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16、“三个代表”这一思想加深了对下列哪些问题的认识( )
    D、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 )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是( )
    A、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E、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8、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2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 )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30、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 )
    A、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国内还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

2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 )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 )
    D、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5、根据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论述,以下哪个矛盾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
    D、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9、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当时“四个现代化”是指( )
    A、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其含义是(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得到解决

1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 )

17、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毛泽东讨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认为( )

4、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并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形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5、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6、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 )
    D、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8、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时机来制定规划。”这一论述( )
    C、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否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1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谓第二次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是( )

24、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B、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D、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28、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的主要依据是( )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个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是( )
    B、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0、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民意,,挽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吹响改革开放好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3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 )

3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原因在于( )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37、1987年召开党的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拓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党的十三大( )
    D、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有( )
    B、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6、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有( )
    A、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D、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
    B、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C、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D、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

18、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 )
    A、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D、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20、关于科学发展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C、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2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
    B、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4、坚持统筹兼顾,必须( )
    A、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B、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利益要求
    C、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25、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解正确的是( )
    B、“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C、“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D、“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29、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正确的表述是( )
    C、科学发展观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D、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转变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C、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D、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7、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内涵包括( )
    A、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C、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D、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22、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内容包括( )
    A、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C、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包括哪些方面( )
    A、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B、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固本开新,重塑钢铁长城
    C、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2、《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习近平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请问是以下哪三句诗文( )

2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有( )
    A、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D、保障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力

7、党的十八大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 )

10、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整个修改过程,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严格遵循宪法修改的法定程序。这体现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是( )
    C、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11、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1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力因素。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在现阶段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的是( )

15、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作为工作重点的是( )

16、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说法正确的有( )
    A、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C、可以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其具体含义是(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抓好舆论工作,以下表述不当的是( )
    C、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

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概括的( )
    A、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B、伟大爱国精神、伟大创新精神、伟大奉献精神、伟大斗争精神
    C、伟大爱国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新精神
    D、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斗争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奉献精神

1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做到( )
    C、加快构建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D、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5、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习总书记指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这种便捷高效的解决纠纷方式,被西方社会誉为“东方一枝花”,指的是( )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 “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四个全面”是指(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淮、更丰富的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到2020年实现( )

1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主要有( )

3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 )
    A、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
    D、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34、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 )

35、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 )

39、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我们应做到( )

4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3、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 )
    B、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C、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4、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通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 ),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5、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党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 )

7、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22、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 )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3、关于民主集中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B、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之一
    D、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2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 )

2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成果。其主要有( )
    B、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C、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

2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因为( )
    B、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C、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党的自身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40、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 ),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15、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3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通过改造( )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42、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B、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确立为三大基本目标

43、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众人皆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事件是( )。

51、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
    D、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

5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5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 )的问题。
    D、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60、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保障;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D、社会公平、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社会公平、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77、我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并做出战略安排。关于这个战略目标和安排,准确的表述是( )。
    C、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9、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把( )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

81、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三者发展协调性应明显增强,继续加大(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

8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 )。
    A、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
    A、构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体系
    B、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体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 )。

110、为了夯实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我们要做的是( ),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和推进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

12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策核心的是( )。

122、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机制是( )。

125、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这四个意识是( )。

140、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其伟大意义体现在( )。

147、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促使毛泽东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进行思考。下列选项中,不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思想是( )。

149、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对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正确的态度是不能( )。

150、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C、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151、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原因在于( )。
    C、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58、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其历史方位已发生的变化是( )。
    A、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B、从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C、从受到外部封锁背景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背景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162、关于“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B、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C、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168、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C、它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70、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基本内容有( )。

171、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明确定位( )。
    B、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C、反映了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17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 )。
    A、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C、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D、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各方面发展水平总体较好

173、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我们做出如下判断( )。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C、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1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 )。
    A、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B、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D、我国已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75、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 )。
    A、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
    D、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176、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 )。
    A、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D、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7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必须在哪些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
    B、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7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我们必须( )。
    C、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79、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家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 )。
    A、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C、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18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因为它( )。
    D、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起点,必将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8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体现在( )等方面。
    A、中国开辟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提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

184、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是( )。
    A、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第二个阶段,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5、到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一主要目标的要求是( )。
    B、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

19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D、覆盖的各省市、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是同一水平的小康

198、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的正确方向上前进,必须坚持( )。
    C、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201、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 )各个方面体现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

202、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 )。

221、党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为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目标,就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包括( )。

226、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农民阶级。

227、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所以它不是马克思主义。

228、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我们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29、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30、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农民阶级。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32、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233、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主张“城市中心论”。

234、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发展生产力与破坏生产力的斗争。

235、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23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23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38、新中国建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实行依附于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239、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建立。

24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241、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242、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4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44、党的十四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45、我国的对外开放仅仅是对发达国家的开放。

246、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47、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248、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24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250、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25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25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53、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体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254、习近平曾引用三句诗生动诠释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代表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中代表明天的诗句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5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256、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我国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257、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国家关系,“新”强调“多边合作”。

25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概括的“四个全面”。

25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

26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261、法律的规范作用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6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等同的,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

263、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64、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265、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性质军队的最大区别。

266、火箭军是我国战略震慑的核心力量。

267、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68、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力量基础。

269、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央军委负责制。

270、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

271、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是最基本的民生。

272、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1篇:资本论读书心得2000字

资本论读书心得2000字篇1

记得以前看到某个西方*著作家的话,说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2000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减去10000元)。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费用,即: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如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了一天,获得5000元的*,那么,这5000元就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的*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对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换规律,会演变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力的使用形成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便可以与资本进行交换。(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在奴隶劳动之中,物质生产过程的所有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一样。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正如资本把它的剥削权力神化为永恒一样。在基督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质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父亲把*权力传给儿子,是不合法的,那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又为什么是合法的呢?罗素说,我看不到*权力和经济权力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也终有一天会消失。

除了*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曾经搞的*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古人愚昧、*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今人笑古人不知*领域的*,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某些借此贬低*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属于社会文化批判,与马克思的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马克思是不可不读的。理解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就更易理解了

资本论读书心得2000字篇2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孝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

资本论读书心得2000字篇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第二卷为,第三卷为。

第一卷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

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为建立更加*、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三、核心和关键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的一条主线。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优越*。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的本质是尊重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典型例子就是三要素论。企业使用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制造产品,并按计算出来的对总产品所增加的贡献(即边际产品)向每一要素付酬。如果一切进行正常,所付出的酬金总数则刚好等于企业实际获得的净收入。在这种过程中,资本获得利润,劳动获得*,土地获得地租,这些收益都是它们提供的服务报酬。这种理论的明显问题是,将物的贡献和人的贡献等同起来,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但是,从剩余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劳动者的收入可以

被看作是劳动力的价格和工作时间的函数,其所得收入可以说是来自其所付出劳动的贡献。

但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在分配中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收入,并不是由于他们在生产中付出了劳动(如果将他们的经营等劳动收入归入*的话),而是由于他们握有资本、土地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因此,在判断三要素在分配中的收入是否合理时,仅研究这些物对财富的贡献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人们对这些物的占有和利用是否合理。而在这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研究。事实上,由于人们在出生前无法选择家庭,个人天赋存在差异,市场外部*的存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市场有多方面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物的占有和利用也会存在很多不合理。如果有这种不合理存在,物的贡献和人的贡献是不能等同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不考虑实际劳动贡献,完全按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分配产出的成果,从而不可能使对生产力发展贡献最大的人得到最多的激励,必然使社会出现过多的食利者阶层,进而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

要素分配。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二)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实践规律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主义社会及实行社*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应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三)剩余价值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等领域

马克思在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

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现代,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须看到有些职工在取得劳动收入即*的同时,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购买股票的股息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是他们的非劳动收入,但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式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的各项扣除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点来掩盖分配*质上的根本区别。

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三产业方面的理论存在了一些滞后*,但是剩余价值理论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应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仔细研读使人获益匪,感触良多。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及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也为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虽然论断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而*主义必将胜利的终极结论,但在当今世界中,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制度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必将为更科学、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为*主义制度所取代。

第2篇:《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早就听说过社会上一些对于丹著作的评论,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她的作品。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于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事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她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众人面前和现代人对话。读完她的心得,我心目中的孔子不再是有威严的、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平易近人、传递朴素生活态度的老人;《论语》不再是长在高山上可仰望而不可触及的“劲松”,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下面说说我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感触。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困扰着我,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从而点出“心里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说,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对生活的感受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心里满是不公、嫉妒,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如此怎能开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里有阳光,你才能看到一个灿烂的世界。在教学中,“心里有,眼中就有”同样适用。如果我们教师心里装的是学生的优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将都是学生的长处,这样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如果我们心里全是对学生的挑剔,那么,我们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这种心态教学,只会导致恶*循环。对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这样说你不听,我就换一种方式;这件事情没有做好,我换一个角度考虑。比如和学生闹矛盾,我就会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态度太硬了,太恨铁不成钢了。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2、勤学善悟,提升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竞争充斥着整个世界,大及国与国之间,小及个人与个人之间。我们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我都是名校,为什么你们却如此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你我都是教师,为什么你却如此受学生的欢迎。”这让我想到了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另外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用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万剐才成佛!是啊!“四*”和“千*万剐”的差别何其大?付出和回报总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和别人相比,心生不服气,那只能说明你忽视了别人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忽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攀比、无休止地抱怨,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不足和遗憾。我们不能在“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同时“错过星星”!

3、让自己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于丹教授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中的理*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人呢?

这是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些启迪,愿与所有人共同分享。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第3篇:1500字的读书心得论文

1500字的读书心得论文篇1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刻曾让我思索。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首先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1500字的读书心得论文篇2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李镇西的两本书,收获很大。

读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迸发希望之火。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智力、体力还是在做事的能力上,自信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积极*,其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就会觉得生活暗淡无光。

二、赏识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用脆弱的自尊来保护自己。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后进生。著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

三、教师要付出爱心,感化学生受伤心灵。

对于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思想落后的学生教师没有歧视他们,而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时刻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消除失落感,使他们充满信心、满怀*,奋发向上,而不是讽刺挖苦,使其萎靡不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冻的心灵,会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读书让我们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让我们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读书让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1500字的读书心得论文篇3

寒假中,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化与教师*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教师读书笔记。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教师*化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内涵,提高*水平,从而达到*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20世纪xxxx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化?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xxxx年代以来,教师的*发展成为了教师*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和条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