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述

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这​是​一​篇​课​程​论​文​ ​作​者​精​心​整​理​总​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求一篇普通心理学的论文_百度知道
求一篇普通心理学的论文
我们要写一篇普通心理学的论文~~谁那有啊!
普通心理学论文论个性差异原理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同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差异主要是就是个性的差异,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心理学沿用了其含义,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态度、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之间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掌握个性差异原理,对科学选择职业着密切联系和重要的意义。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特别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及言语动作的速度等方面。   1、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学上叫气质类型,而每种有各自的特点: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表现为情感变化迅速,对人对事易发生情绪反应。但情绪不稳定,心境变换较快,随意反应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们举止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情感外露,但体验不深刻。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胆汁质。其特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体验强烈而持久,表现为情绪产生迅速、且带有爆发式特点。属于胆汁质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明显。日常生活中为积极热情,易于激动,情感深刻而稳定,性情直率,精力旺盛,坚韧不拔,持久不渝,言语明确,富于表情,处理问题迅速而坚决。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较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强。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不易激动。但当情绪一旦被引起,就变得稳固而深刻。他们行动稳定迟缓,说话慢且言语不多。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容易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但体验深刻,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具有刻板性、内倾性等特点。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少而微弱,多以心境的方式出现。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遇事缺乏果断和信心,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工作易疲劳,疲劳后也不易恢复。   2、气质类型与工作安排   气质无所谓好坏,也无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一种职业领域都可以找出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作出突出的贡献。   多血质的人适合外交工作、管理工作、驾驶员、服务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侦察员、干警等等。不适宜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保育员、话务员、会计、播音员、调节员等是他们适宜的工作 。胆汁质的人喜欢不断有新活动、新高潮出现,喜欢热闹。适合的工作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员、外事接待人员、监督员等。但对长期安坐、细心检查的工作很难胜任。 抑郁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 比如校对、打字、排版、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雕刻、剌绣工作者、保管员、机关秘书等等都是他们理想的工作。   3、气质差异应用原则   组织中不同岗位的活动性质是不同的,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气质的各种特性可以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有人对优秀纺织女工研究发现,属于粘液质的女工,她稳定的注意力能及时发现断头的故障,克服注意力不易于转移的缺陷;属于多血质的女工,注意力易于转移,这种灵活性弥补了注意力分散的缺陷。她们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同样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组织的中的每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工作起来也会咸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工作就比较困难,工作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二、性格差异与应用   有的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的人活泼、好动、善交际;有的人则悲观、孤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在情绪特征上,有稳定型的,也有激动型的,在适应工作方面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被动。个体之间的差异,除了相貌、体形不同外,性格特征上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   1、性格差异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珐唬粹舅诔矫达蝎惮莽型、情绪型、意志型等,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的标志,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束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否主动的约束自己,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出抉择,以及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把做出的决定贯彻到底。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独立性、纪律性、组织性、主动性、自制力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就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类型与工作安排   性格与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安排工作岗位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使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格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成六大类: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并与相应的六大类职业相对应:   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特征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即西方被称为“兰领”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电工、车工、建筑工人、驾驶员、汽车修理等。   调研型——这类人喜欢智力、抽象的、逻辑的定向任务,大都喜欢独立的工作,不愿受人督促,也不愿督促别人,不喜欢戒律严明的环境和重复性的活动。其职业范围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主要是指各科学研究人员。   艺术型——这类人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喜欢求异、希望通过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这类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使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造型等创造艺术作品。典型的职业如文学家、诗人、音乐工作者、演员、记者等。   社会型——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重友谊,愿意为别人服务,容易和人相处,但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相应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思想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型——这类人性格外向、自信、精力旺盛、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科研能力。相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等。   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喜欢整洁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创作能力。典型的职业是办公室工作,如办公室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等 三、能力差异与应用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1.能力的类型   人的能力有各种类型,通过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一般能力的五种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起着各自的特殊作用。特殊能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对一般能力而言的,指在从事某种特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又将特殊能力分为11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Q)、语言能力(V)、算术能力(N)、空间判断能力(S)、形态知觉能力(P)、职员能力(K)、眼-手协调能力(K)、手指灵活度(F)、手的灵巧度(M)、颜色分辨能力(C)、眼-手-足协调能力(K)。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关于偷逃税的文献综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7.1~8.1期间,当日购买维普网文档,第2篇起享受6折优惠。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关于偷逃税的文献综述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参考文献―心理学
1.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台北:台湾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
2. 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4. 吕建国主编:大学心理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6. 贺新宇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海南出版社,2005.
7. 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8.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台北:东华书局,1989.
9.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 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1. 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 杨雄里著: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13. 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 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6. 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7.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
19.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1. 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凯文?霍维尔,伊莉莎白?奥克利福特著,武跃国、武国城译,钱铭怡审校: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 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4.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
25.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6. 许政援等:儿童发展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7.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8.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1994.
29.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0.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2. 韩向前:国内外教师心理研究述要.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1期,1988.
33. 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34. 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5. 余嘉元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6.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7. 刘爱伦主编:思维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8. 杨治良等著: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39. 王垒等: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心理科学,1992年2期,1992.
40. 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1. 张庆林,Sternberg主编:创造性研究手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2.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3.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4.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6. 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7.
47.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8.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9. 吴增芥: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1983.
50. 孟昭兰著: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1. K. T. 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2. 王登峰主编:心理卫生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3.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3.
54. 孙本文:社会心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5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6.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7. 杨中芳总校订: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7.
58. 王士元主编:语言与人类交际.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59. 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0. 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1. 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62. 孙煜明主编:动机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3. 约翰?P?霍斯顿著,孟继群等译: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64. 黄希庭等: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报, 84.
65. 中国心理学会编: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6. [美]J.P.查普森,T.S.克拉威克著,林方译: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67. 李德顺著: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8. [捷]弗?布罗日克著:价值与评价.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积极心理学综述
积极心理学综述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从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心理学的基本结构。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综述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地区间、种族间冲突的频出给作为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最直接动力源自对二战以来病理式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二战以来心理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认为解决了心理问题就能使人获得快乐和幸福。积极心理学则认为,人本身固有的一些积极的因素会对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调节作用,单纯研究问题的心理学忽视了人自身积极的一面,因此必须调整这种问题式的研究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充盈和快乐、希望和乐观。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仅有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悠久的过去。”
著名心理学史家艾宾浩斯的这句话,或许最能说明心理学的肇始和发展。如约公元前510年,孔子就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都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前任APA主席Seligman及Csikzentmiha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1998年,他在APA大会上的发言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行动的号角。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在Selige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正式出版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参照。Seligman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得出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心理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同时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体现在: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
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
CSV标准(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tues:A handbookand
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1.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 L. 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 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确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 Bacon
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
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 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就象医学具有治疗人体病患的任务,同时也有指导人们进行健康的开发与保持训练一样,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同时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从而完善了心理学的基本结构。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更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仅仅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主要是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只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种族、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不足
  就像Martin Seligman在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演讲中所表达的观点,他对CNN记者采访关于心理学状态回答的
“好,不好,不够好” 评价一样,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man
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任务和研究的矛盾性
积极心理学一方面把治疗精神疾病仍作为一项任务,但着力点却放在积极性的开发方面,也是自相矛盾的。
4.研究方法有待发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如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5.幸福是什么
Daniel Kahneman
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充实积极心理学思想,完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扩大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二,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将为整心理学提供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并且研究和应用上将更好地进行互补。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不但纠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偏颇问题的片面性,而且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 E P,Csiksizent 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2000).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2000).The science of Happiness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55:34-43.
[3]崔丽娟,张高产(2005)。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8(2),402-405。
[4] Zhang Qian Zheng
Yong(2003).The Introduction and Appraisal of
American 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学探新,23(3),6-10。
(2007)。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年第5期  177-179页。
任俊,叶浩生(2006)。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7]&
华夏心理网(2001)。心理学大事年表。2001年10月20日,取自/enpsy/942078.shtml
[8] seligman
(2004)。
//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
伊藤 守(2003)。幸福的60个真相。日本, 中信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综述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