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旅游福利没落下毕业生们吧?

核心提示:在中国大部分省市区,省会一般都是省里发展最好的城市,但是省会发展排第二的省份并不少见。辽宁经济最强市不是沈阳而是大连;河北经济最强市不是石家庄而是唐山;江苏经济最强市不是南京而是苏州;福建经济最强市不是福州而是泉州;广东经济最强市不是广州而是深圳;

中国各省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省会,自治区的被称为首府。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并不称作省会。古代或称省治、治所、清代称为省城,为省行政中心(政府驻地)。

“首府”在中国是专指民族自治区的首脑机关所在地,首府不分自治地区的大小级别,我国自治区和自治州的行政中心都称作首府。比如五大自治区中的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等。,比如: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中国的省会或者首府为的政府驻地——一般是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一般为所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毕竟是一个省的象征和标志。

虽然目前的省会城市都是全省的政治中心这一点依然没错,但除了政治之外,有些省会城市在本省的范围内却是相当的尴尬,有些省级城市尴尬的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及影响力等方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和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有些省会城市是越来越尴尬。有部分省会被省内其他城市超过,成为老二,有的甚至是被省内数个城市压着一头。

省会发展排第二的省份并不少见:

辽宁经济最强市不是沈阳而是大连;

河北经济最强市不是石家庄而是唐山;

江苏经济最强市不是南京而是苏州;

福建经济最强市不是福州而是泉州;

广东经济最强市不是广州而是深圳。

从这些省会排第二的省份来看,清一色的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其原因是东部经济发展早,经济需要多点开花,因此并没有像中西部那样孤注一掷的发展省会。

山东省会济南,大家却误认为是青岛是省会

提到经济全国排名第三位山东,首先想起来的除了挖掘机恐怕就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省会济南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青岛超过,青岛的名气越来越大在经济上也在慢慢甩开济南。青岛既是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面是现代都市的摩登气息,一面是万国建筑的兼收并蓄,热情奔放,却又不失温婉清丽,存在感强得连济南都自叹弗如。

青岛自从清末设市以来就是直辖市,在并入山东之前是内地第四经济强市。1949年的一线城市不是现在的北上广深,而是上海+青岛+天津的“上青天”组合,外加民国首都南京。

建政后,青岛并入山东,由于青岛经济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因此在支援大小三线的时代被成了资源输出型城市,青岛有很多企业被拆分到其他城市,有很多人才被调动到其他城市工作,青岛在短短的20年间里从一线城市变成了弱二线城市,经济竞争力骤降,GDP规模曾经还不及淄博。不过青岛毕竟底蕴尚在,又有天然良港优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贸易给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而后由于青岛进步迅速,重新奠定了山东经济龙头的地位,晋升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至此,山东将济南作为行政中心,青岛作为经济中心,以双核模式发展。

青岛是我国最早定位国际化都市发展路线的城市之一,对于市容市貌以及时尚发展的重视程度比内陆城市高是很正常的,加之青岛是依山傍海而建的城市,又有红瓦绿树和大规模欧式建筑群的特点,颜值确实很高,也比济南更像个大城市的样子。青岛是一个全门类城市,工业、农业、旅游业、金融业都比较发达。虽然处于陆路末端,但却是我国八大国际机场之一,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东北亚六大国际航空枢纽城市之一,东北亚金融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被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最美三十大海湾之一。2018年在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内地第五,仅次于北上广,外资银行数量全国第五,国际声誉分值内地第一。2019年被全球最大时尚旅行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度假圣地之一。2020年一季度单市港口标箱吞吐量全球第一。所以青岛的发展确实比济南更好,也更加宜居。之所以有人说青岛比济南发展更好,因为这是事实。

在山东,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方面和风景名胜等方面,青岛都要强于济南,而且青岛在中国那是全国知名大港,知道山东的必然知道青岛,而且济南在经济方面不但弱于青岛,而且在山东要弱于其他许多城市,目前济南的经济在山东仅排名第五位,尤其山东的百强市数量自2003年起连续16年排名各省之首,济南的省会GDP占比也是各省当中最低的,典型的“强省弱省会。而文化方面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故乡曲阜,特别是山东有一座中国闻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在泰安),所以,到山东旅游的人似乎是必到青岛、曲阜和泰山(泰安),甚至是烟台、威海等,但不一定去济南。除了泉之外,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济南还有什么名片。济南被定义为二线城市,与省内烟台为同一线。但是目前烟台不仅经济超过了济南,更是放话要成为山东省第二个破万亿的城市,这个历史悠久的省会恐怕会更加没落。

济南是最近才没落的吗?错!央视春晚曾讽刺不知济南是省会

这是90年代的央视春晚其中的一个节目,由蔡明和郭达主演。其中有一桥段让人印象深刻:

小品基本剧情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

享誉全国的超级歌星海伦小姐到济南接受媒体采访。

海:我感觉非常的辛苦!

记:初次来,对我们这个城市印象如何啊?

海:这个城市真是太美了!

海:嗯,本来呢,我们说好的要去山东的省会演出,可是这边的歌迷非常的热情,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只好就到济南来了哦!

此桥段其实也是暗讽了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存在感不高的事实。

为什么没有用沈阳大连、杭州宁波或者广州深圳作为该桥段的设计城市呢?

这明显与当时的事实不符。改革开放后,青岛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不再向山东上缴99.9%的税收收入,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知名度和美誉度瞬间提升。

所以选用青岛济南作为此桥段的台词,用意就很明显了。

时至今日,仍有大部分南方人不知山东省会是济南。对青岛的认知依然停留在 “青岛是山东的?”或“山东省会是青岛吧”这两个层面。

河北省会石家庄,给人的感到便是屯子集镇

河北在中国或许就是最尴尬的东部沿海省份,虽然属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河北与东部沿海其它省份相比,差距似乎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虽然临近首都北京和天津,但河北似乎就是一个广大的农村,虽然沿海,但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没有港口。而作为省会石家庄,不但知道的人不多,而且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乡村集镇,其经济比唐山要差几个档次,知名度要比秦皇岛差几个档次,历史渊源同样不敢与邯郸、邢台相比,作为省会石家庄的尴尬,那似乎不是一二两个方面能够说清楚的。

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的保定,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保定是河北省省会。也不奇怪很多冠名河北的高校都在保定。

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包头才是经济中心、交通枢纽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上都被自治区的其他城市压着一头。人均GDP最高的鄂尔多斯,论体量则拼不过老牌工业城市包头,这两座城市的经济都超过了呼和浩特不少,令呼和浩特的脸上也有些许挂不住了。

或许是看了电视里的天气日报才知道,在我们的印象中,草原、煤炭或许才是内蒙古最大的两张名片,而我们对于内蒙古城市知道得也并不多,但相比之下,包头、鄂尔多斯这两个城市的知名度似乎要高于呼和浩特,尤其是包头,对地理感兴趣的人,似乎知道包头远比知道呼和浩特的人更多,它是中国的铁路交通枢纽,是中国的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一直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而近来来,经济一度超越香港的鄂尔多斯曾经是引领内蒙古,现在成为中国著名的鬼城之一。而首府呼和浩特相比之下似乎尴尬也比较多。

江苏省会南京,经济却被苏州超越

南京这座副省级的城市,古称建业、建邺与建康,拥有“六朝古都”的美誉。众多的985、211高校使南京成为科教中心。宋·范成大《吴郡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耳熟能详。“苏州一直一来都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城市,而且它在经济以及知名度各个方面都会领先省会南京那么一点点,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人都会将苏州误认为是江苏的省会城市。苏州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带一种与生俱来的迷人气质,一如江南女子,温婉清丽,似水如烟,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各方面跟南京相比,都不遑多让。南京在江苏日趋不迭姑苏。除了苏州以外,南京在省内还有另一个对手无锡。无锡的GDP与南京非常接近,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其超越。作为一个省会城市,面对两个对手,南京跟济南可谓是难兄难弟。

在上,南京确实是很有影响的城市,六朝古都,美丽的秦淮河穿城而过,而且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十万顿海轮可以常年直达南京,现在,作为江苏的省会,而且江苏是目前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省,仅次于广东,并且有赶超广东的迹象。然而,近年来,南京似乎也挺尴尬的,不但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日益拉开距离,在长江三角洲的影响日益没落。虽然多年就有进入的梦想,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目前不但没有进入中国经济万亿俱乐部大家庭,也没有进入序列,而作为江苏的地级城市苏州竟然早就悄然步入经济万亿俱乐部大家庭,不但经济总量排名进入前七,而且平均经济总量似乎更高,无论哪方面和南京相比,南京似乎都要低个档次,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似乎在逐渐下降,其尴尬程度确实令人唏嘘。

河南省会郑州,古都洛阳开封名声在外

,帝王之都,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可谓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王都,知名度极高,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洛阳市省会。

龙门石窟、白马寺、重渡沟、龙潭大峡谷、洛阳博物馆等都是洛阳知名的旅游景点。

福建省会福州,大家却第一时间想到厦门

说起福建,除了他们的“普通法”外,印象最深的,肯定会是厦门,鼓浪屿。厦门又称“鹭岛”,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及旅游城市。

这个城市在省内的东南段,也是我们国家东南沿海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更是小伙伴们非常喜欢的旅游城市,这一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一个非常具有文艺范的城市。而且在1980年的时候,这里成了经济特区,而到了1994年2月的时候,这里更是被批准成为了副省级城市,这样一来,他就比省会福州的行政级别还高了。

厦门的厦门大学是国家““和“”重点大学。当然来到厦门不可错过鼓浪屿。

福建的省会是福州。福建经济第一的城市也不是厦门,而是泉州。泉州港在元代时期就是东南地区的重要港口,GDP已经连续十几年排全省第一。

福州在福建影响力不及厦门经济不及泉州,福建在中国东部沿海省份的地位本来就尴尬,虽然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但福建的经济在中国东部似乎是最没有地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省会福州,知道的人似乎很少,绝大部分的人知道福建有个厦门,是中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而且在副省级城市,而省会福州却是地级城市,而且是中国唯一省会的行政地位低于非省会城市的省会城市。

但是,厦门虽然在中国影响大,但经济却似乎尴尬,在所有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经济排名最后,而且,在福建,还有一个城市似乎也比福州要强,那就是泉州,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港口,也是福建经济最强大的城市,还是福建未来发展最有希望的城市。所以,作为省会福州,在影响力方面不及厦门,在经济方面不及泉州,在未来发展方面也不及泉州,在历史渊源方面同样不及泉州,知道福建的人,有可能知道厦门,也有可能知道泉州,但不一定知道福州,甚至有人认为厦门才是福建的省会,著名的厦门大学就在厦门,作为省会福州来说。其尴尬程度似乎比山东济南不相上下。

海南省会海口,知名度不及三亚和三沙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是,作为其省会海口,知道的人似乎并不多,而三亚似乎是无人不知,去海南旅游的人似乎是首选三亚。三亚是我国最南端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中国最好的无敌海景,沙滩和椰树是情侣心中最浪漫的度假地,有“东方夏威夷”之誉,常被误以为是海南省省会。然而2018年三亚GDP总量596亿,人口也只有61.4647万,相对于省会城市海口真的是天壤之别,2018年海口GDP总量以1510.51亿元的绝对数居首位。但无奈三亚的知名度太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常常会误认为三亚就是海南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由于博鳌论坛的每年召开,其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而博鳌在海南琼海,所以,琼海在海南的知名度似乎还高于省会海口。而随着我们对南海的关注,三沙市的成立,三沙市的影响似乎也远远高于省会海口,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省会,也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海口,那尴尬程度确实不是滋味,未来的海口是否会改变现状,随着三沙旅游资源的开发,海口被遗忘的尴尬似乎并没有减轻。

吉林省省会长春,同名的吉林市之前确实是省会

吉林市为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是吉林省面积第二大城市,也是人口第二大城市,东北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和化工基地之一。吉林省吉林市虽然读起来很顺口,但却不是吉林省省会;

到了清朝末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开始到东北地区讨生活,这就是闯关东。西方列强当时都在窥视东北地区,为了拱卫东北地区,清朝将东北地区划分了三个省份。首先吉林省的名字因为吉林市而来,在清朝设立吉林将军,吉林省的中心一直是吉林市。 清末东北设省,省会也仍旧是吉林。吉林省的名称,就是因为吉林市而来。长春虽然1800年就建厅了,但吉林市一直是整个吉林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现在吉林省的省会是长春,而不是吉林市呢?省会迁至长春是是1954年的事儿。有这么两个原因:其一伪满时期伪都是设在长春的,客观的说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长春的发展。建政后,以一汽为首的一些重工也落户长春,一汽直到现在在长春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工业产值几乎占去长春的半壁江山。长春的整体发展是要优于吉林的。第二,长春地理位置较之吉林更适合做省会。吉林位置偏东,而长春几乎处在吉林省的正中心。从交通的角度讲,长春也称得上是吉林省枢纽中的枢纽了,看看地图就清楚,出关以后,锦州——沈阳——铁岭——四平——长春——扶余——双城——哈尔滨一线,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几乎贯通了东三省全境。另外,从清末、伪满、民国到建政成立初期,东北的行政区划变化非常之混乱和频繁(4个在东北)。1954年,中央重新进行了调整,撤消了长春市的“中央直辖市”的地位,改长春市为“省辖市”,由吉林省管理。当年, 吉林省也将省会由吉林市迁到了长春市。同时还从吉林市和东北其他城市迁来了一大批省级单位,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空军二航校、空军七航校……

辽宁省会沈阳,大连才是经济第一

辽宁的省会沈阳,曾经是最开始的首都,在近几百年中国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民国时期那是中国的,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百万人口城市之一。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一座最不像东北的东北城市——大连。一座被上帝偏爱的城市,拥有“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百大宜居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各方面都完胜沈阳。

没错,大连才是辽宁省的经济第一。2018年大连GDP总量达到了7668.5亿元,而沈阳GDP总量只有6292.4亿元。随着传统工业的落伍,大连新兴工业的优势十分明显。现在的沈阳,确实令人尴尬,且不说本身的经济实力在下降,而且正在被本省的大连超越,去辽宁,首选之地应该是大连而非沈阳,随着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大连在中国的地位日益显著,从中国重要大港到东北的经济中心到足球,更不用说在辽宁了,而且,辽宁的丹东影响也正在崛起,相比之下,作为省会沈阳就日益沉沦,显得有点尴尬。

广东省会广州,但深圳的影响力正在超越广州

广州是中国的,而历史渊源在广东似乎没有哪个城市可以相比,上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而且在中国的影响也是很大,其经济目前依然是广大老大,而且广东也是中国目前经济总量最大的省,同样也是人口最多的省。然而,作为现在的一线超大城市之一,现在也遭遇尴尬,那就是在不到40年前还依然是渔村的深圳正在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知名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在广东甚至是中国的影响正在日益赶超至少是比肩省会广州,而且深圳也是比肩广州的超大城市,广州受到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深圳速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张名片,随着深圳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超越广州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同样会超越香港。未来的广州在深圳的重压之下将何去何从,确实令人尴尬。

广西首府南宁,但桂林山水甲天下谁都知道

说起广西,或许还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广西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因为广西与邻居广东相比,那相差不是一个两个档次,简直就是欧美与非洲之间的差距,而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恐怕许多人并不知道,知道的人也有可能与青海省的省会西宁打混,这也是地理考试中最容易出的选择题之一。

说起广西,我们最先知道的或许就是桂林,或者是北海,或者是柳州(柳州五菱),“”就是桂林的名片,是去广西桂林应该是首选地,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完全是广西的代名词。著名景点漓江、象鼻山、东西巷、靖江王城、芦笛景区、七星景区、会仙湿地等。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桂林(壮文:Gveilinz),简称“桂”,最重要的是,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所以经常被人误以为桂林是广西首府。

北海作为新兴的港口和旅游城市,影响力正在蔓延,而柳州一直是广西的经济重镇和重工业城市,可南宁的名片在哪里,无论从经济、影响力、知名度等方面,我们似乎都找不到南宁的影子,虽然南宁正在着力打造东南亚的中心,但这个中心似乎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首府南宁的尴尬似乎还要延续很漫长的时间。

云南省会是昆明,丽江闻名在外

丽江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实在是太高了,而且这些年丽江各个方面的争议也比较多,可以说丽江的风头已经盖过昆明了,以至于很多人去云南的时候都会误认为丽江是云南的省会!

按照GDP来算 这些省的第一大城市不是省会

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第一大城市包头。

山东省会济南,第一大城市青岛。

辽宁省会沈阳,第一大城市大连。

福建省会福州,第一大城市泉州。

河北省会石家庄,第一大城市唐山。

江苏省会南京,第一大城市苏州。



12月3日,“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团终于回到家乡。 20天来,以我市为主组建的这支报告团走遍齐鲁大地,无不赢得泪水与掌声。 今天,是报告团心情最澎湃的一站,他们满怀激情向家乡人报告。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日,有270万人通过现场及电视、网络媒体聆听了报告。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在我市举行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通讯员 宗禾 记者 王黎明 报道

本报讯 12月3日上午,“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在我市举行。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崔海涛,省文明办副主任孙文利;市委书记江敦涛,市政协主席丛锡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尚龙江,市委副书记马晓磊,市各大班子领导同志出席。






报告会前,市委书记江敦涛,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市委副书记马晓磊以及有关市领导会见了报告团成员。报告会上,沂源县委副书记周婷,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村民赵圣贵,朱彦夫女儿、沂源县实验小学教师朱向欣,市派驻沂源县张家泉村第一书记刘发德,市委讲师团副教授于涛,分别作了题为《朱彦夫:新时代的人民楷模》、《俺们的贴心人》、《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老书记,我心中的榜样》、《英雄不老,精神永驻》的报告。






报告团成员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真挚的情感,讲述了朱彦夫同志的极限人生。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深深感染着台下观众,很多人眼含热泪听完报告,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大家表示,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朱彦夫同志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争一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汲取正能量,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做好各项工作。要把学习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对标楷模找差距,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追求,为推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贡献新的力量。





各大企业、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代表、企业干部代表、高校师生代表等12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还通过电视台、手机台、网络进行了直播。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

宣讲工作总结会在我市召开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通讯员 宗禾 张厚新 报道

本报讯 12月3日,“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宣讲工作总结会在我市召开。会议由省文明办副主任孙文利主持,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崔海涛作总结讲话,市委书记江敦涛出席会议并发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荣青,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庆波出席会议。 会议宣读了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关于表扬“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团的通报,对周婷等21名同志给予通报表扬。


崔海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巡回报告时间安排紧,报告团全体同志克服困难、连续作战、精益求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作好每一场报告,圆满完成了任务。本次巡回报告紧扣省委要求,政治站位高,效果显著,让朱彦夫的名字再次回响在齐鲁大地,让朱彦夫精神再次感染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下一步,要进一步提炼好、宣传好朱彦夫同志身上忠诚、执着、朴实的精神品格,继续讲好英雄故事,学好英雄精神,以朱彦夫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江敦涛在发言中首先向朱彦夫同志事迹全省巡回宣讲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指出,朱彦夫同志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是山东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淄博的崇高荣耀。朱彦夫同志身上体现出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完全应该成为淄博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全市上下要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朱彦夫同志故乡的强烈责任担当,把学习弘扬朱彦夫精神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崇尚楷模、学习楷模、争当楷模的新热潮,推动学习弘扬朱彦夫精神走深走实。要充分发挥朱彦夫同志故乡的优势,大力弘扬朱彦夫同志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争一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不移把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澎湃动力,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淄博力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的要求,严格落实朱彦夫同志的有关待遇,切实让老英雄安享改革发展成果。 会上,朱彦夫事迹报告团成员、沂源县委副书记周婷,报告团成员、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代表报告团分别作了发言;沂源县委书记王义朴作了表态发言。 据了解,朱彦夫事迹报告团,在20天时间里,高标准完成了在全省16市的巡回宣讲任务,2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现场接受教育,在全省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朱彦夫精神,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一朱彦夫:新时代的人民楷模中共沂源县委副书记 周婷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周婷,是沂源县委副书记。 沂源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今年10月22日,我受组织的委托,把“最美奋斗者”的奖杯和证书送到朱彦夫家中。86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过去没条件,他就用收音机收听新闻节目,这是他一辈子的习惯。临走时,朱彦夫从笔记本里搓出一张小纸条交给我,上面写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纸条拿在手里很轻,放在心里很重!这是他内心的独白,更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 朱彦夫常说: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就换纸重写。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用贴上胶布,忍着剧痛从头再写。他就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着。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已有70年党龄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执着如山的不懈追求,使他铁骨铮铮,立于天地之间!他是不忘初心的坚守者当“人民楷模”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挂在朱彦夫胸前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他激动的心情。他说: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了,我做的还不够。 “当干部,就是要把心掏给百姓,以心换心,群众才会信你、认你。”朱彦夫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 村民蔡淑英10岁时,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不省人事,家里人急的团团转。正好县里来车接朱彦夫作报告,他就揣上自己的抚恤金,先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小淑英脱险了。后来,嫁到外村的蔡淑英和丈夫专程来看他,含着泪对他说,“朱书记,没有您,俺这命早就没了……”说着就要下跪,朱彦夫急忙拉住她说,“谁家没个难处?我帮衬大伙一把不是应该的吗!”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村里的矛盾纠纷没有一个上交的,在村里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有一年,村里兄弟俩打架,闹得不可开交,老太太气得要喝农药。朱彦夫听说了,二话不说,绑上假肢,拄上双拐,摸黑就往那儿赶,路上被石头绊倒了,脸上磕出了血。剑拔弩张的兄弟俩,一看到朱彦夫,惊呆了!“朱书记,您咋来了?”朱彦夫盯着他们,一句话也不说,慢慢挪到炕沿上,卸下假肢,揉着发麻的膝盖。看着为村民们操碎了心的朱彦夫,兄弟俩自责地低下了头。一场看似复杂的家务纠纷迎刃而解。 这样的事朱彦夫不知做了多少。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 当干部就要公而忘私、清清白白。哪怕有一点私心,说话就没人听、没人信,腰杆就硬不起来。 张家泉村离县城90多里地,离村最近的卫生院也有20多里。县里早有安排:朱彦夫看病、住院,都可以优先派车。可他从没有要过车,每次都让家里人用自行车接送。可对一个没手没脚的人来说,坐自行车太危险了,摔下来是常有的事。妻子埋怨他,“就你这身体,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县里照顾你,你为啥不要车?”朱彦夫却说:“啥事都麻烦组织,我还算个党员吗?” 这,就是朱彦夫。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的更实;他没有脚,却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幸福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心系百姓,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他用坚定的理性信念,支撑起共产党人绝对忠诚,永葆本色的浩然正气!他是牢记使命的践行者走进张家泉村,望着漫山遍野的“沂源红”,抚摸着大口井上的一块块方砖,朱彦夫当年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朱彦夫说,“为群众做事,干不干,实不实,带头不带头,境界不一样,影响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朱彦夫就是张家泉村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原来的村支部班子涣散,两年内换了3任书记,也没能带领群众走出困境。朱彦夫上任后,张家泉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57年,朱彦夫当村支部书记的第一天,就拖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围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转了一圈。他对着大山发誓:穿军装的时候咱没当过孬种,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也不能输给贫穷!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过去老百姓吃水都要跑几里地的山路去挑,去晚了就只能舀点泥汤。朱彦夫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水,他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到家,老母亲看到他摔得浑身是伤,心疼得直掉泪。 水源找到了,朱彦夫就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寒风中站了一天,截肢处磨得钻心的疼,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却怎么也卸不开,原来流出的血水和假肢硬生生冻在了一起。大伙儿看到后,都落泪了。朱彦夫为了张家泉,为了父老乡亲受了多少罪啊!大家含着泪把他送回了家。可第二天一早,朱彦夫又准时出现在了工地上,看到他们的带头人回来了,大家伙的干劲更足了! 就这样,经过3年苦干,不知道爬了多少山路,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他硬是带领村民打出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张家泉村的吃水难!这水流到地里,地活了,流到老百姓的心里,心甜了。 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沂源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在沂源,他一心向党,全心为民,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对标先进,检视问题的一面镜子,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一把尺子,激励着57万老区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二俺们的贴心人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赵圣贵各位领导、同志们: 俺叫赵圣贵,今年72岁,跟老朱一块工作了十几年,对他再熟悉不过。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从“残疾人”变成了“领路人”老朱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刚回村时,他这个“肉轱辘”,大人小孩见了就躲,许多人不敢接近。可老朱不当回事,装上假肢,练走路,练吃饭,练刷牙,两条断腿磨得血乎乎的,摔跟头是常有的事,身上经常新疤接旧疤,旧疤接新疤,看着真是疼人。老朱硬是咬牙坚持,一个动作重复上千次,终于学会了走路、吃饭和生活自理,成了个“正常人”。 老朱看村里人没文化,平时算个账都不会,就想办个夜校,教教俺这些“睁眼瞎”。老朱跟母亲商量,打书架要用她的寿材板。在俺们农村,有“动了寿材板,对老人不吉利”的说法。老人坚决不答应,跟他说:“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老朱动了个心眼,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谁叫也不理。母亲心疼儿子,最终还是答应了。老朱趴在床上,给母亲磕了个响头。现在村里上了年纪,凡是识字的,都是当年在夜校里学的。 老朱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伙儿都认可他。1957年,全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书记。 这是个苦差事,好手好脚的都不好干,老朱能行吗?村里人有怀疑的,有反对的,还有说风凉话的。老朱说:“大家信任俺,俺就干,俺不信张家泉会一直穷下去!” 就这样,老朱上任了,带领乡亲们大干苦干,终于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以前,村里好些年娶不来一个媳妇,老朱干上书记后,有一年,俺村一下子有10个新媳妇进了门。 老朱干村书记,真是俺老少爷们的福气啊!他把“穷山沟”变成了“粮囤子”在老朱眼里,村民的事最大;在村民的心里,朱书记最亲。 老朱当上书记后,最想办的事就是让大家吃饱饭。可村里沟多地少,咋办?要是有法子整出点儿地就好了。 1964年秋,有一天,天还没亮,老朱就一个人出了家门,花了半天工夫,艰难地爬上了南山顶。看着村里那些山沟,他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盖土种田,下面淌水。这个想法,让老朱兴奋得连“溜”带“滑”下了山,不顾身上伤口的疼痛,回村就跟党员干部商量。大家听了,都蹲在地上不吭声。俺心里也没底,小声嘀咕:“这么大的工程,咱村就这么点劳力,能行吗?” 老朱把双拐一摔:“不干,这沟会一直荒下去。没饭吃,就得出去要饭。这沟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俺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怕啥?!” 话不多,掷地有声!大家心气顺了,多年憋屈的劲上来了,赶牛沟热闹了,到处响起了劳动的号子。 天天盯在工地上,老朱的两条残腿受不了,疼得他头上直冒冷汗,大家劝他回家休息,他不听。有一天,老朱一脚踩空,摔到沟里,脸上、身上直流血。俺离他最近,第一个跳下去,先把他托上来,背起来就想往村里走。老朱用两只残臂,一个劲地拍打俺的肩:“快把俺放下,别人都在干活,俺能回去吗?”放下老朱后,看着他摇摇晃晃、走不成路的样子,俺心里很难受:“老朱啊,对不住呀,你为俺们操多少心,受多少罪啊。” 一个冬春下来,老朱领着俺们,搬运十几万土石方,在荒了几辈子的赶牛沟,整出了40多亩良田,当年就增产上万斤。尝到了甜头,乡亲们干劲更足了,又把舍地沟和腊条沟,整成了良田。俺们村富了,张家泉变成了真正的粮囤子。 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老朱把俺村发展好了,又联合周边4个村,一块抱团发展,挖了大口井,建了“友谊”机灌站,帮他们上了水,修了路,通了电。一说起老朱,没有一个不夸的!他把“办不了”的事办成了在老朱那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些老风俗,都让他带头改了。 1974年,俺们那里开始推行火葬,当时都想不通,工作太难做了。第二年,老朱母亲病重,当着大家的面,多次嘱咐老朱:“俺走了,千万别把俺烧了!”老朱含着泪答应了。母亲去世后,老朱还是安排人去火化。送葬的那天,老朱用两支残臂,捧着骨灰盒,失声痛哭:“娘哎,儿子不孝,等俺到了那边,再去好好伺候您吧。”从那以后,火葬在俺村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老朱当书记那些年,可没少遇到苦事、烦心事啊。 有一年春上天大旱,麦苗旱的得干巴巴的,人们心里又急又疼。老朱摞下狠话,一定要把浇地的事解决了!他一边安排村里人修水池,一边往县城跑,到处打听找设备。水利部门的同志被他感动了,不但送来设备,还帮着村里安装上了。水引上了山,麦苗救活了,大家甭提多高兴了。 跟着老朱干,很带劲,心里也痛快。老朱做的事都是为了父老乡亲,俺最服他。 这些年,老朱不干村书记了,这种精神和作风,一茬一茬往下传。后来的村干部都说:“朱书记能做的事,咱们这些好胳膊好腿的人,干不好,没理由。” 俺们村一代接着一代干,村子越变越美,越来越好!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三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教师 朱向欣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朱向欣,是朱彦夫的女儿,今年53岁,现在是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父亲既温和体贴,又很严厉从我记事起,父亲常坐在炕上,不是用残臂抱着书学习,就是和一帮叔叔大爷开会。开完会,母亲还会拿出家里舍不得吃的挂面招待大家。每天最熟悉的,就是一大早听到父亲带着假肢走路时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声音。拖着重重的假肢,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领着村里人上坡干活。 那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父亲身体都这样了,还闲不住?就知道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操持。 很多人都认为,父亲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其实,我们家里人口多,父亲经常把自己的伤残金当作救济金、扶贫金,拿去接济村里的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村里谁家吃不上饭,父亲就让母亲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了病,他就拿出伤残金;村里架电买材料,他又把压箱底的积蓄拿了出来。 记得我6岁那年,奶奶带我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塞到我怀里。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看到了,火冒三丈,说:“不行,快送回去!”我一听,捂住锅盖说:“这是蔡大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奶奶也说,咱就犯一回错,给孩子们解解馋吧。父亲把拐杖敲得当当响:“不行就是不行!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我们家出了一个‘特等残废’就够了,绝不能再出一个‘特殊公民’!”我只好含着泪,把玉米送了回去。 父亲铁面无私,看似不近人情,其实父亲对我们爱得很深。 有一次我发高烧,夜里迷迷瞪瞪听见了那熟悉的“吱嘎吱嘎”的声音,父亲用嘴衔着油灯,一步一步挪到我的床前,帮我掖好被子。接着,一只软软的残臂轻轻抚摸我的额头。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种暖暖的感觉。父母血脉相连,他俩其实就是一个人我父母的爱情,充满了传奇。母亲一生很不容易,她自幼丧母,常年跟着大人逃荒要饭。有一次感染重病,奄奄一息,是解放军医生为她捡回了一条命,母亲从此把解放军视为恩人。1955年,在医院做护理工作的母亲,由当县民政局局长的姑父介绍嫁给了父亲。母亲当时一米七三的个头,身材好,长得也好看。我问过母亲,你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父亲?母亲说:“想到要和一个没手没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后来想,他是功臣,是为了国家没了手脚,我嫁给他,就算是和他中和中和。我要是不跟着他、伺候他,他不就掉到地上了嘛。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经历后,也就逐渐敬重起这个自强自立、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 父亲干工作风风火火,性子很急,在家还经常发脾气,但母亲总是迁就他。就算父亲摔饭碗、掀桌子,母亲也没抱怨过。我们有时为母亲打抱不平,她还袒护说:“你爹身体都伤成这样了,身上、头上都有弹片,一到阴天下雨,身上就难受,发点脾气也正常。母亲就是这样,处处维护着父亲。 父亲是位重残军人,两条腿从膝盖以下7厘米处截去,两只胳膊从手腕以上锯掉。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双手,就是他的双脚,就是他的“拐杖”。其实,在我们子女的眼中,父亲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父亲,他们俩是一个人!母亲娘家是日照,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和父亲结婚55年,母亲很少回娘家。
母亲的腰不好,搬不了重东西,有时候父亲来不及上厕所,母亲就先喝上两大口白酒,趁着酒劲的麻醉作用,背起父亲就往厕所跑。我听大姐说,母亲在生我的头一天,她还拖着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摊上一大摞煎饼,产后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2010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一天,我用轮椅推着父亲去医院看她,母亲说话都含糊不清了,还嘱咐父亲:“老朱,你别累着,快回去吧。”父亲只是看着母亲,他用残臂摩挲着母亲的双手。母亲去世当天,父亲一下昏厥过去,醒来一天不吃不喝。父亲是个硬汉子,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在双腿被假肢磨得皮开肉绽的时候,他没掉过一滴眼泪。母亲出殡的那天,父亲再也控制不住,他失声痛哭!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挣扎着要为支撑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老伴披麻戴孝,他要用山村人传统的方式为母亲送行,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娘,女儿小时候懵懵懂懂,看不出您对于父亲的意义,当女儿成家立业,自己做了妻子、当了妈妈,我才体会到您在父亲心中的份量!才认识到父亲在乡亲们心中的份量!我们的家训,我们的家风父亲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从小就给我们立下了 “忠孝、厚德、和善、诚信、勤俭”的十字家训 。 儿女婚嫁是终身大事,很多受过父亲接济的乡亲想借这个机会,来还人情,但父亲从没有借我们的婚事来收礼,也从没有摆过宴席。可村里其他人家的红白公事,父亲从没落下过。大姐出嫁时,连件像样的嫁衣也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过来,一边数落父亲,一边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母亲和父亲商量,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1996年,父亲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我们姊妹六个叫到床前,郑重地送给我们一人一本。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捧着这本书,我才感受到了这沉甸甸的份量,才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姊妹六人也都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家庭和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做着贡献。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至今,我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努力践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我们姊妹六人各有一个孩子,他们也都很争气,有两个博士、一个硕士,三个本科生。用孩子们的话说:“有外公作为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工作 ”。 战争年代,我父亲在战场上,16岁火线入党;和平年代,我在师范读书时,18岁入党;新时代,我女儿在上大学时,19岁入党;她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做律师。今年9月,当得知父亲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时,我高兴地在微信中和女儿说:“闺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你要像外公那样自强不息,像外公那样做人做事,做一名新时代的奋斗者!”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材料之四老书记,我心中的榜样淄博市派驻沂源县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书记 沂源县张家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刘发德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刘发德,是张家泉村第一书记。 从驻村第一天起,我就被这片热土所震撼,所感染。时间长了,乡亲们都愿意跟我说起老书记。走村串户的时候,我听到的是人们谈论的亲人一样的老书记;山上的桃花开了的时候,我仿佛看到的是和群众一起植树造林的老书记;园里的苹果红了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老书记…… 工作开展得越深入,我越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打上了老书记的鲜明印记!要像老书记那样,把使命扛在肩上“让咱山里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念想,在老书记心里装了一辈子。 前几天,我来到老书记当年开出的红山梯田,满坡满树,挂满了又大又甜的“沂源红”。村委的同志喜滋滋地告诉我,70亩地,78道堰,今年苹果收成好,可以摘几十万斤,全村收入能过百万。 手里拿着红苹果,村民王彦贞跟我讲起了老书记:过去,张家泉村六个半山头,全是荒山秃岭,从沟底望到山顶,连棵像样的树也没有。老书记说,得种树。有村民就嘀咕:以前种过,都没活,现在能行么?老书记不信这个邪,带着大伙儿就上了山。他没手没脚,苦和累不用说了,怕的是出危险。有一次上山,老书记的假肢碰在一块石头上,一下子滑倒了。他无法控制身体,只好任由自己顺着山坡往下滚。 这样一干就是10年,种下苹果、桃树、花椒几十万棵。现在,这些树都长成了“摇钱树”。 除了种树,张家泉村还棚了沟,造了田,打了井,架了电,办了夜校,开了磨坊…… 那时候,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要技术没技术,可以说要啥没啥,但老书记硬是干成了。 25年时间,老书记带领乡亲打开了封闭的山门,拔掉了多年的穷根,攻下一座座山头,打赢一场场硬仗,靠的是什么? 老党员张吉才跟我说起了一件事儿:1964年刚开春,为了不让村干部下了沟、走弯道,朱彦夫就把村委成员叫到家里,严肃地对大伙儿说,今天,咱们当着面,给思想“洗个澡”, 好话不说,当面鼓,对面锣,找缺点。朱彦夫先拿自己开刀,带头查摆问题,7个村委成员,一晚上就查摆出100多个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的好作风,成为老书记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是抓党建、促脱贫,任务难、责任重、压力大。只有行得正,站得直,才能担得起,扛得住。要像老书记那样,把群众装在心里“为群众,就是守阵地。怎么守?拼还是不拼,干还是不干,效果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是老书记日记中的一段话。 张茂兴是当年的大队长。他说,老书记干工作喜欢一杆子杵到底。每到春耕的时候,老书记常常趴在地上,用两只残臂一点点地扒开土,查看墒情。大伙儿看着心酸,劝他别再亲自下地了,在家出出主意就行了,可老书记一听就火了:“蹲在家里,指手画脚,能干好吗?!” 那年冬天棚沟造地,老书记带着乡亲们卷着铺盖上了工地。开工第一天,村民徐恩涛却没见人影。老书记觉得不对劲,就回村到了他家里。一进门就明白了:大冷的天,一家五口只有一床被子,要是拿走了,老婆孩子可就没啥盖了。原来老徐不是不想上工,是出不了门哪!老书记心里一紧,鼻头一酸,回去就把自家的棉被送了过来。 老徐的儿子徐胜泉今年已经68岁了,说起这事,忍不住老泪纵横:“那个年头,家家都穷,一床被子,顶上半个家当。老书记的恩情,我们全家人啥时候也忘不了!” 老书记把村民捧在手上,村民把老书记装在心里。 今年4月,张家泉村举办了热热闹闹的桃花节,乡亲们特意把老书记请回了村。那天,老书记那个高兴啊,眼前是十里桃花,周围是一张张笑脸。一切,如他所愿! 老书记没手、没脚,但他却在张家泉深深扎下了根。他把根扎在了泥土里,把根扎在了石缝里,更扎在了老百姓的心窝里!要像老书记那样,把奋斗写满大地“只要心脏还跳动,就得接着继续干!”这是朱彦夫的心声,也是奋斗者的誓言。 在老书记旧居的床头,放着一把军号。 每逢修路造田,打井架线,大会战,攻坚战,老书记就搬出部队的绝活,吹军号。他没有双手,军号拿不住,就专门让一位村民当吹号员。每天清晨,号声一响,整个山村就醒了。 那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老人们说:一听见号声,就浑身来劲,像上战场一样,往前冲。 冲在最前头的,依然是老书记。 村里打井的时候,一个大雪天的清晨,老书记一个人往工地上赶。一不小心,拐杖杵在了冰上,他重重地摔倒在地,拐杖和假肢摔到了沟里,他只好用残臂撑地,一点一点地往工地上挪。后来上工的乡亲们发现了他,赶忙跑过去,紧紧地抱住他:“朱书记,你都这样了……我们就算豁上命,也要把水打出来!” 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老书记走过的那些艰难岁月。老书记是一把标尺,不断校正着我的人生坐标。 现在,老书记尽管已经86岁高龄,他依然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臂,坚持摇臂锻炼。他那颗放着5个支架的心脏里,依然装着张家泉。 老书记荣获“人民楷模”,我们都为他高兴,他却说:“我做得还不够。将来更得靠你们!”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脱贫攻坚的关键当口,我将以老书记为榜样,斗志昂扬,接续前行,勇攀高峰!

“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五英雄不老 精神永驻淄博市委讲师团副教授 于涛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从1996年起担任朱彦夫事迹报告人的,朱彦夫的故事我讲了23 年。他的故事常讲常新,他的身上有无穷的蓬勃力量,每讲一次都给我强烈震撼。走进新时代,朱彦夫精神越发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英雄朱彦夫 永远的战士1996年秋天,淄博市首次组建朱彦夫事迹报告团,我有幸被选入,那是我第一次认识朱彦夫。宣讲次数多了,他的硬汉形象就渐渐清晰起来。 1950年冬,朝鲜战场250高地,朱彦夫所在连队与疯狂进攻的两个营的美军浴血厮杀,全连52名官兵直打到剩下朱彦夫一个人。杀红了眼的朱彦夫一边抱起机枪拼命扫射,一边怒吼着:“有我在,阵地就不能丢!”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朱彦夫昏死过去。 身负重伤的朱彦夫被增援部队送到医院,动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他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枪呢?”当他下意识想摸枪时,发现手没了!当他挣扎着想站起来时,发现腿也没了!“我的手呢?我的腿呢?” 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从不怕死的朱彦夫,那一刻想到了死。但最终,他选择活下来,这名火线宣誓的共产党员,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很顽强、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我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书记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这样回答: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回乡后,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有外出要饭的,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这就是朱彦夫,始终以战士的姿态,保持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底色——忠诚! 他坚守理想,是对党忠诚;他坚守阵地,是对祖国忠诚;他坚守初心,是对人民忠诚。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2014年,朱彦夫被授予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山东省组建朱彦夫事迹报告团,我再次担任报告人。 常会有人问我,你讲朱彦夫这么多年了,他的什么精神最打动你?是啊,我也一直在问我自己。 1957年到1982年,朱彦夫当村书记25年,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酷暑、斗严寒,打赢了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三大战役”。那时,山里没电,朱彦夫决定外出自己找材料。平时在村里,他的假肢每两小时就要卸一次,可出门在外一次要捆10多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挺住;摔跤了、跌倒了,他爬起来继续奔波。 1952年到1996年,44年间他走遍大江南北,作过上千场报告,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987年到1994年,他历时7年,七易其稿,翻烂4本字典,使坏50多支笔,用掉近半吨稿纸,写成 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拿到新书,朱彦夫把自己关进屋里,在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写满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他双膝跪地,划着火柴,将书点燃。透过滚烫的泪水,穿越跳动的火焰,朱彦夫重返250高地,又和战友们并肩杀敌。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正是朱彦夫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最能打动我。他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是执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是执着;他薪火相传,赤子之心始终不改,还是执着!崇尚英雄 争做英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喜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省委又组建事迹报告团,我第三次走上讲台。朱彦夫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朱彦夫的事迹已经深入人心。 每次我去张家泉村,乡亲们拉起往事总是那样动情。 当年,朱彦夫看到乡亲们大多不识字,创办了全乡第一所夜校并亲自担任教员。两截残臂夹不住粉笔,他就套上子弹壳,写字一使劲,弹壳边缘就嵌进肉里,疼得直冒冷汗;站立时间长了,双腿失去知觉,他经常摔倒在讲台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门,700多个夜晚,“朱老师”从没缺过一次课。打那以后,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竟有100多人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的还当上生产队的会计。 朱彦夫是沂蒙山的儿子, 血液里流淌着老区人民的朴实。他父爱如山、铁骨柔情,他心系百姓、水乳交融,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这些优秀品格都叫朴实。 朱彦夫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锤炼,铸就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这种精神,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精神的最美缩影,是守初心、担使命的鲜活样板。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如今,朱彦夫的书,成了许多人的枕边书、励志书,成了军营、机关、企业艰苦创业的生动教材。 前几天,我去一所学校演讲,当大屏幕刚出现朱彦夫的照片,现场四百多个小学生齐声喊出了“朱彦夫”的名字,朱彦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像种子一样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人民楷模”朱彦夫,英雄不老,精神永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本科生工作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