼或尉迟恭为“士”,从徐悲鸿的八骏图内牵来任意一骏作“马”……如此图像的棋子在图像式中国象棋地位确立之后可制,但不能成主流,因为其给制造棋子增加困难,并且不能记录棋谱。图像繁复,需要一个一个雕刻,甚至多用手工,就麻烦了。设计应考虑产品可成批生产——图案能以模具冲压而成。高手对奕,棋谱都要记录下来。到了书上,棋子就像辣椒子一般大,图案繁复,就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不能记录棋谱,还得借用汉字记录棋谱,那就只是文字式中国象棋的附庸。自成体系,包括能够记录棋谱,才会是有生命力的图像式中国象棋。可见,图像必须简洁得接近于汉字。如果认为这套棋子图像俗气,可只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另外设计一套高雅的棋子,可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就像国际象棋一样。不过,我认为只走一步即可,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多一套棋子就多了一些麻烦,拖泥带水,不够干净利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棋子图像受记录棋谱和制造棋子制约,不能以绘画作品或者雕刻作品的标准衡量。何况,中国象棋的魅力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是也能吸引人吗?
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者也有人认为应向国际象棋看齐。我早就说过,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同源。后在北京一个体育书店看到徐家亮先生的著述,果然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象棋同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属于原创的中国象棋留下了因简就陋的痕迹,而属于移植的国际象棋却打上了刻意改造的烙印。当时欧洲有一个人(也许是一群人)喜欢上了中国象棋,就想拿来。但他不愿照搬,想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欧洲的象棋。他改“将”为“王”,改“士”为“后 ……这容易。他想翻译,但无论用欧洲哪种文字都不便在棋子上表示,且不能各国通用。他只得考虑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但他又遇到了重重困难:怎样区分几种人物类棋子将(王)、士(后)和兵……怎样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于是,借王冠代王,借后冠代后……之后觉得不够气派,便又创造一套立体棋子。立体棋子不用记录棋谱,但仍然要考虑易于制造棋子,除“马”之外都设计成对称图形,这样适于车床制造。这套立体棋子比较大气、高贵。但这样一来,用两套棋子,且有的棋子与实物相去甚远,不够直观形象,如同一种字母,增加了认识的负担。可见,国际象棋的棋子设计也受制于便于记录棋谱和易于制造棋子,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产物,并非艺术性了不起的雕刻品。国际象棋的棋子因国际象棋内部优秀而辉煌,就像伟人的名字,因伟人伟大而响亮一样。列宁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育,歌德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都只是说国际象棋的内涵功用。由于受到棋枰限制,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这就决定了图像式中国象棋不能模仿国际象棋。即使国际象棋的图案设计上乘,而又不受棋枰限制,也不应该模仿。为什么要跟别人雷同,而不设计出自己的特色呢?各有千秋不更好吗?我的设计解决了当初欧洲移植者没有解决的问题——不用借代手法,区分几种不同人物类棋子图像,而又是形象的整体,并且因为图像简洁,更有利于记录棋谱,制造棋子。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我设计的图像却可以用于国际象棋记录棋谱。孰优孰劣,难道还不泾渭分明吗?
曾听人说,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怎能说改就改了?
皇太极为使满人能被汉人接受,不惜改国号金为清。这在满人入主中原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中不失为重要的一项。出生于德国的叶卡捷琳娜嫁给了俄国的彼得。她刚到俄国时才十四岁,就认识到,要想在俄国站稳脚,并且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成为俄国人。为此,她刻意改变自己的德国贵族作风,努力学习俄语,常常半夜三更光着身子阅读或者背诵俄文。她终于俄罗斯化,被俄国人接受认同,不仅站稳了脚,还当上了俄国女皇。思路决定出路。中国象棋要想被各国接受认同而融入各国,成为世界象棋,就不要墨守文字式,而改用可世界通用的符号——图像,从而世界化,国际化。
图像和文字本身无优劣之分,图像式跟文字式一样可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象棋不采用图像式而采用文字式没有必然性,只是因为图难作而字易写。中国象棋诞生及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图像式或图文式,只是后来图省事才以文字式为主流。既然中国象棋本来可以制成图像式的,那么后来就可以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没改?并非我们祖先墨守成规,他们是做到了时变棋变。欧洲把中国的“六搏”改造成国际象棋之后,一直没有变化,中国象棋却在投石器和火药运用之后增加了“炮”,从而得到丰富。没改是因为没必要。在闭塞的古代,图像式也好,文字式也好,无可无不可。到了今天,全球化程度已相当高,这就为中国象棋成为国际棋类游艺提供了契机。清朝闭关自守,民国战乱连连,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肩上。
是的,文字式中国象棋可以向外国展示十来个汉字。别人不喜欢中文,你展示十来个汉字有什么用?别人喜欢中文,又何须你展示十来个汉字?何况,中国象棋推广之后,那些喜欢上中国象棋的人会自愿学习中文,因为想看中文棋谱,这样才能收到传播汉字的良好效果。
就像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不认可其为欧洲文化,中国围棋不以汉字为符号而没有人不承认其为中国文化一样,中国象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仍然是中国文化。中国象棋的精华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改变外观无损精华。文字改为图像,不仅含义还是一样,并且,中国人认读起来,语音也没有改变,只是方便世界各国按自己的语音认读。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说远的:中国人原来坐地上,后来学习胡人,才坐凳子或者椅子。说近的:中国人穿西装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保守得很可笑。小麦原产伊拉克。中国引进小麦之后,都不敢吃,怕有毒。后来北方人种了,吃了,没有问题。有人说,北方人吃了,没事。竟然还有人反驳:北方冷,南方热,北方人吃了没事,不等于南方人吃了也没事。……如今国中小麦已和水稻平起平坐。中国原来使用的数字是壹、弍、叁、肆……;一、二、三、四……后来引入现代数学,出现了阿拉伯数字1、2、3、4……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说三道四,甚至冷嘲热讽……如今阿拉伯数字已成为国人使用最多的数字。鸦片战争发生,英国人打来了。中国人看见英国兵打着绑腿,就说:那腿绑着转不了弯,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不就打死的吗?连林则徐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将打绑腿作为英国兵的弱点。怎么就不想一想,外国人会作茧自缚吗?怎么就不试一试呢?
文字式中国象棋成为历史不用遗憾。即使过了千百年,人们提起历史上中国象棋是文字式的,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就像如今人们提起清朝辫子,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一样。何况还有棋谱书籍。
有人说:“甲骨文比现代汉字难认 。你的象棋是甲骨文,所以难认。”标准的三段论。但很容易看出,其为诡辩——小前提不对,即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甲骨文“象”和“马”等字是怎样的。更多的人说:“你的象棋是象形字,别人不认识。”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也就不是象形字。读过书的人也知道,甲骨文有六种造字法,即所谓“六书”,象形是其中之一。古籍中有,就是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古籍中没有的,怎能将其归属于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呢?象形字或者甲骨文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古人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现代人怎能造?说我为古人造字,太抬举了,愧不敢当。人们对于仓颉造字一直将信将疑,怎么就轻易相信我造字了呢?我承认,我的象棋图像“士”是受象形字“人”启发设计的。象形字“人”,就是一幅人的简笔画,且符合卫士的特点——长时间站立,我便将其改造得更像人以作“士”。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我的哪个象棋图像与哪个象形字类似。不过话说回来,象形字不只中国有,说不定我的某个象棋图像与某国某个象形字暗合,也未可知。即使如此,也没问题。象形字一般都是一种或者多种实物的图画。前人根据这些实物作成图画用作象形字,后人也能以这些实物为模特作画。例如,有一种象形字用一只碗表示食物,我们总不能因此而不使用碗的图画吧。我的象棋图像,准确的定位是简笔画。至于说以这种图像为符号的象棋难认甚至不认识,是荒谬的。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说其难认或者不认识,就是明证。国际象棋基本形式二种——一种为平面的,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一种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此外,还有“美术”的,例如带兵器的。五花八门,大家照样能下。怎么中国象棋多了一种图像的就难认甚至不认识了呢?《潇湘晨报》曾载:两个人在公园里玩,突然想下象棋,可是没带象棋。他们在地上画一个棋盘,折树枝为棋子,下得挺投入的。树枝能够区分,以图像为符号的棋子反而难认甚至不认识了?人从娘肚子里出来,一个字不认识,到成年,一般都认识几千个字。十来个符号,即使是文字,除非有智障,正常人用不多久就能学会,何况是图像!通过文字认识形象是间接的,而通过图像认识形象是直接的,所谓直观形象。先前一直下文字式的,后来改下图像式的,由于熟悉程度问题,会觉得文字式的比图像式的醒目,久下图像式的,就不会有这类感觉了。从小就下图像式的,什么问题也不存在。图像式中国象棋主要面向未来。
事实证明认识不成问题。2010年,我租住北京。我经常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在租住房附近跟别人下,一般人头次看见就能下。一个安徽人跟我下得多了,当有人说不认识,他就说“一样的”。我还多次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到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公园里下。有个将近八十岁、拄着拐杖一瘸一瘸走路的老者,走上来就能下,并赢了我。一天,我在通州新华大街一个修鞋摊旁边摆出图像式中国象棋。正好修鞋师付的读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女在此玩耍,我便试她。我先指着“马”,她不假思索地说,“马”。我接着指向“象”,她很快就说,“大象”。我指着“将”、“士”、“兵”、“卒”,她都说,“人”。之后,她说另两个不认识。我说,这个是“车”,那个是“炮”,并告诉她,“人”分别为“将”、“士”、“兵”、“卒”。然后我说,你用心记住,5分钟之后考试。谁知1分钟不到她就能准确说出每个棋子的名称。多么诚实的小女孩!
还有强词夺理的人这样说:为什么不用认识的而要用不认识的?既然图像象棋认识不成问题,那就应说:同样可以认识,为什么不用能够世界通行的象棋而要用不能世界通行的象棋?
同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移植的国际象棋已经流行于世界,原创的中国象棋却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应思变。
:聂后昌&( 07:10:54)&
中国象棋(图像式)
一直以来,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推广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提出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
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图像式中国象棋比文字式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中国象棋诞生之初,能够传播开去,并非因谁特别推广,也不是因谁以冠军或者奖金吸引。如今无论走向哪个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下中国象棋者,他们都非靠推广,也不是为得冠军或者奖金而下。中国象棋以其独特魅力俘获了中国人,因此能够融入中国社会而在中国普及。中国象棋对中国人有魅力,能够融入中国社会,为何不能融入世界?是欧美等国人跟中国人的文化审美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吗?那为什么跟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六搏”的国际象棋和也是国粹的中国围棋能够融入世界?中国象棋和中国围棋是姊妹花,各有千秋,中国象棋比中国围棋国内爱好者多,但中国围棋比中国象棋容易为别国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不以文字为符号。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流行,重要原因就是以图像为符号。试想:如果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是俄文的或者日文的,那怎么好在世界上传播?这就可以看出,中国象棋不能融入世界的症结在于其与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的文字式,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的瓶颈是文字式。
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的根源在于:棋子的汉字不能翻译,而原封不动地照搬,由于汉字不能被同化,改变不了“异类”身份,在感情上就会有隔膜,别国难以接受,即使进入别国,也不能够融入,只是客居。况且,汉字结构繁复,不易认读。大英博物馆只收藏中国的绘画作品,而不收藏中国的书法作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字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讲究书法,但在欧美等国人眼中,汉字总是枯燥,不会欣赏。试想: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下中国象棋,带一副中国象棋回国,在其家周围的人中传授,而那些人不懂中文,传授不会顺利。若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的就不同了。
世界上自大的国家并非只有夜郎。对于外国文化,心理是复杂的。容易融入,而又特别有用的,主动拿来。全世界使用阿拉伯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看法。容易融入,一般有用的,也会拿来。各国吸收外来词汇,就是例子。不易融入,但特别有用的,被迫接受。全世界都看重英语,属于这种情况。并非英语胜过任何语言,大家格外喜欢,而是为势所迫。法国人曾对世界风行英语冷眼旁观,可是后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寸步难行,不得不重视英语。不易融入,而只是一般有用的,难以接受。中国象棋即是此类。这说的还只是关系正常的国家之间,不包括敌国。我们没有敌国?想想层出不穷的反华活动和屡见不鲜的排华事件。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不会因对中国存在敌意而抵触中国文化呢?
目前,用作棋的符号而该棋能够融入世界的文字,只有英文。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要想融入世界,只有等到中国国力强大,中文像现在的英文一样成为世界主流文字,才有可能。那时,就像如今学习英语一样,人们都以学习中文为乐,见到汉字就想记住,见到汉语句子就想读懂,那当然就容易接受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了;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普及就像如今在中国普及一样容易。并且,由于别国的中国象棋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平,可以直接阅读高深的中文棋谱,就具备了成为高手的条件。或曰:未必。如今越南中国象棋那么普及,并取得世锦赛前三名。由于中国是越南邻国中唯一大国,且比越南先进发达,由于地缘关系,历史渊源,商贸往来……越南必然热情对待中国文化,中文在越南人生活中的地位,不下于英文。因此,越南的例子不仅不能动摇,反而更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
等到中国国力强大,那是遥遥无期的,是个未知数。除此之外的路就是,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即图像化。
在中国象棋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上,众说纷纭。
有的说,搞事,舆论先行,吸引眼球。霍英东曾为中国象棋的推广设立了一个奖项:如果非华裔棋手在有胡荣华参加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励。这总算“搞事”吧,“舆论”哗然。但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拿到该奖,“吸引”的只是华人的“眼球”。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没有土壤,生长不出栋梁之才,奖金再高也只是虚设。
有的说,利用“头羊”效应。“头羊”效应当然不可小觑。国际象棋遇上欧美等“头羊”,中国围棋遇到日韩等“头羊”,地位就高起来。问题是“头羊”只钟情于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文字式中国象棋难以融入世界,没有“头羊”青睐,何来效应?
有的说,吸引国际象棋棋手。因有很多相似之处,国际象棋下得好的人,中国象棋一学就会。问题是,天赋突出者,其在国际象棋方面有所成就,岂肯轻易放弃国际象棋而下中国象棋?资质平平,甚至在国际象棋领域碰壁者,改下中国象棋怎会冒尖?靠挖国际象棋人才不是上策,中国象棋应开辟自己的天地,这首先就要使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有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提出为中国培养强大的对手,并为此到中国象棋比较普及且水平相当高的越南去当教练。越南中国象棋再普及,水平再高,也难比中国。中国很多省份至今没有出过全国冠军,只相当于中国一二个省的越南要出世界冠军不容易,除非越南人对中国象棋像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中国围棋一样痴迷。即使如此,仅一个越南也不够。只有促使中国象棋融入世界,像日本和韩国看重中国围棋一样看重中国象棋者比比皆是,中国以外出中国象棋冠军才不难。
只有在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之后,上述种种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否融入,至关重要。只有融入,才能普及,只有普及,才能多出高手,而要融入就得改文字式为图像式。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就收到了把棋子上的汉字改为世界语,从而剔去国家色彩,消弥感情隔膜的效果,不仅如此,还直观形象,便于认识。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在别国就不是客居,而是出嫁,永远属于当地,并且繁衍后代。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因其入门不难,将比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更易融入世界,就可能像诞生之初在中国传播那样在世界上传播开去,就如种子,丢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熟了,又会撒播更多种子……
有了正确的思路,还要有合理甚至巧妙的设计。根据中国象棋的特点,改为图像式必须考虑的,除了直观形象,还应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这就要求以线条构图,设计一套简洁得接近汉字的图像,即简笔画,作为符号。怎样区分人物类三种棋子的图像和动物类二种棋子的图像?本外观设计采取正面和侧面的形象差异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形象差异区分。将(帅)为正面,静态,两腿劈开,双手叉腰,像是在观战,又似在运筹。士(仕)为侧面,静态,只能看见一腿一手,手向前伸,俨然拦挡擅闯的人。兵(卒)为侧面,动态,四肢毕现,像是操练,又似攻击。象(相)为侧面,静态,只能看到两腿。马为侧面,动态,四腿皆见。此方与彼方同种棋子图像的区别将(帅)、士(仕)和象(相)因为不过河,不相会,只以颜色区别。其余棋子因为过河,互相混战,图像除了以颜色区别,还以形象差异区别。兵和卒上身相同,而双腿不同,前者为站桩式搏斗状,后者为奔跑式搏斗状。马身段相同,但红马四脚着地,绿马一条前腿提起。车之车厢和车轮一般大小,但或车厢简化,或车轮简化。炮之炮管相同,但炮架各异。有了这些区别,在光线暗淡时容易分辨,尤其是,色盲的人可以下,把棋盘做成线条凹下去,盲人也可以下。无论做什么,应尽可能考虑弱势群体。这套图像不仅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的主要优点简洁,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而且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没有的优点能够变化出各种与实物形似或者神似的图像,尤其是,淡化国家色彩,消除感情隔膜,别国在感情上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消除认识障碍,便于别国传播。
有人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采用与实物形似的图像。与实物形似的图像易得只要从有插图的古籍中或者名家画册里请来项羽或诸葛亮为“将”,请来秦琼或尉迟恭为“士”,从徐悲鸿的八骏图内牵来任意一骏作“马”……如此图像的棋子在图像式中国象棋地位确立之后可制,但不能成主流,因为其给制造棋子增加困难,并且不能记录棋谱。图像繁复,需要一个一个雕刻,甚至多用手工,就麻烦了。设计应考虑产品可成批生产——图案能以模具冲压而成。高手对奕,棋谱都要记录下来。到了书上,棋子就像辣椒子一般大,图案繁复,就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不能记录棋谱,还得借用汉字记录棋谱,那就只是文字式中国象棋的附庸。自成体系,包括能够记录棋谱,才会是有生命力的图像式中国象棋。可见,图像必须简洁得接近于汉字。如果认为这套棋子图像俗气,可只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另外设计一套高雅的棋子,可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就像国际象棋一样。不过,我认为只走一步即可,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多一套棋子就多了一些麻烦,拖泥带水,不够干净利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棋子图像受记录棋谱和制造棋子制约,不能以绘画作品或者雕刻作品的标准衡量。何况,中国象棋的魅力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是也能吸引人吗?
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者也有人认为应向国际象棋看齐。我早就说过,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同源。后在北京一个体育书店看到徐家亮先生的著述,果然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象棋同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属于原创的中国象棋留下了因简就陋的痕迹,而属于移植的国际象棋却打上了刻意改造的烙印。当时欧洲有一个人(也许是一群人)喜欢上了中国象棋,就想拿来。但他不愿照搬,想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欧洲的象棋。他改“将”为“王”,改“士”为“后 ……这容易。他想翻译,但无论用欧洲哪种文字都不便在棋子上表示,且不能各国通用。他只得考虑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但他又遇到了重重困难:怎样区分几种人物类棋子将(王)、士(后)和兵……怎样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于是,借王冠代王,借后冠代后……之后觉得不够气派,便又创造一套立体棋子。立体棋子不用记录棋谱,但仍然要考虑易于制造棋子,除“马”之外都设计成对称图形,这样适于车床制造。这套立体棋子比较大气、高贵。但这样一来,用两套棋子,且有的棋子与实物相去甚远,不够直观形象,如同一种字母,增加了认识的负担。可见,国际象棋的棋子设计也受制于便于记录棋谱和易于制造棋子,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产物,并非艺术性了不起的雕刻品。国际象棋的棋子因国际象棋内部优秀而辉煌,就像伟人的名字,因伟人伟大而响亮一样。列宁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育,歌德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都只是说国际象棋的内涵功用。由于受到棋枰限制,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这就决定了图像式中国象棋不能模仿国际象棋。即使国际象棋的图案设计上乘,而又不受棋枰限制,也不应该模仿。为什么要跟别人雷同,而不设计出自己的特色呢?各有千秋不更好吗?我的设计解决了当初欧洲移植者没有解决的问题——不用借代手法,区分几种不同人物类棋子图像,而又是形象的整体,并且因为图像简洁,更有利于记录棋谱,制造棋子。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我设计的图像却可以用于国际象棋记录棋谱。孰优孰劣,难道还不泾渭分明吗?
曾听人说,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怎能说改就改了?
皇太极为使满人能被汉人接受,不惜改国号金为清。这在满人入主中原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中不失为重要的一项。出生于德国的叶卡捷琳娜嫁给了俄国的彼得。她刚到俄国时才十四岁,就认识到,要想在俄国站稳脚,并且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成为俄国人。为此,她刻意改变自己的德国贵族作风,努力学习俄语,常常半夜三更光着身子阅读或者背诵俄文。她终于俄罗斯化,被俄国人接受认同,不仅站稳了脚,还当上了俄国女皇。思路决定出路。中国象棋要想被各国接受认同而融入各国,成为世界象棋,就不要墨守文字式,而改用可世界通用的符号——图像,从而世界化,国际化。
图像和文字本身无优劣之分,图像式跟文字式一样可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象棋不采用图像式而采用文字式没有必然性,只是因为图难作而字易写。中国象棋诞生及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图像式或图文式,只是后来图省事才以文字式为主流。既然中国象棋本来可以制成图像式的,那么后来就可以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没改?并非我们祖先墨守成规,他们是做到了时变棋变。欧洲把中国的“六搏”改造成国际象棋之后,一直没有变化,中国象棋却在投石器和火药运用之后增加了“炮”,从而得到丰富。没改是因为没必要。在闭塞的古代,图像式也好,文字式也好,无可无不可。到了今天,全球化程度已相当高,这就为中国象棋成为国际棋类游艺提供了契机。清朝闭关自守,民国战乱连连,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肩上。
是的,文字式中国象棋可以向外国展示十来个汉字。别人不喜欢中文,你展示十来个汉字有什么用?别人喜欢中文,又何须你展示十来个汉字?何况,中国象棋推广之后,那些喜欢上中国象棋的人会自愿学习中文,因为想看中文棋谱,这样才能收到传播汉字的良好效果。
就像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不认可其为欧洲文化,中国围棋不以汉字为符号而没有人不承认其为中国文化一样,中国象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仍然是中国文化。中国象棋的精华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改变外观无损精华。文字改为图像,不仅含义还是一样,并且,中国人认读起来,语音也没有改变,只是方便世界各国按自己的语音认读。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说远的:中国人原来坐地上,后来学习胡人,才坐凳子或者椅子。说近的:中国人穿西装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保守得很可笑。小麦原产伊拉克。中国引进小麦之后,都不敢吃,怕有毒。后来北方人种了,吃了,没有问题。有人说,北方人吃了,没事。竟然还有人反驳:北方冷,南方热,北方人吃了没事,不等于南方人吃了也没事。……如今国中小麦已和水稻平起平坐。中国原来使用的数字是壹、弍、叁、肆……;一、二、三、四……后来引入现代数学,出现了阿拉伯数字1、2、3、4……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说三道四,甚至冷嘲热讽……如今阿拉伯数字已成为国人使用最多的数字。鸦片战争发生,英国人打来了。中国人看见英国兵打着绑腿,就说:那腿绑着转不了弯,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不就打死的吗?连林则徐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将打绑腿作为英国兵的弱点。怎么就不想一想,外国人会作茧自缚吗?怎么就不试一试呢?
文字式中国象棋成为历史不用遗憾。即使过了千百年,人们提起历史上中国象棋是文字式的,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就像如今人们提起清朝辫子,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一样。何况还有棋谱书籍。
有人说:“甲骨文比现代汉字难认 。你的象棋是甲骨文,所以难认。”标准的三段论。但很容易看出,其为诡辩——小前提不对,即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甲骨文“象”和“马”等字是怎样的。更多的人说:“你的象棋是象形字,别人不认识。”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也就不是象形字。读过书的人也知道,甲骨文有六种造字法,即所谓“六书”,象形是其中之一。古籍中有,就是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古籍中没有的,怎能将其归属于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呢?象形字或者甲骨文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古人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现代人怎能造?说我为古人造字,太抬举了,愧不敢当。人们对于仓颉造字一直将信将疑,怎么就轻易相信我造字了呢?我承认,我的象棋图像“士”是受象形字“人”启发设计的。象形字“人”,就是一幅人的简笔画,且符合卫士的特点——长时间站立,我便将其改造得更像人以作“士”。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我的哪个象棋图像与哪个象形字类似。不过话说回来,象形字不只中国有,说不定我的某个象棋图像与某国某个象形字暗合,也未可知。即使如此,也没问题。象形字一般都是一种或者多种实物的图画。前人根据这些实物作成图画用作象形字,后人也能以这些实物为模特作画。例如,有一种象形字用一只碗表示食物,我们总不能因此而不使用碗的图画吧。我的象棋图像,准确的定位是简笔画。至于说以这种图像为符号的象棋难认甚至不认识,是荒谬的。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说其难认或者不认识,就是明证。国际象棋基本形式二种——一种为平面的,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一种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此外,还有“美术”的,例如带兵器的。五花八门,大家照样能下。怎么中国象棋多了一种图像的就难认甚至不认识了呢?《潇湘晨报》曾载:两个人在公园里玩,突然想下象棋,可是没带象棋。他们在地上画一个棋盘,折树枝为棋子,下得挺投入的。树枝能够区分,以图像为符号的棋子反而难认甚至不认识了?人从娘肚子里出来,一个字不认识,到成年,一般都认识几千个字。十来个符号,即使是文字,除非有智障,正常人用不多久就能学会,何况是图像!通过文字认识形象是间接的,而通过图像认识形象是直接的,所谓直观形象。先前一直下文字式的,后来改下图像式的,由于熟悉程度问题,会觉得文字式的比图像式的醒目,久下图像式的,就不会有这类感觉了。从小就下图像式的,什么问题也不存在。图像式中国象棋主要面向未来。
事实证明认识不成问题。2010年,我租住北京。我经常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在租住房附近跟别人下,一般人头次看见就能下。一个安徽人跟我下得多了,当有人说不认识,他就说“一样的”。我还多次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到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公园里下。有个将近八十岁、拄着拐杖一瘸一瘸走路的老者,走上来就能下,并赢了我。一天,我在通州新华大街一个修鞋摊旁边摆出图像式中国象棋。正好修鞋师付的读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女在此玩耍,我便试她。我先指着“马”,她不假思索地说,“马”。我接着指向“象”,她很快就说,“大象”。我指着“将”、“士”、“兵”、“卒”,她都说,“人”。之后,她说另两个不认识。我说,这个是“车”,那个是“炮”,并告诉她,“人”分别为“将”、“士”、“兵”、“卒”。然后我说,你用心记住,5分钟之后考试。谁知1分钟不到她就能准确说出每个棋子的名称。多么诚实的小女孩!
还有强词夺理的人这样说:为什么不用认识的而要用不认识的?既然图像象棋认识不成问题,那就应说:同样可以认识,为什么不用能够世界通行的象棋而要用不能世界通行的象棋?
同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移植的国际象棋已经流行于世界,原创的中国象棋却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应思变。
:聂后昌&( 06:42:59)&
中国象棋(图像式)
一直以来,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推广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提出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
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图像式中国象棋比文字式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中国象棋诞生之初,能够传播开去,并非因谁特别推广,也不是因谁以冠军或者奖金吸引。如今无论走向哪个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下中国象棋者,他们都非靠推广,也不是为得冠军或者奖金而下。中国象棋以其独特魅力俘获了中国人,因此能够融入中国社会而在中国普及。中国象棋对中国人有魅力,能够融入中国社会,为何不能融入世界?是欧美等国人跟中国人的文化审美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吗?那为什么跟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六搏”的国际象棋和也是国粹的中国围棋能够融入世界?中国象棋和中国围棋是姊妹花,各有千秋,中国象棋比中国围棋国内爱好者多,但中国围棋比中国象棋容易为别国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不以文字为符号。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流行,重要原因就是以图像为符号。试想:如果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是俄文的或者日文的,那怎么好在世界上传播?这就可以看出,中国象棋不能融入世界的症结在于其与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的文字式,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的瓶颈是文字式。
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的根源在于:棋子的汉字不能翻译,而原封不动地照搬,由于汉字不能被同化,改变不了“异类”身份,在感情上就会有隔膜,别国难以接受,即使进入别国,也不能够融入,只是客居。况且,汉字结构繁复,不易认读。大英博物馆只收藏中国的绘画作品,而不收藏中国的书法作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字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讲究书法,但在欧美等国人眼中,汉字总是枯燥,不会欣赏。试想: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下中国象棋,带一副中国象棋回国,在其家周围的人中传授,而那些人不懂中文,传授不会顺利。若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的就不同了。
世界上自大的国家并非只有夜郎。对于外国文化,心理是复杂的。容易融入,而又特别有用的,主动拿来。全世界使用阿拉伯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看法。容易融入,一般有用的,也会拿来。各国吸收外来词汇,就是例子。不易融入,但特别有用的,被迫接受。全世界都看重英语,属于这种情况。并非英语胜过任何语言,大家格外喜欢,而是为势所迫。法国人曾对世界风行英语冷眼旁观,可是后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寸步难行,不得不重视英语。不易融入,而只是一般有用的,难以接受。中国象棋即是此类。这说的还只是关系正常的国家之间,不包括敌国。我们没有敌国?想想层出不穷的反华活动和屡见不鲜的排华事件。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不会因对中国存在敌意而抵触中国文化呢?
目前,用作棋的符号而该棋能够融入世界的文字,只有英文。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要想融入世界,只有等到中国国力强大,中文像现在的英文一样成为世界主流文字,才有可能。那时,就像如今学习英语一样,人们都以学习中文为乐,见到汉字就想记住,见到汉语句子就想读懂,那当然就容易接受以汉字为符号的中国象棋了;中国象棋在世界上普及就像如今在中国普及一样容易。并且,由于别国的中国象棋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平,可以直接阅读高深的中文棋谱,就具备了成为高手的条件。或曰:未必。如今越南中国象棋那么普及,并取得世锦赛前三名。由于中国是越南邻国中唯一大国,且比越南先进发达,由于地缘关系,历史渊源,商贸往来……越南必然热情对待中国文化,中文在越南人生活中的地位,不下于英文。因此,越南的例子不仅不能动摇,反而更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
等到中国国力强大,那是遥遥无期的,是个未知数。除此之外的路就是,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即图像化。
在中国象棋如何推广才有效的问题上,众说纷纭。
有的说,搞事,舆论先行,吸引眼球。霍英东曾为中国象棋的推广设立了一个奖项:如果非华裔棋手在有胡荣华参加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励。这总算“搞事”吧,“舆论”哗然。但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拿到该奖,“吸引”的只是华人的“眼球”。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易融入世界,没有土壤,生长不出栋梁之才,奖金再高也只是虚设。
有的说,利用“头羊”效应。“头羊”效应当然不可小觑。国际象棋遇上欧美等“头羊”,中国围棋遇到日韩等“头羊”,地位就高起来。问题是“头羊”只钟情于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文字式中国象棋难以融入世界,没有“头羊”青睐,何来效应?
有的说,吸引国际象棋棋手。因有很多相似之处,国际象棋下得好的人,中国象棋一学就会。问题是,天赋突出者,其在国际象棋方面有所成就,岂肯轻易放弃国际象棋而下中国象棋?资质平平,甚至在国际象棋领域碰壁者,改下中国象棋怎会冒尖?靠挖国际象棋人才不是上策,中国象棋应开辟自己的天地,这首先就要使中国象棋易于融入世界。
有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提出为中国培养强大的对手,并为此到中国象棋比较普及且水平相当高的越南去当教练。越南中国象棋再普及,水平再高,也难比中国。中国很多省份至今没有出过全国冠军,只相当于中国一二个省的越南要出世界冠军不容易,除非越南人对中国象棋像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中国围棋一样痴迷。即使如此,仅一个越南也不够。只有促使中国象棋融入世界,像日本和韩国看重中国围棋一样看重中国象棋者比比皆是,中国以外出中国象棋冠军才不难。
只有在中国象棋改为图像式之后,上述种种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否融入,至关重要。只有融入,才能普及,只有普及,才能多出高手,而要融入就得改文字式为图像式。改文字式为图像式,就收到了把棋子上的汉字改为世界语,从而剔去国家色彩,消弥感情隔膜的效果,不仅如此,还直观形象,便于认识。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在别国就不是客居,而是出嫁,永远属于当地,并且繁衍后代。果然如此,中国象棋因其入门不难,将比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更易融入世界,就可能像诞生之初在中国传播那样在世界上传播开去,就如种子,丢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熟了,又会撒播更多种子……
有了正确的思路,还要有合理甚至巧妙的设计。根据中国象棋的特点,改为图像式必须考虑的,除了直观形象,还应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这就要求以线条构图,设计一套简洁得接近汉字的图像,即简笔画,作为符号。怎样区分人物类三种棋子的图像和动物类二种棋子的图像?本外观设计采取正面和侧面的形象差异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形象差异区分。将(帅)为正面,静态,两腿劈开,双手叉腰,像是在观战,又似在运筹。士(仕)为侧面,静态,只能看见一腿一手,手向前伸,俨然拦挡擅闯的人。兵(卒)为侧面,动态,四肢毕现,像是操练,又似攻击。象(相)为侧面,静态,只能看到两腿。马为侧面,动态,四腿皆见。此方与彼方同种棋子图像的区别将(帅)、士(仕)和象(相)因为不过河,不相会,只以颜色区别。其余棋子因为过河,互相混战,图像除了以颜色区别,还以形象差异区别。兵和卒上身相同,而双腿不同,前者为站桩式搏斗状,后者为奔跑式搏斗状。马身段相同,但红马四脚着地,绿马一条前腿提起。车之车厢和车轮一般大小,但或车厢简化,或车轮简化。炮之炮管相同,但炮架各异。有了这些区别,在光线暗淡时容易分辨,尤其是,色盲的人可以下,把棋盘做成线条凹下去,盲人也可以下。无论做什么,应尽可能考虑弱势群体。这套图像不仅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的主要优点简洁,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而且具有文字式中国象棋没有的优点能够变化出各种与实物形似或者神似的图像,尤其是,淡化国家色彩,消除感情隔膜,别国在感情上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消除认识障碍,便于别国传播。
有人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采用与实物形似的图像。与实物形似的图像易得只要从有插图的古籍中或者名家画册里请来项羽或诸葛亮为“将”,请来秦琼或尉迟恭为“士”,从徐悲鸿的八骏图内牵来任意一骏作“马”……如此图像的棋子在图像式中国象棋地位确立之后可制,但不能成主流,因为其给制造棋子增加困难,并且不能记录棋谱。图像繁复,需要一个一个雕刻,甚至多用手工,就麻烦了。设计应考虑产品可成批生产——图案能以模具冲压而成。高手对奕,棋谱都要记录下来。到了书上,棋子就像辣椒子一般大,图案繁复,就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不能记录棋谱,还得借用汉字记录棋谱,那就只是文字式中国象棋的附庸。自成体系,包括能够记录棋谱,才会是有生命力的图像式中国象棋。可见,图像必须简洁得接近于汉字。如果认为这套棋子图像俗气,可只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另外设计一套高雅的棋子,可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就像国际象棋一样。不过,我认为只走一步即可,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多一套棋子就多了一些麻烦,拖泥带水,不够干净利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棋子图像受记录棋谱和制造棋子制约,不能以绘画作品或者雕刻作品的标准衡量。何况,中国象棋的魅力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文字式中国象棋不是也能吸引人吗?
对这种设计持怀疑态度者也有人认为应向国际象棋看齐。我早就说过,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同源。后在北京一个体育书店看到徐家亮先生的著述,果然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象棋同中国象棋一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属于原创的中国象棋留下了因简就陋的痕迹,而属于移植的国际象棋却打上了刻意改造的烙印。当时欧洲有一个人(也许是一群人)喜欢上了中国象棋,就想拿来。但他不愿照搬,想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欧洲的象棋。他改“将”为“王”,改“士”为“后 ……这容易。他想翻译,但无论用欧洲哪种文字都不便在棋子上表示,且不能各国通用。他只得考虑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但他又遇到了重重困难:怎样区分几种人物类棋子将(王)、士(后)和兵……怎样便于记录棋谱,易于制造棋子?于是,借王冠代王,借后冠代后……之后觉得不够气派,便又创造一套立体棋子。立体棋子不用记录棋谱,但仍然要考虑易于制造棋子,除“马”之外都设计成对称图形,这样适于车床制造。这套立体棋子比较大气、高贵。但这样一来,用两套棋子,且有的棋子与实物相去甚远,不够直观形象,如同一种字母,增加了认识的负担。可见,国际象棋的棋子设计也受制于便于记录棋谱和易于制造棋子,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产物,并非艺术性了不起的雕刻品。国际象棋的棋子因国际象棋内部优秀而辉煌,就像伟人的名字,因伟人伟大而响亮一样。列宁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育,歌德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都只是说国际象棋的内涵功用。由于受到棋枰限制,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这就决定了图像式中国象棋不能模仿国际象棋。即使国际象棋的图案设计上乘,而又不受棋枰限制,也不应该模仿。为什么要跟别人雷同,而不设计出自己的特色呢?各有千秋不更好吗?我的设计解决了当初欧洲移植者没有解决的问题——不用借代手法,区分几种不同人物类棋子图像,而又是形象的整体,并且因为图像简洁,更有利于记录棋谱,制造棋子。国际象棋的图案不能用于中国象棋记录棋谱,我设计的图像却可以用于国际象棋记录棋谱。孰优孰劣,难道还不泾渭分明吗?
曾听人说,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怎能说改就改了?
皇太极为使满人能被汉人接受,不惜改国号金为清。这在满人入主中原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中不失为重要的一项。出生于德国的叶卡捷琳娜嫁给了俄国的彼得。她刚到俄国时才十四岁,就认识到,要想在俄国站稳脚,并且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成为俄国人。为此,她刻意改变自己的德国贵族作风,努力学习俄语,常常半夜三更光着身子阅读或者背诵俄文。她终于俄罗斯化,被俄国人接受认同,不仅站稳了脚,还当上了俄国女皇。思路决定出路。中国象棋要想被各国接受认同而融入各国,成为世界象棋,就不要墨守文字式,而改用可世界通用的符号——图像,从而世界化,国际化。
图像和文字本身无优劣之分,图像式跟文字式一样可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象棋不采用图像式而采用文字式没有必然性,只是因为图难作而字易写。中国象棋诞生及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图像式或图文式,只是后来图省事才以文字式为主流。既然中国象棋本来可以制成图像式的,那么后来就可以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没改?并非我们祖先墨守成规,他们是做到了时变棋变。欧洲把中国的“六搏”改造成国际象棋之后,一直没有变化,中国象棋却在投石器和火药运用之后增加了“炮”,从而得到丰富。没改是因为没必要。在闭塞的古代,图像式也好,文字式也好,无可无不可。到了今天,全球化程度已相当高,这就为中国象棋成为国际棋类游艺提供了契机。清朝闭关自守,民国战乱连连,中国象棋实行现代转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肩上。
是的,文字式中国象棋可以向外国展示十来个汉字。别人不喜欢中文,你展示十来个汉字有什么用?别人喜欢中文,又何须你展示十来个汉字?何况,中国象棋推广之后,那些喜欢上中国象棋的人会自愿学习中文,因为想看中文棋谱,这样才能收到传播汉字的良好效果。
就像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不认可其为欧洲文化,中国围棋不以汉字为符号而没有人不承认其为中国文化一样,中国象棋改文字式为图像式仍然是中国文化。中国象棋的精华在其内涵,而非外观,改变外观无损精华。文字改为图像,不仅含义还是一样,并且,中国人认读起来,语音也没有改变,只是方便世界各国按自己的语音认读。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说远的:中国人原来坐地上,后来学习胡人,才坐凳子或者椅子。说近的:中国人穿西装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保守得很可笑。小麦原产伊拉克。中国引进小麦之后,都不敢吃,怕有毒。后来北方人种了,吃了,没有问题。有人说,北方人吃了,没事。竟然还有人反驳:北方冷,南方热,北方人吃了没事,不等于南方人吃了也没事。……如今国中小麦已和水稻平起平坐。中国原来使用的数字是壹、弍、叁、肆……;一、二、三、四……后来引入现代数学,出现了阿拉伯数字1、2、3、4……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说三道四,甚至冷嘲热讽……如今阿拉伯数字已成为国人使用最多的数字。鸦片战争发生,英国人打来了。中国人看见英国兵打着绑腿,就说:那腿绑着转不了弯,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不就打死的吗?连林则徐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将打绑腿作为英国兵的弱点。怎么就不想一想,外国人会作茧自缚吗?怎么就不试一试呢?
文字式中国象棋成为历史不用遗憾。即使过了千百年,人们提起历史上中国象棋是文字式的,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就像如今人们提起清朝辫子,谁都能够想象出其原貌,且随时可以复制一样。何况还有棋谱书籍。
有人说:“甲骨文比现代汉字难认 。你的象棋是甲骨文,所以难认。”标准的三段论。但很容易看出,其为诡辩——小前提不对,即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甲骨文“象”和“马”等字是怎样的。更多的人说:“你的象棋是象形字,别人不认识。”我的象棋图像不是甲骨文,也就不是象形字。读过书的人也知道,甲骨文有六种造字法,即所谓“六书”,象形是其中之一。古籍中有,就是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古籍中没有的,怎能将其归属于象形字或者甲古文呢?象形字或者甲骨文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古人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现代人怎能造?说我为古人造字,太抬举了,愧不敢当。人们对于仓颉造字一直将信将疑,怎么就轻易相信我造字了呢?我承认,我的象棋图像“士”是受象形字“人”启发设计的。象形字“人”,就是一幅人的简笔画,且符合卫士的特点——长时间站立,我便将其改造得更像人以作“士”。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我的哪个象棋图像与哪个象形字类似。不过话说回来,象形字不只中国有,说不定我的某个象棋图像与某国某个象形字暗合,也未可知。即使如此,也没问题。象形字一般都是一种或者多种实物的图画。前人根据这些实物作成图画用作象形字,后人也能以这些实物为模特作画。例如,有一种象形字用一只碗表示食物,我们总不能因此而不使用碗的图画吧。我的象棋图像,准确的定位是简笔画。至于说以这种图像为符号的象棋难认甚至不认识,是荒谬的。国际象棋为图像式而没有人说其难认或者不认识,就是明证。国际象棋基本形式二种——一种为平面的,用于记录棋谱及平时下;一种为立体的,用于正式比赛。此外,还有“美术”的,例如带兵器的。五花八门,大家照样能下。怎么中国象棋多了一种图像的就难认甚至不认识了呢?《潇湘晨报》曾载:两个人在公园里玩,突然想下象棋,可是没带象棋。他们在地上画一个棋盘,折树枝为棋子,下得挺投入的。树枝能够区分,以图像为符号的棋子反而难认甚至不认识了?人从娘肚子里出来,一个字不认识,到成年,一般都认识几千个字。十来个符号,即使是文字,除非有智障,正常人用不多久就能学会,何况是图像!通过文字认识形象是间接的,而通过图像认识形象是直接的,所谓直观形象。先前一直下文字式的,后来改下图像式的,由于熟悉程度问题,会觉得文字式的比图像式的醒目,久下图像式的,就不会有这类感觉了。从小就下图像式的,什么问题也不存在。图像式中国象棋主要面向未来。
事实证明认识不成问题。2010年,我租住北京。我经常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在租住房附近跟别人下,一般人头次看见就能下。一个安徽人跟我下得多了,当有人说不认识,他就说“一样的”。我还多次拿图像式中国象棋到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公园里下。有个将近八十岁、拄着拐杖一瘸一瘸走路的老者,走上来就能下,并赢了我。一天,我在通州新华大街一个修鞋摊旁边摆出图像式中国象棋。正好修鞋师付的读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女在此玩耍,我便试她。我先指着“马”,她不假思索地说,“马”。我接着指向“象”,她很快就说,“大象”。我指着“将”、“士”、“兵”、“卒”,她都说,“人”。之后,她说另两个不认识。我说,这个是“车”,那个是“炮”,并告诉她,“人”分别为“将”、“士”、“兵”、“卒”。然后我说,你用心记住,5分钟之后考试。谁知1分钟不到她就能准确说出每个棋子的名称。多么诚实的小女孩!
还有强词夺理的人这样说:为什么不用认识的而要用不认识的?既然图像象棋认识不成问题,那就应说:同样可以认识,为什么不用能够世界通行的象棋而要用不能世界通行的象棋?
同样起源于公元前中国的“六搏”,移植的国际象棋已经流行于世界,原创的中国象棋却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应思变。
:聂后昌&( 06:40:43)&
很好!支持这种改进。
:旁观者&( 03:40:41)&
400){this.width=400}' src="/image/smile/2/6.gif">400){this.width=400}' src="/image/smile/2/65.gif">
:憔悴草&( 16:30:41)&
摆好阵就认识哒& 要不还真分不清 兵和士
:小乐&( 12:39:12)&
象形文字哦?
:&( 10:06:26)&
这个值得收藏!好东东
:&( 10:05:58)&
欣赏拜读老师精彩博文。问好老师。
请直点 请老师欣赏指正。谢谢、、、、、
400){this.width=400}' style="LINE-HEIGHT: 24 FONT-SIZE: 16px" src="http://img..cn/jpg//4ca00e703b.jpg">
:&( 15:11:31)&
有新意!问好!
:&( 17:29:02)&
欣赏田记的佳作。中国人在拼命学英语,现在中国汉语也列为世界六大语种之一了。要在国际上普及中国象棋,就更没必要费心思去改变汉字了!
请赏析指导(在此>>>>>>直点)。
:&( 20:45:31)&
很好!!!!
:&( 23:42:26)&
嘿嘿,这个象棋有些意思。
:&( 10:52:08)&
有新意,我不认识几个,很惭愧。
:&( 00:43:16)&
就是“符号”嘛,熟悉了就认识啦,呵呵
:&( 22:39:30)&
27 篇, 2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棋棋盘怎么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